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的论文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

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

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作者:刘光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它时刻离不开时间,取消了时间就意味着取消了叙事文,叙事与时间的关系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进行文学创造时,故事时间是可以发生调整的,即可以被伸长或者缩短,也可以被打断再重新连接,甚至还可以被休止。

本研究主要从时序、时距和时频三个方面研究文学叙事的时间问题。

关键词:叙事;时间;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21-01叙事文是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即包括被叙述故事的原始时间和文本中的叙述时间两方面,这就赋予了叙事文应根据一种时间去变化乃至创造另一种时间的功能。

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关系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叙事文是怎样排列时间顺序的?如何处理叙述时距和故事发生时间的关系?故事叙述的频率等?一、时序的应用分析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

有些单一线索的叙事作品采用了与编年顺序大致相似的叙述时间,如童话、民间故事等。

现代作家经常有意扩大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异,试着用各种方式处理时间。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逆时序和非时序两种,其中,逆时序是包含多种变形的线性时间运动,即能够把错综复杂的时间顺序重建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其运动轨迹包括闪回、闪前和交错三种;非时序则是指故事时间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包括块状、点射和画面三种表现形式,其叙述表现为一种非线性运动,但是不能将其等同于无时间,因为它是缺乏时间的线性发展。

值得重视的是逆时序在叙事作品中被大量的应用,对闪回(倒叙)的频繁应用又产生了多种区分,根据闪回与开端时间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外部闪回、内部闪回和混合闪回三种,如《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就是外部闪回,《包法利夫人》中对艾玛儿时那段岁月的回忆属于内部闪回,《雪城》中对知青们的回忆的表述就是混合闪回;根据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划分为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整体闪回一般跨度较小,而幅度较大,逆时叙述囊括了整个故事,而局部闪回跨度较大、应用广泛,但幅度较小;根据闪回在叙事文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填充闪回、对比闪回和重复闪回;根据闪前与结尾时间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外部闪前和内部闪前;根据闪前在作品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填充闪前和重复闪前。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叙事时间的研究与运用。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的特点、意义和影响。

一、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的特点叙事时间是指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和长度。

与传统小说相比,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非线性叙事:相对于传统线性叙事,新世纪长篇小说更倾向于使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

它们通过回忆、闪回和夹叙夹议等手法,将故事非按照时间顺序呈现,而是根据情节发展需要进行跳跃和重叠。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多样性,还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2. 多时间维度:新世纪长篇小说常常在同一作品中穿插多个时间维度的故事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作家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并加深读者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3. 时间断层:新世纪长篇小说中还经常使用时间断层的手法。

它们会在不同的时间段之间跳跃,留下一段或几段时间未被叙述,然后再通过回忆或对话的方式逐渐揭示出来。

这种断层感给读者留有想象和猜测的余地,使故事更具悬念性和吸引力。

二、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的意义新世纪长篇小说采用复杂的叙事时间结构,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娱乐性和创新性,更是为了表达作家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1. 人性的多面性:通过非线性叙事和多时间维度的运用,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示人性的多面性。

人生的经历和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变化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并不在一个时间段内得以把握。

通过多重时间线的穿插,作家可以将故事中的人性拉伸和展开,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类的复杂性。

2. 记忆与历史的交融: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时间断层手法常常与记忆和历史有关。

作家通过故事的跳跃和穿插,将人物的记忆与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作家不仅能够呈现出庞大的历史背景,还能够表达出人物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揭示出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评论范文

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评论范文

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评论范文现当代文学是一个广阔而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各种文学流派、主题和风格。

文学评论是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旨在理解作品的内涵、形式和意义。

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评论。

首先,文学评论可以从文学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评论家可以探讨作品的叙事结构、语言运用、节奏感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例如,可以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时间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或者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和意象运用。

通过对文学形式的深入剖析,可以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技巧。

其次,文学评论可以从主题和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现当代文学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社会问题、人性探索、历史记忆、身份认同等等。

评论家可以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以及对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例如,可以分析小说中对社会不公正的揭示和批判,或者分析诗歌中对自然美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探索。

通过对主题和意义的深入探讨,可以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此外,文学评论还可以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涵盖了多种流派和方法,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评论家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框架来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

例如,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符号和意义,或者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来探讨诗歌中的性别议题。

通过运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可以为作品提供多维度的解读和理解。

最后,文学评论也可以从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现当代文学作品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评论家可以探讨作品与时代的对话和回应,以及作品对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的反映。

例如,可以分析小说中对战争和人权的关注,或者分析诗歌中对城市化和环境破坏的思考。

通过对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评论范文可以从文学形式、主题和意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及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流变。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诗歌叙事性较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处于一个较为黑暗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非常压抑,因此需要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早期的诗人如舒婷、北岛等人的作品多运用直接叙述的手法,那些人们生活中的细节成为了他们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他们也不拒绝把生活中的小事转换成为艺术的素材。

文化大革命期间,诗歌的叙事性变得更加复杂,此时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多的是采用抒情性的手法,而这抒情的深度多少都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因此有一部分诗人的作品变得更为宏大、抽象化。

如刘义庆的《太行山上》、费良勇的《给孩子们的信》等作品都在细节和情感深度上有了一定的转变。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自我,追求艺术的自由表现。

诗歌的叙事性也开始了一次新的变革,在这个时期,许多的诗人在追求写作自由、表现主题的同时也讲究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情感,这些都体现出了他们对于自我意识和历史的思考, 杨红樱、张枣、陈黎、赵珏等都是此时的代表人物。

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变化,全球化的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过程中,儒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在改变之中。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融合越来越明显,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场景也成为了许多诗人笔下的重要元素,王小山、郁达夫、郑愁予等都是在这时期成为代表的诗人。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问题是不断在流变的,这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情境和要求,诗人在这些情况下的创作思想和手法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作为现代化的精神产品,诗歌在不断的转变中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动和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代文学学年论文范文

当代文学学年论文范文

当代文学学年论文范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观念逐渐提高,当代文学史料已经成为经久不息的一项文化积淀,它与历史文学的发展一脉相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学年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学年论文范文一: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

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

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

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

其实不然。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

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

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

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

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

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

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表达和思考。

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叙事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语境的不断演变,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流变,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文将就中国当代诗歌中叙事性问题的流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在历史上一直具有深厚的传统基础。

古代诗歌中的叙事性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离骚》、《长恨歌》等都是以叙事为主要手法的诗篇,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文学的崛起,叙事诗渐渐式微,抒情诗成为了主流。

在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学思潮的多元化,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也出现了新的可能。

传统的叙事诗以叙述一定的事件或者故事为主,而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更多地表现为对于个体、情感、身份、历史等方面的表达和反思。

在这一过程中,诗人们往往以抒情的语言来叙述自己的情感体验或者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叙事性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故事叙述,而是更多地呈现为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过去的诗歌创作中,叙事性往往是以故事、事件为主线,但在当代诗歌中,叙事性更多地展现为主体性、多样性和超文本性。

诗人们在叙述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往往会将自己的体验与时代、历史相联系,创作出了一系列充满思辨和想象的叙事诗作品。

这些作品在形式和语言上呈现出了更加自由和多样的特点,使得诗歌的叙事性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在不断创新和深化中。

随着文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诗歌在叙事性方面呈现出了更加开放和前卫的趋势。

一方面,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出版,而是在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平台上进行呈现和传播,使得诗歌创作和传播更加便捷和多元化。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中国当代诗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叙事性方面经历了一些流变。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当代诗歌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其中叙事性的变化是其中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史诗传统几乎被彻底颠覆。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叙事诗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能够表达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同时也是宣传政府政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在文革期间,叙事性的诗歌被视为旧文化的象征,被批判为“封建主义”和“四旧”。

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倾向于抒情诗或警句式的诗歌,对于叙事性的尝试较少。

随着文革结束,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文化的多元化开始重新呈现。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当代诗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些中国诗人开始尝试恢复和探索叙事性的诗歌创作。

叙事性在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回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当代诗歌中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逐渐增多。

这些作品通过叙事的手法,以描述事件和人物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

一些诗人通过叙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来反映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城乡差异、工业化进程等问题。

一些中国当代诗人开始运用叙事性的手法来探讨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们通过叙述具体的场景和事件,以及描写人物的思想和感受,来表达个人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这种叙事性的诗歌常常充满了情感和哲思,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诗歌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还体现在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探索上。

一些中国诗人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思想。

他们试图通过叙事的手法,将古代的意象和现代的体验结合起来,以与当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现代中国诗歌中的叙事性也开始转向一种“现代诗歌史诗”的趋势。

一些中国诗人试图通过叙述全球性问题,如环境危机、人权问题等来反映现代社会的全球性挑战。

这些作品试图通过叙事的手法来激发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中国当代诗歌在叙事性方面的流变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叙事诗歌的一种尝试和革新。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思想情感语言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

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一些像“全球化” 之类的词语,成了神圣的词语,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而不论其所指何物。

与此同时,一些诸如“革命”、“救亡” 之类的词语,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当下的语境中,“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 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 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又处在何种现状呢?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另一代是在““””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 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叙事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经历了诸多流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问题,并分析其流变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叙事性”的含义。

在诗歌创作中,叙事性指的是诗人运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来表现情感、思想和意境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诗歌常常被视为情感与意境的表达,而叙事则更多地被赋予小说和散文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回归和突破。

当时的诗人们开始尝试将叙事元素引入诗歌创作中,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抽象抒情,而是更倾向于描绘现实生活和人物命运,从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

这种突破也为中国当代诗歌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使诗歌更具有生动和感染力。

例如多名诗人开始尝试用叙事手法创作长诗、史诗等。

随后,在90年代初期,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再度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时期,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对叙事的批判性反思和自觉性介入。

他们通过更为敏锐的观察和更加直接的语言,将创作的焦点转向了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

此时的叙事性不再局限于叙述一个故事情节,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对社会风貌和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呈现出更加宏大和深刻的叙事空间。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又一次发生了变革。

此时的诗人们更加注重诗歌的语言质感和意象的塑造,他们试图通过更加抽象的语言表达来呈现叙事元素。

诗人们开始更加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叙事情节,通过对现实经验和历史记忆的重新演绎,来启示读者更多的内在思考和情感共鸣。

一些诗人还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排比、叠韵等手法来营造叙事的节奏。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的流变,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诗人创作意识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这种流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倾向和思想情感表达,也使中国当代诗歌在叙事性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叙事方式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叙事方式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叙事方式分析时间是生命的纪律,也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叙事元素之一。

通过巧妙运用时间叙事的方式,作家能够给作品注入更多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和情感的变化。

本文将从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循环叙事三个方面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叙事方式。

线性叙事是最常见的一种时间叙事方式。

它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时间流逝的顺序与现实生活相符合。

例如,《红楼梦》就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记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成长过程以及红楼贾府的兴衰变迁。

这种叙事方式很容易理解,也符合读者的习惯,能够让读者更轻松地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

然而,线性叙事方式可能会显得平淡乏味,缺乏惊喜和悬念,因此有些作家会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非线性叙事方式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将故事按照非传统的顺序展开。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以回忆、闪回和倒叙等形式出现。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时间的跳跃和回溯,让读者逐渐揭示出布恩迪亚家族世世代代的命运和血缘关系。

非线性叙事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悬念和戏剧性,但同时也要求读者具备较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因此,非线性叙事方式适合于一些具有较高阅读能力的读者。

循环叙事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时间叙事方式。

它通常通过将相同的事件或情节不断重复或循环,展示出时间的循环性和重复性。

例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赵敏的爱情线以及明教与武当、光明顶的斗争线等都呈现出了一种循环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帮助作家强调人物命运的轮回和宿命的力量,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哲理内涵。

同时,循环叙事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作家巧妙地处理时间和情节的交织关系,以避免读者对重复感到乏味。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叙事方式是多样的,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适用范围。

作家可以根据作品的题材、情节和表达的意图选择合适的时间叙事方式,并通过巧妙运用时间叙事,为读者创造出一个独特而鲜活的艺术世界。

文学专业论文研究分析当代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文学专业论文研究分析当代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文学专业论文研究分析当代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当代都市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方式。

本文将从文学专业的角度对当代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多元叙事视角在当代都市小说中,多元叙事视角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方式。

小说中的叙述者往往通过多个视角的交叉叙述,展现出都市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经历和感受。

这种叙事方式多用于刻画城市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

例如,通过切换不同的叙述者视角,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当代都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在城市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时间跳跃叙事时间跳跃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当代都市小说中。

通过跳跃或交错不同时间段的叙述,作者可以在小说中展现出时间的流动和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用于展示主人公在都市生活中的成长轨迹和变化。

同时,通过时间跳跃的叙事方式,作者还可以在叙述中加入悬念和回忆,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意识流叙事意识流叙事是一种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叙事方式。

在当代都市小说中,很多作家使用意识流的叙述方式,通过描写人物的思绪、情感、回忆和幻想,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强调了主观性和个体感受,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同时,意识流叙事也能够将读者带入到都市生活中人们复杂而纷繁的心灵世界之中。

四、超现实叙事超现实叙事是一种呈现梦幻、离奇和超越现实的叙事方式。

在当代都市小说中,一些作家通过运用超现实的叙事手法来刻画都市中的异化和人们的心灵焦虑。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凸显都市生活中的荒诞和矛盾。

通过超现实的叙事方式,作家可以对现实做出嘲讽和批判,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当代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

通过多元叙事视角、时间跳跃叙事、意识流叙事和超现实叙事等方式,作家们在都市小说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呈现了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和矛盾。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叙事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经历了不同的流变和探索。

本文将围绕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分析,探寻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在二十世纪初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了现代主义的探索。

诗人舒婴在《谈现代性与诗歌叙事》一文中指出:“现代性与诗歌叙事,不是因果固定的关系,而是起源于同一历史原点,只不过如今它们遭遇了不同的命运罢了。

”这一时期的诗人以纷繁的思想与艺术追求,试图打破传统的诗歌表达方式,从而使诗歌“叙事性”承载着更多的主观情感与抽象思想。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现代诗歌的崛起,诗歌的“叙事性”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鲁迅、郭沫若一代的中国现代诗歌中,“叙事性”已经不再是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段,诗人们更加追求形式美与思想深刻。

朱自清、王维华等诗人的作品中,诗歌叙事被赋予更多的抒情意味,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与心灵感悟的载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强调了“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直接地关涉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经验。

随后,随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出现了新的探索和发展。

以北岛、余光中等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将诗歌叙事引向了更加个人化与私密化的方向。

北岛的《波兰来信》、余光中的《乡愁》等作品中,诗歌叙事不再局限于宏大的历史题材或抒情的个人情感,而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命运的探讨。

诗人们尝试用碎片化的叙述、模糊的线索、多元的语言方式等手段来探索诗歌的叙事可能性,使诗歌更加具有当代性与多元性。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当代诗歌中叙事性的变化趋势。

在20世纪初,新诗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伴随着新诗运动的兴起,中国诗歌中开始出现了追求叙事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叙述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力图通过叙述故事来触动读者的内心。

这就是20世纪初中国诗歌中叙事性的第一个阶段,即叙述性的兴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发生了转变。

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伴随着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中国诗歌中叙事性开始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变化。

现代主义诗歌中的诗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他们试图将诗歌中的叙事性转变为一种更为抽象和内在的表达方式。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一种内在化的趋势,诗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意象和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单纯地通过叙述来表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叙事性经历了一系列的流变和变革。

从最初的叙述性到后来的内在化、外展性和现实性,再到当下的多元化、超现实化和复杂化,诗人们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不仅反映了诗人们对于诗歌表达方式的不断探索,也折射出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变迁。

那么,中国当代诗歌中叙事性的流变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多元化和超现实化的发展趋势。

在当代,诗人们试图通过多种手法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述性表达方式,而是更加注重通过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数字化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它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当代,诗人们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超现实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诗歌作品的风格和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超越性和超现实性。

在当代,诗人们试图将诗歌中的叙事性转变为一种更具有超越性和超现实性的表达方式,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述方式,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意象和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

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流变中国当代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文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诗歌的“叙事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叙事性一直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风气的改变,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流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典型作品的分析以及当代诗歌创作的现状来探讨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问题的流变。

一、历史的角度中国古代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一种以抒情和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

从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社会、历史的叙事和抒情。

古代诗歌在叙事性和抒情性上的完美结合,使得古代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国当代诗歌中有一些典型的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叙事性的流变。

例如北岛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这首诗中,北岛用一种非常抽象的方式叙述了人生的起伏和沧桑,将叙事性变得非常模糊。

又比如余光中的《经典》,在这首诗中,余光中通过叙述一位文人的内心斗争和价值观的转变,来表达对文化和传统的思考,使得叙事性呈现出更加个性化的特点。

这些典型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叙事性的流变,叙述变得更加抽象和个性化,不再是简单地叙述事实,而是通过叙述来表达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三、当代诗歌创作的现状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现状也反映了叙事性的流变。

在当代诗歌的创作中,抒情诗的比例明显增加,而叙事诗的比例有所下降。

这表明当代诗人更倾向于通过自我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而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叙述。

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也更加多样化,既有对社会和历史的叙述,也有对个体情感的叙述,这种多样化的叙事性也使得当代诗歌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四、结语中国当代诗歌的“叙事性”问题流变,是文学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必然产物。

叙事性的流变标志着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我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更加注重。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5篇)文学叙事论文(5篇)文学叙事论文范文第1篇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现状。

不少中同学几乎不会叙事,在他们的叙事作文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叙事文,要么是不懂叙事技巧,单纯直白地记生活流水帐,要么是叙事枯燥乏味,缺乏细节或渲染,要么语言颠三倒四,缺乏流畅性。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缘由是作文叙事理论的缺失。

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学问上,比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挨次、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这些记叙文学问虽与叙事学学问有对应的地方,但是比较粗浅,也缺乏系统性。

叙事学的视角理论、叙述者理论、时间理论、情节理论、人物理论以及叙事语法等学问,比记叙文的学问更丰富、更系统,也更具有操作性。

本文将从叙事学理论动身,以人物和情节为主要切入点,试图架通叙事学与中学叙事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并期望通过这项探究寻求符合中学学情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记叙文写作教学途径,最终促进同学以记叙文写作力量为主的叙事力量的综合进展。

一、叙事情节的支配情节是指按因果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大事。

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大事”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理论可以移植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所谓情节,指大事的支配。

”他把情节界定为对“大事的支配”,这种支配其实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

基于这种熟悉,记叙文写作中情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完整的大事。

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借助叙事学情节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加深同学对“情节”的理解,从而把握处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一)结构的完整性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强调记叙文“六要素”,即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经过、结果,强调的是情节的完整性。

而叙事学情节观中关于结构的完整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情节的第一要义,强调情节“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减,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现代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叙事来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复杂多变的人物命运。

在叙事过程中,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它不仅影响着故事的节奏和情节的发展,还能塑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作品的理解。

现代小说在叙事时间的运用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特点,与传统小说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传统小说中,时间往往是线性的,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展开,读者可以清晰地跟随故事的时间脉络,从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和结局。

这种线性叙事时间让故事显得条理清晰、逻辑连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叙事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而现代小说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线性时间模式,采用了更加复杂和多样的时间处理方式。

其中一种常见的手法是时间的交错与回溯。

作者会在故事中突然插入过去的情节或回忆,使现在与过去相互交织。

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还能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揭示人物内心的变化和命运的无常。

例如,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时间的跳跃和循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时间迷宫,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渗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氛围。

现代小说中还常常运用心理时间来叙事。

心理时间不同于物理时间的匀速流逝,它是根据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意识流动来安排的。

当人物处于紧张、兴奋或沉思的状态时,时间可能会被拉长;而在平淡、无聊的时刻,时间又可能会被压缩。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运用心理时间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主人公一天的经历在读者眼中被无限延展和细化,展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复杂的世界。

此外,现代小说也会通过对时间的扭曲和变形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和情感。

比如,在一些小说中,作者会刻意放慢时间的节奏,详细描绘某个关键的瞬间,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那一刻的重要性和张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作者又会加速时间的进程,将漫长的岁月一笔带过,突出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现代小说对叙事时间的创新运用,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挑战和审美体验。

它要求读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的呈现,而是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时间的构建和理解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当代文学的叙事时间效果的分析
叙事文是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即包括被叙述故事的原始时间和文本中的叙述时间两方面,这就赋予了叙事文应根据一种时间去变化乃至创造另一种时间的功能。

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关系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叙事文是怎样排列时间顺序的?如何处理叙述时距和故事发生时间的关系?故事叙述的频率等?
一、时序的应用分析
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

有些单一线索的叙事作品采用了与编年顺序大致相似的叙述时间,如童话、民间故事等。

现代作家经常有意扩大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异,试着用各种方式处理时间。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逆时序和非时序两种,其中,逆时序是包含多种变形的线性时间运动,即能够把错综复杂的时间顺序重建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其运动轨迹包括闪回、闪前和交错三种;非时序则是指故事时
间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包括块状、点射和画面三种表现形式,其叙述表现为一种非线性运动,但是不能将其等同于无时间,因为它是缺乏时间的线性发展。

值得重视的是逆时序在叙事作品中被大量的应用,对闪回(倒叙)的频繁应用又产生了多种区分,根据闪回与开端时间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外部闪回、内部闪回和混合闪回三种,如《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就是外部闪回,《包法利夫人》中对艾玛儿时那段岁月的回忆属于内部闪回,《雪城》中对知青们的回忆的表述就是混合闪回;根据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划分为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整体闪回一般跨度较小,而幅度较大,逆时叙述囊括了整个故事,而局部闪回跨度较大、应用广泛,但幅度较小;根据闪回在叙事文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填充闪回、对比闪回和重复闪回;根据闪前与结尾时间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外部闪前和内部闪前;根据闪前在作品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填充闪前和重复闪前。

此外,在叙事作品中,叙事时间轨迹并不全是清晰的,过去、现在、未来常常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这就为读者呈现出一种交错的叙述现象,如《红高粱》、《追忆逝水流年》等作品。

二、时距的应用分析
在叙事文中,有的用长达百页的篇幅描写一天的变化,有时则用几行字写出十几年的生涯,也许一页写了一个世纪,这些差异就是时距研究的课题。

时距研究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与叙述长度的关系,写作、阅读的时间长度不在此列。

根据叙事文中故事时间与叙述长度的关系,可以将叙述分为等述、概述、扩述、省略和静述五种类型。

等述就是指故事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吻合,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画面的逼真性等特征,主要用于表现人物在一定时间、空间里的活动,构成一种戏剧性场面,或者表现出人物意识活动的生动性、逼真性,如《杀人者》中对人物动作、对话场景的描写。

概述是指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具体表现为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囊括一个长的或者较长的故事时间,对故事某些部分做整体的简要的概说是概述的基本功能,概述还能为两个等述提供连接和转折的机会,如《包法利夫人》中叙述者就用了概述来把故事情节推向另一个场面。

扩述与概述相对,是指叙述的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在对人物意识活动的描述中最为常见,在情节布局方面也具有推迟情节发展的作用。

省略是指叙述暂停而故事时间无声的流逝,即省略了那些没有必要写的东西,是避免重复的一种技巧,从而加快了情节发展的节奏,深化了
主题的意蕴。

静述则是与省略相对而言的,指故事时间暂停,而叙述充分展开,即所叙之事不与任何故事时间对应。

掌握了叙述时距的技巧并灵活运用,对构造多种多样的叙事节奏有重要作用。

三、频率的应用分析
叙述频率主要是对事件发生次数与叙述次数的关系进行的研究,根据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可以将叙述频率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叙述一次发生一次、叙述几次发生几次、叙述一次发生多次、多次叙述发生一次。

其中,叙述几次发生几次主要是对相同或相似事件的叙述,而多次叙述发生一次的事件则是为了确保信息的有效接受,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在这种重复叙述中,各类人物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因而会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看法,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这就能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现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