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初探——以榆林学院为例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亟待开展。

在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注重文学课程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也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因此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应该贴近时代发展,坚持文学作品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注重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通过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当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是开展多元思维的培养。

文学课程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过程中,学生应当以多元视角去思考和分析作品,来启示学生对社会和文化的多层次认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以往的教育模式重视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探究环节。

因此,在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论的探讨和总结,以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是注重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新形势下,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创新。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阅读分析外,还应引入多种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鼓励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和交流,多元化地开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

总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追求创新和变革。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要求的体现。

在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需要进行探索与思考,以推动文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探索有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需要探索有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多元化的文学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比如文学史、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等,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学习和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讨论课、互动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比如写作工作坊、实践考察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学知识。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和启发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而学生则必须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三、强化实践和实际能力培养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还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校园文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竞赛和调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实践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四、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和合作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和合作,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我们可以邀请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和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学校还可以与各类文学组织和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活动。

大学语文教学的忧虑和改革探索

大学语文教学的忧虑和改革探索
高层 次 的全 面发展 。

职 业教 育的特 点是 专 业性和 实践 性强 ,理论基 础 性 宽 ,教 学
个学生一种性格 ,一个学生一种思想,在课堂中发生的事 媒体 多样、多变,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有一定的职 情 ,有 些是 常规 } 生 的 ,有 些是 突发 事件 ,所 以教 师处理 、解 决的 业 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因此,在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有 办法 ,也 应 当是 不拘 一格 ,灵 活 多样 的 。也许 一 个灵光 闪现 就会 效课 堂 管理 中 ,教 师应 该主要 突 出职 业教 育的这 些特 色。
从 小学 、初 中到 高 中教 育 ,语 文 一 直 处 于主 要 学 科地 位 , 也 是 学生 们非 常 重视 并 且愿 意 花功 夫花 力气去 学好 的一 门课 程 , 而 为什 么到 大 学,语 文课 的情 况却一 落 千丈 ,处 于境 况 堪忧 的地 步 ,首 当其 冲的原 因,笔者认 为 是 大学语 文的 定位 不清晰 。 大学 语 文的发 展 已经 经历 了数 十年 的时 间 , 而 其定位 却基 本保 持不 变 , 主要 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积淀和拓展 学生文化底蕴。 而通过实际教 学发现,大学语文的这种定位显然已经不能引起学 生 学 习的兴趣 。与初 高 中基础 教 育不 同的是 ,大 学教 育 已经 开始 侧 重对学生的职业技 能教 育培养 , 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 。 大 学学 习也 以 学生 自主学 习为主 ,学生 自 发 学 习和选 择 学 习的意 识 开始抬 头 ,选择 兴趣 } 生强、 实用性 强、 专业性 强 已经无 形 中成 为 大学 生听课 的 “ 潜规 则” 。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s e a r c h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一、课程设计:拓展视野、注重实践在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课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前,很多高校的文学课程设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文学名著导读和文学史的阐述上,学生只是简单地接触课文内容,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我们需要在课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拓展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覆盖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可以通过深入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意象表达等内容,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层次去理解文学作品。

我们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实践环节,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批评等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互动在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变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解读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文学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

我们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灵活多样的创新,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我们可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比如讲座、分组讨论、小组演讲、课外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下感受文学的魅力。

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演示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材选择:多元丰富、符合实际需求在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教材选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当前,很多高校的文学教材内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习效果不佳。

我们需要在教材选择上进行多元丰富的安排,符合实际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我们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包括经典名著、当代作品、少数民族文学等,覆盖不同的文学类型和风格,让学生在接触不同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多姿多彩。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传统的文学类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单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需要对文学类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高校应该调整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文学类课程主要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往往忽略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将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纳入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思考当代社会的问题。

高校还可以引入一些新颖的文学作品,如网络小说、微小说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高校应该改进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以讲授和讲解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分组研讨、案例分析等,让学生互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手段来丰富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性。

传统的文学类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在新形势下,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性课程、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高校还可以与社会文化机构合作,组织文学讲座、文学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作家、文学评论家等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高校可以提高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希望高校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

家重 点发展 的能源化 工基地 ,周 边工厂较 多 ,为金工实 习 基地 的建立提供 了可 行性 , 目前 已经与几家 大型厂矿 、企 业 签订 了实 习协议 。同时 ,让工科 学生从大一 进校就参 观
工 厂 , 了解 所 学 专 业 、设 备 的结 构及 用 途 ,可 以 促 进 他 们 对 所 学 专 业 从 感 性 认 识 上 升 到 理 性 认 识 ,并 对 工 程 制 图 这
实行 “ 导——主 体”教 学模式 ,课堂 不再是 教师 的 主


生 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进行深入分 析的基础上 ,提 出的一
种 新 型 的教 学模 式 。

言堂” ,而是 师生共 同协作 的场所 。学 生作 为学 习的
主体 ,直 接参与到 教学实践 的过程 中去 。 1 师是课 堂教学 活动 的策划 者。 《 . 教 大学语 文 》教 材 中一篇 篇优秀作 品都是从成 千上万篇 古今 中外作 品 中精 心
谨 狂 两
EW ( ' R ( I ! E 显』 H , I, l M R S L i b 冀C
浅 谈 《, 哮一 》 教 学 走 谬 袁一
锡 林 郭 勒职 业 学 院 李 军
【 要】 学 需要 调动教 与 学两个 方面 的主动性 和积 极性 。 以教 师 为主导 、 学生为主 体的 “ 导——主体 ”教 学模 摘 教 主 式 ,对 大学语文教 学有很好 的帮 助。
“ 主导——主体 ”教学模 式是北 京师 范大学教 育技术 研究所 所长 、我 国著 名的教育技术研 究专家何 克抗教授 提
出 的一 种 基 于 网 络 的 教 学 模 式 。 他 认 为 ,所 谓 “ 导 —— 主
主体 ”教学 模式就是 以教 师为主 导、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模 式 ,也 称学教并重 的教 学模式 。该模 式强调既 要发挥教 师 的主导作 用 ,又要充分体 现学生 的认 知主体作 用 ;要调动 教 与学 两个方 面的主动性 、积极性 。 “ 主导——主体 ”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榆林学院为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榆林学院为例
刘冬梅
( 榆 林 学 院 教 育教 学科研 部 ,陕 西 榆 林 7 1 9 0 0 ) 摘 要: 新建 地 方本科 院校 大 多是在 原有 师范院校 的基础 上 发展 而来 , 师 范教 育是 其专 业 。但 随 着地 方本科 院校适 应 经济社 会发展 的要 求 , 师 范生 的 比重 呈下 降趋势 , 师 范教 育受到 冷 落, 教 育学课 程作 为 师 范生的公 共 必修课 面临诸 多问题 , 如课 程 定位偏 差 、 课 程 内容 陈旧、 教 学方 法手段 落后 、 课 程评 价机械 等 。针 对这 些 问题 , 笔者 结合教 学 实际 , 提 出一 些改进 策略 : 重视 教 育 学课 程 的 实践 环节、 改革教 育 学课 程 内容 、 探 索 尝试新教 学方 法、 实施 多样 化 的评 价 方式等 。 关 键词 : 新建 地 方本科 院校 ; 公 共教 育 学 ; 课程 改革

8 6・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2 0 1 4年 第 1期 ( 总第 1 1 1期 )
理论 知识外 , 更 重要 的是 需 要长 期 对 教 育 的关 注 和 实践 。师 范生 仅仅在 教育 学课 堂 中获 得 的理 论知 识
中图分类 号 : G 6 4 2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3 8 7 1 ( 2 0 1 4 ) 0 1— 0 0 8 5— 0 3
公共 教育 学课 程作 为高 校培 养 未来 教师 的专业 基础 必修 课 , 它是 师范 生获 得教 育科 学知 识 , 初 步建 立教 育理 念 和掌握 教 育 教 学 方 法 的主要 渠 道 , 这些
学技 能要求 。 教 师专 业 素养 的形 成是 一个 日积 月
累 的过 程 , 仅仅依 靠教 育学课 程教 学是 不够 的 , 教 学 技能 的形成 更是 一个 漫长 的 过程 , 除 了 掌握 必 要 的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过分注重文学鉴赏,忽略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教学方法、教材设计、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旨在促进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此研究旨在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而言,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和探索的基础上,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可以为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薛晓霞贺智利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薛晓霞贺智利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薛晓霞贺智利作者:暂无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2期【摘要】本文以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并创新教学技能培养模式、拓宽实践教学途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成效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陕西本科高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58260)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教育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思想的提出,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逐渐被各地方本科院校所重视,而如何提高和改革实践教学也就成为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关注的焦点。

榆林学院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是一所以师范、农牧、能源化工、管理为主的地方高校,现有师范专业1 3个,是榆林市以及周边各县区地方师资输送的生力军。

近年来,随着榆林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师范类专业资格认定模式的改变:作为传统师范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该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冲破招生就业方面的失语’地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呢?”[1]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榆林学院为例,深入探讨了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原则以及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原则随着陕西省、榆林市以及各县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并构建与当前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提升中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类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因此,榆林学院确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为:面向基础教育、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制订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为主的五大实践教学层次;以整合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课内实验、实(见)习、教育技能训练、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实践项目为抓手,形成课内、课外、社会三者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具体原则如下。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本文将就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背景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文学产业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的机遇。

二、现状分析1. 课程内容陈旧传统的文学课程内容主要以古典文学为主,对于当代文学、网络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等新兴领域的涉及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学多样性的需求。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文学鉴赏为主,缺乏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3. 师资力量不足新形势下,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还需要对当代文学、网络文学等领域有深入了解的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

2. 创新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和文学鉴赏外,可以引入讨论、小组活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学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培养专业师资高校需要加大对文学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对多领域文学有深入了解的专业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改革成效1. 学生学习兴趣增加通过改革后的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2. 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创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总结随着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变化,高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多元化的学生需求。

通过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也需要加大对文学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为高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队伍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共同推动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

大学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反思

大学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反思

大学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反思摘要:大学文学教育课程传统教学范式呈现出重文史、轻审美,重修辞、轻想象,重思想、轻情感的特征。

针对传统教学范式的不足,不少教学研究者呼吁重塑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并提出“三步阅读法”和细读法等方法来推进大学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文学教育;文学性;课改理念近年来,人们对文学教育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纷纷呼吁改革文学教育。

笔者这里探讨的文学教育,是狭义的概念,指的是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指向文学史、文学作品选及其专题系列构成的课程体系。

那么,大学文学教育问题的症结到底何在?目前教学研究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这里有必要首先搞清楚大学文学教育课程传统教学范式的基本特征,由此才能找出文学教育问题的症结。

一、大学文学教育课程的传统教学范式(1)重文史,轻审美。

传统教学范式重视文史分析,忽略审美体验。

人们关注文学史,竭力爬梳呈现清晰的文学发展脉络,尤其是其中存在复杂关联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和现象。

文学史教学落脚点在“史”,充满丰富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淹没于这种追寻历史真相的诱惑中。

即便观照某个具体文学文本,传统文学教育的兴趣点仍集中于对文本历史背景、时代精神的阐释,审美体验大多以艺术特征简论归结,成为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

譬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作品的象征意味浓郁,比较晦涩难懂。

很多人离开文史分析,便无法理解鲁迅,结果导致过度依赖文史,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文史层面。

具体文本的审美内涵无法获取,加深了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误解,以为他充满了对现实的怨怼情绪,却忽略了先生内心深处对于理想图景的强烈憧憬。

(2)重修辞,轻想象。

当前人们提倡细读法,以为找到了提升文学教育的有效手段。

其实传统教学范式也讲究文本细读,只不过二者细读的重心指向有所不同。

传统文学教学细读落脚在修辞分析,如字词句的意义表达与转换、表现手法的创新或音节格律的对称等。

这一点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初探与构想

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初探与构想

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初探与构想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本人的研究和思考,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明确学科地位、更新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标签: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大学教育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好大学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

现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都普遍将其开设为公共课,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本人发现,许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仍然令人十分担忧,存在诸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手段的低效率等问题,进而导致该课程处于边缘位置。

本人旨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与构想。

一、当前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学科处于边缘位置,地位相对较低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的基础学科地位相对低下,教学随意性现象比较严重,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专业课上有所建树,他们狭隘地理解学科的专业性,认为大学语文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的和直接的价值效用,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所占比重非常之大,认为实训课程非开不可,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非专业性课程,课时安排比较随意,可多可少,有些院校甚至有不开该课程的想法。

因此,大学语文时常受到其他实训课程的挤压,课时越来越少,以至于其学科地位越来越薄弱。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高校语文教师都遵循着老式的语文教学套路,把大学语文课程简单地理解为中学语文课程的延伸,忽略了学生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审美情趣培养的高层次的语文教育的需求。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传统的文学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开展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高校文学类课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推动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1.2 问题意义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加深,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问题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水平。

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和岗位的要求,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可以提升高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高校文学类课程现状分析高校文学类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兴趣。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过分注重传统的讲授与笔记,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急需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本文将围绕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思考。

当前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陈旧化。

许多高校文学课程仍然停留在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授,忽视了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引入与讨论,导致学生的文学知识停留在较为有限的范围内。

其次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单一化。

传统文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单向传授模式依然存在,缺乏互动性和探索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再者是评价体系的僵化。

以传统的考试作业为主要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文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实际效果,需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思路与探索方向要进行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意味着引入更广泛和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加入当代文学作品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作品,将文学教育的视野延伸至更广阔的层面。

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多元化是关键。

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文学创作、戏剧演绎、文学游戏等多种形式,积极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

评价体系的灵活和多样化也是必要的。

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外,可增加文学评论、文学活动的记录、文学策划方案的制定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充分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与保障要实现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具备若干条件和保障。

首先是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求高校文学教师具备优秀的学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文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创造。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文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校文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力推进改革的阶段,许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在着重调整和转变。

本文就此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加强文学教育创新文学教育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发挥文学的独特价值,推进文学教育的创新。

首先,应该完善文学教育体系,聚焦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创新,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文学教育平台,提高文学教育实效性,增强学生文学能力。

其次,大力开展文学创作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尤其应该将学生的创作需求纳入课程体系的构建范畴中。

二、更新文学教学方法现在,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文学教育的需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应该采用更加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通过讲述情境陈述等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文学教学对实践的关注,即通过实践机会的提供,增加学生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体验感。

三、拓宽文学课程开设现有文学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化,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必须拓宽数量,充实文学课程内容。

搭建一个多元、开放和富于当代性的文学教学平台,创设多元化的文学课程、拓宽文学领域,从而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充提供充足的文学课程资源,废除单一化的文学课程设置,保持文学教育的持续性,扩大学生的研究视野和专业选择空间,实现人才培养的定向化和多样化。

总之,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当前,文学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较高文学素养。

要通过加强文学教育创新,更新文学教学方法和拓宽文学课程开设,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文学人才,以更鲜明和生动的文学教育,承传与推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革与探索。

在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中,往往以传授文学知识为主,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批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开始进行改革,引入了多元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就高校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多媒体融合教学传统的文学教育课程以讲授文学知识和分析文学作品为主,往往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多媒体融合教学成为当前文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多媒体融合教学,可以将文学作品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融合教学还可以拓展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的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文学批评与创作并重传统的文学教育课程往往只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文学批评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文学批评与创作能力成为了重要的素养。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学生文学批评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文学批评和创作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和创作,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审美能力。

通过开展文学批评与创作的课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使文学教育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四、扶持学术创新高校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多媒体融合教学、文学批评与创作并重、跨学科融合教学和扶持学术创新等策略,可以提升高校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希望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高校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背景、问题与挑战、改革目标与策略以及改革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对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层次的普及,人们对文学的需求也从简单的娱乐转变为对审美、情感和思想的深度追求。

高校文学教育的目标也需要从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传统教育模式的困境。

传统的高校文学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应试化,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缺乏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文学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需要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具备批判思维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1. 教学内容的僵化。

目前,高校文学教育仍然以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授为主,忽视了当代文学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度不高。

2. 教学方法的单一。

传统的文学教育侧重于讲解,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创造性的思考。

3.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文学教育缺乏与时俱进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逐渐减少。

三、改革目标与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明确一些目标和策略: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应该不仅仅关注文学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人生的真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思想深度。

2. 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文学体验。

高校文学教育应该不仅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开设当代文学和跨文化交流等课程,让学生接触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 在 全校 范 围 开设 必修 课 或 选 修 课 的 高校 并 不 多 .大 多 数 高 校 只是 在 部 分 院 系或 部 分专 业 开 设 。 校 也 是 从 2 0 我 0 4年 才 开
始 在 理 科 生 中 间 开设 大 学 语 文课 程 课 程 . 型 为 必 修 课 . 时 类 学
f 摘
要】目前加 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氛 围和共识 已经形成 , 但大 学语文究竞如何改革, 可谓是 仁者见仁, 智者 见智 。以榆林 学
院 为 例 , 合 学 院 的具 体 情 况 , 学科 观 念 、 程 定 位 以及 教 学手 段 等 方 面 , 出 自 己的 观 点 及 对 策 , 大 家共 勉 。 结 从 课 提 与
时 待 遇 . 大学 语 文 教 学 健 康 有 序 进 行 。 使 二 、 确 定 位 课 程 目标 。 针 对 性 的 编 写 教材 , 教 学 工 准 有 使
作 有 的 放 矢

加 大 师 资投 入 。 正 教 学 态度 。 端 建设 高 素 质 的 教学 团 队
师 资 力 量 的不 足 不 仅 是 我 校 也 是 全 国 高 校 面 临 的 普 遍 问 题 。 目前 . 强 大 学 语 文 教 育 的氛 围和 共 识 已经 形 成 . 是 大 加 但 学 语 文 在 高 校 里 是 不 是 真 的 得 到 了重 视 ? 了解 . 高 校 大 学 据 各 语 文 课 程 的 开 设 情 况 差 异 很 大 , 南 财 大 : 安 外 国 语 大 学 这 西 西
我校大学语 文教师都 是临 时拉过来 的. 家都不知道该 大 怎 么 教 因此 . 何 对 课 程 进 行 准 确 定 位 . 教 好 大 学语 文课 如 是 的关 键 。教 育 部 高 教 司 《 学 语 文 教 学 大 纲 》 确指 出 :在 全 大 明 “ 日制 高 校 设 置 大 学 语 文 课 程 . 根 本 目 的在 于 : 分 发 挥 语 其 充
文教 学大 纲》 以看 出 , 学语 文 不是 “ 四语 文 ” 延续 , 可 大 高 的 “ 学 语 文 将 不 再 是 语 文 基 础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的 教 育 . 的综 大 它 合 性 更 强 . 能 更 高 . 在 对 学 生 进 行 就 业 前 的 语 文 适 应 能 力 技 重 教 育 和 实 用 技 能 教 育 。 重 在 文 章 学 、 作 学 、 读; 关 调研 ; 改革
[ 中图分类号]H1 1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 18 2 1 )4 0 7 — 3 6 4 69 (0 0 0 — 0 3 0
20 0 7年 . 育部 对 外 发 布 了{ 0 6年 中 国语 言 生 活 状 况 教 20 报 告 》 学 语 文教 育 改 革 再 次 成 为全 国高 校 从 事 大 学 语 文教 , 大
第 2 4卷 第 4期
V0 . No4 I 24. .
延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Ya 'nVo ain l& T c nc l n t ue o ra na c t a o o e h ia si t I t
21 0 0年 8月
A u .2 0 g 01
4 O课 时 。即便 如 此 , 对企 校 一 万 多 学 生 . 学 语 文 任课 教 师 面 大
仅 有 两三 名 . 课 现 象 比较 普 遍 。 这 样 . 师 必 须 通 过 多 系 合 兼 教
堂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 于应付。 疲
其 次 , 科 观 念 淡 薄 。 大 学 语 文作 为 全 校 素 质 必 修 课 , 学 院 系 、 师 乃 至 学 生 重 视 不 够 。对 于 大 学语 文 的 教学 安 排 . 们 教 我
学 、 维 学 等 方 面 的学 习 和 训 练 使 大 学 语 文 将 工 具 性 、 文 思 人 性 和 审 美 性 有 机 地 加 以统 一 ”】 笔 者 在 与 学 生 交谈 的过 程 中 【 l
学 生 、 课 程 、 教 材认 真 负 责 , 细钻 研 , 谈 创新 和改 革 。 对 对 仔 何 再 次 . 学 工 作 量 与 课 时 津贴 比 例失 凋 。学 生数 量 庞 大 , 教
无 法 做 到 因 材 施 教 . 核 点 名 过 程 经 常 冒名 顶 替 . 置 作 业 考 布 最 终 只能 流 于 形 式 , 试 往 往 以考 察 的方 式 进 行 。 即使 如 此 。 考
同样 一 节 课 . 学 语 文 的课 时 费 仅 为 专业 课 课 时 费 的百 分 之 大
八十左右 。
何改革, 可谓 是 仁 者 见 仁 , 者 见 智 。 本 文 在 调 研 问 卷 的 基 础 智 上. 以榆 林 学 院 为例 谈 谈 自己 的观 点 . 与 大 家 共 勉 愿

因 此 . 想 拥 一 个 高 素 质 的 教 学 团 队 . 们 必 须 打 破 陈 要 我 规 . 视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工 作 . 过 加 大 师 资 投 入 . 整 教 师 课 重 通 调
文 学 科 的 人 文 性 和 基 础 性 特 点 . 应 当代 人 文 科 学 与 自然 科 适 学 日益 交 叉 的 发 展 趋 势 .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培 养 为 具 有 全 面 素质 的 高 质 量 人 才 ” 1 大 学语 文 应 区 别 于 小 学 语 文 和 中 学 语 文 。从 《 学 语 、 大
学 与研 究 者 关 注的 焦 点 同 年 8月 ,中 国 教 育 报 》 辟 专 版 专 《 开 栏 . 请 徐 中 玉等 知 名 学 者 探 讨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改 革 的思 路 大 邀 学 语 文 必 须 改 革 . 是 教 学 与 研 究 者 的共 同心 声 大 学 语 文 如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