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摆脱“金融恐怖平衡”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金融不稳定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分析结论

金融不稳定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分析结论

金融不稳定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分析结论中国金融改革在当前金融不稳定的条件下面临着重大挑战。

为了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适应和解决目前金融领域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金融不稳定的条件下中国金融改革的现状,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当前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1.1 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当前,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着普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使得全球资本流动不稳定,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了挑战。

1.2 内外部压力加剧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和结构性问题的积累,加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压力。

此外,外部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二、中国金融改革的现状2.1 金融体系开放程度提升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趋势,中国金融改革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通过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外资进入金融领域的放宽等措施,中国试图吸引更多的外资,并提高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

2.2 市场监管机制改革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中国金融改革也在加强市场监管机制的建设。

通过完善金融监管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防控,中国试图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3 金融科技创新中国金融改革中,金融科技的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应对金融领域的挑战。

三、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问题3.1 风险管控在金融不稳定的背景下,风险管控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3.2 金融体系改革中国金融改革需要解决金融体系过于庞大、层级复杂等问题。

应该加强金融体系的整合和协调,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3.3 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中国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通过建立市场决定利率的机制,提高利率的灵活性和透明度,以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第一篇: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物价涨幅趋稳。

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

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展望2012年,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要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2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2012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

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12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

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投资审批权限,重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项目的监管职能。

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应集中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准入条件的审核上,并应实行双向监督。

简单地从行业产能规模出发控制新项目建设,落后产能得到保护,抑制了市场竞争对产能动态优化的作用,应当加以改变。

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第一篇: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前言:对于2008 年全面爆发的持久性强、破坏力大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危机开始不久,我国政府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正文: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中国在2008 年下半年时还在执行紧缩政策,以求让过热的经济慢下来。

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立即陷入了困境。

主要有以下影响:(1)外贸出口急剧萎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额从2008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26.7%回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9.0%,2009年1月份,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 ,许多省份出口呈现负增长。

[1](2)中国国内劳动就业压力增大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产业增速回落,企业业绩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形势严峻。

尤为突出的是出口导向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

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区,由于订单取消,企业减产、停产、倒闭数量增加,导致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大量农民工纷纷返乡。

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新的就业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用人单位特别是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其招聘规模大幅度缩减,就业岗位大量减少。

(3)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美元汇率在美国股市急剧下挫后大幅度下跌,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不断加大,2007上半年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美元出现了回升势头,但好景不长,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势头又迅速回落。

(4)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02
加强金融监管
我国政府将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
健康发展。这将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透明度。
03
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政府将继续推动产业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
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金融危机的传播
金融危机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迅速传播 ,导致各国经济出现衰退和不稳定。 由于中国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因此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出口下降
消费疲软
中国出口贸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由 于外部需求萎缩,出口订单减少,导 致出口企业面临困境。
金融危机导致居民消费信心受挫,消 费意愿下降,消费市场疲软成为当时 的经济难题。
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政府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建 设,包括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 强社会救助制度等,以保障人民 基本生活需要。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政府加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卫生 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03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效果
经济恢复增长
总结词
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成功地刺激 了经济增长。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放 贷并降低利率,通过内需拉动经济,效果显著。
就业形势好转
总结词
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就业形势得到明显好 转。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重视民生问题,加大社保投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提供贷款支持,使 得就业形势得到明显改善。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困难,导致了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严峻、贸易顺差下降等问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出口市场受到了严重挑战,外贸额下降,外汇储备减少。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变化和金融市场波动,我国经济受到了较大影响,许多企业面临着生产经营困难,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倒闭潮。

金融市场波动也对我国股市、汇市等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投资者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比如采取稳定经济增长政策、鼓励内需扩大等。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如何有效化解其影响,成为摆在我国经济面前的重要课题。

【2000字】.1.2 问题提出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其波及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对于我国来说,国际金融危机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任何国际经济波动都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经济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是否需要调整现有的经济政策?又应该如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对策措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只有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因为全球需求下降,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我国的出口市场受到冲击。

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定,可能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选择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选择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选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金融危机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风险。

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多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凭借着正确的选择和有力的措施,我国成功地渡过了这些危机,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探讨我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选择,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效果。

首先,我国选择了积极应对措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举措。

首先,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和降低利率等手段,稳定了流动性和金融环境,缓解了金融风险。

其次,我国还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的投资,推动了经济的有效需求。

最后,我国还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支持,通过降低关税和提供出口退税等政策,提高了出口的竞争力,保证了外贸的稳定发展。

其次,我国选择了长期发展战略。

我国以远见卓识的眼光,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只是暂时的,必须要放眼长远,把握经济发展的大势。

因此,我国坚持了稳定经济增长的战略,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同时,我国还大力发展内需,培育壮大国内市场,减少对外需求的依赖,降低了外部冲击的影响。

再次,我国选择了多边合作和国际协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冲击,我国坚持多边主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重构,推动建立更加稳定、公平、包容的全球金融体系。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国际协调,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这些选择和措施给我国带来了明显的效果。

通过积极应对和正确选择,我国成功地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速度,继续保持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次,我国金融体系保持了相对稳定,金融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最后,我国外贸继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贸易结构得到了优化。

抵御金融危机的中国经验分析

抵御金融危机的中国经验分析

抵御金融危机的中国经验分析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联系,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往往会波及到其他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抵御金融危机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经验。

一、中国经济增强内生动力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对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提升,从根本上增强了经济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以基础设施改建、扩大内需等为主要引导方向,推动经济创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改进,继续推进产能过剩产业的去产能,提高制造业的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二、加速金融改革进程作为新型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石,金融改革对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至关重要。

中国在金融改革方面侧重于加快金融体系的创新,提高金融创新支持的实体经济质量,并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尤其是在应对债务危机上,中国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出台债务去杠杆的方案,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机制,防止出现经济风险。

三、积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互联,不同国家之间在应对金融问题上相当依赖。

中国认为,加大与国际间经济、金融合作,以及国内各级政府与不同行业之间的多方协作,能够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有力支持。

在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向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援助,帮助其克服金融和经济危机。

四、注重创新和提高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是中国金融行业的创新方向,对于加快金融风控能力、完善支付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中国通过大量的科技研发和金融智能化建设,积极推动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

同时,国内银行体系等金融机构,也在加速推进金融科技的应用,提高金融便利性、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稳定银行体系银行体系作为国内金融体系的核心,对于金融危机的应对至关重要。

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始终把稳定银行体系作为重要战略方向。

这不仅包括了加强银行监管、提升银行体系的活力和韧性,还包括了加强银行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商业道德的提升。

关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

关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

关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首先,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成功在于其坚定不移的发展稳定政策。

中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些措施包括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财政支出等。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中国坚持继续实施这些政策,并适时进行调整。

中国的稳定发展政策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恢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注重保障就业和社会稳定。

金融危机造成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许多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就业问题和社会动荡。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扩大就业、加大减税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以确保就业和社会稳定。

中国政府将就业和社会稳定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为经济的稳定和恢复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注重提高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中国经过近年来的金融,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国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监管力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性为国内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冲击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中国积极推动结构性和创新驱动发展。

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中国通过积极推动结构性和创新驱动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将创新和科技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结构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总结起来,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成功在于其坚定不移的发展稳定政策、注重保障就业和社会稳定、提高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以及积极推动结构性和创新驱动发展。

这些经验和做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未来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时,中国将继续秉持这些原则和做法,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近年来,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争端不断升级,其中金融领域的矛盾更是逐渐凸显。

美国通过实施“金融制裁”等手段对中国金融领域施压,而中国则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应对美国的挑战。

这种形势下,中美间出现了一种“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即一方采取了某种金融制裁措施,另一方则作出相应反制。

本文将从功能、特点、对策等方面对“金融恐怖平衡”进行分析。

“金融恐怖平衡”是一种互相制衡的游戏模式,通常是指一国对另一国实施金融制裁时,被制裁方会通过敌对行动进行反制,以达到制衡对方的目的,从而形成了“金融恐怖平衡”的局面。

从功能上来说,“金融恐怖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双方实现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平衡。

在经贸和金融方面,双方采取强硬的策略可帮助它们在贸易和金融领域保持自己的地位,并获得更有利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从特点上来说,“金融恐怖平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种博弈模式十分复杂。

由于双方在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上存在分歧,因此双方采取的策略相互牵连,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游戏模式。

另一方面,“金融恐怖平衡”十分危险。

因为这种博弈模式往往涉及到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小错误都有可能导致被动局面的产生,因此需要慎重对待。

面对“金融恐怖平衡”的局面,中美两国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化解危机,实现平衡。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对话与沟通。

双方应该加强对话和沟通,维护对各自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合理利益。

通过加强交流了解,双方可以缓解紧张局势,避免在视频上采取不合理的策略。

2. 推进金融改革。

各方应继续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扩大金融渠道的开放程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从而为双方提供更加公平和有利的市场环境。

3. 加强国际合作。

各方应加强国际合作,包括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合理分工,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通过国际合作,双方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和风险。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效果
• (一)总体情况:经济止滑回升迹象明显 随着 “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等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的全面 落实,经济呈现加快回升的发展态势。 • (二) 扩大投资和消费的效果明显
1、投资大幅增加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 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 投资4万亿(兆)元人民币,其中中央政府投资为1.18万亿元. 2、刺激消费成效显著

第一,如何消除外部社会的战略疑虑将 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挑战。由于中国 有可能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并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外部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 心态会更加复杂。中国的成功对世界意味 着什么?中国将怎样运用其不断积累的实 力?又是否会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进而 引发体系性战争的爆发?这些都是外部社 会关切的问题。中国需要花更多努力来阐 述其政策意图和发展战略的和平性质。
• 第二,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对外战略需要更加平衡。一 方面,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维持中美关系稳定是中 国大国外交的重点。虽然华尔街是这次危机的来源和麻烦 制造者,但美国利用其既有地位成功地转嫁了危机。结果 是美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受损程度相对更小,美国的地位与 中国以外的其它经济体相比不减反增。因此,在未来的世 界格局中,美国仍具有更强的国家实力和战略影响。中国 需要继续稳定对美关系,为内部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国际 环境。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得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更 加明显,中国需要顺应潮流,与新兴国家协调立场、加强 合作,推动这一趋势的真正实现。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及其效果分析
组员:
背景
• 从去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台至今,世界经历了由次贷危 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危机的过程。美 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已经步入经济衰退区间,新 兴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大幅回落,全球经济仍在继续向 下探底,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向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由于 中国与世界的高度相互依赖,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外 部危机的拖累。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对外出口萎缩都构成 明显例证。面对外部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迅速行动, 进行积极的政策调整和内外协调。政策刺激的正向效应还 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如果能够实现“保八”的预期政 策目标,中国将是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的国家,并将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实力将继续保持稳 定增长,也会产生重大而复杂的战略影响。

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摘要】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监管不足、风险隐患等问题,如信贷风险、市场波动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自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手段不够灵活等原因。

为此,我国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

在未来,我国金融领域需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提高透明度和稳定性,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关键词】金融领域、问题、监管、风险、透明度、分析、建议、金融信息、展望未来、总结、我国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融领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经济稳定等重要功能。

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风险隐患较大、市场乱象丛生的现象。

一些金融机构存在着风险管理不足、违规操作、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给金融稳定和市场秩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金融监管不足也是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问题之一。

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监管职责不清、监管手段不够灵活等问题,导致监管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违规行为和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安全和稳定,加强金融监管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和加强金融信息透明度,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1.2 问题意识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监管不足、金融风险防范不力、金融信息透明度不高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重大影响。

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存在风险隐患;监管标准不够明确,监管漏洞较多,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这种情况下,金融领域的乱象层出不穷,让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陷入困境。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最近,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不断加码对华关税的同时,也采取了所谓“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

该策略是指美国试图通过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金融活动,从而影响中国经济,实现对中国施压的目的。

但是,这一博弈策略存在严重的缺点,我们需要摆脱这种博弈的束缚,找到新的发展模式。

首先,这种博弈策略会对美国自身利益造成损失。

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和消费将直接影响美国的经济受益,甚至可能导致一些重要行业的衰退。

而且,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券持有国之一,对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不良影响,会令美元受到更大的冲击。

其次,这种博弈策略会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当前,全球的金融市场都是相互联系的,美国对中国的金融制裁将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也可能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这样的局面对全球的贸易和投资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最后,博弈策略会加剧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如果美国采取过度的对华压力,不但会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程度,也可能导致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两国爆发战争的风险。

这样的结果在没有任何人受益的情况下,仅会导致全球安全和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不稳定。

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显然存在严重的缺点,不能成为两国之间经济关系的长期解决方案。

相反,双方应该寻找合适的合作模式,共同推进经济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双边关系。

这需要双方保持沟通和协商,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及摆脱对方对自己的负面印象和刻板印象。

只有这样,中美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才能继续健康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停滞和衰退,这对我国经济出口导向型的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全球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受到了严重冲击,这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了明显的下行压力。

同时,海外市场的衰退导致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对我国原材料和能源进口价格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全球金融机构的倒闭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面临压力。

银行信贷风险加大,贷款违约和不良资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受到限制。

此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导致了资本外流,加大了汇率和股市的波动。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和市场不确定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拖累了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

此外,消费者信心低迷,消费延迟和减少了。

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以下几个主要策略。

首先,积极的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提高财政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领域的投资,以增加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

此外,政府还可以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投资,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其次,灵活的货币政策。

央行可以采取降息的措施,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同时,央行还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保持金融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传递。

第三,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

政府和央行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评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此外,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单一国家的努力往往是不够的。

政府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中的问题。

通过合作,可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应对这些影响,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并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如何应对重大金融风险考验

中国如何应对重大金融风险考验

中国如何应对重大金融风险考验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各种金融风险也成为了困扰各国的难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考验。

本文将探讨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中国应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金融监管是应对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

中国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同时,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他们风险识别和应对的能力。

其次,中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提高市场自律能力,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防止市场操纵和不正当交易行为。

此外,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审查和监管,防止金融创新过度放大风险。

第三,中国应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管理。

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是应对金融风险的基础。

中国应加强对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推进银行业改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此外,要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

同时,完善金融危机应急预案,加强金融应急管理和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

另外,中国应加强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

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是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中国应鼓励并支持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

最后,中国应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沟通。

金融风险具有全球性特征,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风险。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沟通与协调。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金融监管政策,降低金融风险的跨国传染性。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体,面临着重大的金融风险考验。

中国应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规范金融市场运作,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管理,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沟通。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应对的挑战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应对的挑战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应对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发生的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影响波及了整个亚洲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方。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面临着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中国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首先,中国的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监管不够严格,信贷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其次,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难以避免地与金融机构相互交织,使得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而这些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暴露无遗,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外贸依赖度的减弱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依然高度依赖出口贸易,这使得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亚洲各国的经济下滑导致了中国商品出口需求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对出口贸易的依赖。

三、资本外逃与金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触发了大规模资本外逃,中国同样受到了影响。

资本外逃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减少,同时也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了冲击。

在应对这一挑战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外汇管制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旨在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四、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企业倒闭和裁员,进而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冲击。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问题成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挑战。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创业和培训,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解决就业压力。

五、金融改革的加速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促使中国加速推进金融改革。

中国政府加大了金融领域的开放力度,引入外资,推动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以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六、学习与国际合作中国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时,学习和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了教训,学习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以完善自身的金融体系。

中国摆脱“金融恐怖平衡”问题分析——基于重复囚徒博弈的视角

中国摆脱“金融恐怖平衡”问题分析——基于重复囚徒博弈的视角

在 都会 导致计算 降至 1 1 . %,创 下 6 9 0年 来 新 低 。 2%, 全球 首 位 ; 美 国发 生 次 任 一因素发生变化 , 6 居
最近 4 年 结果发生改变 。 2 1 年 8月标 普下 调美 国 国债 评 贷危机后增 幅尤其 明显 , 01 00亿 美元 ,远高 于其他 级 引发 国 际社会 对 于投 资美 债安 增持近 70 全 性 的担 忧 。在 美债 收益 率 持续 国家和地 区 。 走低 和安全性饱 受质 疑之时 , 中国


j 赏磊 } 赏— I 癣多
— 画

国脱 融 一 摆‘ 恐 ‘ 金
— —
基 于重复 囚徒博弈 的视角
磊 云南财经 大学经济研 究 院


次贷危机 发生后 , 为增加 市场 债 的直接 收益 流动 性 , 降低 市场 利率 , 联储 大 美
不 同交易时 间、不 同交 易方式 , 收
定 增长作 用重大 。增 持美债 , 有利 2 2 0 0年将用 掉 政府 开支 的 8 %。 0
彼 此 出卖 虽 违 反 最 佳 共 同利 益 , 在 重复 的囚徒博 弈中 , 博弈反
于 维 持人 民 币兑美 元汇 率相 对 稳 美 国政 府必 须 靠借 债度 日。随着 但可 使 自己利益最 大化 。 定 ,有利 于 保持 中国 出 口稳 定 增 美 国债 务 的增 加 ,美 国政 府通 过
际 ,有利 于 帮助 美 国政 府 筹措 救 可 兑换 性 。鉴 于美 国当前 的实力 临受到惩罚 的威胁 而可能被克服 , 市 资金应 对 金 融危机 ,稳 定美 国 和 国家信 誉 、 象 问题 , 直接 宣 从 而在 其他 条 件不 变 的前提 下产 形 其 经济, 进而 也有利 于维持 中国对美 布 废 除 对 外 债 务 的可 能 性 不 大 , 生合 作的结果 。 国 出 口的稳 定 。美 国前 财政 部 长 但 通过 通货 膨 胀减 轻 或摆 脱债 务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

摆脱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美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显著。

随着两国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不断加剧,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金融领域的博弈尤为突出,双方之间的“金融恐怖平衡”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中美间“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美间的金融博弈现状中美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博弈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但目前,中美间的金融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贸易战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自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愈演愈烈,这不仅对双方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影响,也对金融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双方相互施加关税,限制对方在自己国家的投资等措施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对两国的金融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技术创新的竞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的应用也成为了中美两国金融领域竞争的新焦点。

尤其是在支付、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双方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等手段来争夺全球金融科技市场的主导权,这也成为了金融博弈的一部分。

3. 商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美双方的企业在对方国家的服务、金融领域开展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着对方国家的监管和法规的不确定性。

这使得金融博弈不再局限于两国政府之间的竞争,更多地涉及到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面对中美之间金融领域的博弈,如何摆脱“金融恐怖平衡”,实现互利共赢成为了摆在双方面前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摆脱“金融恐怖平衡”的博弈策略建议:1.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中美两国在金融监管合作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这不利于双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建立更加紧密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共同应对金融市场风险,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对于摆脱“金融恐怖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 推动金融科技合作中美在金融科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双方可以加强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和监管方面的合作。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秩序与中国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秩序与中国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秩序与中国应对措施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国际金融秩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秩序和中国应对措施。

一、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秩序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在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一些国家开始使用其他货币来进行结算,如人民币等。

此外,各国纷纷推出一些限制外资流入的措施,这也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

2. 国际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的不足,各国都开始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国际金融标准的制定,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信息的透明化,提高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3. 国际金融合作的提高金融危机后,各国都相互之间开始加强合作,以应对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

同时,各国也加强之间的贸易往来,推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1. 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中国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提出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方针,危机之后,更是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大力整顿金融市场,规范金融机构的运作。

2. 促进内需消费的增长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主要的策略是通过扩大内需,促进内需消费的增长,进而降低对外贸易的过度依赖,从而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开始通过推出各种措施,逐渐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在国际上逐渐替代部分美元在结算方面的地位,从而增加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4. 强化国际合作在金融危机后,中国也加强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保持货币汇率稳定,维护了国际贸易的平衡,加强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总之,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秩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全球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对此,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通过加强金融监管、促进内需消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强化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逐步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应对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应对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应对近年来,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亚洲地区的经济稳定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中国金融体系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应对能力,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本文将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因素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体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剧烈的波动,股票市场暴跌等现象频发。

然而,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体系表现出了相对的稳定。

这主要归因于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些特点和优势。

首先,中国金融体系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稳健发展为其抵御风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推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

这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规范,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较高,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强。

其次,中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对外部冲击的传导路径相对较弱。

相对于一些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资流动的依赖较小,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相对独立。

这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抗风险。

另外,中国金融体系在危机爆发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定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危机的冲击。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提高资本金充足率,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稳定了金融市场的情绪,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同时,中国政府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减少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此外,中国金融体系在危机之后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

中国政府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进程,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应对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得益于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相对封闭的特点,以及政府的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摆脱“金融恐怖平衡”问题分析作者:孙磊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2年第01期次贷危机发生后,为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美联储大量购入本国长期国债,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降到较低水平。

2010年9月6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91%,创下60年来新低。

2011年8月标普下调美国国债评级引发国际社会对于投资美债安全性的担忧。

在美债收益率持续走低和安全性饱受质疑之时,中国政府却大量增持,于2008年9月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美债的最大持有国并保持至今。

中国政府为何不顾风险增持美债?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2004)认为中美经济之间存在“金融恐怖平衡”,即双方相互需要(美国需要中国的资本,中国需要美国市场的需求)、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因此中国需不断购买美国资产。

不过在这种“平衡”中,双方地位并不平等,中方处于被动状态,从长期而言可能面临巨大损失。

本文拟借助重复的囚徒博弈理论来分析增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国增持美国国债收益与风险分析(一)近年来中国投资美国国债的直接收益据美国财政部统计:2001至2011年7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从786亿美元大幅增加到11735亿,占外国官方持有的26%,居全球首位;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增幅尤其明显,最近4年增持近7000亿美元,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投资美国国债的收益很难计算。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所购美债的详细资料难以获得。

中国政府不公开相关信息。

美国财政部虽然公开,但仅将中国所购美债分为长期债和短期债两种,而我国所购美债涵盖半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三十年等多种,不同种类收益率不相同;另外,美方不公开具体的交易信息,不同交易时间、不同交易方式,收益率也不相同。

二是要将收益率分为名义和实际两种,计算实际收益率时要考虑以何种货币计价、多国汇率变化以及通胀率等因素,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计算结果发生改变。

国内有学者对2002年1月-2009年12月样本期内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外汇储备收益进行测算,发现在此期间美元资产名义收益率均值达到了4.76%,真实有效收益率(经过汇率、价格双重调整,以进口商品篮子购买力衡量)均值达到了2.04%;与之相比,欧元和英镑资产的真实有效收益率均值分别为7.29%和2.75%,都高于美元资产收益率。

(二)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战略收益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直接收益虽然不高,但对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作用重大。

增持美债,有利于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中国出口稳定增长,进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就业稳定增长;另外,增持美国国债,尤其是在美国金融体系风雨飘摇之际,有利于帮助美国政府筹措救市资金应对金融危机,稳定美国经济,进而也有利于维持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稳定。

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2010)在其回忆录《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中称如果中国政府在北京奥运期间同意俄罗斯联手抛售房地美与房利美债券的提议,可能会导致市场对两家公司突然丧失信心,从而对美国资本市场造成冲击。

(三)持有美国国债的未来损失1. 持有美国国债的短期损失。

持有长期美国国债的年收益率一般不超过5%。

自2002年始,美国政府开始实施美元的“战略性贬值”,自2002 年4 月开始到2011年初,按美元贸易加权指数衡量,美元贬值已经超过35%,年均贬值4%左右。

尽管今后美元在某一时期可能走强,但考虑到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外债,其贬值趋势在长期内将不可避免。

2. 持有美国国债的长期损失。

2010年底,美国国债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美元。

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认为,由于人口等因素,美国社会保险和医保/医助开支的增长速度将高于GDP增长速度,在未来美国不可能通过经济增长解决其财政问题,其预测在2040 年美国国债GDP 占比将会翻一番。

美国政府经济学家预测社保、医保和国债支付等硬性开支,在2020 年将用掉政府开支的80%。

美国政府必须靠借债度日。

随着美国债务的增加,美国政府通过赖账或者违约来摆脱债务的可能性日益增加,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就曾单方终止美元对黄金的可兑换性。

鉴于美国当前的实力和国家信誉、形象问题,其直接宣布废除对外债务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过通货膨胀减轻或摆脱债务负担的行为则难以避免。

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曾一再指出,如果美国的财政赤字继续上升,国债余额GDP占比超过90%,长期利息率就会上升,美国经济增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美国的债务负担就会进一步急剧上升。

到那个时候,用通货膨胀摆脱债务的诱惑将是无法抗拒的。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艾森曼(Joshua Aizenman)等人的计算,如果美国年通货膨胀率达到6%,只要经过四年美国的国债余额GDP占比就可以下降20%。

一旦美国出现大幅通胀,美元也将相应大幅贬值,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将损失惨重。

二、中国当前大量增持美国国债的原因既然明知持有美国国债未来风险巨大,中国政府为何不抛出,反而不断增持呢?本部分拟用重复囚徒博弈理论来分析。

在单次的囚徒博弈中,囚徒之间倘若合作,拒不认罪,便可均获得最优共同利益,但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无论同伙做何选择,对自己而言背叛都是最优选择,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但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在重复的囚徒博弈中,博弈反复进行,因而每个囚徒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囚徒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

此时,欺骗的动机因面临受到惩罚的威胁而可能被克服,从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生合作的结果。

(一)单次囚徒博弈下中国与其他主要美债投资者的行为后果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中国政府在其他投资者发现之前抛出全部所持美国国债,并将美元资产转化为其他币种资产,中国政府就能在美债价格下降和美元贬值前脱身,从而损失最小;中国政府的行为在短期内会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风的羊群效应,造成债券价格下降及美元贬值,不抛售者将蒙受损失。

这就如同囚徒中的一人坦白就会被从宽处理,而另一人会被重判一样。

第二种情况:其他主要投资者在被中国政府发现之前清空所持美国国债,并转化为其他货币,则其损失较小,而中国将遭受惨重损失。

第三种情况:所有主要投资者都抛售美债,并转化为其他货币资产,这将会造成美债市场崩溃,导致所有投资者均损失惨重,如同所有囚徒都坦白一样。

第四种情况:主要投资者都继续持有美国国债而不抛售,甚至增持,其结果是等着美债资产实际价值慢慢缩水,这样大家的损失短期都较小,就如同囚徒都不坦白而均被轻判一样。

(二)重复囚徒博弈下中国与其他主要美债投资者的行为后果分析如果是单次博弈,中国政府在其他投资者发觉之前完成抛售,对自己最为有利。

但目前的情况类似于重复的囚徒博弈,因为在金融信息几分钟甚至几秒中就可以传遍全球的情况下,没有哪个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投资者可以悄悄地完成抛售而又不惊动外界。

抛售行为一旦被发现,短期内会引发跟风的羊群效应,导致美债价格大跌,所有投资者都受损,其中持有美债最多的投资者最有可能面临最严重的损失。

考虑到对自身利益的损害,美债主要持有者均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做始作俑者。

正如美国学者弗里曼(Chas W. Freeman,2007)所言:投资者正在玩“谁都不能先脚软(a reverse game of chicken)”的游戏,即都持有大量美元储备,也知道美元必定贬值,却均不敢抛售。

因为若有任一投资者敢抛售,其他投资者便会加入抛售队伍,从而形成相互威吓,谁也不敢擅自行动。

因此当前美债主要投资者最好的选择是增持,尽量维持美债价格稳定,从而使自身利益暂时不受较大损失。

就中国而言,作为当前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如果立即卖掉手中所持部分,可能会引发其他投资者仿效,导致美债价格大跌,那么中国尚未来得及抛出的美债将遭受明显损失;另外倘若因此引发美元大幅贬值,那么尚在手中美债的实际购买力将更大程度下降。

相反,如果继续增持,虽然将来可能会遭受更大损失,但短期内可以维持美债价格和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保持所持美债资产和外部市场的稳定,进而有利于中国继续依靠外部市场带动国内经济增长。

因此,增持是当前的最好选择。

三、中国陷入“金融恐怖平衡”状态的原因分析由上述分析可见,在短期内,增持比抛售对于中国更为有利,但从长期而言,中国可能面临巨大损失。

中国为何会陷入“金融恐怖平衡”,陷入被动增持的状态呢?(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美元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储藏货币,中国政府和企业若参与国际交往必然需要美元。

目前全球约60%的国际贸易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都在此列。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10年第3季度在全球主要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中美元依然占据61.3%的份额。

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在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的情况下,中国为了进行国际交往,不得不持有美元及美元资产。

(二)美国国债是较好的保值工具据中国外汇管理局统计2000年末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656亿美元增加到3万亿美元。

面对日益增加的外汇储备,中国政府需要为其寻找投资方向。

美国国债市场的规模全球最大;美国国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市场容量,交易成本较低,长期以来它都是美国国内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

另外,相对而言美国的经济实力也优于其他经济体,美国政府的偿付能力更强。

中国外汇储备经营强调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因此,购买美国国债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

(三)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及美国市场对华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从外贸体制改革、优惠性的加工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多方面鼓励出口,从而造成外部市场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加。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任泽平(2010)计算:2000-2007年外需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1%快速上升至19%,相应地,2000-2007年消费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57%下滑至44%。

在中国的外部市场中,美国是最重要出口的市场。

2001年至2007年,美国是我国最大出口国,随后至2010年,美国位居欧盟之后排第二位;中国每年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20%左右;另外美国还是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国。

因此,美国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对于中国的出口而言尤为重要,中国政府需要购买美国国债以弥补美国政府的资金短缺,帮助稳定美国市场。

(四)中国的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对人民币汇率变动较敏感2010年4月,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机电、轻工、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机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人民币汇率压力测试发现如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