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学说

合集下载

临床药理学 考试重点

临床药理学 考试重点

一.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不一定考,但要知道)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临床药效学(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

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

病人的治疗

《药品注册管理审评办法》将新药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和Ⅳ期。必须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由研制单位在已确定的药物临床研究基地中选择临床研究负责单位和承担单位。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要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必须符合中国GCP 的要求。注意: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有效及各项数据的可靠性,并应正确地应用合适的统计方法。

市场药物的再评价评价已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药物再评价的结果也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市场药物的再评价工作分类:根据上市药物已存在的问题,设计临床研究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再评价品种的安全有效性进行评价。

神经生物学-受体

神经生物学-受体

二、受体的分类
2、速率学说(rate theory)
1961年由Paton提出,速率学说认为,药物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药物分 子与受体结合的速率。药物作用的效应与其占有受体的速率成正比,而 与其占有的多少无关,效应的产生是一个新药分子和受体相碰时产生一 定量的刺激,并传递到效应器的结果。
3、二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
四、膜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
三、受体的特性
内在活性:当配基与受体结合后表现出功能反应时,这类配基称为 具有内在活性。
激动剂(agonist):亲和力大、内在活性也大的配基通常称为该种 受体的激动剂。根据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不同分为完全激动剂(如 吗啡)和部分激动剂(如喷他佐辛)。
拮抗剂(antagonist):亲和力大、内在活性低的配基称为拮抗剂, 也叫受体阻断剂(receptor blocker)。
三、受体的特性
各种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 阿片受体 内源性配基 激动剂 拮抗剂 —————————————————————————— mu (MOR)
delta (DOR)
b-endorphin
Enkephalin
DAMG
羟甲芬太尼
b-funaltrexamine
1954年Ariens修正了占领学说。 1956年Stephenson认为,药物只占领小部分受体即可产生最大效应, 未经占领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

药效动力学(8章)

药效动力学(8章)

1.药物与受体结合: (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用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解离常 数KD的负对数pD2来表示: pD2 = -logKD
***KD为引起50%最大效应时(50%受 体被占领)的药物浓度。 KD↑或pD2↓:表示亲和力↓, KD↓或pD2↑:表示亲和力↑。
(2)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 生效应的能力。
***所以,KD为引起50%最大效应时 (50% 受体被占领)的药物浓度(ED50)。
Inhibitions of cardiac muscle contractility: Agonist 1 is 100-fold more potent than agonist 2
三、受体动力学-拮抗剂 (Receptor dynamism-antagonist)
2、诱导契合 (hit and fit) 药物接近受体,诱导受体构象改变, 使与药物结构紧密“契合”并结合。 3、异位变构 (two model theory)
受体存在激活态和静息态。
4、速率学说 (rate theory) 药物作用与药物分子和受体结合分离 的速率有关。
(二)4大类受体
1、离子通道受体: a.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b. 电压依赖型离子通道受体。 2. G蛋白偶联受体 (GPCR): 最多。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4.细胞内受体(胞浆,核内)。

诺贝尔奖里的免疫学

诺贝尔奖里的免疫学

诺贝尔奖里的免疫学

诺贝尔奖里的免疫

学·商

周·在诺贝尔奖的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其中的生理及医学奖十五次光顾了免疫学

领域。这些被奖励的工作,基本上涵盖了一百多年来免疫学领域所有的重大发现。

所以诺贝尔奖里的免疫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一部免疫学的发展史。(一):抗体一九〇一年,也就是诺贝尔奖开始颁发的第一年,生理及医学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Emil Adolf von Behring。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因为

他在血清疗法上的工作,尤其是这种疗法在对白喉病上的应用,他的工作为医学

研究开辟了一条大道,并给医生带来了一个对抗疾病的强大武器。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毒素是它的主要的

致病因子。一八九〇年,von Behring和他的同事发现感染白喉杆菌的动物的血

清中有一种抗白喉毒素的物质,他们把这种物质命名为“抗毒素”。他们接下来

的研究发现,转移含有这种抗毒素血清可以用来治疗白喉,这就是对白喉的血清

疗法。von Behring发现的抗毒素便是今天我们说的抗体,这也是抗体发现的开

始。血清疗法的巨大作用, 不仅让von Behring获得了诺贝尔奖,更吸引了科学

家对抗体的研究兴趣。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抗体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对生物学还了解甚少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

问题。根据动物能对多种毒素产生特异的抗体这一现象,德国免疫学家Paul

Ehrlich为这一问题率先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受体学说,也叫侧链学说。在这个

受体学说里,免疫细胞表面有能够结合有毒物质(比如毒素)的受体。当某种有

原创投稿:为什么麻醉医生离不开α、β受体学说

原创投稿:为什么麻醉医生离不开α、β受体学说

原创投稿:为什么麻醉医生离不开α、β受体学说

1948 年Ahguist 提出了受体学说,它伴随50多年的麻醉生涯,α、β受体学说指引我正确使用肾上腺素能药物,包括儿茶酚胺类和非儿茶酚胺类,从而挽救了不少病人的生命。

从纯α到β受体激动药的“光谱”上,排列着各种强弱不等的α+β受体激动药,兴奋α受体使血管收缩,兴奋β受体使心率加快血管扩张。为了精准选择药物,可以按照α、β受体的强度进行排序(表1)

表1 α、β受体激动药

受体排序药物名称α强度β强度

++++0

α去氧肾上腺

α甲氧胺+++0

++++α+β去甲肾上腺

α+β肾上腺素++++

α+β间羟胺+++

α+β麻黄碱++

β+α多巴胺+++

β多巴酚丁胺0++

0++++β异丙肾上腺

事物有阴阳,受体也有兴奋和抑制的两面性,α、β受体不仅各有激动药还有阻滞药。α受体又可细分为α1和α2受体,β受体又分为β1和β2受体。只有外周的α1和α2受体均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但兴奋中枢的α2受体,则是抑制交感,反而产生催眠和降低心率血压的作用。兴奋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加快,兴奋血管的β2受体则使血管扩张。兴奋支气管的β1受体使之舒张,抑制β1受体则产生支气管收缩。记住效应器官的受体种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治疗。图1显示受体在器官

上的分布。

纯α受体

纯α受体激动药即α1激动药,它位于表1 的前端,主要代表是去氧肾上腺素(苯福林)和甲氧胺(甲氧明),均属非儿茶酚胺类。他们的净作用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在严重低血压和心脏手术后血管麻醉综合征的急救中,苯福林最为有效。它还常用于治疗法乐四联症“缺氧发作”,嗜铬细胞瘤切除后严重低血压及低血压型心动过速,反射性使心率减慢,每次用量仅50-100μg。苯福林还可以替代麻黄碱用于产科麻醉的低血压,因为它迅速收缩母体血管,较少通过胎盘,对胎儿循环和代谢影响较小。甲氧胺可用于腰麻后低血压,其作用时间较长,用量每次为5-10μg。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

2.生理状态及药物对受体的调节 生理状态及药物对受体的调节
生理性调节 药物的调节 受体上调 受体下调
数量增加、 数量增加、反应增强 数量减少、亲和力降低、受体-G蛋白脱偶联 数量减少、亲和力降低、受体 蛋白脱偶联
受体耐受及脱敏的机理: (1) 亲和力降低 受体耐受及脱敏的机理: (2) 受体结构改变 (3) 受体自身磷酸化 (4) 受体位置的改变
(9)内皮素受体
内皮素有三种, 内皮素有三种,其受体也有三种亚型 心脏收缩力加强、 ET1-R --- 心脏收缩力加强、血管收缩强而持久 ---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条阶短时间的血管张力 ET2-R ---血管内皮 条阶短时间的血管张力
(10)腺苷受体 10)
心率减慢, A1-R-Gi→cAMP↓ →抑制Ca2+内流、心率减慢,血管收缩 → ↓ A2A-R-Gs→cAMP ↑----- 血管舒张、血压降低压、 血管舒张、血压降低压 降低压、 → A2B-R 且使血压趋于稳 ----参与过敏及炎症反应、平滑肌收缩 参与过敏及炎症反应、 参与过敏及炎症反应 A3-R------? ?
胆碱受体: (2) 胆碱受体:
M1-R-反馈性抑制递质释放 M2-R—心脏抑制 心脏抑制 M3-R—血管舒张 血管舒张
(3)组织胺受体 (3)组织胺受体 分布于右心房、血管、 H1-R 分布于右心房、血管、中枢 效应:心房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效应:心房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 右心房、窦方结、心室肌、血管、 H2-R 分布 右心房、窦方结、心室肌、血管、中枢 效应:心房、心室收缩加强、心率加快、 效应:心房、心室收缩加强、心率加快、血管舒

受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PPT课件

受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PPT课件

同年,Pawell及Slater合成了第一个 β-受体阻断剂二氯异丙肾上腺素 (DCI),进一步确认了β-肾上腺素 受体的存在,支持了Ahlquist的假说。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受体的分离 和鉴定成为可能,这样可以直接认识受 体,例如通过超速离心等技术分离细胞 及其亚细胞结构;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和放射自显影技术对受体进行提纯、鉴 定或定位,再以化学方法确定其立体分 子结构等。
受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神 经递质类受体(如乙酰胆碱、去甲 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类 受体(如胰岛素、甲状腺素、胰高 血糖素、催乳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类等),自身调节物质受体(如前 列腺素、组胺、5-HT等)以及中枢 神经系统中的某些受体(如吗啡、 苯二氮卓、GABA受体等)。
受体的性质如下: ① 灵敏性:只要很低的药物浓度就能产 生 显著的效应。 ② 选择性:不同化学异构体的反应可以 完 全不同,激动剂的选择性强于阻断 剂。 ③ 专一性:同一类型的激动剂与同一类 型 的受体结合时产生的效应类似。例
⒈ 激动剂(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 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 体 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根 据 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不同,激动 剂 又分为完全激动剂(有较强的亲和 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和部
完全激动剂(如吗啡)可产生较强的 效应,而部分激动剂(如喷他佐辛) 只引起较弱的效应,有时还可以对抗 激动剂的部分效应,即表现部分阻断 活性;

受体学说——精选推荐

受体学说——精选推荐

二、受体理论

要点: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一)受体的概念

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2.配体或配基: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

3.受点或位点: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

(二)受体的特性

1.有饱和性、竞争性

2.特异性

3.可逆性

4.高亲和性

5.结构专一性

6.立体选择性

7.区域分布性

8.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9.亚细胞或分子特征

10.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

(三)受体的类型

根据受体在靶细胞上存在的位置或分布分类:3类

1.细胞膜受体

(1)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内阿片肽)受体、组胺受体及胰岛素受体等;

(2)受体除分布于突触后膜外,有些也分布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受体对药物的亲和力、敏感性和生理功能不同。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等。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

根据受体蛋白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分类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受体直接与离子通道相偶联,配体与其结合后迅速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产生效应。如GABA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而产生生物效应。如M-ACh受体、NA受体、5-HT受体和DA受体等。

3.酪氨酸激酶受体:为跨膜蛋白,胞外部分与配体结合,胞内部分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或与酪氨酸激酶偶联。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等。

药效动力学(8章)总结

药效动力学(8章)总结

α受体、β受体、 D受体、5-HT受体、M受体、 阿片受体、嘌呤受体等属GPCR。
G 蛋白
受体
效应/信号途径
Gs
肾上腺素能胺 腺苷酸环化酶
胰高血糖素
cAMP
组胺
5-HT
Gi1
肾上腺素能胺 腺 苷 酸 环 化 酶
Gi2
Ach(MR) cAMP
Gi3
阿片类
开放心肌钾通道
5-HT
HR
Diversity of GPC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长期使用拮抗剂,引起受体数量(密度) 升高。对激动剂敏感性增强。
β-阻滞剂普奈洛尔:rebound; thyroid hormone:β受体增敏 。
②受体下调(脱敏作用): 长期使用激动剂,引起受体数量(密
度)下降。对激动剂敏感性也下降。 L-Dopa治疗帕金森氏病; 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
Heroin.
三、受体动力学-拮抗剂 (Receptor dynamism-antagonist)
(一)三种类型拮抗药:
①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 与激动药结构相似 (但无内在活性),因
此可竞争结合受体同一部位的拮抗药。
激动药的量效反应曲线被竞争性拮抗药 平行右移。如果增加激动药浓度,仍可达到 Emax。

医药及中间体PPT课件

医药及中间体PPT课件

第11页,共75页。
6.2 抗生素类药物及中间体
头孢拉定(cefradine),化学名:(6R,7R)-7[(R)-2氨基-2-(1,4-环己二烯基)乙酰氨基 ]-3甲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甲酸,结构式为:
NH2
H
H
N
S
O O
N CH3
COOH
头孢拉定的合成方法:7-ADCA(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与环己烯 甘氨酸 缩合,也可以用固定化酰化酶催化合成。
O +
COOH
H2N
NH2
OH
O H
NH
N
O
H
酰胺烷基化
自发消旋化
HO
D-乙内酰脲酶
O NH
HN
O
H
HO
COOH
H
NH
NH2
O
第一代方法 : 化学去氨甲酰化NaNO2, H+
HO
第二代方法 : D-氨甲酰化酶
COOH
H
NH2
第10页,共75页。
6.2 抗生素类药物及中间体
6.2.1.2 头孢菌素抗生素
O C CH3
对乙酰胺基苯酚,别名扑热息痛,是苯胺衍生物药物的典型代表。
生产方法:对氨基酚乙酰化。 其他的生产方法还有:(1)在冰醋酸中用锌还原对硝基苯酚,同 时乙酰化得到对乙酰氨基酚。(2)将对羟基苯乙酮生成的腙,置 于硫酸酸性溶液中,加入亚硝酸钠,转位生成对乙酰氨基酚。

受体学说和其基本的临床意义

受体学说和其基本的临床意义
• 为药物必须先与之结合才能产生作用。
• 1910年又发现,肾上腺素对去交感神 • 经的动物仍有作用,进一步证实了“接 • 受物质”的存在。受体这一名称是1909 • 年由Ehrlich首先提出,他以“受体”这 • 个名词来表示生物原生质分子上的某 • 些化学基团,并提出药物只有与“受体” • 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 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在活性不同的同 • 类药物产生同等强度效应时,所占领 • 受体的数目并不相等。激动剂占领的 • 受体必须达到一定阈值后才开始出现 • 效应。
• 当达到阈值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增 • 多时,激动效应随之增强。阈值以 • 下被占领的受体称为沉默受体 • (silent receptor)。根据上述学说, • 可将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药物分为激 • 动剂和拮抗剂。
• 受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Langley分 • 别于1878年和1903年在研究阿托品和匹 • 罗卡品对猫唾液腺,以及箭毒对骨骼肌 • 的作用中发现,这些药物不是通过作用 • 于神经、腺体或肌肉,而是通过作用于
• 生物体内的某些“接受物质”(以后又 有
• 人称之为“作用点”)而起效的,并且 认

• 受体,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的膜上。 这
• 类受体由若干亚单位组成,这些亚单 位
• 围绕一个膜上的孔道排布,当孔道开 放
• 时可通过离子,故称为离子通道。
•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受体被激动,影响 • 并改变了离子的跨膜转运,导致膜电 • 位或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生理 • 效应,其典型例子是肌肉神经接头的 • N-乙酰胆碱受体,当其被激动后可使 • 钠内流增多。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
一、受体学说的发展史 受体—由Ehrilick提出、 1878年被Langley用实验
证实, 1933~1937年由 Clark 推广应用、并提 出受体占领学说
1954 年由Ariens提出了内在活性学说 60年代受体研究的发展 1.发现了cAMP
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配基 70年代 高放射比活性配基的发现与应用
对AD、NE反应不同、其信号传导具有Ca2+依赖性
1B-R也参与阻力血管及血压调节
2-R : v >A 皮下>深部
2-R-Gi AC cAMP PKA活性 血管收缩
效应: 低温 缺氧 酸中毒及NE Ang 内皮素存在时效应增强
(2)-R 心脏:1-R分布广
1-R-GsAC cAMP PKA激活收缩外Ca2+内流、内 Ca2+释放
萘呋胺---5-HT2A --R的拮抗剂,拮抗血小板聚集, 抑制脑血管收缩,减轻水肿,减轻缺血组织损伤。
6. 巴金森氏病与受体
巴金森氏病脑内纹状体内DA-R , 舞蹈症患者脑内新纹状体系统DA-R M-R BZ-R 均减
7. 重症肌无力
患者体内产生N2-R的抗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降低。
8. 老年性痴呆症
二、受体的概念及性质 受体——存在于细胞浆、细胞膜、细胞核上能 与配基或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 效应的细胞成分。 受点— 受体的性质: 1. 饱活性 2. 高亲活力 3. 特异性 4. 结构的专一性 5. 受体与配基结合的可逆性

3.2受体学说

3.2受体学说
• 氨甲酰胆碱调节α受体
• 血管活性肽调节M受体
• 苯二氮卓类调节GABA受体、GABA调节苯二氮卓 受体
• 磺酰脲使胰岛素受体产生向上调节,维生素A使胰 岛素受体产生向下调节
二、受体学说 occupation theory 1、占领学说(适用于激动剂) (1)药物效应大小与药物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 (2)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是可逆的 (3)药物的浓度与效应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储备受体 静息受体
• 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 受体结合量与效应的关系
D+R DR E
反应平衡时:
KD (解离常数) =
[D][R] DR
受体总量RT = [R] + [DR],故:
DR RT
=
D KD + D
受体相对结合量([DR]/RT)决定 效应的相对强弱(E/Emax)
EmE axDR=RT D = KD+D
2、高特异性Specificity(结构专一性、立体选择 性)→高选择性 Selectivity 3、高亲和力Affinity:1pmol-1nmol/L浓度配体 即可引起效应
(二)受体的特性
4、饱和性Saturable:与受体数量有限有关 5、可逆性Reversible:结合后可解离,可置 换(竞争抑制性) 6、区域分布性 7、亚细胞或分子特征 8、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 9、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受体学说的名词解释

受体学说的名词解释

受体学说的名词解释

受体学说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激素与细胞之间的相互

作用。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理解细胞对激素信号的感应和响应机制。

受体,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接收激素信号的分子。细胞表面和内部都分布着不

同种类的受体,它们能够与特定的激素分子结合,并转导信号,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

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能够在体内通过血液传递,并在特定的细胞上产生作用。它们分泌自内分泌腺体或其他组织,通过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到目标细胞。在目标细胞上,激素结合到受体上,触发一系列的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的活动。

受体和激素之间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即只有特定的激素能够与特定的受体

结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激素能够在体内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例如,甲状腺素能够通过与甲状腺素受体结合来调节新陈代谢,而胰岛素则能够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来调节葡萄糖代谢。

一旦激素与受体结合,它们会激活受体,并触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这些

信号传递过程涉及多种生化反应,包括蛋白激酶的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转录因子的调节。这些反应最终导致了细胞内信号的改变,从而调控了细胞的生理功能。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亲和性,它指的是受体和激素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亲和

性越高,结合的稳定性就越高,激素对细胞的影响也会更加持久。亲和性的高低可以影响受体对激素的敏感性和响应的效果。

除了亲和性,受体还具有选择性。这意味着一个细胞上可能存在多种激素受体,每一种受体对不同的激素都有选择性的识别和结合。这种选择性使得细胞能够根据不同的激素信号来调节不同的生理功能。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一)胆碱受体

与Ach结合的受体,为胆碱受体,包括:1. 毒蕈碱胆碱受体:称M胆碱受体,位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① M1受体:分布于交感节后神经和胃壁细胞,受体激动引起神经兴奋和胃酸分泌;② M2受体: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器官,激动时引起心脏收缩力和心率降低;③ M3受体:分布于腺体和血管平滑肌,激动引起平滑肌松弛和腺体分泌;④ M4受体:未明⑤ M5受体:未明

2. 烟碱型胆碱受体:称N胆碱受体,位于神经节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上N1受体:在神经节细胞上;N2受体:在骨骼肌细胞上;

(二)肾上腺素受体

与NA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依据对不同交感胺类的敏感性不同,分为:1. α受体:① α1受体:激动引起血管收缩、胃肠道平滑肌松弛、唾液分泌及肝糖原分解等;② α2受体:激动引起递质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胰岛素释放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等;2. β受体:① 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② β2受体: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激动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肝糖原降解和肌肉颤动等;③ β3受体:主要在脂肪细胞上,激动引

起脂肪分解;

(三)多巴胺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也分布于外周;

1. D1受体:主要在肾血管平滑肌;2. D2受体:主要在突触前膜和平滑肌效应器细胞上;

(四)突触前膜受体

功能:通过反馈机制增加或减少递质的释放,间接影响效应器官的反应,调节神经和组织的反应;释放的递质除了作用于释放部位的突触前膜外,还影响周围其他突触的突触前膜。

2.1_受体学说

2.1_受体学说

k1 [ R][ D] = = KD k2 [ RD]
KD为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
[ Rt ] = [ R ] + [ RD] KD = ([ Rt ] − [ RD])[ D] [ RD]
Rt为受体总数
[ R] = [ Rt ] − [ RD ] [ RD] 1 = =E KD [ Rt ] +1 [ D]
OH
O OH
OH
金雀异黄素 Genistein
制表菌素 Erbstatin
离子通道的开放
• 连续 连续开放 放 • 瞬时开放
– 电压门 – 配基门 – 压力门
核酸Nucleic acids
• 在抗肿瘤药和抗菌药中常用, • 药物与DNA分子的亲核中心形 成共价键,使其失去活性 • 破坏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使 DNA断裂 • DNA嵌入剂
受体的发现(续)
• 同时 同时,他在研究细菌对染料化疗剂的耐药性和敏 他在研究细菌对染料化疗剂的耐药性和敏 感性实验时,也提出了受体应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其一是特异性识别与之相结合的配体或药物的能 其 是特异性识别与之相结合的配体或药物的能 力;其二是药物先与受体结合,所形成的药物-受 体的复合物可以产生生物效应 即类似锁与钥匙 体的复合物可以产生生物效应,即类似锁与钥匙 的特异性关系,成为药物设计的基础。 •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理论,是解释药物药理作用 及其作用机制,药物分子结构与效应之间关系的 一种基本理论,它既促进了药物药理作用机制的 研究,而且还推动了许多新药(激动剂与拮抗剂) 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体学说

递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受体是指神经元和效应细胞膜上能与递质结合的特殊结构。位于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后受体,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某些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与递质类似的生理效应,称为受体激动剂(或递质拟似剂);如果一些药物,其化学结构与递质相似,也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产生递质的效应,而是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构型,从而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这些药物称为受体阻断剂(或递质拮抗剂)。

1.胆碱能受体主要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瞳孔括约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它仅能和M型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M样作用。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菸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菸碱样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菸碱

样作用(N样作用)。N型受体还可分成两个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筒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N样作用。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其递质也是乙酰胆碱;由于阿托品可以阻断其作用,所以属于M样作用,受体属于M型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胆碱能受体也有N型和M型两种,但主要是M型受体;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元的M型受体,主要表现为放电增多的兴奋效应。

2.肾上腺素能受体多数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其对效应器的作用既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效应不同的机制是由于效应细胞上的受体不同。目前认为,能与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有两类,一类称为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另一类称为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儿茶酚胺与α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包括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产生的心肌效应却是兴奋性的(参阅表)。有的效应器仅有α受体,有的仅有β受体,有的α和β受体均有。不同的儿茶酚胺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强度并不一样。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而对β受体的作用较弱;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β受体有强烈作用。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上升,这是由於α受体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收缩而形成的;如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则见到血压下降,这是由于β受体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舒张而形成的;如注射肾上腺素,则血压先升高后下降,这是由于α和β受体均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先收缩后舒张而形成的。如用受体阻断剂进行实验,见到酚妥拉明(α受体阻断剂)可以消除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但不影响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效应;而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剂)可以消除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效应,但不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由此看来,确实存在两种肾上腺素能受体,即α受体和β受体。β受体阻断剂的研究发展很快,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例如心绞痛患者,应用普萘洛尔可以阻断心肌的β受体,从而降低心肌的代谢和活动,得到治疗的效果。但是,普萘洛尔阻断β受体的作用很广泛,应用普萘洛尔后可引致支气管痉挛,对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有危险性。现已发现,有些β受体阻断剂主要阻断心肌的β受体,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很少,例如普拉洛尔;有些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极小,而对支气管平滑肌等的β受体阻断作用却很强,例如心得乐。由此认为,β受体还可分为两个亚型,即β1和β2受体;使心肌兴奋的β受体属β1型,使支气管平滑肌等舒张的β受体属β2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也有α型和β型两类。

3.其他递质的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递质种类较多,相应的受体也较多;除有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外,还有多巴胺受体、5-羟色

胺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阿片受体等。这些受体还可进一步分成多种亚型,分别有其受体阻断剂;例如荷包牡丹碱能阻断γ-氨基丁酸A受体,纳洛酮能阻断阿片μ受体等。

4.突触前受体以上讨论的受体主要位於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属于突触后受体。现在知道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突触前受体也有重要的功能,其作用在于调制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量。例如,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上突触前受体有α和β两种,α受体激活时使递质释放量减少,β受体激活时则使递质释放量增加;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引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时,如果释放量较少,则低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突触前的β受体,使递质释放量增加;如果释放量较多,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则能激活突触前的α受体,使递质释放量下降。突触前α受体与突触后α受体是不同的,前者为α2型,后者为α1型。α受体区分为α1和α2两个亚型,是根据不同受体阻断剂的选择性作用来确定的。酚苄明可选择性阻断α1体,育亨宾可选择性阻断α2受体,而酚妥拉明对α1和α2受体均有阻断作用。可乐定(氯压定)能激活突触前α2受体,使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达到降血压的效果。突触前膜上也有胆碱能M受体,由於其受体阻断剂和突触后M受体的受体阻断剂不完全一样,因此将突触前M受体定为M2型,而突触后M受体定为M1型。

组胺:英文名称:histamine

定义1: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的活性介质,因过敏原刺激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而被释放,可发挥促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黏膜腺体分泌等效应,介导I 型超敏反应发生。

定义2:组氨酸在体内脱羧而生成。有促进毛细血管舒张及胃液分泌等功能。

定义4: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的一种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特别是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含量较高,在变态反应过程中释放,可引起血管舒张、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和平滑肌收缩。

乙酰胆碱英文名称:acetylcholine

定义:传递神经脉冲的神经递质,在胆碱乙酰化酶作用下由胆碱合成而得。主要存在于突触前的胆碱能神经末梢部位。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能特异性的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在组织内迅速被胆碱酯酶破坏,其作用广泛,选择性不高。临床不作为药用,一般只做实验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