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20诗歌鉴赏全国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一真题分类汇总含答案解析

20诗歌鉴赏全国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一真题分类汇总含答案解析

20诗歌鉴赏全国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一真题分类汇总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少晴的特点。

C. 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 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D。

(2)上句“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

故答案为:⑴D;

⑵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高一年级诗歌鉴赏复习题

高一年级诗歌鉴赏复习题

语文科学案序号____ 高一()()教师:学生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题目的题型和考点。

2、结合练习来提高诗歌鉴赏题解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

提高诗歌鉴赏题解题能力,规范答题。

学习过程:

一、常见诗歌鉴赏题目的题型

形象意境类语言炼字类表达技巧类情感主旨类

二、习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8分)

新高一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一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一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完整版)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完整版)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高一语文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高一语文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高一语文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诗词鉴赏专题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诗词鉴赏专题练习一、诗词鉴赏的常见类型:

(一)手法技巧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 提问变体:

(1)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 方法点拨:

(1)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2)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

4.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A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融情于景、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B 描写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视角变化(远近、高低等)、比兴、白描;各种修辞手法

C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对比、设问、反问、夸张、

反复、借代、反语、对偶、典故、比兴

D 其它:联想、想象、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等

5.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释】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问: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词语表达了诗词中的意象?

A. 清风

B. 碧水

C. 明月

D. 高山

答案:A. 清风

2. 以下哪一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A. 春江潮水连海平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山无陵,江水为竭

D.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答案:C. 山无陵,江水为竭

3. 在古代诗词中,下面哪个意象代表忧伤、寂寞?

A. 春风

B. 雪花

C. 雨声

D. 秋叶

答案:B. 雪花

二、填空题

1. 下面哪个不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答案:《乡愁》

2.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出自哪个诗人的作品?

答案:苏轼

三、简答题

1. 简述诗歌鉴赏的意义及方法。

答:诗歌鉴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鉴赏诗歌时,可以从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还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信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创作背景。

2. 举例说明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在诗歌中,意象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抽象概念和情感,使读者能够通过感觉和联想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例如,“明月”这个意象可以代表美好、光明和希望,而“寒冬”则可以代表孤寂和寂寞。通过意象的运用,诗歌更加生动有力,读者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四、阅读题

(题目根据具体内容设计)

答案:(根据具体题目提供答案)

以上是《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的完整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高一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高一古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③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③指汉代霍光派傅介子往楼兰斩楼兰王首级还阙之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莽莽”二字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雄奇莽苍之势,以环境衬托秦州作为“孤城”的险要。

B.颔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写景则将“云”“月”与“塞”“关”联结,也暗中寓含诗

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C.颈联用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后归国的典故,意在表达对朝廷外御强敌的信心,以此激励本朝使节

也要像苏武那样功成而归。

D.尾联表达作者遥望关塞以外的内心感慨,作者目接边地景象,为国事忧伤,全诗至此,于雄奇阔

大中更生悲凉之美。

15.试比较颈联“楼兰斩未还”与王昌龄名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与做题技巧5篇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与做题技巧5篇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与做题技巧5篇

第一篇: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与做题技巧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古诗鉴赏

班级姓名

知识储备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①要向诗题、作者、注释要信息;②要敢于大胆使用名词术语,不懂也要装懂。③要引用诗中内容,切忌只答术语而不作分析。④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包含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⑤要恰当评价,切忌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篇1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①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②病来,病愈之后。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词人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看到一派万紫千红的壮丽秋景。试分析词的上片描绘秋景的层次。

2.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3.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生机勃勃的绚丽秋景,为什么会发出“谁主沉浮”的慨叹?

审美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

4.《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6.试分析结句之妙。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7.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8.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高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过关训练)解析版

高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过关训练)解析版

专题04 诗歌鉴赏

过关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1.A

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

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谓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谓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词的上片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试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4分)

(2)如何理解下片中“明月高楼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6分)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 (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3.“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4.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5分)

5.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2、《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释: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②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孤根:孤独的根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4.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5、这是一首咏梅诗,试具体分析首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并指出首联和颔联是怎样照应题目的。(5分)

6、颈联侧重描写梅花的什么特点?本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6分)

7、诗的题目为《早梅》,但诗句内容未见“早”字。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整首诗是如何围绕“早”字落笔的。(4分)

8、末联两句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志?(3分)

二: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