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教学大纲
浙工商432应用统计18大纲
浙工商432应用统计18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应用统计1.2 课程代码:浙工商4321.3 所属专业:统计学专业1.4 授课教师:XXX1.5 学分:3学分1.6 学时:36学时二、课程目标2.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2 掌握常用的统计分析工具和软件2.3 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内容3.1 统计学基本概念3.1.1 统计学的定义3.1.2 总体与样本3.1.3 参数与统计量3.1.4 统计调查与抽样调查3.1.5 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3.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2.1 数据的类型与特征3.2.2 数据的收集方法3.2.3 数据的整理与预处理3.3 描述性统计分析3.3.1 数据的集中趋势3.3.2 数据的离散程度3.3.3 数据的分布形态3.3.4 描述性统计图表3.4 概率论基础3.4.1 随机事件与概率3.4.2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3.4.3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3.5 统计推断3.5.1 参数估计3.5.2 假设检验3.5.3 方差分析3.6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3.6.1 相关系数3.6.2 简单线性回归3.6.3 多元回归分析3.7 统计软件应用3.7.1 EXCEL统计分析3.7.2 SPSS统计分析3.7.3 R语言统计分析四、教学形式4.1 理论讲解4.2 实例分析4.3 统计软件操作实践4.4 课堂互动讨论五、考核方式5.1 平时成绩占比:205.2 期中考试占比:305.3 课程作业占比:205.4 期末考试占比:3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6.1 主教材:《统计学》(第9版)罗伯特·S·沃尔普、大卫·A·伯德、彼得·J.罗塞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6.2 参考书目:《高等统计学》(第8版)乔姆斯基《数理统计学》(第7版)罗伯特·B·莫里斯七、其他7.1 本大纲内容仅供参考,任何未尽事宜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7.2 本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后学习,如有不明之处请及时向教师求教。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应用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区域化发展、事业管理等学科中有关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科学。
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在人类迈进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面对日益增多的信息需求量和处理量,学习和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十分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特征数的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掌握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教学时数:54学时。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2. 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3. 区分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4. 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二、统计数据的规律与统计方法第二节统计学的分科一、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二、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第三节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二、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算术二、概率论习题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2.了解统计调查方式3.了解数据的搜集方法4.掌握调查方案的设计5.了解数据误差及数据的质量要求第一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一、数据的计量尺度二、数据的类型和分析方法三、统计指标及其类型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来源一、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第三节调查方案设计一、确定调查目的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三、涉及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四、方案设计中的其他内容第四节统计数据的质量一、统计数据的误差二、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习题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品质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整理与显示方法2.掌握Excel作频率分布表和图3.合理使用统计表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一、数据的审核与筛选二、数据的排序第二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定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二、定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数据的分组二、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图示三、频数的类型第四节统计表一、统计表的构成二、统计表的设计习题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集中趋势各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集中趋势各特征数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表和图形3.掌握偏态与峰度计算方法4.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并进行分析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一、定类数据:众数二、定序数据:中位数和分位数三、定距和定比数据:均值四、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一、定类数据:异众比率二、定序数据:四分位差三、定距和定比数据:方差及标准差四、相对离散程度:离散系数第三节偏态与峰度的测度一、偏态及其测度二、峰度及其测度习题实验一:统计数据的整理及特征数的计算(3学时)用Excel作频率分布表和图形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事件的关系和运算2. 理解概率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3.理解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掌握各种分布的概率计算第一节概率基础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二、概率的性质与运算法则第二节用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一、随机变量的概念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三、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习题用Excel计算分布的概率第六章抽样与参数估计(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抽样和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2.掌握总体均值、总体比例和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一节抽样与抽样分布一、总体、个体和样本二、关于抽样方法三、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四、样本方差的分布五、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六、T统计量的分布第二节总体均数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一、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三、样本容量的确定第三节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一、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估计二、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正态总体方差及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一、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二、两个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习题用Excel求置信区间实验二:概率和抽样分布(3学时)第七章假设检验(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2.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能对实际问题作假设检验3.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测验第一节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一、假设检验的概念二、假设检验的步骤三、假设检验中的小概率原理四、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五、两侧检验和单侧检验第二节一个正态总体的参数检验一、总体方差已知的均值检验二、总体方差未知的均值检验三、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第三节两个正态总体的参数检验一、两个总体参数之差的抽样分布二、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三、假设检验中相关样本的利用四、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第四节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一、用置信区间进行检验二、假设检验的P值三、如何建立假设习题用Excel进行假设检验第八章方差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方差分析原理2.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3. 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一、方差分析的内容二、方差分析的原理三、F分布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二、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三、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其他问题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一、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类型二、数据结构三、离差平方和的分解四、应用实例习题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第九章列联分析(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一致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的原理和方法2.分析列联表的相关性第一节列联表一、列联表的构造二、列联表的分布第二节x2分布与x2检验一、x2统计量二、x2分布三、自由度的确定四、x2检验第三节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一、φ相关系数二、列联相关系数第四节列联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习题用Excel进行x2检验实验三:统计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3学时)第十章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相关系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和参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3. 掌握回归的显著性检验4.了解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5.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第一节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变量相关的概念二、相关系数及其计算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二、参数β0,β1的最小二乘法估计三、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四、预测及应用第三节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一、指数函数二、幂函数三、双曲函数四、对数函数五、S形曲线习题用Excel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第十一章时间序列分析(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时间序列对比分析的方法2. 掌握长期趋势分析的方法3. 掌握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4. 掌握循环波动分析的方法第一节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第二节长期趋势分析一、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与模型二、线性趋势三、非线性趋势四、趋势线的选择第三节季节变动分析一、季节变动及其测定目的二、季节变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三、季节变动的调整第四节循环波动分析一、循环波动及其分析目的二、循环波动的分析方法习题用Excel进行季节变动分析实验四: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3学时)第十二章统计指数(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2. 掌握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3.利用指数体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4.了解实际中常用的几种价格指数第一节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一、指数的性质二、指数的分类三、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加权指数一、权数的确定二、加权综合指数三、加权平均指数第三节指数体系一、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二、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第四节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一、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二、几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指数习题三.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四.参考书目:1. 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2. 袁卫等编著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3. 何晓群编著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69111课程名称:应用统计学英文名称:Applied Statistic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32/2 (讲课学时:24 上机学时:8)适用专业:工业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应用统计学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特别侧重于统计方法在工业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木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解释和使用常用的统计指标;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工业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计算机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
要求学生在本课之前,掌握计算机基础相关技术、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
后续课程:质量管理、基础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设计。
本课可为后续课程提供统计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统计分析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
(毕业要求指标点2.1、2.2、23)2.培养学生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特征数的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以及工业工程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毕业要求指标点4.1、4.2)3.培养学生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指标点2.3、4.1、4.2)4.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毕业要求指标点5.1、5.2、5.3)五、其他教学环节无六、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平时作业、综合测试、上机以及期末考试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理解应用统计学中的各种理论方法,掌握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特征数的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以及工业工程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统计》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述对社会经济现象定量认识的理论与方法,从数量方面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规律,对事物之间量变关系进行分析。
为学习相关专业课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使学生能够达到如下目标:1、比较系统地描述统计学的理论,并能结合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事例进行解释。
2、描述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的方法和对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法。
3、描述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各种不同资料条件下比较熟练地应用,为开展定量分析奠定基础。
4、能应用统计分析的各种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及规律。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一)总论1、描述统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2、叙述统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重点:统计的性质和特点,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二)统计调查1、叙述统计调查的意义及其地位;2、叙述各种调查方式的特点和作用;3、描述制定调查方案的基本问题及设计简单的统计表;4、叙述统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及其基本内容。
重点:统计调查的种类和特点。
(三)统计整理1、叙述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解释选择分组标志的基本理论和变量数列编制的方法;2、描述统计资料整理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汇总方法;3、叙述统计表的结构、种类。
重点: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四)综合指标1、叙述各综合指标的概念和作用;2、描述综合指标的种类、特点和计算方法;3、描述在计算和应用各综合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4、叙述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其与平均数的方法;5、描述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重点:各种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及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
(五)动态数列1、叙述动态数列的意义、种类和编制原理;2、描述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描述动态数列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序时平均数和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六)统计指数1、叙述统计指标的概念、种类和作用;2、描述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3、描述统计指数体系的编制及两因素分析。
应用统计教委指定大纲
应用统计教委指定大纲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应用统计。
总学时:54学时。
二、学时。
总学时54学时。
三、考核方式。
四、适用专业。
会计、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专业等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
五、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根据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同国际统计实践接轨的需要出发,系统阐述现代统计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知识。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堂握系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以统计实践过程为经、以统计理论和方法为纬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力求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学界关于统计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共识,注意吸收本学科新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背景和有关的理论概念。
具有时代的气息。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描述统计,还有少量推断统计内容。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讨论和研究济管理领域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系统地了解、掌握系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对市场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1、统计的概念,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基础工作,统计学是研究如何进行统计工作和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性科学。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统计调查、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的概率基础。
4、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5、基本概念总体和个体,指标和标志,变量和变量值。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统计学是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交替进行的方式,理论讲授部分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预测,重点讲授各种统计方法,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实验操作部分包括统计工作过程的实验、Excel等电子表格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统计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三个实验。
二、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开设此课旨在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方法及在Excel等统计软件中的运用,达到能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2.教学要求(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备课,认真准备实验,对课程内容要融会贯通,切忌照本宣科。
授课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典型实用案例和相关统计软件,理论讲授与上机操作交替进行。
做到授课内容与大纲相符,注重全程考核,最终成绩由考勤、调查方案设计、实验报告撰写、调查报告撰写、上机测试及期末考试构成,成绩评价体系标准真实、严谨、公平、公正、公开,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2)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先修课程包括《概论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
4.教学方式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理论授课32学时,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实验操作24学时,包括统计工作过程实验、Excel等统计软件的运用及统计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引导、实地调查为辅。
5.实验环境和设备1)硬件环境:每个学生一台微型计算机。
2)软件环境:Windows 7、Office 2007(或以上版本)(Excel需安装数据分析及规划求解功能)软件包、卓越班学生还需SPSS、DPS软件包。
(完整版)《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应用统计是介绍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它利用描述方法和推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统计指标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展示,并据此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和决策。
因此,应用统计对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开设目的主要是便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应用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2、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3、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四、课程实施应用统计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完整word)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应用统计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程,是其它专业的选修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调查、各类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前景预测的方法,本大纲将从实际应用入手,即在统计基础理论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阶段的实际操作方法,力求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学习专业统计课程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向,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紧密结合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吸取国内外统计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提高本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本着简洁而具体的原则,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展知识面,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定量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环节本课的教学主要面授系统讲授《应用统计学》教材,建议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特别是作业练习的讲评和模拟实践的指导(包括上机操作)。
由于本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学生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本课的成绩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即作业练习与实践考核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二、学时分配本课课内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具体如下表:学时分配表第三部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统计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认识并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明确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变异和变量等几组重要的概念,了解统计工作全过程。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This course is a basic course to teach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statistics, and it’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to learn more advanced statistics.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s and theories of statistics, which complement other courses of this major and constitute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is major together.Before learning applied statistics,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completed the probabilistic part of college mathematics.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了解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基本分析方法。
在技能层面上,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应用统计学 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应用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1-
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 SPSS、STATA 软件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 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科学研究和 实际工作能力。
在态度层面上,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到在在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多、信息处理技术日 益复杂的形势下,统计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学习要求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应用统计学英文名称:Statistics in aplication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学科,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
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商学院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该课程以现代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基本结构,为提供统计信息、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决策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本科尘世进一步学习经济类、管理学类相关专业课的必要前提。
应用统计学从商学院个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出发,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结合软件完成教学环节。
二、教学基本要求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将在详细讲解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点阐述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力求体现统计学数量型与个款型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的掌握统计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环节与社会经济实际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学生计算分析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应尽量详细完整,一般按章节、单元叙述为宜;说明每章的教学要求,即应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包括: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参考格式:第1章绪论1.1 什么是统计学1.2统计学的主要范畴和统计学研究方法第2章统计数据的搜集2.1 统计数据的来源2.2统计数据的类型2.3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第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3.1 统计数据的排序3.2 统计图与统计表第4章统计数据的描述4.1 统计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定4.2 统计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定4.3 统计总体的偏态和峰度第5章概率和概率分布5.1 概率基础5.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5.3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6章样本分布6.1 样本平均数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6.2 样本方差的分布规律6.3 双样本均值之差分布规律6.4 双样本方差之比的分布规律第7章参数估计7.1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7.2 均值、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7.3 方差、方差之比的区间估计第8章假设检验8.1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8.2 均值、均值之差的假设检验8.3 方差、方差之比的假设检验8.4 假设检验中的P-V alueχ检验第9章列联表分析及2χ检验的思想9.1 29.2关联性检验与独立性检验第10章方差分析10.1 方差分析基本思想10.2 单因素方差分析10.3 双因素方差分析第11章简单线性回归11.1 相关关系和回归11.2 回归方程的估计和检验11.3 回归方程的应用第12章多元回归分析12.1多元回归方程的估计和检验12.2 多元回归方程的应用与拓展四、课程考核方式该课程在经济学、管理学教学方案中为学位课程,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应用统计(Applie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学分:2
先修要求:高等数学、概率论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应用统计》是为工科各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学位课。
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
应用统计一方面以概率论作为其严格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有极其广阔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数理统计的应用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统计总体,统计量,似然估计,有效估计,置信,二类错误概率等概念;
2. 掌握基本统计方法:两种估计方法,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等。
课时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 总体与样本,总体分布与样本分布;
2. 统计推断问题的一般提法;
3. 统计量及其分布。
(二)、估计理论
1. 点估计问题:矩估计与极大似然估计;
2. 评价估计量优劣的标准:无偏估计,有效估计,相合估计;
3. 区间估计问题,区间估计的精确度与可靠度,置信区间;
4. 正态总体(一样本、两样本)情形下参数的置信区间与置信(上、下)界;
5. 置信区间的大样本方法。
(三)、假设检验
1. 假设检验问题,利用适当的随机变量导出检验参数问题的检验方案;
2. 正态总体(一样本、两样本)情形下参数的假设检验;
3.一些非正态总体情形下参数的假设检验(大样本方法检验、事件概率检验、指数总体均值检验等);
4. 犯两类错误的概率;
5. 非参数检验问题:拟合优度检验,x2-拟合优度检验及其应用,符号检验,秩和检验。
(四)、线性回归分析
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点估计(似然估计与最小二乘估计的关系),最小二乘估计及其性质;
3.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区间估计;
4. 显著性检验;
5.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报,判别,控制问题;
6.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简介;
(五)、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
1. 一元方差分析;
2. 二元方差分析(有、无交互作用);
3.正交试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