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感悟建平实验学校高晓琳

合集下载

实验中学语文老师读书感悟

实验中学语文老师读书感悟

实验中学语文老师读书感悟实验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感悟篇1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步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详细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详细的帮助,《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同时《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

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

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同时我想《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将来!据了解,《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感言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感言

岁月如歌,转眼间我已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多年。

回首这段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慨。

语文教育,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此,我想就中学语文教育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育的使命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文化、塑造灵魂、启迪智慧的重要使命。

中学语文教育,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

我们要认识到,中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爆炸,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面对现状,我们必须积极改革与创新中学语文教育。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1. 强化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推荐经典名著、优秀散文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之美、文化之深。

2. 重视写作教学。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体现,我们要鼓励学生勤于动笔,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开展写作比赛、作文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通过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法等,使课堂生动有趣。

6.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爱感受语文,用心成就高效》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爱感受语文,用心成就高效》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用爱感受语文,用心成就高效》语文课堂首先应是充满爱的课堂。

老师应用微笑和目光与学生交流起来,以达到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并用欣赏、期待的心情来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让学生敢于且勇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我的语文课上学生们都在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是这样想的......”、“在我看来......”这样的词语来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我对学生们说,语文主观题中没有“正确答案”,有的仅是“参考答案”。

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与赞赏中体会到了大声表达自己观点的快乐。

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

语文教学不是机械的知识灌输,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的有效程度提高一些呢?我觉得教法的选择非常重要。

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期还没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

”有经验的老师,不仅会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会教会学生思考。

使他们也能独立做出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新知。

学生的作用在于积极思考,积极研究。

一切的学习与理解的过程,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

”因此,教师要尝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日后离开老师也能自己学习。

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我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

识记生字词并区分相似字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必经之路。

然而在识记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能记一时,而不能永久地保存下去。

我想,有没有一种更好更有效的识记方法呢?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此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一次考试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把“文天祥”的“祥”字写成了“衣”字旁,讲解试卷时我把正确写法与错字都写在黑板上。

我对同学们说:“大家看这两个字,我们按照它们的结构来造一句话好不好?”同学们不懂我的意思,都在低声交谈。

我接着指着“祥”字开始造句子:“我把羊送给神吃,神就保佑我吉祥。

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语言感悟和情感体验

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语言感悟和情感体验

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语言感悟和情感体验1语言感悟语言感悟是中学文学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文学鉴赏的立足点。

语言是文学作品外化的载体和媒介。

欣赏文学作品,就必须较好地把握文学语言。

由于文学语言的内在张力与丰富的蕴涵,常常以含蓄见长,里面往往隐含着大量的信息。

因此欣赏文学作品,常常要领会“言外之意”,聆听“弦外之音”,捕捉“象外之象”。

那么具体教学中应如何操作呢?1.1 着眼于朗读,读中带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整体与个体的放声朗读与默默吟咏。

很多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常常是还没让学生来得及进行语言朗读的直接涵咏,就直奔教学主题了。

没有起码的语言直觉感受,就马上进入教学分析的环节。

那么学生的语感如何培养?对文章的直觉感悟又将如何?因此必须放开手脚,让我们的学生放声朗读,感受言中之情,领悟弦外之音。

努力去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闪动的情感脉搏,静心去倾听作者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潺潺流淌的心灵声响。

读出迥异的文风、读出不同的形象;读出酣畅文气、读出严谨文理、读出微言大义!1.2 立足于课堂设计,引中促悟。

培养语感,还必须把语言感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笔者曾就都德的《最后一课》后六节的朗读环节的不同设计情景进行比较: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一遍后提问:“这部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怎样的一种情感?”还是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的话,你会怎样说这几句话?你还会在说些什么?及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会怎么做?”效果很明显,后一种设计有利于课堂教学纵深推进,有利于学生的语感培育与语感审读所带来的愉悦感,更容易促进学生领悟课文和深刻地感受人物的情怀,继而对作者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前一种设计,由于跳过语感的审读,直接进入思维的分析,就忽略了语感的培育。

因此语言感悟必须走“先感受、再分析、后领悟;再积累、后运用”的教学之路。

树立“语感、文感、象感、意感、情感”的意识。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建平中学西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x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建平中学西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x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建平中学西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建平中学西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漫步在我校校园,“请讲普通话,沟通你我他”“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等醒目标语随处可见,人人讲普通话,个个用规范字已成为我校师生的行为惯,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多年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巩固、发展、深化、提高”为工作方针,认真落实省、市、县语委各项工作部署,扎扎实实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工作,做到了“三纳入一渗透”:一是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要求;二是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三是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纳入师生考评、考核工作并通过制度加以保证。

同时注重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使语言文字工作不留空档、不留死角。

一、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将其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学校所有的领导成员均能坚持讲普通话、用规范字,能发挥表率作用。

根据学校的管理特点,学校确立了“条块结合,全校联动”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思路,将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各条线路——德育活动、团队活动、食堂用语用字、红领巾广播室等,各条线路积极配合,高效开展工作。

校长亲自担任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总体规划符合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语言文字各项工作的落实;全体语文教师负责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的训练,少先队大队部协同各班推普委员做好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情况常规检查及评比。

二、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工作,学校遵循国家语言文字方针,在市、县语委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以全体语文教师为龙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规范语言文字的宣传活动:1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查错纠错活动和普通话宣传活动,同学们认真查找、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学校反馈。

浅议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浅议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2010年第4期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艺术教育,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融入情感的作用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教师只有在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寓“情”于“美”,以“美”动“情”。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着巨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把自己的权威性转变为指导性,充当顾问。

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好情感的动力功能,不断促进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总离不开“讲”和“读”。

而语文教师的有声语言就体现在“讲”和“读”中。

一个语文教师创设的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如何,与其有声语言的表现力、穿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无关系。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与学生沟通交流,都应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教。

而达到这种境界,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就自然而然的创设了,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构建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具有感染性,以情动情是情感的特殊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通过言语交流,其次是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交流。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情感交流,构建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淡化竞争意识,强化合作理念。

教学中我们总喜欢把商场上的竞争机制引入我们的教学,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竞争的高手,而不是合作的能手,竞争的结果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通过初中、高中、大学层层竞争,层层筛选,层层淘汰,如同金字塔一样,最后剩下少数的精英。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竞争教育,是淘汰教育,是少数人的成功建立在多数人失败的基础上的教育,看来,这话不无道理。

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文学教育

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文学教育

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文学教育作者:高凌云白庆林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0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文词精美、妙不可言。

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文学佳作呀,但是却被一位老师教成了如下模样:一上课,老师介绍了文题、作者,然后就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讲了每句诗的大意。

然后就让学生背下来,教师的讲解也只是从字面上、浅层次的理解,只把它当成了“工具”来传授,为什么能这样呢?剖析其根源,就是这位老师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分裂开来,只强调工具性,丢掉了人文性,更是文学教育的缺失,难怪孩子对语文没有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又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就是说工具性固然重要,但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化、文学的立足点上,在更高层次上引领。

学生体味语文,进而一步步进入更加绚丽多彩的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怎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够和谐地统一呢?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学教育。

缺乏文学教育的语文教学活动,就好比荒草丛生的野地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浩瀚无垠的大漠缺少甘泉的浸冽、枯寂而乏灵气,语文本来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门学科、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育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认识。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可行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呢?这是作为教育工作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所以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渗透的方法进行文学教育是最合适的。

一、联系教材,举一反三,有效渗透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探究发布时间:2021-02-22T01:35:33.649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9期作者:鞠晓林[导读] 现在在吃、穿、行等方面都掀起了中国文化的浪潮,根据新课改在针对初中生教育方面,教师可以迎合这个浪潮,对初中生语文名著阅读做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山东省莒县浮来山街道中心初级中学摘要:在近几年新课改的提出与发展下,各学科都针对新课改做出了教学更改的方针和计划。

通过实践证明了新课改是正确的教育改革方向,所以应该将新课改落实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阅读的基本能力,教师在初中生语文名著阅读方面,如何应用新课改的思想对初中生进行相关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提高自我综合素养。

教师在这方面要如何具体实施、创新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创新引言现在在吃、穿、行等方面都掀起了中国文化的浪潮,根据新课改在针对初中生教育方面,教师可以迎合这个浪潮,对初中生语文名著阅读做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因为这个中国文化的浪潮影响的是生活,确切地说是在潜移默化中会给学生带来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支持中国新浪潮中学生占据了大部分比例。

光是有文化自信只是一个开始,是故教师利用这种兴趣可以延展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以达到学生在知识素养方面的跟进。

一、增加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更有动力、更愿意花费时间去阅读名著,所以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进行名著文章教学。

名著的种类有很多,名著中有很多都是需要文学素养才可以真正的明白其中的内涵,这种名著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起来是十分困难的。

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打破教科书的顺序,先从简单的开始进行教学,先用简单点的名著教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昆虫记》名著导读的时候,教师首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先带领大家认识作者。

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文学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文学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情感教育与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情感态度和情感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表达和处理情感。

而语文教育正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共鸣能力。

例如,当学生读到《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时,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痛苦,进而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情感共鸣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欲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其次,文学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和文化背景,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例如,当学生阅读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进而激发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情感教育与文学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情感教育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实现,而文学作品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欲望。

在情感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共鸣能力。

而在文学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结合,使得语文教育更加全面和有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文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对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文学教育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文学教育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文学教育的思考论文简介:本文阐述了文学教育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它从理论依据、实践途径、应避免的误区及优越性四个方面来分析,提出了文学教育应抓住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两大途径,具有可操作性,并且针对当前文学教育所存在的几种不良倾向,提出了应避免的几个误区,而后总结了文学教育的两个优越性,希望教师能重视文学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从而在实践中运用起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文学教育文学鉴赏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情境语言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其地位不容易疑,但当前的语文教育却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即只强调语言的运用是否正确,热衷于对语言作逻辑分析,而对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却漠然视之。

长期以往,学生说出的话,干巴巴;写出的文章,死沉沉。

而文学教育则是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从知(认识活动)、情(情感活动)、意(道德活动)三个层面上,通过审美体验这个心理中介,影响学生的心灵,逐渐深化和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情感力、想像力和理解力,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三大功能,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则所谓的语文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泉眼,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文学教育。

一、理论根据叶圣陶先生在《论国文精读知道不只是逐句讲解》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提出了国文教学的三个目标:(1)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2)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3)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其中叶圣陶先生不但重视文学教育,还把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列为国文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可谓是一种真知灼见。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文学教育正是通过文学的三大功能(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使学生在德、智、美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由此,语文教学也承担起另外“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任务。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

于平实中领略语文之大美

于平实中领略语文之大美

于平实中领略语文之大美作者:梅香玲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5期清风不来,烈日不暮,2018年七、八月交汇之时正是这样一个酷热难耐的天气。

因有幸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合肥市瑶海区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活动,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欣悦。

众多上海语文一线名师、教授的讲座恰如打开的一扇扇窗口,为我们吹来了语文旷野里的阵阵清风,让我们于一个个自然平实的教学案例和高屋建瓴的理论剖析中欣赏到语文教育教学那美丽的天光云影。

回顾这次学习之旅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感受。

一、语文教学应当拒绝浮华,回归自然平实的语文实践在这次学习中,我明显的认识到,上海的一线语文教师已经在自觉地抵制当下语文教学尤其是公开示范课注重打磨美化,师生共同展演的浮华之风。

华师大中文系教授王意如老师指出,与其打造一堂精品示范课供老师们欣赏模仿,不如上好一堂原生态的语文课让听课者探究课堂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以之指导自我的教学,并进一步转化为自我的教学行为。

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由语文学科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三方面的特征谈起,尤其强调语文的实践性特征。

他认为,语言文字和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最本质是和生活的关联。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使命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阅读和表达的经验,从而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对生活的认知,对世情人性的理解。

这种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语文课的关键在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发生而非师生文化才艺的展示。

郑老师又结合自己执教《荷塘月色》的案例加以深入浅出的阐述。

在这篇经典名文的教学中,他抓住“……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中“高楼”这一“既具体又能体现全局的语言现象”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特定的情怀,引领学生体验作者朱自清于温润纯和的月色中内心不由自主流露的寂寞惆怅之感,于是全文意脉贯连,学生真正懂得了一位中年文艺男生活中情绪情感的真实表露。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用文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用文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用文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省级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文学作品对学生人生智慧的启迪作用。

本文将从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文学启迪学生的方式以及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人生智慧,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

二、文学启迪学生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以下方式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1.通过乐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文学阅读活动。

在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学生一起朗读文学名著,让学生通过音韵美感受文学的魅力。

同时,组织文学作品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2.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生智慧,例如,通过《红楼梦》中的宝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价值观念,以及对未来的人生规划。

3.通过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写作文、创作小说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学创作中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写作,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还可以思考人生中的困惑和追求。

三、实践经验总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育中应结合文学作品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我总结出的一些实践经验:1.精心选择教材: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现代散文等。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我善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解《围城》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困惑,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文学作品的影响与启迪我对文学教育的反思与感悟

文学作品的影响与启迪我对文学教育的反思与感悟

文学作品的影响与启迪我对文学教育的反思与感悟文学作品的影响与启迪:我对文学教育的反思与感悟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通过文字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传递给读者,对读者产生深远影响与启迪。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意识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了反思与调整。

本文将通过讨论文学作品的影响与启迪,探索我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感悟。

一、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培养文学作品常常以其独特的方式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现不同角色的思想、行为和选择,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纷扰和诱惑,文学作品能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培养他们崇高的人生目标。

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形象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残酷。

读者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与冲突,理解到真诚、善良以及追求精神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进而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导向。

二、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培养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从中获得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

通过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例如亦舒的小说、钱钟书的散文等,让他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绪。

通过欣赏作品中的细腻文字描写和妙语连珠,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而这种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也能够影响他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

三、思维拓展与批判思考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尖锐的冲突,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批判。

通过学习与思考文学作品,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培养他们思辨精神与批判思维。

例如,《动物农庄》是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通过动物农庄的建立与演变,揭示了权力与操纵的本质。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郭伟杰
【期刊名称】《课外阅读:中下》
【年(卷),期】2012(000)014
【摘要】在前不久的一份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在当代中学生
的作文中,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很难沐浴到情感的雨露,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们的情感是丰富的,想象是多彩的,一棵草、一朵花都会引起他们无限的感慨;一句批评的话,一段感人肺腑的语言,会使得他们泪水涟涟、思潮翻腾。

可是,那么丰富的情感、那么缤纷多彩的心灵世界却在一些同学的笔下变得僵硬,死气沉沉。

”可以说这是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常见现象,在农村中学更为突出。

我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几年中,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一布置作文,许多学生就感到头疼,
【总页数】1页(P348-348)
【作者】郭伟杰
【作者单位】建平县青峰山中学,辽宁建平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4
【相关文献】
1.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2.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指导
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4.播写作之种,开智慧之花——浅谈提高初中作文教学实效
5.让作文妙笔生花——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中学语文老师读书感悟

实验中学语文老师读书感悟

实验中学语文老师读书感悟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

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同时我想《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将来!据了解,《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

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

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

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

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学导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

她贴近教改前沿,是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

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实验中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实验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感悟篇2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埋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

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芒的事业。

可是随着时代的开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二、 主体 应 有 较 高 修 养 , 可 为楷 模 , 有 感 染 力 和影 响 力 这 里 的主 体 是 指 文 学 教 育 的 主 体 ,即 中 学语 文教 学 文 学 教育 的组 织 者和 实 践 者— — 教 师 。教 师 在 传授 基 本 知识 、 技 能 同时 . 应 该具 有 较 高 的道 德 、 审美素质 , 在传授知识 、 技 能 的过 程中. 在较高道德 、 审美 素 质 潜 移 默化 的影 响下 , 利用 行 之有 效 的方法 、 途径 , 让学生学会生存 、 学会 做人 、 学会审美 、 学 会 创 造。 教 师 自身 素 质 的 高 低直 接 影 响 文 学 教 育 效果 的好 坏 。 除此 之 外 ,作 为 中学 语 文 教 学 文 学 教 育 主 体 之 一 的 中 学语 文教 师 还 需要 创 造 良好 的教 学 环 境 .让 学 生 在 良好 教 学 环境 中感 悟 文 学 艺 术作 品 的美 , 塑造 灵 魂 。文 学 教 育 的开 展 , 旨在 通过 文 学 作 品感 染 学 生 , 文学 作 品 中 的 内容 需 要 教 师 予 以解 读 , 文 学 作 品 的 美更 需 要 教 师 通 过 自身 的“ 魅力 ” 予 以 彰显 。 只有 这 样 , 学 生 才 能 真 正 理 解 文 学 艺 术 作 品 的思 想 及 其 中 蕴 含 的 美 , 才 能 真 正 受 到影 响和 教 育 。另外 , 教 师 的 文学 艺术 素 养应 该 高 于 学生 , 有 较 高 艺 术 素 养 的人 , 才能够感悟生活 、 情感 , 才 能 够做 到透彻地观察 、 理解和表达 , 外 在 表 现 可 以理 解 为 人 们 所说 的 “ 气 质” 。 古语有云: “ 腹 有诗 书 气 自华 ” , 说 的 就是 这 个 道理 。 教 师要用“ 气质” 感染 、 激励 、 影 响 学 生 。历 史 经 验 证 明 , 那 些 品 德 高 尚的 教育 者 正 是用 其 自身 的人 格 魅 力影 响 了一 代 又一 代人 。 三、 客体 应 具 有 明 显 的可 塑 性 。 精 神 世 界 亟 待 提 升 中学 语 文 教 学 文 学 教 育 的客 体 应 该 具 有 明 显 的 可 塑 性 ; 即学 生 应 该 具有 明显 的可 塑性 , 学 生 的 身 心 品 质 即 素质 , 其 形 成 可 以从 根 源 考 察 , 一 般分 为 两 种 : 一种是先 天内具素质 ; 另 种 是 后 天 养 成 素质 。 先天 内具 素 质 只 是 起 到基 础 作 用 , 后 天 养 成 素 质 才 是 文 学教 育 开 展 的 关键 。 素 质 后 天养 成 过 程 , 即学 生在 其先天内具素质基础上 , 通 过 来 自家 庭 、 学校 、 社会等 的 外 界 教 育 不 断 优 化 的 过 程 :最 高 目的是 形成 稳定 的个 性 心 理 品质 。学 生 素 质 的 养 成 与 提高 , 其 最 终 还 要 依 赖 于 内化 , 中学 语 文 教 学 文 学 教 育 应 该从 内 因 着手 , 对学生灵魂进行感染 、 净 化, 达 到 提 高素 质 的 目的 。当下 学 生受 到社 会 各 种 功 利性 教 育 的影 响 . 中学语 文 教 学 文 学 教 育 异 化 现 象 已经 很 严 重 ; 学 生 面 对 日益 激 烈 的 竞 争 、 未 来 工 作 希 望 的 渺 茫 及 自身 情 感 不 稳定 , 自尊 、 自强 、 自立 意 识 不 断被 功 利 主 义 腐 蚀 , 爱、 正义 、 良知 等 高 尚 品质 正 从 品 德 中削 弱 、 消失 。 迫 切需 要 通 过 加 强文 学 教 育 提 升 他们 的精 神 境 界 。 促 使 他 们 形 成 正 确 的人 生 观 、 世 界 观 和 价值 观 。 面对 具 有 较 强 可 塑 性 、 精 神 世 界 亟 待 提 升 的学 生 , 中 学语 教学 文 学 教 育 具 有 不 可 比拟 的 优 势 。 四、 结 语 , 促进 学 生 身 心 发 展 , 塑 造学 生健 康 完 整 的人 格 , 是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文学 教 育 的天 然 使 命 。在 我 国漫 长 的 民族 教 育 过 程

重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文学性之我见

重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文学性之我见

重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文学性之我见发布时间:2021-11-22T05:26:18.83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8期作者:潘群华[导读]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潘群华浙江省温岭市温中实验初中浙江温岭 317500摘要: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片面的将语文学科教学的文学性逐渐淡化了,忽视了文学意味。

原本对语文很感兴趣的学生,也慢慢觉得语文课堂十分枯燥和乏味,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看不到趣味性,教师们单纯的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对他们进行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们逐渐缺乏了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现阶段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关键词:重视;初中语文;文学性;要求引言:语文教学的过程需要结合知识、文学、思想、艺术等很多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有用人才。

学生学好语文,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科目,因为学生只有先学习语文知识,掌握汉字、词义、句式等,才能理解其他学科的文化。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性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一些有效的意见,以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和学习。

一、现阶段出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顾名思义,首先是文字,再是语言文学。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们重点讲解语言文学知识。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质,它其中包含着很多散文、诗歌、戏剧以及小说等优秀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文学性。

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富含十分动人的描写画面,有很精彩的文学修辞,表明了鲜明的立场和情感,有个性明显的人物形象等,这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文学性内容。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和形式为学生讲解文学内容,充分的熏染嘘声,使学生学会品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感悟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感悟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感悟——《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教学随笔建平实验学校初中语文组高晓琳原苏联学者凯洛夫认为:“文艺能给学生以美的欣赏。

”《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是一篇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单从“知人论事”的角度,对周树人、周作人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似乎可以结合孩童时期来对他们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惯、人生经历、性格品性、人生信仰等的异同进行分析,但仔细一想这种阅读对初中生来讲就不太适合,过于深了,那么怎样落在实处呢?于是,我在教《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这篇课文时就先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进行审视,然后有意识地选中细节描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进行教学。

这一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进行文学欣赏,体会语言的妙处,还是一次学习练笔的机会。

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品读细节描写带来的表达效果,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细节描写对于主题的作用。

对于这一知识点,在课后又进行写作训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处理得很好,其中有一位学生在写法上与课本的手法有些神似:“我在课余时间会吹奏我所喜爱的低音号。

每当周五放学或者空闲的时候我总会拿出我心爱的低音号,摆放好谱架和乐谱,进行吹奏,如果吹得不好,我就会反复的吹奏练习这一首曲子。

当我练习完毕,我就会小心翼翼地将低音号轻轻放入盒中,生怕有一些磕磕碰碰弄坏了它。

并且定期给它加油,以防键变得僵硬无比;每次吹奏之时都要先用白手套擦一遍,以防弄脏了它;定期用湿布擦乐器盒的外壁,以防灰尘落到上面等等保养工作,以至于使我的低音号经久长新。

”(以此表现对音乐的喜爱)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文艺作品是认识生活的源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世界观和性格的强大手段。

”然后我又把目光定位在整个初中7年级语文新教材课本的第二单元,我想专家把名家的闲暇情趣放在这一个整体单元进行学习,我个人理解,专家、编者是希望我们初中学生能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益的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自身的修养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感悟
建平实验学校高晓琳
从教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教学中怎样能体现文学的育人功能和人文情怀,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本杂志中看到“文学教育”这个新的定义,我觉得很有启发,于是从多方面了解了这一内涵,下面也就是粗浅地谈一些体会感悟。

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占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价值观念,学习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对自然、生活、艺术进行审美,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其他学科如史、地、政是替代不了的。

随着世界教育潮流“学术性——人文性——学术〃人文性”的发展,文学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人文价值和无穷魅力。

学者们都认识到文学教育的价值,即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

叶圣陶早在1942年就说过:“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

从这种认识出发,国文教学就将完全改观。


原苏联学者凯洛夫认为:“文艺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

”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文艺作品是认识生活的源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世界观和性格的强大手段。

”就拿我们初中7年级语文新教材来说,在课本第二单元,专家把名家的闲暇情趣放在这一个整体单元进行学习,我个人理解,专家、编者是希望我们初中学生能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益的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自身的修养情操。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体现这一德育目标。

而在讲课中,除了要达成以上几点目标,还要让学生悟到,名人也是普通人,他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喜怒哀乐,只是在平时的闲暇生活中有序地积淀了大量有益的知识。

这种方式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因此,在讲述这篇《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进行全文总结时,我举出孟子、陶渊明、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陈毅、钱学森、苏步青等名人大家的闲暇情趣,使许多同学们为这些“大家”的“闲暇情趣”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我想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

文学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

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学生只有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滋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

在教《鲁迅放学回家以后做些什么》时,我有意识地选中细节描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品读细节描写带来的表达效果,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细节描写对于主题的作用。

对于这一知识点,在课后又进行写作训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处理的很好,其中有一位学生在写法上与课本的手法有些神似:“我在课余时间会吹奏我所喜爱的低音号。

每当周五放学或者空闲的时候我总会拿出我心爱的低音号,摆放好谱架和乐谱,进行吹奏,如果吹得不好,我就会反复的吹奏练习这一首曲子。

当我练习完毕,我就会小心翼翼地将低音号轻轻放入盒中,生怕有一些磕磕碰碰弄坏了它。

并且定期给它加油,以防键变得僵硬无比;每次吹奏之时都要先用白手套擦一遍,以防弄脏了它;定期用湿布擦乐器盒的外壁,以防灰尘落到上面等等保养工作,以至于使我的低音号经久长新。

”(以此表现对音乐的喜爱)
美国学者认为: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识,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天地;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人类自身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作为语文课,我认为单纯地追求对课文的理解是片面的,要能够“触类旁通”,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或者仅仅是例子,从中应该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德国学者认为:应当了解文学作为自我表现的产物,作为满足美感的手段,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的奇妙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古典和现代的文学作品,扩充自己的语言能力,“在社会基础美学表现形式和哲学理论设计方面开拓我们文化的语言空间”。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课外知识的扩充,比如:在教《鲁迅放学回家以后做些什么》这节课时,为能更好地重点落实细节描写这个环节,在教学中,我还适当介绍了一些名篇当中的细节描写,如:《陈秉正》中对主人公“手”的描写,《祥林嫂》中对“眼神”的描写;我还介绍了梁实秋、鲁迅的其他文章,如:梁实秋《男人女人》文中对男女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细节的描写可谓“神来之笔”,在《喝茶》中对买茶时的心理和细节的描写,还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了能够反映梁实秋和鲁迅性格的一些事件,因此在对文章进行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了一些大家,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从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

”这样一种探究式的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

因为,曾有名人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当然,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也必然包容文学教育。

世界各国母语教育都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

文学教育对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起重要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学科的固有的一部分,因此,只有更好地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内涵才是健全的语文教育。

2006、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