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的主要问题、人才预测及对策思路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
参考内容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
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节点,是全球资金、信息、人才和政策 的聚集地。它们通常形成于经济发达、开放度高、历史悠久的城市,如伦敦、纽 约、东京等。这些城市通过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先进的金融市场 体系和金融服务,吸引了全球的资金和资源,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地 位。
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继续加 强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这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外资 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和合作。其次,要加强金融 监管和风险防范。在推动金融创新的也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范金融 风险的发生。最后,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强大的经济基础是 关键。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开放性程度决定了其能否吸引全球的金融机构和资 本。其次,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是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建立完 善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先进的金 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服务也是必备条件。
香港拥有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这得 益于香港政府长期以来坚持开放政策,为境外资本流入境内提供了便利。此外, 香港还拥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赢得了国际社 会的信任。
3、优秀的人才储备
香港拥有丰富的金融人才储备,这也是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支撑。香 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了多所知名高校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为香港培 养了大量优秀的金融人才。香港还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充实本地金融人才库, 不断提高本地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2、加强国际化建设
上海应积极借鉴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化建设。具体措 施包括:提高英语普及程度,为外籍人士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吸引更多的国际 金融机构入驻,提高上海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 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和信息共享。
城以才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高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论文
城以才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上海高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探析摘要:历史和实践证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是金融人才不断集聚和发展的过程。
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之本,上海能否成为吸引金融人才的磁石,能否成为储备坚实而可靠的人才阵地,直接影响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命运。
虽然最近几年上海金融人才不断发展,但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在加强引进国外高级金融人才的同时,笔者认为应以高校为依托,进一步增强本土化卓越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并在分析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进行了探析,以期对高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关键词:卓越金融人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co-op一、上海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与传统金融人才培养弊端上海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众多财经院校汇集,客观上为打造本土金融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为止,除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之外,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担负着为上海培养金融人才的重任。
但整体而言,层次较低,还没有一所专门能培养顶尖金融人才院校,各院校有金融专业,但没有形成规模、有知名度的金融院校。
同时,与国外财经类院校相比,上海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可能也不可以回避的问题。
(一)缺乏办学特色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普遍。
我国的高等学校由于受过去集中过多的管理体制影响,共性有余,个性不足。
这就决定了高校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 过分追求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以及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最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都是缺乏个性、无特长的统一产品。
这种缺乏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十分不利于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二)金融师资水平不高,缺乏积极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卓越金融人才的关键。
近年来, 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才流失的问题逐步得到控制, 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
上海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人才战略
上海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人才战略内容摘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集中反映了上海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在其建设中只有留住并且不断吸引人才,才能具备人才集聚优势,并在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持续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金融人才集聚战略,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金融人才结构,注重集聚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人才集聚战略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要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政府已经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十一五”金融专项规划,并体现在上海市“十一五”总体规划中。
其要求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精神以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进一步促进金融优质资源集聚发展,全力打造上海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上海金融生态与国际金融中心人才集聚战略的关联分析一个良好、平衡而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基于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面。
微观上,需要健全的市场主体。
中观上,需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宏观上,需要相关的制度、体系来配套,三个方面共同构成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涵盖影响金融业生存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合。
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在构成上海金融生态的各种因素中,国际金融中心人才集聚战略无疑是合纵连横中的焦点与核心。
国际金融中心要吸引金融机构聚集,但金融机构聚集的基础是各类金融人才的聚集。
金融人才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体,其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在金融生态的竞争链条中,对物质资源、市场的争夺,已逐渐让位于对人才资源的竞争,竞争力的强弱将以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强弱体现出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集中反映了上海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在其建设中只有留住并且不断吸引需要的人才,才能具备人才集聚的优势,并在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持续快速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十二五时期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计划从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期间,这一时期上海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该时期上海金融人才的供求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涌入上海,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实中存在一定的人才供求不平衡现象。
首先,需求方面,各类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与升级,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需要掌握金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专业人士,需要懂得金融科技和数据分析技巧的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金融人才等。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其次,供给方面,上海金融人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已经有了显著提高。
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培养了大批本地和外地优秀的金融人才。
上海的高校也涌现出众多金融专业的毕业生。
此外,上海政府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金融人才的整体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还不高。
对于上述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
首先,要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高校教育中,要加强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深化金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进金融创新与科技进步的融合。
此外,要鼓励各类金融培训机构,组织各类金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要加大金融人才的引进和流动力度。
通过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金融人才来上海发展。
同时,要加大金融人才的流动和交流,通过与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和优势互补。
第三,要加强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金融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因此,要在金融专业教育中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加强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一、“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背景一是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步入“调整期”。
世界经济发展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发展重心继续东移,亚太地区经济整体性崛起的态势不断凸显,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
美国推动的TTIP、TPP等谈判,正在力图重构全球新的经贸投资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二是新科技、新业态步入“变革期”。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将带来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对金融业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期”。
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期,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呈现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出现新变化,对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步入“深水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改革开放做出了新部署,国务院陆续出台了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和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些深层次改革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步入“加速期”。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作为计价、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不断显现。
综上判断,“十三五”时期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
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处的阶段看,目前,上海已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辐射能力有限、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由内向外的开放创新期,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的结构转型期,以及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升级期。
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市金融办认为,“十三五”基本思路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在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与创新。
上海人才工作问题及建议
上海人才工作问题及建议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人才工作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1.人才流失:由于高房价、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上海经常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是年轻人。
2.就业途径单一:上海以金融、IT和服务业为主,其他行业的人才就业渠道相对较少。
3.职业发展机会不均衡: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人才可能面临职业发展机会不均衡的情况。
建议:
1.提供更多吸引人才的福利和条件:提高薪资水平、减少房价压力、改善工作环境等,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鼓励多样化发展:培养和支持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减轻某些行业的竞争压力。
3.加强人才培养和发展:建立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人才提升技能和适应市场需求。
4.加强职业引导和就业推荐: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帮助人才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5.改善工作环境和人文氛围:优化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生活条件,让人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更加舒适和满意。
总之,解决上海人才工作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
同努力,提供更多吸引人才的条件和机会,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上海金融人才开发战略研究》
《上海金融人才开发战略研究》[摘要]目前,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如火如荼。
本文分析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才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开发战略。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人才战略目前,上海和北京、深圳三地在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竞争激烈。
建设金融中心,关键在于能否有足够的金融人才。
本文分析了上海建设国金融中心的人才需求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地人才开发战略。
一、上海金融人才资源现状与趋势1.金融人才数量与质量现状。
目前上海与世界上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在很多指标上均有较大差距。
但是,最令人担心的差距还是在人才方面。
从总量规模上来说,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从事金融业的人口达10%以上,而上海只有1%。
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有35万,而上海不足20万。
从质量和结构上看,上海基础金融人才总体来看还是供大于求,但高层次尤其是关键岗位的金融领军人才极其缺乏,主要表现在金融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营销管理、大额资金管理和保险精算等领域。
既缺复合型人才,又缺相关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
仅以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为例,美国目前有25000名,香港、新加坡各有1000名,而上海才几十名。
金融人才缺口超80万。
目前金融人才市场的状况是:一方面金融人才缺口达几十万;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金融人才培养状况。
目前,上海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主要来自各高校、商学院、银行系统以及民办金融学校,其中又以高校创办的金融或者经济学院为主。
如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上海交大的经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商学院以及金融与统计学院、上海大学的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银行系中最为典型的是上海金融学院。
上述这些机构,仅仅培养的是中低层次的金融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真正最后成为高端人才的凤毛麟角。
3.金融人才需求趋势。
调查显示,中资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才202x年~202x年近3年的平均流失率在5%以下,而高级专业人才近3年的平均流失率则在5%~10%。
上海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四个方面:
一是现有常住上海的境外人员比例较低。
二是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沪工作和创业
的人数不多。 三是高层次外国专家的引进成效不大。 四是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也亟待提高。
6.合力不够:现行人才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尚未 根本突破 体制性障碍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人才资源管理上政出多门和条块分割。 二是人才政策的协调统一性不强。 三是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上的多头管理和资 源分散,仍然是束缚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 羁绊。
( 3 )探索建立统一的 人力资源大市场 要结合体制改革, 整合“人才市场”、 “劳动力市场”,建 立全市统一的“上海 人力资源大市场”, 解决人才市场分割和 行业垄断的问题。
(4)整合和完善新的海外人才引进机构 一是建议建立“外国移民局”,作为引进 海外人才的独立主管部门,统揽上海市海外人 才的引进和管理工作。 二是可利用上海人事局现有的“上海外国 专家局”的牌子,强化外国专家局的功能与职 能,作为引进海外人才的主管部门。
(3)造就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 努力实现“四个创新”和“四个转 变”: 一是创新领导体制,实行多样化的法 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法人机构从“单一 化”向“多样化”的转变; 二是创新选拔方式,加速经理人队伍 职业化进程,尽快实现企业干部身份从 “组织人”向“市场人”的转变;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以合同管理模式, 确立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企业 领导职务从“任命制”向“任期制”的转 变;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经营者薪酬激励 实行“双轨制”,市场化配置的经理人实 行市场工资制度,组织配置的经理人实行 保留“组织人”身份的经营者收入制度, 实现激励约束从“低效能”向“高效能” 的转变。
1.探索建立绿卡制度,落实海外人才的国民待遇 对于外籍人才,2004年公安部出台《外国人在 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也就是“中国绿卡” 制度。但现行绿卡制度申请门槛较高,地方没有审 批权。 (1)细化绿卡内容,建立绿卡申请准入标准。 (2)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的绿卡制度,赋予 海外人才更多的国民待遇。 (3)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授权浦东设立绿卡服 务窗口。初期可以只办理在浦东就职和创业的国际 人才,在形成比较成熟的制度框架和办法后,浦东 窗口可升级为上海全市,以及长三角地区,乃至泛 长三角地区的绿卡窗口。
浅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
浅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金融人才是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保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上海金融人才建设在政府关心、社会重视和从业机构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克服。
主要包括人才聚集、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人才流动、人才创新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等六个方面。
标签:上海金融人才一、金融人才是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保证金融人才问题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然而比起金融体制、银行改制、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问题,金融人才建设总体上显得比较滞后,这也恰恰成为影响金融业改革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人才队伍的研究,做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是抓住关键战略机遇期、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增强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的根本途径。
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人才队伍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能否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金融企业的发展。
二、上海金融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上海金融人才队伍的现状如何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目前上海金融人才队伍的状况和过去相比呈现以下特点:1.上海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至2006年已达18余万。
金融从业人员每年以超过20%的比例在增加,队伍不断扩大,并且年轻化的趋势愈益明显。
2.金融从业人员的层次不断提高。
根据对《上海金融年鉴》的分析,金融从业人员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都有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
3.金融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培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不断优化。
上海成立了以主要培养金融人才为特色的上海金融学院,实施了金融人才教育和培训资源的集聚、拓展和整合,组建了以超强师资队伍为后盾、以培养高级人才,输出人才资源为目的的金融人才教育高地,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教育培训合作,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与举措
一
、
战 略 目标
1总 体 目标 .
到 2 2 年 , 本建 成人才 集聚 度高 、 才融合度 好 、 00 基 人 人才 创 新 度强 、 才贡献度 大 、 人 人才 实现度优 和人才 开放度 宽的 国际人
才高地 。 中,国际人 才 队伍建设 是 中心 , 制机制创新 是根本 , 其 体
贡献度 ( 社会效益 目标 )
人力资本 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
对外技术 依存度
实现度 ( 个体发展 目标 ) 开放度 ( 环境 目标 ) 纳税 比例 参政状况 文化娱乐指 数 经济 自由化指数 全球联系指数
5% O
4 % 5 相对封闭 34 l 5. 35 06 6 .8
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目
内容 提 要 :上 海在 构 筑人 才 高地 的基 础 上提 出推 进 国际人 才 高地 建设 是 国家人 才 战略 的外 延 深化 , 也是 地
方人 才战 略 的积 极 举措 ,更是 时代 发 展 的 必 然要 求。上 海 国 际人 才 高地 建设 的 战略 重 点 和布 局 , 该 围绕 全球 应
综合环境优化是保障 。
— —
国际人才 队伍建设 。国际人 才高地 队伍建设重 点是提 高
课
国际人 才的流量 、 数量和质量 。 流量是 前提 , 数量是基础 , 质量是 关键 。 加快 推进 国际人才高地建设 就是要建设 一支在结 构合理 的
基础上流量庞大 、 流速适中、 数量合理 、 质量优 良的国际人才队伍 , 以保证 国际人才 总量与经济社 会发展相适应 , 人才结构 与经济结
5 % O 3 Z 0i " 60 / 0 万 年 5 4 . 05 5: 45: . 基本均衡 8 0 项 00 5 0 0 篇 000 1 矩 1 5 % 0 6 % 5
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国务院2009年19号文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城每年都会发表金融中心的排名,在这个排名里面,最主要或最基本的元素是五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人力资源,从这个角度讲,金融人才的发展对金融中心的建设极为重要。
从上海金融业联会发布的“2011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来看,上海金融人才景气程度发展相对缓慢(2010年仅为1 234点,年均增数为5%)。
其中,金融人才质量水平虽有相对提高,但人才数量还需增加,结构性短缺现象仍然存在。
上海金融机构数量从2001年的296家到2005年底的601家,再到2010年底的1 049家(陆家嘴金融论坛),在10年中翻了近4倍,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需要越来越多金融人才的支撑。
本文通过预测分析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与上海自身对金融人才的供给进行预测比较,发现缺口,以进一步加强上海金融人才工作,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上海尽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一、上海金融人才需求预测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分析。
由于影响上海金融人才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影响金融人才需求预测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等层面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出相关系数最高的六项指标:上海市生产总值、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金融业总产值、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上海市进出口总额。
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系统随机选出相关系数大且符合可建回归模型的要素:上海市进出口总额。
用EXCEL对1999年~2009年上海市金融从业人数和进出口总额进行回归分析可知,回归模型的R2为0.903 529,说明金融从业数变化的90%可由进出口总额为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来表示。
在方差分析部分,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F检验统计量的值为84.291 94,F统计量在原假设成立时发生的概率P为7.25E-06,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置信度为95%),所以,该回归方程显著。
上海 人才高地 建设 意见
上海人才高地建设意见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愈发突出。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积极建设人才高地,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更能为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就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几个关键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二、人才培养与引进1.高等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上海地区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2.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鼓励企业和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实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海外人才引进:通过政策优惠,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工作或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居留和工作许可办理流程。
三、人才评价与激励1.评价标准多元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多个方面。
2.激励机制创新:通过股票期权、科技成果入股等方式,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同时设立专门奖项,表彰杰出人才。
3.薪酬体系改革:优化薪酬结构,使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确保人才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四、人才服务与保障1.公共服务优化: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配套服务。
2.社会保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各类人才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
3.人才公寓建设: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人才公寓,解决人才居住问题。
五、人才生态环境建设1.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加大对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2.文化氛围培育:推广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3.信息平台搭建: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平台,实现人才供求信息的快速匹配和流动。
六、人才政策创新与完善1.政策动态调整: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
2.政策宣传与推广:加强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实到基层,提高政策知晓率和使用率。
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建设
( 工业化发展后期 的经 济中心城市主要是管理 2) 控制中心 工业 化发展后期 , 随着经 济全 球化的不断深入和
新 技 术 革 命 的 发 展 , 际 产业 分 工 体 系 逐 步 向 不 同 于 国
( 产品链 高端环 节积 聚形成 的产业结构 特征 。 3)
国际经济 中心城 市以产品链高端环节 , 也就是前端 的
国 际经 济 中 心 人 才 高
内容 提 要 :上 海 建设 国际经济 中心城 市 , 需要 形
成 与 中心城 市功 能相 适应 的人 才 支撑 体 系。通过 对 国
际 经 济 中心 城 市功 能 形 成 、 变和 主要 特征 的分 析 , 演 可 以更 有针 对 性 地 提 出上 海 国际 经济 中心人 才 高地 建 设 的 基 本 目标 , 在 人 才开 发 和 产 业 发 展 的 互 动 而
国 后 , 海 第 二 产 业 获 得 快 速 发 展 , 为 全 国 重 要 的 上 成
营销 等, 逐渐从 企业 内部分 离出来 , 为独立的生产 成
性机 构, 在中心城市集 中, 并 在为城市 以外 的工商业
在 1 世 纪中叶工业革 命之后 ,随着 机器大工业 的生产体 8
系和组织形式 的出现 , 引起人 口和 资本 的大规模集 中, 经济功
能成 为城 市的主要 功能 , 而国际经 济中心城市 , 正是城市经济
功 能 的提 升 和 拓 展 。
在世 界经 济发展 过程 中, 于区域分 工和专 业化高度 发 基 展基 础上形成 的城市 群 , 是世界 经济增 长极在空 间形式上 的 集 中表现 。 中居于核 心地位 的城市通 过生产要 素的集 聚和 其 产业 集聚 , 形成对 城市 群以致 国际范 围经 济活动 的影 响力 和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人才高地建设新动向
这 样高 的违 约率 表 明其价格 下跌 幅度 巨大 , 理 所 当然地会造 成巨大的损失 。
势和违 约率 , 而使原 先认为 的分散 风险在传 从
导 过 程 中产 生 了风 险 聚 集 的 共 振 现 象 , 如 银 犹
策 划 师 、国 际 招 投 标 师 、国 际 贸
7 5
易 仲 裁 师 ; 乏 既 熟 练 外 语 又 通 缺 晓专业 技 能 、 熟 悉 传 统营 销方 既 式 又 懂 得 电子 商 务 的 国 际 贸易 专 业 人 才, 乏 既通 晓 商务又懂 得 缺 产 业 、 通 晓 贸 易 又 懂 得 投 融 资 既 的企 业 经 营 者 , 乏 既 通 晓 业 务 知 识 又 懂 得 法 缺
时终于 使 市场崩 溃。 如 , 标 准普 尔公 司透 例 据
露 , 在 2 0 年发 行 的 次 级 M  ̄ 2 0 年 2 早 06 BS ]0 8 月 其 违 约 率 已达 到 3 .o' 7 则 提 高 到 4 .%。 4 20 到 f / l 17
7 4
文 / 吴 振 娟
上 海 , 处 我 国 “ 金 海 岸 ”和 “ 金 水 地 黄 黄 道 ”的 交 汇 处 , 东 海 之 滨 , 广 袤 腹 地 , 借 倚 拥 凭 得 天 独 厚 的地 理 条 件 和 港 口优 势 ,自明清 以 来 便 是 重 要 的 外 贸 口岸 之一 。 改革 开放 以 来 , 以 更 崭 新 的面貌 , 入 经济 全 球化 , 力营 造万 商 融 着 云 集 的 国 际贸 易 中心 。 海 建 设 国 际 贸 易 中心 上
国 际 贸 易 年 总 量 为 国 内 城 市 领 先 , 世 界 城 居 市 前 列 , 际 贸 易 与 国 内 贸 易 的 比 重 达 7: 。 国 3
上海构筑人才高地工作的成效及思考
上海构筑人才高地工作的成效及思考作者:张励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09期“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人才发展战略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来研究。
为此,我们党于2002年底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今后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
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的人才高地战略,是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上海实际情况不断实践“党管人才”原则的过程,也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动“党管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构筑人才高地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①的战略定位,以及上海不断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的要求,中共上海市委于1994年提出了“要实现上海跨世纪发展目标,关键在于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战略构想,在原来大规模投资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开发,推动上海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土地等有形资源转向主要依靠以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源。
进入21世纪以后,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需要提高人才构成的国际化程度、增强上海人才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上海进一步调整和深化构筑人才高地战略的具体内涵,明确构筑人才高地的重心由构筑国内人才高地向构筑国际人才高地转移,逐步实现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人才活动空间的国际化和人才教育培养的国际化。
构筑人才高地的过程,是一个人才理念不断创新、“党管人才”工作在上海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通过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党的人才工作理念得到发展。
党管人才,一方面意味着党的人才工作的对象的拓展,从原先主要关注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内”人才,进一步延伸为同时面向以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人才为代表的“体制外”人才,为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和各类人员服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瓶颈及政策建议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概览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决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004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上海视察时提出,要继续推进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
[1]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中之重。
2004年7月,上海市政府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中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目标,并制定了“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的分阶段推进战略。
上海“冲刺”国际金融中心的整体框架由“三大中心”组成,包括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国内外金融机构集聚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打造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2]2005年出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体的发展目标:既要实现建框架的总体目标,扩大市场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的市场和业务等,又要在重要的量化指标上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专项规划稿中确定了四个量化指标:一是反映金融业增加值对上海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度,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1%左右;二是反映上海金融市场在国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将达20%-25%左右;三是反映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2010年将达到70万-8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四是上海金融机构资产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比重将达10%左右。
[3]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化、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基本实现了“四个基本确立”的发展目标,即基本确立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中的核心作用,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基本确立国内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中心的功能,基本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奠定了以市场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完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五年打基础的任务,奠定了进一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在“十二五”时期,金融行业在上海蓬勃发展,但金融人才供求存在一定的矛盾。
本文通过对上海金融人才供求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改革人才引进政策。
建议通过加强金融人才培训和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加快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
本文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议执行。
本文旨在为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平衡提供参考,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分析、对策、研究、培养、引进政策、改革、机制、优化、结论、展望、建议执行。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
近年来,上海金融行业在不断壮大的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高级金融人才的短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深入研究上海金融人才供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金融人才结构、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上海金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不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水平,推动上海金融业持续稳健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供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上海金融人才供需状况,掌握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平衡情况,为今后政策调控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2. 探讨影响上海金融人才供需的因素,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3.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引进政策优化,以促进上海金融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长远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 融从业 资质认证 项 目虽然 已广为业 界认可 , 获得资 但
质认证 的人数相对 较少 。以在全 球金融业 最具影 响力之
一
的国际金融从业认证 资质项 目C A 特许金融分析 师 ) F(
为例 , 0 7 , 2 0 年 上海持 证人数 为 65 ,占上海 金融从业 1名
人 员总数 的 0 %, . 香港 持证人数 约 2 0 名 ,占金融 从业 4 60
( ) 求 预 测 的 研 究思 路 一 需
目被列入前 5 。 0 在金融 人才培养 方面 , 上海高 校与 国
际间的交流合作有待增强 , 办学水平需要继续提高。
( ) 策制 定 :有待进一步接轨 三 政 近年来 , 海不 断出台人 才政策 , 策环境 不断 上 政
为表 达清晰起 见 , 我们 将需求 预测的具体 思路用
教学 内容 、 与金融业 界的联 系 、 新性 等方面 与国际 创
二 、 0 9 22 年上海金融业人才需 2 0 至 00 求预测
根据 《 推进 上海 国际金融 中心建设行动纲要 》 到 ,
2 2 年左 右 , 00 上海 国际金融 中心建设将基本建 成与我 国国际地位 、 民币的国际影响相 匹配的亚太地 区国 人 际金 融 中心之 一。届时 , 上海金融业 金融 市场规模 应 该达 到或者超过香 港和新加坡 的金 融业发展 水平 。 从
明确再 由企业返 还个人 , 以 , 所 这部分 个人所 得税 如
规 划 、 强 国际金 融人 才 集聚 、 进金 融人 才培 加 推
育国际化、 强政策创新、 加 深化人事制度 改革以
及优 化人 才公共服 务 。 文为课题 总报 告节 选。 本
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的主要 指标 及 差 距
一
、
( ) 一 集聚规模 :有待进 一步扩 大 上 海金融 从业人 员的 国际化程度 比较低 ,以移 民或
图1 来表示 :
预测指标的选取
人均G DP 金融 业增 加 值
优化, 但是上海在借 鉴海 ( ) 境 外金融 中心城市 的成功
做 法和有 益经验 方面 , 缺少 深入思考 和研 究 , 相关人
才政策与 国外 金融城市仍有 较大距离 。 我国 内地 的 如 个人所得税政 策在 吸引海外 金融人 才上没有优势 , 个 人所得税税 率最高 可达 4 %。 5 虽然 上海对新 设金融机 构的个人所 得税地方 留成部分实施返 还 , 但政策没 有
际化的幼儿教育 、 中小学 教育设施 。
学 质量高 , 国际合作广 泛 , 多师 资来 自 国著名 高 许 美
校 。 全球范 围来看 , 从 主要 国际金 融 中心拥 有 的金 融
人 才质量情 况与其 高等教 育质量呈 正相关 。目前 , 上
海 的高等院校纷纷加强 了与 国际知名 高等 院校联系沟 通和办学合作 , 但从 整体情况来看 ,国内高校在 师资 、
外籍人士 占当地从 业人员 比例 为例 ,上海 金融从业 人员
课 题 组
中 , 澳台及外籍 人员 占 l 港 %,即使 加上海外 留学归国人
员也只达到 2 %( 0 7 ) . 20 年 ;纽 约金 融从业人员 中, 4 外来
移民约 占 3%( 外籍人 士和移 民约 占3 %( 0 7 ) 尽管上 海金融业初 步集聚 0 20 年 。 了一支有 一定规模 的 国际人 才 队伍 , 国际差距依 旧显 但 著。 融 国际人才 队伍 规模依 然是未来上 海 国际金融人 金 才高地建设 的重点。 ( ) 二 教育 资源 :有待进 一步开放
上海 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
内容提要 :就上 海 国际金 融人 才 高地 建设 的 现状 来 分析 , 集 聚 规模 、 育 资 源、政 策 制 定 在 教 以及 生 活条件 等 方 面存在 着一 定的 差距 。 预测 从
主要问题 人才预测及
来看, 金融人 才高地建设将 有较 大的发展 空间,
业 人 员 总 量 应 达 到 4 . 人 ,占城 市 就 业 人 员 6 6万
如到 2 2 年 , 00 上海金 融 业增加值 为 3 4 亿元 , 35 从 4 今 后 工作 的 着力点 应 为以下七 个 方面 :加 大 %。 工作 推进 力度 、 强金 融人 才 队伍 建设 的研 究和 加
高等 院校仍 有较大差距 。按照伦敦 市政厅 20 年《 0 8 全
球 金融 中心指 数 》 报告 , 敦 、 伦 纽约 、 香港 、 新加 坡的 国际顶 尖 E A项 目数量分别为 7 6 4、 ( MB 、 、 2 全球前 5 0
名 ) 按 照英 国《 融时报 》 0 8 。 金 2 0 年全 球顶尖 E A项 MB
目排名 , 上海 只有 中欧管 理学院 自主举办 的 E A项 MB
总量上看 , 香港 金融业 比新加坡规模更大 ( 0 7 , 2 0 年 香 港金融业增加值为 3 7 3 亿美元 , 新加坡为 18 9 亿美元 ) , 本次预测选择香港为参照对象 , 择合 理的先行 指标 , 选 预测上海未来 l 年金 融人才需 求的总体 状况。 5
人员 总数的 1 %;新加坡持证人数 约 20 名 , . 4 10 占金融从 业人员总数的 1 %。 . 9
此外, 高等 院校 对于金 融人才培 养有着 十分重 要的
作用 , 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均具备丰富、 知名的高校资
一
3一
源 , 拥有广 泛 的国际间联 系和交流 , 并 如香港 大学办
国际金融从业认证 资质将继 续教育与 职业 资质认证
结 合起来 , 目前全球 金融从业 人员获得 继续教 育和培 是 训的重要途径 。 在主要 国际金融中心 , 金融从业资质认证 项 目种类 丰富 , 基本覆盖金融行业各类岗位。 国际金融 从
从业资质认证项 目在 上海 发展情况来看 ,目前 , 上海本土 认 证项 目覆 盖面较窄 , 种类较少 , 国际化程度较低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