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C卷 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真模拟试卷C卷 附答案
D.品德评价法6、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
这两位心理学家的观点说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可以采用哪种有效途径?()A.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B.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C.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D.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7、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A发现学习理论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C教学与发张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8、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A.先行组织者策略B.认知结构策略C.比较性组织者策略D.固定点策略9、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D、行为活动的规律10、小学阶段的教学多使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点。
A.主体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11、如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结构化程度很高,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加以掌握,他们最宜采用的学习形式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合作学习D.互动学习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先慢后快B.匀速加快C.先快后漫D.匀速减漫13、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称为()。
A、适应B、对比C、联觉D、后像14、班主任王老师经常通过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憤独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这种德肓方法是()。
A.说服教肓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自我修养法15、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B.生物起一C.心理D.劳动起源论16、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其实质在于()。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真模拟试题C卷 含答案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真模拟试题C 卷 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这种教育功能是( )。
A .个体发展功能 B .正向功能 C .显性功能 D .隐性功能2、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老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
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
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
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
A.强化法 B.自控法C.脱敏法D.放松法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
A 、生产劳动 B 、模仿 C 、语言 D 、动物本能4、通过白鼠迷宫实验,发现“潜伏学习”,并提出学习是期待的获得而不是习惯的形成的观点的人物是( )。
A .托尔曼 B .罗杰斯 C .皮亚杰 D .马斯洛5、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
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就有( )。
A 、相对独立性 B 、历史局限性C 、社会制约性D 、社会能动性6、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提出“当事人中心”观点的是( )。
A.罗杰斯 B.沃恩 C.布洛克尔 D.马斯洛7、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 、专业结构 B 、学科结构 C 、科技结构 D 、生产力水平8、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 、《学记》 B 、《孟子》C 、《论语》D 、《中庸》9、李哲爱好广泛,恰逢周六晚上既有足球赛,又有演唱会,他都想去看。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C卷 含答案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C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
A.智力因素B.非智力因素C.理性因素D.感知因素2、晓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题多解。
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D.具体思维3、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工作实施的()环节。
A.上课B.布置和批改作业C.备课D.课外辅导4、儿童认为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依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5、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6、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
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B.练习法C.作业法D.演示法7、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其实质在于()。
A.教师多提问,让学生多回答B.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活动C.教师要讲深、讲透、讲全D.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8、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B.分层教学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9、郭阳同学最近总是不由自主地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净。
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
这说明他可能患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C卷 含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C 卷 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韩波进入中学后,经常独立思考“我是谁”,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韩波的人格发展处于( )。
A 、主动对内疚阶段B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C 、自我整合阶段D 、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2、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C.实践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3、中学生晓华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认为其他同学与他一样也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
这种现象属于( )。
A.退行 B.投射 C.升华 D.文饰4、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堂类型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5、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是( ).A 、课程评价B 、课程实施C 、课程组织D 、课程设计6、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7、“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D .动机8、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9、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C 卷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教师或其他人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
A .探究学习 B .支架式教学 C .情境教学 D .合作学习2、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3、在相同情景或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来教育时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 )的作用。
A .定势 B .学习迁移 C .原型启发 D .功能固着4、加涅认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 .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B .信息加工的过程 C .构造“完形”的过程 D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5、“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应用6、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的理论是( )。
A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B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C .社会学习理论D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7、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8、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 )。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9、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比,学校体育的突出特点是( )。
A 、娱乐与竞技性 B 、普及性与文化性 C 、教育性与基础性 D 、全体性与全面性10、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A 、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 、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 、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 、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11、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
A .班级活动B .文学艺术活动C .群众性活动D .社会公益活动12、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
A.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13、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 。
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B.练习法C.作业法D.演示法14、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
A.潘菽B.维果斯基C.罗杰斯D.马斯洛15、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6、()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17、某中学一次教学考试中,陈鹏是唯一满分的学生。
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陈鹏内心非常高兴,但他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反应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
A.稳定性B.持久性C.掩饰性D.短暂性18、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19、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知识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20、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形课程21、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A.明朝末期B.清朝初期C.清朝末期D.民国初期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2、正强化可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可以降低反应频率。
3、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4、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3、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
4、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齐白石先生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
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犬师。
问题:(1)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在齐白石先生的成才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对你有何启示?2、材料:下面是有关中学生的几个生活情境:情境1:一天放学后,高一学生张欣因送生病的同学,回家时间比平时迟到了一个多小时,当张欣一推开家门时,着急的妈妈便过去说了她几句,话里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只是嘱咐女儿不要回来太晚了。
但是,张欣顿时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她叫到,“你们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你们根本就不相信我!”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
情境2:初二学生王芳非常喜欢好朋友丽丽,在她眼里,丽丽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人,她不容同学说丽丽的坏话。
可是有一天,当王芳听说好朋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便匆匆找到了丽丽,对着她大声呵斥,指责她是一个骗子,再也不信任她了。
情境3:初三数学模拟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岳勇取得了他上初三以来最好的成绩,他非常高兴,兴奋不已,真想大声欢呼。
但当他得知本次考试中大多数同学都考得不好时,他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1)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
(2)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B2、【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教育发展的规模如何,速度多快,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3、【答案】A4、B5、B6、B7、B8、D9、C10、答案:A11、C12、【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3、答案:D14、D15、答案:D16、B17、C18、B19、【答案】A。
解析:个人本位教育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强调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
故本题选A。
20、D21、C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参考答案】×。
解析: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2、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两者都可以增强反应的频率。
3、此说法是正确的。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
4、此题说法错误。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
不能将二者混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正确答案:((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
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
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各育不能相互代替。
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其各自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因此,“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2、【参考答案】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反映了不同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3、(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综合感受。
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心理压力源:(1)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等,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
(2)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等也会导致压力。
(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提供生理压力源:(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劳等。
(2)环境: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等。
社会压力源:(1)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2)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3)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