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傩舞传统装饰图形设计构成规律解析

合集下载

陇南白马藏傩舞面具的设计宗源

陇南白马藏傩舞面具的设计宗源

陇南白马藏傩舞面具的设计宗源作者:邓亚楠夏航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3期身处我国“藏彝走廊”上的陇南白马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特殊、饱含独特民俗风情的族群。

而在白马人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藏傩舞,更是白马藏人千年文化的凝固和传承,藏傩舞表演所需之面具,又从另一维度上诠释了白马人的艺术灵感、文化意蕴与精神崇拜。

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流逝,藏傩舞面具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值得我们去细考其中的艺术特色、文化喻指,并得出其设计宗源及艺术表现形式,为我国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点奉献。

一、陇南白马藏傩舞面具的基本类型及其文化源考在万物有灵的信仰时代,白马人在藏傩舞表演中使用面具是基于某种图腾崇拜的表现,据对白马人在宗教信仰活动中采用傩面具的考证来看,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以及“甘昼”三种基本类型,不同类型代表着别样的文化源考。

(一)“池哥昼”傩舞面具及其文化源考“池哥昼”是陇南白马人最具象征性、代表性的藏傩舞形式,从戏服、装饰、面具、宗教等各个方面展现了白马人文化的典型性、稀有性及原始性。

“池哥昼”也被称为“仇池舞”或“鬼面子”。

“池哥昼”藏傩舞的产生与传说有着较大的关系,传说白马人的祖先“叶西纳蒙”为了躲避战火而将自己打扮成身着怪异服饰的彪形大汉,后人为了纪念他而编排了“池哥昼”藏傩舞,而“池哥昼”的面具设计则与“三眼神”(二郎神)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关联。

对于这一点,从面具的“纵目”、“立目”、“凸目”等特征中就能反映出来。

“池哥昼”藏傩舞表演包含着九个人物形象,具体是四位“池哥”、两位“池母”、猴夫妻“池玛”及猴娃“鄢拜”。

在九位人物形象塑造中,“池哥”与“池母”均需带面具出场,而“池玛”及“鄢拜”则脸抹锅灰、涂黑墨扮。

“池哥”面具为青面獠牙的木雕彩绘面具,彩绘主要以暖色调为主,表现为红、黄、绿、白、黑五色的搭配,以色彩的不同搭配来展现威武、勇猛、夸张、变形的人物特征,以展示色彩强烈的“天神”形象。

白马藏族面具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设计应用研究

白马藏族面具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设计应用研究
面具还 被悬挂 于 门上 或室 内,事 实上又成 了白
飞扬 、圆睁大 眼 、牙齿暴 露 ,结合 坚利果 断 、
铿 锵有力 的线条 ,体 现 出凶猛狂 放 的的姿态 ,
传 达 出惩治妖魔 、保护族群的坚定决心 。
( 4 ) 装饰性
马藏族 的 门神和保 护神 。 对 白马藏族 面具 的文化 内涵 、精 神功 能和
能上分 ,有祭祀舞蹈 用 面具 ,有作 为 门神 的悬
白马藏族面具在造型上 已具 有大量符号性 、
挂 面具 。 白马藏族 面具 的制作材料 几乎都 是木 \象征性 的设 计表 现语 言 ,包 含的多种纹饰 图样
质 ,唯独 文县 的知 玛角 色 ( 丑角 ) 是 直接将 锅 墨涂 于脸 上 ,是一种 更古 老 的面具 形式 。除 了
色彩喜用 红 、黄 、蓝 、绿 、黑 等纯 色。色相 纯
白马藏 族 面具 运用 线条 、纹饰 、图样 、色
彩 ,按 照约定俗 成的一 些规律 来塑 造 形象 ,这
种程 式化 的稳定性也增 强 了 白马藏族 对面具 的
认 同 ,能有效适 应其精 神上 和心理上 的需求 。
正饱满 ,于 变化 中求 统一 ,对 比中求 均衡 ,色
白马藏族面具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设计应用研究①
冯作 辉 何 宜翔
【 内容摘要 】白马藏族面具是 白马藏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物化 ,发挥着驱邪祈福、娱神娱人 的功能。

面具造型原始粗犷 ,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 ,为现代设计提供 了宝贵的资源。本文 通过对 白马文化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面具文化在现代设计 中的运用,尝试对 白马文化元素的商业开发研 究,达到 以一种新的图形样式传承创新 白马文化,实现商业运用的价值。 【 关键词 l 白马藏族面具 ;元素 ;设计

第 3 章白马藏族舞蹈教学组合编创的思路

第 3 章白马藏族舞蹈教学组合编创的思路

第 3 章白马藏族舞蹈教学组合编创的思路
白马藏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

在教学组合编创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
白马藏族舞蹈类型繁多,但不是每一种舞蹈都适合用于组合编创。

我们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包括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舞蹈、经典的民族舞蹈以及经过改编具有现代气息的舞蹈等,以展现白马藏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提高舞蹈的故事性和艺术性
白马藏族舞蹈以舞姿、手势和音乐等形式表达内容,具有浓厚的戏剧性和表现性。

在教学组合编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舞蹈故事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通过动作、情节、灯光等手段让舞蹈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合理利用舞蹈空间和舞台布置
白马藏族舞蹈在空间结构上非常注重舞蹈的形式感和美感。

在教学组合编创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舞蹈空间,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舞台设计,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舞蹈的美和力量,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四、注重文化意义的表达
白马藏族舞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理念和价值观念是我们在组合编创时应该尽可能地表达的。

通过灵活运用音乐、服装、道具等手段,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白马藏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总之,在白马藏族舞蹈教学组合编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以最佳的方法展现出舞蹈的内涵和美感,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分析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分析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33·基金课题摘 要:白马藏族历史悠久,现在大部分居住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以及四川省的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在2011年统计白马藏族人数约有1.8万左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家学者对于白马人的相关历史和文化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主要阐述了白马藏族中傩舞的研究现状,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1 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第一,白马藏族傩舞主要表现形式。

滩文化就是把鬼神作为主要的信仰,通过具体的面具、仪式等舞蹈表演为主的文化。

白马藏族摊舞的主要内涵包括驱逐鬼疫、祈福攘灾等,由于并不具备完整的滩戏特征,对于相关的剧目以及故事内容也不够完善,尚不属于滩戏范畴之内,在本质是就是通过面具形式进行四处游走的驱鬼逐疫形式的帷舞。

第二,对白马藏族摊舞性质的界定。

在20世纪80年代,相关的学者对白马藏族的文化特征,通常用“面具舞”、“祭祀舞”以及“鬼面舞”来界定它,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摊”是较少明确使用的。

从90年代后期以来,很多的学者将白马藏族摊舞界定与摊文化的领域之内,通过古老的文化传承,将其定位以帷祭仪式、活动、帷舞、帷戏为主的摊礼为核心的摊文化。

摊文化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传统的巫文化的演变,二者含义极易混淆,所以在研究以及定义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白马藏族摊舞的原始性以及本质性。

2 白马藏族傩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在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白马藏族摊舞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在白马藏族摊舞的界定、分类以及摊舞的文化内涵都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针对摊舞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总结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思路,为保护白马藏族摊文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一,对于国际领域的摊文化研究横向比较相对匮乏。

在白马藏族的摊舞研究过程中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白马藏族摊舞文化的区域的差异性的考察、扩大白马藏族摊舞以及其他摊舞的异同获得一定的效果。

第 3 章白马藏族舞蹈教学组合编创的思路

第 3 章白马藏族舞蹈教学组合编创的思路

第 3 章白马藏族舞蹈教学组合编创的思路
白马藏族舞蹈是藏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舞蹈之一。

在白马藏族舞蹈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独特的藏族文化内涵和舞蹈的艺术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现代教学的实际需求。

首先,在组合编创上,我们可以从传统藏族舞蹈中选取一些经典动作和形态,进行再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现代音乐、舞台效果等元素,营造出更加优美、高雅的氛围。

同时,在编排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舞蹈的节奏、气氛、情感表达等进行统一规划和设置,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和讲解。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对藏族文化的深入了解。

教师应该对每个动作、姿势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肢体感受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表现方式和创新点融入到组合编制中。

最后,组合编创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反复的排练和修正,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演出效果。

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密切协作,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舞蹈动作和演出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编排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白马藏族舞蹈,让藏族舞蹈艺术在现代舞台上得到更好的展现。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白马藏族傩舞是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米易县白马寺乡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它是一种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节日民间舞蹈,被誉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关于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对白马藏族傩舞的历史和起源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对于白马藏族傩舞的历史和起源研究较少,学术界对其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清晰。

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其源流和历史发展,探究其起源和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对白马藏族傩舞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研究较少。

白马藏族傩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表演形式,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但对于其舞蹈形式、舞步和舞姿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从舞蹈学、音乐学等专业角度来分析和解读。

对白马藏族傩舞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研究不足。

白马藏族傩舞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社会活动,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目前对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特点和作用。

对白马藏族傩舞的传承和保护研究亟待加强。

白马藏族傩舞是一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传承和保护面临一定的困境。

需要加强对白马藏族傩舞的传承和保护的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推动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只有加强对其历史和起源、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白马藏族傩舞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马藏族图形符号的装饰性研究

白马藏族图形符号的装饰性研究
现 代 艺 术设 计 是在 生态 文 化 的引 导下 的不 断发 展 ,具 有地 域 特 色 的地域 文 化是 生 态文 化 在一 定地 域 的表 现 , 它反 映 了人 类 的 宇 宙观 、 价值 观 、生 活观 、审美 观 ,反 映 了人 与 自然 的互 动 和 依

赖 ,反 映 了社 会文 化 的落 后 、进 步和 发 展 ,所 以地 域 文化 既 具有
大 众 文 艺
・ 美术与设计 ・
白马藏族 图形符号的装饰性研究
林 丽 ( 四 川幼 儿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6 2 1 7 0 1 )
摘 要 :白马藏 族历 史悠久 ,传统 文化独具特 色。独特 的服饰 艺 牙 ,威 武怒 目, 女相 面 具脸 庞秀 美 圆润 ,双 眼 微 睁 ,面带 微 笑 , 术 、面具 艺术 、建筑装饰及其他装 饰用品上都有很 多独具 民族特 色的 这 与 白马人 的传统 观 念和 生 命观 有 关 ,在 白 马人 眼 中,面 具 造 型 图形符号 ,这些 民族 文化 的图符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本文从形 式、造 越 凶恶 越好 ,威 武 凶狠才 能镇 住 四方妖 魔 , 以保本 部落 的平 安 。 型 、 组 织 结 构 的 角度 对 其 进 行 了研 究 ,以 期 弘 扬 并 发 展 白马 藏 族 地 域 三 、 白马藏族 图符 的组织 结构
部 均有 各 种造 型 的 图形 符号 。服饰 背面 一 般 具有 独具 文化 特 色 的 装 饰 图形 是 设 计 艺 术 中非 常 重 要 的部 分 ,它 有 着 独 特 的创 单 独 纹样 , 主要 以几 何 形 图案 组合 而成 ,例 如有 的 图案 为 正方 形 意 、精 美 的造 型 、绚 烂 的色 彩 ,它 适用 于 我们 生 活的 各 个领 域 , 居 中 ,正 方 形 四角 配 以 四个 小 三 角 形 ,小 三 角 形 中 绣 制 花 卉 图

傩文化元素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

傩文化元素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

傩文化元素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一种具有极高古老性和深刻文化底蕴的表演艺术形式。

傩文化元素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唤起古老的文化记忆,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设计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傩文化元素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

一、傩文化元素的特点和内涵傩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封建社会溶化废老百姓积怨和不满的一种方式。

傩文化的装饰元素主要包括面具、服饰和道具等。

面具是傩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具有极高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图形设计中应用傩文化元素时,可以选取傩面具的图像作为设计的主题元素,通过面具的形象和特点来传递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傩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民俗信仰、神鬼妖怪、节气风俗等方面。

图形设计中应用傩文化元素时,可以选取傩文化的具体场景或形象,通过图形的表现手法来传达傩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以傩文化中的神鬼妖怪为主题元素进行设计,可以传达出神秘、诡异和恐怖的氛围,增强设计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 色彩运用傩文化中的面具通常采用鲜艳的色彩进行装饰,例如红色、蓝色、黄色等。

图形设计中应用傩文化元素时,可以选取傩面具的色彩作为设计的主要色调,用以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选取红色作为主色调,可以传达出热情、喜庆和祥和的氛围;选取蓝色作为主色调,可以传达出沉静、神秘和冷静的氛围。

2. 整体构图傩面具具有独特的形状和造型,可以通过合理的构图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将傩面具的图像置于作品的中心位置,突出其重要性和唯一性;将多个傩面具的图像进行组合和重叠,形成对称、动态和有趣的构图效果。

3. 图形符号傩文化中的妖怪和神鬼常常具有独特的图形形象,可以作为图形设计的符号元素进行运用。

选取傩文化中的龙、虎、狮子等动物图像作为设计的符号元素,传达出力量、勇气和威严的意象;选取傩文化中的鬼怪和幽灵图像作为设计的符号元素,传达出神秘、诡异和悬疑的氛围。

论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态.pdf

论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态.pdf

华章M a g n i f i c e n t W r i t i n g二○一三年第二十期论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态易媛媛(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摘要]甘肃省陇南文县境内的铁楼藏族乡内,聚集着一群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是白马藏族,白马族所处位置地势险峻,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很少。

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特点,白马族的民间舞蹈就是其中最具特点的文化瑰宝。

傩舞、火圈舞、甘昼、麻昼、拐疙瘩等众多舞蹈的表现形态展现了细腻中带有粗犷、柔婉中又带有强悍的白马藏族人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本篇论文从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态入手,简单介绍各种舞蹈种类的表现形态,重点分析形态中包含的文化精神,探究白马藏族舞蹈的存在价值和对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白马藏族;民间舞蹈;表现形态;文化精神作者简介:易媛媛(1993—),女,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舞蹈学专业。

1、前言白马人是中国主流历史学上已消逝的氐文化的直接继承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灿烂,独具个性,构成了独树一帜的“白马文化”。

而最能反映白马藏族人生活状态与民族文化的就是他们的传统民间舞蹈。

白马藏族的原生态民间舞广泛传播于民间,广大白马群众参与,是不以表演为目的,没有经过提炼、加工,是最淳朴和最原生态的舞蹈形态,具有极强的自娱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等。

从白马人舞蹈的表现形态入手,从舞蹈时的服饰、舞蹈的种类及舞蹈的肢体动作等方面具体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结合白马藏族人的生活习性,向人们展现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

目的在于呼吁人们保护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希望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和未来,仍然可以看到包括白马藏族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

2、白马人舞蹈的表现形态2.1白马人舞蹈服饰特点与舞蹈动作联系。

白马人服饰非常独特,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

白马藏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含义

白马藏族服饰图案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含义
除了用抽象几何图形传达白马藏族民族文化深意外白马人也将自己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体现在具象植物花卉的描绘中这些几何图形上添加的刺绣花卉图案也都取自白马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多为山野的草莓花扇子花野菊花牡丹花等这些花卉图案工整精致色彩艳丽造型生动活泼将写实与夸张变化手法有机结合既表现出植物花卉昂然的自然情趣又显示出浪漫抒情的民族艺术特质
铁 楼 乡 以及 石鸡 坝 乡的 民 堡 沟 等 地 , 由 于特 殊 了白马藏族 的宗教信仰和 民族文化 ,具有 自然崇拜、

的地理 环境 、经济条件 、 民族 文化 、宗教信 仰等 因 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农耕崇拜的综合文化特征。 素 ,白马藏族 民俗 文化基本保留了其原生态特征 。白
2 1年 第 2 0 1 期 ( 第11 ) 总 0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学术经纬
J U N L O I I O L G F T E A T A a e i o u O R A F J L N C L E E O H R S・ c d m c F r m
N ..01 o 2 2 1
(o.0) V 1 1 1
号 包括 以 “ ”为基本 语言 的彩色条纹 、 “ 线 米”字 案格 式 的 内 容和 形 式 又 相 互融 合 ,体 现 了 白马 藏 族服
图形 等 ;以 “ ” 为基 本 语 言 的各 种 套 色 小 圆 点 、小 饰 图案艺术语言及其文化意蕴 的普遍性 。百褶衣和短 点 方点 i以 “ ”为 基 本 语 言 的 正方 形 、长 方 形 、三 角 衫衣 领处 的 图案 为 花边 图案 ,也 最 为 典 型 ( 1), 面 图
2 1 年第 2 0 1 期
( 总第11 0 期)
吉林艺术学 院学报 ・ 学术经纬 JU N L O I I O L G F T E A T A a e i o u O R A F J L N C L E E O H R S・ c d m c Fr m

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傩面具色彩文化成因探析

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傩面具色彩文化成因探析

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傩面具色彩文化成因探析
豆海红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3)004
【摘要】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是一种傩祭仪式,是傩文化的原始形态,一般由池哥、池母和知玛组成,其池哥昼傩面具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池哥仪态威严,凶悍,面目狰狞,面具色彩整体呈暖色调,以红、黄、蓝(绿、)黑、白五色为主相互搭配,色彩单纯、对比强烈。

池母面具用黄色做底,用黑色勾画眼睛、眉毛和头发,用红色描画嘴唇,色彩单纯、亮丽,温暖的黄色调表现出池母温柔、慈祥、高贵的气质。

知玛脸部用黑色涂染,显得朴素、深沉、神秘。

而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池哥昼傩面具色彩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豆海红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724;J528.3
【相关文献】
1.开发白马藏族“池哥昼”健身价值的研究——以陇南文县铁楼乡为例 [J], 邵语平;
2.陇南白马人傩舞戏现状考察——兼及“池哥昼”源流考证 [J], 蒲向明
3.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的文化考察与研究 [J], 白又心
4.开发白马藏族“池哥昼”健身价值的研究——以陇南文县铁楼乡为例 [J], 邵语平
5.民族传统祭祀中的体育元素探析——以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池哥昼”为个案 [J], 邵语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白马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和民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傩舞是白马藏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承载了白马藏族人民的信仰、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对于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研究在学术界尚属较少,研究现状与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将就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傩舞的传统意义傩舞在白马藏族中具有深厚的传统意义,它是一种祭祀舞蹈形式,常常用于祭祀活动和庆祝节日。

在白马藏族传统中,傩舞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活动,舞者身着特殊的服饰,扮演神祇或鬼怪的形象,通过舞蹈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傩舞还承载了白马藏族人民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悟,通过舞蹈表达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二、研究现状目前,对于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学、文化学和舞蹈学等领域。

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田野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傩舞的资料和文献,对傩舞的形式、内涵和传承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

一些专家还通过对白马藏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进行深入研究,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傩舞在白马藏族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

目前对于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傩舞的形式和外在表现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傩舞的内在含义和文化背景的探讨相对较少。

对于傩舞的传承和演变过程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缺乏对于傩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探讨。

关于傩舞的地域分布和区域特色的研究也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和深入挖掘。

相关学术成果的整理和梳理不够系统和完整,缺乏一部系统的专著或论文集对傩舞进行全面的阐述和总结。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学术方法和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通过田野考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傩舞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从而为傩舞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

可以借鉴舞蹈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构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对傩舞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和社会分析。

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

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

第31卷第2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1No.22011年3月 J ou 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M ar.2011 收稿日期:2010-11-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的整理与研究”(09YJA 760016)。

作者简介:蒲向明(1963-),男,甘肃省天水市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陇南文史。

E-mail:px m19448@ 。

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蒲向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摘 要: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文化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甘昼”等,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层累现象。

这种现象以白马藏族诸部的傩文化为背景和关联因素,表现出自有的文化特色,反映了陇南文县白马人族群最早自陇而蜀南迁和以后由蜀而陇北迁两个阶段的民族群体记忆。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融入了较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从傩舞向傩戏转变的倾向和进程,尽管没有唱腔和剧目,仍可视为一种对于其祖先记忆的神话故事的文化展演,显示出文化质素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等特色,从中可以看到其“底层”的文化积淀,文化承载量大。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池哥昼;文化层累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1)02-0069-05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所涉及者大体有三:一为流传于陇南文县白马河流域白马藏族村寨的“池哥昼”,二为流传于白马河流域北邻之文县石鸡坝乡薛堡寨的“麻昼”,三为流传于薛堡寨的“甘昼”。

有关它们的记载和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便众说纷纭,现代学者的专论当以扎嘎《白马人的面具舞》为滥觞[1],后有王国基《甘肃文县白马氐人的“池哥昼”》对此作了有意义的专题探讨[2],而他的《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之源》一文应该是首次追溯了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起源[3]。

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文化解读

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文化解读

谢谢观看
2、按装饰部位分类
按照装饰部位的差异,藏族装饰图案可以分为墙面图案、地面图案、柱子图案、 天花板图案等。这些部位的装饰各有特点,既突显了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又增强了其审美效果。
3、按文化内涵分类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藏族装饰图案可以分为宗教图案和世俗图案两大类。 宗教图案主要用于装饰寺庙、佛塔等宗教建筑,多以宗教符号、佛像、经文等 为主题;世俗图案则主要描绘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及人 类社会生活中的场景、人物等,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藏族装饰图案的审美特征
1、抽象美
藏族装饰图案注重抽象美的表现,通过简洁的线条、几何图形和自然元素的组 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抽象图案既有简洁明快的视觉感受,又不失层 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2、色彩美
藏族装饰图案在色彩搭配和运用上极具特色,强调对比强烈、明艳夸张的色彩 搭配。常用的颜色有红、黄、蓝、绿、白等,通过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色彩对 比,营造出独特的色彩美感和浓郁的民族氛围。
总之,藏族传统装饰图案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对藏族传统装饰图案 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也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内容
藏族装饰图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 内涵。这些图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寓意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 艺术审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宗教美
藏族装饰图案中蕴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图案都与佛教文化有关。这些图 案既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崇拜,也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宗教元素的运用,使得藏族装饰图案更具有神圣感和神秘感。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白马藏族傩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藏族传统舞蹈形式。

它不仅是白马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民间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对白马藏族文化的重视和传统舞蹈研究的兴起,对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术研究的深入随着藏区文化的振兴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白马藏族傩舞进行学术研究的力度不断加大。

一些学者对白马藏族傩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历史渊源、舞蹈形式、舞蹈动作、服饰器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使得人们对这一传统舞蹈形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舞蹈传承的推动为了保护和传承白马藏族傩舞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对白马藏族傩舞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他们在组织白马藏族傩舞比赛、举办白马藏族傩舞展示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从而推动了白马藏族傩舞的传承和发展。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一些国际性的舞蹈节和文化交流活动也为白马藏族傩舞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机会,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对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对白马藏族傩舞的理解和认识。

与此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白马藏族傩舞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研究视角单一现阶段的白马藏族傩舞研究,大多集中在舞蹈形式、历史渊源等方面,对于其在社会、宗教、道德、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研究较少。

这就导致了我们对白马藏族傩舞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面,尚未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待提升目前的白马藏族傩舞研究,大多采用了调查、访谈、田野调查等传统的研究方法,但在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手段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可以借助新技术手段对白马藏族傩舞进行数字化展示和研究,结合当代舞蹈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白马藏族傩舞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
陇南白马傩舞戏是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文化遗 存,作为白马人主要教化手段和娱乐形式,一代一代传 承下来,即使经过了“文革”这种空前浩劫,它也没有被 完全封杀。究其原因,是由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 的。以池哥昼、麻昼为代表的群舞及小舞剧表演等,融 歌、舞、具 (面具、乐 器 、服 饰 ),经 过 男 女 的对 唱、轮唱、迭唱烘托气氛,融进祭祀、祈求、抗争、诉讼、 爱情等内涵, 使得表演缤纷多彩, 极具故事性和娱乐 性,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着深厚和广泛的 群众基础。
在今天,陇南白马傩舞戏已经形象地告诉了人们, 白马祖先和其他民族先民一样,畏惧某些特殊的动物、 植物甚至火、 石等自然物, 赋予其超自然威力予以崇 拜,希望加以控制和利用,显示了人类本体精神力量的 神奇和伟大, 体现了白马祖先在主观理念中主动去克 服自然灾害和瘟疫疾病,繁衍生息,代代不已的追求,
这就是这些傩舞戏的本质。 我们从这些艺术形式中感 受到了人类对本体精神力量的笃信和人类童年充满稚 气的智慧火花, 及其蕴含着的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 涵。
巫之为神表演,傩之为鬼表演,优之为人表演。陇 南白马傩舞戏体现为敬神、 驱鬼、 娱人表演的共存一 体,角色的差别存在于同一表演之中。薛堡寨的“杰勿” 表 演 ,四 个 池 哥 (俗 称 大 鬼 )、四 个 池 母 (黑 帕 裹 面 )、两 个 杰 勿 (黑 墨 敷 面 ),再 现 的 是 一 个 跟 民 族 历 史 有 关 的 故事,角色的职责和内涵,和池哥昼相比,已经发生了 演变,但表演角色的差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表演本 身。由此看来,陇南白马傩舞戏的起源来自原始宗教、
□蒲向明
少 数 民 族 艺 术 2011 年第 5 期总第 143 期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蕴藏的稚拙热烈、 纯朴真挚、 色彩饱满的艺术特点和浓厚的平民从善向上心 理,蕴含了对真、善、美追求的艺术本质,其核心可以概 括为: 白马人傩舞戏就是动作的艺术, 是 “动作着的 人”。“池哥昼 ”表演中的动作 ,虽然 步法 固 定 ,仪 轨 较 严, 但同现实生活中人的动作有相同或相通之处。“麻 昼”表演,虽然是在傩面具的掩盖下,但表演本身所反 映的内涵,脱离不了人的日常举止。至于处于流变状态 的各种傩舞戏表演,如“秋昼”、“阿里该昼”“甘昼”、“嘛 勾池”,更接近生活里的人,有逻辑顺序,合乎情理。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白马藏族傩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舞蹈形式。

傩舞源于我国古代祭祀、驱邪、求吉祥等民间宗教和文化活动,又因其形态、特点和人物造型受到当地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独具特色。

傩舞历史悠久,舞蹈内容、形式、服装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同时也受到了周边族群的传承和影响。

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学术意义。

1.学者对傩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傩舞的文化历史研究:学者通过采访、文献、图像等多种方式,对傩舞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究,可谓是对傩舞的综合解读和分析,为后人研究和传承傩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傩舞的艺术美学研究:学者从艺术美学角度出发,对傩舞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意义、技法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析,旨在揭示傩舞的艺术魅力和内涵意义,为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傩舞提供借鉴。

(3)傩舞的民俗文化研究:学者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傩舞的产生和演变进行了探究和研究,旨在揭示傩舞和当地民间文化的关系与联系,为维护和传承当地民间文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2.目前,对傩舞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内容单一。

当前对傩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傩舞的历史渊源、艺术美学和民俗文化等领域,但对傩舞发展的深层内涵及其象征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研究方法单一。

当前对傩舞的研究多采用传统的文献资料、口头调查和实地采访等方式,但这些方法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傩舞传承和发展的情况,需要采用更加多元化和综合的研究方法。

(3)研究视角过于局限。

当前对傩舞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史学、艺术美学和民俗文化等领域,但缺乏对傩舞与周边群体文化的对比研究和交流,这也是当前傩舞研究的一个短板。

总之,白马藏族傩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既有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也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

未来,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傩舞的研究,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挖掘和发掘傩舞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为傩舞的传承、发展和保护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

探究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白马藏族傩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内涵的藏族传统舞蹈,它是藏族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历史和民俗意义。

目前关于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现状并不十分明晰,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就白马藏族傩舞的研究现状与问题进行探究,旨在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研究现状白马藏族傩舞源于多民族交融、多文化共生的地域,它融合了藏传佛教、萨满信仰等多种宗教文化元素,体现了藏族民间信仰和宗教儀式的独特风情。

白马藏族傩舞还包含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俗传统,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白马藏族傩舞逐渐受到学者和艺术家的重视,一些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

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关傩舞历史起源和传承的研究,主要通过历史文献、口述史和民间传说等资料,探讨傩舞的起源、形成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2. 对傩舞的舞蹈形式、舞姿动作、服饰、音乐等进行考察和描述,力求还原其原始面貌和艺术特色。

3. 从民俗学、宗教学和表演艺术角度对傩舞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少数学者对傩舞由来已久,但对其实际表演的细节和仪式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入观察、了解。

法鼓山有学者开展了众僧对藏族傩舞的观摩与研究。

目前的白马藏族傩舞研究虽然有一定的积累,但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二、问题与展望1. 能够深入藏族地区实地考察,接触当地艺人和长者,详细了解藏族傩舞的实际表演情况以及意义。

2. 进一步搜集和整理有关傩舞的史料和资料,尤其要关注在当代社会传承及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更新。

3. 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傩舞与其他舞蹈形式、宗教仪式的联系,揭示其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提升对白马藏族文化的理解。

4. 深入研究白马藏族傩舞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通过进一步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为傩舞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马藏族傩舞传统装饰图形设计构成规律解析作者:邓亚楠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15-03-16[基金项目]201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0000204400001)。

[作者简介]邓亚楠(1981—),甘肃兰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

[摘要]白马藏族傩舞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依然在题材内容、宗教仪式、表演形式、装饰造型、文化含义等方面保留着其原生态的面貌。

其中傩舞装饰图形作为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视觉载体,具有鲜明的设计构成规律,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马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流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形式,是展现白马藏族人民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视觉艺术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累积下来的传统造型艺术宝库。

白马藏族傩舞装饰图形的设计构成形式及其文化寓意,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其民族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白马藏族; 傩舞; 装饰图形; 设计构成[中图分类号]J52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5)03-0120-05在甘肃陇南市文县与毗邻的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的大山深处,居住着一支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

20世纪50年代初,该族群被国家暂划为藏族。

白马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传承了自己的文明,由于地域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至今依旧保留着较多的古朴民风,是甘肃特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白马人民俗文化大观园”。

白马藏族是一个热爱图形、善于创造图形、善于用图形表达思想情感的民族,其传统装饰图形是我国少数民族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马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并展现白马藏族人民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视觉艺术形态。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又长期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中,天性崇尚自由的白马人民便选择了图形作为自己民族特征的传承物。

一方面,它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白马藏族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自我认识和总结;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想象和象征意识,具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农耕崇拜的综合文化特征[1],既有装饰美化、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还有表现精神境界、情感需求的审美意识。

白马藏族傩舞装饰图形是其传统图形的核心,主要包括傩面具装饰图形及傩服饰装饰图形两大部分。

它们造型丰富、寓意深刻,设计构成形式简洁明快、独具匠心、动静结合、写实与意向交相辉映,具有较强的装饰感和艺术感染力,全方位、全角度、准确、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其民族的核心理念,并为白马藏族视觉造型的二次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平与立的构成方式从空间角度来讲,白马藏族傩舞装饰图形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平面构成形式和立体构成形式。

以平面形式存在的装饰图形主要集中在服饰纹样中,造型独特、题材广泛、具象与抽象相结合,并包含丰富的文化寓意,主要包括星辰纹样、写实纹样、图腾纹样三种形式。

由于其存在形式与图形语言完全一致,因此能较好地运用在其他视觉载体中,并在当前的艺术设计中发挥有效作用。

以立体形式存在的传统图形主要反映在傩舞面具的造型中,面具结构为木雕工艺的三维浮雕式立体效果,体积感较强,五官和肌肉群复杂,但主次分明,面积比例处理恰到好处,各种装饰化的块面和图案独具匠心,运用合理,并吸收了汉族民间社火以及戏剧脸谱的形式特征,造型夸张、图案精美、色彩绚丽,写实造型与意向造型相结合,堪称雕塑装饰艺术的精品。

此外,整体造型保持着对称式组合排列,体现了白马人对人类自身对称结构的尊重。

如果将其还原为平面图形,需要美工人员较强的总结概括能力及造型表现能力,白马藏族的民间画师将傩面具提炼并归纳出完整的平面形象,个性鲜明、丰富生动,具有较强的装饰特效,被广泛地运用在村寨不同的视觉载体中。

目前,傩面具的平面化延伸图形普遍为正面角度,全侧面及半侧面造型还不是很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马人也会采用圆雕意识考虑多角度展现傩面具造型特点的方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传统图形的拓展延伸。

(如图1)二、简洁抽象的几何造型几何造型的运用是白马人傩舞装饰图形的一大亮点,较之其他民族以具象装饰图案变形为主的特征,更具装饰感、现代感和神秘感。

白马藏族抽象几何图形由点、线、面的基础视觉要素组成,在构图上遵循形式美的构成法则,图形统一中有变化,线条疏密结合,整体地突出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洁质朴、清新自然的意境,充满无限生机,具有天真烂漫的情趣,象征了白马人民热爱大自然,崇尚阳光自由的美好愿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白马藏族抽象几何图形种类多样,造型丰富,并代表了特殊的文化含义,主要分布在服饰图案及麻昼面具的装饰纹样当中。

服饰中的几何图形主要有扇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米字线条、十字线条、菱形线条、发射状折线条等造型(如图2)。

麻昼面具中的几何造型,主要体现在十二生相动物的装饰花纹上,以圆形、弧形、回形线条以及抽象的点状图形为主。

比如薛堡寨“麻昼”狮面具中的半球体造型和圆形装饰纹样以及鸡面具中红绿相间的点状抽象图形;堡子坪“麻昼”虎面具中黑色的弧形线条和回形线条。

第13卷第3期邓亚楠:白马藏族傩舞传统装饰图形设计构成规律解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7月图形抽象、简洁,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此外,这些抽象的几何造型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尤其是傩服饰中的几何图形,代表了特殊的文化含义,象征着宇宙、星辰、节气等自然现象,比如米字形线条象征太阳的光芒,圆形象征月亮,三角形象征星星,圆形轮廓的米字图形突出了太阳与月亮的重叠效果,即“日月同辉”,三角形内填充花草图案,突出了星星的特写效果。

米字线条中间穿插多个小圆点,突出繁星满天的自然景观。

再如傩舞服饰图案中的三角形一般由4个拼接成一个正方形,(或者由四个四分之一的扇形拼接成一个正圆形),正方形(圆形)代表了一年,三角形(四分之一的扇形)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三、填充式的布局白马藏族傩舞装饰图形的布局形式大量采用了填充式的构成方法。

填充式布局主要是指将某一单独图形或者多个图形经过提炼、加工和变形,填充或添加至另外一个单独图形里的构成方法。

具体来讲,这种布局方法又包括两种形式:其一,需要进行填充的图形经过合理的加工与变形,在外形上需与被填充图形轮廓保持一致,这种布局模式结构严谨,形象完整,又被称之为“适合纹样”。

适合纹样是白马藏族傩舞服饰植物类图案中普遍采用的布局形式。

这类纹样具有一定外形的限制,图案素材需要经过整理、归纳、变形,并组织在一定的轮廓造型之内,一般有方形适合纹样、圆形适合纹样和三角形适合纹样三种。

(如图3,图4,图5)此外,填充后的图形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进行二次组合,组合后的新图形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层次及结构上的变换,拓展了花卉纹样的组合形态及运用方式,并使得抽象的几何造型更富有生命力,整体体现了一种节奏美、层次美及变幻美。

如白马人通过刺绣工艺将具象的花卉图案进行合理变形,填充至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进而将填充后的三角适合纹样进行发散式排列组合,形成较复杂的正方形布局模式。

(图6)藏族服饰中具象花卉三角形适合纹样,并二次组合为正方形图形(结构图)其二,需要进行填充的图形与被填充图形在文化寓意上保持相关或一致,被填充图形的造型丰富多彩,既可以是抽象的几何形,也可以是具象的人物、动物、植物等。

这种构成模式与现代图形创意中的“填充式同构”异曲同工。

比如在圆形里面填充发散式构图的“米”字图案,虽然二者在造型上不尽相同,但是在文化内涵上都象征了太阳和光芒。

聪明的白马人将米字的各个笔画按照360度平均排列,使同构后的图形看起来美观合理。

(如图7)四、基本形的排列组合白马藏族传统装饰图形的延展模式极其丰富,除了传统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等布局形式,基本形的排列组合是其中一大特色,基本形简洁、抽象,按照构成规律进行二次组合,进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组合方式主要包括重复、镜像、透叠、渐变、旋转、直角点相接等模式。

白马藏族装饰图形中的几何造型,有简单造型和复杂造型之分,复杂几何图形皆由简单几何图形扩展组合而来,在扩展过程中有强弱变化的规律动感和明确的主次关系,体现了白马人极强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造型表现能力。

如白马藏人将象征星星的三角形作为基础图形,采取组合、阵列、镜像、渐变、旋转以及角点连接等方式进行扩展,呈现出丰富多彩又协调统一的视觉造型,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如图8)几何图形中三角形的组合分析图再如白马藏人的彩色腰带装饰图形设计,主要由抽象的几何造型扩展而来,白马民间艺人根据腰带的比例结构将三角形、正方形、长条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单元形进行横向、纵向对称式排列,并采用重复、渐变、重叠、透叠、分割、镜像等构成方法,完成最后的视觉效果,与现代设计中平面构成的形式语言不谋而合,具有较强的现代感、可塑性和创意性。

(如图9)五、异形同构白马藏族傩舞装饰图形中蕴含“异形同构”的造型理念,与现代设计中的同构创意图形极其相似。

所谓异形同构创意图形,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利用事物之间某些相似元素,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创意思维方法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原有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并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文化寓意,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及丰富的心理体验。

白马藏族传统图形中的异形同构造型理念主要体现在傩舞麻昼动物面具造型及某些服饰图案当中。

“麻昼”面具造型只有六个,分别是狮、牛、虎、龙、鸡、猪,每一个面具都代表了两种动物,狮子为第一相,代表鼠和羊; 牛是第二相,代表牛和马;虎是第三相,代表虎和狗;龙为第四相,代表龙和猴;鸡为第五相,代表鸡和蛇;猪为第六相,代表猪和兔,正好构成十二个动物,与汉族的“十二生肖”文化相对应。

在造型设计中,白马藏人将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结合在一个动物面具中,以意向造型变形为主,形象较多地脱离动物本色,采用极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塑造,类似现代创意图形设计中“异形同构”的设计理念,尤其是狮面具、鸡面具、牛面具的造型设计尤为明显。

狮子本非原产于中国,直至汉代才从西域传入中国,后来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民间社火、杂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狮子是百兽之王,为了凸显狮子作为第一相的雄伟气势,白马人将狮傩面具刻画得大气而壮观,并结合鼠与羊的典型特征,在结构、色彩以及装饰图形的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面具中的同构创意主要体现在狮子的眉毛当中,狮子的眉弓高高凸起,并与羊角的形象进行同构组合,图案则采用蓝色贝壳状花纹,进行有序地排列。

狮眉毛与羊角在造型上有近似之处,同构后的新形象合理而美观,突出了狮子与羊的个性特征,既富有哲理,又充满着幽默的感情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