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科教版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 走进实验室 第3节
第3节活动:降落伞比赛【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2.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培养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重点】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难点】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知识点一控制变量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完成以下问题:1.物理学中研究多个变量的问题时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把多变量问题转化为多个单变量的问题,再分别加以实验研究,找出每个变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加以归纳,得出结论.【合作探究】演示一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1.猜想与假设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答:降落伞的形状、面积可能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降落伞在空中的滞留时间可能与伞绳的质量有关.2.根据你的猜想与假设来设计实验、制订计划.答: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例如,每次只改变降落伞的面积,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3.实验的步骤是什么?答:(1)使用相同的伞绳、伞面的质量和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长方形、圆形)的两个降落伞从空中同一高度开始自由下落,用停表计时,比较滞留时间的长短.(2)保持伞面形状、伞绳质量不变,伞面面积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从空中同一高度开始自由下落,用停表计时,比较滞留时间的长短.(3)保持伞面形状和面积相同,伞绳质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从空中同一高度开始自由下落,用停表计时,比较滞留时间的长短.【教师点拨】1.控制变量法是进行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2.控制变量法运用于一个问题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影响的情况.3.控制变量法中的“变量”就是那些会影响(或人们认为可能会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4.控制变量法就是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控制其他量不变.知识点二选择合适的仪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完成以下问题:1.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是选择仪器的重要依据.2.进行实验时,要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量程和分度值的仪器.若所选器材量程过大,对应的分度值往往也大,从而影响测量的精度;若所选器材量程过小,可能难以完成测量,甚至损坏仪器.若所选器材分度值过大,会导致误差较大;若所选分度值过小,也是没有必要的.知识点三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技巧【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18,完成以下问题:1.测量仪器使用前,一般应先把指针调整到零刻度线,这个过程叫做调零.如不能调零,要记录初始读数,进行修正.2.测量仪器的使用步骤:调零→测量→读数→记录→归零.【合作探究】演示二仪器的使用1.初中物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仪表有哪些?答:天平、量筒、刻度尺、钟表(或停表)、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电能表.2.不同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同,注意的事项也不同.使用任何测量仪器,都要遵守正确的操作方法.测量仪器的使用应注意什么?答:一般来说,在测量仪器使用前,都要进行调零,若不能调零,则要结合初始读数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读数时,要求眼睛正视刻度线,记录数据时要求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仪器.演示三测量面积的技巧1.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测量?答:用刻度尺测出长方形的长a、宽b,则长方形的面积S=ab.2.正方形的面积如何测量?答:用刻度尺测出正方形的边长a,则正方形的面积S=a2.3.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何测量?答:可以把不规则图形放在方格纸上,在方格纸上描下它的轮廓(如图所示),数一下图形中包含的方格数,对不满一格而大于或等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舍去不计.总的方格数乘以一个方格的面积,就是不规则图形的大致面积.【跟进训练】如图,在水平地面上铺一张方格纸,质量为54 kg的人左脚单脚站立时,在方格纸上留下的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每一个方格的面积为4×10-4 m2,数方格时,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不足半格的忽略不计,请回答:此人左脚单脚站立时,与地面接触面积大约是2.16×10-2m2.解析:整个方格加上超过半格的方格共计54个,与地面接触面积大约是54×4×10-4 m2=2.16×10-2 m2.1.控制变量法(1)概念(2)应用: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2.选择合适仪器(1)量程(2)分度值3.正确使用仪器:先调零,再使用4.方格法估测面积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编写,内容包括十个章节。
每个章节包含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和拓展延伸部分。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第一章教案:运动的描述1. 学习目标: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学会用图表和图像描述物体运动。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 教学难点:速度图像的解读和应用。
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运动图像、实物道具。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道具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2) 理论讲解: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和图像描述物体运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体运动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7. 作业布置:练习题:分析给定的运动图像,求解相关问题。
8. 拓展延伸:研究实际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第二章教案:力和运动的关系四、第三章教案:物质的性质五、第四章教案:能量与转化六、第五章教案:简单机械六、第六章教案:声现象1. 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会用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区分。
3.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测量工具等)。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声音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源、接收器和测量工具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降落伞的基本原理,包括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以及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
具体内容包括:1. 降落伞的原理:介绍降落伞的工作原理,包括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
2. 降落伞的设计:介绍降落伞的设计要素,如面积、形状、材料等,以及如何计算降落伞的阻力。
3. 降落伞的制作:介绍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包括材料选择、剪裁、缝合等步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落伞的工作原理,知道空气阻力和重力在降落伞中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降落伞的设计要素,能够计算降落伞的阻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降落伞的工作原理,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
难点: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降落伞模型、剪刀、针线等。
学具:纸张、剪刀、针线、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降落伞比赛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降落伞的工作原理,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以及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降落伞的制作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降落伞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制作经验。
六、板书设计降落伞原理:空气阻力、重力降落伞设计:面积、形状、材料降落伞制作:材料选择、剪裁、缝合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降落伞的工作原理。
2. 请列举降落伞的设计要素。
3. 请描述降落伞的制作过程。
答案:1. 降落伞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使降落伞在空中缓慢下降。
2. 降落伞的设计要素包括面积、形状、材料等。
3. 降落伞的制作过程包括材料选择、剪裁、缝合等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降落伞比赛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了降落伞的工作原理,掌握了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案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 科学探究实例:通过具体的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学习。
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和实际操作方法。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模板、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以及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7. 成果展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尝试完成更多的物理实验,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一、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操作规范性是实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包括:1. 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仪器的安装、调试和拆卸等。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音的特性》教案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够辨别声音的三个特性。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声音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辨别方法。
难点: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声音的特性》。
在此之前,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声音?生:鸟鸣声、汽车喇叭声、音乐声……师:很好!那么,这些声音有哪些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师:我们来看声音的第一个特性——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师:我们来看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师:我们来看声音的第三个特性——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它与声波的波形有关。
不同发声体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
3.实验探究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以验证声音的三个特性。
实验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准备一个音叉和一个频率计。
2.分别敲击音叉,观察频率计的显示。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准备一个扬声器和一个音量计。
2.调节扬声器音量,观察音量计的显示。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实验三:音色与波形的关系1.准备不同发声体(如钢尺、木棒等)。
2.分别敲击发声体,观察波形图。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音色与波形的关系。
师:通过实验探究,我们验证了声音的三个特性。
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辨别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生:通过观察频率、振幅和波形。
师:很好!我们来讲解一下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声音现象。
案例一:为什么笛子吹奏时,音调会变化?分析:笛子吹奏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导致频率变化,从而影响音调。
(完整word版)科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教学案
第一章走Array进实验窒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
物理学是研究-。
2。
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的测量工具:;质量测量工具:;时间的测量工具:;温度测量工具: ;电的测量工具:;力的测量工具:;体积的测量工具:。
3。
科学探究的步骤(1)(2)(3)(4)(5)(6)(7)。
二、合作学习:(一)走进科学探究的基地1。
观察奇异的物理现像(1)光的色散(2)音叉振动将小球弹起(3)“魔镜”(4)干冰升华2。
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测量同一物理量的仪器,可能有不同的规格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合理选择。
3.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一提二猜三设计;四是实验与收集;五是分析与论证;六是评估七交流。
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设施,做实验的主人。
三、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科学探究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A.量筒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B.体积的测量用托盘天平C.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质量D.时间的测量用秒表2.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测量工具的是()A.温度计B.米尺C.剪刀D.天平3、议一议: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
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结论B.评估C.猜想与假设D.进行实验教学反思103 103 103 10310 10 10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km m dm cm mm μm nm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
其他常用的单位及符号还 有 ( ), ( ), ( ), ( ), ( )。
3、单位换算关系:1km= m; 1m= dm, 1dm=___cm, 1cm=____mm, 1mm=_____µm 1µm=nm1m= dm=___cm=____mm=_____µm= nm1dm= m ; 1cm= m ; 1mm= m ; 1µm= m ; 1nm= m; 4、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 . 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第一章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第一章教课设计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第一章教课设计: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一、教课目的要求1.知道基础物原因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虑、议论,并着手做一系列简略的实验过程,初步领会学习物理与其余学科的不一样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奇感,对物理学产生浓重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领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别性。
三、教课过程1.情形创建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 议论沟通与实验设计教师再环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宽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械睁开实验 :(1) 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往返与铅笔摩擦,感觉机械能变为热能的过程。
(3) 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经过上述身旁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一样内容。
并为引出物理学宽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察方法联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 、图 1-1-2 、图 1-1-3 及图 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
说明 : 宇观世界的观察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察与研究使用各样显微镜、粒子加快器即可。
教师也能够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奇特的内容略作睁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旁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施,让学生说说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6.作业: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看物理书,议论什么是物理学 ?议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 科教版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
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
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
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6.作业: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①静电小实验②三原色陀螺一、教学目标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适用于八年级学生。
教材以学生生活实例为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本册共有15个单元,涵盖了声、光、电、热、力等物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声、光、电、热、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声、光、电、热、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反射原理,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
3.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本册教材共1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 第一单元:声现象(2课时)2. 第二单元:光现象(3课时)3. 第三单元:电现象(4课时)4. 第四单元:热现象(3课时)5. 第五单元:力现象(3课时)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作业评价: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单元测试: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4. 学期考试:学期末进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物理知识。
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等,用于开展实验教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案内容:第1章:机械能1.1 动能1.2 势能1.3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章:声音与振动2.1 声音的产生2.2 声音的传播2.3 乐音与噪声2.4 振动与波第3章:光的传播与反射3.1 光的传播3.2 光的折射3.3 光的反射3.4 透镜及其应用第4章:光的折射与透镜4.1 光的折射现象4.2 透镜的分类与特点4.3 凸透镜成像规律4.4 眼睛与眼镜第5章:电磁现象5.1 电流与电路5.2 电压与电阻5.3 欧姆定律5.4 电磁铁与电磁波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反射规律,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定义,认识振动与波的关系。
3. 掌握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规律,了解透镜的分类与特点,学会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认识电磁铁与电磁波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声音、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磁现象。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欧姆定律的计算,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实验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全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六、教案内容:第6章:力的作用与运动6.1 力的概念与作用6.2 牛顿运动定律6.3 摩擦力与重力6.4 压强与浮力第7章:温度的测量与热量7.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7.2 热量与热传递7.3 热机与热效率7.4 生活中的热量现象第8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8.1 物质的性质8.2 物质的变化8.3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8.4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9章:天体与宇宙9.1 宇宙的起源与结构9.2 恒星与行星9.3 地球与月球9.4 天体运动规律第10章: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0.1 机械与电气10.2 光学与声音10.3 热学与力学10.4 现代科技与物理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 走进实验室 第2节 第1课时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第一课时测量长度【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4.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2.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3.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3.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12,完成以下问题:1.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使用测量工具.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 km=103m;1 dm=10-1m;1 cm=10-2m;1 mm=10-3m;1 μm=10-6m;1 nm=10-9m.知识点二长度测量与刻度尺的使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2-13,完成以下问题: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测量长度选择适当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平行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合作探究】1.测量前要做到哪三观察?答:(1)观察零刻度线,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量起.(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测量时一般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物体的实际长度,则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但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观察分度值,即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2.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答: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74.9 mm,其中74 mm是准确值,0.9 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3.实验探究:测量教科书长度请各小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交流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长(cm)宽(cm)厚(cm)答:(1)(2)测量课本的长时应放正刻度尺,使零刻度线对齐课本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课本并保持平行.(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按以上步骤测量课本的宽和厚.【教师点拨】1.测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一贴二平三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可任选一整数刻度线为“测量零点”.3.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且只能估读一位,若被测长度的终端恰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应估读“0”.4.实验探究测量教科书的长度.【跟进训练】图中测得物体的长度是3.80cm.知识点二误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完成以下问题: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合作探究】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答: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答: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错误与误差有何不同?答: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活动:测量身高和腰围和同学用三角板、盒尺相互测量身高、腰围.按所给的表格记录测量结果.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身高/m腰围/m,有时偏小,为减小因读数产生的误差,我们可以进行多次测量,求出它们的平均值,这样会更接近真实值.【教师点拨】1.错误与误差的区别: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跟进训练】下列情况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B)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B.刻度尺本身不均匀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尺面垂直D.读数时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长度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2.误差与错误(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2)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3)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大门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大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大门》,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概述,第1节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节物理量的测量,第3节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知道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2. 掌握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尺子、天平、量筒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概述,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 课堂讲解:(1)第1节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a. 介绍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阐述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2)第2节物理量的测量a. 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b.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尺子、天平等测量工具。
(3)第3节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a. 介绍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等物理实验基本方法。
b. 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及减小方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5. 例题讲解: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列举三种物理实验基本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3)利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度,记录数据并分析误差来源。
2. 答案:(1)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体系。
(2)三种物理实验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比较法、归纳法。
a.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只改变一个变量,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测量时间及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2.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2.单位的换算.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完成以下问题:长度的“间接”测量中可用到的方法有很多,如“累积法”“以直代曲法”.【合作探究】演示一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如何较准确的测出一元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答:(1)测量硬币的直径.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π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π.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直径d,即为硬币的直径.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π求出硬币的直径.(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4 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的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则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细铜丝的直径d=l/n.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教师点拨】在长度测量中,常遇到一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如球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来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跟进训练】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用两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②借助地图间接测量.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14,完成以下问题: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min和h.2.1 min=60 s 1 h=60 min=3 600 s3.为了较方便的测量时间间隔,我们经常用停表测量时间.此外,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日晷、沙漏、石英钟、机械钟、电子钟、停表等.【合作探究】演示二时间的估测活动(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同学若认为1 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 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答:从活动中发现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演示三活动(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答:(1)调:先进行调节,按下复位键,使秒针指在“30”处.(2)按:按动转柄按钮开始计时.(3)停:再次按动转柄按钮,计时结束,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4)读:读出停表上分针和秒针所对应的时间值,相加即为测量值.活动测量心率心率是指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它是身体健康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请用停表测量你的心率.答:按动转柄开始计时,同时记录自己心跳的次数,当停表测量时间达到3分钟时再次按动转柄停止计时.从减小误差的角度看连续测量3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再计算出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这样可减小使用秒表时,因启动和停止产生的测量误差,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也可以减小误差.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2.时间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声音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2.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举例说明:琴弦振动、鼓面振动等。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尺子拨动琴弦,观察琴弦振动产生的声音。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举例说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水中传播等。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闹钟放入玻璃瓶中,观察声音在玻璃瓶中的传播。
4.声音的接收(1)讲解声音接收的原理:耳朵接收声音,经过大脑处理后,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棉花堵住耳朵,感受声音的变化。
5.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1)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
(3)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变化。
6.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1)介绍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科技领域还有哪些应用?(2)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声音的魅力。
同时,通过介绍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要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科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篇
科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理解电路的组成,最后练习画手电筒的电路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际连接电路,深化对电路结构、电路元件作用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会画电路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明快美。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难点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画电路图教学准备手电筒、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教学过程提要教学环节个人复备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器应运而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家用电器和电路的组成。
二、讲授新课(新知探究)一、请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各自家庭中用到的电器和它们的'用途以及电源的作用和分类。
名称用途电源类型电能转化成的主要能量形式交流电直流电内能机械能光能声能电灯照明√ √ √收音机电饭煲手电筒二、观察手电筒1、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1)按下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2)观察电池的安放;后盖和电池的连接方法;开关按钮的结构3)电灯的安置2、利用挂图或媒体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三、怎样使一个电灯亮起来1、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2、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3、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4、教师总结:①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②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③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1.2 直线运动学习直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学习速度-时间图像,理解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概念。
1.3 曲线运动学习曲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的概念。
学习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学习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力的计算公式,掌握力的单位。
2.2 摩擦力学习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掌握摩擦力的单位。
2.3 重力学习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重力的计算公式,掌握重力的单位。
第三章:能量和功3.1 能量学习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
学习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3.2 功学习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学习功的作用效果,掌握功的正负表示。
3.3 机械能学习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守恒定律。
学习机械能的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第四章:压强和浮力4.1 压强学习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计算公式。
学习压强的单位,掌握压强的换算关系。
4.2 浮力学习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掌握浮力的实验方法。
第五章:声现象5.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学习声速的概念,掌握声速的计算公式。
5.2 声音的特性学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学习声音的单位,掌握音量的换算关系。
5.3 声音的应用学习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通信、音乐等。
学习声音的记录和播放原理,掌握录音机和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第六章:透镜及其应用6.1 透镜学习透镜的种类和特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学习透镜的焦距和焦点的概念,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6.2 光的折射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八年
word
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聚,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能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学突破】
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三棱镜、两个相同的音叉、感应起电机、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天平、秒表、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量筒.
学生准备:
放大镜、长纸条、钢笔帽、小漏斗、乒乓球.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物理学的第一节,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课堂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学生活动,,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切身体会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2.了解安排科学探究一般步骤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那么这个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同学们,让我们像科学家们一样,走进科学的殿堂,体会科学探究的快乐之旅吧!教学活动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2)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3)像科学家一样探究;(4)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1.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2.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
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
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
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
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
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
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
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
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发展空间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
(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
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
(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
(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发展空间指导
过程能量转化。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
(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
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