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端木蕻良.docx

合集下载

09土地的誓言

09土地的誓言

11、你以为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旳家乡强烈旳怀念之情, 并发出了为解放家乡而战斗而牺牲旳誓言。
中心思想
作者经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 年之久旳关东旷野旳眷念之情,体现 “九一八”事变后来东北流亡青年对 国土沦丧旳压抑之情,充斥深沉旳爱 国热情。
谢谢!
09 土地旳誓言
端木蕻良
contents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走进课文
Hale Waihona Puke 曲欣赏松 花 江 上张寒 晖
我旳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旳大豆高粱. 我旳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旳同胞, 还有那衰老旳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旳时候, 脱离了我旳家乡, 抛弃那无尽旳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干够回到我那可爱旳家乡? 哪年,哪月, 才干收回我那无尽旳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干欢聚一堂?
课堂互动
1.怎样了解本文旳标题“土地旳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旳誓言。
2、请你用简洁旳语言概述课文两 段内容。
一、怀念家乡;二、发出誓言。
3、作者把广大旳关东旷野,以“她”而不是 “它”相当,这是利用什么手法?体现了作者 什么感情?
以“她”而不是“它”相当,隐含将土地 比做“母亲”旳意思。利用呼告旳手法, 而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直接体现了作者 对家乡旳土地热爱、怀想和眷念。
6.“当我记起家乡旳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 地旳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旳浆液……在 那亘古旳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旳洪流,像 我旳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旳深刻 含义是什么?
“红熟旳浆液”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 旳岩浆”。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 腾旳岩浆一般。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

《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在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 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 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 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 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 •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 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 作家群”的著名代表。抗战爆发后去延安,50年代到北京, 专门从事写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长期 遭到关押,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但得能为天下雨, 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 家的精神写照。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 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 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1911年6月2日(农历五 月初六)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张 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 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 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 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 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 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 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 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 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 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 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 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 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 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 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 《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 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 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 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 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端木蕻良“拜伦式的诗人”

端木蕻良“拜伦式的诗人”

东北作家群回眸 之五 端木蕻良本栏目主持 吴玉洁088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汉文,后改名为曹京平,中国现代作家,东北作家群作家之一。

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地主家庭,幼年喜欢研读父亲的藏书,较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想的熏陶与洗礼。

1928年前后开始投入创作,一生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等,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初吻》《浑河的急流》等,另还著有大量散文、诗歌、戏剧及书画作品。

他的诗文画作自成一体,别具风格,表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端木蕻良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位才子作家。

1996年病逝于北京。

一、现代文学史上的行吟诗人端木蕻良的气质和才华是属于诗的,20世纪40年代曾有人称他为“拜伦式的诗人”。

他的创作主要以小说见长,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端木蕻良是“第一位中国现代小说家”,称端木蕻良的长篇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是“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与“当时最具实验性的中国小说”。

在长达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端木蕻良的创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及文学理论逾千万字的作品,是文学史上多产而又高质量的作家。

端木的创作才能早在1933年就被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郑振铎发现。

郑振铎在阅读了《科尔沁旗草原》的部分手稿之后,兴奋地在给端木的书信中写道:“这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

”“这样的大著作,实在是使我喜而不寐的!对话方面,尤为自然而漂亮,人物的描状也极深刻。

近来提倡大众语,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大众语呢!”端木蕻良擅长抒情,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浓烈的情感,其语言魅力也一直为评论界所称道,其风格多变而绮丽。

端木擅长景物的描摹,几乎所有篇章都会以景色的渲染开篇,散文化诗化的语言,透露着作家独到的细腻与才情,“心情又折叠起来”“被青春的喜悦所照耀”……通感、空灵的文字犹如点点晨露在情节的枝Y上晶莹,这为原本绚丽的艺术世界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土地的誓言》笔记

《土地的誓言》笔记

《土地的誓言》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2. 写作背景。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奋起反抗,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

端木蕻良也被迫流亡关内,他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词。

-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 斑斓(lán):灿烂多彩。

-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 怪诞(dàn):荒诞离奇;古怪。

- 亘(gèn)古:远古。

-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 蚱蜢(zhà měng):昆虫,像蝗虫,常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向外地迁移,是害虫。

-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

- 开篇直接抒发对关东原野的热爱之情,“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这种“热情”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热的爱。

作者将这种情感比作“泛滥”的河流,形象地表现出这种情感的强烈与不可遏制。

2. 第二部分。

- 回忆故乡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如“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等描写,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展现了故乡土地的富饶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3. 第三部分。

- 抒发对故乡土地被侵略者践踏的悲愤之情,誓言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对故乡土地的深情。

四、写作特色。

1. 抒情方式。

- 直接抒情。

- 文章中多处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如“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等语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著名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先生

著名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先生

著名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先生1996年10月5日,中国现代文坛上又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与世长辞,他,就是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和《曹雪芹》的作者──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原名曹京平,曾用笔名叶之林、罗旋、隼、曹坪、荆坪、金咏霓、红楼内史、红莨女史等。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深受鲁迅等中外文学名家的影响,开始了创作生涯。

1932年读大学时,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仅只21岁的端木蕻良,完成了32万言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作品以纵横交接的情节营造和神奇酣畅的艺术风格,讲述了鹭湖畔大地主丁府的发迹史,以及这个家庭在“九一八”事变临近的背景下盛极致衰的演化趋势,反映了东北农村封建阶级的腐败和广大群众的苦难,展现了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激情。

小说一经问世,便以其浓烈的朔方文化意蕴和乡土朴野色调,博得了左翼文坛的重视。

郑振铎在审阅书稿时,盛赞它“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出版后,必可惊动一世耳目!”王任叔亦对小说的语言推许有加,指出:“由于它,中国的新文学,将如元曲之于中国过去文学那样,确立了方言给予文学的新生命。

”端木蕻良早期创作直接引起鲁迅关注的,是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憎恨》中的一篇《鹭湖的忧郁》。

作品饱蘸苍凉凄婉,描述了苦难岁月里发生在关东土地上的一个小故事。

《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粮米粥》、《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也都是他在当时写下的风俗文化型作品。

40年代末以前,端木蕻良的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集《风陵渡》、中篇小说《江南风景》和长篇小说《大地的海》、《新都花絮》、《大江》等。

共和国建立之后,端木蕻良曾经在一段时间里,着力创作戏剧作品,评剧《罗汉钱》、《梁山泊与祝英台》,京剧《除三害》、《戚继光斩子》,都在戏剧舞台上产生过积极影响。

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端木蕻良以他那学贯古今的文化眼光和炉火纯青的艺术笔法,写作三卷本长篇小说《曹雪芹》,并且先后发表了第一卷和第二卷,受到文学界、红学界和广大读者的交口赞誉和高度评价。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作者简介和主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作者简介和主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作者简介和主旨作者简介
端⽊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作家。

学⽊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土地的誓言》主旨: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逃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此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端木蕻良自传

端木蕻良自传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0页
主题词: 南开中学;清华大学;北平;笔名;新人;端木蕻良;辽宁省;重庆;抗日救国;香港
摘要: <正>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金咏霓等。

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紫鹭树村。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一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这时曾组织新人社,出版《新人》,发表《力的文学宣言》。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组织抗日救国团,被学校除名。

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三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

一九三二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並主编北平左联机关杂志《。

端木蕻良诗词

端木蕻良诗词

端木蕻良诗词端木蕻良诗词——以文字展现诗意人生端木蕻良,一个富有才华和人生阅历的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的感悟。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端木蕻良的诗作,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在端木蕻良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在他看来,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感悟。

例如,《岁月神偷》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岁月神偷,偏爱偷闲。

少壮如柴,燃烧烈火。

不拘小节,方显豪迈。

既然如此,又何须浪费。

”这首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活的真谛,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拘小节,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

端木蕻良的诗词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他用自己的诗歌,记录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夜班操作》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夜班操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

机器的轰鸣,人的喘息。

操作员,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这首诗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意义。

此外,端木蕻良的诗词作品还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

在《深夜焖鸡》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深夜焖鸡,有家的味道。

柴米油盐,盐入味,鲜香四溢。

家的味道,不仅是味道,更是信仰。

”这首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他对家的理解和感悟。

在《夜班人》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夜班人,夜班的故事。

机器的声音,人的汗水。

夜班人,用汗水和泪水,谱写生命的意义。

”这首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去书写人生的精彩。

总之,端木蕻良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在这个信息爆炸、充满杂音的世界里,让我们共同欣赏端木蕻良的诗词作品,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花 江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段将自己 对故乡的深情表达出来的? 试举例说明。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响起无数的脚 印,埋葬过欢笑的田垄,稻颗上的蚱蜢, 沉重的镐头;我闻到了土壤的香气,稻 禾的香气,我听到了欢笑的声音,我想 起了浅浅的河流,烟雨似的柳条,清亮 透明的天空,劳动的声音,银线似的珠 丝,拉粮的粮车,到处飞的麻雀,碾着 新谷的场院……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松 花 江 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1、谈谈你学了课文后的收获和感 受。 2、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 作文,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 对它的情感,字数500字以上,写 到作文本上。

端木蕻良 忆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 忆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忆端木蕻良1997年初,忽然从报上看到端木蕻良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的心猛地一沉。

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遗憾和懊悔之情,在我心中弥漫开来&hellip;&hellip;这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颇有些故事的老作家,其实和我交往并不多,更说不上有多深的私人感情。

然而他所留给我的特殊印象,却超过了我十分熟悉或相交甚深的许多人。

这不仅由于我们之间一些微妙的心灵撞击,更由于曾经有过的一个默契,一个心照不宣的承诺。

可是这些年来,由于我个人生存环境的重大改变,致使这一默契和承诺一直未能实现。

而现在,由于端木老的溘然长逝,更使之变成了一桩永远难以弥补的憾事。

我最初接触端木蕻良这个名字,是从少年时代喜欢唱的一支老歌《嘉陵江上》的歌谱中见到的。

这支歌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由贺绿汀作曲,旋律优美流畅,感情真挚浓烈,很像西洋歌剧里的咏叹调,唱起来有一种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感觉。

这当然与歌词写得富有诗意和激情是分不开的。

所以,从一开始唱它,我就深深地记住了歌谱上那颇有些怪异的词作者名字──端木蕻良。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渐渐知道他是一位从三十年代起就很有名气的作家,本名曹京平,端木蕻良是他1936年开始并一直沿用的一个笔名。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具有史诗般的大气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赫赫有名的女作家萧红的第二任丈夫。

我真正与端木蕻良见面相识,是1981年秋天。

我因创作歌剧《曹雪芹》而涉猎红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让人觉得新鲜的见解,受到专家们的注意,并被传媒沸沸扬扬地炒作了一通。

此时应邀到济南参加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一下子结识了许多年轻的和年老的学者,其中便包括端木蕻良先生。

初见面时,端木老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那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不时露出的笑容。

如今我端详着我俩的合影照片。

上面的端木老虽然也面带微笑,我却总感觉这静态的照片似乎难以完全捕捉他那独特的──时而诡谲,时而纯真,时而俏皮,时而稚拙&hellip;&hellip;那笑容瞬息万变地贯穿在他整个的言谈举止和性情风貌之中。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端木蕻良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介绍作者:端木蕻良,出生于1912年,辽宁昌图人。

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主要笔名:端木蕻良,还用过黄叶、丁宁、罗旋、叶之林、红莨、曹坪、荆坪、金咏霓等其他笔名。

但是有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改名叫端木蕻良,这好像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

学生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这也让没有查过资料的我有一些尴尬,只能请学生下课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网络上与端木蕻良有关的资料并不少,对这个笔名却都只是一笔带过。

但是在搜索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端木是我们国家的复姓,就像复姓欧阳一样,只是因为叫这个姓氏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因此一般不为人知。

但是这个姓氏的人都称自己为圣裔,如果要为这个名字寻源溯祖的话,会吓你一跳: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叫端木赐,字子贡。

搜索时曾经进入到圣裔端木氏家族论坛,我终于发现了一段与端木蕻良这个名字有关的话。

这段话据说是由我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端木小明说这件事是端木梦锡亲口对他说的。

为此,我特意按上面所留的地址给端木小明发了一个邮件,可惜,不知道是不是由于邮箱地址出错或是已经更改,至今仍没有收到回信,加上端木梦锡老先生业已作古,也就无从求证了。

我找到的另一种关于这个笔名由来的说法缘自《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

于是,用了&lsquo;端木&rsquo;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lsquo;红粱&rsquo;移作名字。

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lsquo;端木红粱&rsquo;。

端木蕻良先生作品

端木蕻良先生作品

端木蕻良先生作品端木蕻良先生,原名曹京平,1912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五)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鴜鹭树乡和厚社苏家屯(今昌图县下二台子乡月亮一村)。

端木蕻良先生1923年考入天津汇文中学,开始接受新文化启蒙。

一年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回家乡自学。

1928年再次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曾主编校刊《南开双周》,开始发表文论、诗歌、剧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校与同学组织“抗日救国团”,领导抗日学潮。

被校方秘密出名后,去北京(时称北平)自学。

1932年初,到绥远参加孙殿英的抗日队伍,后返回北平加入北方左联,曾任北方左联常委。

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编辑过《清华周刊》,发表小说《母亲》。

1933年创办左联刊物《科学新闻》周刊,并与鲁迅先生建立联系。

8月,北京地区的北方左联因叛徒出卖几近瘫痪,端木蕻良避难天津,痛苦中完成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1934年至1935年在养病中,完成反映南开学运的长篇小说《集体的咆哮》(后遗失)。

1935年底带病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年初到上海。

在鲁迅、茅盾、郑振铎、王统照等前辈热情关怀下,陆续发表反映沦陷中东北人民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抗的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激流》、长篇小说《大地的海》等名篇,引起强烈反响,受到高度评价,成为三十年代中期崛起的有独特风格的新文学作家。

1937年6月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憎恨》由巴金主持出版。

7月以后,端木蕻良先生先后在上海、武汉、临汾、西安等地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曾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38年6月,在武汉与女作家萧红结婚。

此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江》、《新都花絮》、短篇小说《螺蛳谷》、《风陵渡》等重要的抗战小说。

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期间,与靳以合作编辑《文摘副刊》。

1940年初,与萧红到香港。

曾担任文协香港分会理事,与茅盾、乔冠华、杨刚负责文协宣传部门的工作。

主编“大时代文学丛书”,发表了研究鲁迅先生及作品的系列文章。

以艾中华为署名给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端木蕻良写一封信 介绍土地和

以艾中华为署名给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端木蕻良写一封信 介绍土地和

以艾中华为署名给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端木蕻良写一封信介绍土地和亲爱的端木蕻良先生:你好,我是艾中华。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艾中华。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一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鲁迅的著作中发现了与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独的和绝望的抗争,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哲学;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沫若的作品,不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联系,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种种难惬人意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冯至、《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秋,重新发现了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革命分子”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研究者、港台的研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东北作家群的,他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效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的专著出版,对东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自己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书。

但所有这一切,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热衷的是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穆时英、施蛰存、张爱玲的小说。

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并且是我们新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
作者: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满族。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曹雪芹》、散文集《端木蕻良近作》、《花·石·宝》等。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招呼我回来。我有时把我的手放在我的胸膛上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手里握着一把沙泥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记忆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在原野里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红玉的脸,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的呼唤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低,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从来都被这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在那里,或者我睡得沉沉,或者在我睡梦中突然的惊醒的时候,我突然的记起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离开过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这是不能选择的,只能爱的。这种声音虽已经和我们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了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里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的时候,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她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9·18十周年写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一版)》2009年第13期【生平】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193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十年浩劫后,他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等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1980年,他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8年,端木蕻良先生参加《作文周刊》第四届全国优秀小作者夏令营活动,与本报小作者亲切座谈。

【创作经验】如同端木蕻良所创造的形象自然淳朴一样,他的叙事语言也是一派清新自然而富于审美韵味,这是端木蕻良对现代小说史的又一建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鲜活的人物话语。

人物的对话及自言自语等,总能显示出人物的身份、教养、心境:农民的质朴,村姑的清纯,地主的豪横,老管家的谦卑,土匪的暴戾,媒婆的巧舌如簧,法师的看风使舵;得志时的兴奋,失意后的颓唐等。

不仅如此,而且言谈话语之中人物性格特征毕现。

2.描写叙述语言采用地方色彩与生活韵味浓郁的语汇。

标识地方风物的名词自不必说,更有一些东北味儿十足、生活味儿浓厚的动词、形容词与表达方式,信手拈来,自在天然,平添了一种生动感与乡土情。

譬如,写大神跳神:“腰里带的四个钩子上各挂一桶水”“全身像一窝风轮起来”“大仙总是凶凶妖妖地乱砍乱跳”;写丁大爷对佃户的不满:“吕存义那鬼东西,偏一点眼色也没有,夹七夹八地磨豆腐”“跟我贱忒忒的多难堪,你越是这样的,我越不给你顺碴儿”;写佃户的失望:“满腔的希望,便都簌簌地落了叶了……”“像挨了一击一样,全身缩了半截”。

端木蕻良人物简历简介及文学代表作品介绍

端木蕻良人物简历简介及文学代表作品介绍

端木蕻良人物简历简介及文学代表作品介绍端木蕻良人物简历简介,端木蕻良文学代表作品介绍端木蕻良是一位仅以21岁的年龄便完成他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的作家;又是一位以70岁高龄的重病之身在奋力从事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并有取代高鹗而续写《红楼梦》的雄心与计划的作家。

在50多年的创作生活中,他饱经故土沦亡、辗转流离之患,备尝被压迫被摧残之苦;当然,他也同现代一切革命作家和人民大众一样,有过胜利的喜悦和新生活的幸福。

端木蕻良不但写有长、中、短篇小说,而且还写有散文、戏剧、诗歌以及各种论文,可以说他的创作是多方面的,数量也是丰厚的。

他的主要著作,于四十年代后期便被译成英文和俄文,开始有了国际影响。

自《曹雪芹》(上卷)于1978年问世以来,他的名字便更为人们所瞩目了。

家世及童年生活(1912—1922)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曾用名曹家京、黄叶、叶之琳、曹坪、罗旋、隼、荆坪、金咏霓等。

他于1912年9月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鸶鹭树村的一个地主家庭里。

一个月后,他随着全家搬进了古榆城(即今昌图老城)。

他家的所在地,是土质非常肥沃、地域非常辽阔的科尔沁旗大草原。

这个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清道光年间,广东、河南、山西、浙江一带的商人就往来经商,建立“跨省公司”。

随着南方老客的北来,维新派和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也传到了这里。

他的家原是一个攫有“一两千天(垧)大亩地”①的地主。

他家的宅邸四周是土筑的高墙,四角设有炮楼,雇着炮手守护着。

这个家庭,把大部分土地租给佃户,自己又雇有大批“年造”、“车把”、侍女和管事的、管帐的,又经营着钱号、商号、油坊、烧锅、染坊,又与地方官吏相勾结,因此,完全主宰了科尔沁地方的经济、政治命脉。

他的曾祖父是清廷的官吏,是这份家业的创建者。

对于曾祖,他这样记载说:“太爷是个缓带轻裘的人,他的卧房地上,在东北算是最特殊的,铺了地板,上边用羊毛打了毡子铺了起来,他 *** 鞋子,只穿一双毡袜在上面走来走去……而且还搜罗了大量的珍迹古玩。

端木蕻良简介

端木蕻良简介

本名曹京平。

满族。

辽宁昌图人。

中共党员。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因北平左联遭到破坏,被迫中断学业。

在校期间曾任北平左联常委,创办左联刊物《科学新闻》。

1935年底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到上海从事左翼文学活动。

曾在山西临汾民族大学、重庆复旦大学、湖南水陆洲音专任教,先后在天津《南开双周》、重庆《文摘副刊》、香港《时代文学》、桂林《文艺杂志》、衡阳《力报》副刊、武汉《大刚报》副刊、上海《求是》等刊物担任主编。

1950年参与北京市文联和作协的筹备及《北京文学》的创刊工作。

曾任北京文联副秘书长、北京作协副主席。

北京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理事。

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端木蕻良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新都花絮》、《曹雪芹》等,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鴜鹭湖的忧郁》、《端木蕻良小说》等,散文集《花·石·宝》、《车轮草》、《化为桃林》、《端木蕻良近作》等,剧本《除三害》、《戚继光斩子》、《红拂传》等,译著长篇小说《苹果树》等,文论集《说不完的红楼梦》、《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等。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

作者介绍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满族,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

作者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

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于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

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

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

后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推荐作品——《鴜鹭湖的忧郁》《鴜鹭湖的忧郁》以诗意的笔法写了底层人民生存的艰难与贫困,其中人物无望的心态,配以鴜鹭湖四周阴湿缥缈的夜雾等环境描写,传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压抑和忧郁感。

整篇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忧郁氛围.这种忧郁烘托了环境,映照了人物,使整个作品烙上深深的忧郁"气质".作者构建作品忧郁氛围运用了多种方法、多重意象,包括"忧郁的月亮""忧郁的雾气""忧郁的人们",他们的忧郁共同构建了需鹭湖的忧郁,让读者深深地沉浸在骘鹭湖的忧郁之中.“精心营构意象,是端木蕻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

”他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广阔的天地采撷具有特色的事物,加以富于智慧火花与艺术灵性的熔铸,在作品的语境中,形成了鲜明生动而意味深长的丰富意象。

他所创造的意象,若按来源属性来分,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如草原、月亮、土地、大江、大山、乌云等;社会文化意象,如护心佛、债券、跳大神、万岁钱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1912.9.25—1996.10.5)满族。

端木蕻(hòng)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同时,文章《土地的誓言》被录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9课和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

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人物生平端木蕻(hòng)良(1912.09.25—1996.10.05),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

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端木蕻良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曾在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蕻良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38至1940上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编辑《文摘副刊》。

1940年,与萧红到香港。

1940至1942年在香港主编《时代文学》和《大时代文艺丛书》,曾先后参加《力报》、《大刚报》、《求是》的编辑工作。

建国后,历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分会副主席。

三十年代学习世界语,热心世界语的宣传、推广,1936年曾在《世界》杂志发表文章盛赞世界语,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在报刊上继续写文章宣传世界语。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等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中国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

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笔名由来说法一:随养父姓中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说法二:避免迫害《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其中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

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

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

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

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

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

是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想取一个不与别人犯重的笔名——复姓‘端木’、名‘红梁’(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梁)。

责编王统照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

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

人物生活萧红与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是1937年10月在武汉相识的。

因为都是东北老乡,也都是文人,端木与萧红夫妇一开始就相处得不错。

据蒋锡金回忆文章所写的情况看,四人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又像同志,同吃同住,关系融洽而随便,经常讨论文学创作、时势发展,扬言要组织宣传队,开办饭馆等。

在这段时间里,萧红对端木很有好感,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也有相同的看法。

端木身材瘦高,穿着洋气,说话和声细语,性格内向,孤傲、文质彬彬,与萧军的粗犷、好强、豪放、野气形成鲜明对比。

当几人在争论问题时,端木一般都站在萧红一边。

端木从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只是采取迂回战术。

这些都使萧红产生好感。

尤其让萧红感到欣慰的是端木“不只是尊敬她,而且大胆地赞美她的作品超过了萧军的成就”。

这是其他朋友没有做过的,过去只有鲁迅与胡风赏识萧红的才华,萧军嘴上不说,心里是不服气的,其他朋友也是如此。

因此端木对萧红文学成就的赞赏,对萧红有特殊的意义,使她感受到来自一个男性的对她才华的赞美。

这就使萧红和萧军已裂痕重重的感情生活面临着新的考验。

萧军本人、萧红与端木都敏感地发现了三人之间关系微妙的变化。

萧红在临汾与萧军分别后,与端木有了更多的接触,常常主动找端木谈创作,谈她的身世。

并同塞克等人一起逛西安古城,欣赏碑林书法。

两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直到萧军又来到西安后,萧红提出与萧军正式分手时,萧红与端木也没有真正考虑过两人的关系。

这时的端木还从没有想过要结婚的问题,而萧红也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怎么办。

但两萧分手后,形势急转直下,两人感情迅速发展。

1938年4月萧红与端木到了武汉,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

对于两萧的离异,朋友们大都感到惋惜,并且人们大都谴责端木是第三者,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萧红与端木在两萧分手以前的交往没有超过朋友的界限,只是在两萧分手后,两人的关系才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并不是一种少男少女的盲目热恋,带有颇为冷静理智的色彩。

当胡风提议让新娘新郎谈谈恋爱经过时,萧红说:“张兄,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

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蕻良。

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

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但萧红与端木结合后,受到许多朋友的非议与疏远。

她感到友情的封锁,这给她带来了新的烦恼与苦闷。

萧红与端木最初结合是有感情基础的。

但两人性格的差异日渐生活中显露出来,互相都会感到失落与幻灭,感情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萧红尽管倔强勇敢,但毕竟需要丈夫的呵护与温存,况且是在多难病重时期更是如此。

而端木从小只受到别人照顾溺爱,依赖性很强,又是生活能力很差的人,不会也不懂得要关爱呵护妻子,反而仍要萧红来为他操心受累。

从武汉撤退时,萧红让端木先走他就先走了,在香港萧红同意他突围,他就准备突围撤离了,他这种只顾自己的举动使萧红自然感到被冷落被遗弃了。

再加上日本侵占香港,庸医误诊,萧红病情恶化等客观因素。

萧红终于不幸在1942年1月22日病逝了。

端木在萧红去世18年后才续娶钟耀群为妻,由此可见他对萧红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他不仅一直保存着一缕萧红的遗发,而且经常写诗怀念萧红,这些诗都不是为了发表,只是表示他心底里对萧红的感情。

十年浩劫以后,端木几乎年年都要自己去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自己不能去时就托朋友去,并写悼诗献于墓前。

1987年11月4日,端木与钟耀群一起到萧红墓前祭扫并献词一首,题为《风入松·为萧红扫墓》: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萧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

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从中不难看出,萧红在端木心底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性格内向孤傲的他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思念,他的哀悼,他的忏悔,这的确挺感人的。

可惜萧红再也听不到了,她注定要一个人走路,这就是一个女性的宿命。

1995年3月,苏珊娜·浩女士邮寄来包括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端木先生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先生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1996年10月5日,端木先生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1997年5月他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旅居桂林端木先生旅居桂林期间,创作了大量作品,所以有关端的研究,都把他在桂林这段时间作为重点。

端木蕻良在桂林,主要活动内容还是从事文学写作,大量的创作成果表明,桂林时期是他一生创作生涯的重要时期。

小说创作是端木蕻良的主要创作内容,在桂林,他写下了大量小说作品。

端木蕻良作品计有《初吻》(短篇小说)、《早春》(短篇小说)、《雕鹗堡》(短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长篇小说,未完)、《琴》(短篇小说)、《红夜》(短篇小说)、《女神》(短篇小说)、《前夜》(短篇小说)、《饥饿》(短篇小说)、《几号门牌》(长篇小说,未完),出版了长篇小说《大江》(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43年4月出版)。

《科尔沁旗草原》是端木蕻良早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

1942年,端木蕻良由香港转到桂林之后,怀着对遥远故乡的的思念情怀,开始续写《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

这第二部,由于后来未能写完,也未能印刷成书出版,当时发表于1943年3月至11月桂林出版的《文艺杂志》第2卷第3期至第6期与第3卷第1期上,一共5章,约4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