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创作中的墨法
书法调墨技巧
书法调墨技巧
传统中国书法是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墨。
调
墨是书法修行中的基础,一个好的调墨技巧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艺术化。
下面将分享一些书法调墨技巧。
首先,正确选择纸张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适合书写的纸张可以使墨水
确保均匀地渗透进入纸张。
在使用毛笔或宣纸的时候,切记不要一次
性涂上太多水或墨水。
初学者可以尝试用小量的墨水和水,并多次调
整以达到最佳的颜色和滋润度。
其次,在墨汁和水中达到适宜的比例也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筆觸过於
湿潤,雖然可以使字跡流暢,但墨跡容易積聚和模糊。
而過於乾燥的
墨汁會妨礙楷書筆畫的流暢度。
其次,正确控制毛笔或画笔的压力和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可以
根据书写的文字类型和大小来调整笔的角度和力度。
例如,在楷书中,用笔尖的位置可以轻松地创建先锋和平衡的压力变化。
练习笔画时,
始终保持适当的压力和角度,以确保墨汁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纸上。
最后,使用适合你个人风格的墨水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类型的墨汁,
如宣墨或硬笔店书法笔墨会给字体带来不同的味道。
也不同的墨具如
炭墨,秋名山墨,皆可以试试,以找到你习惯的风格。
综上所述,好的书法调墨技巧是提高书法技巧的必要条件。
正确选择
纸张、调整墨量、掌握笔的力度和角度以及选择适宜的墨汁都非常重要。
在练习中不断调整和改进墨水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出色。
双钩填墨法
双钩填墨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双钩填墨法是中国书法中一种独特的书写技法,也称为“双勾造椌法”或“双勾造锋法”。
它是通过用钩勾填满书写体的边缘,使书法作品更加饱满、立体和有力量感的一种书写方式。
这种书写方式可以使字体更加精细,更富有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
双钩填墨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书法,当时的书法大师们在书写的时候会用勾线来勾勒字体的轮廓,从而使字体更加清晰和立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书写方式逐渐演变成了双钩填墨法,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书写技法。
双钩填墨法的书写过程需要书写者有较高的技术和功底,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钩勾的大小、角度和力度,才能使字体更加优美和立体。
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勾线不能太重或者太轻,要恰到好处,才能画出美观的字体。
双钩填墨法的书写对象主要是楷书和草书,因为这两种书体的笔画结构比较清晰,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双钩填墨法的特点。
在书写之前,书写者需要先练习好基本的笔画,掌握好勾线的技巧,才能更好地运用双钩填墨法。
双钩填墨法不仅可以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还可以丰富书体的层次和变化,使字体更加精细和有力。
这种书写技法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和富有动感,让观者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书写者的用心和功力。
第二篇示例:双钩填墨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技法,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双钩填墨法是一种线条清晰、笔墨浓淡相间、平添变化的书法技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双钩填墨法的起源、特点、技法及发展历程,希望能让读者更加了解、认识这一传统的书法技法。
双钩填墨法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书法家在书写行草或楷书时,常常使用钩状笔画来装饰或加深笔墨的韵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装饰性笔画逐渐演变成为双钩填墨法,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技法。
双钩填墨法最初是一种用于装饰字体的技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书法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重要流派。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相互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以一定的技法和法度写字的造型艺术。
而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正是书法中技法和法度的具体体现。
笔法,也就是执笔和用笔的规矩和方法。
执笔的原则是指实掌空。
用笔方法中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中锋用笔。
墨法,即表现墨色的方法。
书法中表现墨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色彩,二是通过黑白的多少和对比来表现。
字法,也就是字的结体,它是通过用笔写成点画后,再按照一定的结字方法和规矩组合成字。
从古至今我国的主要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五种。
而每一种主要字体中又有许多代表书体。
上不上'体'是书法与写字在法理上的重要区别。
章法,即结构布局。
章法分大小章法。
整幅作品通篇的结构布局为大章法,字以及行间的结构布局为小章法。
大章法由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组成。
要把章法安排好,行草书应做到:字的笔画要有粗有细、有浓有淡;字要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字与字以及行与行之间要气脉贯通、富有韵味。
综上所述,笔法决定点画线条的质量,墨法决定色彩的韵味,字法(结体)决定字的体式,章法决定通篇的气韵。
笔法、墨法在于练。
练,才能提高笔墨功夫。
字法、章法在于学,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吸取精华,'悟'出新意。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书法入门 2018-03-20 21:46:22书法创作中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法,来增强和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因此技法运用得当与否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下面从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书法创作中的一些技法问题。
——笔法——笔法是任何一个书法作者都要进行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基本技法,在创作过程中对笔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笔法具体地表现在点画、线条及提按使转上。
点画点画和线条是书法作品的基本元素。
小到单字的结体,大到整件作品的气韵都要依赖它们去表现。
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宜变化丰富。
点画变化丰富的作品犹如苏州之园林,移步换景,美不胜收,风光无限,引人入胜;点画单一者,则处处都是一般景色,并无二致,纵然极美,终究单调乏味,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王羲之《丧乱帖》点画千变万化,琳琅满目。
以“点”为例,全篇数十“点”竟无一雷同:或厚重,或轻灵;或斩截,或摇曳;或短促,或飞扬;或刚正,或柔媚。
不一而足,极尽变化之能事,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细观其他笔画,莫不如此。
线条线条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侧锋过多则失之浮滑,侧锋过少则易板滞不畅,了无韵致。
中锋是精神,侧锋是意趣。
精神正大方显格调高雅,意趣横生又能使人倍感精神。
颜真卿《祭侄文稿》颜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反映于翰墨,作书以中锋为主,凛然不可侵犯。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
”鲁公所作《祭侄文稿》中锋行笔,略略辅以侧锋,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
笔势雄浑,真气弥漫。
虽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桀涂抹之处颇多,但纯以精神写之,刚烈方正之气跃然于纸上。
被历代书家奉为至宝,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今时更屡有呐喊鼓吹而欲将其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者。
行书墨法的特点
行书墨法的特点
行书的墨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浓淡相宜:行书用墨讲究浓淡适宜,既不能过浓,也不能过淡。
通过控制笔墨的运用,使得墨色浓而不枯,淡而不薄,达到斑斓有致的效果。
2. 润枯结合:行书在运笔过程中,墨色的润与枯要相互补充,形成互补关系。
比如在润中取燥,即在笔酣墨饱时突然加速运笔,使得笔锋着力,产生飞白效果,形成干裂秋风的爽利感。
或者在润笔中求润,通过迟运涩行,使墨迹点点透纸,形成润含春雨的韵致。
3. 气韵生动:行书在书写过程中,要注重气韵的生动和风格的鲜明。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真性情,体现书写者的意境和情感。
4. 变化多端:行书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笔法的变化和点画的写法。
笔法变化包括轻重疾徐、提按顿挫、使转等的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
点画写法包括笔画之间的呼应、连贯、转折处的方圆等变化。
5. 重心平稳:行书在结构上要求重心平稳,即无论字形如何变化,都要保持重心稳定。
同时,行书多用奔放之笔取欹侧之势,但无论如何奔放也要保持重心平稳。
6. 整体布局:行书在章法上讲究整体布局,要求通篇布局纵有行横无列,或是纵无行横无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同时要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衔接,使整篇作品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综上所述,行书的墨法特点包括浓淡相宜、润枯结合、气韵生动、变化多端、重心平稳和整体布局等方面。
在书写行书时,要注重这些特点的运用和表现,以创作出优秀的行书作品。
书法的技术表现要素
书法的技术表现要素
一、笔法
笔法是书法的基本技术要素,指通过毛笔的提、按、转、折等动作来表现书法的线条和笔画。
笔法的运用能够让书法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线条变化和形态,从而表现出书法艺术的韵律和节奏感。
二、结构
结构是指字形的构造和排列,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家通过合理的结构和布局,使每个字都能够呈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
结构的表现需要考虑到字形的比例、重心、平衡等因素,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规则。
三、墨法
墨法是指对墨色的控制和运用,也是书法技术表现的重要方面。
墨色的变化能够表现出书法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墨法的运用需要考虑到书写的速度、力度、纸张的吸墨性等因素,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四、章法
章法是指对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组织,是书法艺术的关键要素之一。
章法的运用需要考虑到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意境,使每个字、每个笔画都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章法的表现需要书家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
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书法用墨的九种方法如下:1、浓墨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
如篆书、隶书、楷书、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从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就是用浓墨的高手,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
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
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
近人林散先生最擅长用淡墨,林老的笔墨之作,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色层次丰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3、焦墨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4、干墨是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焦黑要湿,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如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果真如此,似亦以干墨之法为之也。
在实际的运用中,如有做到干而不燥,笔势通畅最好,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论句,我以为就是对书法最好的表达。
5、湿墨与干墨相对,一般指点画中水分较多,用湿墨书法,点画可以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但此法难于把握,尤其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见墨不见笔,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6、渴墨与干墨、焦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现程度和审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干墨与焦墨之间,时见飞白之线条,用得好,亦有点睛之效果,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用得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清人吴昌硕可谓这方面的高手。
书法 墨法
书法墨法
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它强调墨的运用和表现力。
下面是一些与墨法相关的要点和技巧:
1.墨色运用:墨法注重墨色的变化与运用。
可以通过调配浓
淡不同的墨水来表现出明暗、深浅、轻重等变化,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破墨技法:破墨是一种常用的技法,通过有意控制墨的流
动和散开来表现出破碎、模糊、渗透等效果。
可以用干笔拓墨、蘸湿笔在纸上点、滴、抹、抖等方式进行破墨。
3.飞白运用:飞白是指书法作品中未墨的空白部分。
适当运
用飞白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艺术的韵味和空间感。
4.虚实结合: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相间、有节奏的线条和
墨迹,使作品的线条流畅而有变化,赋予作品更多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5.运用毛笔:墨法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技法,而毛笔具有
吸墨、放墨、变线的特点,可以通过掌握不同的笔触和笔法,来表现出墨色的丰富和多变。
6.墨与水的平衡: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掌握好墨与水的比例
和平衡关系是关键。
过多的水会使墨色变浅,过少的水则可能造成墨色不流畅。
正确地调配墨水的浓度和使用适量的水可以更好地掌控墨的运用。
总之,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它注重墨的表现力和变化。
通过掌握墨色的运用、破墨技法、飞白运用、虚实结合、毛笔运用等技巧,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怎么理解书法创作中的“笔墨”?
怎么理解书法创作中的“笔墨”?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里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明理的。
”朱光潜先生将“明理的知识”解读为——“就是指知觉与概念。
”朱先生的解读点明了概念的重要性。
概念既是认知的总结,又是再认知的基础。
那么,就中国书法而言,究竟到底什么是书法笔墨呢?中国历代书家文论都是将笔和墨分开的。
笔,是指执笔与运笔的技巧。
诸如执笔、腕法与肘法,直接或间接关乎用笔用墨,关乎书法。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传统所谓“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须各尽其力。
执笔方法甚多,若拨镫法、五指法、三指法、两指法、凤眼法、回腕法、平覆法等。
用笔,即运笔,是笔法之关键。
笔法,终归是通过笔画的形态来表现,而笔画的形态,方与圆、尖与钝、重与轻、快与慢、粗与细、薄与厚、藏与露、迟与急、疾与涩、曲与直、虚与实、擒与纵,等等,均属于用笔。
汉蔡邕《九势》有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笔软”,并不是指用软毫笔如长锋羊毫,而是指肩、肘腕、指要灵活,一句话,用笔要灵活。
晋卫夫人(铄)《笔阵图》也作了阐释,“三端之妙,莫先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于银钩”、“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列出篆法、章草、八分、鹤头、古隶六种用笔之法。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提出“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
并引《翰林密论》所谓迟笔、逆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啄笔等十二种“隐笔法”,“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
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平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便宜寂静。
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而墨,指的是研墨和墨的运用。
用墨对绘画至为重要,虽然书法不同于绘画,但是,用墨之法,对于书法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用墨之法,通过在纸上显现出的墨迹图像表现出来。
书法有法丨笔法、章法、墨法
书法有法丨笔法、章法、墨法文/一者书法的表现对象是汉字,经过一点一画的书写构成一个汉字,书写这个过程由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步有了笔法一说。
书写每一个点画皆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过程,期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笔法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自楷书产生,由使转开始有了提按,最能说明笔法问题的是楷书。
笔法的基本理论是姜夔《续书谱》提出的:“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佛。
皆有三折。
”即使再短的笔画都要“三过其笔”起行收,才能写出俯仰相背。
笔法1.起笔起笔有两种方式:露锋起笔或藏锋起笔。
露锋起笔例字露锋就是锋颖暴露在笔画的起讫之处,它承上启下,连接上一笔的收笔,开启这一笔的行笔,中间有一个大角度的转向,它会使笔画线条产生弧势,并且使露出的锋颖略微偏向线条的一边,又叫侧锋。
露锋有两个作用,暗示了上下笔画的连绵关系,表现出一种运动的态势。
二是视觉效果,点画的角度尖的外形,给人以强烈的的视觉感受。
因此,古人多用露锋起笔,尤其是唐以前的法书,朱和羹《临池心解》说:“王羲之《兰亭》取妍处时带侧锋。
”露锋与藏锋相比,外形比较单薄和软弱,初学书法者最容易犯这种毛病。
如果想要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强势,加强书写速度。
藏锋用笔是逆锋入纸,然后反方向折笔铺毫,进入行笔,由于笔锋是圆柱形的,反方向折笔时,顶端轮廓留在纸上的痕迹是圆形的,因此称作圆笔。
圆笔藏锋具有内敛的造型特征,表现出一种浑厚含蓄、圆润丰美的趣味和效果。
藏锋入笔还沉思方笔。
横画直入笔锋,竖画横入笔锋,好像要横截笔画一样,由此形成方折的起笔形状。
方笔棱角分明,骨力开张,表现出一种骏利豪爽、气骨雄强的趣味和效果。
2.行笔行笔示意图行笔也有中锋、侧锋之分,更有帖学、碑学之分。
所谓中锋就是汉代蔡邕在《九势》中所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锋行笔不太容易,它要克服两个困难首先是不使笔锋偃卧。
笔锋受压后打开,一进入行笔,就会偏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一边,笔肚接触纸面,按得越重,笔肚接触纸面越多,笔锋的偏侧越大,这样,有很大部分作用力会因为笔锋的偏侧而转移为与纸面平行的力量,使点画不能力透纸背,人木三分。
形容书法中墨法的成语
形容书法中墨法的成语形容书法中墨法的成语一、墨池悬瀑•墨池悬瀑形容书法家运笔如行云流水,行云流水、如瀑布之势,极具韵律感。
•含义:指运笔流畅自如,墨迹如瀑,充满力量和生命力。
二、墨迹斑斑•墨迹斑斑形容书法作品墨迹纹理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具有独特的美感。
•含义:指墨迹在纸上有拘束,有变化,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三、墨色浓淡•墨色浓淡形容书法作品中墨迹的浓度和淡度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含义:指书法作品中运用不同浓淡的墨色,增强了作品的形象表现力。
四、墨香扑鼻•墨香扑鼻形容书法作品中墨迹散发出的独特香气,使人沉醉其中。
•含义:指书法作品中的墨迹散发出浓郁的墨香,给人以一股独特的韵味和享受。
五、墨意深长•墨意深长形容书法作品中墨迹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给人以思索和品味的空间。
•含义:指书法作品中的墨迹所表达的意境深远、内涵丰富,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六、墨守成规•墨守成规形容书法家笔法刻板,固守一成不变的技法和形式。
•含义:指创作者对于书法传统技法抱持保守态度,不求突破和创新。
七、墨迹洒脱•墨迹洒脱形容书法家运笔豪放自如,毫无拘束和矫揉造作之感。
•含义:指写作速度快、节奏感强,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灵动和自由。
八、墨客•墨客是对于书法家的美称,指擅长书法的文人。
•含义:指擅长书法的文人,通常也代表了文化修养和艺术才华。
九、墨尔本•墨尔本是一种特殊的墨水,常用于书法写作中。
•含义:指墨色浓郁、墨迹留存时间长久的一种特殊墨水。
以上是一些形容书法中墨法的成语,这些成语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中墨迹的特点和魅力。
当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可以通过这些成语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墨法之美。
无论是墨迹斑斓的作品,还是墨意深长的作品,每一个墨法都代表着书法家对于墨迹的独特处理和创造力。
让我们一同感受书法中墨法的魅力和艺术之美吧!十、墨迹褒贬•墨迹褒贬指对书法作品中的墨迹进行评价和评论,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评判。
•含义:指书法作品中墨迹的好坏,是否符合审美标准和个人心意的评判。
书法中墨的写法有哪些
书法中墨的写法有哪些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墨是经常用到的,那么你知道墨的写法有哪些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书法中墨的写法,来欣赏一下吧。
书法中墨的写法墨的楷书写法: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墨的篆书写法: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墨的隶书写法: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隶书的结构特点: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
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龚贤积墨法的艺术特色
龚贤积墨法的艺术特色龚贤积墨法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技法,其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笔墨相济,独特韵味龚贤积墨法在书法创作中注重笔墨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渗透。
通过运用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的墨色,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浓厚的历史感。
龚贤积墨法强调“骨法”,即书法作品的结构和形态必须符合书法的基本规律,才能确保作品具有深远的艺术内涵。
在龚贤积墨法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笔墨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二、气韵生动,意境深邃龚贤积墨法在表现气韵生动和意境深邃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龚贤积墨法的书法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用墨、运笔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无论是用笔墨表现大气磅礴的山水风景,还是表现细腻婉转的草书篆书,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龚贤积墨法通过运用墨色、笔法和结构等手法,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气质,给人以深远的艺术享受和震撼。
龚贤积墨法追求书法作品在笔墨的运用上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和和谐。
在龚贤积墨法的书法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墨色的深浅和浓淡的变化,以及笔法的粗细和轻重的对比,呈现出独特的笔墨美感。
龚贤积墨法从传统笔墨工夫中汲取养分,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在龚贤积墨法的书法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笔墨的痕迹,还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当代生活和审美的思考和感悟。
四、历史传统,古韵犹存五、创新突破,个性鲜明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龚贤积墨法在书法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
龚贤积墨法在笔墨相济、气韵生动、历史传统、创新突破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重要技法和艺术流派。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龚贤积墨法在书法艺术中将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精彩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留白和墨法对书法创作的作用
留白和墨法对书法创作的作用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一种优秀的艺术形式。
在书法创作中,留白和墨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不仅能够体现出书法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还能够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留白是指在书法作品中,有意识地保留一些空白的地方,不用墨水填满整个纸面。
留白在书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留白能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留白的大小和位置可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结构和节奏,使其更加和谐、流畅。
其次,留白也能够突出作品的重点和主题。
通过留白,可以使人们的目光更加聚焦于作品的重要部分,强化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留白还能够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留白的存在,使得作品不仅是表面的形式美,更具有一种抽象的、思想性的美感,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墨法是指在书法创作中,使用墨水的方式和技巧。
墨法在书法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墨法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气韵和生命力。
在书法中,墨法的变化和技巧能够表现出作品的气势和灵动感,使人们对作品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墨法也能够表现出作品的个性和风格。
不同的书法家有着不同的墨法风格,通过墨法的运用,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作品的作者个性和风格。
最后,墨法还能够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在书法创作中,墨法的变化和运用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变化,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留白和墨法是书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元素。
它们不仅能够体现出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还能够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书法创作中,留白和墨法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和欣赏书法艺术,体会到留白和墨法的魅力。
双钩填墨法
双钩填墨法
双钩填墨法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细的工艺要求,深受历代书法家和画家的喜爱。
双钩填墨法的名称源于其操作过程,即先用细线轻描出字形或图像的轮廓,然后再在这个轮廓内部填充墨水。
在书法领域,双钩填墨法常被用于书写工整的楷书或隶书。
书法家首先用极细的笔触勾勒出字体的轮廓,这个轮廓要求精准而流畅,不能有丝毫的偏差。
接着,书法家会用墨水在轮廓内填充,填充时要保持墨色的均匀和饱满,使得字体既具有轮廓的清晰,又有墨色的韵味。
这种技法写出的字体,既显得庄重典雅,又不失细腻精致。
在绘画领域,双钩填墨法则常被用于工笔画的绘制。
画家会先用极细的线条勾勒出花卉、鸟类、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轮廓,然后在这个轮廓内部用墨水进行填充。
这种技法能够精确地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形态和质感,使得画面既具有生动逼真的效果,又不失线条的优雅和墨色的韵味。
双钩填墨法的魅力在于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它要求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只有这样,才能将双钩填墨法运用到极致,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创新精神的艺术作品。
总之,双钩填墨法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细的工艺要求,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
在书法作品中,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有的认为,字法是基础,笔法是核心,墨法是灵魂,而章法是战略,起统帅作用。
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运笔、用墨和结字都要服从章法,并在章法的管束之下臻于极致,方能产生佳作。
在书法理论上,章法是独成体系的。
但是又与运笔的力量、气势和节奏,与墨色的浓淡、润躁和韵致,与结字的造型、变化和意境等各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也就是说章法不是孤立的,字与笔法,墨法和字法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弘一大师间以极其通俗的语言说到书法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甚至用打百分的方法来说明这种关系。
他说,论起一幅字的优劣来,有四个要素必须注意,估量其应得的分数分别为:“章法50分,结字35分,墨色5分,印章0分”。
一般人认为每个字都很重要,为什么章法反而的占分数最多呢?章法之所以很重要,占分多,其理由在于艺术上有所谓三原则,即一统一,二变化,三协调。
可以说,这三者正是章法关注的核心所在。
首先应该说明的是,由于书体、幅式不同,章法变化的方式和程度各异。
篆书、隶书和楷书主要是方格中求变化,因此,变化的程度相对平和,章法多呈重严谨之姿;而行书和草书的章法变化就极诡谲奇崛,甚至可以说,有一幅作品,就有一种章法。
懂得章法不等于会创作,而不懂章法则难以进行艺术创作。
因此,学习最基本的法则,懂得最基本的书写格式,学习最基本的艺术规律,掌握最基本的章法理论,对学习书者和书法爱好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要达到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把书法的节奏感再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章法分为小章法和大章法。
小章法是就单字而言的,它涉及到字内点画与点画之间的顾盼、避就、粗细、枯湿、浓淡、牵连、方圆、开合与转接等技法;大章法所要研究的则是一行字、几行字或一幅完整的作品,它涉及到幅式正文、结体、排列、款识、印章等方面的知识和通规。
值此,我们重点研究书法大章法的问题。
在现代审美中,可以这样说,形式比内容更重要!。
墨的用法
墨的用法学习书法绘画,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
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
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
”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
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人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
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
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
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
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
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叫代的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
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所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
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
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
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
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
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黄宾虹对墨法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墨”的理论。
他偶尔将涨墨法应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
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
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控制墨量适宜。
书法用墨:浓、淡、干、湿、渴的方法和技巧
书法用墨:浓、淡、干、湿、渴的方法和技巧摘要: 用墨的方法和技巧墨法,即用墨的方法和技巧.古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墨法”又称“血法”。
明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中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墨法,即用墨的方法和技巧。
古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墨法”又称“血法”。
明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中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不精于用笔,善于用墨,墨与笔是书法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一幅好字,墨到之处皆有笔,笔到之处皆有墨,笔墨相称.笔法既已重视,墨法尤当深究。
中国水墨画在墨法方面有“六彩”(干、淡、白、湿、浓、黑)和“五色”(墨、浓墨、淡墨、极淡、焦墨)之分。
书法与绘画相通,用墨也要讲究变化。
书法用墨可分为干、湿、浓、淡、枯等。
一、浓墨浓墨是书写中最常见的用墨方法.运用浓墨,色黑,有光泽,可使精神勃发,庄严沉重,正所谓“浓欲其活”。
但不可太浓,“太浓则滞笔锋”。
二、淡墨淡墨是相对于浓墨而言,色略灰,用得好,并不乏精神,可生发清雅淡远的情趣,有膝胧之美,正所谓“淡欲生华”.但不可过淡,过淡导致浮薄而伤神采。
三、干墨干墨是指所作点画中含水量较少,时出飞白。
姜白石《续书谱》中说“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燥则笔枯,枯则死矣.所以,运用干墨须防止干瘪无神,血脉不畅。
四、湿墨湿墨是相对干墨而言,指所作点画中含水量较多。
湿墨用笔淋漓酣畅,点画丰腆浑厚,但要防止“墨猪”,即有墨无笔,不见筋骨。
五、渴笔渴笔是指用含墨较少的笔书写,字间有露白的枯笔,故亦称“枯笔”。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草书渴笔,本于飞白。
用渴笔分明认真,其故不自渴笔始.必自每作一字,笔笔皆能中锋双钩得之.”可见,渴笔常常在行草书中使用,显得苍劲险拔.明李日华《恬致堂集》有诗句:“书中渴笔如渴,奋迅奔驰犷难制。
书法中的墨法浓墨、淡墨、枯墨和润墨
书法中的墨法浓墨、淡墨、枯墨和润墨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
墨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作品章法和整体布白的艺术效果,而且对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慷及意境的表现均影响重大,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故尔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浓墨宰相”刘墉与“淡墨探花”王文治即是指清代以用墨之法引人注目的两位书法家。
下文拟对传统书法用墨之法作一番浅尝辄止的探寻,籍以抛砖引玉,共同提升。
一、浓墨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
宋代苏轼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违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
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下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浓墨在传统哲学范畴阴阳两极中属阳极,反之,淡墨则属阴极,故此浓墨作出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当需要表达一种端严、激昂、高亢的情绪时,选用浓墨采作出,可以促成这种意境的表现,颜真卿、康有为、沙孟海、陆维钊等大师的书作墨迹即是明证。
二、淡墨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
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长用淡墨。
董其昌书迹书婵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当代学者书家沃兴华先生的书作,偶尔以此法“另逗人一种别想。
”近代日本友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喜用淡墨表现出和敬清寂的茶遭禅意与仙风遭骨;国内现代派书法的创作也较多借鉴用之。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
当想要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时,不妨以淡墨法一试,或许能取得较为意外的效果。
三、枯墨飞白、枯笔、渴笔是作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浓墨、淡墨、焦墨、宿墨、涨墨、渴墨等墨法的运用:这些墨法可以根据个人
的审美趣味和创作需求进行选择。
浓墨、淡墨、焦墨等墨法可以通过控制墨的浓度、笔的干湿度以及蘸墨的多少来表现不同的效果。
宿墨、涨墨、渴墨等墨法则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如宿墨要先用清水将笔洗净,涨墨要注意控制水分,渴墨要注意行笔的节奏等。
2.用水的控制:用水是书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水分的多少会影响墨的浓度
和书写的效果。
在写行草书时,要尽量让水与墨在纸上自然渗化,根据需要控制水分的多少和笔的干湿度。
在写篆书、隶书等静态书体时,要注意保持笔的湿度适中,避免出现墨色过淡或过浓的情况。
3.蘸墨的方法:蘸墨的多少也是影响书写效果的重要因素。
蘸墨过多容易造成墨
迹过浓,蘸墨过少则会导致墨色过淡。
因此,蘸墨时要适量,根据需要蘸取适量的墨汁。
在书写行草书时,蘸墨可以稍微多一些,以增加笔触的变化和流动性。
在写篆书、隶书等静态书体时,蘸墨要适量,以保持笔触的清晰度和墨色的均匀感。
4.调节笔锋:笔锋的调节也是影响书写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
调节笔锋的角度和湿度,以适应不同的书写需求。
在写行草书时,可以适当调整笔锋的角度和湿度,以增加笔触的变化和流动性。
在写篆书、隶书等静态书体时,则要注意保持笔锋的稳定性和均匀感,以获得更好的书写效果。
总的来说,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可以逐渐掌握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书法创作中的墨法[主要观点]·中国书法离不开笔墨。
·笔为骨法,墨为肌理血脉。
·用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书法线条的质感。
·遵循着美的规律,在挥毫的瞬间,向墨线中倾注出最为新鲜、最为生动的内源激素,同样也将这种人为的墨色变化,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激情宣泄出来。
·墨色枯燥表现为生涩急进的状态;润浸表现和缓朦胧的感觉;墨浓显现精力强壮;色淡流露气的柔美……·“墨法在于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形乃活矣。
”·“干非无墨,湿非多水,在神而明之耳。
”·书者能通过高超的笔墨情趣,表现出清和宕逸之趣、飘渺灵变之机,是真正奇也。
·墨浓,力容易凝聚,有凝结起来的力感;墨淡,力容易散,有一种疏放外展的感受,凝聚和疏放各有力度之美。
·墨色美,是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它是通过个性思维和造型意识以及对书写空间准确的表现能力来达到启迪心智、灵活多变的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用墨韵的表现、内涵的延伸构成一种微妙的过渡,在心灵中捕捉那个不同于客观,而属于自我的天地。
而后造成最富有孕育性的某一顷刻、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凝聚在瞬间的定格上,并留下联系和想象的余地。
·……浓淡处往往速度较慢,或有停顿、转折、下按动作;干淡处速度较快,有上提的运笔,通过墨色变化的有序转换,在作品中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淡墨在平面构图中,起到向三维空间延伸的效果。
·用墨有火候,火候到时墨为我用。
·墨法是一种模仿力、领悟力、表现力、创造力的体现,也是灵性意识具体化的显示。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无墨无彩,活墨有光,墨色光华,奇妙无极。
淡墨之意在于使色泽鲜嫩、神采焕发。
[参考书目]《艺舟双辑》(包世臣)、《南宗抉秘》(华琳)、《画说》(华翼纶)、《画引》(顾凝远)、《画禅室随笔》(董其昌)、《临池管见》(周星莲)、《海日楼扎丛》(沈曾植)、《论书法之力的美》(黄绮)、《爱因斯坦谈人生》(爱因斯坦)、《笔意赞》(王僧虎)、《画语录》(黄宾虹)、《艺概》(刘熙载)、《字学忆参》(姚孟起)……和富于节奏、韵律的线条同样,墨色也是中国传统书法这个文化符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线条是并驾齐驱、共建艺术特性的。
中国书法离不开笔墨,从广义上讲,笔墨是书法气韵的根本,具体来说,笔为骨法,墨为肌理血脉。
包世臣在《艺舟双辑·述书下》中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
”古人认为水墨为字之血,它在有无之间变幻出迷人的色彩。
不同的字体、书体,有着不同的墨法,用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书法线条的质感。
墨的黑与纸的白是相对而言的,黑与白之间孕育着一种阴阳裂变、互补互生的宇宙关系的存在,如果将这种很微妙的关系作为墨趣来讲的话,那么用墨者用多大的量,怎样用,这些问题最终还是取决于作者的审美理想,也是作者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决策。
他是通过对墨色运用这个手段,依据一定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情趣,遵循着美的规律,在挥毫的瞬间,向墨线中倾注出最为新鲜、最为生动的内源激素,同样也将这种人为的墨色变化,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激情宣泄出来。
墨色的变化是依附于运笔而变化的,是需要按照作者情感的抒发和章法的需要,来表现其墨色的燥润、浓枯的。
墨色渴燥表现为生涩急进的状态;润浸出现和缓朦胧的感觉;墨浓显现精力强壮;色淡流露气韵的柔美。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一语到尽墨法真缔,实为不易之理。
在书法作品中,墨色的浓淡、明暗虚实的互映和形体气势的开合、点线的交错汇成一幅如音乐、似舞蹈的美术图案,飞动摇曳、似真似幻,使作者与作品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划的相互交错之中,给人一个用情于笔墨之中,放怀于笔墨之外的感觉。
在用墨这个课题上中,历代书迹里亦有很多鲜明的实例:如杨雄桢的焦墨、陆居仁的淡墨、王铎的涨墨、黄宾虹的宿墨等等,这些书法的大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典范。
墨色的运用,引导我们去感悟意象的兴发、墨象的组合,让我们把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诗一般的认识,相对地固定起来,再度升华。
淡墨的变化,是由墨色和水分的复合变化而形成的。
而墨色变化最能引起视觉上明暗变化的感受,水分的变化在视觉经验中,也会引起其他感觉的变化。
诸如:干枯的墨色,引起口渴的感觉;湿润的墨色让人润朗舒适。
所以。
水墨复合变化与笔象合为一体后,它引起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感觉变化。
正象清代张式在《画谭》中所说的:“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形乃活矣。
”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它经过几千年反复的流变,以平面凝固的方法,展示给人们以立体感和运动感,这种抽象的视觉艺术,实质上就是以黑白两色为基本调子的。
在人为的墨象变化中,抽象的点划线条在墨的深浅推进中,形式和内涵都在逐渐变化。
这种变化在面目上是浅的、外在的,而精神上是深的、内在的。
“墨有五色:黑、浓、湿、干、淡,五者缺一不可。
”(清·华琳《南宗诀秘》语)在墨象序列中,同样是干墨,有浓墨之干、焦墨之干的区别。
而湿墨也有浓墨之湿、淡墨之湿、宿墨之湿的区别。
由此可见,墨法是极其微妙的。
“干与枯异,易知也;而湿中之干,非慧心人不能悟,盖湿非积墨、积水于纸之谓,墨水一积,中渍如潦,四周配边,非俗即滞,此大弊也,须知用墨二字确有至理。
墨固在乎能和也,以笔运墨,以手运笔,以心运手,干非无墨,湿非多水,在神而明之耳。
”(清·华翼纶《画说》语)只有在对黑白色彩的审视极为敏感的心理驱使下,才能如此熟练地运用墨色,也只有在以心会意的审视意向中,这黑与白的细微变化,才会自然地显现出丰富的意味。
“墨太枯则无气韵,然心求气韵而漫羡生矣。
墨太润则无文理,然必求文理而刻画生矣。
凡六法之妙,当于运墨先后求之。
”(明·顾凝远《画引·论枯润》语)“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语)“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活与华,非墨宽不可。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
”(周星莲《临池管见》语)“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目睛。
”(《东坡题跋》)由此可见,在书法艺术中“信笔妙而墨精”是有重要意义的。
书法中的墨色就要象婴儿的眼珠一样,黑白分明、精神可爱。
书者能通过高超的笔墨情趣,表现出清和宕逸之趣,飘渺灵变之机,乃是真正之奇也。
清代沈曾植在《海日楼札丛卷八》中说:“墨法古今之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虚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浓淡间;香光始开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干墨者。
”在用墨上,王铎是很典型的,他以润笔乃至掺水墨对点划有意的进行渗晕,或使线条之间互相合并;或使笔触与渗晕交叉,以丰富层次。
使作品中燥、润、枯、湿的墨法对比更加丰富。
在纵横驰骋的黑白对比的空间效果中,充满“登吾嵩山绝顶”的豪气与襟怀。
此外,黄山谷观群丁拨舟,常年荡桨,顿悟笔法,其字筋骨内涵涩中有润,墨气浓淡,一任天然,干渴之笔也是令人嚼之有味、余味无穷的。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确认:“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与言书;必黝然以黑,色平纸面,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面内之墨,中边相等,而幽肖若水纹徐漾于波发之间,乃为得之,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黑,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不必真迹即玩百本,亦可辨其墨法之得否耳。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法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墨的浓淡,其表现力是如何呢?墨浓,力容易凝聚,有凝结起来的力感。
墨淡,力容易散,有一种疏放外展感受,凝聚和疏放各有力的美。
我国历代书法家多用浓墨,据说,最早用淡墨写字的是董其昌,有一次他来不及研出浓墨,即用淡墨书写,结果也写得很好,但是他不是用淡墨的名家。
从摩擦力上讲,用浓墨或焦墨书写,摩擦力比用淡墨书写要大些,书家要在用墨上有表现力,必须充分动用他多年使用笔墨的艺术技巧。
”(黄绮《论书法之力的美。
》)黑色是书法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序系列,其丰富的构成意向,对我们有了强烈的引导作用,而感悟则是对构成意向起决定性作用的。
其墨色美,是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它是通过个性思维和造型意识以及对书写空间准确的表现能力来达到启迪心智、灵活多变的作用。
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如果用逻辑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的身心感受,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理智所接受,而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从事的便是艺术。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谈人生》)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去把握灵感的显现,这就需要我们用墨韵的表现、内涵的延伸构成一种微妙的过渡,在心灵中捕捉那个不同于客观,而属于自我的天地。
而后造成最富有孕育性的某一顷刻,把其中正要过去和正要到来的东西凝聚在瞬间的定格上,并留下联系和想象的余地。
书法是视觉艺术,从根本上说,它创立了一个面对众多眼睛与自己眼睛发生直接的本质上联系的空间,书法的含义也是让眼睛去感觉美、体会美,而达到美感的沟通。
做为书法创作就要想办法把自己内心的感觉,以强化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显现出来,把一种独特的笔墨风格、趣味展现在“眼”与“眼”之间的空间里。
那么如何去写淡墨书法呢?笔墨是书法的方法、手段,要用不同的笔墨去表现不同的对象。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绍于古人。
”这样,作者就需要熟练地去运用笔墨技巧,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如众星之列河汉。
夏去多奇峰,江涛声澎湃。
能在造化中悟得真谛,上升到迁想妙得的高度艺术境界中,让灵感在有感于物、有会于心、有契于情之中闪现,可谓是最佳境界矣。
黄宾虹在其《画语录》中说:“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述。
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淌过半,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
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创作中,一笔之内在带有墨迹水分的浓淡干湿自然过渡中现出如同国画中的墨分五色的渐变效果。
浓湿处往往速度较慢,或有停顿、转折、下按动作;干淡处速度较快,有上提的运笔,通过墨色变化的有序转换,在作品中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淡墨在平面构成中,起到了向三维空间延伸的效果。
在这静态的墨色中,其中微妙的运笔变化咄咄逼人地表现着笔锋自然运动的势态,展示着作品的神采。
这些不是手忙脚乱的涂抹,而是一种悟性、灵感、手气的契合,其中也包含着敏锐的思维和意识的穿透力。
这样方能见性情,产生情感的交流。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刘熙载《艺概》)凡是有生命的字,都有一种魔力,使你越看越活,这就是字外无法,法在其中的道理。
以汉字造型做为媒介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一种局限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因为它必须在不能脱离汉字的前提下,才允许充分发挥书家造型思维的能动作用,在开辟新的审美领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