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

合集下载

统筹发展

统筹发展

本质核心
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 们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角
从主要注重物质资料增长转到坚持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到数量、质 量、结构、效益兼顾; 从主要注重静态资源配置转到注重 动态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要原因

一、必然性: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精神;(经
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 保持了高速增长,但随之出现诸如结构 不合理、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 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 三、可能性:当前我国商品丰富(物质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思想基础)本 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要条件)
济增长速度,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 距; 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忽视东 部地区已经形成的发展优势; 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
注重理解和运用两个概念:
比较优势 后发优势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兼顾效率与公平,缩小收入
差距;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扩大社 会就业。
兼顾效率与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一、澄清认识:
简答题
国家鼓励社会成员自主创业。 请您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重视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因: ①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 物的摇篮,人类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界; ②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 条件,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通过各种 方式惩罚人类对自然的侵犯;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就是保 护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毛概论文--统筹区域发展

毛概论文--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新形势下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认识因此将全国分成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等四大区块,推进了西部大开发,启动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再开发,由此我国已开始进入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

统筹兼顾有着丰富的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统筹发展

统筹发展

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 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 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搞好棚户 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 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 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毗邻国 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黑土地水土 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
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统筹区域发展与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从区域的层面为 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设立专门的区域管理机构,明确中央 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区域管理机构的职能 和任务。 第三,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标准区域与 问题区域的划分框架,建立中国标准区域 与问题区域的划分与识别体系。
(一)科学进行分配统筹,确保城乡居民共 科学进行分配统筹, 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统筹生存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 户”和城镇“三无”人员的供养体制,落 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扶贫、困 难群体救济救助,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的生 存问题; 二是统筹福利权益。统筹解决城乡居民的劳 动社保、就业、保险、住房、敬老养老等 问题; 三是统筹社会事业。主要包括科技、文化、 教育、卫生、体育等; 四是统筹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广播 电视、通讯等(见发展统筹)。
一、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从根 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 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 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 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其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二、其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保持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再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三、再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 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 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要素保障。 四、统筹城乡发展要素保障。 统筹农村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五、统筹农村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简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简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2.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简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一般不少于800字(写清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5第十五周上交。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含义和平发展的道路即;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事实证明,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符合世界和平的发展方向。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和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特别是近代中国经历了外来势力的入侵和奴役,使得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弥足珍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着求同存异地精神,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坚定力量。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希望合作,共同发展。

虽然目前世界上还存在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的不和谐的因素,但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因此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人类共同的愿望。

国际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

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同过去相比确实已经并还在继续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综合测试四一、填充题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和()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的、()的经济增长方式。

6.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和作用。

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和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8.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9.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科学、()、哲学、()、风俗、节日等。

1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1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和(),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和()的长期稳定。

1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规律、()规律和()规律。

1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和()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1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和()。

[工作]“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工作]“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主要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五个统筹”,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新高度,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以人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实践上说,它是一个新课题,实际上是试图解决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最突出问题和体制性障碍这一最深层次矛盾;从两者相统一的角度看,它是新的改革观与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就会体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紧密结合,体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为什么要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因为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工业化积累,便于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我国形成了以户籍制及其相应的劳动就业、物质供应、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机制构成的城乡壁垒,由此将一个国家的公民分割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享受不同的待遇,这就是所谓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正是在这一二元结构下,仅工农剪刀差就剪走了农民8000多个亿,农民工与城里人同样工作却无法享受同样的待遇,特别是稳定性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6倍。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到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2.86倍。

2004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增速都超过了6%,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缺乏产业支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之比已扩大到今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3.33:1。

其实,城乡的这两种收入并不具有可比性,因为统计的口径很不一样。

城镇居民的收入,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作为生活消费,但农民的收入就得进行扣除,必须垫付第二年农业生产上的费用;真正用于生活消费的不超过65%。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综合测试四一、填充题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和()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的、()的经济增长方式。

6.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和作用。

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和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8.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9.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科学、()、哲学、()、风俗、节日等。

1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1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和(),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和()的长期稳定。

1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规律、()规律和()规律。

1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和()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1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和()。

五大统筹

五大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

“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

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论“五个统筹”的整体性哲学内涵

论“五个统筹”的整体性哲学内涵

学 体 系 中 是 占‘ 有 之 的 ,并 H一 直 延 续 到 现 已 其 中 一 个 值 得 注 意 的 观 点 , 是 把  ̄- - ,自然 界 有 机 体 j
性 的 整 体 性 实 体 。 克 思 说 : “ 存 的 社 会 不 是 现 - 的结 晶 体 , 而 是 一 个 能 够 变 化 并 I_ 常 处 于 文 I经 {
变 化 过 程 中 的机 体 。 有 机 体 和 结 体 的 不 M , ”
维普资讯
论“ 五个统筹"的整体性哲学内涵
口 郝孚 逸 ( 湖北省社 会科 学联 合会编审 武汉 407 ) 307
摘 要 : 统 等城 发 罹 、统 等 区域 发 展 、统 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统 等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统 等 国 内发 展 和 对 外 开 放 这 “ 五个 统 等 ” 是 党 的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首 先 提 出来 的。 “ 个统 筹 ” 。 五 所 现 的哲 学 内涵 . 下 仅 一 般 地 表 现 在 哲 学 的 思 维 方 法 上 ,更 重 要 的 应 该 是 在 这 种 思 想 方 法
尔 的社 会 有 机 整 体 说 ,在 批 判 其 J 史 发 展 观 中 的 j 唯 心 主 义 时 ,所 强 调 的 仍 然 是 : “ 些 发 展 阶 段 这 乃 是 环 但 却 是 E 然 界 M 时 并 存 的 整 体 的 各 个 1 环 ,j 是 一 个 特 殊 的 、 个 别 的 整 体 的于 自然 界 以搜 将 自然 同 人
巾 、本 义将 从 沦 述 关 于 整 体 性 的 哲 学 内 澜 玎 始 ,
进 而 探 讨 关 于 “无个 统 筹 ” 及 其 各 个 部 分 的 整 体 _
性哲 学 I容 。 ^ J

事业单位简答题及答案.doc

事业单位简答题及答案.doc

1.什么是“五馅骨?答:(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试论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

答:(1)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主要表现: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iWj国家审判机关,最iWj人民检察机关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3)责任制原则。

根据现行宪法和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分别采取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原则,集体负责制是指全体组成人员和领导成员的地位和权力平等,在重大问题的决定上, 由全体成员集体讨论,并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集体承担责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即是集体领导,集体负责机关。

个人负责制是由首长个人决定问题并承担相关责任的领导体制。

在我国,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中央军委等都是实行个人负责制。

(4)精简和效率原则。

我国是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实现国家职能的国家机构应该既是精简的,又是讲究效率的。

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在正确分析国家职能的基础上,根据精简和效率原则,设置相应的国家机关,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各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

(5)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就是一切国家机关都是按照国家法律进行组织和开展活动,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国家机关都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方面,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都不得有超过宪法和法律的权利;另一方面,各级国家机关只有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进行活动,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达到分工有序,运转协调 3怎样落实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答:(1)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什么是五个统筹

什么是五个统筹

什么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什么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什么是闽港合作八大平台?一、着力构筑闽港合作八大平台(一)联合招商平台。

由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国资委等部门及各设区市参加。

充分发挥我省优势,加大对港澳地区招商力度,并依托香港贸发局、投资推广署等机构联合赴国外开展招商活动,争取有较大突破。

制订联合招商计划,建立招商协调小组,实现招商网络互相链接、招商信息共享,形成互动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联合招商的新局面。

积极促进双向招商,省直各部门和各设区市要积极赴香港招商,欢迎香港到我省招商,鼓励香港企业来闽投资,同时支持福建企业赴港投资设立公司或办事机构。

支持香港投资推广署等机构在第八届投洽会期间举办“香港投资环境介绍会”;认真组织好年底前在港联合举办的“香港·福建投资交流会”,进一步挖掘香港的招商资源,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和海外企业来闽投资。

继续发挥香港对台招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争取更多台商来闽投资,促进闽台产业对接。

(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合作平台。

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按照规划,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港口、码头、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与香港合作。

公用事业领域的合作由省建设厅牵头,在城建、物业管理与中介、工程承包与建筑业服务,特别是自来水、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方面,加大与香港合作的力度。

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

“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

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战略分析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战略分析
维普资讯
中 共 贵 州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2 0 总 1 4期 0 64( 0
思 想 理 论 双 月
“筹 内 展 对卜放的 略 新 统 国 发 与 夕 "战 分 开
● 邸 晶 鑫
( 共 贵 州 省 委 党校 贵 州 贵 阳 5 0 2 ) 中 5 0 8
“ 筹 国 内 发展 与对 外 开 放 ” 来实 现 中 国 次 于 美 国 、 国 , 为 世 界第 三大 贸易 国 。 了 中 国 发 展 战 略 的 时 代 特 征 和 发 展 的 道 统 德 成 中 的综 合 国力 增 强 与 国 际 地位 提 升 , 国 的 我 国 已成 为 引 资 大 国 。2 0 中 0 5年 实 际 吸 收 路 创新 。 国未 来 的 发 展要 把 全 球 市 场 机
略 调 整 , 是 要 在 对 中 国传 统 开 放 战 就
略 进 行 反 思 的基 础 上 , 回答 中 国 开 放
从 党 的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提 出 , 持 以人 应 对 风 险结 合 起 来 。 加 入 世 贸 组织 最 初 坚
一0 筹国内发展 与对外开放” 作为科学发展观
型 发 展 道 路 中 出现 的 新 问 题 , 索 新 的开 探 为 本 , 立 全 面 、 调 、 持 续 的 发 展 观 。 几 年 的 实 践 看 ,我 国 对 外 贸 易 与 利 用 外 树 协 可 突破 传 统 开 放 体 制 的 科 学 发 展 观 是 开 放 的 发 展 观 , 统 筹 国 内 资 、 引 进 来 ” “ 出 去 ” 都 有 突 飞 猛 进 放 目标 和 开放 理 念 , “ “ 与 走 , 约 束 ,进 一 步提 高 中 国对 外 开 放 的 效 益 , 我 发 展 和 对外 开放 ” 科学 发展 观 的重 要 内 的 成 就 。 们 一定 要 抓 住 这 个 千 载难 逢 的 是 切 善 并 通 过 开 放 战 略 和开 放 体 制 的 优 化 , 实 容 , 完 善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体 制 的重 要 战 略 机 遇 , 于 利 用 世 界 经 济来 促 进 我 国 是 维 护 中 国的 经 济 安全 。 科 学 发 展 砚 的指 在 并 指 导方 针 。 在有 关 科 学 发 展 观 论述 中 , 统 的 经 济 发 展 , 要 冷 静 地 应 对 面 临 的 严 峻 “ 中 挑 战 , 取 把 对 外 开 放 的 主 动权 掌 握 在 自 导 下 , 国对 外 开 放 战 略 调整 实 质 上就 是 争 的“ 五个 统 筹 , 一 , 其 它 四 个 “ 筹 ” , 之 与 统 共 己手 中 , 现 扩 大 潜 力 巨大 的 国 内 市 场 与 在 进 一 步 提 高 中 国 对 外 开 放 的 质 量 和 水 实 开 辟 日益 广 阔 的 国 际 市场 的互 补 与 互 动 。 平 同 时 ,努 力 实 现 中 国 外 向 型 经 济 的 全 同 构 成 科 学 发 展 观 的核 心 内容 。“ 统筹 国 协 可 统 筹 国内 发 展 和 对 外 开放 , 全 面 提 面 、 调 、 持续 发展 。 是 内发 展 与 对 外 开 放 ” 际 上 体 现 了 中 国 在 实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科学发展观》(2020年含答案)_2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科学发展观》(2020年含答案)_2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科学发展观》(2021年含答案)事业单位考试必看考点高频试题:1、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_____。

A: 效益第一,速度第二B: 统筹兼顾C: 以人为本D: 人民群众利益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解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故选C。

2、多选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这表明_____。

A: 真理具有相对性B: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C: 真理具有客观性D: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参考答案: AB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 A,B,D【解析】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科学的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开放性的理论,不断接受新的科学的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故选ABD。

3、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_____。

A: 发展B: 以人为本C: 全面协调可持续D: 统筹兼顾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解析】C[解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一要义是_____。

A: 以人为本B: 全面协调可持续C: 统筹兼顾D: 发展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91files/2016062416/vo1e0cpsydq.gif" smilieid="3" border="0" />【解析】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故选D。

5、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_____。

第八讲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第八讲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第八讲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内涵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观,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大背景谋发展,从全球战略出发,把国内国际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国内发展和改革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内外发展协调互动。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要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处理好内需和外需、利用内资与外资的关系。

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敢于扩大开放,又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扩大开放中注意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落后。

只有不断扩大开放,吸收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拓展国内经济发展空间,为解决好资源、就业等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创造有了条件。

(一)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的到长足发展。

近代历史事实一再昭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华民族历史上闭关锁国、拒绝交流,最终导致贫穷与落后的教训非常深刻。

专题五 掌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专题五  掌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中的重大关系
❖ (二)统筹区域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 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 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 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各个 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区域差距拉 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案例呈现:难忘的第四届中博会
延伸阅读: 国家倾力支持 中部步入发展黄金期
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中的重大关系
❖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即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 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 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 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 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实现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一、统筹兼顾是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 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
❖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 现
❖ 首先,统筹兼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
❖ 其次,统筹兼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 法的精髓。
❖ 最后,应该看到统筹兼顾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 一体。
一、统筹兼顾是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 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
❖ (二)我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 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 根本方法。
❖ 经典论断:我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讲了“两个趋向”的
问题,即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 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分类:社科学术∙作者:张幼文∙字数:11880来源:社会科学第12期∙∙∙∙∙∙∙摘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效益和水平的关键,已经转向国内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

我国开放战略中存在着粗放型特征,即外贸增长突出数量追求,外资引进长期数量导向。

这一特征的形成具有国内发展战略、市场机制与经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这些原因影响了开放效益。

中国对外开放要进入一个新阶段,应该提出和研究“新开放观”,应该兼顾发展战略与开放战略的统筹,体制改革与扩大开放的统筹。

关健词:发展战略;开放战略;新开放观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6)12-0012-08作者简介:张幼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27年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激励政策不断强化,“人世”承诺一一兑现,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适合于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然而今天我们却发现,在发展的新阶段上,尽管开放领域还将扩大,激励政策仍将坚持,然而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效益和水平的关键,已经转向国内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在对外开放中的体现。

一、现行对外开放战略的粗放型特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我国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上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不容置疑。

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同国内发展战略一样,开放战略存在着明显的粗放型特征。

1.外贸增长突出数量追求。

多年来,从中央政府制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地方政府的大量出口鼓励措施,到较低的人民币汇率,都集中到对出口的数量目标。

对外贸的数量追求尤其集中地体现为对贸易顺差的追求。

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甚至还有继续扩大的势头,除了中国产品竞争力确实更快提高以外,主要还是国家在整体上实行了外贸粗放型发展战略所致。

出口发展一般说是有益的,使本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实现。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导致出口主体形式的多样化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以后,出口规模却不再是贸易利益的准确体现了。

在主体形式上有中资企业与各类三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外资企业创造的出口和全部出口中加工贸易这两个比重已经达到50—60%;出口总量增长掩盖了这一结构中的问题。

无论是外资企业出口,还是加工贸易,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

因此,即使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仍然不是中国产业结构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直接体现。

尽管我国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已经大大提高,但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外资。

如果再考虑中资企业对外国的专利和标准等的使用费支出和因此而形成的竞争力,那么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更不容高估。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来自外资和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越高,外贸的整体效益相对就越低。

不断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表明,粗放的外贸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研究表明,尽管中国通过加工贸易发展出口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特别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但由于出口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的短期产业分布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是不同的,这一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2.外资引进长期数量导向。

利用外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和基本条件,是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长期坚持。

但是,从我国外资依存度(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数对当年GDP之比)看,2003年已达到35.60%;从增长构成因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对GDP之比)看,2004年9.5%的GDP增长中的3.67个百分点(即将近40%)为引进外资形成的。

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4年在全部外资企业的实收资本来源中,约83.6%是外资,这就意味着至少同样比重的GDP创造能力和出口能力来自于外资。

这就是经济增长依靠投资的粗放型特征。

这里还没有计算相当一部分国内投资也是由外资拉动的。

需要指出的是,外资数量本身不是发展的成就指标,而是经济开放度指标。

当中国从封闭经济中突破,致力于以开放政策引导经济走上发展道路的时候,能否大量引进外资反映了开放政策是否有效实施,这时,外资的数量及其增长是开放政策成功的标志。

今天,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证明开放的必要性和开放的成就,更需要关注的已是外资引进的效益和影响,而效益与影响是不能用外资数量来体现的,然而情况恰恰是各级政府普遍把外资作为发展的成果指标。

导致追求数量的倾向是各种体制与政策的原因:各级地方政府的外资项目数及引资额指标,GDP来自于外资项目,地方技术进步的标志来自于外资项目,企业因合资而有特殊政策,等等。

粗放型的开放战略是发展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它推动了发展,同时也为新的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出口的高速增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是在赢得初期启动发展所需外汇,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等方面,出口增长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成功之路,也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之一。

外贸的长期顺差和外资的持续流入是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对外开放的国内发展战略与体制原因开放战略中的粗放特征是国内整体发展战略粗放特征的一部分或日在开放战略上的表现,因而其有着客观的发展战略原因和经济体制原因。

(一)发展战略的粗放型导致开放战略的粗放型1、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初期目标需要外部市场和外部资金。

规模扩张是中国过去2 0多年发展的必经阶段,数量扩张型的国内发展战略必然导致相同特征的开放战略。

但是,出口扩张不等于以出口拉动产业结构进步的出口导向战略。

不能简单地把出口发展等同于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大发展以前,即以出口增长拉动发展和结构进步的战略,其基础是主要以本国生产要素投入,只有这样结构才能真正进步。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即以外资流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格局下,出口导向战略对国内经济拉动的作用就下降了。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出口与国内经济是相分离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由于国内含量小,出口产业的前向联系很弱,起不到对国内产业进步的拉动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就业,甚至连产值的拉动作用都很小。

2、传统经济发展概念的产出原理排斥了发展的国民福利标准。

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经典定义中,GDP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内容与核心标志,即发展本身是以产出为首要标准的,虽然人均产出也被关注。

长期以来,我们以GDP的增长作为发展标志,以对产出的结果统计来体现发展成果,而忽视了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的产出所有权,忽视了产出的国民福利效应和财富积累效应。

然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投资的大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深刻地影响了增长与发展的国民福利意义和财富归属意义,而中国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发展的。

GDP是以地理为基础一个国家的产出,对于其中产权属于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创造的产出并不扣除。

因此其扩大了增长对于本国国民真实福利增长的意义和财富积累的意义。

5、破解就业难题影响了对技术进步目标的关注。

大力引进外资扩大就业是对外开放以来各地的战略要点,外资在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但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大量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经济结构,技术进步问题变得十分严峻。

现代经济扭曲理论表明,对一种生产要素使用的政策激励必然导致对另一种生产要素使用的排斥,而这又必然导致开放经济的效益损失①。

在中国,偏重就业创造不可避免地导致或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技术要素的使用,从而抑制了对技术进步的关注和技术开发。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最大困难使我们的战略重点必须把就业问题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因而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否定扩大就业战略的必要性。

我们只能说,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不是问题的全部。

扩大就业需要但又不能唯一地靠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实现,需要靠却又不能单纯地靠由外资转移传统产业来实现。

在引进外资扩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如发展服务业等创造大量新就业机会,其中也包括通过技术进步创造新产业和新就业。

4、过度地把实现技术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引进外资上。

“以市场换技术”是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一个基本战略,然而现实却是中国的市场开放速度与获得技术程度远远不相称。

引进外资有利于带动技术进步,但并不等于中国的技术进步。

如果离开了学习和在竞争中发展的机制体制,那么就反而会抑制本国的自主创新。

外资技术含量的提高,外资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中国的技术进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不等于后者,更不能代表后者。

市场开放可能引进外资包括有技术和外资,但不等于中国可能获得技术。

外资项目使中国产业的结构面貌发生了变化,培育了劳动者,也可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技术溢出”,但是除了其中有些项目只是外商通过本地化生产进入中国市场外,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进步,甚至因为竞争和市场占有可能使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结构进步更困难。

1999年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本国政府企图通过促进资本流入以使技术从外国企业向本国企业外溢,但是这种效应只对外国参股的本国小企业有正面效应,而对没有外国投资的本国企业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

两者的综合影响相抵消,外国投资的净影响很小,来自外资的收益几乎全部为合资企业所获得。

(二)未完成改革的体制在市场力量上弱于世界市场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改革没有完成的结果。

1、市场机制的培育没有完成。

中国资本市场和融资体制不健全导致对外资的依赖。

增长对外资的依赖是与内资缺乏投资机会相联系的。

对外资的激励和优惠既鼓励了外资流入,也部分地挤占了内资的投资机会。

不可否认外资对内资也存在着一定的拉动作用。

当然问题不只在于外资政策本身,而且还在于国内经济体制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机制,缺乏高效的企业制度,从而不能有效促使不断积累的储蓄转化为投资。

国内市场体制机制存在着的这些基础性问题导致了企业竞争力低下和资金利用率低下,其结果便是对国外资本的依赖和对外国企业的依赖。

于是开放实现了,发展也实现了,然而国内企业却并未发展。

2、内需不足的增长格局导致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率,虽然是发展中国家在一个时期中发展的必要特征,但实际上反映出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内需的不足是依赖外部市场的原因之一。

除了汇率鼓励出口之外,内需不足的原因又在于国内的发展模式,消费水平低,储蓄率高,有市场前景的投资少,而政府盲目投资多。

政府拉动增长的重要手段是基础设施投资,本身为长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同时却又反映出企业和市场投资力的不足。

内需不足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广泛涉及投资机制、分配格局、改革对消费的影响等等。

(三)区域发展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强化了发展与开放的粗放型粗放型的开放战略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区域发展导向型”的特殊模式,地方政府致力于发展导向,中央政府致力于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