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详解

《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详解

国际关系史【阶段特征】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

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

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是一门研究国家间互动和影响的学科,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期末复习时,我们需要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回顾。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复习要点:1. 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理论,理解它们的基本观点和对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

2. 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到现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了解国际体系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3. 大国兴衰:分析历史上的大国如何通过战争、外交、经济等手段影响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兴衰的原因。

4. 国际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它们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5.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6.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经济全球化如何改变国家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7. 区域冲突与和平维护:分析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冲突原因,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8. 环境问题与国际合作: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合作应对这些挑战。

9.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以及它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重要性。

10. 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如乌克兰危机、中美贸易战等,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国际关系动态。

复习时,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课堂笔记、观看相关纪录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做历年的考试题目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查漏补缺。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期末复习中取得好成绩,对国际关系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起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企图加强中央集权,联合天主教诸侯同新教诸侯进行的一场内战。

欧洲主要国家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以便扩疆拓土,争夺霸权,都先后卷入战争,致使这一场以天主教同盟同新教同盟开始的德意志内部斗争演变成了广泛的国际战争。

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主权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关系史真正开始。

遗产战争(1667~1668)法国为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与西班牙进行的战争。

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之女Marie Therese,1665年,查理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体弱多病。

两年后,路易十四借口其妻是现任西班牙国王之姊,宣称拥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以此向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

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

法国于是向西班牙宣战。

这场战争打开了通往荷兰的大门。

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the Treaty of Aachen),战争结束。

西班牙继承战争1700年11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奥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起战争。

英荷对法作战。

这场战争把法国拖得筋疲力尽,并开始走下坡路。

战后,参战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与《拉斯塔特和约》,保留路易十四之孙腓力普五世获得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法西不得合并。

和约使英国保持了海上优势并为其近一步扩张扫除了障碍;法国虽然基本保住了欧洲大陆头等强国的地位,但丢失了大量海上殖民地,使其海上势力大大削弱。

北方战争(1700~1721)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发动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

战前,俄国、瑞典实力上升,土耳其北进,而处于战略要地的波兰相对弱小。

而西欧诸强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顾及。

战争以俄瑞为主,于1700年开始历时21年。

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点

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点

一、填空选择1、国际关系意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2、鉴于1919年5月3日对于国际关系步入正规化、学术化、专门化研究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将这一天视为国际关系史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日。

3、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呈现出的三大规律是列强称霸永不能得逞、国际关系运行的重心始终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伴随和国家间相互博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4、16世纪至17世纪相继称霸欧洲舞台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5、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6、1700年8月开始的北方大战是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

7、结束1701至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两个和约分别是《乌特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8、1832年美国《门罗宣言》是在神圣同盟拟对拉丁美洲革命进行干涉的背景下出笼的。

9、1848年革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造成的两个最重要的后果是神圣同盟的瓦解和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0克里米亚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特别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矛盾激化的产物。

11、19世纪后30年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表现出两个特点,在欧洲呈现出两极均势的局面,在广大亚、非、拉地区呈现出混战的局面。

12、18世纪初西欧国际关系的力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欧洲大陆确立起新的均势结构的战争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3、实行开明专制,使普鲁士成为欧洲强国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14、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被粉碎的条约是:《吕内维尔条约》15、标明拿破伦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达到顶峰的条约是:《提尔西特和约》16、1870年普法战争起源于:西班牙王位争夺17、反映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矛盾的尖锐化,1887年由奥匈帝国和英国以互相照会的形式签订的协定是: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近代国际关系史从时间概念上说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仍以欧洲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后随着美国、日本和德国大量参与国际事务,才具有世界性。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在国际关系史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回顾和复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事件和理论。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一些关键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和发展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交流,各个社会开始形成联系,并发展出不同的国际关系模式。

例如,古代的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和同盟,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都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的范围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战争,以及近代的殖民主义和工业化,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的国家主义思潮和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二、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事件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开始。

2. 冷战:二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了两个超级大国阵营,即美国和苏联的冷战。

这场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对抗,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

3. 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东欧剧变的开始。

这一事件对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三、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理论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竞争和冲突的系统。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追求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是依赖国际组织或合作。

2. 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国际法来实现和平与繁荣。

他们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规则和制度来解决国际争端。

3. 依赖理论:依赖理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资料1840年前:1.封贡体系的演变❖封贡体系在西汉就开场出现,主要是针对中国西北的诸多游牧民族。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中,封贡体系的规模和巩固性时有变化。

❖到明朝和清朝初期,中国在东亚构建的封贡体系到达了完美的境地。

2、封贡体系的容中国皇帝的权利与义务❖在周边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的职责。

❖和平时期,通过向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其册封仪式和颁发皇帝诏书的方式,中国皇帝成认这些国王的合法地位;❖战争时期,当这些藩属遭受外来人侵时,中国要给予他们援助(最典型的是万历年问明廷援助朝鲜抗击丰臣秀吉的日本侵略军);❖灾难时期,当藩国遭遇灾难时,中国皇帝派遣宣慰使节和公布安抚诏令。

藩属国的义务❖贡方物,它们的统治者按照一定的期限、派遣一定职位的官员、沿一定的路线到中国京城,按一定的仪式将所带土特产品献给清朝统治者〔即"进贡〞〕;❖跪拜称臣;❖请求册封其国王;❖奉中国的正朔——即按中国皇帝的年号及日月来记录历史。

封贡体系的评价(1)「天下观」建构的世界秩序是一元性等级体制。

❖严格的等级和尊卑秩序的思想:「畿服」理论最终确立了「中心」与「周边」按照地理距离表达出的亲疏关系。

这是一个呈现「同心圆」或「放射状」的包括中国部和外部世界的等级秩序图谱。

(2)「天下观」建构的世界秩序中中心与周边之间具有共容和互利的特征。

❖文化帝国主义❖中心和边缘间的相互依赖具有非对称性❖朝贡国:通过双方物质交流而互利互惠;通过双方在政治方面的合作而获益❖中国:从朝贡国的朝贡行为中不仅可以获得「万国来朝」和「天下共主」的荣誉;利用朝贡国作为缓冲国,实现「天子守在四夷」的战略。

2.晚清外交机制介绍及其现代化❖四译馆,隶属翰林院❖礼部的会同馆,会同四译馆❖理藩院❖总理俄罗斯事务大臣库伦办事大臣将军、将军以及伊犁将军❖地方督抚,中国行商❖皇帝,军机处3.清王朝的闭关政策1、闭关自守政策的形成❖"闭关锁国〞一词并不见于当时的官私文献,而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来的。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前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一、东亚封贡体系1、名词解释:从西汉武帝时代直到晚清,由于中国一直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居于中心位置,从而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国际关系格局。

这一地区性国际秩序以华夷观念为基础,以中国为中心,主要内容是其他国家对中国朝贡和接受中国册封,故称之为“东亚封贡体系”。

其特点是单极性、差序性、封闭性。

二、穆斯林世界1、名词解释: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古代国际关系体系。

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2、特点(名词解释最好答上):(1)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体系是通过长期的征服战争形成的。

(2)是靠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来维系的。

(3)帝国中央政权的兴衰影响整个国家体系的安危。

三、欧洲秩序1、名词解释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

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

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

2、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宗教、外交的主要特点(1)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是一个由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

邦国林立、四分五裂,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各王国之间战争不断。

(2)16世纪前后,英、法等西欧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历史明显的进步,这为后来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建立国际秩序铺平了道路。

(3)14世纪以来罗马教廷权威的下降。

13世纪末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使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落空;内有诸多王国对教权的抗争以及16世纪的多个国家的宗教改革;外有14世纪下半叶以来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代表的穆斯林世界的冲击。

世界近现代史期末复习题汇总

世界近现代史期末复习题汇总

名词解释1 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会议。

参加者有英、法、美、意等二十七个国家,苏俄未参加。

会议完全为美、英、法三国所操纵。

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通过了《国联盟约》,还秘密拟定了武装推翻苏维埃政权、瓜分苏俄领土的计划。

因和会无视中国主权及其战胜国的地位、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中国人民曾掀起“五四”爱国运动,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 华盛顿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巴黎和会没有完全解决分赃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战后远东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再分割而召开的会议。

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等九国参加。

会议内容表面上是讨论限制军备和远东太平洋问题,实质是日美争霸远东,特别是争夺中国的斗争,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

经过明争暗斗,主要签订了三个和约《四国公约》、《五国公约》、《九国公约》。

这些条约总称为“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会议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进一步扩大势力准备了条件。

3 凡尔赛体系即“凡尔赛和约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国在同战败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后,又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对匈、对奥、对保、对土四个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其其实质在于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维持各国战胜国的均势,反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镇压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这个体系巩固了法国在中欧的优势,保证了英国在地中海的霸权,加强日本在亚洲的地位,扩大美国经济的势力范围。

因此,它一开始就包括着种种矛盾和冲突。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这一均势很快就被打破,所谓凡尔赛体系。

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瓦解。

4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提出的德国赔款计划。

因由美国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制订,故名。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特点: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 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Biblioteka 过渡时期。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以欧洲 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世界格局多极化
变因: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
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 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 利益分配体系。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 力量中心。 •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 • 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 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 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 格局变动不同:
苏联:加紧对华进行军事威胁,中苏 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中苏关系 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从对外扩张 转向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取得战略 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对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 苏联: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三、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 A、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B、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C、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 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D、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 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国际关系史复习

国际关系史复习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教皇子午线、国际关系行为体、三十年战争(5)、“掷出窗外”事件(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8)、让•博丹、《比利牛斯条约》(14)、《乌得勒支和约》(23)、《圣斯特法诺和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20)、北方大战(36)、《尼什塔特和约》、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24)、七年战争(28)、1756年外交革命、武装中立同盟、美国独立战争、根特和约、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正统主义原则、《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亚琛会议、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门罗主义、梅特涅、奥斯曼帝国、东方问题(50)、克里米亚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俾斯麦、1878年柏林会议、1879年德奥同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再保险条约》、《地中海协定》、光辉孤立政策、两C计划、利奥波得二世、法绍达事件、法俄同盟、中日甲午战争、三国干涉还辽、美西战争、英布战争、“门户开放”政策、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英日同盟、英法协定、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

二、问答题:1、近代国际关系史体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2、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3、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4、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6、试述17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国际关系史的特点。

7、试述18世纪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及影响。

8、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9、简析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10、简析克里米亚战争后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

11、评评1873年三皇同盟。

12、简述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中德法双方各自的活动。

13、俾斯麦结盟体系是怎样形成和调整的?14、俾斯麦体系为什么会瓦解?15、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16、英布战争爆发前英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准备活动?17、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其后果。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1. 三⼗年战争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3. 《⽐利⽜斯合约》4. 西班⽛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和约》5. 北⽅⼤战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 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命8. 俄普奥三分波兰9. 《提尔西特和约》10. ⼤陆封锁政策11.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 1848年欧洲⾰命13. 神圣同盟14. 四国同盟15. 门罗宣⾔16. 克⾥⽶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 德国统⼀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 三皇同盟19. 三国同盟20. 三国协约(协约国)21. 东⽅问题22. 光辉独⽴23. 三国⼲涉还辽24. 法绍达事件25. 美西战争26. 英布战争27. ⽇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 门户开放政策29. ⼤棒政策和⾦元外交30. 英⽇同盟31. 《拉匡尼基协定》32. 两次巴尔⼲战争33. 萨拉热窝事件35. 威尔逊⼗四点36. 《和平法令》37. 《布列斯特和约》38. 英苏贸易协定39. 热那亚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 《凡尔赛和约》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44. 《五国海军条约》45. 《九国公约》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 《道威斯计划》48. 《洛迦诺公约》49. 《⾮战公约》50. 《杨格计划》51. 胡佛延债宣⾔52. 不承认主义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 ⽥中奏折55. 斯特莱沙阵线56. 《英德海军协定》57.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 《东⽅洛迦诺公约》60.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 《蒙特勒海峡公约》62. 《不⼲涉协议》63. 30年代美国的中⽴政策64. 睦邻政策65. 柏林-罗马-东京轴⼼的建⽴66. 绥靖政策67. 《慕尼⿊协定》68.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 英法苏谈判7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 《有⽥-克莱琪协定》72. 《德意⽇三国同盟条约》73. 《苏⽇中⽴条约》74. 《租借法》75. 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 东⽅战线77. 珍珠港事变78. 《⼤西洋宪章》79. 《联合国家宣⾔》8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 东⽅慕尼⿊阴谋82. 第⼆战场83. 开罗会议84. 德⿊兰会议85. 布雷顿森林会议86.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 雅尔塔体系88. 旧⾦⼭会议89. 波茨坦会议90. 中国抗⽇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1)⼀、重要战役 (4)⼆、重要合约与会议 (6)三、重要机制理念政策 (9)四、重要国际问题 (10)五、重要利益集团 (13)⼀、重要战役1.欧洲“三⼗年战争”(1618~1648)○1“三⼗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爆发的第⼀次⼤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近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4为什么说战后的美国是全球性强国? 二战后,美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影响力都十分强 大的国家。 经济:美国作为二战“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大发战争财,并将资本转 向生产力,二战初期,美国在经济上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量的 2/3,外贸出口额的1/2,黄金储备的3/4,具有经济上世界范围内绝对 优势。 军事:(1)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总人数达1212万的庞大数目;(2) 垄断了原子弹技术;(3)拥有庞大、先进的空中力量——空军远程 战略轰炸机和横跨大洋的航空力量;(4)海军航艇吨位达到380万吨, 是世界最大的海上强国;(5)力量辐射范围广,在全球有200多个军 事基地。 国际影响力:战后美国提供联合国构想,同时又倡导建立国际货币基 金,世界银行和关税贸易总协定,提高了美国的影响力。 5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基础是什么? 苏联能成为超级大国是军事、地缘、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军事基础:1)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陆军 2)1949年苏联研发出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 家 地缘基础:苏联地跨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陆上领土 国际影响力基础:二战中苏联展现出坚定的政治意志和强大的军事能 力,为使世界人民免受法西斯西里承担了巨大的牺牲,赢得了国际威 望,与苏联建交国家由26个变成了52个,影响力大大增强。
10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西欧国家控制的? ① 经济上提出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通过对经济援助控制西欧经济的发 展方向,打开西欧市场; ② 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以集 团力量对抗苏联,将西欧纳入共同遏制苏联的体系中; ③ 军事上提出建立北约,把西欧盟国拴在一起,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对 抗苏联的军事集团; ④ 乔治· 凯南的遏制政策为拉拢西欧共同对抗苏联做了理论准备; ⑤ 铁幕演说为美国联合西欧,抗衡苏联做了舆论准备。 11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联盟如何实现的? ① 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 政治:共产汤和工人党情报局 ③ 军事:华约 ④ 理论准备:诺维科夫《战后美国对外政策》

国关史期末复习:国际关系史复习

国关史期末复习:国际关系史复习

章: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信科系10级思 考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是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

1、首先,它造就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登上了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宝座。

由于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美国不仅没受到多大的损失,还利用出售军火发了战争财,经济力量空前发展。

战争还刺激美国军事力量的膨胀。

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世界各地拥有军事基地,还垄断着原子弹。

2、其它帝国主义国家降为资本主义二流国家。

德意日作为战败国,经济、政治上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英法受法西斯侵略影响,国力大大削弱。

经济上依赖美国,使美国乘虚而入,逐渐开始了对西欧的控制。

3、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崛起,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由战时合作迅速转为冷战。

大战给苏联造成了严重损失,经济损失达4850亿美元,人口死亡2000万。

苏联对二战胜利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随着二战胜利结束,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

4、给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英法等殖民主义国家陷于战争,大大削弱,各被占领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相继独立。

5、一方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军事需要促进了科技发展,如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40年代末起,美国便发生了技术革命。

这也使得科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空前明显。

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概括性叙述:(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

(2)美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处于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提出冷战。

较完整的叙述: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三十年战争(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2)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3)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评价: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

它们先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战,信教诸侯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敌我的主要依据。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民族君主国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的世俗化这些在中世纪就已经酝酿成熟的欧洲新现象,现在有了一个被大家(除罗马教皇外)所共同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局,欧洲国家的组织形式真正开始走出了中世纪。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1648年10月24日签订。

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

(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主要内容)(3)历史意义: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集体安全: 20 世纪30 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

20 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见远东战争策源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

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前提。

1933 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积极步骤。

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

1939 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

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致使德、意、日提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国轴心: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林-罗马轴心。

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又被称为“钢铁条约”)。

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于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

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

五月危机:1938年5月,德国希特勒以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给予苏台德区的日尔曼人“自治”权利为借口,命令德国军队开到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线附近,以此向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战争恫吓和武力威胁。

对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采取坚决拒绝态度,国际社会舆论也表示强烈反对。

此时希特勒感到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足,被迫决定停止活动。

1938年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1. 三十年战争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按3. 《比利牛斯合约》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5. 北方大战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 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革命8. 俄普奥三分波兰9. 《提尔西特和约》10. 大陆封锁政策11.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 1848年欧洲革命13. 神圣同盟14. 四国同盟15. 门罗宣言16.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 德国统一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 三皇同盟19. 三国同盟20. 三国协约(协约国)21. 东方问题22. 光辉独立23. 三国干涉还辽24. 法绍达事件25. 美西战争26. 英布战争27. 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 门户开放政策29.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30. 英日同盟31. 《拉匡尼基协定》32. 两次巴尔干战争33. 萨拉热窝事件34.35. 威尔逊十四点36. 《和平法令》37. 《布列斯特和约》38. 英苏贸易协定39. 热压那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 《凡尔赛和约》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44. 《五国海军条约》45. 《九国公约》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 《道威斯计划》48. 《洛迦诺公约》49. 《非战公约》50. 《杨格计划》51. 胡佛延债宣言52. 不承认主义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 田中奏折55. 斯特莱沙阵线56. 《英德海军协定》57.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 《东方洛迦诺公约》60.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 《蒙特勒海峡公约》62. 《不干涉协议》63. 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64. 睦邻政策65.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66. 绥靖政策67. 《慕尼黑协定》68.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 英法苏谈判7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 《有田-克莱琪协定》72.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73. 《苏日中立条约》74. 《租借法》75. 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 东方战线77. 珍珠港事变78. 《大西洋宪章》79. 《联合国家宣言》8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 东方慕尼黑阴谋82. 第二战场83. 开罗会议84. 德黑兰会议85. 布雷顿森林会议86.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 雅尔塔体系88. 旧金山会议89. 波茨坦会议90.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间:2005年04月2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三十年战争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3. 《比利牛斯合约》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5. 北方大战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 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革命8. 俄普奥三分波兰9. 《提尔西特和约》10. 大陆封锁政策11.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 1848年欧洲革命13. 神圣同盟14. 四国同盟15. 门罗宣言16.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 德国统一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 三皇同盟19. 三国同盟20. 三国协约(协约国)21. 东方问题22. 光辉独立23. 三国干涉还辽24. 法绍达事件25. 美西战争26. 英布战争27. 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 门户开放政策29.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30. 英日同盟31. 《拉匡尼基协定》32. 两次巴尔干战争33. 萨拉热窝事件35. 威尔逊十四点36. 《和平法令》37. 《布列斯特和约》38. 英苏贸易协定39. 热那亚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 《凡尔赛和约》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44. 《五国海军条约》45. 《九国公约》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 《道威斯计划》48. 《洛迦诺公约》49. 《非战公约》50. 《杨格计划》51. 胡佛延债宣言52. 不承认主义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 田中奏折55. 斯特莱沙阵线56. 《英德海军协定》57.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 《东方洛迦诺公约》60.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 《蒙特勒海峡公约》62. 《不干涉协议》63. 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64. 睦邻政策65.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66. 绥靖政策67. 《慕尼黑协定》68.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 英法苏谈判7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 《有田-克莱琪协定》72.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73. 《苏日中立条约》74. 《租借法》75. 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 东方战线77. 珍珠港事变78. 《大西洋宪章》79. 《联合国家宣言》8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 东方慕尼黑阴谋82. 第二战场83. 开罗会议84. 德黑兰会议85. 布雷顿森林会议86.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 雅尔塔体系88. 旧金山会议89. 波茨坦会议90.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1)一、重要战役 (4)二、重要合约与会议 (6)三、重要机制理念政策 (9)四、重要国际问题 (10)五、重要利益集团 (13)一、重要战役1.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1“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联合天主教诸侯同新教诸侯为争夺宗教、经济、政治利益进行的内战。

○2战争爆发是宗教问题引起的。

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对波西米亚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引起的,导火索是1618.5.23发生的“掷出窗外事件”。

主要涉及皇帝贵族与教会之间的内部矛盾和法奥、法西、丹瑞之间的外部矛盾。

○3欧洲主要国家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以便扩疆拓土,争夺霸权,都先后卷入战争,致使这一场以天主教同盟同新教同盟开始的德意志内部斗争演变成了广泛的国际战争。

战争共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

○4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主权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关系史真正开始。

2.遗产战争(1667~1668)法国为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与西班牙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法王向路易十四向西王索要西属尼德兰遭拒。

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之女,1655年,查理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体弱多病。

两年后,路易十四以王后是现任西班牙国王之妹,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为由,向西班牙索要遗产被拒转而索要西属尼德兰又被拒绝。

法国于是向西班牙宣战。

结束与意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标志战争结束。

多国的干涉说明其对法国的扩张政策有所警惕,法国的让步说明其不敢与多国为敌,这也使路易十四更注重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

法国也因荷兰干涉对其仇视为法荷战争埋下伏笔。

3.西班牙继承战争十八世纪初,法奥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起战争。

进程:1700年11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国在奥地利的宫廷内部斗争中获得优势取得王位,但条件是法西不得合并。

但法王在查理二世死后撕毁遗嘱,使各国对法国实力扩大感到不安且担心殖民利益受损,于是1701以英荷奥为主体组成欧洲反法大同盟,1702年奥地利拥护查理大公在葡萄牙称西班牙国王,出现两王争位局面,1702年正式开战。

战争结束与意义:1714年参战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与《拉什塔特和约》,保留路易十四之孙腓力普五世获得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要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法西不得合并。

英荷普奥各有所得。

和约使英国保持了海上优势并为其近一步扩张扫除了障碍;这场战争把法国拖得筋疲力尽,并开始走下坡路。

法国虽然基本保住了欧洲大陆头等强国的地位,但丢失了大量海上殖民地,使其海上势力大大削弱。

4.北方战争/北方大战(1700~1721)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

交战双方:俄国、萨克森和丹麦组成的反瑞的“北方同盟”和瑞典间展开,英荷对瑞典进行有力支持。

过程:战前,俄王组织“反土同盟”,但西欧诸强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顾及,于是转为“反瑞同盟”。

战争以俄瑞为主,于1700年开始历时21年。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几乎卷入了全部欧洲国家。

其间双方各有胜负,同盟组合与分化也多次变化。

战争以“北方同盟”的失败开始,这也使瑞典国王被胜利冲昏头脑,进攻波兰,并在进一步进攻俄罗斯时遭到失败,双方僵持不下。

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结束使列强开始关注北方战争。

俄国担心英国为“保持均势”而抑制俄国,另一方面因巨大的战争损耗决定和谈。

结果与影响:1721俄瑞签订《尼斯塔得和约》。

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出海口圣彼得堡,从一个内陆国家转变为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向欧洲列强大家庭迈进。

瑞典收回芬兰,但被极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死后,皇女特雷西亚继位,普、法、西、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等拒绝承认,发动了针对奥地利的战争。

英、荷、俄支持奥地利。

战争从欧洲扩展到美洲和南亚。

双方签订《阿亨和约》,特雷西亚的王位得到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意大利部分领土割让给西班牙和撒丁。

法国海上力量一蹶不振。

实际是英法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5.七年战争(1756~1763)1756至1763年间英普和法奥俄两大集团间为争夺殖民地和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主要是英法为争夺海上海上和殖民地霸权而进行的斗争。

过程:战争的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同时俄罗斯为推进扩张政策与普鲁士的关系恶化。

战争在分别以英普和法奥俄瑞为首的两大交战集团间展开,战场遍及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

结果与影响: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

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俄对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降到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地位,殖民地丧失殆尽。

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

(4)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欧洲国际政治的中心也由西欧转移到了东欧。

6.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因沙俄的扩张计划所导致的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为争夺土耳其权益尤其是争夺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

交战双方:俄国与英法土,之后普鲁士、撒丁被卷入,使战争近乎影响整个欧洲。

战争起因:导火索是法俄对圣地和宗教保护权的争夺。

实质是列强对近东和黑海两海峡霸权的争夺,实质是俄法的扩张与争霸政策的冲突。

结果及影响: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并于1856年签订了结束战争的《巴黎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中期欧洲最重要的战争,从近东局势看,不分胜负从整个欧洲看,产生了决定性后果。

黑海中立化(对各国开放,不许军舰通过)。

俄国让出在土耳其帝国内的一切优势,失去了在欧洲大陆优势地位,近东霸权为英国所取代,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充分暴露,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

同时,英、法加强了在地中海和土耳其的力量;奥地利输赢参半,后果恶劣;土耳其虽为战胜国,反被剥夺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利并在经济上成为英法的附庸国。

撒丁和普鲁士为统一大业积蓄了力量;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

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

维也纳体系也因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爆发而寿终正寝。

过程:可略1853年2月,缅什可夫出使君士坦丁堡,5月底空手而归1853年6月,俄罗斯出兵占领多瑙河两公国10月,土耳其进攻多瑙河及高加索地区11月,俄罗斯正式向土耳其宣战1854年1月,英法舰队出兵黑海,3月,英法对俄宣战,9月,以克里米亚为主战场的欧洲大战7.“东方战线”苏联意识到集体安全机制构成难以实现,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保证自己的安全。

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得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于是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德国和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罗马尼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同时,苏联通过苏芬战争等一系列扩张性战争将疆界向西推进了两三百公里。

这使得苏联与德国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地带,称为东方战线。

这为苏联提供了必要了战略纵深,防止了后来德国闪击战的成功。

8.太平洋战争(1941年)二战中,日本随着侵略活动不断加剧,在亚太地区面临选择:北进攻苏联、南进攻东南亚还是东进攻美国。

考虑到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和美国在此地区的实力,日本决定主动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证其在东南亚的扩张。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实施突袭,以及小的损失重创太平洋舰队。

随后,美国对日宣战。

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9.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二战后期,随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倒台,苏德战场出现重大转折,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相继召开,应苏联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要求,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海滩登陆,成功利用当时的气象条件,突破了希特勒的“大西洋堡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