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作者:李建根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 ;要:受力分析为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物理综合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但部分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有效性不高,本文通过知识点范围广、物理思维不严密,两个方面对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进行了总结,并从明确问题分析步骤、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细节知识记忆,三个方面对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突破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细节知识]受力分析知识与运动学、动力学等知识都有联系,但现阶段的物理教材将受力分析知识点分散在各个章节中,提高了教学的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需要明确教学重点,并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发挥出受力分析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另外,在进行受力分析教学时,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构建教学方法,为之后的物理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一)知识点范围广受到知识点范围广这一问题的影响,受力分析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总结,第一,由于物理受力分析知识点内容较多,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教学进度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难以保障课程设计具有较高的质量,部分教师的课程设计情况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存在课程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受力分析质量。
第二,由于受力分析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内容较多,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点混淆的问题,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方法,但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难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知识点分析。
(二)物理思维不严密物理思维不严密为受力分析教学难点,第一,由于物理知识点较为抽象,在进行研究分析时,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但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能力,在解题中容易出现失误问题。
另外,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合理,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降低了受力分析质量。
分享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分享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重难点问题。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
1.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解决方法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教学内容难度过大或过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学内容难度与学生实际掌握能力不匹配的情况。
解决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难度和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解决方法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4.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解决方法是通过组织实践教学、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如教学设备、教材、教学环境等。
解决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合作与沟通,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和
支持。
总之,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常见难点解析与解决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常见难点解析与解决方法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初中生来说常常是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
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难点,这些难点如果不得当地解决,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常见难点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的分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的分解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难点。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
对于作用力的分解,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地理解和应用。
解决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力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力对物体的影响,从而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
2. 利用具体的例子和图示来解释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的分解。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的分解原理。
二、电路的概念和电流的方向电路是初中物理中的另一个常见难点。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电路的概念和电流的方向。
他们往往被电路中的符号和线路搞得晕头转向,无法正确理解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解决方法:1. 通过实物模型和实验来展示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生可以亲自操纵电路元件,观察电流的变化和方向,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路的概念和电流的方向。
2. 利用图示和动画来解释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图示和动画的展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电路中的符号和线路的含义,从而理解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是初中物理中的另一个常见难点。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规律。
他们往往无法正确解释光线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解决方法:1. 利用实验和观察来展示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利用图示和示意图来解释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
通过图示和示意图的展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规律,从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关于初中物理物体受力分析中如何突破难点的几点建议
关于初中物理物体受力分析中如何突破难点的几点建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而学生在分析时常出现多力、少力或力的大小判断不准确。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这句话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意思:1、一个力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可能产生力。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力的存在就一定存在施力物和受力物,如果找不到施力物,那么这个力就不可能存在。
例如对空中飞行的足球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进行受力分析,有的学生会认为足球除受重力外还要受向前的推力,这个推力是存不存在呢,我们先假设它存在,那么这个推力的施力物是谁呢?这个施力物是找不到的,所以这个力是不存在的。
2、两个物体间要发生相互作用,发生作用是一是指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指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改变的趋势,所以有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会有力。
二、对于多个物体相互接触时,要用隔离法,也就是首先要确定一个受力物体,并只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其次是找出与该物体有关的关联,不要把其他物体受的力拉到这个物体上,避免出现多力的情况。
三、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分方向进行,切记全面开花,在对某一个方向分析时,对其他方向不去考虑。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对力的个数和大小判断不准确的现象出现。
四、对于惯性的理解要准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是力,这一点学生由于对生活经验没有清楚的认知,会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
比如往往会认为空中飞行的子弹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五、应用二力平衡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对二力平衡的理解应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强调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排除不易分辨的伪力。
因为物体只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受力一定平衡,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或不受力。
例如如图所示一个工件随着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这时工件在水平方向受力情况可能是A. 只受到向右摩擦力B. 只受到向左的摩擦力C. 不受摩擦力的作用D. 受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对于这道题学生不易能准确判断,如下图所示,首先我们画出常见的力即重力和支持力,然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受力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孙成永
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15期
高中物理中最难的突破点是受力分析,力的分析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以至于给后面课程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严重者甚至影响整个物理课程的学习。
受力分析为什么这么难?如何突破受力分析这个难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受力分析解题纠错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没有真正理解力的概念
1.常把力的某些“效果”与“力”本身相互混淆或相提并论。
例1:在分析斜面上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不能把物体所受的重力和“下滑力”并列为物体所受的力,因为“下滑”是重力沿斜面方向上的“效果”。
深究教学难点 落实可行方法
深究教学难点落实可行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教学难点,这些难点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度的研究,并落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这些难题。
教学难点是什么?教学难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认识和掌握某个知识点、技能点、问题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学难点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方法及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验。
教学难点的原因教学难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认知水平有所差异,因此有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点难以理解。
2. 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很多学生未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学习相结合,因此难以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3. 教师教学能力差。
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讲解能力等因素均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教学环境不良。
教学环境的设置和安排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如教室的采光、座椅是否舒适等。
如何深究教学难点?针对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究,从而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包括如下几点:1. 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切实了解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好的应对难点。
2. 系统归纳。
教师需要将该知识点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逐一列出,并且做出全面的归纳,避免不能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发生。
3. 思考核心。
教师需要深入思考该知识点的核心理念,从而抓住难点所在,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该知识点。
4. 解读字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真解读问题、例题中的字面意义,不要遗漏或误解。
如何落实可行方法?教学难点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落实可行方法的建议:1.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需要扮演着知识点的传递者,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有趣实用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互动式课堂等,帮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点。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摘要:高中物理受力策略和解题方法的作用与意义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对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策略研究引言整体来说大部分物理知识都比较抽象,而且枯燥无味,高中的物理难度更是增大很多,所以许多学生会放弃高中的物理。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经验引导学生将知识和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所学的知识点能够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提高高中物理的成绩。
一、对称性力学及方法的应用(一)时间对称法时间对称法是指借助时间对称关系,对运动和速度等力学相关问题加以对称联想,使得力学问题和解题过程简单化,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平抛运动中物体垂直方向运动的时间是一致的。
(二)在质量分布不均匀问题中的应用在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解答过程中,质量分布对称需要满足物体受外力对称或者力矩对称,如果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则说明物体质量分布不对称。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常会遇到不对称物体受外力影响的问题,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对物体所受外力和力矩对称条件进行分析,如果物体受外力或者力矩都不对称,则说明该物体属于质量分布不均匀。
因此,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先明确物体的重心位置,然后再思考物体对称性和质量分布情况,如果物体形状为中心对称,且质量分布均勻,那么物体的中心位置就是几何中心,解题过程就相对比较简单。
如果遇到物体形状不对称时,运用传统解题方法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还会增加出错的机会,此时就可以采取割补结合的方式对物体进行切割、互补,将其简化为中心对称问题进行解答,快速找出其重心位置,缩短实际解题时间和降低解题难度。
二、重视力学的学习起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受力分析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性,重视力学的学习起点。
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基础、掌握怎样的作图技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学,循序渐进,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点。
3. 学会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常见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点。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受力分析在复杂图形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 利用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和方向。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受力分析的知识。
4.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2. 常见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点。
3.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5. 受力分析在复杂图形中的应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常见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点。
2. 第二课时: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力的合成与分解。
3. 第三课时:受力分析在复杂图形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受力分析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设置适量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
八、教学案例案例一: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案例二:两个人相互推拉的受力分析案例三:汽车在曲线道路上的受力分析九、课后作业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常见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点。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高中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内容,其中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受力分析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受力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物理受力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增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受力分析是建立在物理基础知识之上的,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物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结合实际,生动形象地解释物理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运动、容器压强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课外阅读、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对物理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愿意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物理实验视频、引用有趣的物理现象和故事,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组织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和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增强他们对物理学的认识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受力分析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配备完善的物理实验设备,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物理实验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物理实验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物理学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受力分析过程中,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也经常会被运用到。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引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受力分析能力。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难点——“受力分析”的教学研究
一
因此 , 在 对每 一种力 的教学 中 , 都 要努力创 造条件 , 建 立 鲜 明 的生 动 的 物 理 情 景 , 引导 学生 经过 自己充 分 的观察 、 比
较、 分析 、 归 纳 等 思维 过 程 , 对 各 种 力 从 表 面 上 的 感 知 进 入 到 深 层 次 的理 解 , 把它们 准确 、 鲜 明、 深 刻 地 纳 入 自 己 的 认 知 结 构 中去 . 尽量避 免似懂非懂“ 烧夹生饭” .
法 的不同. 教材上的知识点 、 知 识 板 块 不 一 定 都 能 很 有 效 地 纳 入 每 一 个 学 生 的 认 知 结 构 中去 . 因为遗忘 的作用 , 学 生 的 认 知
大难点 , 而 这 一 难 点 恰 恰 给 刚 升 入 高 中 的 学 生 首 先 遇 到 了. 因
此, 克 服 这 一 难 点 就 成 为 顺 利 衔 接 初 高 中 物 理 教 学 的 关 键 之
( 3 ) 把 认 知 结 构 和有 效 的思 维 策 略 联 系起 来 . 为 了有 效 地 解 决 实 际 问题 , 还 必 须 引 导 学 生 在 头 脑 中 储
密 的逻 辑 性 和准 确 无 误 的科 学 性 . 而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逐 渐
建 立 起 来 的认 知 结 构 , 是 以简 要 的 语 言 文 字符 号 , 用 记 忆 的方
式 保 留 在 大 脑 中 的. 因为 学 生 的理 解 能 力 的 不 同 , 教 师 教 学 方
一 .
结构就 不一定很系统 , 容易形成一定 的缺陷和漏 洞 , 某 些 难 懂
的 知识 点 , 甚 至 可 以在 一个 较 长 的 时期 里 , 在 学 生 的认 知 结 构 中呈 现模 糊 的 状 态 .
高中物理难点(受力分析)技巧总结
高中物理难点(受力分析)技巧总结1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基本步骤01 找找研究对象,只考虑它受到的力02 力分析力的顺序一般按照“一场力,二弹力,三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分析,以免遗漏03 画根据分析寻找,一边做出受力图04 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验证所做是否正确10大注意事项0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0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0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几个力?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0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
05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质点与物体的差别.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情况的不同或研究的重点不同,有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有时不可以看作质点,如果不考虑物体的转动而只考虑平动,那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在以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均把物体认为是质点,物体受到的是共点力.06注意每分析—个力,都应找出它的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例如汽车刹车时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是物体惯性的表现,并不存在向前的“冲力”.又如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物体做平抛运动,只受重力,并不存在向水平方向抛出的力。
物理之受力分析(精品)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
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
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
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
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难点突破策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3.受力分析的步骤: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b.次画已知力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
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
(3)验证: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 b.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这些难点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难点及应对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一、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难点1. 学生个体差异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背景等都有所不同,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基础较好,吸收新知识较快,而有些学生可能基础较差,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2.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有些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导致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某一种教学方法,如传统的讲授法,而忽视了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
长时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降低学习效果。
4. 课堂管理难度大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维护课堂秩序,处理突发事件等。
然而,有些学生的纪律性较差,可能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
二、应对策略1.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要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更高层次的问题和挑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提高。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3. 加强课堂互动与沟通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与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辅导、线上交流等方式,与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4. 提高课堂管理能力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规范,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责任。
教学难点分析与解决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与解决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初次教授某门课程的老师来说,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教学难点。
然而,如果利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难点,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对于教学难点的分析,首先需要明确难点的形成原因,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往往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不清晰: 有些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往往难以清晰地解释清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2. 应用场景不明确: 一些知识点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作用和意义难以理解,过程也比较复杂,学生对此容易感到疑惑。
3. 先修知识掌握不到位: 很多课程都有先修知识和基础,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基础,理解这个难点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4. 教学方式不当: 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经常存在矛盾,有时候可能是老师过于急于求成,把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强加于他们;有时候也可能是学生个人原因导致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1. 梳理难点内容,找到核心问题当遇到教学难点时,首先需要梳理难点的内容,找到其中的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一般是教学难点的根源,要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理解教学难点。
2. 增加课时和练习时间增加课时和练习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内容。
当学生遇到教学难题时,需要分阶段进行教学并逐渐深入。
还要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让学生逐渐领会得更深更透。
3. 积极使用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解决教学难点的最好办法之一。
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探究性,避免只靠单一知识点的学习。
4. 提供更多实际应用场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当学生可以想象出在实际应用场景下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时,他们就更容易掌握教学难点。
5. 老师的引导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许多情况下也是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攻克与解决方案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攻克与解决方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面临一些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和概念。
然而,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应对这些难点,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本文将围绕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展开论述,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力学部分的难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力学部分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难点之一。
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直观地展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例如展示重力对物体的作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
2.平衡力和力的合成有些学生对平衡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容易混淆。
为了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衡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的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部分的核心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重要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图像和实例,如抛物运动、碰撞实验等,来解释和应用这些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牛顿三定律。
二、电磁学部分的难点1.电路和电流学生常常对电路和电流的概念理解不清,容易混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组装电路,观察电流的变化以及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他们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2.电磁感应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常常存在困难,无法准确描述电磁感应规律。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展示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等,帮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机制,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电磁波电磁波是电磁学部分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对电磁波的特性和传播规律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实验,如无线电的调谐和接收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波的产生机制和传播特性。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承上启下,为学生打下了理科学习的基础。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受力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是物理学学习的基础,也是之后学习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的基础。
受力分析是一个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
为了提高高中生受力分析的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受力分析不仅是一门具体的学科内容,更是一种物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逐步理解受力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操作,从而让他们对受力有更直观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物理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出良好的物理思维方式。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受力分析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严谨性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求也很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受力分析中的故事和经历,鼓励学生去认真学习,培养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明白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受力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学习受力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受力分析的原理。
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强化,引导学生掌握好牛顿三定律、动力学等相关概念,以及有关受力分析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公式。
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受力分析的知识。
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受力分析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提供一些优秀的物理教学视频、优秀的物理学习资料等,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够顺畅地获取到相关知识。
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力分析”教学难点成因及对策
作者:武敬伟
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4年第03期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200)
1问题的提出
所谓受力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在给定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力全部找出来,并画出相应的受力示意图.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受力分析茫然无措.
受力分析不完全或者受力分析错误常常是造成解题错误的诱因,学生因为这一基本功掌握不好而导致学习困难,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因此,克服这一难点是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
2问题的分析
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感到受力分析很吃力,没思路,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受力分析的综合性
受力分析涉及的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若干知识群.例如,在受力分析是可能既要考虑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电磁力,又要与运动状态、加速度等联系起来;是既需要较全面的知识体系掌握,又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学生在初学这些知识点时已经很吃力,这么多知识揉合在一起考虑,难度自然很大.
2.2物理概念本身的高难度
高中物理教学对知识点理解要求较高,与初中要求不可同日而语.以弹力为例:在初中对弹力的要求仅限于能计算弹簧弹力大小,知道弹力可分为压力、支持力、拉力即可,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并不涉及;在高中物理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弹力的种类、各类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弹力大小方向,还要求学生据此判断弹力有无、有几种弹力、大小方向如何等等.
再比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初中主要要求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是压力和粗糙;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求滑动摩擦力,更要掌握静摩擦力;不仅要会求力的大
小,更要会找力的方向;不仅要理解运动,更要理解相对运动(趋势)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稍有疏漏,就会造成漏力、错力等错误.
2.3受力分析的复杂过程是造成困难的原因之一
受力分析不是找物体或者系统受到的某一个力,而是要把物体受到的所有的力按照正确的大小方向用力的示意图标注出来.做到不多力、不漏力、不错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熟练分析每个力的成因、三要素、施受力物体,还要求学生把这些分散的知识板块综合考虑,经过一个完整的分析、检索、判断、检验的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对于一些刚从初中升入高
中的学生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3问题解决的设想与实践
受力分析问题的难度决定了解决它绝非一日之功.在受力分析的教学中,我们要掌握一个
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策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经过一个反复矫正不断巩固的过程,着力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只要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在受力分析这个难题上是可以少走弯路的.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突破受力分析教学难点:
3.1完善知识结构,夯实解题基础
高中物理的各个知识点、知识板块是以概念的逻辑性为主线,严密且准确相互联系的体系.而学生获得的知识点则是以累积的方式逐渐形成的知识点的集合.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学生
脑海中的知识越积越多,遗忘越来越频繁.教材上的知识点、知识板块不一定都能很有效地纳入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容易形成一定的缺陷和漏洞,某些难懂的知识点,甚至可以在一
个较长的时期里,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呈现模糊的状态.
在受力分析这样综合的问题中,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依据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在解题中就不可避免的得出错误的结果,例如多力、漏力、错力等.因此,突破受力分析的第
一个要求就是要确保知识结构的完善.
例1如图1所示,物体A重40 N,物体B重20 N,A与B、B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B用细绳系住,当水平力F=32 N时,才能将A匀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常见错解因为A受到的上下两摩擦力与拉力F相等,且上、下表面摩擦力分别为
f1=μmBg,f2=μmAg,
所以μ=0.53.
在上述错解中,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μmg,错误地理解了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把重力当压力.
正确解法如下: f1=μFNAB,
f2=μFNA、FNAB=mBg,
FNA=mAg+FNAB=(mAg+mBg),
所以μ=0.32.
例2如图2,MA=MB=5 kg,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绳和滑轮的质量均不计,求水平拉力F为多大时,才能将B匀速拉出.
常见错解不少同学在解题过程中以为只需要拉力F克服AB两物体所受摩擦力fAB和fB 即可,于是得出如下结果:
F=fAB+fB=μmAg+μ(mAg+mBg)=30 N.
错解分析及正解
错解原因1:错误的选取了研究对象, F的受力物体为B木块.,应以B木块为研究对象.
错解原因2:根据各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B木块受到向左的拉力F、向右的摩擦力fAB和fB以及向右的拉力T.所以正确的结果下:
T=μmAg;
F=fAB+fB+T=μmAg+μ(mAg+mBg)+T=40 N.
3.2按部就班找力,养成解题习惯
受力分析涉及多种力,过程较复杂.为避免出现多力、漏力、错力等情况,在分析过程中就尤其需要一个清晰的思路.通常在受力分析时要先后经历以下过程:
(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我们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
(2)隔离物体分析: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问题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并将这些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
(3)受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后弹力然后摩擦力,最后再找其他力(比如电磁力等)
对于弹力、摩擦力应逐个在接触面(或点)去找,先判断有无,再判断方向.
(4)进行定性检验:画出受力示意图后要进行定性检验,看一看根据你画的示意图,物体
能否处于题目中所给的运动状态.
例3如图3所示的对A物体的四幅受力图中,正确的有
解析按照“先重力,后弹力再找摩擦力,最后再找其他力”的顺序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重力必定存在且方向固定;弹力须首先通过搬移法假设判断其有无,可知A、B选项只选B.斜面
上滑的物体通过搬移法判断其支持存在,再依据弹力方向规律判定其方向;摩擦力同样只能产生
于接触面上,先判断其有无,再判断其方向故C项错误.同理D选项摩擦力存在条件不完全故错误.
例4L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相连,如图4所示.若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
P 的受力个数为
A.3
B.4
C.5
D.6
解析隔离木板P为研究对象,木板P必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通过弹力有无及方向的规律判断:在上下表面和弹簧接触点等接触处分别存在垂直向下压力、斜面对木板P的垂直向上支
持力和弹簧平行斜面的弹力;根据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规律判断:下表面存在沿斜面向上静摩擦力,故选项C正确.
解答此题要注意,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斜面对木板P一定有摩擦力,轻弹簧中一
定有弹力;若题述中给出斜面上表面光滑,则斜面对木板P没有摩擦力,轻弹簧中弹力为零.
3.3综合归纳分类,提升解题能力
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除了根据一些性质力产生的条件来分析外,有时还需要和其他外部条件结合起来判断受力情况.受力分析常常要将整体和隔离相结合;与运动状态相结合;要与牛顿第三定律相结合.
(1)整体和隔离相结合
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连接体问题,在受力分析时有时要先整体后隔离,有时要先隔离后整体:
例5如图5所示:恒力F作用在B上,A、B、C三个物体静止不动,求A、B之间,B、
C之间,C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此题如果把A、B、C作为一个整体,立刻就知道了地面对C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左,再把AB看成一个整体,C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左,再隔离A,可知A不受摩擦力,这样的题目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2)要与运动状态相结合
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是由它的受力情况决定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了何种运动状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物体的受力情况.比如,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合外力一定为零;我们知道了加速度方向就知道了合外力方向等等.
例6如图6 M静止,倾角为θ,小物体m在光滑的斜面上匀加速下滑,求支持力FN.如图7所示,m与M接触面光滑,两者保持相对静止,以加速度a向右加速运动,求支持力FN.
我们对小物体隔离受力分析后,如图8处理,为什么受力情况相同,而合力不一样呢?这显然是根据加速度方向反过来确定的.
(3)与牛顿第三定律相结合
当我们采用隔离法分析出其中一个物体的受力后,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很方便确定另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样不至于漏掉力.例2中我们分析了A物体的受力,要分析B物体的受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对B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和向左的摩擦力.
例7如图9,半园形凹槽表面光滑,固定在地面上,半径为R;质量为m的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求小球滑到最低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
此题直接求压力有困难,我们可以借助牛顿第三定律先求出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时候,只要抓住各个力的特点,依据合理的解题顺序,那么物体受力分析这一难点肯定会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