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周易》中的文质关系
《周易》“文质统一”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周易》“文质统一”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作者:魏保乐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5期摘要:《周易》是中国古人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中“文质统一”“制器尚象”的设计思想对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文质统一”思想的研究来探索其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文质统一设计形式与功能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周易》,易经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对设计的影响不言而喻。
一、《周易》与“文质统一”“《贲》:亨,小利有攸往。
”(《易经贲卦第二十二》)这里的“贲”(bi)是卦名,下离上艮,象征纹饰。
“亨”,是说事物加以必要的纹饰,可致亨通。
“小利有攸往”,则是指柔小者经适当的纹饰,必有利于增显其美。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彖传》在这里强调的是刚美和柔美交相错杂的装饰,可以亨通。
“上九,白贲,无咎。
“王弼注:“处饰之极,饰终反素,故任其质素,不佬文饰,而无咎也。
”宗白华先生说:“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
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
……所以《易经》杂卦说:‘贲,无色也。
’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载自《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页)《易经》的第三十卦离卦,也阐发了装饰的意义。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以宗白华先生的分析,“离者,丽也,古人认为附丽在一个器具上的东西是美。
离,基友相遭的意思,又有相脱离的意思,这正是一种装饰的美。
……所以器具的雕饰能够引起美感。
附丽和美丽的统一,这是离卦的一个意义。
”可见,《易经》的贲卦和离卦,讲的是装饰设计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文与质的关系,二是附丽与美丽的关系。
其主要思想就是文与质相统一,附丽和美丽相统一,并且把崇尚自然的美作为装饰美的最高境界。
关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古语
关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古语
1. 《论语·雍也》中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强调了内容(质)与形式(文)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只有当内容和形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时,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2. 《周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里的“形”指的是形式,而“道”则代表内容。
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式是为了表达内容而存在的,内容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3. 《礼记·乐记》中讲到:“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这句话说明了“礼”、“乐”、“政”、“刑”等形式的目的都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这些古语都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认为只有当内容和形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仅要关注事物的表面形式,更要深入了解其内在本质,以实现真正的价值。
从孔子易学观的转变看《周易》文本的性质
从孔子易学观的转变看《周易》文本的性质作者:李圣强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03期摘要:对《周易》文本性质的界定,学界常用一句很通用的话概括,即《周易》本为卜筮之书。
这句话对《周易》性质的界定似乎不全面,也似乎降低了《周易》的地位与价值。
《周易》具有卜筮和德性之二重性已得到学界公认,孔子晚年易学观发生重大转变,原因是孔子发现了《周易》的“德义”,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要分析清楚,即《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还是经孔子的德性解释之后才具备的。
如果《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而不是经过孔子的解释才具备,是孔子晚年发现了《周易》其中的“古之遗言”,那么称《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是不全面的,起码应该称《周易》不只是卜筮之书,或者称《周易》是穿着卜筮外衣的有决策之用的体现文王与周公“德义”思想的教化之书。
关键词:孔子;易学观;周易;文本;德义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3-0109-06一、关于《周易》文本性质的争论百年来,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周易》中无“哲理”思想,《周易》文本中的“哲理”思想是《易传》强加给《易经》的。
陆侃如说:“我们知道《易经》并不是古圣王说教的著作,而是民间迷信的结晶,从起源到写定,当然需要几个世纪。
这些迷信的作品,与近代之‘观音籖’‘牙牌诀’极相近,既谈不到哲理,更谈不到文艺。
”①高亨则说:“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神秘深奥的哲理。
”②余敦康先生等也认定《周易》的“哲理”是后人“加上”去的,是《易传》强加给《易经》的,这是“孔子之《易》”而非“文王之《易》”。
③但大多数的传统文献和当今学者还是认可《周易》是讲哲理的。
《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并借“子曰”赞为:“《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从孔子易学观的转变看《周易》文本的性质
收稿日期:2017-06-06 作者简介:李圣强,山东大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 济南 250100) 。
109
中州学刊 2018 年第 3 期
筮书,故朱子强调其本为卜筮而作。 实际上,孔子、 朱子都承认《 易》 为卜筮书,也都主张要从义理即哲 学的角度来研究《 易》,其态度不仅不相反,而且非 常近似。 特别是朱子指出孔子之《 易》 专讲义理,与 孔子以前之《易》不同,很是正确。” ⑤
2018 年 3 月 第 3 期( 总第 255 期)
【 哲学研究】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Mar.,2018 No.3
从孔子易学观的转变看《周易》文本的性质
李圣强
摘 要:对《周易》文本性质的界定,学界常用一句很通用的话概括,即《 周易》 本为卜筮之书。 这句话对《 周易》 性 质的界定似乎不全面,也似乎降低了《周易》的地位与价值。 《周易》 具有卜筮和德性之二重性已得到学界公认,孔 子晚年易学观发生重大转变,原因是孔子发现了《周易》 的“ 德义”,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要分析清楚,即《 周易》 的 “德义”是本已有之还是经孔子的德性解释之后才具备的。 如果《 周易》 的“ 德义” 是本已有之,而不是经过孔子的 解释才具备,是孔子晚年发现了《周易》其中的“古之遗言”,那么称《 周易》 本为卜筮之书是不全面的,起码应该称 《 周易》 不只是卜筮之书,或者称《 周易》 是穿着卜筮外衣的有决策之用的体现文王与周公“ 德义” 思想的教化之书。 关键词:孔子;易学观;周易;文本;德义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3-0109-06
《周易》的文化核心
《周易》的文化核心一、天人文化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棵古老的大树,它既包含着人生观念,也关系着人与自然,包括人与神的关系。
总之,许多问题都是在它的荫庇下而存在和消长。
前人尊《周易》为经,就是说它涉及的是宇宙万物的大道理,既有天地之理,也有人生之理,更有天理与人道关系之理。
《易.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易.系辞下》又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宇宙包罗万象,变化莫测,奥妙无穷;人生机缘遭遇,穷通达变,不可逆料。
天人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与讨论。
西周之时,人们认为天人相通,天降圣贤以治人,《诗经.大雅.烝民》就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意为人的善良和好品德是上天赋予的。
孔子讲天命,《论语.季氏》中说他“知天命”、“畏天命”。
孟子讲天志,《孟子.尽心上》中说他乐天知命,以善而“知天”、“事天”。
荀子认为天和人没有必然的关系。
他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所谓“天职”、“天功”全在于人,人要懂得“制天命而用之”。
老子强调天,但更强调“道”,《老子》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司马迁写《史记》也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他不相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法。
他在《伯夷列传》中说,一些品行不端之人,却“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而一些忠信善身的人,则常常“遇灾祸者,不可胜数”。
从以上简单的梳理可知,天人关系对人生影响至深,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无不谈及于此,有关天人文化的宏论巨著更是充帙盈箧,然究其渊薮,盖源于《周易》。
二、德业文化在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德业”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国家,要讲德治,作为个人,要讲德行。
在才与德中,德居首位。
经典常谈周易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周易文学常识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深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篇章之一,《周易》所阐述的哲学思想深刻而广泛,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易理、道德等方面。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政治等领域,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2. 文化底蕴:在《周易》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象征性解释,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3. 文学形式:作为一部占卜书籍,《周易》的文学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卦辞,不仅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这些特点使得《周易》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于1942年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对《周易》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不仅介绍了《周易》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也深入剖析了《周易》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通过朱自清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周易》的文学价值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价值体现在思想深度、文化底蕴和文学形式等多个方面。
而《经典常谈》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周易》文学价值的重要视角和思路。
易经关系学:质朴是文饰之本
易经关系学:质朴是文饰之本贲卦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濡”,是湿润、润泽,“濡如”是像打湿一样的光泽。
“陵”与凌同,即侵凌的意思。
“九三”处于下卦“离”的最上位,而且一刚处于三个柔爻之间,被装饰得最为华丽,文最胜,因而说“永贞吉”,就是告诫要长久的固守真实,而不过分陷于外表的华饰,最终才能得到吉祥。
所以“象传”说,“终莫之陵也”,是说“九三”知道自己文饰太胜,侵凌着实质,因此还能够坚持固守实质,即阳刚的实质,最终未被阴柔的装饰所侵凌。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束帛”是五匹一束的绢。
“戋戋”是轻小的意思。
“六五”是柔爻,是这一卦的主体。
“六五”身处中央与“上九”成比,注重内心的实质,并不在乎打扮,招募“上九”这样的野外贤人,聘礼仅仅用一些轻小微薄的束帛,看起来不免寒酸,但实质重于装饰。
“象传”说:“有喜也。
”是赞扬“六五”能够去文就质。
这一爻是强调自然的美,胜过装饰的美,说明任何文饰,都不能离开实质而存在。
纵观贲卦六爻,都是谈装饰之道,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已较为重视装饰,注重礼仪,有一定的审美观念。
在处理装饰与质朴的关系上,既提倡一定的、必要的装饰,同时也注重人的质朴的本质。
认为生活中必须以质朴、俭朴为美德,以“白贲”为美的最高境界。
这些思想对物质生活较为富裕、注重美饰的现代人来说,同样是值得参考的。
在合理的范围内注重外表修饰。
本卦阐述的是礼仪修饰的原则。
衣冠不整、蓬头垢面让人联想到失败者的形象。
而完美无缺的修饰和宜人的体味,能使你在任何团体中的形象大大提高。
所以,怡人悦人的仪表也是一种艺术。
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从服饰和仪表上得来的,因为穿着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身份和个性。
毕竟,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在美,需要长久的过程,只有仪表能一目了然。
大凡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的人都好与对方交往和合作,穿像样的衣服是让别人认真对待你的一种方法。
_周易_影响文学的七个层次_周易_与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朱天助在 《韩愈 〈南 山 诗〉 之 “易” 象》〔14〕中 认 为, 韩愈 《南山诗》 化用了 “易象”,具体表现在四点: ( 1) 援用八卦的方位,以凸显终南山地理位置的险要; ( 2) 受 《说卦传》 的影响,铺陈且化用易象而成诗中之物象; ( 3) 深悟 《易》 取象之精髓, 《周易》 多 人 心 营 构 之 象,故 《南山诗》 之物象多非实写之象,取其象征之旨; ( 4) 体
赵晶的 《柳宗元愚者文学意象的美学思考》〔20〕一文在 细致的比照分析后发现,柳宗元的 《闵生赋》 与 《困》 卦 意象全文语意对应,他的这篇赋存在 “以易理入诗文” 的 特殊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展现 《困》 卦所的说的 “致命以 遂志” 的在困境中的不屈精神。
欧阳俊在 《易学与晚明小品》〔8〕中说: “晚明小品中常 援 《易》 议事、析理、抒情,从中寻求理论依据。 《易》 理已渗透到小品创作的各个方面。” 比如,小品文中作者经 常会发挥 《周易》 “乐天知命,故不忧” 的思想。袁中道 的 《题崔受之册》,表达的易理就是从 《损》 《益》 卦中悟 到的 “富不如贫” 的道理。
一、对 《周易》 语言典故的借用
《周易》的基本质性
《周易》的基本質性近年中國湧現《周易》熱,始源無非與現代化有關。
要談中國現代化,必須對中國文化有所反思了解。
中國文化可用「近人」兩字概括。
孔子說︰「仁者,人也。
」他的《繫傳》對《周易》這部古老巨著有極精辟入微見解。
《周易》內容充滿神祕色彩,但理念卻精深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萬事萬物之生減規律,皆解釋得頭頭是道。
正因其有上觀天文,下達地理,中通人事之能,幾千年,更就成為中國諸子百家的學說樞紐,經典中的經典,天下的第一奇書。
周易之結構從《周易》形成的歷史看,先有筮後有卦,沒有筮也就沒有卦,換言之,二者有著等同的意義。
所謂卦,就是卦的卦。
譬如首卦「乾」乾,符號是≡≡(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曰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下乾上」是後人為了用以說明卦畫內外卦之構成,其他全是乾卦經文。
乾卦由六個—符號組成,即是一爻,共六爻。
其他的卦也一樣。
每一確定的爻含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卦中的位次,一是它本身的一定質性。
一卦之中有六個位次,自下而上,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
卦畫符號有—和--兩種,—長叫陽,--兩短曰陰。
陽符號用數字九表示,兩短陰符號用六表示,當一個陽符號或一個陰符號在卦中位次示現時,我們可以稱之為爻了。
既然每卦有六爻,卦自然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了,亦即爻題。
爻題下的說明文字如「初九,潛龍勿用。
」通稱爻辭。
這卦祇有乾卦與坤卦比較特殊,在六爻之外多出一個用九、用六。
卦而用象,表達思想,表達義理的信息就有無限靈活性與通應性。
換言之,卦三百八十四爻,要說盡天下後世無窮無盡的道理,要通應一切人等,一切時變,非用最抽象之象來表達不可。
至於筮,筮是數,卦是象。
筮是卦的前提,卦是筮的結果。
我們所見的三畫卦,即八卦的卦,雖然也叫卦,但顯然是伏羲的先天八卦,跟《周易》的文王後天八卦是不同的。
论《周易》的和谐教育思想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和谐教育思想。
首先,《周易》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应当从天地万物中学习,调和自然,和谐社会。
其次,《周易》强调“和而不同”的思想,即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人,接受他人的主张,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周易》强调“恭敬而不屈”的思想,即尊重师长,尊重长辈,学习礼仪,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总之,《周易》的和谐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恭敬而不屈”的理念,这些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周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
(四)真善美
文学的感情要求真,思想要求善,而形式务求美,故其境界为真、善、美。而《周易》中早已有真善美的启示,《周易》中虽未出现真字,但真者,实也,出现实字十次,大畜卦《彖辞》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笃实,意为笃厚朴实,即表现君子德性之真。“善”字在《周易》中出现十六次,如《乾卦•文言传》:“元者,善之长也。”即有美好之意。至于“美”字则出现五次,《坤卦•文言传》:“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故《周易》的真善美实为后世文学的最高境界。
易教下》说:“《易》象通于《诗》之比兴。”正说明了这一点。他又认为《易》象包容了“六艺”,“六艺”中一些比喻及象徵的描写都属于“象”,他还说:“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其所谓“人心营构之象”,即指通过想像,创造构成的形象,这种形象甚至奇幻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然而它毕竟出自天地自然之象[6]浮
《易经》中的八卦原是模拟自然而画的,《系辞》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为以事物的形象解释《易》。《系辞》又曰:“(庖牺氏)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此为说明《周易》之创作起于自然,其文学观亦源于自然。章学诚《文史通义<
《周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
二、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周易》是一种巫术文学,而《易传》的哲学思想包含了某些文学观念,或者为某种文学观念提供了解释的依据,《周易》的文学思想大可归之为“崇尚自然”,“原道”,“文质并重”,“真善美”等。
中国画论史笔记
中国画论史笔记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
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
“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
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试论《周易》之“文”
试论《周易》之“文”
张绍时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2
【摘要】“文”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系统结构中位于最基础层面,古人以“文”概括所有自然创生与人文创造之物。
“文”在《周易》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天文,与“美”密切相关,是天地之心的体现;二是作为人文,与“德”密切相关,是合乎礼乐行为之“文”。
《周易》之“文”的这两类含义可以追溯至“文”的本义,即外在“错画”文饰义与内在“文德”义。
《周易》之“文”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张绍时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周易·革》九三“革言三就”考釋——兼論楚簡本斷占辭“貞厲”之異文問題
2.近十年文学视野下《周易》研究述评
3.《講周易疏論家義記》殘卷釋文
4.《周易·革》九三“革言三就”考釋——兼論楚簡本斷占辭“貞厲”之異文問題
5.《说文》部分540辨疑——兼论《周易》对《说文》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的文化精神
《周易》的文化精神“易经”本为卜筮之书,是周人留传下来的卦象及筮辞;“易传”则主体是孔子对“易经”的解释,共有10篇。
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一、《周易》的忧患意识。
《易经》中,“吉凶、悔吝、无咎”等断语的设置,都表示通过悔悟或悔恨,改过自新,使自己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否则,则陷于困境或险地而不能自拔,甚至遭遇不幸。
卦辞、爻位的解说,包含了“丰大之时,尚须修美德行,广致贤明”等忧患意识。
《易传》中的忧患意识表现在诸多领域。
在政治生活中,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居安思危,居危自强;在道德修养上,要知过能改,见善则迁,知己辨物,尊礼守恒;在日常生活里,要慎言慎行,自省自励,谦己尊人,善始善终。
二、《周易》的和谐观。
首先,是宇宙天地自然的和谐。
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中的物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它们两两相对,又相互依存,构成了对立统一的整体。
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易传》把宇宙天地自然之道概括为阴阳,阴阳的变化有其自然的规律与法则,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法则,才能够化育天下,臻于至善。
第三,是社会中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孔子的社会理想。
他哲学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出发点便是“爱人”,人与人的友爱、人与人的和谐,就是“仁”的归结点,他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三、《周易》贵和尚中。
书中用了很多带“中”字的词,如正中、中正、时中、中行、中直、中心、中道、得中、中位、刚中、柔中等词语使用的高频率和词汇涵容的广泛性,都可以看出“中”在《周易》的重要地位。
四、《周易》所蕴含的观念。
如中位多吉,而上位多凶,物极而反,其间体现的是中和思想。
在《小象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中”的赞美之词,如“以中正也”“中有庆也”“中无尤也”“得中道也”“以正功也”,等等,在阐释与推断中,表现出“中”道的和乐之情和对“中”道的向往之情。
五、《周易》的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传》自身所做的解释。
从_周易_贲_看美术创作中_文与质_的关系_杨波
58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历来都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
怎样把握那个“度”其实就是艺术创作者最难驾驭的那个点。
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其实大家知道都重要。
那怎么办,三七开,还是五五分?艺术当然不是纯科学和数据的再现,困惑的我们不防翻翻那本被尊称为天书的《周易》,找找看里面是怎样说的,看看古人朴素的观点所揭露的大道理,大智慧。
周易第二十二卦——“贲”卦讲了很多关于外表与心灵,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当代美术创作者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贲”卦中的贲就是修饰,文饰的意思,贲是无色的,也就是朴素的白色。
贲卦辞直接就说“贲,亨,小利有攸往。
”可见朴素的真情实感是可贵,亨通有利的。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事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彖》辞更进一步解释了贲卦亨通的理由。
为什么亨通,原来是能够把握主次,事物自身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阴柔的火前来文饰阳刚的山,“柔”能够把好的位置上位让给“刚”,刚能天行健而自强不息,柔能厚德载物,一阴一阳,刚柔相济,刚柔交错这是大自然的文饰。
文明礼仪而有一定的限度,这是人类的文饰。
这些文饰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那个“度”和“规矩”,观察大自然的文饰,我们可以了解四时变化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饰,可以教化天下。
所以贲卦的装饰是亨通的,有小利,可以前往的。
然后我们再看它的《象》,《象》的意思是山下有火,象征文饰,离是火为明,为装饰;艮是山为止,为节制;就是文明而有节制。
也就是论述文与质的关系,以质为主,以文调节。
而观看当今的美术作品,我们能真正看到什么呢?有多少作品我们能够通过文饰看到作品里面的规律和感化?在大师匮乏的当代,一个很大的原因也许就是,我们太多大师的粉丝,更多的是一生努力去学大师的形象,寻找大师的外套和行头,在表演大师的形象,而不是去真正寻找成就大师一生辉煌的那个“真和善”。
浅谈《周易》之性质
浅谈《周易》之性质《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
《周易》一书以其宏富的内容、精深的思想,传承不绝,历久弥新,数千年来始终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和高度重视。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周易》和易学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至今任然热度不减,其中对于《周易》性质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有人说《周易》是占筮之书,有人说是哲学著作,有人说是历史文献,有人说是政治百科,有人说是道德规范,也有人说是人生指南等等说法都有。
那么,《周易》一书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呢?要分析《周易》的性质,我们必须先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由于《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种不同性质的书所组成的,所以我们要对这两本书分别加以讨论和研究。
《易经》最初起源于占筮而又基本应用于占筮,是一部系统的占筮之书,属于巫术文化范畴。
但《易经》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卜筮之书,因为《易经》在用于卜筮的同时就已经在发挥着沟通天人、指导人事、锻炼思维、道德教化、启迪人生的巨大作用。
它是一个由复杂的象数符号系统和古奥的语言符号系统共同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正如朱熹指出:“《易》本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
止于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以为理,而不以为卜筮,亦非。
”但西周时期以及西周之前的“占筮”是否就是孔子荀子眼中的“占筮”?是否就是我们所见的地摊算卦之类?这显然不是。
《周礼·春官宗伯·筮人》曰:“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筮”即占筮,指用《易传·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一类的操作方法来求卦,再以《易经》推断人事吉凶。
可见,在那个文化高度垄断的时期,卜筮是一种用来决定国家大事的重要政治形式,是一种由极少数人操纵的至为神圣的文化行为,是一种古人赖以沟通天人、指导人事的重要方式,是统治阶级用以教化民众,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关于《易传》,是在《易经》形成后,人们在长期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赋予《易经》以新的内涵,逐渐学会以《易经》来指导社会人生,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部单纯的占筮之书,后来主要由孔门后学在战国时期完成了对《易经》解释的系统整理,汉代学者将它们编辑在一起,即为《易传》,也称《十翼》,是一组具有相当深度的哲学作品,它继承了占筮的象数观念,对《易经》的占筮作了理论化的解说,同时也把《易经》本身所蕴含的义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周易》中的文质关系
作者:丁力, 徐华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刊名:
飞天
英文刊名:FEITIAN
年,卷(期):2010(18)
1.陈良运文与质@艺与道 1992
2.宗白华艺境 1997
1.梁玉振.方丹"手"之流变探析[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
2.郑昕芾.肖其峰会意字构形中的字素选取原则[期刊论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4(4)
3.王妍.黄静从模仿到虚拟:汉字意象的仿像化及其诗性意蕴[期刊论文]-文艺评论2011(1)
4.张沈安.高云.Zhang Shenan.Gao Yun古代文学理论思维表述和概念范畴的特征[期刊论文]-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5.白云.BAI Yun语言与隐喻思维[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4)
6.沈秀丽在概念合成理论下概念隐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的诠释[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10(2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ft2010180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