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o fc o s Meh d rse t t yw sp r me p t tw ou d r e t s r a sreyi J j gWo n fr ne t n . to sA pop cies d a efr di ains h n ew n btt c ugr i in me i i v u o n e o ei l n ua
1 . 2调 查 方 法
采 用前 瞻性 调查 方 法 , 定 统一 调 查 表格 。产 科 医生 每 制 天对 手术 后 患 者 切 口情 况 进 行 观 察登 记 ,同 时记 录 体温 、 血 象 和相 关 的检 查结 果 , 出现感 染 者 。 踪 随访 产 后 4 并 接 追 2d, 受 医 院感 染监 控 专 职人 员 的 指导 。将 监 测结 果 以 E cl 式 xe方
d lv r ,ep ciey Co cu in cos sg i c nl so itd wi ih rrs fifcin a h p r t e st r eie rs e t l . n so Fa tr inf a t a s cae t ah g e k o n e t tte o eai i we e y v l i y h i o v e p oo g d d rt n o p rt n,n r a e u d ln t n o r g n r lh at .ei p rt e u e o n i co i r g rln e u ai o e ai ic e s d wo n e gh a d p o e ea e hP ro e ai s fa t o f o l v mirb a d u s l h d p o e fe tv n d ce sn h n ie c fS I a rv defciei e r ai gt eicd n e o S .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调查报告-1
医院⼿术部位感染调查报告-1xx医院⼿术部位感染疑似暴发调查报告xx医院组建于1939年,现有编制床位502张,实际开放床位750张,在职职⼯862⼈,是⼀所⼆级综合医院。
医院年门诊量约243587⼈次,2016年年⼿术量3828(住院病⼈)例次。
医院有独⽴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专职⼈员3⼈。
2017年5⽉⾄6⽉期间,该院⼿术部位感染增多,感染率超过以往平均⽔平,现针对此次疑似暴发调查报告如下:⼀、⼿术部位感染概况调查结果显⽰此次⼿术部位感染愈合不良事件主要发⽣在产科、妇科和普外科,调查组将2017年5⽉1⽇以来的⼿术患者的病程进⾏调查,产科共开展127台剖宫产⼿术,共发⽣⼿术切⼝感染26例,感染率为20.47%。
妇科开展剖腹⼿术18台,共发⽣切⼝感染10例,感染率为55.56%,普外科开展⼿术143台,共发⽣切⼝感染12例,感染率为8.39%。
同时,对2017年1⽉1⽇⾄2017年4⽉30⽇⼿术切⼝感染率进⾏调查:结果显⽰⼿术切⼝感染率在5⽉份及6⽉份有明显升⾼趋势,且在6⽉份达到最⾼,⼿术部位感染率变化趋势如图1所⽰。
图1 2017年⼿术部位感染率变化趋势图⼆、流⾏病学描述1.⼈群分布基础资料显⽰,⼿术部位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在9-75岁(中位数是34岁),除妇产科的36例⼥性患者外,普外科感染患者中男性7例,⼥性5例,男性占58.3%,⼥性占41.7%。
26例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患者均有贫⾎、胎膜早破等易感因素,10例妇科开腹⼿术后感染患者中有4例贫⾎,1例为肿瘤,12例普外科开腹⼿术患者中7例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
2.感染的⼿术时间分布,⼿术⾄发⽣感染潜伏期为2-11天,潜伏期中位数为6天,流⾏曲线⽰2017年5⽉⾄6⽉期间感染的⼿术时间⽆明显集中趋势,见图2。
图2 ⼿术部位感染流⾏曲线图3.空间分布切⼝感染患者所在的病房、床号以及⼿术间的分布均⽆明显集中趋势,⼿术间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术间使⽤情况调查⼿术间5⽉1⽇⾄6⽉30⽇⼿术台数感染例数⼿术间感染率%第⼀⼿术间100 17 17第⼆⼿术间 1 1 100第三⼿术间82 11 18.41第四⼿术间 1 0 0第五⼿术间29 5 17.24第六⼿术间20 4 20第七⼿术间55 10 18.184.⼿术医师感染专率对⼿术医师感染专率调查结果显⽰,妇科杜云医师术后感染率相对较⾼,调查结果见表2。
上半年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报告
2013年上半年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报告2013年上半年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应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医院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5%,Ⅰ类手术切口抗生素使用率《30﹪,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50﹪,治疗性使用抗生素前病原学送检率≥30﹪,我院也已将上述几项纳入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现就今年上半年的监测情况,进行汇报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
一、监测方法:院感办联合信息科、药械科,通过医院信息维护系统,完成资料的收集。
二、监测项目: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Ⅰ类手术切口抗生素使用率、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治疗性使用抗生素前病原学送检率。
三、监测结果及分析:表一、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1.1从上表监测结果可以看出:(1)2013年第一季度本院无菌手术例数以骨伤科最高,162例,切口愈合情况最好,切口乙级、丙级愈合率均为0,甲级愈合率达100%;其次为为外科,无菌手术例数共98例,3例丙级愈合,切口感染率达3.06%,甲级愈合率96.94%,为整个外科系列中无菌切口感染率最高的科室;妇产科无菌手术例数9例,乙级愈合1例,无切口感染情况,切口甲级愈合率90%.全院第一季度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11%,大于0.5%,不符合规范要求;(2)第二季度全院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同第一季度相比,明显好转。
1.2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①术前准备不充分如:患者基础疾病未得到合理控制、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时刻方法等;②术中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过长、未注意给患者保暖等;③术后病房管理失严,医务人员未注意手卫生、换药等技术操作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等。
1.3改进措施:1、加强《无菌手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培训;2、科室加强手卫生督查;3、病区环境卫生学的监测;4、加强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器械灭菌效果监测等。
2.1从上表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妇产科、普外科2013年上半年清洁手术病人抗生素使用率均达100%,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无差别;骨伤科第二季度较第一季度抗生素的使用率上升1.49%,;全院综合,第二季度清洁手术切口的抗生素使用率较第一季度上升6.3%。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一、监测目的:监测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产科剖宫产手术病人。
三、监测时间:每年1月1日-12月31日。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定义:(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五、监测方法:(一)监测前的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妇/产科住院部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手术室及妇/产科住院部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三)明确职责和任务,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1.妇产科手术医生职责和任务①完善病案记录,如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切口异常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记录手术人员:主刀者及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定时换药,专兼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填写院感病例登记表,送分泌物做病原学检查。
④围手术期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使用。
2.病房监控护士职责和任务①做好术后患者病情记录,落实好手术部位院感控制措施,发现切口有异常,协助医生做好标本采集。
②做好手术患者的出院指导及电话回访,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科室医务人员联系,随访时间为30天。
3.麻醉科职责和任务:负责麻醉管理,ASA麻醉评分等工作。
4.手术室职责和任务:负责所有进入手术室的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隔离和术中配合等规范性操作管理;做好手术室环境、空气、物表等管理。
妇产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 临床症 状 ,细菌培养 ,体温监 测 ,临床用 药按统 一 表格进行调查分析 。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 率 .
本组资料 54例 , 5 发生医 院感染共 4 6
例,感染率为 8 %。道 最多共 3 . 2例 ,其次 为切 口感 染 1 例 ,胃肠道感染 2例 ,尿路感染 1 ,医 1 例 院感染发 生部位及构成 比见表 1 。
摘 要 : 目的 全 。方 法
通过 调查 与 分析 20 0 9年 1 至 1 月 2月妇 产科 术 后 患者 医院 感染 因 素 ,从而 预 防和 控制 医 院感 染发 生 ,确保 医 疗质 量和 医疗 安 忠 者
对 20 0 9年 1 至 l 月 2月份 妇产 科手 术 治疗 患 者 5 4例进 行 监控 ,对 发 生 医院 感染 的 4 5 6例 患 者进 行 调查 与分 析其 因 素 。结果
1 资 料 与方 法
7 , 自身 体质因素 ,肥 胖 、营养 不 良,产科 患者 经试产 d
20 0 9年 1月至 1 2月在本 院妇产 科手术治疗 的患者 5 4例,年龄最大 的 6 5 5岁,最小 的 2 O岁 ,其 中产科 3 1 3 例 ,妇科 2 3例 ,按 《 2 医院感染诊 断标准》确定诊 断,
表 1 医 院感 染发 生部 位 及构 成 比
3 讨 论
而 改 行剖 宫产 者 以及妇 科 患 者长 期 阴道 出血 而 至贫 血 者 ,抵 抗力弱 ,免疫 功能低下 ,对感染有 高度 的易感性。 31 医源性 因素 长 时间住 院,医源 性交叉感染 ,手 .. 2 术切 口感染大 多与手术有 关,其感染源 可为参与手术 的 工作人 员手 、皮 肤 、头发 、上呼吸道带 菌而种植于手术 切 口,也可来 自病人 的皮肤 、呼吸道 、消化道、泌尿生 殖道等 。手术室环 境因素 ,特 别是手术器械 被污染常造 成外科切 口感染 的爆 发流行 ,导尿管菌尿症 主要与插管 方法 ,留置导尿 时间及 由于消毒 不严 的医疗器 械等引起 外 源性感 染 ,妇产科任 何一项 医疗 护理方案 的实施均是 通 过医务人 员的双手来 完成 的,所 以医务人 员的手常常 易被 细菌污 染 ,由于工 作量大 ,操 作频繁 ,忽 略 了手的 清洁 与消毒 ,增加 了医院感染 的机会 。 31 环境 因素 由于 妇产科患者 多,母婴 同室陪护家 .. 3 属 2人 以上 ,病 人 、医院工作人员 、探视家属 等人员流 量大 ,出入频繁 ,病床 间隔距 离小 ,隔离措施不到位 , 病房通 风设施不 完备 ,造成 空气污染 ,手术室陈 旧布 局 不符合功 能流程 ,均 易造 成医院感染 的发 生。 31 抗 菌药的不 合理使用 抗菌药应 用的不合理是普 .. 4 遍现象 , 本组 4 例 感染病例均是手 术前就开始使用抗菌 6 药物 ,但均 未进行 药敏试验 ,不依据药敏试验 应用抗菌 药物 ,再者广 谱高效抗 菌药物 的增多 ,药源丰 富和使用 方便 ,使某些 医生对用 药指征 掌握 不严 ,治疗 和预防上 不 该用 抗菌 药的也采用 了多种』 谱抗 菌药物联 合应 用 , 一 而且疗 程长 ,剂量大或朝 令夕改 ,更 换频繁 ,存在 不合 理使用抗 菌药物 的情 况 。 3 控 制措施 . 2 3 . 严格 执行消 毒隔离制度 加强 隔离预防 的基本 原 .1 2 则及 岗位 职责 ,做好 手术室 、产 房 、母 婴同室 、重症监 护室 、消毒供应室等 的感染管 理,是减少 医院感染 的重 要 措施之 一 ,严 格执行 无菌技 术…,无 菌技术 是预防医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那丽华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那丽华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
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收治时间在2014年度1月-2019年度1月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有无感染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发生感染、对照组50例未发生感染,分析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再实施预防对策。
结果:观察组IL-6(168.23±2.64)pg/ml、CRP指标(8.12±1.03)mg/L高于对照组(P<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ASA分级Ⅲ级、非主刀医师缝合为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后,再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能够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预防对策研究显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为开腹手术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容易增加患者痛苦,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而通过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后,再实施一项预防对策十分重要,能减少感染率[1]。
因此,本次研究选取100例的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收治时间在2014年度1月-2019年度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根据其有无切口感染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50例发生感染,对照组50例未发生感染。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由于个人原因中断研究者。
观察组:年龄范围21岁-70岁内,50例患者平均年龄(46.21±1.21)岁。
对照组:年龄范围22岁-70岁内,50例患者平均年龄(46.17±1.21)岁。
二者各项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感染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判断,即存在热、痛、红、肿等症状,且表浅切口部位存在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呈阳性,一般以皮下组织、切口皮肤处发生感染。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目标性监测计划目标性监测计划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趋势和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目标性监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监测指标: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明确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2.确定监测对象:监测所有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包括急诊和择期剖宫产。
3.确定监测的时间点:监测应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如术后24小时、72小时、7天和术后30天等。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监测。
4.制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采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如观察手术切口的红肿、渗液等情况,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询问孕妇术后的症状和体征等。
5.设立监测机构和团队: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包括感染科专家、妇产科医生、临床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6.建立监测数据库:将监测结果记录和分析,形成数据库,以便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目标性监测计划中制定的指标和方法,实际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预防措施: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准备工作,对器械和手术环境的消毒和洁净等。
2.监测工作的执行: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按照监测计划中的要求,全面进行监测和记录。
3.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的感染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因素。
4.措施的调整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提高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5.经验总结和培训: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提炼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
6.宣传与教育: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己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分析
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以及防范措施。
方法:对广西某医院2012年度妇产科手术中出现感染病例的统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12年医院妇产科感染发生率4.1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40%,其次是ⅱ类切口感染和院内感染例数一样同为30%。
结论:通过对感染比例和类型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建立诸如加强病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手术室内和病房内的通风,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是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最有效的科学干预。
【关键词】妇产科;目标性监测;干预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7-0142-02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术后并发症之一,ssi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部分[1]。
随着医院麻醉技术的发展和手术设备的更新,在医院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妇产科手术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越来越小,但少部分患者容易出现感染的问题始终没有办法克服,医院只有根据感染的类型对妇产科手术部门进行目标性检测并形成一定的干预措施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为医院感染工作的进步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手术患者482例,出现院内感染6例,其中ⅱ类切口6例,呼吸道感染8例。
1.2 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开展妇产科手术医院感染分析,并探讨护理措施。
1.3 护理方法不同的妇产科手术后感染,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均为对症护理,能够起到针对性治疗的效果,减轻感染患者的痛苦。
1.3.1 院内感染的干预院内感染的干预首先应该是建立在所有医务人员对感染工作的重视基础之上。
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
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或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因各种原因而被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侵袭,导致新发或加重已有的感染。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医院需要对感染进行监测和防控。
本文将对我院近一年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总结。
一、感染监测目的与方法感染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我院采用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主动监测包括例行巡查、患者随访等方式,被动监测则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和获得来自不同科室的反馈信息。
二、感染发生情况总览在过去的一年中,我院共收治患者10000余例,其中感染患者占总住院人数的4.5%,发现和报告的感染病例共计450例。
1.感染类型分布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细菌类型,我院的感染主要分为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血液感染等。
呼吸道感染占比最高,约占总感染病例的30%,其次为手术切口感染和血液感染。
2.感染发生时间分布对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的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感染高发期集中在手术后的前7-10天,占总感染病例的40%。
其次是住院超过14天的长期患者,占比约为30%。
三、感染率分析感染率是评价医院感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我院感染监测数据统计,近一年来的感染率为每千住院人日7.2‰。
1.不同科室感染率对比不同科室感染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中心血液透析室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4.5‰、18.2‰和12.8‰。
而儿科、妇产科和眼科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2.不同细菌引起感染分析根据实验室细菌培养结果,最常见的感染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加强手卫生措施是预防这些细菌感染的关键。
四、感染监测的不足与改进在感染监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
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监测手段落后、报告系统不够及时、监测意识不足等。
为此,我院计划引进先进的感染监测设备,完善感染报告系统,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
结 论 多途径 加 强 围术期 医院感 染 管理 , 积极 采 取手 术 部位 目标性 监 测 , 有效 降 低 了 手术 部位 感 染率 。
Y U EB o h u a Y U EJ i n x i a ?
1 . I n f e c t i o n Ma n a g e me n t De p a r t me n t ,F a n Co u n t y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i n P u y a n g Ci t y o f He ’ n a n P r o v i n c e ,F a n Co u n t y
c a n c e o f s u r g i c a l s i t e i n f e c t i o n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1 .M e t ho d s Us e d p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me t h o d, g e n e r l a s u r g e r y ,g yn e c o l o g y a n d o b s t e t r i c s ,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h o s p i t l a s u r g e y r p a t i e n t s we r e c h o s e f o r t a r g e t e d mo t r -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探讨防范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方法:调查医院2007年1月~5月930剖宫产患者,对病区和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带菌情况,手术者的无菌技术和用药情况等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2007年1月~5月剖宫产患者930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6例(1.72%)。
其中术前感染用药24例,术后感染2例(感染率8.35%)。
抗菌药物的术前预防用药术前半小时使用201例,术后感染1例(感染率0.5%),术后使用705例,术后感染13例(感染率1.8%)。
手术者手的细菌培养和无菌技术操作合格率分别为25.6%和15%。
结论:剖宫产手术的切口感染与病区和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带菌情况、手术者的无菌技术操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加强病区和手术室的管理,加强手术者的无菌技术操作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调查分析;对策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我们对2006年我院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时发现,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在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感染中居首位。
为了解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居高的原因,对我院2007年1月~5月93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调查我院的930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6.8岁。
其中术后切口感染16例。
1.2 研究方法:调查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以及可能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
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情况(年龄、身体情况),病房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培养及产科手术者的无菌技术监测,剖宫产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医院感染检查监测及分析
医院感染检查监测及分析(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病例0例,医院感染率0,医院感染漏报病例0例,医院感染漏报率0,0例医院感染病例感染部位分布:(二)消毒药械及环境卫生学监测:一季度对医院感染重点高危科室随机采样10份,合格10份,合格率1000%。
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药械监测:(三)感染控制检查情况:一、口腔科1、一名医生操作后未洗手。
2、治疗台上甲硝唑已超过有效期。
3、抽考一名医生六步洗手法,回答不熟悉、连贯。
二、妇产科1、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职责文书齐全。
2、医生给病人换药时未戴口罩。
3、开启的氯化钠未注明开启日期、时间、操作者。
4、抽考一名护士六步洗手法,回答不熟悉。
三、手术室1、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职责文书齐全。
2、医疗废物分类存在混放,其中损伤性废物中混放棉签。
3、抽考一名医生职业暴露处理措施,回答不熟悉。
四、胃镜室1、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职责文书齐全;2、医疗废物分类严格执行;医疗废物桶盖子未盖,外壁有污垢未清洁;3、紫外线灯管每星期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无记录。
五、检验科1、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职责文书齐全;2、医疗废物分类存在混放,其中损伤性废物中混放注射器;3、抽考一名护士六步洗手法,回答熟悉、连贯。
六、急诊科1、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职责文书齐全。
2、医疗废物分类严格执行。
3、抽考一名护士六步洗手法、洗手指征,回答不够熟悉。
七、综合病区1、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职责文书齐全。
2、医疗废物分类存在混放,其中利器盒中混放注射器。
3、柜子里消毒剂与私人物品混放。
二、分析(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一季度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医院感染漏报率达0,说明本季度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措施到位。
(二)消毒药械及环境卫生学监测:三季度抽查合格率100%。
(三)感染控制检查情况中,临床科室管理排列前三名的是:急诊科95分、手术室95分、综合病区 92分,每个科室扣分的共同问题:医疗废物分类存在混放。
预防剖宫产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进展
犇犗犐:10.12138/犼.犻狊狊狀.1671-9638.20194230
·研究进展
王 介 文1 ,严 谨2
(1.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护理部,湖南 长沙 410013)
[摘 要 ] 手 术 部 位 感 染 是 剖 宫 产 术 后 最 常 见 的 并 发 症 之 一 ,发 生 率 为 3% ~15% ,给 产 妇 带 来 巨 大 的 身 体 和 心 理 上的负担,也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死亡产 妇 中,3% 与 剖 宫 产 术 后 手 术 部 位 感 染 有 关。 本 综述将从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危险因素,以及最新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 述,探 讨 预 防 剖 宫 产 手 术 部 位 感 染 的 集 束 化 管 理 措 施 ,以 及 有 效 的 实 施 模 式 ,降 低 剖 宫 产 患 者 手 术 部 位 感 染 发 生 率 。 [关 键 词 ] 剖 宫 产 ;手 术 部 位 感 染 ;医 院 感 染 ;危 险 因 素 ;预 防 措 施 [中 图 分 类 号 ] R181.3+2 R719.8
measure
剖宫产手术是 妇 产 科 最 常 见 的 手 术,在 美 国 通 过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 占 32%[1],在 中 国 剖 宫 产 率 为41%[2]。手 术 部 位 感 染 (surgicalsiteinfection, SSI)是 剖 宫 产 术 后 常 见 并 发 症,发 生 率 为 3% ~ 15%[3]。 剖 宫 产 是 产 后 感 染 的 重 要 因 素 ,与 阴 道 分 娩 相比,剖 宫 产 感 染 的 危 险 增 加 了 5~20 倍[4]。 过 去 三 十 年 ,由 于 卫 生 条 件 的 改 善 ,术 前 预 防 性 使 用 抗 菌
感染病例监测分析
2016年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分析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情况:2016年共监测住院病例6560例,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7人,感染例次27例次,科室上报27例,漏报0,院内感染率0.4%,漏报率0。
1、2016年全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统计2、2016年各科室院内感染情况汇总表3、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手术部位感染8例,占感染病例的29.63%;呼吸道系统感染感染9例,占感染病例的33.33%;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占感染病例的29.63%;泌尿道感染2例,占感染病例的7.4%。
见下表:2016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4、病原菌培养结果未做(医院未开展细菌检测)二、资料分析2016年全院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数共27例,年龄最大者79,最小者11岁;住院时间最长37天,最短3天。
大多数病人存在侵袭性操作,并且侵袭性操作次数越多,病人出现院内感染的机率明显增高。
三、改进措施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各科室应针对科室感染情况,组织讨论,分析科室感染因素,制定科室感染控制制度。
2、严格落实重症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控制措施,凡使用呼吸机和气管切口病人,均使用《呼吸及相关肺炎预防控制措施执行及督查表》,科室、医务科、护理部、控感办实施监督管理。
3、凡感染病例应根据感染部位采集相应组织或分泌物送检,进行细菌培养,明确感染病原体,采取相应隔离措施,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4、手术科室应对手术病人开展《手术院内感染风险评估》,严格执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5、手术室开展《手术室医院感染评估》,做好手术室环境和无菌物品的准备工作,降低感染风险。
6、认真落实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外科换药流程,手术科室开展换药操作培训。
7、严格掌握侵袭性操作的指征,每天评估拔管指征,尽量减少留置时间。
8、院感办继续加强外科洗手、手消毒及换药操作流程的督导检查。
院感办2016年12月31。
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分析及对策
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分析及对策李秋兰;李国君;莫秀嫦;王振文;付桂凤【摘要】目的:探讨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方式,对医院2012年手术科室住院患者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病例4 285例,发生手术部位相关性医院感染共17例,感染率为0.40%;Ⅰ类切口手术1 044例,发生医院感染2例,感染率为0.19%;Ⅱ类切口手术3 241例,发生医院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6%.按不同手术危险指数级别统计:危险指数评分为0分病例共1 764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危险指数评分为1分病例共1 47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例,感染率为0.41%;危险指数评分为2分病例共97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1例,感染率为1.12%;危险指数评分为3分病例共6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3.12%.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实施全程监测跟踪,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分析;预防措施【作者】李秋兰;李国君;莫秀嫦;王振文;付桂凤【作者单位】东莞市桥头医院院感科,广东东莞523523;东莞市桥头医院院感科,广东东莞523523;东莞市桥头医院院感科,广东东莞523523;东莞市桥头医院院感科,广东东莞523523;东莞市桥头医院院感科,广东东莞5235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23.4外科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再住院率,还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为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我科对2012年Ⅰ、Ⅱ类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目标性监测,调查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及感染危险因素,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产后感染识别和处理操作评分标准
产后感染识别和处理操作评分标准概述产后感染是指在分娩后出现的感染症状,可能会影响母亲的身体恢复和婴儿的健康。
为了及时识别和处理产后感染,我们建议使用以下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在评估是否存在产后感染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下指标进行评分:1. 体温:常规测量产妇的体温,超过38℃可能表明感染的存在。
2. 子宫复旧:观察产妇子宫的复旧情况,如异常出血、子宫扩张等可能是感染的迹象。
3. 脓毒血症:监测产妇的血液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异常升高可能暗示感染。
4. 切口感染:对剖宫产或有切口的产妇,观察切口是否红肿、渗液、疼痛等,可能表明切口感染。
5. 尿路感染:检查产妇是否有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6. 乳房感染:观察产妇乳房是否红肿、压痛、有分泌物等,可能表明乳房感染。
处理操作根据评分结果,可以采取以下操作来处理产后感染:1. 体温升高:及时记录体温,与医生沟通并遵循医嘱进行相应治疗。
2. 子宫复旧异常:与医生协商,可能需要进行子宫拭子检查、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
3. 脓毒血症:及时报告医生,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和输液治疗。
4. 切口感染:保持切口清洁,与医生咨询可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或进行切口处理。
5. 尿路感染:喝足够的水,保持尿路通畅,与医生咨询可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6. 乳房感染:保持乳房清洁,如有乳腺堵塞等情况,及时进行乳房按摩,与医生咨询可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结论通过遵循上述产后感染识别和处理评分标准,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后感染,并确保母婴的健康。
在评分和处理操作过程中,建议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以确保最佳的处理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果分析作者:廖小萍胡美霞陈丽华袁纯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16期[摘要] 目的了解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和控制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10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 20个月共监测产科手术患者3 110例,剖宫产3 06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9%;剖宫产加子宫切除11例,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18.18%;剖宫产加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5.56%。
结论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和一般情况差的产妇感染风险增加,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产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
[关键词] 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中图分类号] R65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6-0022-02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for obstetric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LIAO Xiaoping HU Meixia CHEN Lihua YUAN ChunDepartment of Obstetrics,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Jiujiang 332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for obstetric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and assess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infections.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bstetrical surgery in Jiujiang 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rch 2010 to October 2011. Results A total of 3 110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obstetrical surgery were monitored. The rate of SSI was 0.49% in 15 of 3063 patient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18.18% in 2 of 11 patients after hysterectomy and 5.56% in 2 of 36 patients after myomectomy following cesarean delivery,respectively. Conclusion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infection at the operative site were prolonged duration of operation,increased wound length and poor general health.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had proved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SSI.[Key words] Obstetrical;Surgical site infection;Surveillance手术部位感染是产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控制医院感染关系到产科医疗质量。
产科医生在手术前后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监测,了解导致感染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的[1]。
对本院2010年3月~2011年10月产科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处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调查2010年3月~2011年10月3 110例产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患者年龄21~42岁,平均29.8岁。
1.2 调查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制定统一调查表格。
产科医生每天对手术后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登记,同时记录体温、血象和相关的检查结果,出现感染者,追踪随访产后42 d,并接受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的指导。
将监测结果以Excel方式录入计算机,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总结。
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诊断标准及手术切口分类参照卫生部医政司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 2003录入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产科手术部位感染情况3 110例产科手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其中腹部切口感染13例,子宫切口感染2例,子宫肌质炎2例,腹膜炎2例。
剖宫产术、剖宫产加子宫切除术及剖宫产加子宫肌瘤剔除术三种手术类型中,以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的剖宫产同时子宫切除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最高,为18.18%,三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剖宫产术前30~120 min及术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剖宫产术中﹙结扎脐带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011年较2010年明显提高(P < 0.05)。
见表2。
2.3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发生手术部位感染5例,感染率为0.37%,术后用抗菌药物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4例,感染率为0.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部位感染19例中,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5例,占26.32%,术后使用抗菌药物>5 d 药物18例,占94.68%。
见表4。
3 讨论3.1 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意义产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腔隙的感染(如腹壁切口感染、子宫切口感染、子宫肌质炎、腹膜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为与宿主有关的和与手术有关的两个方面,手术方面则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2]。
产科手术常见的是剖宫产,其是解决难产及某些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剖宫产率明显提高,医院感染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增加产妇痛苦的同时给产妇家庭和社会造成经济损失。
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因而对剖宫产术的围术期管理和监测是产科医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3.2 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特点产科手术急诊手术多,属于清洁-污染手术,需同时行附件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的可能使手术的难度加大并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患者出血、创伤的风险。
本资料中产科手术部位感染以腹部切口感染为主,占总数的68.42%,手术部位的微生物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必然因素,伤口的清洁程度与感染发生几率呈正相关,污染越重的伤口感染的几率越高[3]。
本调查结果显示,剖宫产术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49%;剖宫产加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5.56%;剖宫产同时子宫切除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最高,为18.18%。
这说明手术部位感染与手术创伤的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危险程度有关[4]。
3.3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切口手术,需进入宫腔,与阴道相通,而产妇阴道内存在大量细菌,除乳酸杆菌为正常有益菌群外,其他由真菌、原虫、细菌和病毒组成的群体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在手术、分娩、出血等阴道微环境发生变化条件下可导致菌群失调,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5]。
剖宫产预防用药应选择一些对新生儿毒性较小而乳汁浓度较低的药物,宜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
为了避免胎儿不必要接受抗生素,预防用药时间建议在结扎脐带后立即给药[6]。
本资料中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37%,术后用抗菌药物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一致,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7]。
由于产科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不能完全依赖抗菌药物来预防术后的感染,同时应该重视预防感染的其他措施,包括治疗产妇生殖道各种感染性疾病、术前增强产妇抵抗力及手术耐受力、纠正内科合并症、确切手术指征、严格无菌操作,以尽量减少细菌污染和繁殖的机会。
[参考文献][1] 李金娜,王宁宁,刘芳菲,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与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52-2454.[2] 李素英,黄晶,于连聪,等.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与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5):628-629.[3] 茅一萍,徐耀初,尹忠诚,等. 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3):342-345.[4] 赵纲,高继东,周常丽,等.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37-238.[5] 郭珺,王欣,张美英,等. 抗菌药物在妇产科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449-450.[6] 刘妹莲,林掌珠,邱丽心,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20-4222.[7] 张文军,李妍.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