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教案范文
高考语文 咏物诗(《蝉》)鉴赏意象名师课件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第一、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 离”的吟咏方法。
第二、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 或象征意义。 第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的道理。
第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无别的道
理。 想一想:哪些意象也寄寓诗 人高洁的品格呢?
蝉鸣声声总关情
再 见!
毓英中学 吴雅蓉
A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蝉)。—晁补之 (聒噪之音令人顿生烦闷纷扰之心)
B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柳永《少年游》 (“柳”含“留”意,“蝉”谐“惨”音。抒羁旅之
愁。 ) C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
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寒蝉凄切之音烘托诗人怨愤凄惨之情。ຫໍສະໝຸດ Baidu)
说一说:在学过的课文中我们 碰到过哪些写蝉的句子呢?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 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于 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 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 命的活力。诗是培养文学趣味的最好 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 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 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朱光潜《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谢 谢 大 家! 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唐宋诗词鉴赏选讲
咏物诗(《蝉》) 意象鉴赏
菊柳
蝉
梅 古诗
高三咏物诗鉴赏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再 来 挑 战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严郑公宅同咏竹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依依惜别图
对故居的 依恋难舍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 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 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 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 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 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完胜》P124—127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 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 架空分析情感。(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
《咏物诗》优秀教案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练习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1)"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前趣猜(个人读)
1.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2.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二、出示课题: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诗鉴赏
三、介绍课堂五步骤:定向-导学-检测-小结-拓展
四、定向
1.明确咏物诗的概念及特点。
2.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3.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五、导学
1.咏物诗的定义(讲授法)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例1:柳(集体读)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例2:移家别湖上亭(集体读)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通过以上两首诗来区分“咏物诗”和“写景诗”的异同。
2.咏物诗的特点(讲授法)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手法: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例3:柳李商隐②(个人读)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浅谈高三咏物诗鉴赏复习设计
雪霜 多 后始 青 葱” 。经过 这样 的聚焦 式 的 阅读 , 学 生对松 树 傲 霜 斗雪 的特 点有 了诗 意 的感受 , 对 诗人 通过 咏物 来言 志抒 情 有 了更 多的 理解 与共 鸣 , 对 诗 歌有 了更 多 的热爱 。 学 生认识 到诗 中的竹 、 松, 已不只 是简 单 的客观 存在物 , 它 们 已成 为诗 人们 寄 情 言 志 的独 特 意 象 。它 们 承载 着 诗 人
一
全貌 , 逐步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呢?
经过 几天 的研 究发 现 , 高考 中 的咏物 诗多 考察 的是有 寄 托 的一类 , 如2 0 0 9 年 天津 卷考 了杜 甫 的《 严 郑 公宅 同咏 竹》 ,
题 目设置着重考察对“ 竹子” 的特点的把握 以及对诗歌寓意
的理 解 。再 如 2 0 1 2 年 天 津卷 考 了杨 万 里 的 《 野 菊》 , 第一 题 问: “ 颔 联 描写 了怎样 的菊 花 形象 ” , 第 二题 问 : “ 尾 联 化用 了 陶渊 明 哪句 诗 ?表 达 了作者 怎 样 的志 趣” , 可 见高 考 中托 物 言 何 志 或托 物 寓何 意是 考 查咏 物诗 的 命题 核 心 点 。 对 诗歌 思想 情 感 的理 解 是一 个难 点 ,很 多学 生答 题 有
“ 怜君孤秀植庭 中, 细叶轻 阴满座风 。 桃李盛时虽寂寞,
涵。 岂止是竹、 菊, 还有松、 梅、 兰、 荷、 柳、 孤雁 、 鹧鸪、 子规等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的鉴赏-咏物诗 教案
咏物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咏物诗是以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
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语文教案咏物诗鉴赏
语文教案-咏物诗鉴赏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
课题:咏物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⒉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古诗常见意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比照、衬托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问储藏
【咏物诗的鉴赏】
1、含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表达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予了肯定的感情。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奇特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
其次,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燃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其实根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德,寄予作者的情志。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固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表达,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高考备考资料_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咏物抒怀学案(整理精校版)
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咏物抒怀学案
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咏物抒怀学案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在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4.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
(一)咏物诗
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4.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归纳:
(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诗歌鉴赏系列:6咏物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6、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咏物诗教案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2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第一篇: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
1、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2、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
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会捕捉意象的特点。
3、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1、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自学探究】
一、探究:《锦瑟》能否算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
二、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意象所凝结的诗人的情感是否是唯一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月”是否有怀远思人的情感?
三、探究:对比分析同一个意象,如何把握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古诗词中
“雨”意象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雨”意象的不同内涵;
(二)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悟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2、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
把握情感、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在诗词中,诗人们可以漫游山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可以戎马边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思考人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可以抒发情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诗词的海洋中,意象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内涵,那么经过多年的诗词学习,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意象”究竟是何含义呢?
(学生齐声)回答: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没错,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诗词其中一个意象——“雨”。
2.飞花令:雨(背景音乐:篆音)(7分钟)
我想“雨”
这个意象同学们并不陌生,一定学过不少含有“雨”的诗句,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场飞花令来看看同学们积累了多少诗词。每个小组选出一人参加,每位同学依次说出一句带有“雨”字的诗句,不得重复,答题时间为5秒,答错、不答均被淘汰,各小组准备开始。
同学1: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同学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同学3: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同学4: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同学5: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高中语文 《咏物诗鉴赏》教学课件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 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 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 情感的?
高唱、难飞 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 得意
5、表达喜好和兴趣的。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 无花。 花中最后凋谢
对菊花的喜爱
6、借物事讽喻的 金钱花 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①将。 注:劚,zhú,掘、砍 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 贪得无厌的本性
1、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 入君口? 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 谴责
2、抒发愁情幽愤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因例说法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蝉 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立志做一个像蝉一样品性高洁的人(品性高洁, 声名自然远扬)
高三诗歌复习咏物抒怀诗公开课解析PPT学习教案
(1)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3页/共20页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
思乡难归的情
感。
第4页/共20页
一、何谓咏物抒怀诗? 诗人在自然、生活中受到感染与
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 咏之“物”或所叙之 “事”,抒发思想感情,寄 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第5页/共20页
蝉 虞世南
怀古咏 09年岳飞《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08年李 史诗 白《登金陵凤凰台》
边塞征 04年柳中庸《征人怨》
战诗
山水田园诗(13年唐庚 《醉眠》) 、闺情宫怨诗、 咏物抒怀诗、怀才不遇诗、民生疾苦诗
第1页/共20页
wk.baidu.com
咏物抒怀诗
第2页/共20页
先睹为快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
答:作者借燕子、梧 桐在雨中的感受, 表达了自己怀旧、 失落的感情。
第15页/共20页
四、解题步骤与要领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 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2、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 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3、组织答案:感情产生的原 因+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 或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教案】原文注释、翻译
赏析_古诗大全
课题:
咏物诗鉴赏
课型:
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1、20xx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2、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
“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3、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
作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了”,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4、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的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