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黄芩汤
《伤寒论》113方——黄芩汤
第六十九方——黄芩汤
少阳十二入阳明去路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于黄芩汤内加半夏、生姜,余依黄芩汤服法
太阳与少阳合病,少阳经气郁而克戊土,土病而下脘不容,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黄芩、芍药,泻其相火。恐利亡脾阴,以致土燥,而入阳明也。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1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是胆木克胃,胃腑不容,下利亡津,与黄芩汤,补中而泻火也。下利亡津,此是少阳经病,传阳明胃腑,用黄芩汤,补中泻火,调和胆胃,不成腑实。
2 若呕者,是胃气上逆,黄芩加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呕也。
3 胃为阳腑,而主下降。少阳病,则胆木克胃,胃腑不容,则下利亡津,胃气不降,则见呕吐。黄芩汤与加半夏生姜,调合胆胃,量身订做。
沈学生,男,13岁。症状:腹痛下利,日三五行,有红白黏液,脉弦舌红,苔薄。诊为少阳胆热乘于肠胃,迫其阴液下注。为疏:黄芩三钱,白芍六钱,甘草二钱,大枣四枚。服二剂而下利、腹痛俱除。(《伤寒挈要》)《经方直解》《经方治经验录》
2下利——荒木医案
28岁妇女。忽然发热恶寒,头痛,下利腹痛,渴而欲饮。下腹胀略重,下利次数频频增加。与桂枝加芍药汤无效,下利愈甚,里急后
重,与黄芩汤,立刻痊愈。(荒木性饮氏《古方药囊》《临床汉方应用解说》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 1.桂枝汤:12
【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
【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伤寒论》113方——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113⽅——桂枝加⼤黄汤第⼋⼗⽅——桂枝加⼤黄汤
太阴九
⼤实痛者,桂枝加⼤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姜三两,切⽢草⼆两,炙⼤枣⼗⼆枚,擘芍药六两⼤黄⼀两
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满痛⽽加⼤实,⾮泻不可,桂枝加⼤黄汤,倍芍药以清⽊燥,⽽加⼤黄,以泻⼟郁。
备注:⼤黄剂量,《伤寒悬解》标注⼀两,有的标注⼆两。
1 本条提纲结构,是与上条提纲相同。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实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黄汤主之。可以这么读。
2 下后伤中,脾虚胃寒,不能消化,则胃肠亢满⽽壅实,胃肠为腑,瘀滞不⾏,则⽣瘀热腐败,加⼤黄三两,泻其亢实。
3 太阴⼗
太阴为病,脉弱,其⼈续⾃便利,设当⾏⼤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弱,易动故也。
太阴为病,其脉软弱,其⼈当续⾃便利。设腹满时痛,以⾄⼤实,当⾏芍药、⼤黄者,宜稍减之。以其⼈太阴既病,胃⽓必弱,易于伤动故也。
附:此⽅⽤于前症中(腹肌痉挛胀满痛)有便秘者,或结肠炎,左下腹触及索状硬结,有压痛者。《汉⽅临床应⽤》。左下腹就是盲肠部,此硬结者,就是燥结之便。
4 此⼆⽅,本质上还是太阳病。因误下伤中,⽽转属太阴。另⼀点就是,桂枝汤,本⾝就是内伤外感,并治之⽅。桂枝加⼤黄汤,也叫桂枝加芍药⼤黄汤。
1荨⿇疹——顾介⼭医案
苏某某,⼥,32岁。主诉:患荨⿇疹已达五年之久。开始时每年发五六次,后来逐年加剧。今年起愈发愈频,竟⾄没有间歇。曾⼤量注射过葡萄糖酸钙,内服苯海拉明及驱风、活⾎之中药多剂,均归⽆效。症状:遍⾝有⼤⼩不等的疙瘩块,抓痒⽆度,此伏彼起,⽇夜⽆宁静之时。在发作剧烈时,特别怕冷,⾝必重裘,⼤便⼀直两天⼀次,且燥结难下,腹微痛。处⽅:桂枝9克,芍药9克,⽢草3克,⽣姜9克,⼤枣3枚,⼤黄9克,全⽠蒌12克,⿇仁12克。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113方——小陷胸汤
第四十五方 ——小陷胸汤
太阳百十七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15克) 半夏半升(65克)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约45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位与大结胸同。但按之则痛,未如大结胸之不按亦痛也,脉则浮滑,亦不如大结胸之寸浮关沉。白虎汤证,脉浮滑者,此里有热,表有寒也。此虽不如大结胸之热实,而亦有里热,较之大结胸,证同而病轻。小陷胸汤,黄连泄热,半夏降逆而涤饮,栝蒌清金而去垢,是即大陷胸之制,变而从轻者也。(原解)
1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大结胸病者,不按也痛。脉浮滑者,区别于大陷胸的寸浮而关沉也。脉浮滑者,浮为表郁,滑为痰壅。黄连泄胸膈之壅热,半夏瓜蒌,降逆而去垢。
小陷胸汤 ——外感痰喘,表闭肺郁,而生痰热。
小青龙汤 ——外感痰喘,表闭里水,而生寒饮。
2 小陷胸病之来路,和大陷胸一样,未必就非得误下,有表证而没有误下误治,也能得结胸病。皮毛窍闭,肺气内郁,气不化津,则生痰涎。经阳伤寒,则太阳不降,胃气也逆,肺气不降,胃气也逆,胃气不降,肺气不敛,则胆木痞结,火气上逆,所以痰浊,气逆,火热,胆痞,胃逆,彼此壅塞,结于胸膈,是为结胸。重点,不下也有结胸之义。
1小结胸证 ——刘渡舟医案
孙某,女,
58
岁。胃脘疼痛,按之加甚,且心下部位有一包块外鼓,大如鸡蛋,按之濡软而不硬。饮食正常,但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脉弦滑。《伤寒论》说: “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其中的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伤寒的方剂。本文
将介绍半夏散及汤的药物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效果
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物组成
半夏散及汤的主要成分有半夏、生姜、干姜和法半夏。其中,半夏
为本方的主要药物,其性质为苦、辛、寒,具有止呕、降逆的作用。
生姜和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除湿温肺,助半夏的功效。法半夏是经
过砂盐法处理的半夏,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
二、适应症
半夏散及汤适用于治疗伤寒的初起或表现为烦躁不安、恶心呕吐、
胸腹胀满等症状的患者。此外,对于湿热型的伤寒,如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半夏散及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用法用量
半夏散的用法是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研磨至细末,每次3-5克,一日2-3次。而半夏汤则需要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
四、临床应用效果
半夏散及汤作为治疗伤寒的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经过临床观察,该方剂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尤其对于伴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伤寒患者,半夏散及汤可以迅速起到镇静胃肠、降逆止呕的作用,使患者感到舒适。
此外,半夏散及汤在治疗湿热型伤寒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湿热型伤寒以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为主,患者体内湿热蕴结,气滞不畅。半夏散及汤具有温中降逆、燥湿除湿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在使用半夏散及汤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对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的患者,要慎重考虑剂量和使用方式。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
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113方——十枣汤
《伤寒论》113方——十枣汤
第四十九方——十枣汤
太阳百二十六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大枣十枚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诸药末。强人服一钱匕(1.8),羸人服半钱匕,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剂量考证,李可老中医经验专辑)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是有水湿在内,于法可攻,然必表邪外解,乃可攻之。其人内有水气,格阳于外,气蒸窍泄,漐漐汗出者,而阴阳胜复,发作有时。水饮阻格,浊气不降,头为之痛。阴邪上填,心下痞结硬满,而引胁下疼痛。胃气上逆,而生干呕。肺气上逆,而苦短气。使非水饮郁格,何以至此!若其漐漐汗出而不复恶寒者,是表邪已解而里气未和也,宜十枣汤,大枣保其脾精,芜、遂、大戟,泻其水饮也。
1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提纲重点是表解者,
此说明前面下利呕逆证,不是表闭之呕利,也不是表解此呕利就能治愈了。乃可攻之者,也就是表解之后,再治此呕利。而此呕利者,是有水湿在内,表解之后,于法可攻。
对比葛根加半夏汤,再重复解一遍:太阳表病,而有呕利者,太阳与阳明合病,也有呕利,但此呕利者,是表闭壅其胃腑,不能容受,所以有下利或但呕吐,用葛根汤或加半夏汤,解表则愈。本条下利呕逆,解表之后,乃可攻之(呕利),说明此呕利者,不是表病,而是里证,所以黄师言解有水湿在内也。
2 呕吐(下利)加上后面的,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疼,心下痞硬者,干呕短气者,皆是阳气不降而上蒸,与胃气不降之而上逆之诸症也。而阳气与胃气不能下降者,皆因水气而内阻也,为何辨为水气?重点来了,引胁下痛,胁下痛为水气的重要辨证依据。《金匮》卷十四,痰饮五:足少阳之经,自缺盆而入胁里,足厥阴之经,自小腹而布肋胁,胁下痛引缺盆者,饮阻少阳之经,经气不舒,故痛引缺盆。咳嗽则经脉振动,是以痛甚。此痰饮之流于胁下而在肝胆之经者,所谓悬饮也。痰饮十九;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本条之诸症,皆为水饮内停,阻格阳气,所以呕利,所以引胁下痛。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仲景经方出现了“国外热,国内冷;民间热,高校冷;网上热,临床冷”的尴尬局面;也有老师说,仲景经方大多适用于治疗急性重症,不适合慢性调理。你怎么看?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哦。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113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113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5高热咳嗽——柯雪帆医案
昌某,老年男性,高热3日,咳嗽、咳痰不爽,经治后高热已退,但低热1周不退,体温37.6~38.0℃,轻微怕冷。出汗后,热退一些,仍有咳嗽,咳痰少,精神差,胃口不太好。继续用抗生素,低热还是不退。脉缓,舌色正常,苔薄白腻。处方:桂枝、白芍、生姜各12克,炙甘草、杏仁各9克,制川朴6克,红枣12枚。3剂。
药后,发热退,诸症消除而出院。《经方讲习录》
论:高热之后,又低热不退,都是经阳之郁。阳盛外蒸则高热,汗出之后,则变低热,皆是表寒之闭束经经阳也。
6小儿外感咳喘——范中林医案
马某,男,3岁。四川双流县某乡。从婴儿时起,常患感冒。两岁时,曾高热咳嗽,服药后热退,但咳嗽未愈,迁延至三岁。近因新感,病势加重,发为喘逆,哮鸣之声,邻室可闻。1965年5月来诊。
一诊: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清稀,白泡沫较多,咳时微汗出,遇风咳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表虚证哮喘。法宜解肌祛风,降逆平喘,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主之。
桂枝6g炙甘草3g 白芍6g生姜10g大枣15g 厚朴4g杏仁6g 紫菀6g防风3g 5剂。
二诊:服上方5剂,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安睡。早晚遇风仍咳喘,痰多,汗出。风邪未尽,湿痰尚盛。上方加茯苓、陈皮、法半夏,以除湿化痰。桂枝6g 白芍6g大枣10g生姜10g 厚朴4g杏仁6g紫菀6g防风3g法半夏9g炙甘草3g云苓12g陈皮5g 3剂。
三诊:服3剂后,咳喘大减,时咳清稀痰涎。拟小半夏汤加味,温中化饮,祛风止咳治之。云苓12g法半夏6g苏叶3g 干姜3g 炙甘草5g 旋覆花6g紫苑6g 防风3g
《伤寒论》113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113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癫痫——刘渡舟医案
尹某,男,32岁。患癫痫病,平素头晕,失眠,入寐则呓语不止。胸胁苦满,自汗出而大便不爽。癫痫时常发作,望其人神情发呆,面色青白,舌质红苔白而干,脉沉弦。头晕,胸胁满而脉弦,证属少阳无疑。入夜梦呓犹如白昼谵语,自汗出又不恶寒,复兼大便不爽,已露阳明腑热之机。此病得于惊恐之余,又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伤寒论》说:'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与此证极为合拍。柴胡9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茯苓9克桂枝6克龙骨9克牡蛎18克大黄6克铅丹4.5克大枣6枚服一剂后,呓语止而胸胁满去。精神好转,但见气逆,欲吐不吐之状,加竹茹、陈皮各10克,再服二剂而证全消。此后癫痫未发。《经方临证指南》
2癫痫——王琦医案
王某,男,15岁,学生。11岁时患癫痫,初则一年数发,渐至一月数发,以致休学诊治,脉弦滑,苔白腻,治以镇惊豁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9克,黄芩9克,半夏12克,党参9克,甘草3克,大枣4枚,僵蚕9克,生军9克,赭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姜9克,川桂枝9克,生铁落60克(先煎代水煎药),连服三十余剂,仅有偶发。按:徐灵胎谓此方“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病,必效。”《方函口诀》亦云:“此方为镇坠肝胆郁热之主药,故不但治伤寒胸满烦惊,亦治小儿惊痫,大人癫痫。”是案病已五年,服柴胡加龙牡汤三十余剂后,乃获卓效,可见前人经验,信不我欺。陕西中医学院内科柴胡方证研究组采用中西两法,辨病辨证结合,中药以“抗痫一号”、“抗痫二号”,临床收治一百八十例癫痫患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其组方,抗痫1号为:“柴胡、半夏、党参、黄芩、竹沥、僵虫、贝母、蝉蜕、丹参、陈皮、云苓、枳实、甘草。抗痫2号为:柴胡、半夏、党参、黄芩、桂枝、杭芍、龙骨、牡蛎、酒军、僵虫、贝母、蝉蜕、甘草。治疗一般先投以汤剂二周,多取抗病2
《伤寒论》113方——桃核承气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桃核承气汤,典型医案
1头痛——门纯德医案
凡颜面潮红,喜冷恶热,便秘,脉沉实有力者,皆可使用此方。此种头痛多在前额部。
赵某,男,18岁,学生。常心烦、面赤、便秘、头部昏胀、前额跳痛,每于看书用脑或午后则昏痛加重。舌苦微黄,脉沉实有力。此属淤热结于上,方以桃核承气汤加怀牛膝18克、生龙骨15克、菊花9克,一剂而愈。《名方广用》
2剧烈头痛——大塚敬节医案
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剧烈头痛
一天,友人K先生因其在老家的兄长的妻子患病而邀我去出诊,病名不很清楚,据说某医生的诊断好像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剧烈头痛并且意识不清。
于是第2天我出诊到富士山下的某村庄。病人为30岁身体消瘦的妇人,发病突然,7天前在田地里干活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两三次,同时体温上升至39℃左右。这种高温二三天后下降,目前为37.7~37.8℃。意识朦胧不清,后头部剧烈疼痛的样子,该部位的肌肉呈高度紧状态,克尼格征阴性。腹诊:全腹壁发硬,左下腹部有少腹急结。卧床后尚无大便。家属说患者经常月经不调,四肢无麻痹。我往诊的前一天,主治医生进行了脊髓穿刺,脑脊液中无血液,但颅压升高。
这种情况难以明确诊断。我给予汉方医学的诊断为瘀血上冲,投予了桃核承气汤(一日用量大黄、芒硝各2.0g)治疗。
服药后,从当夜至翌日,大便数次,意识渐渐恢复,头痛也减轻。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也有了食欲,但大便过多。于是将大黄、芒硝日用量均减至1.0g,1个月后痊愈。(《汉方诊疗三十年》)《汉方临床应用解说》《汉方临床治验选读》
论:身体消瘦,不是痰饮脾虚,就是血瘀干劳证。大多这两种情况,一是精微尽化痰饮,不能养肌肉。二是干血劳,中气困败。这是
《伤寒论》113方——大柴胡汤
《伤寒论》113⽅——⼤柴胡汤
第七⼗⼀⽅——⼤柴胡汤
少阳⼗三1 ⼊阳明去路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下痞硬,呕吐⽽下利者,⼤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枣⼗⼆枚,擘⼤黄⼆两
上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升,⽇三服。
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证。热⾃内发,⾮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呕吐⽽下利者,是戊⼟迫于甲⽊,上下⼆脘不能容纳⽔⾕也。吐利⼼痞,⾃是太阴证,⽽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太阴⽽阳明也。⼤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枳实、⼤黄,泻阳明之热,⽣姜、半夏,降胃逆⽽⽌呕吐也。
1 本条提纲,呕吐与下利者,胆⽊克胃也。即是上条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汤证。
⽽治辨的重点,在前⾯⼀句。伤寒发热,汗出当解,⽽反不解,此是阳明胃腑,外蒸之热,所以汗出热不解。⼼下痞硬,呕吐加下利者,此少阳经病,贼克阳明也。⼤柴胡汤,解少阳之经与阳明胃腑,双解⼆阳也。
2 附两条提纲,此是少阳⼊阳明去路之变证。本来也是⼤柴胡汤证的。
少阳⼗四 ⼊阳明去路
伤寒五六⽇,头汗出,微恶寒,⼿⾜冷,⼼下满,⼝不欲⾷,⼤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也。脉沉,亦在⾥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在⾥,此为半在表半在⾥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少阴也,可与⼩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解。
少阳三⼗⼊阳明去路
太阳病,过经⼗余⽇,反⼆三下之,后四五⽇,柴胡证仍在者,先与⼩柴胡汤。呕不⽌,⼼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113——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113——⽣姜泻⼼汤
黄元御医学研究
第五⼗⽅——⽣姜泻⼼汤
太阳百⼆⼗七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下痞硬,⼲噫⾷臭,胁下有⽔⽓,腹中雷鸣下利者,⽣姜泻⼼汤主之。
⽣姜四两(60克)半夏半升(65克)黄芩三两(45克)⽢草三两(4克)炙,黄连⼀两(15克)⼈参三两(45克)⼲姜⼀两(15克)⼤枣⼗⼆枚
上⼋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下痞硬。⽔⾕不消,陈宿停留,浊⽓冲胸,⽽⼲呕⾷臭。胆邪克⼟,⼟虚不能制⽔,⽔郁胆部,⽽积于胁下。⼟败⽊贼,阴⽓激宕,腹中雷鸣,⽽病下利。⽣姜泻⼼汤,⽣姜、半夏,降其浊阴,黄芩、黄连,清其⼼胆,姜、⽢、参、枣,温补中⽓,以转枢轴也。
附:《伤寒说意》若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调和,⼼下痞硬,⼲噫⾷臭,胁下有⽔⽓,腹中雷鸣下利者,此甲⽊克⼟,⼟虚不能制⽔,⽔郁胆部,⽽积于胁下,⽔合⽊邪,以贼中⽓,脾陷泄⽽胃⼟逆塞也。宜⽣姜泻⼼汤,姜、⽢、参、夏温补中⽓,以转枢机,芩、连清其胆⽕也。
图⽚
1 伤寒,汗出表解,阳⽓也泄,阳泄⽽中虚,胃中不和者,甲⽊克之,此⼟虚⽽⽊贼之理,胃为中⼟,胃不和则升降不利,胆⽊不降,则⼼下痞硬,⽔⾕不消,陈宿停留,浊⽓冲胸,则⼲噫⾷臭。⼟虚⽽⽊贼,不能制⽔,此是不能化⽔义,则胁下有⽔⽓,腹中雷鸣下利也。
2⼼下痞硬者,胆⽊不降,热结⼼下也。⼲噫⾷臭者,是浊⽓上冲,嗳⽓噫⽓上⽓之义,并有⾷物酸腐馊臭味。胁下有⽔⽓者,此是胃阳之虚,内停之⽔⽓不化,脾阳之虚,不能⾏⽔,流于胁下,⾛于肠间之义,也就是胃阳虚不能化⽔,脾阳虚不能⾏⽔之义,所以⼟虚不能制⽔,⽔⽓激宕,腹中雷鸣,⽽病下利。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建议收藏!
医承有道
9天前
导读:古人总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如何评价及学习应用,全靠读者的一双慧眼了。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文/刘玄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
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伤寒论》113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113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少阳二十八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四两半夏二合,洗人参一两五钱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五钱,桂枝一两五钱,去皮茯苓一两五钱大黄二两铅丹一两五钱龙骨一两五钱牡蛎一两五钱,熬(黄芩一两半)
上十二味(原注是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备注一下;《伤寒悬解》原注,没有黄芩?郝万山《伤寒讲稿》有黄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小本的《伤寒论》也有黄芩。原注标注的是一两五钱的剂量,别家的书是标注一两半。半夏也是,原著是二合,别家的书上是二合半。此三点注意差别。
下伤中气,胃逆而为胸满。胆木拔根,而为烦惊。心神扰乱,而为谵语。乙木郁遏,疏泄不行,则小便不利。己土湿动,机关壅滞,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枣、参、苓,补土而泻湿,大黄、柴胡、桂枝,泻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冲而降浊,龙骨、牡蛎、铅丹,敛魂而镇逆也。
1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者,则成坏病。此犯何逆,少阳经病,误下之逆,依法治之,柴胡加龙牡汤主之。有的书注解,此方为小柴胡汤,加龙牡。。
2 少阳二十七: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上条提纲,已经说明,不可吐下,一有吐下误治,则悸而惊,必成坏病之义。
少阳二十九;凡柴胡汤证而误下者,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提纲二十七,两耳无闻,目赤,胸满而烦者,已经说明不可吐下,吐下则必发惊悸,必为坏病。此若误下者,绝不是柴胡证不罢,而一定是坏病。坏病之证,与救逆之方,即是本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11桂枝人参汤方:163
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28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15麻黄汤方:35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16大青龙汤方:38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17小青龙汤方:40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
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2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21麻黄细辛附子汤方:301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22麻黄附子甘草汤方:302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63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2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206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