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治疗难度也逐渐加大,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负担。

本文旨在探讨UC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为医生提供参考意见,提高诊治质量。

一、病因病机U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肠炎症,常常影响远端结肠和直肠。

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已确定的是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重要的造成UC的因素。

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身体内的有害物质而攻击正常组织时,便会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

二、临床特点UC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便秘、里急后重、肛门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疲乏、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

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和误诊,日积月累形成了反复发作的肠道病变和慢性炎症以及其他不良症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三、诊断UC的诊断通常采用结肠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并可辅助血液、免疫学和生化学分析。

结肠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壁局部的红肿、出血、溃疡、充血等症状,病理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肠壁炎症反应的确认。

血液检查中,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可用于诊断UC。

此外,应注意与克罗恩病相鉴别,定期重复结肠镜检查和肠道生物谱检查非常重要。

四、治疗4.1保守治疗:对于不严重的UC患者,保守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炎症反应和减轻症状。

例如,针对消化系统,饮食要选择易于消化、低纤维、低脂肪、富含营养的食物,忌食辣椒、生冷等刺激性食品。

同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系统的抵抗力。

4.2药物治疗:针对UC的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等,以下为具体内容。

(1)抗炎药:常用的抗炎药包括5-氨基水杨酸、丙磺舒、5-氨基酚酸、美沙拉嗪等,这些药物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肠道疼痛。

(2)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

(3)激素治疗:激素对于控制UC病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副作用较大,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导。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中医学;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

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

该病在我国发病率比欧美低,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据保守估计[1],中国的UC发病率是11.6/100,000。

溃疡性结肠炎因治疗难度大,疗程长,而且治愈后常易复发,已被WHO 确认为现代难治病。

此病属中医“肠澼”、“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现状进行综述。

1中医学对UC病因病机的认识祖国医籍中,对类似本病的认识记载较早,《黄帝内经》将本病称为“肠澼”,“赤沃”。

许多中医学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各有阐述。

马氏[2]认为本病病变在于大肠, 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且久病可影响及肾, 脾肾两虚甚或阴阳俱虚本病的发生与六淫邪气、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及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脾气虚损有关, 其中尤以饮食、起居最为重要, 正如《内经》所云:“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 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脏, 入五脏则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 虚则腹满肠鸣, 飧泄, 食不化。

”诸因素导致脾气受损, 运化失司,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下趋于肠, 为泄为痢;湿热内蕴, 气血凝滞, 瘀阻肠络, 肉腐血败, 成痈溃疡, 下痢赤白;气机阻滞, 腑气不通, 则腹痛, 里急后重。

周氏[3]认为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滞乃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的病理变化。

脾主运化水湿,统摄血液,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皆可导致损伤脾胃而致脾气亏虚,水湿不化,久之损及肾之阴阳,以致脾肾两虚。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泻、便血、腹痛、贫血、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不仅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一、诊断进展1. 临床表现的综合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且与其他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症状综合评估对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通过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2.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生物标志物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疾病活动度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C-反应蛋白(CRP)和粪便中的白细胞和钙粘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炎症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 影像学检查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CT、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显示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范围和表现形式,对临床医生进行病变分析和定位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二、治疗进展1.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临床表现差异和治疗反应差异。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成为当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向。

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情况,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2. 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药物之一,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抗白细胞介素-12/23(IL-12/23)药物和集细胞因子和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炎症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 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惠者数1397例.尽管这些资料统计还不够全面,有些未必符合诊断标准,但仅以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资料分析,1980/1989为57例,1990/1999为213例,这除与UC诊治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外,说明其患病率可能明显升高,这是促使UC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热点的客观原因,我国在UC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流行病学的资料,尽管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但大多数为住院病例和临床分析,对该病在我国确切的发病率,患病率,高峰年龄,种族地理分布,发病规律,环境及致病危险因素等知之甚少,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目前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具有起效快,近期临床缓解率高等优点,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i>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治疗,临床,粪菌移植</i>现症感染:(1)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培养三项中任一顼阳性;(2)13c或14cUBT阳性;(3)HpSA检测(经过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

血清Hp抗体检测(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试剂)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四)Hp根除疗效判断在我国特别是基层医院,Hp感染的诊断中普遍存在的阅题是对奠p根除判定标准的掌握,由于掌握不当而产生假阴性结果,而将Hp根除失败误判为成功,影响了临床研究的结果。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明确Hp感染根除治疗后的判断: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首选UBT。

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根除:的RUT均阴性。

(1)¨c或14CUBT阴性;(2)HpSA检测阴性;(3)基于胃窦、胃体两个部位取材(五)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1.不同检测试剂的准确性存在差异,应用的试剂和方法需经过验证。

2.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到操作人员和操作方法差异的影响。

3.避免某些药物对检测的影响。

应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有抗菌作用中药者,应在至少停药4周后进行检测;应用抑酸剂者应在至少停药2周后进行检测。

4.不同疾病状态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影响,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严重萎缩性胃炎、胃恶性肿瘤可能会导致尿素酶依赖的试验呈假阴性。

不同时间、采用多种方法或采用非尿素酶依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取得更可靠结果。

5,残胃者用UBT检测Hp结果不可靠,推荐用RUT、组织切片方法或HpSA方法。

6.胃黏膜肠化生组织中Hp检出率低。

存在活动性炎症时高度提示有Hp感染: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NSAIDs及阿司匹林因素后,Hp感染的可能性>95%,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女flHp检测阴性,要高度怀疑假阴性。

不同时间或采用多种方法检测可取得更可靠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进展解放军第211医院陈治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为特征。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概况
1 . 3 免 疫 因素
在遗 传 学 研究 方 面 ,根 据 基 因组 全 面 扫描 、 基
现在临床 医学 已经证 实 U C为 自身免疫性 疾 病, U C其中发病原 因之一即免疫调节异 常。 最 主要
的学 说 是 T h l / T h 2失 衡 , T淋 巴 细 胞 中 T h l / T h 2亚 群 及 其 分 泌 的 细 胞 因子 失 衡 是 导 致 U C肠 道 黏 膜 受损 的重要 致 病 因素 。 近年 来研 究 显 示 , 肠 道菌 群 可作 为 自身抗 原 可诱 导 系统 免 疫 耐 受 , 改 变 了黏 膜 上皮 屏 障 功能 或通 透 性 , 致 抗 原 移位 从 而激 活黏 膜 的免 疫 系 统 ; 肠 道 黏膜 保 持 稳态 需 要 一 种 固有 天 然 免疫 应 答 , 能 对 微 生 物 区 起 到 一 定 的控 制 性 , 这 种
要损 害直、 结肠黏膜 , 临床主要表现明显 , 并发症 多见。发病年龄 多在 2 0 5 0岁, 为一些青壮年。近年 来在我 国的患
病率也 日益增 高, 严重影响 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本 文就 U C的相关发病机制及 治疗进展 进行 综述 。
【 关键 词 】 结肠炎 ; 溃疡性; 研究进展
活N F — K B 、 M A P K的传导 ; 以T H 2 型免疫应答为主 活化 引 起 的获 得性 免 疫 反应 的异 常 , 这 些重 要 环 节 都可导致黏膜免疫反应 。
作者 简介 : 柯 红燕 , 1 9 8 5年生 , 女, 汉族 , 湖北黄 石人 , 硕 士研 究生。通讯作者 : 冯义朝 。
固有 免 疫 应 答 能 被 上 皮 和 免 疫 细 胞 上 的 t o l l 样 受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结合现有技术,分别用中医辩证施治和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和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的63例小肠淋巴瘤和63例小肠腺癌病灶。

分析其治疗效果、临床表现情况等。

结果:近3年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数量和内镜检测出的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

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大约为0.01%.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以轻度和中毒患者为主分别占到35%到42%。

临床表现类型以慢性复发和初发型为主。

暴发的患者比例仅仅占到2.4%。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等等遇到多数肠道疾病的病理表现较为相似。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容易复发的,以轻中度为主的,肠道外病变较少见的多发性肠道疾病。

国内以柳氮磺胺吡啶及激素治疗为主,手术死亡率及癌变率较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展;分析【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63-02据有关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外较为常见,患病率也较高,一般在0.8%左右,而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比较少见,然而,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近15年的临床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肠道主要疾病。

所以,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我们该加强和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水平和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

从文献资料和临床资料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复发,西医治疗见效快却不治本,中医治疗需要长期观察,不能立竿见影。

这对医生的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文就患者临床表现为主要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其中,93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9-78岁,平均55.4岁,48例。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 究进展
目录
01 一、西医治疗
03 三、总结
02 二、中医治疗 04 参考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上升 趋势。本次演示将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传统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包括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对于 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激素依赖和停药反跳现象。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患者,可减轻病情并减少复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进行系统评价。其次,深入探讨中医治疗的作用机制,加强对作用靶点和作用机 制的研究。最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为进一步发挥其 治疗作用,应加强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探讨及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的 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 患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 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 治疗靶点。其次,虽然中药和针灸等物理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最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尚 不充分,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溃疡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出现于结肠部位的炎性疾病,其发病部位大多为直肠和远端结肠,严重情况下可能涉及到整个结肠。

主要病症表现为腹泻、脓血便、腹痛。

这种疾病的病情轻重存在较大的差别,且可能反复发作,对患者造成较大的身心痛苦。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不过还没有明确的结论,相应的有效治疗方法也没有研究出来[1]。

由于其经常反复发作且不容易治疗,因而被当作一种较难治疗的疾病。

1环境因素相关研究已经明确发现吸烟对心血管、呼吸系统、胃十二指肠等都有较大的危害[2],不过其对UC的影响却是正面的可以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戒烟后发病率可能会增加。

吸烟起到的这种影响作用可能与烟草中的尼古丁有关,其可使得肠道黏膜的通透性降低,并进而降低前列腺素E2的水平,并对中性粒细胞的活性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减少直肠血流量等[3]。

相关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不过还没有得到明确公认的结论。

Joseph B.Kirsner[4]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因素对其影响不是直接的,不过其会对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作用。

2 遗传因素Farmer等[6]研究者选择了316例此类患者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患者中29. 4%有家族溃疡性结肠炎病史,50例为一级亲属。

根据相关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患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出率可以达到80%以上,据此可以判断此病具有遗传性[7]。

人类白细胞抗原可以看作为一类遗传标志,其编码的基因在免疫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此种抗原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理存在紧密的关系。

目前关于HLA-DR2抗原的研究已经很多了,相关汇总性研究表明, DR2、DR9与UC显著正相关,根据以上论述可知,遗传因素在此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免疫因素3. 1 T淋巴细胞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此类患者的外周血中,CD4+/CD8+比例和健康者的相比明显偏高,此类患者表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异常,病情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表现为炎症介质异常[8]。

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主要特征是结肠黏膜的连续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该疾病常伴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毒邪侵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的重点是调理脾胃、清热解毒,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清肠宁”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该复方药物由黄连、黄芩、黄柏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抗炎等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服用“清肠宁”的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也有所降低。

另外一项研究探讨了中药“诃子消炎丸”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该药物由诃子、黄连、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抗炎等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服用“诃子消炎丸”的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也有所降低。

此外,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调理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至关重要。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可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药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例如,针灸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等症状。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与西医药物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是积极的。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其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随着医学技术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疾病的诊断1. 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

患者的病史询问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以及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信息。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皮肤黏膜、淋巴结等的变化。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炎症标志物等指标的检测。

内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最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包括溃疡、出血、息肉等表现。

2. 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被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中。

血清标志物检测(如C-反应蛋白、粪便标本中钙卫蛋白等)、全结肠镜检查配合双重气囊高分辨率MRI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检出率。

还有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辅助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二、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法。

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但随着对U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应用于UC的治疗,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抗白细胞介素-12和23(IL-12/23)药物等。

这些新药物不仅能够有效控制UC的炎症反应,而且还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较好的长期疗效。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目前,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结肠切除术、直肠切除术和全直肠切除术等。

随着微创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也在不断提高。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P r K,ub rT Wof A, 1 r・ils lo rsuen 2 okF H let E, l R e a . eday i bo dp es ra d e t P s
m o t lt rs n a n to ls m p e ofm a nt n nc m o a ys s ra i y ik i a i na a l i e a e he di l i
它对人 体神经 、肌 肉等 的一些 不 良反应 。相信 随着 科学技 术的发展 和
关于他 汀类药物 的研究 的深入 ,关于它 的安全性 和作用机 制将进一 步
p t nsJ. J e y ,9 93 ()5 7 5 7 ai t[] e Am n s1 9 ,35 :0 — 1 . Kd
[】 2 李 文红 .MGC A还原 酶 抑 制剂 对 预 防痴呆 有 帮 助 [ . 外 3 2 H .O J国 】
外 多器 官损 害 的疾 病 ,其 发病率 有 明 显种 族差 异性 。近年 来我 国惠 病率 也 由增 高趋 势 ,严重 影 响 了中老 年人 的 健康 。现 代 临床 治疗 UC 的 方 法 多种 多样 ,尤 其近 几年 出现 了较 多生物 科பைடு நூலகம் 。本 文就现 代 临床 治疗 U 的相 关方 法进 行综 述 。 C
质类 固醇激 素对U 的治疗效 果进行研 究 ,发现A T 与 S S 联合 应 C ] cH A P
用对U 急性发作 期具有 良好的控制 作用 ,其 总有效率 为8. C 5 %;而对 7 于3 内复 发病例再 次给予联合 用药 ,结果 总有效率 为7. 年 6 %,虽然低 2 于初次治疗 ,但控制效果仍然 良好。
由类 固醇 减量 时可选 用 ,临床常 用药物 包括 环孢 素 ( Y)、 甲氨蝶 C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实验研究现状的评述与思考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实验研究现状的评述与思考

病, 临床 主要 表 现 为腹 痛 、 液脓 血 便 , 黏 可有 肠 外 表 中医药 治疗 U C的法则 现和全 身症状 近年来 , 中医药角度 对 U 从 C的防治 随着现 代科 技 的发展 和医学科 学 的进 步 .现 代 研 究 引起 了 医 学 界 的 关 注 .不 少 学 者 运 用 中 医 的 经 医学 对 U C的实验 研究 多通过 建立 U C模型 . 揭示 其 典方 剂 、 经验 复 方水 剂 、 药 制剂 、 成 中药 提 取 物等 对 发病 机理 :探 索某 种 某类 药物 阻 断 U C模 型 动物 的
的方 向和药 物及思路 ,在 肯定 和值得 继续 深 入研 究 生等作 用 :从分 子生 物学角 度研究 调 节相关 细胞 因 的同 时 , 尚有 许多不 足之 处值得 我们 去 剖析 、 讨 和 子含 量或表 达 .或敲 除某一 基 因或 改 变某种 基 因的 探 思考。 序列 . 或调 节相关 易感 基 因的异常 表达 等方法 . 旨在
U C模 型 动 物进 行 了大 量 的研 究 .取 得 了可喜 的成 病理 发 展 , 调节 免 疫功 能 , 制 免疫 反应 . 抑 改变 微 生 果 尽 管不 同方 药 的实 验研 究 为治 疗 U C寻求 了新 态环 境 , 制炎性 细胞 增殖 和促进 肠黏 膜 的修 复 、 抑 再
C的实 验研 究 方 药种 类 繁 多 、 向不 一 , 方 就其 功 效 学 术观点 、 践经验 和理 论思想 . 实 多种 方 药 的临床 观 U 察 和经 验方药 的总结 ,客观上 促进 和推 动 了中 医药 而言 就涉 及 清 热解 毒 、 热燥 湿 、 热 化湿 、 热祛 清 清 清 学 的发 展 。然 而 , 药种类 的 相对繁 多 和凌乱 . 疗 湿 、 方 治 清热 解毒 利 湿 、 调气 行 湿 、 风胜 湿 、 肿 止痛 、 祛 消

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遵义市中医院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紊乱、肠道菌群失衡、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有关,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治疗起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传统治疗方法仍然存在许多副作用。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学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且越来越多的报道提到了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行性。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益生菌;粪菌移植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腹痛、血便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黏膜及其下层的炎症反应所致,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的严重紊乱。

在西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可高达6~15/100000,多数集中在年轻人群开始发病,病程可多达几十年甚至伴随终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寿命,增加社会经济负担。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日益恶化,结肠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3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罹患结肠癌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

过去,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结肠切除术,旨在抑制炎症,但是,由于长期使用,这些方法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的风险日益增加。

一、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毫无疑问,肠道微生物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抵御疾病,促进营养的吸收,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健康的生长,并且还能抵抗肿瘤。

目前,人类肠道中已知的微生物种类超过10种。

随着肠道内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的改变,尤其是在其分布失衡的情况下,这些细菌的活性和功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进而导致肠道疾病的出现,加快人类的衰老,甚至有可能诱发恶性肿瘤的发展。

尽管肠道中的细菌数量占据绝大多数,但真菌和病毒的比例却不容忽视,这种混合性的存在也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粘膜渗出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

在发达国家,UC的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北美和北欧等地区。

临床上,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便频等,常常伴随有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治疗UC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本文将从临床诊断和治疗两方面综述UC的研究进展。

一、临床诊断1. 病史和体格检查UC患者可以有腹泻、便血、便秘、腹痛等症状,还可能出现痔核、肛裂、肛周脓肿等肛门症状。

病史中应注意是否有家族史、药物使用史等,还需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腹部检查、直肠指诊等。

2.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肠道病变的程度、位置等情况。

结肠镜检查是UC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病灶的位置、程度、分布等。

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是否有并发症等。

3. 生化检查UC患者可以有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生化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肠道菌群检查、免疫检查等。

二、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这类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5-ASA)等,可以控制病情,并可预防UC的复发。

常用的5-ASA制剂包括米索前列醇、硫酸海马酸等,口服或直肠灌注均可。

5-ASA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2)类固醇:糖皮质激素是UC治疗的重要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

但长期使用类固醇会导致副作用,如易感染、皮肤、骨骼等损伤,因此一般不宜长期使用。

(3)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生物制剂等。

这类药物可改善UC的症状,促进肠道粘膜愈合,但也有副作用,如感染、肝功能损害、口腔溃疡等。

(4)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以改变肠道菌群,从而改善UC的症状。

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等问题。

临床医学综述范文: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可编辑版】

临床医学综述范文: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可编辑版】

临床医学综述范文: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临床医学综述范文: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感染、免疫、遗传、精神及心理等因素,其中感染因素在UC起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

近年来,关于各种肠道病原微生物在UC中的损伤机制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学、微生态学、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出现了研究和报道,同时由于微生态制剂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等方面的优点已大量用于治疗UC。

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紊乱研究进展以及微生态制剂治疗UC综述如下。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细菌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现在研究认为该疾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易感性、肠道细菌作用、自身免疫失衡、环境因素等。

近年来针对UC 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均越来越重视肠道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在其间所起的作用。

1 肠道病原体与UC发病的相关性感染因素一直被认为是UC的主要致病因素,虽尚未被证实,但许多研究均表明细菌是UC的始发因素,在无菌动物模式中不能诱发与UC 类似的炎症[1~4] ;改变宿主肠道内菌群分布即可改变其肠道粘膜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过程[5~7]。

Borody等[8]报道了6例经过挑选的UC病人在经过2周的抗炎治疗后,即停用一切抗炎治疗改用健康人肠道菌群灌注疗法至少5年,分别停用1~13年后,该6例患者都未复发。

故推测肠道内多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菌群可保护肠道免受病原体入侵,同时正常的肠道细菌可分泌细菌素抑制病原体的生长[9]。

由于炎性肠疾病(IBD)的症状与典型的肠道感染、Johne s病较相似,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许多病原体都被推测为IBD的病因,例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耶尔森鼠疫杆菌、组织内阿米巴属及双核阿米巴属、分枝杆菌属、副结核杆菌属等[10~13]。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2 9( 1 ) : 4 2 .
5 r a m 分 离钳 常规 电 钩 等。 未使 用其 他特 殊 器 械 。气 管插 管 全 麻 ,双 下肢 分 开剪 刀 位 ,呈头 高脚 低左 侧倾 斜 1 5~ 3 O 。侧 卧位 。主 刀站于 患 者两 腿之
间 助 手站 于 患者 左侧 。
1 2手 术方 法 使 用 常规 腹 腔 镜 手 术 器 械 ,1 O mm3 0 。 常 规 硬 镜 。1 O mm 常规 施 夹钳 ,
经脐 单 孔 腹腔 镜 手 术 相 比常 规 腹腔 镜 手 术 ,只 经 过脐 一 个 空 ,手 术 难 度大 减 少 了操作 空 间。 参考 文献 … 中 华 医学会 外 科 学分 会腹 腔 镜 与 内镜 外科 学 组 , 单孔 腔 镜 手术 技 术 专 家共 识 中国 实用 外科 学杂 志 . 2 0 0 1 , 3 0( 8 ): 6 6 5 . 实 用外科 杂 志 .2 0 0 9 .
漏 气 。腹 腔 镜 孔 T r o c a r 尽 量 外 拔远 离 腹 壁 。两 操 作 T r o c a r 尽 量 贴 近腹 壁 且
不 在 同一 水平 .使 3个 T r o c a r 呈 品字 形排列 。 减 少 器 械 内外 干 扰 首 先 用 无柄 电 凝棒 或 吸 引器 棒 钝 性分 离 胆 囊三 角 浆 膜 分 离 钳 钳 夹 ( 手 柄弧 形 向 上 ) 牵 拉 胆囊 。 钝锐 性 分 离 胆 囊三 角 仔 细 辨 清 胆 囊 管 胆 囊动 脉 、胆 总管 。 以 1 O mm施 夹器 夹 闭 胆囊 管 及 胆 囊 管 动 脉 并离 断 ,电钩切 除胆 囊 .电凝棒 或 电钩 电凝 胆囊 床 。以 自制标 本袋 ( 吸 引器 管 内包装 袋 ) 经脐 孔取 出胆 囊 。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由于目前医学上对病理知识缺乏了解,因此难以实现针对性的治疗,一般以缓解症状、促进粘膜愈合、减少并发症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如治疗及时且有效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可以实现治愈或者长期保持无症状,病情恶化时具有多种并发症可能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此外疾病本身具有终身复发的倾向,因此如何尽可能的改善患者预后也成为了临床上积极探索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其病理知识不断加深了解,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知识;研究进展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在全球发病率均表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对其病理知识缺乏了解,因此也导致医学上对该疾病的防治也是较为棘手的工作,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其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肠道菌群失衡、免疫、遗传、饮食等均被认为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虽然其中任何一种学说都无法进行完全的解释,但是也为临床上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一、正常人群肠道菌群人体胃肠道的微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各类微生物会处于的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可以起到抵抗各种外源性以及内源性致病因素的作用,比如药物的代谢、杀灭外源性致病微生物、调节人体能量等,其分布在肠道中各个部位,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菌群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生理性细菌:包含了双歧杆菌属、Clcoccoides菌属以及肠杆菌属等,主要负责营养及免疫的调节。

②条件致病菌:主要包含肠球菌及肠杆菌等,一般情况下不具备致病性,但是当人体胃肠道出现功能紊乱时会导致异常的繁殖,从而诱发相关症状[1]。

③病原菌:绝大多数为外来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当胃肠道功能正常时,即便存在也数量较少,不具备致病性,但是数量过多变会诱发相关症状。

二、溃疡性结肠炎与正常人肠道细菌的差异在现代化的实验结果中已经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细菌存在差异,比如崔毅(2008)等学者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其共同生活的人群(家属、朋友)的粪便菌群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较多,乳酸杆菌在急性期以及缓解期中相对较少,肠球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等数量相差不大。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相比常规腹腔镜手术,只经过脐一个空,手术难 度大,减少了操作空间。
参考文献 :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 单孔腔镜手术技术 专家共识 . 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 .2001,30(8):665. 实用外科杂志.2009. 29(1) :42. [2] 韩金岩,吴硕东,田雨.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0 例报告.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8) :587. [3] 郭成 , 候军辉 , 李光来 , 等 . 经脐周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5 例 . 腹部外科杂志 .2010,23(4): 247. [4] 彭乐元,姚勇,杨剑.经脐单 L 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附 32 例 ). 中国内镜杂志 .2009,15(11) :1217.
1 发病率 全世界范围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波动在万分之 0.05 到 3.0 左右, 发病率和患病率与国家经济状况与地域有关,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低, 在美国和欧州发病率最高。 2 病因与发病机理 2.1 中医学研究 本病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下痢”“久痢”“休息痢”等范畴。多 因禀赋不足、感受六淫、饮食不洁、情志失调、大病后体虚所致。可单独 致病,亦可多种病因合而为病。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 泌浊,大肠传导失司,湿浊蕴结,气血凝滞,肠络失和,血败肉腐而成本病。 2.2 现代医学关于 UC 的病机研究 2.2.1 血淤在 UC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血管的内皮是人机体的重要屏障,如果血管的内皮受到损伤,把血 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和内皮下的胶原互相分隔开。通过内皮细胞合 成的血栓调节蛋白,在蛋白 c/ 蛋白 s 途径可维持正常血流 ;大量地释放 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者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 l2, 间接地促进了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了 l 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 子,纤溶系统功能因此得到增强;它合成释放的 No、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 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当 UC 患者存在内皮损伤时,内皮失去了抗凝血 的功能,通过提供着暴露的胶原组织分泌出活性的物质,参与了血栓的 形成。假性血友病因子作为胶原的辅助因子,会在内皮损伤时循环中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朱文佩郑红斌’
慢眭溃疠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
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
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
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
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本病
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
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
展。

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
如下。

1动物模型的建立
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
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
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
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
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
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
成肠道炎症。

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
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
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
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
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
究模型l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

(1)葡聚糖
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DSS是一
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
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
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小鼠
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
作者单位: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朱文佩2007级硕士研究
生)
’指导老师・635・
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

(2)过
氧化亚硝酸钠法心]: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
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UC实验模趔,结果显示,
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
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
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

(3)三硝基苯磺酸(TN—
BS)/乙醇模型[3]: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
种抗原物质致T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
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

朱峰等H1用TNBS
30mg/50%乙醇0.25ml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
型,结果显示造模成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重现性
好、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但存在炎症发生机制
为单一T细胞介导,炎症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该研究模型宫建伟进行改进,采用混合方法造
模"】,即于大鼠足跖、腹股沟注射两次抗原乳化剂
(每次含抗原8mg)致全身致敏、发生免疫异常的
前提下,再用TNBS与无水乙醇等体积配比的混合
液按lOOmg/kg剂量局部灌肠,使肠道发生炎症变
化。

此方法既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
共存,又产生与人类UC较为接近的临床症状及
病变。

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顾立刚等№1对实验大鼠每天一定时间限制活动和
束绑后肢3周后,用5%醋酸灌注大鼠结肠造成溃
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

谷松等"o采用免疫
法及束缚法的复合因素制作UC肝郁大鼠模型。

李丽秋等【81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
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
性结肠炎病理模型,应用于防止UC实验研究,也
取得较好的效果。

2实验指标的检测和复方验证
实验检测包括大体形态学记录,如体重改变、万方数据
・636・
器官和肠道形态变异等,以及电镜下结构改变、溃疡的程度标识等,较多的从细胞因子表达角度开展。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研究指标不断深入到分子学和基因学水平,如建立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Hp—CAT)DSS模型大鼠预防组,使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肠黏膜内TNF一0【、IL一113、IL一8mRNA的表达旧1;有研究通过对血红素加氧酶(hemeoxygenase.HO)的跟踪研究¨0|,发现HO一1的诱导表达对结肠炎动物模型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免疫系统活化所致组织损伤。

此外有发现UC患者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存在异常,并能参与合成NO,且作为NO的靶细胞而起到肠功能调节作用‘…。

通过中医药复方组合实验室检测,如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结肠组织中MDA、SOD的活性或含量的变化¨纠;使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一4、IL一10mRNA的表达¨刘;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测定不同的给药途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Ot(TNF—d)、白细胞介素8(IL一8)水平及结肠黏膜TNF—Ot表达的动态变化H41。

此外,在细胞因子水平的中医药临床使用方面也有研究。

3研究展望
纵观近年对于UC疾病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可发现以下特点:(1)动物模型的建立不断多样化,从单纯一类药物使用到多种药物混合使用造模,由从单因素考虑深化到基因学说指导下的多因素综合造模;(2)造模的要求不断细化接近人体UC发病的形态和病理改变,目前较为热门的免疫法制作大鼠模型正是因为其整体构建机制与人体肠道病变发生机理相似,故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而其劣势在于工程过程较繁杂,环节过多导致影响因素多,常规模式的应用困难和样本重复性较差是其缺点;(3)中医药实验体现中医的诊治特色,不断开发出的病症结合模型是中医药治疗UC实验研究的新的视角;(4)实验指标不断深化,指标的指向性和针对点都能紧跟本病机制研究进展,为UC的治疗提供更精准的科学研究依据。

单纯用一种或几种实验指标判断和衡量治疗效果无法判断其真实价值,目前开始兴起综合研究,即多因素、多指标、结合物理指标,以及精神治疗指标造模,同时,中药从辨证到给药的多途径协同施治,分型辨证给药研究等或许更符合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从此处着眼,中医药治疗UC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艳丽,王承党.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模型的制作方法、特点和影响因素.胃肠病学,2006,11(1):56—58.
2郑红斌.不同剂量过氧化亚硝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4):39—41.
3陈佳奇,陈村龙,王继德。

等.2,4,6一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建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1):4174—4177.
4朱峰,钱家呜。

潘国宗.细胞免疫反应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8,20(4):271~278.
5宫建伟,苑述刚,阮时宝.对免疫方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探讨.中国实验方荆学杂志,2005,11(2):70一71.
6顾立刚。

郭学志,王庆国.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21—23.
7谷松。

郭晓东。

关庆增,等.加味四逆散时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作用.中国实验方荆学杂志,2006,12(3):56—58.
8李丽秋,樊华,吕方舟。

等.纳米中药对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4):266.
9林焕建,王启仪,刘颖,等.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预防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热带医学杂志。

2007,7(7):626—628.
10代阳丹,欧阳钦.血红素加氧酶一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胃肠病学,2007,12(2):114~116.
1l刘建生,田怡,冯丽,等.溃疡性结肠炎与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及Cajal间质细胞关系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1):785—786.
12杨辉.王翼洲热瘀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胃肠湿热型大鼠模型MDA、SOD、IL一6的影响.广西中医药,2007。

30(4):54—55.
13郝微微,马贵同,张晓峰,等.中药清肠栓对渍疡性结肠炎大鼠白细胞介素4及10mRNA表迭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

15(3):177一11舳.
14王新月,杨莉莉,王雪茜,等.渍结饮不同给药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6):351—354.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