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旧制”对历史上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制约
结合古代戏曲对戏曲发展的建议
结合古代戏曲对戏曲发展的建议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古代戏曲为现代戏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结合古代戏曲,可以给戏曲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对戏曲发展的建议:1. 传承经典剧目:古代戏曲中有许多优秀的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剧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
可以通过演出和改编等形式,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经典剧目,使其在现代戏曲中焕发新的魅力。
2. 创新剧种和表现形式:古代戏曲有京剧、评剧、黄梅戏等多种剧种,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可以通过创新剧种和表现形式,使戏曲的艺术表达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3. 提高演员水平:演员是戏曲的核心,他们的演技和表现力直接影响着戏曲的质量和观众的观赏体验。
可以通过培训和选拔等方式,提高演员的专业水平,注重演员的角色塑造和艺术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演绎古代戏曲和现代剧目。
4. 引入现代元素:古代戏曲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观众可能更加喜欢与自己生活和价值观相关的剧目和表演方式。
可以在古代戏曲中引入现代元素,体现当代人的思想和情感,使戏曲与时俱进,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5. 加强宣传和推广:戏曲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来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和活动来扩大戏曲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进而提高戏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
总之,结合古代戏曲对戏曲发展的建议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剧目的传承和弘扬,也包括对艺术形式和演员水平的提高,同时还需注重现代元素的引入和推广工作。
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戏曲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福建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建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转型和困境,传承保护形势严峻,乡村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的振兴成为当前亟需关注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面临的现状和挑战:1. 人才匮乏:传统戏曲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由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戏曲传承的人才越来越少。
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淡化,戏曲学习的热情逐渐降低。
2. 缺乏有效的传承模式:由于现代社会的变化,传统戏曲的传承模式也随之面临着挑战。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逐渐式微,现代技术的冲击也使得传承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戏曲的真正技艺传承面临着困难。
3. 表演场所不足:传统戏曲需要具有特定条件的场所来进行演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被改变用途,使得传统戏曲演出的场地越来越少,这也影响了传统戏曲的传承。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与问题:1. 乡村文化逐渐衰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乡村传统文化逐渐失传,很多古老的文化传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2.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当前乡村文化保护的机制不够健全,使得很多宝贵的乡村文化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传承福建地方戏曲,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呢?1. 加大传统戏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福建地方戏曲进行数字化推广,借助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戏曲文化,增加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和兴趣。
2. 加强传统戏曲的教育和培训:加大对传统戏曲学习者的资助和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戏曲艺术,并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将传统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3. 建立戏曲演出保护基地:加大对传统戏曲演出场地的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戏曲演出保护基地,保障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
千年梨园,传承经典--浅论梨园戏与闽南文化之传承
千年梨 园 ,传承 经典
浅论梨 园戏与闽南文化之传承
文 8 宋 妍
【 摘 要】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与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至今依然流传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古老剧种——梨园戏。梨
园戏 以 泉腔 为母 语 , 以 弦 管为 音 乐表 现 形 式 。 它 与衣 冠 南渡后 的泉 州移 民史 相 伴 而生 ,同 步 发展 ,经 历 了泉 州唐 宋 盎世 的鼎 蛊
化精 神,展现 闽南 艺术 的独特 魅力等方 个 流 派 均 以 泉 腔 为 主 要 语 言 表 达 方 式 ,
衣冠士族多萃其地 以安堵。 ”
在这场
面 做 出 了重 要 的 贡 献 。另 一 方 面 , 闽南 故梨园戏与泉 州有着密 切的关系 。吴捷 浩 浩 荡 荡 的 晋 代 衣 冠 南 渡 运 动 中 ,盛 行 梨 园 戏 艺 术 史 论 》 一 书 中 于 中原 一 带 的 汉 歌 楚 曲也 随 之 流 播 至 泉 的风 土人情 、文化背景 、人 文氛围又 为 秋 先 生 在 其 《 南渡衣冠 留晋俗 ” 、“ 离 乡 梨 园戏的繁荣 发展提供 了肥 沃的现实土 认为,梨 园戏 以声腔而非 以地域命 名的 州 。正 所 谓 “
历 了千年 的历 史文化积淀 ,它在传递 闽 统 称 为 “ 梨 园戏 ” 。因梨 园戏 孕育 形成 进入闽南, 史称 衣冠南渡 ” 。《 八 闽通 志 》
太 平 寰 宇 记 》述 泉 州 : “ 东晋 南 渡 , 南 民众的 民族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播 闽南区域 的文 发 展 的 全 过 程 在 泉 州 进 行 , 又 因上 述 三 引 宋 《
侨胞 的喜爱 。 自汉 至于唐 、五代及宋初 ,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福建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福建地方戏曲包括闽剧、客家戏、德化大戏等多个剧种,它们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目,成为了福建乡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传承好福建地方戏曲,并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振兴,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现状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传统戏曲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逐渐下降,这导致了很多剧团的生存困难,戏曲爱好者少之又少。
一些传统戏曲剧目的编排、排练、演出都需要大量经历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在演出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剧团的生存将面临重大危机。
一些戏曲传承人的流失以及相关技艺的衰退也成为了制约地方戏曲传承的重要因素。
二、福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的对策为了保护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措施。
应该加大对戏曲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为戏曲传承人提供更多的生活和演出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继续传承和创新。
要加强对戏曲传统剧目的整理、收藏和研究工作,推动戏曲的流传和传播。
还应该加大对青少年和学生的戏曲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和普及戏曲知识,培养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和接班人。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为地方戏曲剧团和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推动福建地方戏曲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结合,应该运用多种渠道和途径,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和项目。
可以借助乡村文化节、地方戏曲比赛、文化演出等形式,将地方戏曲融入到乡村文化生活中,吸引更多的乡村居民参与,提高他们对戏曲的认知和热爱。
可以通过举办戏曲文化讲座、戏曲演出团队的入村巡回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乡村居民接触到戏曲,增进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和喜爱。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闽南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闽南戏曲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独特的地方剧种,它起源于宋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逐渐传承至今。
闽南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戏曲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闽南方言为特色,被誉为“南音之源、歌仔之宗”。
在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传承发展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是闽南戏曲传承发展的基础。
应该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层面,加强闽南戏曲的教学,推动学生对闽南戏曲的了解和学习。
可以组织学生到闽南戏曲剧目演出,让学生亲身体验闽南戏曲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闽南戏曲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将闽南戏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开设闽南戏曲的选修课,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在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传承发展需要加强舞台演出和推广。
舞台演出是闽南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演出,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让闽南戏曲的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应该加大对闽南戏曲舞台演出的支持,提高演出水平和质量。
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演出,包括大型演出、小型演出和巡回演出,将闽南戏曲的艺术带给更多的观众。
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闽南戏曲。
在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的传承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青年人才培养和舞台演出推广,可以让闽南戏曲的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并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
只有不断传承发展闽南戏曲,才能让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泉州戏曲发展现状
泉州戏曲发展现状泉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戏曲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戏曲历史和丰富的演出资源。
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的发展,戏曲在泉州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民众对于戏曲的关注度逐渐下降。
现代人更倾向于追求新的娱乐形式,对于戏曲的文化传承和演艺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戏曲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很多娱乐节目和电影作品也有着很高的观众票房。
其次,戏曲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社会对于戏曲的需求减少,很多年轻人不再选择从事戏曲行业,导致了戏曲人才的断层和不足。
戏曲作为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但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行业,在戏曲领域中培养新的人才变得十分困难。
再者,戏曲演出市场的规模和水平有待提高。
泉州戏曲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资源,但是演出市场较小,很多好的剧目无法得到更多观众的欣赏和认同。
同时,戏曲演出的水平也相对较低,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很多戏曲演出都在重复传统的演出形式,缺乏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创新,导致观众对于戏曲演出的兴趣减少。
然而,泉州戏曲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因素。
首先,政府对于戏曲的扶持力度逐渐增加。
政府加大对于戏曲行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新人才的培养和青年戏曲演出的推广。
其次,一些社会力量和机构也积极参与到泉州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中。
一些文化机构和社团通过举办戏曲演出、培训班等活动,推动泉州戏曲的发展。
最后,一些戏曲团体和演员也在努力提高戏曲演出的质量和技艺。
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使泉州戏曲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总之,泉州戏曲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但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
通过政府的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及戏曲团体和演员的努力,希望能够推动泉州戏曲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泉州戏曲,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福建地方戏曲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宋代南曲,经过多次演化,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金门南管、闽南大戏、大伶侠、狮文戏等各式各样的戏曲剧种。
这些戏曲剧种在历史上曾经风靡一时,是福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福建地方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福建地方戏曲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现在,福建以及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戏曲传承保护的工作,尤其是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腔调,更是给福建地方戏曲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机遇。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
传承是福建地方戏曲发展的根本,但要想让戏曲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创新,让戏曲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
戏曲需要有传承者和演员。
在传承保护中,要积极鼓励青少年学习和发扬福建地方戏曲,同时也要着手培养和吸引一批优秀的戏曲演员、导演和编剧等人才。
第三,要注重市场营销,提升福建地方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福建地方戏曲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产业方向,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推广。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福建地方戏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首先,福建地方戏曲可以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其次,福建地方戏曲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和推进福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福建地方戏曲还可以激活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振兴和发展。
总之,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福建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推动福建地方戏曲的发展和繁荣。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福建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之一是传承不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所下降,对于福建南音这样传统戏曲形式的了解和接触面也越来越窄。
许多年轻人更热衷于流行文化和现代娱乐活动,对于传统戏曲形式的兴趣日益淡薄,这导致了福建南音传承的不易。
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是福建南音传承的关键,然而如何吸引年轻人对福建南音产生兴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之二是市场需求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转变。
传统戏曲形式在现代娱乐市场中的竞争力减弱,观众对于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戏曲表演的需求逐渐下降。
现代社会的兴起和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难以融入当代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不足的困境。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之三是保护困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戏曲形式需要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以免在现代社会中渐行渐远,最终失去传承的机会。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传统戏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但是在现实中保护的难度不容小觑。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之四是创新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戏曲形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由于传统戏曲形式的固有特点和传承文化要求,创新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是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一大挑战。
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着传承不易、市场需求不足、保护困难和创新不足等困境。
这些困境的存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通过政府、社会团体和传统戏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寻找合适的发展和传承模式,保护和传承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戏曲形式。
传统戏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以闽南歌仔戏为例
得 适 合 于说 唱 ,被用 来 向观 众 讲 述故 事 ,被 称为 “ 本 地
歌 仔 ” ,而这 个 “ 本 地 ”就 是宜 兰地 区 。据 《 台湾 省 通
志 ・ 学艺志 ・ 艺 术篇 》 . 记载 : “ 民国初 年 ,有 员 山结 头
、
全 国有 三百 多 种戏 曲 ,而 歌 仔戏 是 唯一 一 种发 源 于 台湾 本土 又 传 回 闽南 地 区 的 曲种 ,两岸 的 歌仔 戏是 同根 同源 的 , 并且 互相 学 习 , 因此有 人说 闽 台歌仔戏 是姐 妹花 。
百 来年 ,虽然 时 间不 长 ,却 可 以看 出歌仔 戏 旺盛 的生 是 一 种说 唱艺术 ,歌 词 押韵 。因此 ,台湾一 般 认 为歌 仔
命 力 。在 其形 成 过 程 中 ,它 不 断 地从 其 他剧 种 中汲 取 养 戏 发 源于 宜 兰地 区。 “ 本 地 歌仔 ”是歌 仔戏 最 原始 的演
使歌仔戏在戏 曲之林 大放 光彩 。
【 关键词 】 歌仔戏;新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I 6 1 4 . 9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7 — 0 1 2 5 ( 2 O 1 5 ) 0 6 — 0 0 1 8 一 o 3
不久前 , 徐佳莹的一首 《 身骑白马》 唱红了太江南北 , 人人都会 唱副歌部分 “ 身骑 白马走三关 ,改换素衣 回中 原 。放 下西 凉没人 管 ; 我一 心 只想 王宝 钏 。”而 这副 歌 , 就 是 改 编 自歌仔 戏 《 薛平 贵 与王 宝 钏 》的经典 唱 段 。徐 佳 莹 演 唱这 首 歌 ,无 疑增 加 了歌 仔 戏在 国内 的知 名度 , 对 歌仔 戏 的传 播是 有很 大 的推 动作 用 的。 歌仔戏的起源
梨园戏在新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梨园戏在新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郑红燕;马华祥【摘要】梨园戏在1949年建国后逐渐稳定于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作为梨园戏唯一传承中心,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因其严格的师承、坚持对传统剧目的复排、以剧目创新带动剧种创新以及公益演出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但也无法避免面临着市场狭小、人才匮乏等剧种普遍面临的问题,又因其作为古老的地方剧种的身份还有着特殊的困境.在梨园戏的当代发展中,通过结合时代精神改变剧目,守护传统,回归乡土寻求新的发展是可以尝试的途径.【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6页(P117-121,130)【关键词】梨园戏;剧种性;传承;发展【作者】郑红燕;马华祥【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梨园戏三大流派“下南”“上路”“七子班”或生发于闽南,或汇聚于闽南,并在泉腔的统一中完成了三大流派的汇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剧种,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60年里,逐渐适应了新时代的特色和环境,秉承着自宋以来的古老文化和优良传统,在新中国站稳了脚跟,并立足于剧种特色,形成了适用于本剧种的宝贵经验,探讨梨园戏的发展经验有助于之后的发展和为其他地方剧种的发展提供参考。
当然,在1949年后的六十年中,梨园戏的发展也遇到了或普遍或特殊的困境,理清这些困境有助于梨园戏的未来发展。
梨园戏三大流派在自宋以来的发展过程中,沉浮几许,但剧种的根依然留存在泉南大地上,所以不管是在面对高甲戏、歌仔戏的竞争还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制约,梨园戏虽然几经衰微却没有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在百废待兴的时代氛围中,抓住时机完成了建国后的崛起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这六十余载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
(一)梨园戏艺术工作者始终坚持其“严苛”的师承20世纪40年代,随着高甲戏和歌仔戏的兴起,梨园戏失去大片活动范围,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是出现七子班昙花一现地易调唱歌仔剧目,大梨园依旧坚守着泉腔和自己的十八棚头在演出[1]52,这是艺术工作者的坚持,也是梨园戏如此古老不可忽视的原因。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福建地方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了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福建地方戏曲,让其在乡村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加强对福建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
福建地方戏曲源远流长,包括福建梨园、闽剧、粤剧等多种形式,有着丰富的戏曲资源。
应该加强对这些戏曲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或设立戏曲研究中心,对福建地方戏曲进行系统的整理、保护和传承。
要注重培养年轻演员和观众。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应该重视对年轻演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传承和发扬福建地方戏曲的传统艺术。
也要注重培养戏曲观众,提高他们对福建地方戏曲的认知和欣赏能力,使其成为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者和支持者。
要加强福建地方戏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地方戏曲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要加强福建地方戏曲和乡村文化的融合,让福建地方戏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可以通过举办戏曲表演、开展戏曲教育等方式,让福建地方戏曲与乡村文化相互渗透,共同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福建地方戏曲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戏曲保护和传承工作,支持福建地方戏曲的舞台表演和演出活动。
也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和振兴,共同为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对福建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其在乡村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和繁荣。
福建闽南戏曲发展历程
福建闽南戏曲发展历程
福建闽南戏曲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时期。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戏曲的发展,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风格。
闽南戏曲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的南音和音乐曲艺逐渐融合,形成了初步的戏曲形式。
到了宋代,闽南戏曲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戏剧性特点的南音,音乐和表演逐渐统一。
明清时期,闽南戏曲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在当时的福建地区,戏曲表演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类型的戏曲开始兴盛起来。
其中以皮黄、台山梨园戏为代表,这些戏曲形式在表演技巧和剧情发展上有了重大突破。
到了20世纪初,闽南戏曲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
由于
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影响,戏曲表演受到了冲击。
然而,在福建闽南地区的戏曲界,一些戏曲团体和表演者通过改革与革新,使闽南戏曲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近年来,福建闽南戏曲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加大了对戏曲表演团体和演员的支持力度。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也积极参与,举办各类展览和演出,促进了闽南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戏曲经历了起源、发展、低谷和复兴等多
个阶段。
通过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福建闽南戏曲得以传承发展,并在当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借助学校平台,弘扬中华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梨园戏
借助学校平台,弘扬中华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梨园戏发表时间:2020-11-24T15:23:16.46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作者:韩元萃[导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流传着几千年的历史,遗留了丰富的中华文明,由此构成了中华魂韩元萃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362000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流传着几千年的历史,遗留了丰富的中华文明,由此构成了中华魂。
其中,闽南地区的梨园戏便是流传于福建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却在近些年来面临着文化流失问题。
对此,小学学校则一个主动肩负起传承闽南文化、戏曲艺术的时代责任,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由此构建校园文化,引导全体师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初步解决文化流失问题。
本文将从组建研究小组,构建校本课程;开设社团活动,落实文化教育;构建教育合力,创新传承方式三个角度来分析教师应该如何以梨园戏文化为例,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进课堂。
关键词:小学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梨园戏、实现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变高,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也变得日益频繁,而文化交流便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国际交流,我国不仅致力于向外宣传本土文化,也在积极引起国外文化,旨在由此构建多元的文化体系。
然而,在此过程中,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也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让学生形成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使其自觉投身于中华文明的复兴与传承事业之中,才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并由此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让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一批栋梁之才。
为此,教师便要积极开发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乡土文化。
一、组建研究小组,构建校本课程客观来讲,虽然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一些文科类课程,但是却并没有专门的学科去实施文化教育,尤其是在传承梨园戏这一乡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因地制宜,以校本教材去落实文化教育。
为此,学校则应专门组建研究小组,全面调研梨园戏的教育价值,从音乐欣赏层面、文化熏陶层面、戏剧表演层面等各个角度去分析组织梨园戏教育教学活动的可行性,据实组建校本课程。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福建地方戏曲是福建省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曲风格和表演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变革,福建地方戏曲在传承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福建地方戏曲,并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一、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福建地方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历代人民的积极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戏曲风格。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人才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戏曲表演而去追求更加现代化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这导致了福建地方戏曲传承人才的匮乏。
这就需要通过加强戏曲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激发年轻人对福建地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更多的戏曲传承人才,确保福建地方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需要加强对戏曲剧目的整理和保护。
戏曲剧目是福建地方戏曲的核心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的戏曲剧目面临着失传和淡化的风险。
要加强对戏曲剧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将传统的戏曲剧目保护好,传承好,使其成为福建地方戏曲传承的重要资源。
福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需要加强对传统表演形式的保护和传承。
福建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音乐、唱腔、表演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是福建地方戏曲的精髓和核心。
要加强对这些传统表演形式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推陈出新,使福建地方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乡村文化振兴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福建地方戏曲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为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闽南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闽南戏曲文化在新时代下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诸多挑战,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在美育视阈下,如何推动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激发其独特魅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闽南戏曲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闽南戏曲源远流长,承载着闽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闽南戏曲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传统剧种、台风、唱腔等重要元素逐渐失传,传承形势严峻。
目前,闽南戏曲在当地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台前的演员越来越难找到继承人,闽南戏曲的传统有着断裂的危险。
闽南戏曲的传统表演形式较为古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表演形式的需求,缺乏吸引年轻人的新思路和新表达方式,难以融入当代青年的审美观念。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在美育视阈下,传承闽南戏曲文化需要有新的路径和思路。
闽南戏曲的传承需要走向现代化,将古老的戏曲形式融合现代文化语境,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创新。
比如可以将闽南戏曲与现代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创作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戏曲作品,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要注重闽南戏曲的青少年培养。
加大对闽南戏曲的传承人培养力度,鼓励更多优秀的闽南戏曲传承人才能够涌现出来。
通过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美育活动中推广闽南戏曲,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热爱闽南戏曲,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
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闽南戏曲的推广。
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等方式向更广泛的受众进行宣传,将闽南戏曲的表演和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增强社会对闽南戏曲的认知和关注,激发人们对闽南戏曲的兴趣。
美育视阈下,闽南戏曲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所增加,这为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需求。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闽南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作为闽南地区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闽南戏曲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了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闽南戏曲面临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如何在新时代的美育视阈下推动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闽南戏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1. 传承人才断层严重。
由于闽南戏曲的表演技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传承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渐淡薄,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闽南戏曲的学习和传承工作,导致传承人才断层问题严重。
2. 观众基础不稳定。
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闽南戏曲的观众群体日益减少,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度较低,使得闽南戏曲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3. 资源和政策支持不足。
闽南戏曲的传承发展需要良好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但目前存在着资源匮乏和政策扶持不足的情况,使得闽南戏曲的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新时代的美育视阈下,推动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支持。
应加强对闽南戏曲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人们对于闽南戏曲的认知和兴趣。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展示闽南戏曲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应加强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鼓励年轻人从事闽南戏曲的学习和传承,培养更多的闽南戏曲表演人才,不断丰富闽南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
还应加大对闽南戏曲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力度,为闽南戏曲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加大对闽南戏曲表演场馆和演出团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闽南戏曲相关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推动闽南戏曲行业的整体发展。
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闽南戏曲的创新和发展。
从旧志史料看福建古代的禁戏
作者: 杨榕
作者机构: 福建省文化厅志办,350001
出版物刊名: 福建史志
页码: 15-1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福建 史料 古代 旧志 清至民国时期 地方文献 民俗现象 傀儡戏
摘要:福建戏曲历史悠久.民间演剧繁盛。
早在宋代,地方文献就有记载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演优戏、傀儡戏的信息,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地方新剧种的陆续形成,各地民间演剧更加兴盛.一些方志编纂者也关注到这种特殊的民俗现象.并将之载人方志中,其中包括与官方禁戏有关的史料。
本文从福建浩瀚的方志中辑录出一些禁戏史料.并略加分析。
泉州梨园戏历史典故
泉州梨园戏历史典故
泉州梨园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其特点在于使用闽南语演唱,以传统武打和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深受泉州本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在梨园戏的历史中,有一段著名的典故被广为流传。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泉州官府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梨园戏演出。
当时的官员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纷纷赞助表演,甚至有人为了购买梨园戏的演出权而破产。
最终,比赛结束后,所有的演员均未获得薪酬。
这一事件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愤怒和不满,让泉州梨园戏的演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打击。
然而,即便面对这样的打击和困难,泉州梨园戏的艺人们仍然毫不气馁地坚持着演出和传承。
他们通过演出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最终将泉州梨园戏发扬光大。
如今,泉州梨园戏已经成为了福建省甚至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一大文化品牌,并且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之后,它的表现形式也愈加多样和精彩,为人们带来了更加难忘的视听盛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闽南梨园戏; 固守旧制; 戏曲; 莆仙戏
Ke p n h r e y tm n t e De eo m e to e i g t eFo m r S se o h v l p n f
S uhF j nLy a p r o t ui iu nO ea a
rf ci so nvra ke ig te fr e ss m nat n su fF a d cl rla shr.T e e et n fu iesl epn o r yt metl i o t o  ̄i a ut a t p ee h l o h m e i y h n n u mo
fo t e n e e p n e f r r s se F rh n r d fy a s Liu n t e t c l c mp n b u a ey t k t r m h in r k e i g t o me y tm. o u d e so e r, y a ar a o a y o d r t l s c o h h i i h et o v n o s wi ls r f r i s e t o co ' a e , ef r n s s t e lf c n e t n t e s t so m n a p cs f a t r g s p ro mi g tp , s u t r s f t e o e a i h n a s e t c u e o p r r h c n e t e p cal e r lt n h p b t e it t g a d i a t g T e e l f c n e t n , n f c, h r e t e o tn , s e il t eai s i ewe n d c i yh o a n n mp r n . h s e t o v n i s i a t T ee a i o r h
第 1 9卷 第 1期
21 0 2年 2月
莆 田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o r a o Pu n t a Unv riy i ie st
中 图分 类 号 : 3 .7 I 6 2 5
V0 .9 1 No 1 1 . Fb 2 1 e. 0 2
文 章 编 号 :6 24 4 (0 2 0 .0 80 17 .13 2 1 )10 7 —4
Ab ta t T e fc r ta rs a edv lp n fLy a n su fF a r a o so e o e i sr c : h at s ht et i t eeome to i n i o t o  ̄i a vr u, n ft m o r nh u h n e i h s
Ke r s S u a i a pr; epn e fr e yt o e ; u i p r y wo d : o t F n y n O ea ke i t o rss m; pr P xa o ea h  ̄i L u gh m e a n
历史 上 ,闽 南梨 园戏 虽曾 出现 过演 出兴 盛 的
o e a n Gu n d n n u i r h n i g i e c u s f d v l p n o v r p r s i a g o g a d P t n a a e c a gn t o e o e e o ig h we e . n h r
) -年 来, Lf i - 梨园戏 班在 演员的年龄 、 表演科步、 戏曲 内容的构造 , 特别是 口授 身传的 师承 关系上 , 着地固守着从 执 先辈那里留传 下来的一些 “ 遗规”, 少变革。 较 而潮剧和莆仙戏 , 则在发展 中多有变革, 出这 对于思考梨 园戏发 指
展的制约因素 问题应有所启迪。
CHE N Ya q a , XI Yi g -i n E n
r c o l fLt a r a d C m n i f n Qunh u Noma Unvri , u nh u Fj n 3 2 0 , hn ) h o i rt e n o mu nci , a zo r l iesy Q az o ui 6 0 0 C ia S o e u ao t a
发 展过程 中 ,它 形成 了 三个 支派 ,即小 梨 园七 子 班 、上路 ” “ “ 和 下南 ” 。由于某种 尚待 进一 步研 究 的
历 史原 因 , 导致 梨园 戏三 个 支派 中 , 乎时 时处 处 似
得 到 合理 解释 的 问题 。 : 哪 些因 素制 约 了历 史 即 有
上闽 南 梨园戏 的 发展 ?人 们 经常 提 及 的是 官府 的 强 制性 禁戏 。禁 戏 的确 是 导致 梨园 戏 不兴 盛 的原 因之 一 。 它无 疑是 外因 。仅仅 注意 到禁戏 还显 片 但 面 , 应 注意 其 属于 内 因的方 面 。而 这 内 因 , 要 还 主
情 形 , 其 剧 目数 量 , 但 与相 近 区 域 的潮 剧 、 仙 戏 莆 相比 , 却相 差悬殊 , 少得 很 。 梨 园戏 班 内部 的 固 :
一
种 执 着 的运 行 机 制
闽 南梨园戏 是 一个 古老 剧种 。 长期 的形 成 、 在
文献标识码 : A
“守 制 对 史 闽 梨 戏 展 制 固 旧 ’历 上 南 园 发 的 约
陈雅谦 , 谢
(泉州师范学院
英
泉 州 320 6 00)
文学与传播 学院 , 福建
摘 要 : 历史上制约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因素多 多样, 种 其中一种是来 自于梨园戏班的内 “ 部 固守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