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建筑史笔记资料
中国建筑史笔记总结
中国建筑史笔记总结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发展史中国⽂化的延续性:主体⽂化没有被外来⽂化打断。
四⼤⽂明古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中国没有发⽣本质的变化地理的阻隔帕⽶尔⾼原,塔⾥⽊盆地长城营四周围⼟建造住所,封闭性的很好诠释,四合院,宫城匠:古代没有表⽰建筑师职业的词,只有匠,既要建城市,⼜要建住房,既要修⽔利,⼜要装饰建筑。
说明中国古代对建筑的不重视Architect archi=master tect是技术⼈员,⽽匠只有后半部分,没有master的意思空间观念:中⼼:⽅位:从星像来的,以北⽃星为中⼼,周围的星宿分为四组,分别⽤四个神兽来代表,青龙朱雀⽩虎⽞武,然后把天象投射到地⾯,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随后都出现的五⾏,⼜与⽅位相对应,⾦⽊⽔⽕⼟,把天⽂地理⼈事全部整合成⼀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有了看天象知⼈事的说法,理论⽀撑,在天象中,北⽃星是指向北极星,所以以北为尊也找到⼀个根据。
另外⽇照理论体系,所以中国建筑⼀般以南北为中轴线,西周凤雏村遗址就能看出严格按南北中轴线布局。
⽽且在中国的理论体系中,没有上和下的尊卑观念,因此中国建筑没有往⾼发展,其实在汉就有楼阁,但以后这个趋势就慢慢抹杀掉了等级秩序: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分三六九等,不可逾越,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
所以建筑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论⽅位规模,还是颜⾊造型。
⽊构架形式:穿⽃式:⽤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
从⽽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穿⽃式⽊构架⽤料⼩,整体性强,但柱⼦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抬梁式⽊构架可采⽤跨度较⼤的梁,以减少柱⼦的数量,取得室内较⼤的空间,所以适⽤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承重结构墙。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
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
监的副手称为“少监”。
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
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构建筑结构体系:穿⽃式,抬梁式,井⼲式。
穿⽃式:沿着房屋进深⽅向⽴柱,间距较密,⽤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特点是⽤较⼩的柱与“穿”,做成⼤的构架(整体性强,柱密,开间⼩)。
流传到现在,为中国南⽅诸省建筑所普遍采⽤。
抬梁式:沿着房屋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短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平⾏的两组⽊构架之间,⽤横向的枋连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与构架成直⾓的檩。
檩上排列椽⼦承载屋⾯。
2,⽃栱的作⽤:在柱⼦上,⽤以承托梁头、枋头,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的构件。
○唐宋:结构作⽤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装饰作⽤加强,排列从密,⽤料变⼩,但结构作⽤仍在。
⽃栱在宋称为“铺作”,清称为“⽃栱”或“⽃科”。
(江南称“牌枓”)○柱头上的⽃栱——柱头科(宋: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两柱之间置于枋⼦上的⽃栱——平⾝科(宋:补间铺作),起辅助⽀撑作⽤。
○⾓柱上的⽃栱——⾓科(宋:转⾓铺作),其承托⾓梁及屋⾓的作⽤。
室内⽃栱通常只⽀撑天花板重量,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
⽃栱:⽃-栱与昂的⽀座垫块;栱-短悬臂梁;昂-⽃的悬臂梁,与栱的作⽤相同;◆当建筑物⾮常之⼤⽽屋檐出挑相应加⼤时,⽃栱挑出距离也增加。
⽅法是:栱与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层栱/昂,⽃栱多出⼀跳,最多可加⾄出5跳。
重檐建筑:⼀般上檐⽃栱⽐下檐⽃栱多⼀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叉⼿:脊桁两侧的斜撑,⽤于固定⽀撑脊桁,其形状犹如侍者叉⼿⽽⽴,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3,台基作⽤:防⽔,防潮,保持室内⼲燥洁净。
(⼀般3到5个踏步)柱础:保护柱⼦不受地下⽔上升侵蚀⽽致腐烂的构件,多为⽯制。
◆收分:柱⾝由下向上逐渐收⼩;梭柱:上下两端均有收分的柱⼦形式,体如梭形;卷杀:将某些构件末端切削使之具柔美⽽有弹性的外形的⼀种做法,其轮廓线由折线或曲线组成;4,庭院围合⽅式:1)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墙围合;2)廊院:主房与院门之间⽤廊围合;3)三合院:住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座,之前再建院墙与院门;四合院:将三合院的院墙改为房屋,即主房东西两侧,相对之处均为房屋所围合;5,⼯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官的职务:主持建筑⼯程的设计,管理估计⼯料及组织施⼯隋·宇⽂恺:隋代东西两⼤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兴城规划;1:100的⽐例制作“明堂”图像及⽊模型宋·李诫:《营造法式》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2)各地⾃主建造的民间建筑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新⽯器时期的建筑遗存(⼲阑式——由产⽣于长江流域多⽔地区的巢居发展⽽来。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对中国建筑有了全新认识的书——《中国建筑史》。
以前啊,我对建筑的理解也就停留在房子好不好看,住得舒不舒服这些表面的东西上。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建筑背后的学问那可真是大了去了。
书里提到,中国建筑的发展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变化。
从最早的简单茅屋到后来的宏伟宫殿,这一路走来,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就拿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来说吧,那真叫一个气派!比如说故宫,我曾经去参观过,当时就被那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给震撼到了。
故宫的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特别耀眼。
那屋顶上的琉璃瓦,一片片整齐排列着,每一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是龙,张牙舞爪,威风凛凛;有的是凤,姿态优美,高贵典雅。
还有那些屋檐下的斗拱,结构复杂却又精巧无比。
我当时就想,古代的工匠们得有多厉害的手艺和智慧,才能造出这么精妙的东西来呀!走进故宫的宫殿里面,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那高高的柱子,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
柱子上还涂着红漆,显得特别庄重。
地面上铺着的大石板,平整光滑,走在上面都能映出人影来。
宫殿里的家具也是精美绝伦,那雕花的桌椅,镶嵌着宝石的屏风,每一件都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再说说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那可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苏州的园林我一直特别向往,虽然还没机会去,但从书上的描述和图片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韵味。
园林里的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仙女。
还有那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池塘边种着垂柳,柳枝随风飘舞,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
沿着小路漫步,时不时能看到一座亭子,亭子里面摆着石桌石凳,让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欣赏一下周围的美景。
书里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那也是各有特色。
北方的四合院,方方正正,布局严谨。
一进大门,就有一个影壁,挡住了外面的视线,增加了院子的私密性。
院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正房一般是长辈住的,东西厢房则是晚辈住的。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里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个超级大的建筑群!当我想象自己走进故宫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高高耸立的红色城墙。
那城墙可高了,仰头看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
城墙的颜色红得特别正,就像是过年时贴的春联那种红,鲜艳又庄重。
走进故宫的大门,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石板路。
这石板路啊,被无数的人走过,都磨得光滑溜溜的。
每一块石板都好像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沿着路往前走,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宫殿。
那些宫殿的屋顶特别有意思,弯弯的,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
屋顶上的瓦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有的宫殿屋顶上还有一些小兽,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
听说这些小兽可有着特别的寓意,能保佑宫殿平安呢。
宫殿的大门也是超级气派,那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门钉,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过来。
我就想啊,这得费多少工夫才能打造出来呀!一推开门,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宫殿里的柱子又粗又高,得好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柱子上的油漆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抬头看天花板,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龙凤呈祥,有花卉蔬果,每一笔都那么细腻,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手艺。
宫殿里的窗户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雕花的,有的是糊纸的。
透过窗户往外看,能看到院子里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时候,花开得正艳,和这古老的宫殿相互映衬,美得就像一幅画。
再说说故宫里的花园吧。
那花园里的假山可真是巧夺天工,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形态逼真。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水边种着柳树,柳枝随风飘舞,就像是仙女在跳舞。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征:建筑本身的特征建筑历史的特征建筑认识的特征公官制度:样式雷又名样子雷,样房雷。
是清代宫廷建筑师雷氏家族的俗称。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及脉络流变史前——夏商周(大迁徙促成文化互动)——春秋战国(佛教文化入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境外文化交流)——北宋辽金南宋(少数民族文化入侵)——元(多民族文化交融)——明(基督教文化入侵)——清——民国——中华人民国内共和国中国文化起源非单一性,而是满天星斗中国原始神会建筑发展概况旧石器时期建筑遗存:文化现象与神话传说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猎鱼之始《河图洛书》轩辕帝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存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母系氏族社会(河北渑池)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父系氏族社会(山东历城)——东夷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干栏建筑细石器文化(东北,内蒙)——神庙多元文化的发展巢居(干栏)——长江流域穴居(木骨泥墙)——黄河流域土木相结合构筑方式,以土为主向以木为主过度奴隶社会建筑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阶级产生1 青铜工艺相当成熟(生产工具生产力提高财产丰富产生私有制2 夯土台(技术上)区别高低,上下的方式3 郑州商城周渭水按照礼制分封土地,产生宗法分封制度建筑技术斗拱的概念瓦的发明及使用三合土抹面小结:这一时期神的地位降低,人的地位上升,但仍未完全脱离神,木构技术突出被使用封建社会前期先秦(春秋,战国,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铁器开始出现并使用,经济飞速发展。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城市建设的高潮(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宫高台建筑:在有小室围合的高台上宗庙围合在墙中水利方面出现齐国官书《考工记》鲁班著意识形态方面1商周学在官府——学在四夷2孔子将人还给社会3庄子将人还给自然2,3都是人文主义,崇尚天人合一由于意识形态过早发达,抹杀了宗教,摆脱了宗教对人的束缚秦阿房宫是政治象征——上扼天功下压黎庶秦始皇陵(气势宏大)平而伸展的空间意识出现轴线建筑是意识的象征汉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技术出现两种木构架1抬梁梁柱交接是榫卯,垂直的2 穿斗梁柱交接是水平的,梁起串的作用斗拱的出现及应用屋顶(无硬山)材料砖石——板梁结构拱劵技术东汉末年山东济南石墓,板梁结构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魏蜀吴——两晋——东晋(迁都南京)——东汉末年少数民族进入汉区频繁的战争,分裂,迁徙——思想(困惑)士大夫阶层(享有特权的人物)出现新的价值观——魏晋玄学,反天人合一,这表明人的觉醒,人的自觉。
中国建筑史笔记(DOC)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春秋三国南宋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战国朝金原始奴隶社会封建(前)封建(中)封建(晚)一、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隧人氏:“用火的开始”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有巢氏:“住屋开始”“上者营窟,下者为巢”“构木为巢,冬窟夏庐”伏羲氏:“渔猎之始”618“结绳记事”735建立“数字“概念296三阶幻方“均衡为美”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期轩辕氏:“华夏之始”龙凤图腾1、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2、建筑结构: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3、建筑材料:◆木、泥◆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4、建筑实例: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②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仰韶时期◆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③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时期◆分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区④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分隔成几个房间⑤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时期◆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⑥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吕”字形平面◆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⑦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⑧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莎木佳祭坛◆阿善祭坛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1、夏:(BC21世纪~BC16世纪)◆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2、商:(BC16世纪~BC11世纪)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①城市、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华夏第一殿”•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永定柱造•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1.上古时期建筑物之特征
(1)黄帝时期,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
(2)尧时期,技术简陋。
(3)舜时期,早期都市规模开始形成。
(4)殷商时期,构架制:阶基之上立木柱,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成院落。
(5)西周时期,版筑建筑,即筑土墙,在夹板中加入泥土。
建筑物屋顶屋顶如翼,采用木柱,庭院平正,同时中国之最古公园开始出现。
西周时期都城规模“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方形城市,垂直相交的从横街道。
注:黄尧舜时期历史未确凿可考,考古资料及文献共同支撑中国之历史只至殷商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物之特征
(1)春秋时期,建筑物种类多为高台。
高台呈方形,以土筑垒,上面有亭台轩榭,可以登临远眺。
(2)战国时期,对建筑之观念不若从前之简朴,崇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
斗栱承枋开始出现。
3.秦朝时期建筑物之特征
秦朝上接商周,下启两汉,建筑物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建筑风格豪放朴拙。
秦朝建筑物代表有阿旁宫、骊山陵、土长城等。
4.两汉时期建筑物之特征
(1)西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汉长安城全城布局并未遵循古礼讲究对称,也未进行皇城宫城的区分,这点不同于历代都城之建制。
汉代的宫大多数均为数座宫殿及台榭阁廊组成的集体建筑,风格基台雄伟,承接秦朝,切借助山川之势,居高临下。
(2)东汉洛阳城遗址平面图。
中国建筑史笔记(附部分图)
《中国建筑史》习题集一、填空题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平面八边形。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7、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
18、《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着,《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着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19、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0、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1、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是和玺、旋子、苏式。
22、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抬梁式、穿斗斗式、井干式三种主要结构形式23、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建筑世界的大门,那些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种类繁多,从宫殿到庙宇,从园林到民居,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就拿故宫来说吧,那朱红色的城墙,金黄色的琉璃瓦,还有那精美的雕刻和宏伟的布局,无不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想象一下,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一砖一瓦地搭建起这样一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的?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全凭一双双巧手和智慧,将无数的细节做到极致。
我还记得书中描写的苏州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园林里的假山,看似随意堆砌,实则精心布局。
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大小和摆放的位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有的像狮子,有的像猴子,活灵活现。
还有那曲折的回廊,走在其中,一步一景,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画卷之中。
池塘里的荷花盛开的时候,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池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
说起民居,福建的土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圆圆的土楼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土楼的墙壁厚实,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
走进土楼,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庭院,人们在这里晾晒衣物、聊天玩耍。
房间沿着墙壁依次排列,虽然不大,但却十分温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木材的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将木材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而且还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老房子,虽然没有那些宏伟建筑的精美,但也有着简单而实用的木质结构。
房梁上的雕花虽然不算精致,但也能看出工匠的用心。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建筑的色彩搭配。
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被巧妙地运用在建筑中,不仅增添了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红色代表着吉祥和繁荣,黄色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这些色彩的运用,让中国古代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一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将中国建筑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书中开篇便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以遮风挡雨、抵御野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半地穴式房屋逐渐发展为地面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其严谨的布局。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例如,故宫的布局就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等级制度。
中轴线贯穿整个宫殿群,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建筑,两侧则对称分布着其他宫殿和附属建筑。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稳定感,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正平和”的思想。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辅以砖石等材料。
木材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灵活性。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
它的巧妙设计和精美的造型,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
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装饰手法,在建筑中随处可见。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龙凤图案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蝙蝠图案则寓意着“福”到了。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
北方的四合院,布局规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大气;南方的园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展现了南方人的细腻婉约。
此外,还有客家土楼、傣族竹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都是中国建筑宝库中的瑰宝。
在宗教建筑方面,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通常庄严肃穆,而道教宫观则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概述•内容提要:介绍了中国建筑史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特点等方面,涵盖了建筑史的基本内容。
•重点笔记: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框架,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 历史沿革•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等各个发展阶段的建筑风格特征。
•重点笔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2. 建筑类型•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类型,包括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城墙建筑、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内容。
•重点笔记: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构造特点,了解其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
3. 策划设计•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策划设计过程,包括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
•重点笔记:理解策划设计对于建筑结构和形式的影响,掌握其设计原则和方法。
三、现代建筑1. 建筑风格特征•内容提要:介绍现代建筑风格的特征,包括抽象、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方面。
•重点笔记: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艺术手法、建筑形式,理解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系与转化。
2. 建筑技术革新•内容提要:介绍现代建筑技术革新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结构设计等方面。
•重点笔记:理解现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建筑技术革新对建筑形式和结构设计的影响。
四、中国建筑文化1. 建筑文化内涵•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包括道教、佛教、儒教、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重点笔记:掌握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与建筑艺术之间的联系。
2.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包括历史演变、现状与未来发展。
•重点笔记: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建筑艺术与社会发展1. 建筑艺术与经济•内容提要:介绍建筑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筑产业、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多个方面。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重礼。
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笔记
绪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建筑多样性与主流南方:“干栏”北方: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黄河中下游:窑洞东北与西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2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穿斗式的特点:用穿枋的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延檩条方向,再用穿斗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子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3木构建筑长期广泛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的内在优势:①取材方便②适应性强③有较强的抗震能力④施工速度快⑤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存在一些根本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更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4建筑群的组合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庭院围合的方式:一在主房与院门间用墙围合二在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原始——奴隶——封建原始:公元6000、70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巢居、穴居奴隶: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封建:前期(公元前475——589年)中期(隋—宋581——1279)后期(1279——1911)旧石器(170万年前——公元前8000年)人类居住于天然穴洞中时期(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居住地穴、巢穴新石器(公元前6000——公元前2100年)前6000年—地穴—半地穴前5000年—地面干栏式—(技术)氏族社会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母系社会)龙山文化(父系社会)同时期还存在大汶口文化——出现地穴、半地穴、地面建筑。
推进(木骨泥墙、白灰抹墙,夯筑)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巢居——干栏式技术、木构架体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以农业出现(聚落)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乡村:适应地缘、以家族为主;商业、手工业—城市第三章夏商周、春秋、战国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廊院式建筑结构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文字出现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瓦”出现,院落空间更加成熟、夯土台春秋:公元前771年——475年出现砖建筑建在夯土台顶上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建筑围绕夯土台四周建筑第一节夏商周、春秋、战国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建筑史笔记资料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征:建筑本身的特征建筑 __特征建筑认识的特征公官制度:样式雷又名样子雷,样房雷。
是清代宫廷建筑师雷氏家族的俗称。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及脉络流变史前——夏商周(大迁徙促成文化互动)——春秋战国(佛教文化入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境外文化交流)——北宋辽金南宋(少数民族文化入侵)——元(多民族文化交融)——明( __文化入侵)——清——民国——中华人民国内 __ 中国文化起源非单一性,而是满天星斗中国原始神会建筑发展概况旧石器时期建筑遗存:文化现象与神话传说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猎鱼之始《河图洛书》轩辕帝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存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母系氏族社会(河北渑池)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父系氏族社会(山东历城)——东夷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干栏建筑细石器文化(东北,内蒙)——神庙多元文化的发展巢居(干栏)——长江流域穴居(木骨泥墙)——黄河流域土木相结合构筑方式,以土为主向以木为主过度奴隶社会建筑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阶级产生 1 青铜工艺相当成熟(生产工具生产力提高财产丰富产生私有制2 夯土台(技术上)区别高低,上下的方式3 郑州商城周渭水按照礼制分封土地,产生宗法分封制度建筑技术斗拱的概念瓦的发明及使用三合土抹面小结:这一时期神的地位降低,人的地位上升,但仍未完全脱离神,木构技术突出被使用封建社会前期先秦(春秋,战国,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铁器开始出现并使用,经济飞速发展。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城市建设的高潮(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宫高台建筑:在有小室围合的高台上宗庙围合在墙中水利方面出现齐国官书《考工记》鲁班著__方面 1商周学在官府——学在四夷2孔子将人还给社会3庄子将人还给自然2,3都是人文主义,崇尚天人合一由于 __过早发达,抹杀了宗教,摆脱了宗教对人的束缚秦阿房宫是政治象征——上扼天功下压黎庶秦始皇陵(气势宏大)平而伸展的空间意识出现轴线建筑是意识的象征汉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技术出现两种木构架 1抬梁梁柱交接是榫卯,垂直的2 穿斗梁柱交接是水平的,梁起串的作用斗拱的出现及应用屋顶(无硬山)材料砖石——板梁结构拱劵技术东汉末年山东济南石墓,板梁结构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魏蜀吴——两晋——东晋(迁都南京)——东汉末年少数民族进入汉区频繁的战争,分裂,迁徙——思想(困惑)士大夫阶层(享有特权的人物)出现新的价值观——魏晋玄学,反天人合一,这表明人的觉醒,人的自觉。
陵墓由厚葬改为薄葬佛教建筑的勃兴因为精神上的痛苦而关注彼岸世界最早的石窟——科孜尔石窟 3世纪山水园林以自然山水为本的园林思想起源于魏晋封建社会的中期建筑隋唐时期唐长安万围合的新秩序严整的里坊制宏大繁荣建筑汉技术单体唐建筑的群体,轴线布局利用天然地形营造气氛文化交流繁荣和相互文化渗透胡麻建筑空间增高佛教大小雁塔佛光寺(现在最早的木构)南禅寺大殿对外交流鉴真东渡技术结构规模宏大,规划严格成熟的群体定性大体量的单体五代砖木结构苏州虎丘塔杭州保俐塔北宋木构重大发展李诫《营造法式》最初,核算官方以材为主,材分八等。
建立了古代模数设计的方法。
二律被反好定型发展唐已有模数化趋势,但未能理性化。
劣限制木构建筑的发展,形式上等级上限制,形式结构在等级上区分开来。
城市打破里坊制所有街道均外向《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开封装修由豪迈向婉约红白灰瓦——细致规整柔美园林堆山叠石在城市建筑中人为建造山水皇帝重视艺术,欣赏艺术砖石建筑水平提高里坊制瓦解,街道自由布局丰富变化的群体模数化规范化的单体1元蒙古族武力征服,游牧民族的特征,破坏农业生产基础,圈地放牧,导致大量木材被砍伐二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清除异族文化的影响,恢复唐宋文化与唐宋相似。
2.1 规整:木构建造规整,平面上继承唐宋,构造上受元影响。
形象:严整平直2.2 明间建筑:流行于江浙一带,明中叶《鲁班营造正式》2.5 明,继承《园治》选址,建造等的描述2.6 明中叶之后的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传教士多人对崇高审美的降低,求世俗文化苏式彩画三清【满族】第二次异族统治中国,政治主张:对外教的宽容西藏: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蒙古:联姻对汉人:文治武,将儒家礼教提高。
雍正:孔庙文庙上元:江陵的县学——-夫子庙【孔庙】府学:朝天宫【南京】府学文庙【济南】贡院科举 3.1 版图大:住宅建筑丰富3.2园林:皇家园林3.3控制规模,等级:雍正年间《工部工程做法》出现了一个阶层:设计施工预算的“算房”“样房”样式:世袭阶层,开始以规模设计,预算烫样建筑上,装饰,色彩上的发展大屋顶色彩八总结1 基本结构构成体系:梁,柱,檩,椽构成类型:抬梁穿斗井干2一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般特征}1始终以木构为主流○2简单的单体组成丰富的群体○3水平的延伸{水平线的叠加}○4院落○5线的艺术{由线体杆件构成}○6空间艺术,门的艺术四度空间的艺术{时间改变---人的感受}○7构成和建筑,结构和装饰相和相融第五立面艺术○3 建筑艺术的论述“书法之道在书外”王羲之关公孙大娘舞剑中国绘画艺术:山水画。
四度空间:人工构成因素,线条艺术笔墨趣味精神寄托中国艺术———善西方艺术———真3中国建筑的时代差异:李泽厚《美的历程》原始社会:龙飞凤舞夏商周:狰狞美春秋战国:实践理论体系,强调实际使用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人的觉醒,人的自觉雄伟的唐风:规范的宋制元代:自由而草率明代:力求回归清代:系统的尽头4 中国建筑的空间差异并非没有改变,随时随地的变而变5 中国建筑的类型祭祀————礼制建筑{坛庙}准科学建筑居民建筑:城防商业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生产聚落坟住宅豪体建筑:宫殿建筑墓葬陵寝:圣贤之墓可称为“陵“6 中西建筑文化概率比较:中国建筑社会较长,西方奴隶社会较长,封建社会时间较短7 有关的建筑著作的匠师鲁班:春秋鲁国人公输班伍子胥:春秋末吴国{原为楚国}、阖“相土尝水,向天法地,造太城周四十七里,路八门,以象天八风,水八门,依法天聪,筑小城周十里”————《吴越春秋》后汉赵李冰父子,战国,都江堰阳城延:汉长安李春:隋河北安济赵州桥宇文恺:隋大兴城规划建造者《明窟图颏》喻浩:五代擅长造塔《木塔》三卷李诫:北宋《营造法式》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汴梁米:北宋将叠石之法用瘦,透,竣,漏四个字加以概括刘秉忠:元大都郭守敬:元大都水系规划计成:明代《园治》样式:清宫廷建筑世家李渔:清《一家言》中“屋室部”对园林建筑的阐述《鲁班经》【《营造法式》】【天一阁本】明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清《营造发源》清:姚承祖《考工记,匠人》周礼《考工记》1:北京四合院1王朝都城的城市背景○2礼制等级要求○3深厚的文化积淀○4气候条件历史背景:○1有明显的轴线○2秩序通过门采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特点:○标志1脊檩下[广亮大门],檐檩下,墙上○2防风沙,防干扰和噪音,较安门的位置:○3院是交流场所但缺少私密性○4建筑密度不大,交通面积较大静○2,云南一颗印住宅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各部位名称:游春:正房常为楼房,下有前廊称游春官楼:上下皆有廊跑马楼:正,耳,侧各处皆为楼房,且均有前廊,于是楼上各廊相接,环行无阻金包银:外砖内土墙1房屋毗连,○2以柁墩代替瓜柱○3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
构筑特点:○加厚土墙,多用串枋,合住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条石墙3.客家土楼大家族聚居:同宅,同楼聚居,同居异财,超大规模的大家族聚居,平等聚居,向心聚居几种类型:五凤,凹字形,圆,方,半圆,八卦,4.西北窑洞黄土地带,地跨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等省。
黄土土质粘度高,粘聚力,抗剪强度。
三种类型:靠崖窑,天井窑【地坑院】,覆土窑【铜窑】5,西南干阑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海南等省,是傣,壮,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住屋形式基本特点:楼面价空作用:避免贴低潮湿,有利楼面通风,避免虫兽侵害,便于防洪排涝。
6,和族“阿以旺”环境特点:气候干燥,雨量极少,年温差日温差大。
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异常干燥。
特点:外墙普遍不开窗,屋顶均有平顶,平面布置极为灵活。
住宅以“阿以旺”为中心,居室分为夏室和冬室常在室内设“阿克赛乃”结构为梁重承重,铺密助平顶,厚土墙7,西藏碉楼结构特点:厚石墙,木梁柱,小跨,密助,低层高,平顶屋,楼梯窗套,种类:实体式天井式廊院式8 徽州住宅砖雕木雕石雕选只注重水系修风火墙9蒙藏毡包居住在内蒙古,辽阔草原的蒙古, __,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的广大牧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圆形的,便于拆装,迁移的活动房屋《鲁班经》【《营造法式》】【天一阁本】明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清《营造发源》清:姚承祖《考工记,匠人》周礼《考工记》1:北京四合院1王朝都城的城市背景○2礼制等级要求○3深厚的文化积淀○4气候条件历史背景:○1有明显的轴线○2秩序通过门采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特点:○标志1脊檩下[广亮大门],檐檩下,墙上○2防风沙,防干扰和噪音,较安门的位置:○3院是交流场所但缺少私密性○4建筑密度不大,交通面积较大静○2,云南一颗印住宅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各部位名称:游春:正房常为楼房,下有前廊称游春官楼:上下皆有廊跑马楼:正,耳,侧各处皆为楼房,且均有前廊,于是楼上各廊相接,环行无阻金包银:外砖内土墙1房屋毗连,○2以柁墩代替瓜柱○3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
构筑特点:○加厚土墙,多用串枋,合住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条石墙3.客家土楼大家族聚居:同宅,同楼聚居,同居异财,超大规模的大家族聚居,平等聚居,向心聚居几种类型:五凤,凹字形,圆,方,半圆,八卦,4.西北窑洞黄土地带,地跨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等省。
黄土土质粘度高,粘聚力,抗剪强度。
三种类型:靠崖窑,天井窑【地坑院】,覆土窑【铜窑】5,西南干阑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海南等省,是傣,壮,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住屋形式基本特点:楼面价空作用:避免贴低潮湿,有利楼面通风,避免虫兽侵害,便于防洪排涝。
6,和族“阿以旺”环境特点:气候干燥,雨量极少,年温差日温差大。
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异常干燥。
特点:外墙普遍不开窗,屋顶均有平顶,平面布置极为灵活。
住宅以“阿以旺”为中心,居室分为夏室和冬室常在室内设“阿克赛乃”结构为梁重承重,铺密助平顶,厚土墙7,西藏碉楼结构特点:厚石墙,木梁柱,小跨,密助,低层高,平顶屋,楼梯窗套,种类:实体式天井式廊院式8 徽州住宅砖雕木雕石雕选只注重水系修风火墙9蒙藏毡包居住在内蒙古,辽阔草原的蒙古, __,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的广大牧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圆形的,便于拆装,迁移的活动房屋中国古典宫殿1古代宫殿形制演变早期:前朝后寝【前堂后室演变而来】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西汉:供电分为几区,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朝东汉:南北两宫,以阁相通,高台之风渐衰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三朝隋:继承北周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结束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元:千步廊制度工字殿石桥棂星门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五门2,唐大明宫:三朝五门后加大花园2.1舍元殿依据承天门栖凤承鸾3北京故宫3.1布局上对前朝各个时期优秀做法形制集大成者外朝部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十一间,重檐庑殿和明长陵园为我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内廷部分1046年准备 1420年建成十万工匠,百万夫役“动辄百万”木料:太和殿5200立方米“一树出山,庸夫数千”“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木稍转折,骨肉为泥者不知多少人”砖:山东临清石:河北曲阳故宫的艺术成就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院的运用和空间变化建筑形体尺寸的对比富丽的色彩与装饰技术设施(材料.供水.排水.防卫.取暖等)坛庙建筑的产生祭祀先贤祠堂. 祖先神灵自然礼有五经五经:祭 ** 宾军凶祭祀活动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和寄托其中祭天列为最重大的祭祀活动《礼记·五制》:天万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祭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明制庶人无家庙,仅在居室中设二代神主1. 帝王宗庙:前朝后寝之制2. 官员家庙坛: 坛的类别天坛的布局和组成天坛的意象坛的类别:天坛(祭昊天上帝神) 地坛(祭皇帝神) 日坛(祭大明神) 月坛 (祭夜明神)社稷坛(祭社神.稷神)祈谷坛(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先农坛(祭先农,山川诸神)先蚕坛(祭先蚕神)太岁坛(祭太岁神)天神坛(祭风雨雷电诸天神)地坻神(祭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诸神)北京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北京明清天坛是在中国几千年的祭天活动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最后形成的一座体系完备的理论依据阴阳说:天为阳居上,位南中国古代九天说东南方为阳天实际上是为了有益于都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将地坛东移,让出主要的交通路线建筑组成:坛墙:有内外两重坛墙(内坛墙,外滩墙)圜丘组群:1圜丘坛2皇穹宇建筑组群包括皇穹宇,神厨,神库,宰**亭等祈手殿组群:祈年门丹陛桥: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斋宫:1位于轴线西侧2内含无梁殿正殿神乐署牺牲所(两组附属性建筑)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1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2中轴线偏东3建筑形象的表现(以圆象天,扩大建筑形象)4通过使用纯净的色彩来表现天(用蓝色象征天)5创造崇天的境界(两点一线)6运用一系列手法来象征天(数字几何方位色彩) 7体现“尚无”和“以少总多”的方法北京太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场所凡宫殿,庙宇,宫府门内列戟者,皆可标为戟门中国古代宗教建筑1起源1.1佛教起源1.2传入中国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中国史载最早的寺庙,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平面,汉明帝时建 3佛教寺庙的构成钟楼:出现于晚唐,位于南北轴线东侧鼓:出现于明中叶,位于钟楼对立的西侧罗汉堂:田字型,最早见于五代转轮藏:创于南朝,现在遗物以宋代最早戒坛:宋代开始3.4宋代:寺庙形制基本运行(它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山西五台(文殊)浙江普陀(观音)九华山(地藏王)四川峨嵋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的主要特征面阔图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金厢斗底槽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的作用发挥最完美脊博经下不施侏儒柱而而仅用于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的孤例,上平博下用托脚,天花用平**屋面平缓(举高约为1/4.77)斗拱宏大(斗拱高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米)门窗用直棂窗,吻为*吻色彩简单:屋面用灰瓦,斗拱层和竹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砖河北正定隆兴寺,建筑群体的代表作,单体屋面变化多摩尼殿:最早使用斜拱的宗例西藏布达拉宫组成:山脚下———“雪”,政府机构,作坊.马厩等白宫:佛侣学校.诵经堂.扎康(喇嘛居住)红宫:佛堂,历代 __灵塔殿艺术成就:1.不对称得平立面;群组错动的体量和山岩起伏,之字形踏步,扶手是锯齿形2.硕大的体量拔地而起,取用民居碉楼性形式,墙有很大的收分3.“虚根”加白宫错动的白台,以烘托红宫4.红宫点明具宗教的内涵,红色,金色(表现圣光)普陀宗乘庙塔1 塔的构成2 塔的分类按材料分类:早期:木塔,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为最早木塔在宋代以后绝迹宋代以后,砖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