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文学

合集下载

了解中国酒文化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了解中国酒文化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了解中国酒文化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意义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了解中国酒文化的背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本文将从历史、仪式和文学艺术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酒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酒文化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中国的陶制酒具遗址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这表明中国人早在古代就开始酿造和饮用酒。

在中国古代史上,酒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交媒介和仪式用品。

古代帝王常常会开设宴会款待宾客,并亲手倒酒给来宾,以示亲近。

同时,酒也是各种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与神明交流的媒介。

二、酒的仪式与礼节在中国文化中,酒具有重要的仪式与礼节。

传统的饮酒仪式中,人们会使用特制的酒器和杯盏,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规则敬酒。

倒酒时,要用右手拿住酒杯的杯底,左手托住杯底,右手将酒轻轻倒入杯中,等待对方接酒。

接酒时,要用两手托接酒杯的杯底,右手托住杯腹,左手托住杯底,酒量以尊重对方为原则,一般是满而不倒,喝完后再次回敬。

饮酒仪式中,还包括了诗词赋作与酒歌舞蹈等文艺表演形式。

这些仪式和礼节不仅仅是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追求的体现。

三、文学艺术中的酒与诗意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为重要表现方式,酒与诗意的结合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许多文学巨匠都以酒为灵感,融入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酒的形象。

他的名篇《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些诗句意蕴深远,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人世沧桑的思考。

四、酒文化与社交价值观酒文化在中国社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观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于饮酒被视为一个人品行和修养的象征。

善饮酒的人常常被认为待人宽厚、豁达洒脱。

而在商务场合,饮酒更是用来拉近人际关系,加强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和友谊。

那些文学作品中有关婚礼的习俗和仪式的描写

那些文学作品中有关婚礼的习俗和仪式的描写

那些文学作品中有关婚礼的习俗和仪式的描写
《诗经》里有。

《三国演义》刘备招亲一段,有周瑜定计、吕范过江作媒、孙乾回礼、赵云当伴郎、过江迎娶、联络亲家(乔国老)、披红挂彩扩大影响、国老劝国太、国太甘露寺相女婿、孙刘看江山立誓、孙夫人浑身披挂入洞房、刘备天天画眉不思荆州等段。

《妻妾成群》,原文没有看过,但是因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想见原文。

《平凡的世界》少安结婚。

——程序非常祥细。

《穆斯林的葬礼》天星结婚。

——程序非常祥细,而且是回族风格。

《湖光山色》中暖暖自作主张的婚事。

这个就不宜作为模范程序来考察了。

《仲夏夜之梦》
《巴黎圣母院》一开始艺术误入贫民窟而被迫参加的一个比较滑稽的婚礼。

《战争与和平》
《安娜•克列尼娜》中列文与吉娣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
《简•安》中可以说有三次婚礼场面,第一次不成功的婚礼,写得很好。

倒叙的一种,最后一种简写的。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和文学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

民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
的传统习俗,是人们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和信仰的集合体。

而文学
则是通过文字、语言等手段表达人们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民俗是文学的源头。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民俗为主题的,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等,都是对传统民俗的演绎和延续。

另外,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常常被文学家们吸收并融入到自己
的作品中去,如《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
民俗有关。

其次,民俗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式。

民俗的语言、节日、仪式
和礼俗等都成为了文学家们表达情感、意境的载体。

例如,在中国古
典文学中,将春天的开花、秋天的枯叶、冬天的雪景都用诗歌来表达,就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节令思想和自然观的影响。

最后,文学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俗。

文学作品可以将某些民俗
故事、仪式等传统文化形式通过文字的方式传播出去,使人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创新和拓展传
统民俗,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

综上所述,民俗和文学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无论是传统的文学
还是现代的文学,都需要汲取传统民俗文化的营养,并以此为基础来
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样,才能够使文学更加有意义、有生命力,同时也能够让传统的民俗文化持续发扬光大。

古代文学与祭祀仪式

古代文学与祭祀仪式

古代文学与祭祀仪式在古代社会中,文学和祭祀仪式是密不可分的。

祭祀仪式是古代人民对神灵的敬意和崇拜的表达方式,而文学则是记录和传承祭祀仪式的重要工具。

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精神世界。

首先,祭祀仪式是古代人们与神灵交流的桥梁。

在古代社会,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力量,认为神灵能够保佑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丰收。

因此,祭祀仪式成为了人们寻求神灵庇佑的方式。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祈祷、献祭,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种与神灵的交流和沟通,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的重要环节。

而文学则扮演着记录和传承祭祀仪式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中,文学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方式,起到了记录历史事件和祭祀仪式的功能。

通过诗歌、歌谣、神话传说等文学形式,人们将祭祀仪式的过程和意义传承给后代。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祭祀仪式的细节,还传达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通过文学作品,祭祀仪式的意义和价值被广泛传播,成为古代社会中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此外,祭祀仪式也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表演舞蹈、歌唱、朗诵等艺术形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祝福。

这些艺术形式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元素,成为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舞蹈中的舞姿和动作、歌唱中的歌词和旋律,都是古代文学的创作灵感来源。

祭祀仪式为文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古代文学与祭祀仪式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祭祀仪式往往是重要的情节和背景。

例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描述祭祀仪式的过程和意义。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祭祀仪式对古代人们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祭祀仪式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情感和思想的源泉。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情感和思想被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赋予了作品深度和内涵。

总之,古代文学与祭祀仪式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仪式现象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而且几乎在所有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仪式现象是人类对于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的表达,它不仅仅是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社会交流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仪式现象的起源、内涵和现代演变,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仪式现象是指一系列具有特定意义和目的的行为和活动,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这些行为和活动往往具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并且通常与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相关联。

仪式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交流方式,而且还是一种维系社群凝聚力、传承文化、教育和休闲的方式。

仪式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它最初可能是人们对神秘和未知事物的崇拜和敬畏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现象逐渐演变,并开始与各种文化、宗教和社会活动相关联。

在不同的文化中,仪式现象的形式和意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通常都反映了该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

仪式现象的内涵和意义非常丰富。

从文化角度来看,仪式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

通过仪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它将一代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从社会角度来看,仪式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强化社会规范、增强社会凝聚力。

从宗教角度来看,仪式是表达信仰和崇敬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人们寻求精神安慰和力量,以及表达对神灵或偶像的崇敬和敬畏。

现代仪式现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复杂且多变的。

一方面,现代仪式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仪式现象。

虽然时间和空间上有所改变,但是很多现代仪式仍然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仪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它们不仅吸收了不同文化的元素,还反映出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仪式现象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类寻求精神安慰和力量的重要途径。

道教科仪文学浅谈

道教科仪文学浅谈

道教科仪文学浅谈科仪是道教独有的宗教仪式,科在《说文》有程、条、本、品等义。

《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

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序敷演如仪。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等,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科仪可以解释为按照一定程序具有规范的礼式。

全真和正一两派都有科仪留世,且在文学方面都有一定建树。

但由于正一派居家修行,子孙世传,世俗方面因素较多,不如全真道居宫观清静修行专一,如在全真派创立初期就汇聚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分子,编撰整理校订经典。

著书立说,弘教扬法。

除早期王重阳强调的内丹修行外,在很大程度修行是靠经韵科仪完成。

如随着全真派在道教系统(据《诸正宗派宗谱》载,道教有七十八派之众,除去全真派后来衍生的宗派,有很大一部分是旧道教)的地位巩固,道士们对资料的校正和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以及科仪的规范化,都对道教文学有促进作用。

道教教文学主要是以表章奏疏,青词,高道诗词,经忏,全真正韵,宫观及斋醮楹联等形式流行,而这些很好的融入到科仪之中。

在语言的应用上讲究格律,合辙押韵,骈俪辞藻,四六句等。

在任宗全道长的《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一书中,第一章青词文化中系统的讲解了青词起源传承衰落,但有一点所涉及体系过于庞大,俨然一部中国文学史,而他们都是佐证青词文化的载体,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文学是和中国传统文学一脉相承的。

下面就具体形式略加介绍。

章表奏疏概念在刘勰《文心雕龙》里介绍的很清楚,不再反复赘述。

它的体系还包括函,牒,榜,诏。

这些都是利用传统古代文书的格式加以演化,将对象由帝王易为神仙真圣,表在道教概念中只有地位较高的神仙才具有,是称扬功德的文体。

如玉皇表称大表,书圣号时要落黄道等,如丘祖,吕祖,三官则称表。

《道藏》收录徽宗《谢瑞表一道》,是玉皇表文。

:“虽徇于傒来告属之心,实虞于凉薄,愿惟福坏遽显,祥徵俾彼,膏田再生,嘉穟睹灵之协契,知天意之眷怀。

”其书写形式与青词略同,还有迎銮接驾大表等。

生活的仪式感文案

生活的仪式感文案

生活的仪式感文案
1. 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我就将手中的杯子捧在手心,为这新的一天注入
温暖和希望的魔力。

2. 我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轻轻地抚摸书页,感受文字的力量,给生活添加一份文
学的仪式感。

3. 每次下班回家,我都会花上几分钟整理我的房间,从摆放的小物件到床上的被单,为自己营造一个舒心的小天地。

4. 当我打开音乐播放器,闭上眼睛,沉浸在音符中,这一刻,我与音乐的邂逅,成
为我与自己灵魂深处的仪式。

5. 在热闹的餐桌上,我喜欢先合上眼睛,为美食致以感谢,然后才品尝美味,仿佛
这个过程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

6. 每月的特定日子,我会将所有事情放下,独自找个角落,静静思考过去的经历,
为自己的成长找到一份仪式感。

7. 每当深夜,我会拿起一支蜡烛,让烛光带走疲惫和焦虑,为心灵点亮温柔的火焰,给生活带来一些仪式的庄重。

8. 每次踏入大自然的怀抱,我都会闭上眼睛,感受大地的呼吸,让自己与自然合为
一体,获得一份生活的仪式感。

9. 每当收到一封信件,我总是先仔细查看信封,然后慢慢撕开,为这份书写的心意
带来仪式的尊重和期待。

10. 当我在安静的夜晚,目送落日归去,我会为自己点上一根薰香,让微弱的烟雾中
流淌着平静与沉思的仪式感。

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

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

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太阳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源远流长,自古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文明中存在着。

太阳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从古至今都对太阳抱有敬畏和崇拜的情感。

在古代社会中,太阳崇拜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也融入到了文化艺术的表达中,尤其是在郊祀仪式中,太阳被赋予了神圣的形象,成为了重要的文学再现的对象。

太阳是大自然中最明亮、最热力充沛的存在,它的光芒和温暖为人类带来生命的活力,也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古代人们认为太阳是天上的神灵,他们深信太阳的存在与自己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

太阳崇拜首先以宗教仪式的形式出现,例如古埃及的“太阳祭”和古印度的“太阳礼拜”,这些仪式以祭祀太阳神为核心,表达了人们对太阳神的敬意和信仰。

随着社会的发展,太阳崇拜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体现。

古希腊的诗人荷马在他的史诗《奥德赛》中,描绘了英雄奥德修斯的冒险旅程,其中就包括了与太阳神海洋的对抗。

在这个故事中,海洋是太阳神的群岛,奥德修斯的船只被困在那里,他的伙伴们违背了他的命令,偷吃了太阳神的牛群,结果被太阳神惩罚而身亡。

荷马通过这个故事,把太阳神的威力和力量展现了出来,强调了人们对太阳的敬畏和崇拜。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太阳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经》中就有很多描写太阳的诗歌,例如《日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凡事固有止息,可以去观矣。

”这首诗表达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强调了它的独特性和不可侵犯性。

《列子·天瑞》中还有“鸟兽敬之,草木奉之”的描述,说明了太阳的崇高地位和众多生物对它的敬意和信仰。

在郊祀仪式中,太阳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人们通过宗教仪式来祭祀太阳,以求得它的保佑和宽恕。

这种宗教仪式通常以盛大的庆典、舞蹈、音乐等形式举行,整个过程充满了庄严和肃穆的氛围。

印度的哈利·佩尔是一个以太阳神为核心的郊祀仪式,人们在仪式中跳舞、吟唱祷词,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古代文学中的传统礼仪与仪式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传统礼仪与仪式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传统礼仪与仪式观念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的窗口,更是传承了丰富的传统礼仪与仪式观念。

在古代社会,礼仪与仪式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礼仪与仪式的描写和思考。

在古代文学中,婚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古人对于婚姻的看法非常重视,婚姻仪式也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仪式。

在《红楼梦》中,贾母为贾宝玉的婚礼准备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所有的亲友都被邀请参加。

这场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喜事,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庄重的仪式来显示双方的尊重和重视。

在婚礼中,贾母亲自主持,亲自为新娘新郎斟酒,象征着她对他们的祝福和期望。

整个仪式充满了庄重和喜庆的气氛,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睦的渴望。

除了婚姻,古代文学中也有许多关于祭祀仪式的描写。

祭祀是古代人们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于神灵的敬畏和感恩的表达。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祭祀的诗歌,比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祭祀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和对于仪式的重视。

在古代社会,祭祀仪式是一个非常庄重和隆重的活动,人们会穿上盛装,准备丰盛的祭品,以示对神灵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礼仪,更是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维护。

在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关于宴会和宴请的描写。

宴会是古代社交的一种形式,也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场合。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宴会的描写,比如贾宝玉的生日宴会,这是一个盛大的场合,所有的亲友都被邀请参加。

宴会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要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饮品,还要安排娱乐节目。

在宴会上,主人要亲自主持,为客人斟酒,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

整个宴会过程中,人们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坐姿、言谈举止等,以显示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古代文学中的传统礼仪与仪式观念不仅体现在婚姻、祭祀和宴会等场合,还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李白诗歌中的传统礼仪与文化仪式

李白诗歌中的传统礼仪与文化仪式

李白诗歌中的传统礼仪与文化仪式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还体现了丰富的传统礼仪与文化仪式。

通过对李白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首先,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传统的礼仪之道。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包括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仪式和礼节等。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描绘了宴会、祭祀等场景,这些场景中充满了传统的礼仪仪式。

例如,在《将进酒》一诗中,李白描述了自己在宴会上豪情万丈的情景,他将自己比作“白首至尊”,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种通过宴会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重视礼仪的思想。

其次,李白的诗歌中还融入了一些古代文化仪式。

古代中国人民在生活中会举行一些重要的仪式,如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

这些仪式在李白的诗歌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例如,在《静夜思》一诗中,李白描绘了自己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其中提到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在描写自己在床前看到的月亮,而月亮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祭祀祖先的象征。

这种将古代文化仪式融入诗歌的方式,使得李白的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

此外,李白的诗歌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

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儒、道、佛三教并存,这三教的价值观念在李白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行路难》一诗中,李白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里的金樽、玉盘等词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贪欲。

这种对物质享受的批判,体现了李白对佛教价值观念的思考。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礼仪与文化仪式。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酒神及其祭仪的边缘形态—读《文学与仪式—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

酒神及其祭仪的边缘形态—读《文学与仪式—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

酒神及其祭仪的边缘形态—读《文学与仪式—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摘要] 在“西方中心”价值体系作用下,“我者/他者”的文化研究意涵越来越突出,“他者—东方”在西方话语策略下成为被偏见化的存在,因此还原“东方”的基本面貌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彭兆荣教授的《文学与仪式》一书,从文学人类学出发,在“酒神祭仪”的切入点下对“西方中心”的历史逻辑进行梳理和反思,说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非西方的“边缘形态的异质性特征”,揭示其中所隐含的“东方因子”。

[关键词]酒神;东方因子;边缘形态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下,西方的话语不断传承着殖民的谱系,即权力的、知识的、隐喻的话语,“西方中心”之“我者/他者”的文化研究意涵成为传统西方学术伦理中显而易见的成分,东方作为“中心”系统的边缘部分受到权力核心的挤压。

因此,还原被偏见化的“东方”的基本面貌,从话语策略的透视中揭示西方文学中的他者叙事,是还原“本文”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此而论,《文学与仪式》正是这方面的一次成功实践。

该书以西方经典性的“酒神祭仪”命题为切入点,从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酒神祭仪的神话谱系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说明“像日神/酒神这样的纯粹具有西学伦理和哲学美学发生学意义的叙事范式其实充满着“东方叙事”的因子;它是一个“东学西渐”的历史变迁过程。

”[1]一、酒神“非西方—异质性”依据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作为西方戏剧的原始肇端而存在,酒神及其祭仪发生的缘生形态一直以来是学界探讨的焦点。

在“欧洲中心”知识权力特征下,为了将狄奥尼索斯完全置于西方文化系统中,汤因比以“绝迹了的社会宗教”来解决难以在西方社会中寻觅到就酒神缘生性因子这个棘手的问题。

弗雷泽决不承认古埃及的奥西里斯与古希腊的狄奥尼索斯两者之间的渊源与继承关系。

但实际上,在酒神的叙事范式中充满着“东方因子”,他是多民族交流的历史实践,具有非西方的异质性特征。

从其生世来看,狄奥尼索斯显然是后来才进入奥林匹亚神系的神祇,希罗多德认为几乎所有的神的名字是从埃及传入希腊的。

古代文学中的文化符号

古代文学中的文化符号

古代文学中的文化符号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既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的文化符号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象征与隐喻在古代文学中,象征与隐喻被广泛运用。

比如,红楼梦中的“石头”就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他代表着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

通过石头的形象,作者曹雪芹传达了贾宝玉的情感、性格和命运。

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另一个例子是《诗经》中的隐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隐喻多以自然景物来表达人情世故。

比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用雎鸠的形象来隐喻人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古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二、德行与品格在古代文学中,德行与品格是常见的文化符号。

《论语》中的孔子就是一个德行高尚的形象,他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孔子的形象不仅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描绘,也成为后世崇尚的典范。

另一个例子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孙悟空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勇气的形象,他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通过孙悟空的形象,作者吴承恩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社会的思考。

三、自然与宇宙自然与宇宙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文化符号。

《山海经》中的山川河流、神兽妖怪,以及《庄子》中的蝴蝶、鱼龙等形象,都是对自然和宇宙的描绘和思考。

古人通过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察和思考,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价值。

另一个例子是《红楼梦》中的“草木春秋”。

通过对四季变化和花草树木的描绘,作者曹雪芹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时光流转的思考。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诗意和哲理。

四、礼制与仪式在古代文学中,礼制与仪式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尚书》中的礼仪制度和《论语》中的仪式规范,都是古人对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规范。

通过对礼制与仪式的描绘,古人传达了对于社会和人性的理解和思考。

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表现

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表现

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表现印度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宗教信仰和文化表现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特点。

一、宗教信仰1. 多神教和转世轮回印度教是一种多神教,信徒们崇拜多种神祇。

这些神祇可以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也可以是传说中的人物或历史上的英雄。

印度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信仰:轮回转世。

信徒们相信,每个人的灵魂都会在死后重新转世到另一个身体中。

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直到灵魂最终实现超验,脱离生死轮回。

2. 各种宗教仪式印度教有许多宗教仪式,这些仪式可以在寺庙、家庭或公共场合中进行。

其中最著名的是“浴礼”和“节日庆典”。

浴礼在印度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们认为通过浴礼可以洗清自身的罪恶,同时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印度教的节日庆典也非常多,比如著名的“排灯节”和“色节”等等。

3. 信仰的融合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宗教,它将多种信仰融合在一起。

比如印度教中有一个叫“印度教教义”的东西,其实就是印度教与佛教、耆那教等其他信仰的融合。

这种信仰融合的特点使得印度教信仰非常复杂和多元化。

二、文化表现1. 瑜伽瑜伽是印度教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表现之一。

瑜伽包括身体方面的练习和精神方面的修行,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平衡和和谐。

瑜伽的精髓在于“冥想”,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内心中寻找到自己内在的平衡和安宁。

2. 艺术和文学印度教的艺术和文学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包括宗教文学、民间文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著名的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

3. 美食和饮食文化印度饮食有独特的口味和文化特点。

素食在印度教中非常重要,因为信徒们认为通过不吃肉来避免伤害动物,可以获得宗教上的回报。

印度饮食中常见的调料有姜、大蒜、辣椒、香菜、椰子、酸奶等等。

4. 民族舞蹈和音乐印度教文化非常重视音乐和舞蹈。

在印度教艺术中,有许多种不同的舞蹈和音乐形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印度古典舞和印度传统音乐。

这些舞蹈和音乐都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印度文化的魅力。

选择适合的葬礼文学作品与诗歌

选择适合的葬礼文学作品与诗歌

选择适合的葬礼文学作品与诗歌在人的一生中,葬礼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面对亲人或朋友的离世,我们需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葬礼文学作品与诗歌作为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葬礼仪式上找到恰当的方式来融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此,我将介绍一些适合葬礼仪式的文学作品与诗歌,希望能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

一、默哀诗歌默哀诗歌是葬礼仪式上常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这些诗歌往往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情的内涵来唤起人们对逝者的怀念。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园陵峨峨上天远,汉帝重光英灵存。

千古文星之锦绣,万年沧海寄余温。

”这首诗凭借其深沉的思考和景色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对逝者的敬仰和追念之情。

二、挽歌挽歌是一种表达哀思和悲痛的诗歌形式,适合在葬礼仪式上朗诵。

挽歌的风格可以是悲伤的,也可以是庄重的,以传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到:“村旁之地,请与长者,徙人无所知也。

”这段文字以简练的语言和极富感染力的描述,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三、悼词悼词是在葬礼上为逝者写的文字,通常由亲友朗诵。

悼词可以是回忆和追忆的文字,也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采用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打动听众的心弦。

例如,苏轼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写到:“群公子早衰,而我独坐其间,一言不发,寥寥长叹。

”这段文字以悲痛、沉痛的情绪让人们感同身受,表达了对逝者的悼念之情。

四、追思诗追思诗是对逝者深入思考后所写的作品,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这类诗歌往往以具有哲理性和感悟力的文字为主,能够引人深思。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到:“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首诗以纵情悲切、抒发思念,慨叹逝者的离去。

总结:在葬礼仪式上,选择适合的葬礼文学作品与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逝者的敬意。

默哀诗歌、挽歌、悼词和追思诗是常见的葬礼文学作品与诗歌形式。

无论是哀思之情、敬慕之情还是怀念之情,这些文学作品与诗歌都能通过其独特的表达形式、深厚的文化内蕴和韵律的运用,使葬礼仪式更加庄重肃穆,让逝者得以安息,让在场的人们在心灵的慰藉中找到宽慰。

“坦白”仪式的文学呈现——再论《简·爱》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

“坦白”仪式的文学呈现——再论《简·爱》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

n e1 The p pe rest n l z her l t ns p bewe n te nar tra he rad rde e di n M ih lFo c uh’ ov . a rti o a a y e t e ai hi t e h ra o nd t e e p n ngo c e u a o S t o ya u hec n e so Th r s a c u s fco f s in,whih me n h ra o e si n i hea to he r bo tt o f s in. e wo k i o re o n e so c a s te na rt rg t de tt by t c f y
者 作 为坦 白 者 确 立 身 份 , 一 方 面 是 读 者 作 为 聆 听者 确 立权 威 另 、文 本 意 义 在 作 为 坦 白者 的叙 述 者 和 作 为聆 听 者 的读 者二 者 相 互 作 用 中产 生 , 时 也 展 示 了夏 洛 蒂 的叙 事观 念 。 同
关 键 词 :《 - 》 叙 述 者 ; 者 ;坦 白 简 爱 ; 读 中 图 分 类 号 :I0 . 164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0 8 2 0 ( 0 】 0 —0 90 f 0 —2 4 2 I ) 10 9 -4
第2 4签
I 剜
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l 『 l fB in nV ri fAeo a t sa d A t n uis S ca S in e dt n 0】 l ej g U iest o rn ui n sr a t ( o il ce csE i0 ) ra o i y c o c i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研究 ——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研究 ——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研究——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作者:何马玉涓来源:《学术探索》 2014年第8期何马玉涓(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以傈僳族刀杆节仪式及其解释系统为研究个案,对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进行阐释。

传说圈、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对节日仪式的构建都依附于历史与文化的变迁,民间文学在为节日仪式寻求“合理性”的过程中,曲折地反映出传说圈内部各种关系的互动。

关键词:仪式;传说;互文性中图分类号:I1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099-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MZ036)作者简介:何马玉涓,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节日仪式与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构建出一种“参互成文”的关系,两者彼此渗透,相互补充,成为本土民众信仰传承的基石。

正是因为有了民间文学的解释,节日仪式才具有了“真实可靠”的缘由,才获取了仪式进行并代系相传的“合法性”;节日仪式对民间文学的演绎化,使民间文学更加具有生命力。

鉴于此,生活于这种文化圈的民众增强了对节日的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

历史上,“仪式神话-仪典学派”(MythandRitualSchool)对文本(神话)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对后世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过分静止地看待两者关系难以与历史变迁带来的影响匹配,因此,关注解释体系与仪式本身发生错位的问题,解释体系被后世意识取代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以傈僳族刀杆节仪式与对应的传说作为研究个案,来探讨在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区域,民众如何将最初的仪式源起忘却,而按照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附会上“虚拟而真实”的传说,为仪式的完成做出强有力的说明,以满足民众最根本的心理诉求。

一、刀杆节的传说圈傈僳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乌蛮集团,在其先民从甘青高原经藏彝走廊南下、西迁、再西迁与南下的漫长迁徙历史中,不断与同源族群发生分化与交融,最终形成广泛分布于以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带为核心,东及川西,西达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广阔范围内的独立民族共同体。

文学作品中的节日庆祝仪式描写与比较

文学作品中的节日庆祝仪式描写与比较

文学作品中的节日庆祝仪式描写与比较节日庆祝仪式是人们对特定日子的庆祝活动,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学作品中的节日庆祝仪式描写,既是作者展示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的方式,也是构建故事情节和营造氛围的手段。

本文将以《红楼梦》和《哈利·波特》系列为例,从描写手法和目的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品中的节日庆祝仪式进行比较。

描写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其中的元宵节描写,以其细腻独特的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致描绘元宵节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

例如,在元宵节的描写中,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视觉描写,如灯谜、花烛和烟花等,以及音效描写,如爆竹声和锣鼓声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听到爆竹声和锣鼓声,看到灯谜和花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而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节日庆祝仪式的描写更加富有魔幻和奇幻色彩。

例如,在圣诞节和万圣节等重要节日中,作品中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宴会、舞会和魔法表演等。

通过运用奇幻元素以及魔法的存在,作者J.K.罗琳使整个节日场景更加夸张和奇特,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同时,她还通过描写人物的穿着和肢体语言,展示了每个角色的个性特点,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目的与意义文学作品中的节日庆祝仪式描写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描写节日庆祝仪式能够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在《红楼梦》中,元宵节的描写不仅是对节日本身的再现,更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忧愁和悲伤。

人物在节日庆祝仪式中的行为和举止,透露出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节日庆祝仪式的描写则更多地用于展示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如哈利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享受节日的欢乐,加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

第二,描写节日庆祝仪式还能够构建故事情节和营造氛围。

先秦文学中的仪式概念

先秦文学中的仪式概念

先秦文学中的仪式概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

《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先秦文学自身的特点。

第一是创始性。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

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的分界。

史传散文的记言记事由分离到融合,产生了文诰、编年、国别、谱牒等多种体例。

诸子散文由简短的语录体发展为论辩文,进而形成专题论文,完成了论说文的体制。

应用文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以及书信、盟誓、祝文、祝辞、箴、诔、铭文等各种文体。

先秦诸子多元化的思想各成体系,彼此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以百家争鸣为开端的特点,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

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

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

后人每以《诗经》为比照评论《离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依托五经以立义,由自然到自觉,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共同构成了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巫歌基础上的创作。

应用文中包括典,劳者歌其事。

论语,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

先秦文献中,纵横家也有以利害关系取代仁义道德的自由。

先秦文学自身的特点。

产生文字的殷商时代也无所束缚、诔;《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但末篇《礼魂》就是《九歌》前十篇通用的乱辞;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学体裁的产生,诸侯异政,相辅相成、《怀沙》等篇以及《招魂》的末节都有“乱曰”、小雅之长,或认为《离骚》兼具国风,抨击现实政治。

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

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

第39卷第4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4202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l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3G22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祁连山区各民族口传文学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 (20X M Z 042);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项目 乡村振兴 背景下甘青宁各民族婚俗文化的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三交 视域下裕固族«沙特»的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 (31920220077)ʌ作者简介ɔ张辉刚(1984-),男,裕固族,甘肃肃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视觉传播㊁传播前沿研究.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张辉刚,于㊀聪,祁子翾(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在裕固族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被认为是一个 巨大的话语集合,它以一种直观㊁生动㊁又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行为,承载着裕固族诸多的文化现象,作为 仪式话语集合 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仪式中的各类口传文学凭借自身良好的听觉特质成了接受者感受㊁认知与理解裕固族传统仪式的重要载体.通过类比划分裕固族传统仪式中的各类口传文学,可以构建起更为完整的仪式声音景观;通过对其功能的系统性研究,可以更为准确㊁全面且深刻地洞见裕固族传统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行动依据与价值重构.ʌ关键词ɔ裕固族;传统仪式;口传文学;功能阐释ʌ中图分类号ɔI 277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4G0037G06T e x t u a l 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 a l S t u d yo f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i nY u gu rT r a d i t i o n a l C e r e m o n i e s Z H A N G H u i Gg a n g ,Y U C o n g,Q I Z i Gx u a n (S c h o o l o f J o u r n a l i s ma n d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N o r t h w e s tM i n z u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a l l i f e o f t h eY u g u r p e o pl e ,r i t u a l ,a s t h e c o r e p a r t o f 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ob e a h u g e c o l l e c t i o no fw o r d s ,w h i c hc a r r i e sm a n y c u l 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a o f t h eY u g u r p e o pl e i na n i n t u i t i v e ,v i v i d ,n o r m a Gt i v e a n d o p e r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 ,a s a d i r e c t e x t e r n a l e x pr e s s i o n o f t h e r i t u a l d i s c o u r s e c o l l e c t i o n ,a l l k i n d s o f 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 c e r e m o n y h a v eb e c o m e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a r r i e r f o r t h e r e c i p i e n t t o f e e l ,r e c o g n i z e 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i t u a l o f t h eY u g u r p e o p l ew i t h i t s o w n g o o d a u d i t o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y d i v i d i n g v a r i o u s 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i nY u g u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i t Gu a l sb y a n a l o g y ,am o r e c o m p l e t e r i t u a l s o u n d l a n d s c a p e c a nb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T h r o u g ht h e s y s t e m a t i c s t u d y of i t s f u n c Gt i o n ,w e c a ng a i nm o r e a c c u r a t e ,c o m p r eh e n si v e a n d p r o f o u n d i n s i g h t i n t o t h e a c t i o n b a s i s a n d v a l u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Y u Gg u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i t u a l s i n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K e y wo r d s :Y u g u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i t u a l ;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f u n c t i o n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㊀㊀裕固族源于古老的游牧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裕固族人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裕固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传统仪式构成了裕固族族群珍贵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各类传统仪式凭借其专属的歌舞展演㊁器物服饰㊁颂词吟唱等视听符号有效形塑了各自不同的仪式景观,诞生于传统仪式母体环境的口传文学更是凭借其在达意传情㊁指示说明㊁分章理节等方面的显著效果,成为裕固族传统仪式从 凝定 到 活态 的转化密钥.剃头仪式口头吟唱的祝福赞辞㊁婚嫁仪式现场演绎的传统歌曲㊁敬老仪式集体参与的谜语竞猜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口传文学通过身体感官转化为相互交流的观点㊁彼此表达的情绪㊁身份认同的标识和宣示存在的信号等功能各异的仪式信息,由此所达成的信息传递和情感共享会在帮助参与者收听并观察口传文学有别于其他对象特殊意义的同时, 全景 再现裕固族传统仪式固有的属性㊁特质与面貌.一、裕固族传统仪式的体系构成民族文化实际上是由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形塑的系列观念和行为集合,裕固族在其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也孵化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受生存环境㊁生产方式㊁经济发展和部落演变等因素的影响[1],裕固族形成了内容丰富㊁特征明显的传统仪式体系,在裕固族人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仪式文化成了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剃头仪式㊁婚嫁仪式㊁祭祀仪式㊁丧葬仪式㊁剪马鬃仪式等在内的传统礼仪都是其人生历程的生动展现.(一)剃头礼:人生起步的首次祝福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㊁族群之间的战争, 种的自保 成为每个民族发展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历经迁移之苦,人口稀少的裕固族尤其知道人口增长的重要性.生儿育女㊁家族添丁便成为了每个家庭,乃至整个裕固族部落的要事.人们通过仪式欢迎新生命的到来,祈佑神灵保护孩子健康成长.作为人生中第一个仪式,剃头仪式对于时间的选择极为讲究,因地区不同,剃头仪式时间的选择会有所差异,但通常会选在孩子出生后的满月㊁三个月㊁周岁或者是三岁这四个时间段.在确定了大致的时间段后,孩童的父母要去拜访寺院的喇嘛或族内的老人,请他们为孩子的剃头仪式选定良辰吉日,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通常会被视作当月之内较为吉祥的日子,每日午时则会被视作一天之内最佳的时辰.在正式仪式开始时,先由母亲引导或抱着孩子(不会走路)到长辈面前,会走路的孩子要先给长辈磕头,长辈则会抚摸孩子的头说一些祝福的颂词,说罢,便由他人端来一个盛放着剪刀㊁牛奶(碗边装点着酥油)㊁酥油糌粑做成的圆圈等物品的盘子,端盘人要将盘子先端到舅舅面前,由舅舅将酥油圈套在孩子头上,并由其第一个为孩子开剪.舅舅要将剪下的一小撮头发放回盘里.随后,其他参加剃头仪式的亲友则依次各剪一剪,并以献哈达的方式向小孩的父母表示祝贺.待所有客人剪完后,最终由舅舅将孩童所剩头发全部剃光.至此,剃头仪式正式完毕.(二)婚嫁礼:生活重组的人生转折在人生礼仪中,作为象征夫妻家庭生活开端的婚嫁仪式,是属于人生中 划时期 的礼仪,是一种能够体现人们生活价值观的典型仪式活动.对迈入成年的裕固族男女而言,借由婚嫁仪式,新人可以获得亲朋的祝愿㊁社会的认可,被视为人生头一件大事的婚嫁则会受到新人及双方家庭,乃至整个部落的高度重视.作为新人所属两个家庭结合重组的重要仪式,裕固族婚嫁仪式过程漫长㊁环节繁杂,在婚嫁仪式前的数月内,两方就会针对婚嫁仪式的时间㊁地点㊁嘉宾邀请㊁扎帐篷㊁做服饰㊁组建马队等工作做出详细的部署与安排.在婚礼当天,仪式流程会按照举行地点分为 娘家 打尖 婆家 三个部分.正式的婚嫁仪式会先从新娘家开始,婚礼当天,娘家人要在自家帐房的周围煨桑祭神㊁诵经祈福,待婆家娶亲队伍到达娘家后,便会进入黑帐房接受娘家人的饮食敬酒.此时,穿戴整齐的新娘要在黑帐篷内的自家佛堂前点上酥油灯并磕三个头,然后再向父母行礼(磕头),行完礼后,新娘母亲会将一碗纯牛奶端到新娘面前让其喝完.喝完牛奶后,新娘便要遮面,再由伴娘搀扶新娘前去骑马绕帐,之后便会随娶亲队伍前往新郎家.途中,新郎家会举行打尖仪式,即送亲途中迎接女方送亲队伍的仪式.当女方家的送亲队伍到达男方家时并不立即下马,而是要分批展开多轮激烈的踏帐仪式.结束后,送亲马队会在帐篷前进行 浸缰绳 仪式,下马后,娘家队伍会在婆家人的邀请下前往黑帐房,但新娘需在经历完过火堆仪式之后才能进入男方家的黑帐房,过火堆仪式期间新郎要从火堆的一侧箭射新娘,当新娘进入到黑帐房后,会举行饮食供奉和舀茶仪式.在进行完之前各类仪式环节后,所有参加婚礼的客人会聚集在婆家布置好的仪式主场地观看«沙特»唱诵,并为新郎举行 勒系腰 仪式.至此,男方家的酒席便正式开始,婚嫁仪式也宣告结束.(三)丧葬礼:个体生命的脱离终结于裕固族个体家庭而言,丧葬仪式是家人亲属处理死者殓殡祭奠的仪礼;于部落族群而言,丧葬仪式则是族群成员对逝者进行哀悼㊁纪念和评价的礼节.裕固族丧葬仪式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不计其数,它既有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特点,又兼具裕固族特有的处理死者的宗教信仰(特别是灵魂的观念)㊁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裕固族丧葬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火葬㊁天葬和土葬,不同的丧葬仪式在形式和规模上也会因地位㊁部落和经济状况因素有所不同.以火葬仪式为例,其具体内容多以出殡前后划分.出殡前,先由死者家人用柏树叶浸泡的水(也有使用烧酒和棉花)从头到脚将死者身体清洗干净,之后再为其换上干净的衣服,并将尸体装入布袋,用五色丝线或棉线将袋口扎住,死者亲属会请喇嘛㊁僧人为死者念经超度.出殡一般会选在五更天悄然进行,一路上以不迎见别人为吉利,在人多处要避而行之.火化前,亲人会脱去尸体的外衣,将尸体头南脚北㊁面东背西放置在柴堆上,再在炉壁四周装上木柴,并在木柴上洒上酥油和白酒.待一切准备完毕,就由喇嘛开始念经.在火化后的第三天,须由死者的女性亲属前往火葬地将燃烧后的死者的骨灰捡拾回来,此后,亲属要按死者的年龄辈分将其埋进自家坟场内相应的位置.(四)其他仪式除过有关人生过渡的各类仪式,裕固族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仪式,有与牲畜有关的生产仪式,还有祭鄂博等其他宗教仪式,这些仪式有些在裕固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仍有发生,而有些则面临遗失的窘境.作为北方游牧民族,裕固族有许多有关生产生活的传统仪式,这些仪式大都与牲畜有关,通过剪马鬃㊁剪羊毛㊁留头羊等在内的各类生产仪式,牧民们想祈求神灵庇佑,保护牲畜动物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在新的一年能够牛肥马壮,富裕安康.以游牧为生的裕固族,古往今来被称为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民族,当马驹养到一周岁时,要举行与小孩剃头仪式同样隆重的剪鬃仪式.剪鬃仪式开始后,主人家牵来马驹,给马驹披红戴花,由两人左右牵持,把马拉到帐篷门对面站好.主人邀请客人中年长或较有经验的牧人执剪,客人互相推荐并再三谦让后,最终由一位公认的既善剪鬃又熟知剪鬃仪礼的人开剪.操剪者在剪的同时,要在马的前额和鬃毛上涂抹鲜奶和酥油.剪下的头一绺鬃毛,由他(她)亲自放在盛有鲜奶和酥油的龙碗里并敬献在帐房高处干净之地,一般在位于帐房正面供佛龛的桌子上,敬献给毛神 ,祈求 毛神 保佑主人家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待第一缕鬃毛剪完献毕后,操剪者会牵马走出帐篷继续剪,剪下的鬃毛则收起备用.马驹的鬃毛不能由其一人全部剪完,还要留给其他客人每人剪一剪.持剪者一边剪马鬃,一边唱«剪鬃歌»,此时在场的众人都要合唱.裕固族还有许多宗教仪式,如四月斋会㊁敬天仪式㊁祭鄂博仪式等.作为当前裕固族族群部落中规模最大㊁分布最广㊁参与人数最多的宗教仪式,祭鄂博是裕固族先民存留下来的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萨满教的一个重要仪式,是祁连山区游牧民族原始自然崇拜信仰的见证,主要的崇拜对象是山神. 鄂博 原为蒙古语音译,在裕固语中被称为 乌垒或乌鲁额 [2].在萨满教盛行时,各地裕固族基本上都有属于萨满教的鄂博,而这种隶属于原始自然的信仰崇拜活动,在藏传佛教中也同样存在[3].在裕固族地区存在分别属于萨满教的 鄂博 和藏传佛教的 鄂博 ,其仪式活动分别是在萨满教巫师叶赫哲和喇嘛僧人的主持下完成.在祭鄂博仪式现场,众人在把带来的各种祭品倒入火中焚烧祭祀后,便会排好队伍有秩序地按顺时针方向围绕煨桑台旋涡式前行.在转圈磕头的过程中,人们会用柏树枝蘸上掺了水的牛奶(或煮好的奶茶)洒向鄂博上方,还会在鄂博底部堆放银币㊁白色石块等.围绕鄂博连转三圈之后,人们会陆续将手中的木棒插到鄂博上,当地人将此行为称之为 填杆子 .木棒插满后,要在上面铺上松枝,再放一盘羊头骨,并用几条哈达将其缠紧绑牢,这便是仪式中象征 神羊 的标志.二、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类型划分㊀㊀作为一种与仪式情境同在的动态文本,口传文学是伴随着裕固族传统仪式产生和发展的,相对于文字符号静态凝固的文本文学,口头文学因其创作主体㊁接受主体的多样性㊁随意性及发生情境的差异性,其外在形态㊁内在意蕴的生成也随之呈现出波动不居的特点[4],故难以对其开展细致分类.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廓清裕固族传统仪式中的口传文学,本文拟从其文本特征及功能作用出发,对已有的口传文学进行类别划分.(一)仪式歌曲:双重空间的再造与延伸由于文字的遗失和游牧生活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歌成了裕固族人传承文化㊁学习历史㊁传播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和载体[5].传统仪式中的歌曲通常会出现在仪式中的不同环节,并与传统仪式过程紧密关联,其内容除过会对仪式环节有说明指示之意,还会对参与传统仪式的个体从文化㊁理念㊁精神等方面形成必要且适宜的规训与劝诫.在不同仪式场景所演绎的歌曲,恰似 伴奏曲 般出现在裕固族传统婚礼㊁葬礼等重要的仪式空间,这些歌词内容㊁节奏快慢㊁情感基调和功能指向等特征各异的口传文学,除过能够有效烘托传统仪式现实空间的情境氛围,还可通过 有声讲述 实现对传统仪式神圣空间的拓展与延伸.裕固族传统婚礼在催妆环节所演绎的«待客歌»其大意为: 在那到处鲜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是遥远的故乡,有一个叫德亚代的人家,在他们的马群中出产良马神驹,那是有福气人的坐骑. 歌词中 鲜花盛开的地方 代表着游牧民族对优质自然环境的憧憬与向往,而 出产良马神驹的德亚代人家 则是新娘家人借由口传文学所想象的神圣空间来表达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二)口头颂词:地方知识的演绎与阐释在裕固族地区流行大量的口头颂词,这些口头颂词中凝结着很多文化代码和内部知识,也是一个民族内部广大民众智慧的结晶[6],受限于游牧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交流沟通的障碍与阻隔,裕固族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播和知识互享并不频繁,参与各类传统仪式便成为了族人获取信息与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大至族群延续的英雄史诗,小到生活解释的故事传说,这些富含族群文化意蕴的口头颂词,以其特有的展演方式形象生动地演绎和阐释了裕固族所持有的地方知识,传播者通过口头吟诵,可将富含地方知识的颂词内容于不同时间㊁不同地点 教授 给不同受众,接受者也会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实现 初次聆听 二次理解 再次接受 最终内化于心 的学习过程.在剪马鬃仪式中,主持人会吟诵专门的颂词,内容多是祝愿马驹健康茁壮成长,祝福主人家庭幸福美满,但也会就一些饲养马匹的相关知识借颂词展演进行现场教授.剪马鬃颂词会提及:一周岁的时候,还是马儿成长的时候,等到了两周岁的时候,你就开始要担当重任啦!通过以年龄为界限所做的马匹饲养任务划分,一方面是在对马的成长阶段做出准确界定,同时也是在提醒主人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等到马驹长至成年方可骑行劳作.(三)地方谚语和谜语: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呈现在裕固族传统仪式的口传文学体系中,谚语和谜语常常容易被忽略,但这些源自于日常生活的微型口传文学实则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族群智慧.谚语主要表述生活哲理,意在展示普通民众生活背后的道理,谜语则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蕴含着民众认识世界的视角.在仪式中,谚语与谜语不如歌曲和颂词一般有规定的展演环节㊁专门的颂唱艺人,二者在传统仪式中的流通与传播则更显私密与小众,往往是在仪式间隙由参与个体单独发起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范围活动.极具地方特质的裕固族谚语和谜语用精炼㊁简短并具想象力的文字构成其话语文本,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凝聚了族群文化特质的话语体系,在不断展演㊁互动㊁教授㊁传播的过程中,文本自身所携带的话语体系也会随着被扩散开来.裕固族世代都视老人为族群的智慧和希望,老人在何时何地皆备受敬仰,有关敬老的仪式会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敬老仪式中,老人常会以讲述谚语和谜语的形式向后辈传授知识㊁答疑解惑.如 小伙来了添力量,老人来了增智慧 ,这一谚语意指社会经验丰富的老人是智慧的象征,即使在当下也应继续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如 一只鸽子在蓝池中喝水,在白池中涮嘴 ,这一谜语的谜底是毛笔,在仪式活动借此互动,除过可增添趣味性和游戏性,意在劝告年轻人要勤于学习.三、裕固族传统仪式口传文学的功能阐释表达真情实感的仪式歌曲,生动演绎了源于族人内心的深刻思想和个人情怀;讲述民族史诗的口头颂词,详细记录了裕固族历史长河中耐人寻味的传奇轶事与经典故事;展示族群智慧的谚语谜语,完美再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作为原始㊁质朴的语言艺术,这些与裕固族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口传文学成了族人传授知识㊁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作为生动㊁直接的听觉符号,这些富含族群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声音文本也成了重构关系和形成认同的关键媒介.(一)知识传授:族群文化的基础性演绎传统仪式是裕固族族群文化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仪式活动的定期举办和仪式秩序的有序重复,保证了巩固认同的知识的传达和传承,并由此保证了文化意义上的认同再生产[7].裕固族传统仪式中的口传文学作为本民族记忆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在举行传统仪式的过程中,族群内部成员会因口传文学的深度展演而被族群文化和族群记忆包裹着,如婚嫁仪式中专供新娘休憩的白色帐篷的方位应该如何确定㊁应该挑选怎样的成年羊以备制作仪式现场敬献的羊背㊁仪式各个环节应该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吟唱哪些内容的颂词㊁新娘手持的三角饰应该在哪一个环节才可放下等,这些内容都会在各类婚嫁口传文学中予以准确的回答与解释.在传统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族人会借由展演口传文学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仪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们,参与仪式的主要人员便可全面掌握有关仪式的相关知识,而参加仪式的其他人员同样会在参与和观看的同时,体察感受传统仪式口传文学所传递的重要信息,这种活态且有效的口传文学展演,对于传授族群知识㊁延续族群文化㊁保障族群传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情感归属:心理寄托的仪式化满足在裕固族传统仪式现场,任何个体都不想成为割裂于集体之外的单独存在,人人都希望通过参与传统仪式获得更多情感上的满足. 在仪式实践中,人们在仪式空间中感受到了自我在本族群之中的存在,这种感受正是族群认同感和族群凝聚力的核心,是根植于人们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 [8]这种 心照不宣 的集体行为源自于参与者共同的文化认知与相似的实践经验,而传统仪式中整齐㊁规范且默契十足的口传文学展演,会让所有参与个体产生一种确切的情感归属.因此,在仪式中寻求情感归属,也是人们参加传统仪式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这种包含了一系列生理反应和精神反应的完全属于个体内在的情感变化,则可以通过展演㊁聆听㊁接受㊁传播口传文学而获得.作为一种神圣而特殊的仪式,祭祀鄂博可通过达成 人与神 精神层面的沟通,使参与仪式的个体在心灵上得到来自神灵的慰藉[2].通过参加祭鄂博仪式,人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㊁无处表达的情绪借由仪式向神灵诉说,仪式活动中的各种颂词说唱能够有效达成参与成员与神灵之间的 对话 ,祭鄂博仪式正是通过象征的手法,帮助族人宣泄和化解焦虑,成员可以在仪式现场祈求神灵让自己繁忙的生活节奏得到调节,疲惫的身心获得慰藉,进而使其内心逐渐淡化对自然灾害的恐惧㊁对霍乱疾病的紧张㊁对生活压力的不满等各类消极情绪.(三)关系重构:社会组织的地域化阐释受游牧生活方式所限,裕固族牧民在夏季几乎没有固定的居所,大都会因草场的长势随季节变化,只有到了冬天各家各户会暂时定居在各自的冬季牧场,但冬季牧场的居住点也较为分散,这就导致亲朋邻里之间的相互走动并不频繁.这种散居的居住分布状态会对部落族群成员关系的建立及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但传统仪式的存在使得原本不属于同一家族单位的两个家庭,甚至是不属于同一部落的两个家族开始产生关系.裕固族传统仪式是族群内部所开展的一种集体性质的行为活动,举办仪式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参与者提供一个可以展开面对面交流互动的现实空间[9].仪式中现场展演的各类口传文学可为家庭与家庭之间㊁部落与部落之间提供更多交流互通的机会,展演过程中对于社会关系的重构,也有利于整体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益关系的再组合.譬如在为孩童举行剃头仪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口头颂词的现场演绎来重新分配包括 舅权 在内的族群成员关系及其相应社会角色,进而以此来系统整理和巩固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族裔关系.借由口传文学对仪式秩序的再次强调㊁对族群文化的再次深化㊁对角色关系的再次分配,剃头仪式所产生的深刻意义会对日后规制族群的生产生活和稳定成员的相互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四)文化认同:共生价值的集中性塑造多元统一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中华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㊁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各民族的文化根基. [10]在裕固族繁衍迁徙的历史进程中,传统仪式之所以能够吸引族群成员参与其中,正是因为仪式能够借由自身意义的有效传达展现出中华民族共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这种源于文化深层的共性寻求,促使传统仪式可孵化打造出一个有序且稳定的文化共同体,而要想让这一共同体持续不断地产生意义,就要借由传统仪式的传播实践来实现对共同体的有效平衡与长久维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其历史变迁反映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与吸收的共生特征.受多民族交融共处生活方式的影响,裕固族传统仪式不再受区域范围单一族源的限制,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开放性的㊁富有共享性质的㊁由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仪式活动,再加上裕固族热情好客㊁宽厚。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浅谈《根》中的仪式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浅谈《根》中的仪式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浅谈《根》中的仪式【摘要】30年来在全世界的读者被《根》所描述的对家族命运的关切所打动,为他深刻的主题、活生生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所感染。

本文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根”这部小说中几项仪式的分析,将文学描述与人类学的仪式理论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这部作品所表现的内涵。

【关键词】人类学;仪式;《根》1976年,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的纪实性小说——《根》,使得美国的黑人开启了一段寻根旅程。

书中描绘了非洲部落的生活方式,当地独有的民俗特点。

也描写了不少康达部落中的仪式,这些仪式构成了嘉福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一种纽带,将嘉福村的族人联系在了一起。

本文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阐释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现象,从而探寻出文学叙述背后的深层意义。

郭于华在其主编的《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的导论中,曾经对“仪式”做过一个比较宽泛的概括:“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

”①因为有“意义”才行为,但是其意义绝非日常的实用性意义,而是对精神领域上的意义。

仪式行为者正是通过行动、姿势、舞蹈等表演活动和对对象、场景的实物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景,并从这样的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

一、命名仪式在这一幅幅美好的景象中最令人难忘的就要属康达?金特的父母为他命名的仪式:“欧玛若把他高举,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对着婴儿的耳朵喃喃轻喊三次他为他挑选的名字。

这是婴儿的名字第一次被说出来,因为他的族人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第一个知道自己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当康达?金特有了自己的女儿的时候,他依然悄悄的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举行这个庄严的仪式“康达高高的抱起他的婴孩,然后他慢慢地且清晰的用曼丁喀语在婴儿的小耳朵边轻声地喊了三遍她的名字,仪式结束了,一切都按照金特家族祖先所做的一样,就想他们曾对他自己如此做过的一般”。

③一个仪式,就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散文、诗歌与祷雨仪式仪式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观、最生动、又最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行为,是诸多文化现象的承载体。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仪式化的社会,仪式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仪式被纳入“礼”的概念和范畴当中,因为“礼”不仅表现为各种仪式,还包括礼器等其它文化因素。

但仪式还是礼的最主要的表征和载体。

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明确详细的记载中国的礼文化中各种仪式行为动作。

此外作为记载有周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经典著作《诗经》,也有对这些仪式行为的记载。

从古诗歌散文中我们可以在体会它所传达的文化意义的同时,了解其中所表现的历史事件,通过对仪式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观察,我们就可以窥探到古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古代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祭祀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动,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超自然力“神灵”的敬慕,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灵”的友好关系而进行的宗教仪式。

《诗经·人雅·生民》云:“后稷肇祀”,而后稷其人据《尚书·舜典》云:“汝后稷,播时百谷”可知大约为舜时代的人,据目前史学界普遍看法,舜时为原始社会解体之际,可见周民族至迟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开始有了祭祀活动。

又《尚书·舜典》云:“受祖于文祖”、“至于岱宗,柴”等相关记载可知,我国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己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祭祀礼仪制度。

祭祀中所演绎出的种种仪式,目的在于表达对神灵的尊敬、赞美,使神灵愉悦,从而赐福给人——人们通过祭祀“神灵”,希望求得生产丰收和生活的安宁,以及部落的繁衍强大。

《吕氏春秋·顺民》记载了商汤“桑林祷雨”:汤克夏而正天下,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传说商代开国之君成汤灭夏之后,天大旱,整五年颗粒无收。

汤于是亲自在桑林中祈求降雨,他说:“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若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莫要因为一人触犯了上天,而使鬼神做出伤害百姓性命的事来。

”《文选·思玄赋》描述商汤祷雨时的“乃使人积薪,翦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商汤沐浴斋戒,断发剪爪,身拥白茅,自为牺牲,素车白马,来到西亳南原的桑林祷雨。

遇旱祷雨在商代是常见的,商朝建立不久,就遭到连年大旱,由于当时人们都迷信上天,遇事皆占卜算卦求助神灵,《文选·思玄赋》描述: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

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宜乎自当之!”商汤万万没想到,此次祷雨竟然要人祭,把活人在柴火上焚烧,让他去天上求雨。

于是他说:“祷雨本来是为了救百姓,怎能烧死无辜的百姓来求雨呢?这么大的旱灾,必定是上天对我的惩罚,要焚烧人就焚烧我吧。

”他认为连年大旱是自己的错,不应该祸及百姓,即使百姓有错,也是错在自己而不是他们身上,不能因为自己一个人的错而让鬼神伤害百姓。

《荀子·大略》载: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商汤把大旱归咎与自己的“六宗罪”:没治理好国家,赏罚不明;役使民众,差事太多、要求太急;大兴土木,修造宫殿;后宫的宫女用的太多;属下官吏贪污受贿,没有及时处理,让百姓受害;听信谗言,让好人受屈、奸佞得势。

《尸子》又记载:“汤之救旱也,弦歌鼓舞者禁之。

”说明汤为了渴求霖雨停止了乐舞。

商汤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心献身祷雨,表现了其治国为民的思想,他祷雨祈福上帝最终目的是取悦于民,它反映出了商汤以“德治”来作为其政治伦理的核心,即将以民为本的道德准则和上帝的意志相结合来统治国家。

《毛序》云:“《云汉》,仍叔美宣王也。

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拔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

天下喜于王化复行,百姓见忧,故作是诗也。

”这是说,周宣王继承王位不久,政事未稳,而遇上旱灾,于是他祷雨消灾,百姓为此而作《云汉》赞美周宣王。

而方玉润《诗经原始》云:“然使其实有所考,而篇中所言亦非美王意,乃王自祷词耳。

”这是说《云汉》其实是周宣王祷雨的祷词。

不管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周宣王因旱祷雨而有《云汉》之作。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旱既太甚,蕴隆虫虫。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旱既太甚,则不可推。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昊天上帝,则不我遗。

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太甚,则不可沮。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大命近止,靡瞻靡顾。

群公先正,则不我助。

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旱既太甚,涤涤山川。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

昊天上帝,宁俾我遁!旱既太甚,黾勉畏去。

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祈年孔夙,方社不莫。

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

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趣马师氏,膳夫左右。

靡人不周。

无不能止,瞻昂昊天,云如何里!瞻昂昊天,有嘒其星。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大命近止,无弃尔成。

何求为我。

以戾庶正。

瞻昂昊天,曷惠其宁?诗歌的第一章描写了当时的灾害情况。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写的是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

夜晴则天河明亮,这是干旱之象,“昭回于天”还暗示了仰望之久,表达了人们久旱望甘霖,但是所希望的一直不来,不希望的一直存在。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写出了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难怪周王发出唉唉的叹息:“现在的人们有何罪!”此外,第一第二章描写了祷雨的仪式。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璧既卒,宁莫我听”说明当时没有什么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啬,礼神圭璧全都用完,但神灵还是听不到人们的话。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上下奠瘗,靡神不宗”意思是接连不断举行祭祀,祭天处所远在郊宫;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

从这两章可以看出周祷雨仪式需要祭奠各种神灵,采用大量猪牛羊牺牲,并且需要奉上圭壁玉石等财宝,而祭祀的地点,常选择在遥远的郊宫。

据《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由此推测大多是在山上树林中祷雨。

此外第六、七章还有当时祭祀习俗的描述,“祈年孔夙,方社不莫”,“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趣马师氏,膳夫左右。

靡人不周。

”为了解决旱灾,祈年之礼举行很早,也未迟延祭社祭方;各位官长智穷力竭,宰相忧苦无法可想;趣马师氏一起出动,膳夫百官助祭帮忙,没有一人不愿周济。

为了早日摆脱旱灾,百姓都齐心协力。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大命近止,无弃尔成”意思是“公卿大夫众位君子,祷告上苍心要虔诚。

死亡之期已经临近,继续祈祷坚持不停”,表明了众人知道旱灾严重,虔诚祷告,哪怕是死期将至,也不曾停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对自然无助以及神灵的敬畏。

纵观全诗,多次强调旱灾的严重情况,“旱既太甚,蕴隆虫虫。

”“旱既太甚,则不可推。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旱既太甚,则不可沮。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旱既太甚,涤涤山川。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旱既太甚,黾勉畏去。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

”凶暴狂猛的旱灾如洪水猛兽,无法推开,无法阻拦,整天担惊受怕,正如天上落下雷霆一般,周地的百姓几乎一无所剩。

旱情严重,烈日炎炎遍地无遮荫之处,山秃河干草木枯槁。

作者对这次持久难弭的灾祸从旱象、旱情、造成的惨重损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描写,表达了大旱就是死神的降临一般。

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像的。

这首诗在写宣王忧旱的同时,也写了他的祭天祷雨的虔诚。

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上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

以下是《云汉》的译文:看那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

周王"唉唉"发出叹息,现今人们有何罪愆!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

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

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暑气郁盛大地熏蒸。

接连不断举行祭祀,祭天处所远在郊宫。

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

后稷恐怕难救周民,上帝不理受难众生。

天灾这般为害人间,大难恰恰落在我身。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想要推开没有可能。

整天小心战战兢兢,正如头上落下雷霆。

周地余下那些百姓,现在几乎一无所剩。

渺渺苍天高高上帝,竟然没有东西赐赠。

怎不感到忧愁惶恐,人死失祭先祖受损。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没有办法可以止住。

赤日炎炎热气腾腾,哪里还有遮荫之处。

死亡之期已经临近,无暇前瞻无暇后顾。

诸侯公卿众位神灵,不肯显灵前来佑助。

父母先祖神灵在天,为何忍心看我受苦!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山秃河干草木枯槁。

眼看旱魔逞凶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焚烧。

暑热难当令我心畏,忧心忡忡如受煎熬。

诸侯公卿众位神灵,哪管我在悲痛呼号。

渺渺苍天高高上帝,难道迫我离此出逃!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勉力祷请祈求上苍。

为何害我降以大旱?不知缘故费煞思量。

祈年之礼举行很早,也未迟延祭社祭方。

渺渺苍天高高上帝,竟然对我不肯相帮。

一向恭敬诸位神明,不该恨我怒气难当。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饥荒离散乱我纪纲。

各位官长智穷力竭,宰相忧苦无法可想。

趣马师氏一起出动,膳夫百官助祭帮忙。

没有一人不愿周济,可是不能止住灾荒。

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怎样止旱令我忧伤。

仰望苍天晴朗无云,微光闪闪满天星辰。

公卿大夫众位君子,祷告上苍心要虔诚。

死亡之期已经临近,继续祈祷坚持不停。

禳旱祈雨非为自我,全为安定众官之心。

仰望苍天默默祈祷,何时才能赐我安宁?在“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社会先后出现过大自然祭祀(祭祀天地、山河等)、动植物祭祀、图腾祭祀、祖先祭祀等不同的祭祀类型,但不论类型如何多种多样,它们都寄寓着远古先民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强烈愿望,可以说,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祭祀占据着人类大部分的精神生活,同时作为生产劳动的有益补充和辅助,它在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生存斗争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