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第二课时
第三课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
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4、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2、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3、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
,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4、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5、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7、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我的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
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诗配音朗读)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老师范写。
学生写字。
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六年级第三课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现在听老师弹琴,来哼唱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
生:听后与老师交流
生:哼唱旋律
1、听伴奏读歌词
2、在听范唱生小声哼唱3、是弹琴生唱歌曲
4、生完整演唱歌曲
5、学生表演唱
树立自信心,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演唱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高涨,歌曲也学得很扎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2、英特网上在线聆听歌曲。
3、钢琴、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聆听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
第二课时
学习歌曲《木偶兵进行曲》
第三课时
聆听管弦乐《波斯市场》
第四课时
学习歌曲《月亮姐姐快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学
情
分
析
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老师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歌曲时能姿势正确,声音自然流畅,节奏音准把握较好。在欣赏方面能乐于倾听各种乐曲,并能对所听乐曲做出简单分析,多数同学音乐想象力丰富,对所听音乐能即兴表演相应动作,叙说音乐内容,有较强的音乐创造能力。
教学
分析
教学
重点
1.通过创编及一系列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
第三课美丽童话
授课时数
4课时
时间
年月日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1.《木偶兵进行曲》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名作,选自《儿童曲集》。乐曲中 的节奏型多次重复,表现了一群木偶兵神气操练的情景。
少儿口才训练教案第三课《吹牛》
第三课《吹牛》课时安排:两课时课时分配:第一课时:大家练、学本领、我敢说第二课时:舞台演、诵经典、家庭秀第一课时一、活动目标:1.感受“吹牛”这种大胆想象方式带来的乐趣。
2.正确对待“吹牛”行为。
3.能以幽默的形式讲述故事。
4.学会说一句赞美的话。
二、活动重点:能以幽默的形式讲述故事。
三、活动难点:正确对待“吹牛”行为。
四、活动准备:图卡、光盘、金币。
五、活动过程:(一)大家练教师先赞美几名幼儿,让幼儿说说被赞美的感受。
1、小朋友,当老师表扬你们的时候,你们是什么心情?——开心、高兴……2、老师批评你的时候呢?——难过、伤心……3、我们都喜欢被别人称赞,如果你要称赞别人,你会怎么说?4、让所有的幼儿互相说说对方的优点,让幼儿学会赞美别人。
5、我们一起拿出图卡,来读一下上面的儿歌,看看儿歌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教师领读,幼儿跟读)温馨提示:教师及家长引导幼儿发现别人的优点,多多赞美他人,加深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多多赞美幼儿,为幼儿做好榜样。
(二)学本领1、讲述“吹牛”,激发幼儿的兴趣。
昨天,有位小朋友对我说,他家里有一架很大很大的飞机,比楼房还要高,还要大!2、讨论:师:你认为刚刚的这位小朋友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幼:这位小朋友讲的不是真的,是在吹牛!总结:吹牛就是说大话,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已经发生了。
3、现在老师讲一个故事,小朋友听一听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教师按照上台法要求上台进行故事表演(语调夸张,动作形象)。
4、让幼儿拿出图卡,播放光盘。
5、以分配角色互相扮演的形式熟悉故事内容。
总结:《吹牛》的故事小朋友们都熟悉了吗?现在老师要提问了,请小朋友大胆的走上舞台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我敢说1、故事里面是谁在吹牛?——青蛙和蛤蟆。
2、它们都是怎么吹牛的?——请小朋友上台进行故事的复述。
3、吹牛的行为对吗?为什么?4、我们能学习吹牛的坏习惯吗?——不能。
5、除了吹牛,还有哪些坏习惯也是我们不能学习的?——撒谎……6、再次复习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民意味着什么》是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公民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公民,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和道德观念,但对于公民的概念和权利义务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对于本题的学习,他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公民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公民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公民。
2.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增强公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公民的概念和含义。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情境。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公民意味着什么》。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和情境,让学生观看并思考: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公民?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公民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利?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公民?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公民和人民的区别是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民的概念。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公民的含义和权利义务的重要性。
2019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课快乐的校园
---------------------------------------------------------------最新资料推荐------------------------------------------------------2019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课快乐的校园课题第三课快乐的校园总课时 4-5 课时主备人辅备人集体备课学习目标 1、能随着伴奏有表情地演唱《哦,十分钟》,知道这首歌曲有两个乐段组成,与他人一起,有表情地演唱《大家来唱》,知道这是一首意大利民歌。
2、课外听到《兵乓变奏曲》,知道这是一首根据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
课外听到《陀螺》,知道这是法国作曲家比捷创作的管弦乐《儿童游戏小组曲》中的一首小曲,乐曲描写儿童转陀螺的情景,知道《旋转木马》一首电子琴曲。
欣赏管弦乐曲《打字机》,能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审美体验,能在反复聆听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辨乐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变化,在图谱的辅助下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能听辨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
3、能正确完成配节奏的创作练习,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巩固 2/4节拍感,掌握节奏强弱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掌握二拍子和三拍子的节拍强弱以及指挥图式,能有表情演唱歌曲。
1 / 9难点:2/4 拍在实践中的掌握,二声部合唱。
通过聆听乐曲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乐曲描写的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碰铃、铃鼓、沙锤、小堂鼓)教学过程二度备课第一课时学唱歌曲《哦,十分钟》及讲解 2/4 拍号,节拍强弱规律以及指挥图式。
1、导入:上课时间 40 分钟非常宝贵,要集中注意力学习,下课 10 分钟也同样非常宝贵,因为只有休息、放松好,才能使下一节课精神更集中,这就是学习、休息两不误,老师请你看一段录象,你看一看录象里的小朋友他们的十分钟在玩什么?(放课间录象)你们的课间十分钟再玩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哦,十分钟》,请你听听他们的十分钟在玩什么? 2、初听歌曲范唱 3、师生讨论歌曲情绪和歌曲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知识点、课文原文
【导语】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其原意是古代⼈所作的诗。
从⼴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
背诵课⽂。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导⼊新课:春⾊是美好的,⼈们希望⾃⼰的⽣活也如春光⼀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节的景象吧。
2.知诗⼈,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
天宝进⼠。
官⾄中书舍⼈,“⼤历⼗才⼦”之⼀。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读准字⾳,⾃学⽣字、词语。
1.⾃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理解“⽇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2.把词语连成句⼦,⼩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数,寒⾷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宠⾂的家中。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3.教师小结:爱国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 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样的爱国精神使中华民 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感 受这份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学习的发生只有始于学生的生活和原认知,才能最大化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爱国歌曲创设学习情 境,再通过师生谈话引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 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 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2.小组学习完毕进入小组汇报环节,小组成员一边说,一边可以板书关 键词。教师在学生板书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如何板书更加合适? 启发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对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的理解。
设计意图: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对于五年级学生是比较抽象的, 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小组为单位 探究一个方面的内容,保证探究学习的深度、学习形式的多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五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宽容------推己及人------民胞物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个人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什么爱国?) 爱国的不同表现(怎样爱国) 忧患意识(不懈追求建成理想国家)
3《我很诚实》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我很诚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诚实的内涵、表现形式和价值。
2、学生能够辨别生活中的诚实与不诚实的行为,并初步发现诚实中"善〃的特质。
3、学生能够愿意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诚实的品质。
教学重点:1、诚实的内涵、表现形式和价值。
2、生活中的诚实与不诚实的行为。
3、诚实中〃善〃的特质。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诚实的价值,并从内心愿意去培养和坚持诚实品质。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诚实中的〃善〃的特质,从而理解和认同诚实的价值。
学情背景:学生为小学三年级下册学生,年龄在8-9岁之间。
他们在社会经验和道德认知方面有所积累,但对诚实的概念和内涵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教学应当紧密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尽量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诚实的含义及其价值。
教材分析:本课程教材为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本,第一单元第3课《我很诚实》第二课时。
教材主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诚实的概念和诚实的表现形式。
课前准备:1、教学用具,如PPT、板书、希沃课件等。
2、案例材料,包括诚实的案例和不诚实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活动。
3、检查教室设备和环境,确保教学设备正常运作,教室整洁有序。
4、准备好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有序分组并参与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个孩子在超市里捡到钱包并归还失主的场景的视频。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孩子做得对吗?他做对的是什么?对话内容预设:老师:〃同学们,我今天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小朋友在超市里捡到钱包并归还失主的视频。
你们觉得这个小朋友做得对吗?他做对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学生1:〃小朋友做得对,他归还了失主的钱包。
〃学生2:〃他做对的是诚实。
〃:学生3:〃他知道捡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给失主。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诚实的概念和案例,激发学生对诚实的认知和思考,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下第三课《弘扬优秀家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优秀家风代代传单元我们一家人课时 2学习目标1.愿意了解家风、学习家风,清楚自己家的家风。
2.知道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3.懂得通过家风可以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形成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文明风尚。
重点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难点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历史上,大凡保留有优良家风的家族,都制定了有很强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很多优秀的家风传承至今,为现代人的成长教育起到了深远意义。
播放动画《耕读传家》。
1.太爷爷家的家风是什么?2.注重礼仪、诗书治家是中国古代的好传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
通过观看视频,启发学生明白好的家风更要传承,揭示本课课题。
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更要传承下去,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活动一:辨析有的人说,时代变了,古时候的家规太严厉了,过去的东西已经跟不上现在人快节奏的生活,守旧的规矩落伍了,束缚我们的自由,应该抛弃。
我们要创新,要放飞自我。
1.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2.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优秀的家风、家规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活动二:分享家风故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现在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家的家风故事吧。
1.小组交流。
2.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通过交流倾听同伴的分享,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师: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来说,就像是土壤对思考,发表自己观点。
小组同学间交流,介绍自己家的家风,了解其他家庭的有的孩子不喜欢被规矩束缚,认为人应该是自由的,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白有的家规是利于我们成长的。
自由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矩之上。
分享过程中感受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是有积极作用的懂得家风需要传承,发挥想象策划宣传方案,体会宣传的意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打扫卫生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打扫卫生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打扫卫生》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热爱劳动,珍惜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分数进行解答。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室内的卫生情况进行拍摄,制作成视频或图片。
2.准备相关的卫生工具,如扫把、拖把等。
3.准备问题卡片,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室内的卫生是如何打扫的吗?打扫卫生时,大家是如何分工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室内的卫生情况进行拍摄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卫生区域的名称。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的卫生打扫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卫生打扫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每个卫生区域的打扫情况。
例如,教室的地板可以平均分成4份,现在有3个同学在打扫,每个同学需要打扫的地板面积是多少?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卫生打扫的人员和时间。
例如,如果教室的卫生区域更多,如何安排同学进行打扫?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实际操作的经验。
人音版 五上 第三课 农家乐
第三课农家乐单元教学内容:歌曲《丰收的节日》《苹果丰收》欣赏《丰收锣鼓》《打猪草》单元教材分析:《丰收的节日》是一首新疆塔塔尔族民歌。
歌曲运用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民族韵律,描绘了少数民族庆丰收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他们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
歌曲前半部分欢快、活泼,后半部分为二声部合唱,歌曲具有浓郁的新疆歌曲风格。
《苹果丰收》是朝鲜影片《金刚山姑娘》中的一首插曲。
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
曲调明快活泼热情奔放,表现了在苹果丰收的季节里姑娘们喜摘苹果时欢乐的劳动场面。
歌曲的第一乐段共四个乐句,采用了齐唱的演唱形式,曲调完整,节奏型相同,只是在第四乐章中稍有变化,旋律以摸进的手法轻快而富有舞蹈性,每一句在歌词上都做了重复的补充,增强了欢乐心情的语气表达,描绘了在风和日丽、彩虹满天的季节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身背箩筐、载歌载舞喜摘苹果的生动情景。
第二乐段是歌曲合唱部分,第一、第二声部三度、四度的对位和声进行使得演唱效果更为丰满,曲调舒展而又热烈,旋律以四度的摸进逐渐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
把人们眼望着一片大丰收景象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歌曲最后一句在下移八度跳进中欢快地结束全曲。
《打猪草》讲的是农村姑娘陶金花在打猪草的时候,不小心碰断邻居金小毛家的两根笋子,怕人把她当成偷笋子的人,只得用草将笋子盖住。
金小毛发现了断笋,误认为她是偷笋,踩坏了她的篮子,陶金花又委屈,又怕回去向妈妈不好交待,哭了起来。
金小毛知道了她不是偷笋而是不慎碰断笋子后,便转而安慰她,先要将买盐的钱赔她篮子,陶金花不要,他又将笋子送给她,帮她整理篮子,并送她回家。
金小毛看竹林的时候非常勇敢,但送陶金花回家又有点退缩了:“你家隔壁村有几个男孩很霸道,要跟他们对花才能让过,对错了就过不去呢。
”陶金花说:“对花由我来,你别怕。
”于是两人肩并肩回家了。
教学目标: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复习课件-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维护与改进规则
如何维护规则 改进规则的原因和做法
二、知识清单
第一课时 维护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和分类?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常见的社会秩序有社
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二、知识清单
③
执法人员对市场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摊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
位予以行政处罚,并责令整改。
为的处罚,只能通过
法律手段。
④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规定不 社会规则明确社 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当道,不在 会秩序的内容。
公共场所高声交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表格式材料解读类试题方法讲解: 表格式材料解读试题通常是对多则材料结合教材知识从多
(2)为避免受到类似处罚,这两位公民今后应如何规范自身行为?
①做到自我约束,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 做到自觉道守规则;
交通事故都是由社会秩序的缺失而导致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比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找到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三、习题训练
3、坚定维护规则,需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
下列行为符合维护规则的是( D ) A、一男子在经过斑马线时,随口往地上吐了一口
痰。 B、小丽弄脏了手后,灵机一动跑去广场的喷泉池
二、知识清单 第二课时 遵守规则
6、如何自觉遵守规则?
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 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可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石拱桥》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17.中国石拱桥(第二课时)课前三分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一、激趣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集体朗读课文,提问学生说明文的含义,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说明文。
2.课时目标(1)自由朗读课文,标清段号并概括出每个文段的大意。
(2)总述石拱桥的特点(3)总述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标清段号并概括出每个文段的大意。
(1)石拱桥的外形(2)石拱桥的结构(3)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4)赵州桥的历史。
(5)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6)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7)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8)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9)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三、合作探究第一小组默读(1~3段)总述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小组默读(4~5段)画出描写赵州桥的句子。
第三小组默读(6~8段)画出描写卢沟桥的句子。
第四小组默读10段总述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四、精讲解疑1.从课文1、2段看石拱桥具有哪些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征的?⑴桥比喻成“虹”说明石拱桥的形式优美。
⑵用“出现的较早”,“雄跨”说明石拱桥的结构坚固。
五、达标测评1.提问学生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征的。
板书设计17.中国石拱桥1.标清段落,概况每个文段大意。
2.总述石拱桥的特点。
3.画出描写赵州桥的句子。
4.画出描写卢沟桥的句子。
5.总述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6.石拱桥的特点。
7.赵州桥和卢桥的特点各是什么?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是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以及石拱桥取得成功的原因。
作业布置:做同步练习册课后反思:7.中国石拱桥(第三课时)课前三分钟:掌握思想的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一、激趣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各是什么?课时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第2课时教案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三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烟酒与毒品的危害,培养学生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烟酒与毒品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毒品的危害认识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烟酒与毒品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烟酒与毒品的危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决心和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不良诱惑。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深刻理解毒品的危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决心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毒品的危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烟酒与毒品的危害、典型案例等。
2.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毒品的危害。
3.道具:准备一些与烟酒与毒品相关的道具,如香烟、酒瓶、毒品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烟酒与毒品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烟酒与毒品有什么危害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介绍烟酒与毒品的危害,包括对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展示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毒品的危害。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关于烟酒与毒品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如何拒绝烟酒与毒品。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总结出拒绝烟酒与毒品的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第二课时-课件
拓展提高
布置课后任务:
1.公布学生方案,利用两周时间完成以上两项活动。 2.投票评出最佳宣传员5名。
课堂总结
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
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家风 的传播者。让优们一家人
第三课 弘扬优秀家风
第2课时
>> 太爷爷家的家风是什么?
01
注重礼仪、诗书治家是中国古代的好传统,好的家风
对于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更
>> 要传承下去。
02
活动一:辨析
有的人说,时代变了,古时候的家规太严厉了,过去的东西已经跟不上现在 人快节奏的生活,守旧的规矩落伍了,束缚我们的自由,应该抛弃。我们要创新, 要放飞自我。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 你的理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 规。优秀的家风、家规引导人们自觉履 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 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 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 良好风尚。
活动二:分享家风故事
1. 小组交流。 2. 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通过交流倾听同伴的分享,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学读
使使
人人
精充
细实
;;
博会
物谈
使使
人人
深敏
沉捷
;;
伦写
理作
使与
人笔
庄记
重使
;人
逻精
You made my day!
辑确 与; 修史
辞鉴
使使
人人
善明
辩智
。;
诗
歌
活动三:小小宣传员
第三课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课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课时)教案第三课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课时)教案新课程学习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涵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植物妈妈有办法》是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3课,是⼀⾸诗歌,课⽂运⽤了拟⼈的⼿法,把科学知识⽤韵⽂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豌⾖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的⽅法,很适合⼩朋友阅读。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原⽂ 孩⼦如果已经长⼤,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旅⾏靠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 孩⼦们就能去⽥野、⼭洼。
豌⾖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声,⾖荚炸开, 孩⼦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的⼩朋友却得不到它。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1 教学⽬标 1.理解诗句。
了解蒲公英、苍⽿、豌⾖是怎样传播种⼦的。
培养学⽣对⼤⾃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然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7个⽣字,并能⽤“准备”、“已经”造句。
3.能正确地背诵课⽂。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植物传播种⼦的⽅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课时 (⼀)初读课⽂,初步了解课⽂内容。
(⼆)学习⽣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分析“降、乘、旅”的字形,正确读出“得”的读⾳。
三、教学过程 (⼀)借助拼⾳⾃读课⽂。
1读准字⾳。
投影: 个⼈读、指名读、齐读,读准“得”的字⾳。
投影。
“为”在这应选择哪个读⾳,再读⼀读。
2.圈出本课⽣字,分析字形。
(⼆)汇报分析、记忆⽣字的⽅法。
1.应这样汇报:“植”字,我是⽤熟字加偏旁的⽅法识记的,笔直的“直”左边加个⽊字旁,就是植物的植。
右边“直”字⾥边是三横,不要丢⼀笔。
共同组词(种植、植树、植物) “备、晒、识”都可以⽤熟字加偏旁的⽅法识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
•3.“动+于„„”句型
表示从;在。
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姐姐毕业于新疆大学。 (2)他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电信公司。
•4.“所„„”句型
用在作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者。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
(1)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
(2)我所认识的人都不在这儿了。
巩固性练习:
一、做练习题的第五大题。
二、阅读下了文章。
作业:
1.做练习册的第二课。 2.预习练习。
完
提问:
(1)钱学森赴美国留学期间拜谁为师,成为了怎样的学 生?
答:冯卡门,最得意
(2)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国?
脚下是火箭? 2.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条件怎么样? 3.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国? 4.对于新中国的成立,远在美国的钱学森 有什么反应? 5.钱学森是怎样劝其他留学生回国的? 6.钱学森是怎么回国的?
课文中的中的句型:
•1.“„„多么„„”句型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 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呀!
(1)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呀!
(2)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呀!
•2.“不是„„而是„„”句型
表示并列关系,前一分句提出一个事例,后续分句则相应 提出在意义上并存、平行或对立的事情,用于同时说明或 描写几件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1)他们不是来参观,而是来考察工作的。 (2)那些人不是在吵架,而是在争论问题。
第三课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
——课文第二课时
古丽巴合尔。
课前三分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生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学生 努力掌握知识,为建设新疆,建设自己美好的家 园作出贡献
1.请你说一说你们所知道的科学家? 2.你最崇拜那位科学家或名人?
钱学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 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学森先生是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二十位科学家 之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 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 之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 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获 “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2009年被 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巩固性练习:
一、改写句子。
(1) 我们的老师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的。(动+于„„) 我们的老师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 (2)大家提的意见,老师会考虑的。(所„„) 大家所提的意见,老师会考虑的。 二、造句。 (1)“不是„„而是„„” 阿迪力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第2-4自然段:
钱学森留学美国并受到器重,拥有富裕的的生活 和工作条件,但他想念着祖国,关心着祖国的未 来,当新中国成立时,他归国的愿望更加强烈, 要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