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资源拓展与载体创新的探索——高校开发传统戏曲选修课程的实践

合集下载

中职校园戏剧表演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中职校园戏剧表演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中职校园戏剧表演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中职教育逐渐走向实践化、专业化,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

在这个背景下,中职校园戏剧表演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逐渐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中职校园戏剧表演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中职生学习的特点是受到职业方向的约束,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戏剧表演是一门很有趣、很有特色的艺术课程,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是要注重实践性。

戏剧表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在排练中不断加强自己的配合与默契程度。

因此,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三是要注意德育教育。

戏剧表演选修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

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其次,中职校园戏剧表演选修课程的实践应该重在学生实践、创作和表演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学生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践表演。

可以通过教师讲解范例,还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实战演练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实践。

二是注重学生创作。

创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中职校园戏剧表演选修课程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创作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创作作品,编写剧本、设计服装和灯光等环节,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三是注重学生表演。

表演是最终展示学生成果的方式,也是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

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学生表演的训练,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艺术的魅力、感受艺术的审美和情感,使学生受益良多。

最后,中职校园戏剧表演选修课程的实践要注重团队建设和评价机制的建立。

一是注重团队建设。

戏剧表演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和协作。

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薛娟(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重庆万州404100)摘要:德育课程资源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资源。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在不断推进,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对德育课程资源的需求无显著差异,但也存在课程资源利用不够与开发不足、课程资源与学生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为此,需要通过改进课程教学方式、丰富德育课程内容、提高教师德育素养等途径优化显性课程资源;通过发掘潜藏着的隐性德育资源、师生交往蕴含的德育资源以及把价值观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增强对隐性德育资源设计的自觉。

关键词: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大学生;师生关系;全员育人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第九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两课引领、三全协调、四轮驱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项目编号:JG170901)。

作者简介:薛娟(1979-),女,河南遂平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德育课程资源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资源。

笔者结合在重庆市高校范围内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着重分析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及基本对策,以共同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

一、高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含义构成教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因素被称为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关系资源等。

德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德育目的、以促进德育对象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的所有教育资源,都可以理解为德育资源。

戏曲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戏曲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戏曲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戏曲进课堂的实践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它旨在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关于戏曲进课堂的实践研究的建议:
1.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将戏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或者将其融入其他相关课程中,如语文、音乐、美术等。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从戏曲的基本知识、表演技巧、剧目赏析等方面入手。

2.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实践等。

可以通过观看戏曲表演、学习戏曲唱腔、模仿戏曲动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的魅力。

3. 师资培训:戏曲进课堂需要有一批具备戏曲专业知识的教师。

可以通过举办戏曲师资培训班、聘请戏曲专家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戏曲教学水平。

4. 教材编写:可以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戏曲教材,注重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5. 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戏曲表演、讲座、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文化。

6. 评估与反馈: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戏曲进课堂的效果进行评估。

同时,需要积极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

总之,戏曲进课堂的实践研究需要注重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课外活动以及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确保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到戏曲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中国戏曲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育实践

“中国戏曲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育实践

传播加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身感受细致挖掘“中国戏曲史”思政元素,积极开展课程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 思政教育实践。
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
一、“中国戏曲史”的课程思政价值
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近年来,全国高校掀起了以社会主
“中国戏曲史”授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戏曲专业知
(四)团队意识的重要意义
识,更要有家国情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做好课堂内
戏曲是系统工程,戏曲创作从选题构思、田野调查、 外的思想引导。 作者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课程思政意识,
采风、剧本编写、音乐创作、戏曲排练到现场演出,涉及策 有细致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确保思政元素自然且正确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 人。 2020 年 10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 师生回信中对戏曲教育者提出殷切期望:“引导广大师生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
时期盛衰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国 戏曲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懂得中国戏曲文化的内涵与 审美价值,培养其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同。
摘 要:“中国戏曲史”是戏曲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国戏曲的入门课程,对宏观了解中国戏曲的产生与发展、领略中
国戏曲独特魅力、培养戏曲专业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为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文章根据“中国戏曲史”的课程内
容,在总结课程特点基础上,从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团队协作、艺术伦理、终身学习等方面提炼
道德传统、传承民族艺术精华;“创新”是将优秀的中华传
高校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统文化遗产创造性地传承与发展, 形成更符合新时代广 人”的问题,从大方向上把握,统一部署,专门培训,请专

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王伙小学学校长期坚持以常训班和体艺2+1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体艺素能;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推手,引领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育德艺双馨学子为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发展学生潜能,为学校实施“戏曲文化进校园"积淀了厚实的基础。

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

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湖北省教育厅“传承经典、共享文化”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经典”为主题,大力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

让学生受到传统经典戏曲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全面推广和普及。

二、实施原则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2、学习与欣赏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戏剧曲艺表演水平。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

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实施“校团(剧团、协会)挂钩”、“校际联合”等模式,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专题讲座、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戏剧曲艺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

三、目标任务目标:感受经典戏曲魅力、学唱中华经典戏曲主要任务:1、戏曲文化学习课程化。

开设戏曲学习课程,将戏曲文化融入学校艺术课堂教学中,戏曲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2、戏曲文化学习普及化。

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3篇

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3篇

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3篇篇一《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一、课程背景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戏曲艺术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我们计划开设戏曲特色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素养。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特点等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表演的兴趣和技能,包括唱腔、身段、表演等方面。

3.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1. 戏曲基础知识(1)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介绍。

(2)戏曲的行当分类和特点。

(3)戏曲的唱腔、音乐和伴奏乐器介绍。

2. 戏曲表演技巧(1)身段训练,包括台步、手势、眼神等。

(2)唱腔训练,学习基本的唱腔和唱段。

(3)表演训练,通过经典剧目片段的排练,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3. 戏曲鉴赏(1)观看经典戏曲剧目,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演技巧。

(2)邀请专业戏曲演员进行示范和讲解。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戏曲演出和比赛。

(2)开展戏曲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和交流。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段和学习水平的戏曲教材。

(2)多媒体资源: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专业教师:聘请专业戏曲演员担任教师,指导学生的表演训练。

3. 教学安排(1)每周安排[X]节课,每节课[X]分钟。

(2)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个部分,理论学习占[X]%,实践训练占[X]%。

4.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五、课程管理1.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和权利。

(精编版)教育戏剧品行养成实践研究

(精编版)教育戏剧品行养成实践研究

(精编版)教育戏剧品行养成实践研究教育戏剧品行养成实践研究当前,学校主要是通过课程渗透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品行养成教育。

但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对学生品行养成教育的方式与载体均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二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无法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更不能入脑、入心、入行。

因此,必须创新学生品行养成教育方式,创建具有现实感、亲和力、感染力和认同感的教育载体。

一、概念内涵与研究依据1.概念内涵教育戏剧是以戏剧为手段培育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即通过情景再现、戏剧游戏、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方法,并将其浸润于戏剧情境或情绪氛围之中,使人获得完整的道德体认和为人处世的经验。

儒家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新五常”是由儒家五常转化而来,由“礼、孝、仁、智、信”构成。

“新五常”教育意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戏剧课程中,以培养学生做懂“礼”(文明礼貌)、知“孝”(孝敬感恩)、讲“仁”(团结友善)、明“智”(明辨是非)、守“信”(诚实诚信)的现代公民。

2.研究依据一是基于教育发展的趋势。

2015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

我们需针对“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这一现象,“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课程”,以“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二是基于对教育戏剧价值的认识。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并实施具有教育戏剧特质的课程和学生活动,将戏剧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及各方面、各学科之中,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是对传统模式化的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在途径和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之一。

二、教育戏剧促品行养成的模式学生通过听、说、演等感知教育戏剧,即入境;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启动同理心,产生情感共鸣,即入情;在感悟过程中发现蕴含其中的道理,即入理;最终在思想转化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即入行(见图 1)。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德育工作中的两个核心要素。

文化传承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而创新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提出一些实践方法。

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它涉及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根脉和文化传统,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继承。

同时,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2. 文化传承的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承文化,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学、诗词、传统音乐等,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艺术表现形式。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传统乐器演奏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者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3. 创新的意义与方法创新是德育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教育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创业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

4.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可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而创新又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

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弘扬传统文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实践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德育工作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下面将介绍一个实际案例。

某中学团队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活动

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活动

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活动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近年来,我校切实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目标,以活动为抓手,以制度为保障,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有效地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一、营造环境,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灵魂,文化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多年来,我校以校训“蕴才见美”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强化校园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环境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如今的戴泽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建筑美观大方,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公寓楼错落有致,高标准的微机室、语音室、理化生物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及运动场体育看台一应俱全,小桥流水,树影婆娑,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景色怡人,美不胜收,充分体现出人文与生态,高雅与实用,精致与恢宏的统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和勤奋的学习环境。

在推进物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我校积极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凸显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精巧灵动的班级墙报,丰富多彩的宣传橱窗,立意高远的名人名言,底蕴深厚的文化长廊,亲切温馨的提示标牌,平凡可敬的明星校友,每一处墙壁都在说话,每一株小草都在微笑,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既获得知识又受到启发,既锻炼了能力又滋养了身心,每天都在受到美的感染,雅的陶冶,趣的愉悦。

二、健全制度,管理育人抓考核,促管理,首先需要的就是制度。

近年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依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制度,结合本校实际,修订、完善的各种管理制度有十多项。

一是学生管理方面,如《学生一日常规基本要求》、《师生一日流程基本要求》、《违纪学生处分条例》、《校外行为规范》、《从严治校十项禁令》、《从严治舍十项禁令》;二是校园管理方面,如《教学区常规检查评分细则》、《宿舍区常规检查评分细则》、《学生车辆管理规定》、《胸卡式学生证使用管理规定》、《在校活动安全须知》;三是班主任管理方面,如《班主任工作制度》、《班主任考核细则》、《班主任控辍保学考核方案》、《文明班级评选细则》、《优秀班主任评选细则》等。

五育融合视野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1、提高高等院校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视度,发挥课堂主渠道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因重视学生就业率,存在普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进入内涵发展时期后,更多强调企业文化进校园,不断探索校企文化对接融合,为企业量身打造适应岗位、具有职业精神的企业人。

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厘清不同专业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传统音乐教育内容,探讨大学生对传统音乐学习的习惯及学习渠道,探索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传统音乐教育方式和方法。

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必修或选修课,对本土深沉厚重独特的!精神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并利用,打造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

开设普遍化音乐课堂,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进大学生日常教育,从根本加快转变高校音乐教育的传统理念。

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情商的社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的工具人,要在感受传统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外,完善自身审美的能力。

2、融合德育课堂,拓宽德育教育体系传统文化是音乐获得生命力的不竭源泉,重视传统音乐中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髓,剖析音乐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的联系,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细致感悟,从中获得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承载着积极的道德教化、心灵启迪等教育功能,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选择、道德情操以及心理健康状态,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财富。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分所和挖掘音乐中隐涵的德育因素,将传统道德文化、民族精神等巧妙自然地融入到音乐课堂,拓展创新德春教育体系的文化维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

如:《黄河大合唱》那呜咽、悲壮、咆哮、怒吼的黄河的旋律和节奏,赋予学生感知中华民族崇高的性格和伟大的力量。

费尔巴哈说过“音乐是情感的一种独白”,当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润到内心深处,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渗透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情感上接受教化,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成为真诚、善良、优雅的人,从而建立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

浅议戏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浅议戏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浅议戏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戏曲教育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戏曲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戏曲教育注重技艺传授,但过于注重技艺而忽视文化传承,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对戏曲艺术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应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重构戏曲课程体系,使其内容更加全面和具有时代感。

二是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

传统的戏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多依靠口口相传和实践传授,效率低下。

现代科技可以为戏曲教学提供更多的新过程、新方法和新手段,如VR技术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戏曲运动的规律性和技巧性,模拟软件可以通过模拟复杂的背景场景、道具和角色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戏曲剧本和情节的发展。

三是拓展校外教育资源。

戏曲教育应该全方位地贯穿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通过参观戏曲博物馆、戏曲展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戏曲的艺术和文化背景;通过参加戏曲比赛和演出,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戏曲技艺和表现能力;通过与专业戏曲艺术家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戏曲的魅力和前途。

戏曲教育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符合时代背景需求的高素质学生。

1。

创新德育载体 开展影视德育

创新德育载体 开展影视德育

创新德育载体开展影视德育作者:曹乃龙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年第09期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哪些载体更有效,是广大德育工作者都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多教育人士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实践证明:将影视引入德育课堂不失为一剂良药。

影视德育,就是通过电影、电视等视频及图片资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开展影视德育的必要性1.多媒体时代的召唤信息化社会决定着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读字成长的一代改变为读图成长的一代。

虽然阅读文字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热衷“快餐文化”,学生阅读书本的时间在减少,但是观看影视的时间却在增加。

大部分学生很少去书店购买书籍阅读,但几乎每个学生一个月至少都会看一次电影。

2.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语言、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薄弱,而在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上则比较敏感,这类学生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

所以,如果按学科体系式的德育内容或说教式德育形式来进行德育,终会因缺乏趣味性、感染力而让学生心理上排斥,难以真正地将德育伦理内化。

而影视作品有画面有声音,变口头的说教为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画面中欣赏,在情节中思考,在心灵上感悟。

3.传统德育的弊端目前,许多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宗旨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传播伦理道德,以便让学生规范道德行为。

因此,“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交流;重外律,轻内修”,这样的德育是“唠叨德育”或“条款德育”,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反而使学生的产生抵触心理。

此外,在德育主体上,教师往往处于管理者地位,掌握了话语权,学生处于被管理者地位,只能听从教师的教育。

从课堂评价上来讲,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到的“道德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历程”。

时代的呼唤要求我们的德育课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消除传统德育的弊端,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仅仅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而在于是否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或活动中“明事理,通人情”。

推动戏曲进校园说明报告

推动戏曲进校园说明报告

关于推动戏曲进校园的说明报告
一、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
中央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目的是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

二、活动开展情况
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各学校安排五年级表演《传统的味道》话剧,给学校师生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近距离地领略了话剧的艺术魅力。

该剧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为故事主线,穿插了《怀橘遗亲》《季扎还愿》《程门立雪》《以德为荣》4个传统国学经典故事,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再现经典故事,现场掌声、欢呼声汇聚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该剧弘扬了仁义礼孝的传统美德,赋予了国学经典以新的审美和情操,融入了现代的人文精神。

该剧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经济活动——木材加工,告诉大家“劳动最光荣”,木材加工过程,精彩纷呈的剧情诠释了做人的道理。

三、活动成效
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演出既有对经典的致敬和传承,又结合了时下的流行文化,并突出了参与感和互动性。

每一场演出,学生们跟随演员一起走台步、亮相、秀兰花指……在玩乐中形成了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既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高职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作者:张宜霞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8期摘要:农牧类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学科育人”的思政课程理念,其艺术美育课程《戏曲鉴赏》极具德育价值,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把《戏曲鉴赏》课程和思政教育充分结合,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诸方面突出《戏曲鉴赏》思政价值;其中尤以专属时段分剧种进行文化价值欣赏、中华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欣赏等活动为重点。

并注重各剧种与思政教育的映射和融入点的挖掘,使学生受到广泛的熏陶和教育。

关键词:农牧类高职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088-04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再到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

因此,农牧类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学科育人”的思政课程理念,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以提高培养振兴乡村急需人才的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2019年入选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农牧专业特色优势明显,该校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将学生培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其《戏曲鉴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现状“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殊途同归。

把美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于农牧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将起到润滑劑、活力源和强生素的作用。

(一)课程开设情况《戏曲鉴赏》是江苏牧院按国家和地方文件要求开设的八门艺术美育课程之一,由全校各专业大一新生在入校后的第二个学期选修,从2014年春学期至今,已开设《戏曲鉴赏》课程达五个学期,共有30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戏曲课程思政建设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戏曲课程思政建设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戏曲课程思政建设作者:王有景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4年第01期中国戏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和美育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戏曲课程思政建设实际,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文化,品鉴中国戏曲作品,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戏曲作为独立的戏剧文化系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经典戏剧作品。

因此从戏曲课程教育实践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从戏曲文化鉴赏中体悟崇高的精神力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盈内涵与人文情怀。

一、中国戏曲课程蕴含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戏曲课程以戏曲文化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瑰宝。

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在戏曲作品中,戏曲故事、人物的言行等蕴含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优秀道德品质。

(一)戏曲艺术源自生活,具有教化功能在戏曲艺术中,说、唱、念、打等艺术形式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戏曲创作体现了创作者的想法,其作品是对现实的映像,通过艺术手段来刻画戏曲人物,利用特有的戏曲方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艺术本身依托语言表达、戏服及舞台道具等手段来表达创作者的艺术理念。

可以说戏曲艺术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是其灵魂,支配并决定着戏曲作品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价值。

立足新时代,辩证地审视戏曲文化,从中挖掘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色,让大学生从戏曲作品中获得审美鉴赏能力。

(二)中国戏曲独一无二,具有旺盛的文化传播力在戏剧艺术范畴,中国戏曲、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其中中国戏曲历史更久远。

据史料记载,尧舜时期已存在戏曲的雏形,春秋时期,戏曲表演人员成为专门职业,及至唐代,戏曲更成为上流社会的主要文艺鉴赏形式。

回顾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史,宋代的杂剧、元代的曲,代表着中国戏曲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让中国古老戏剧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据统计,现存的中国戏曲文化种类多达270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秦腔、昆曲、黄梅戏、晋剧最具代表性。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研究拟创新点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研究拟创新点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研究拟创新点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研究的创新点如下:
1. 引入数字化手段:传统的文化内容无法在现代媒体中传播,而
数字化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并且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和理解。

可以考虑引入数字化手段,比如使用VR/AR技术来展示传统
文化内容,或者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来推广传统文化。

2. 强调文化交流:传统文化来自不同地域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
格和特点。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考虑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
融合,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可以通过举办文
化展览、文化节庆等方式来实现。

3. 注重教育意义: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代价值。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从传统文
化中获取智慧和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

可以考虑在
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或者通过讲座、研讨会等方式来推广传统
文化。

4. 推广健康生活: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方法,可
以推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可以设置健康课程,推广健康饮食和运动
习惯,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方法。

5. 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创新
而更加生动、易于接受。

可以考虑使用现代艺术手段,比如音乐、绘画、摄影等,来呈现传统文化的内容。

同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新媒体手段,比如视频、直播等,来呈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
解传统文化。

德育课题创新点

德育课题创新点

德育课题创新点
德育课题的创新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跨学科整合:将德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体验式学习: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字化德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德育教育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分析,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家校共育: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参与德育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

5. 多元化评价: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和进步。

6. 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体验德育的价值和意义。

7. 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融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德育教育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8.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这些创新点可以为德育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中国传统节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中国传统节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作者:张允鹏杨见来源:《江西教育C》2024年第02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依托我国传统节日,扎实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厚植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通过整合文化特色、加强学科渗透、创新活动等,做到全方位、多维度、精细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传承、弘扬、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的中华儿女,具有丰厚的价值内涵与生命导向。

对此,教师应从我国传统节日这一重要载体入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情感体验课程,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营造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既是民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精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内涵,利用信息技术把传统节日融入学校德育课程。

(一)创设校园环境,“丰盈”学生的生命校园环境是展现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环境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教师要发挥环境的浸润熏陶作用,比如,可以精心编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德育内容,将其张贴在学校教学楼墙体上,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道德主题,以此“丰盈”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聆听传统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一年中的每个月份都有相对应的节日。

发掘名人文化资源加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施

发掘名人文化资源加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施

发掘名人文化资源加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施作者:殷维红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4期摘要: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德育工作,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

但目前在具体操作与实施时还处于模糊状态,导致学校德育活动校本化实施缺少层次与系统性,针对这一现状,我校依托家乡名人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利用环境教育、系列化主题活动等校内外活动内容,探索校本教育课程、使学校德育活动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与认知。

关键词:家乡名人文化资源德育校本活动德育活动课程校本化是以学生兴趣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和社区资源,通过师生主动、创造性的劳动,自主探索一部分富有本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课程。

我校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扎根于民主斗士李公朴的家乡。

学校依托李公朴的名人资源,结合德育常规活动与学校特色,探索实施德育校本化活动课程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依托名人资源,创设德育环境课程校园环境是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资源,其分为显性文化环境和隐性文化环境。

显性文化包括外显的物质环境,而隐性文化更多地在于名人的内在精神。

1.利用显性文化环境,开发接触性课程教育显性文化环境映照着整个学校的文化积淀水平和样式,显示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其他文化样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校现建有彰显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千字文”“名人墙”,体现时代风貌的“公朴书苑”,展示李公朴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及杰出贡献的“李公朴事迹陈列室”等显性物质环境。

学校通过校园游览与介绍相结合的德育活动课程实施形式,让学生在环境课程中了解身边的历史名人。

2.利用隐性文化资源,引领熏陶式课程教育“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

” 我校的名人精神景观,除已经命名的诗联廊、刻有李公朴精神“勤诚真”的励志石外,还有墙面系列字画装饰等名人精神的外化环境。

学校依据名人精神进行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科技创作、作品展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领悟、传承名人精神,使精神活动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中小学创意戏曲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创意戏曲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创意戏曲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作者:张威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15期[摘要] 对创意戏曲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创意戏曲在小学实施的价值和思路,为新时期戏曲进校园的课程方式提供有效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 创意戏曲;课程设计;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049-03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52号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通知中给出了具体的政策支持。

在加强传统戏曲保护和传承方面,政府部门对地方戏曲进行了普查,设立了振兴省级戏曲发展的专项资金;在戏曲推廣和宣传指标的量化方面,要求普及戏曲知识,加大演出场次,并且保证每年为中小学生免费演出一场戏曲。

传承和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戏曲艺术应如何顺应趋势,让更多青年一代认识并发掘传统艺术之美,这些已成为当代戏曲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国家而言,国民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是重要环节,戏曲进校园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是各方有目共睹的事实,同时这一政策也符合基础教育美育课程的改革要求。

目前,在戏曲进校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专业能力的限制,教学方向还是以学唱学表演较多,教学内容多为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模仿复制经典唱腔、表演和身段。

但对于戏曲艺术背后的深层内涵却了解甚少,如为什么京剧这样演,什么是中国的精气神,为什么戏曲要采用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在当下又如何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戏曲艺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新时期的戏曲教育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次:狭义即传统的戏曲教育,泛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的戏曲基本功法训练,使其能够独立表演经典剧目的传艺型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能够适应戏曲舞台表演的专门人才为教学目的。

广义的戏曲教育,泛指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传承中国戏曲,挖掘戏曲中的德育因素,以戏曲为载体的新型育人模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