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工程 - 教案07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以及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人,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的特点二、微生物的研究对象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五、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掌握原核生物特点,以细菌为代表的结构特征、基本结构中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和组成,细菌特殊结构芽孢、荚膜和鞭毛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难点:肽聚糖的结构。
第一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一)形态和染色(二)构造及其功能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原核、细胞质及内含物2、特殊结构糖被、鞭毛、芽孢、菌毛(三)细菌的繁殖二、细菌的群体形态1、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2、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3、在液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第二节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二、放线菌的繁殖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第三节蓝细菌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一、支原体二、立克次氏体三、衣原体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比较几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重点和难点:酵母菌的生活史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第二节酵母菌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真菌的孢子四、霉菌的菌落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病毒的特点,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了解不同病毒种类与人、动植物的关系,掌握亚病毒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病毒的结构及复制方式。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1、噬菌体2、植物病毒3、动物病毒和昆虫病毒第二节亚病毒一、类病毒二、拟病毒三、朊病毒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进入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以及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培养基的种类等知识。
微生物学教案
教案三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原核微生物裸露DNA组成的核区(nuclear region)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主要类群包括细菌与古生菌。
细菌又称真细菌(eubacteria),包括普通细菌、放线菌、蓝细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和其他形状。
形,球菌在细胞分裂时形成的不同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
一般其粗细(直径)比较稳定,可作为分类依据;而长度和排列方式常因生长阶段和培养条件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一般不作为分类依据。
只有一个弯曲,其程度不足一圈,形似“C”字或逗号,鞭毛偏端生。
(2)螺菌, 菌体回转如螺旋,螺旋数目和螺距大小因种而异(1-20)。
鞭毛二端生。
而异(3-70)。
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胞外鞘内。
菌、方形细菌及各种条件下细胞正常发育受阻而产生的异常形态(micrometer, μm),目前发现的细菌中最小的与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相仿(约50 nm);最大的肉眼可见(0.75 mm)。
一般细菌的大小范围:球菌,0.5度);螺旋菌0.3~ 1 mm (直径)× 1~ 50 mm(长度)(长度是菌体两端点之间的距离,而非实际长度)。
,从而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动所必需。
失去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也就丧失了这些重要功能;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性(G-)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厚度大(20~80nm),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特有的点结构分为肽聚糖层和外膜层。
其特点是肽聚糖层薄 (2-3nm),层次多,化学组分复杂,强度低。
糖单位,由由N-乙酰胞壁酸(NAM or M)和N-乙酰葡萄糖胺(NAG or G)l两种单糖之间以β-1,4-糖苷键[ M(1)-G(4)]连接形成。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结
物
构
原
质
核
生
微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物
质
的
生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物
代
的
谢
应
方
用
式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教案
第1页 共90页《微生物学》教案第一部分 学期授课计划一、授课班级专业:药物制剂技术 年级:11级 班级:1、2班 学生人数: 人二、学时安排总 学 时:51学时 理论学时:51学时四、教学目标微生物学为药剂专业的必修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及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对现代生命科学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突出微生物学在制药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能力目标:1、掌握微生物显微操作、形态鉴定、无菌操作、生长培养、分离纯化等技能;2、能够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3、保证药品质量,研究、生产微生物药物制剂,开发新药等;4、能综合运用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微生物的生产培养和食品药品卫生指标检测。
(二)知识目标:1. 系统了解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2. 认识食品药品生产和加工中主要细菌、酵母菌、霉菌等类群、形态、结构、繁殖方式;3. 了解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利用方式;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4. 了解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微生物培养与生长测定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
第3页 共90页(三)职业思想素质目标 1、培养善于自学和思考的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习惯,加强职业道德意识;4、培养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蔡 凤主编《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参考书: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六、考试安排成绩考核:闭卷考试,按五级制进行成绩评定。
学期成绩:平时考核30%;期中成绩20%;期末考核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测验、实践环节等。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Microbiology Engineering)课程编码:1313073214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60课内实验时数:24学分:2.5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发酵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
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课程有联系,宜在前述课程开设后开设。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第一章绪论发酵工程定义[1];发酵工程的发展史[1];发酵工程的特点[3];发酵工程的分类及应用[2];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1];国内外发酵工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1];重点:发酵工程的特点难点: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作业:1.发酵工程的传统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各指什么?2.发酵工程与传统酿造、化学工程相比有什么特点?课外活动:查阅一种发酵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微生物工程》教案
《微生物工程》教案授课教师:张爱梅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年4月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课程代码课程性质74022718基础课(学分)2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6专业限选课(√)理论学时专业任选课(36)教学手段多媒体任课教师张爱梅职称副教授授课时间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授课对象2010级生物技术 1 班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地讲授微生物工程的原理、方法、生产设备、应用及进展,使生物技术专业类的学生对微生物工程的最新成就、原理和生产方法等有较全面地了解,扩大学生眼界,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掌握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及规律,熟悉微生物工程生产的常用设备,使学生既基本学到比较专业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要求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曹军卫主编《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微生物工程》 (吴松刚)科学出版社 2004《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新编生物工艺学》(俞俊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发酵工艺原理》(熊宗贵)中国药科大学出版社2000主要参《发酵工程与设备》(邱立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考资料《现代生物工艺学》(储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微生物发酵过程多尺度研究与优化》(张嗣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Fermentation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E. M.T. El-Mansi, C. F. A.Bryce, Arnold L. Demain )Taylor & Francis2011院系审阅意见系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讲课实验小计备注绪论 2 学时 2 学时实验课单独开设第一章菌种的来源 2 学时 2 学时第二章优良菌种的选育 2 学时 2 学时第三章菌种保藏的原理及方法 1 学时 1 学时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 3 学时 3 学时第五章微生物发酵培养基 2 学时 2 学时第六章发酵工艺控制8 学时8 学时第七章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 2 学时 2 学时第八章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3 学时 3 学时第九章培养基灭菌及灭菌设备 3 学时 3 学时第十章发酵设备 3 学时 3 学时第十一章发酵设备过程的优化与放大概论 2 学时 2 学时第十二章空气除菌设备 2 学时 2 学时第十三章微生物工程展望 1 学时 1 学时绪论1.1 发酵及发酵工程一. 发酵的定义1,发酵一词的来源“发酵”( Fermentation )一词是拉丁语“沸腾”(fervere)的派生词,它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产生气泡的现象。
《微生物工程》课件
一、课件封面《微生物工程》课件副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奥秘二、目录1. 微生物工程的概述2. 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3.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4.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5. 微生物的应用实例三、课件1. 微生物工程的概述1.1 微生物工程的定义1.2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1.3 微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2. 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2.1 微生物的分类2.2 细菌的特性2.3 真菌的特性2.4 病毒的特性3.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3.1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3.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3.3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4.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4.1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4.2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4.3 微生物的代谢工程5. 微生物的应用实例5.1 发酵工程5.2 生物制药5.3 生物净化5.4 微生物肥料5.5 微生物食品四、互动环节1. 微生物分类小游戏2. 微生物代谢调控实验3. 微生物应用案例讨论五、总结与展望1. 微生物工程的意义与价值2.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趋势3. 微生物工程的前景展望六、参考文献1. 《微生物学》2. 《微生物工程》3. 《微生物应用技术》七、致谢感谢大家对本课件的支持与鼓励,希望本课件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工程,激发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
八、答疑与反馈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我将竭诚为您解答和修改。
九、课件设计者姓名:X单位: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系方式:X十、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日六、微生物工程技术6.1 微生物细胞的培养技术6.2 微生物遗传转化技术6.3 微生物基因组编辑技术6.4 微生物代谢工程七、微生物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7.1 抗生素的产生7.2 疫苗的研发7.3 基因治疗7.4 生物制药的案例分析八、微生物工程在环境领域的应用8.1 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8.2 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监测8.3 微生物燃料电池8.4 微生物工程在农业与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九、微生物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9.1 发酵技术的原理与应用9.2 乳酸菌的应用9.3 酶制剂的应用9.4 微生物工程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十、案例研究10.1 酿酒行业的微生物工程应用10.2 酸奶制造中的微生物工程10.3 生物制药:人类健康的新希望10.4 微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创新实践十一、课程小测11.1 选择题11.2 判断题11.3 问答题十二、参考资料12.1 推荐阅读书目12.2 在线资源12.3 相关学术期刊十三、课程评价13.1 学生自我评价13.2 同行评价13.3 教学效果反馈十四、14.1 课程总结14.2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14.3 鼓励学生持续探索微生物工程的奥秘十五、附录15.1 微生物工程相关术语解释15.2 常见微生物图片集15.3 实验操作安全指南十六、设计者与制作日期6. 设计者:[设计者姓名]单位:[设计者单位]制作日期:[制作日期]十七、版权声明本课件内容受版权保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或用于商业用途。
微生物工程(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所有课件)
常用于菌种复壮和暂时保存。
2、平板培养法 常用于菌种分离
3、穿刺培养法
常用于厌气菌的保藏
(二)液体培养法
1、静置培养法
2、振荡培养法
3、通气搅拌培养法
发酵罐示意图
电动机 pH检测及 控制装置 加料口 搅拌器
排气口
冷却水出口 培养液
冷却水进口 放料口 无菌空气
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可分为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
前体相对价格较高,添加过多,容易引起挥发和氧化. 流加也有利于提高前提的转化率
3、发酵刺激物
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 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 添加剂。
(五)水
水源质量的主要考虑参数包括pH值、溶解氧、可溶 性固体、污染程度以及矿物质组成和含量。
二、培养基的种类
按组成物质来源
的课题
(三)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1、作用:各种丌一样 2、来源:C、N源,以盐的形式补充 3、用量:根据具体的产品,以实验决定
4、使用注意点 A. 对于其它渠道有可能带入的过多的某种无机离子和 微量元素在发酵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例:铁离子 青霉素发酵中,铁离子的浓度要小于20μg/ml 发酵罐必须进行表面处理 B、使用时注意盐的形式(pH的变化)
(三)介质过滤除菌法
是用过滤方法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的方法。 主要用于对热丌稳定的药物溶液、气体、水的灭 菌。
(四)化学灭菌法
是通过药剂不微生物细胞接触而发生诸如蛋 白质变性等作用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常用药剂:甲醛、苯酚、高锰酸钾
四、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根据培养基的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一)固体培养法
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
迟滞期
07第七章 细胞工程制药
二、 工 业 微 生 物 营 养 源
三、工业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
1、工业培养基的一般要求 (1)单位重量培养基的产物或菌体生成产量应尽可能高。 (2)菌体或产物浓度应尽可能大。 (3)不引起不良反应。 (4)质量稳定、易于获得。 (5)发酵过程易于通气、搅拌,产品易于回收、三废少。 2、培养基配制原则 (1)营养成份配比应适当,尤其是C/N比例应附合要求。C/N比过小,菌体 生长过快,菌体容易衰老。C/N比过大,菌体生长缓慢。 (2)渗透压应适合。 (3)PH值应适合,常用磷酸缓冲液来维持PH值。 (4)氧化还原电位应附合要求,常在培养基中加入巯基乙酸钠、Na2S、 Na2S2O3、抗坏血酸来稳定电位值。
(3)原生质融合子的鉴别和检出
• 如果二亲本分别为营养缺陷型A+B-、A-B+,那么经过融合后的 重组体则可能为A+B+、A-B-, • 如果二亲本分别为抗药性菌株SrTs、SsTr,那么经过融合后的重 组体则可能为SsTs、SrTr,
• 重组子检出方法分为二种: [A]、直接检出法------将融合后的混合原生质体培养在高渗再生培养 基平板之中,不加二亲本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这样就能够直接 选择出原营养型杂种菌株。或者同时补充二种抗性药物,就可以 选择出具有双重抗药性的杂种菌株。 [B]、间接检出法------先把融合液涂布于高渗再生培养基平板之中, 使亲本和重组子都能够生长,然后再影印复制到选择性培养剂之 中,凡是能够生长者即为经过融合的杂种菌株。
4、原生质体融合实例--细菌原生质体融合 (1)供融合用亲本菌株 (2)直接亲本标记的获得 (3)原生质体制备 (4)原生质体再生成细菌菌落 (5)原生质体融合子的检出 (6)融合子的继代培养以及验证 (7)融合结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 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同学和老师有效
交流。
对未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展望
深入研究微生物降解污染 物的机制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未来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将更加注重 研究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机制 ,提高污染治理效率。
02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微生物的分类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等)、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等)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等 )。
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 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 型、化能异养型。
涉及实验器材的清洗、消毒与存放,实验废弃 物的处理,个人防护用品的选用等。
微生物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对有害微生物的操作规范,如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菌种的保存与传代 等。
常见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
包括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接种与培养、菌落计数等。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涉及微生物对碳源、氮源、磷源等的利用,以及产酸、产气、酶活性 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代谢类型
根据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和物质变化, 可分为发酵型、呼吸型、光合型等。
酶的特性
微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酶,催化各种生物化学 反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生长曲线
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繁殖,其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 ,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微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它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发酵过程的本质,其生命力在于在促进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行技术改造、更新、创新,使其向高度自动化控制和高效合成代谢的发酵生产转移,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产品。
由于它是渗透有工程学的微生物学,是发酵技术工程化的发展,所以又称“发酵工程”。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所设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主要介绍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内容、原理和各单元操作的工艺及设备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微生物工程是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微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相交叉的学科。
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工艺操作及设备,尤其是有关微生物产品产业化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
三、先修课程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该专业的学生应在学好上述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微生物工程上游加工工程,包括工业微生物育种、代谢调节及代谢工程;发酵工程工艺的优化与控制,染菌及防治。
难点:工业微生物育种;代谢工程,工艺条件控制及染菌防治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微生物工程概论(3学时)1.教学内容(1)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2)微生物工程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2.重、难点提示(1) 微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重点)识记:微生物工程、发酵、发酵方式、发酵产品类型等(2)微生物工程的特点(次重点)理解:微生物工程反应的特点应用:与化工生产相比,叙述微生物工程的优缺点第二章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扩大培养(4学时)1.教学内容(1)生产菌种选育的基础知识与一般方法;(2)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菌种退化的原因与复壮方法;(4)种子扩大培养2.重、难点提示(1)工业微生物菌种(次重点)识记:工业微生物常用菌种的基本要求、分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及基本特征(2)菌种的分离筛选(重点难点)理解:分离与筛选的基本步骤应用:如何从自然界获得野生型菌种(3)菌种的选育(次重点)识记:主要选育方法的概念、优缺点及一般程序理解:常用诱变剂及其特点应用:原生质体的制备(4)种子扩大培养(重点难点)识记:种子扩大培养的作用、目的及流程理解:种子质量影响因素应用:种子质量的检查(5)菌种的保藏(次重点)识记:菌种衰退及其主要原因理解:菌种保藏原理及保藏方法应用:对不同菌种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第三章工业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5学时)1.教学内容(1)微生物反应过程中的代谢调控理论(2)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方法(3)实践中实现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2.重、难点提示(1)微生物的代谢与代谢调节(重点难点)识记:微生物代谢及其主要调节方式;诱导、阻遏(分解代谢阻遏和末端产物阻遏)理解:酶活性调节的分子机制;酶合成的操纵子学说(2)初级代谢及代谢调节(次重点)识记:初级代谢与初级代谢调节方式应用:提高初级代谢产物产量的常用手段(3)次级代谢及代谢调节(重点难点)识记:次级代谢、其特征及产物类型应用:次级代谢的常见调节方式(4)微生物代谢工程及其应用(次重点)识记: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基本过程及应用理解: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常用研究方法第四章培养基的设计与灭菌(2学时)1.教学内容(1)发酵培养基的特点、组成设计和优化(2)培养基灭菌2.重、难点提示(1)培养基的成分(重点难点)识记:培养基的概念及组成理解:培养基各种成分的功能(2)培养基的分类(次重点)识记:培养基的分类及特点应用:各种培养基的用途(3)培养基的灭菌(重点难点)理解:污染的后果应用:常用的灭菌方法及其原理和适用范围第五章微生物发酵过程原理(3学时)1.教学内容(1)微生物反应及发酵动力学(2)发酵操作方式(3)微生物发酵动力学2.重、难点提示(1)微生物反应及发酵动力学(重点难点)识记:反应速率;发酵操作方式;菌体生长速率理解:常见发酵操作方式比较;monod方程及其应用应用:常见发酵操作方式动力学特征第六章微生物发酵工艺的优化与控制(7学时)1.教学内容(1)温度、pH、溶解氧对微生物发酵的影响及控制(2)基质浓度的控制(3)二氧化碳、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2.重、难点提示(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重点)识记:温度与发酵的关系及其对发酵的影响;发酵热;最适温度理解:发酵热的测定;最适温度的选择与控制应用:某特定发酵过程中发酵热的计算;最适温度的调控;测定某发酵过程的发酵热(2)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重点)识记:pH值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引起发酵液中pH变化的因素理解: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最适pH;最适pH的选择与调控应用:对某发酵过程中的pH实施优化控制(3)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重点难点)识记:临界氧浓度;发酵过程中控制氧浓度的变化对发酵的影响理解:发酵异常时的溶氧变化;供氧能力的变化对溶解氧的影响;提高供氧能力和控制需氧的方法应用:在一定供氧能力的发酵过程中控制需氧≤供氧能力,使供需平衡(4)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补料控制(重点难点)识记: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各种影响;优化补料速率理解:发酵过程中补料对细胞量、生长速率和产率的影响;连续补料和分批补料发酵的比较;适合采用补料控制的发酵情况应用:对特定的发酵(例如,受异化代谢物阻遏的系统)选择适宜的补料方法(5)二氧化碳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重点难点)识记: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理解:呼吸商与发酵的关系应用: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第七章发酵染菌及其防治(5学时)1.教学内容(1)染菌对发酵生产的影响(2)发酵染菌途径分析(3)发酵染菌原因及防治2.重、难点提示(1)染菌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噬菌体的污染源(重点难点)理解:防止染菌要点;无菌检查与染菌的处理;噬菌体污染与发酵异常现象;(2)噬菌体污染的防治(重点)第八章微生物工程生产实例简介(3学时)1.教学内容(1)酒精发酵工艺(2)氨基酸发酵工艺(3)抗生素生产工艺2.重、难点提示(1)酒精发酵工艺(重点)细菌与酵母菌酒精发酵机制的差异及发酵的几个阶段(2)氨基酸生产工艺(重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称实罐灭菌或实消,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在发酵罐或其他容器中,通入蒸汽加热,达到灭菌温度和压力后维持一段时间,再冷却至发酵要求的温度。
投资少,设备简单,灭菌效果可靠;但加热和冷却时间长,培养基养分受到破坏。
一般蒸汽压力在0.3~0.4MPa;是中小型发酵罐常用的灭菌方法。
(二)培养基连续灭菌
第一节灭菌原理与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或设备中所有微生物的技术或工艺过程。灭菌方法有化学物质灭菌、辐射灭菌、过滤介质除菌和热灭菌等。
一、化学物质灭菌
通过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渗透性,或者损伤细胞膜,影响微生物细胞的正常代谢。
不适合于培养基的灭菌,只适合于局部空间或某些器械的消毒。
二、微生物的热死规律
对微生物进行湿热灭菌时,死亡速率可视为一级反应,即微生物的死亡速率与残存的微生物数量成正比,这就是对数残留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dN/dt=kN积分得lnN/N0=-kt或N=N0exp(-kt)
式中N——存在的活菌数,个;
N0——当t=0时,培养基中的活菌数,个;
t——灭菌时间,s;
一、实验室培养基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法Hale Waihona Puke 121℃灭菌15~30min
2.液体除菌器
对于热不稳定、体积小的液体培养基,不适合用高压蒸汽灭菌,可采用过滤除菌的方法。此法的最大优点是不破坏培养基中的化学成分。
种类很多,有瓷质、玻璃制、石棉制以及火胶棉等。比如滤膜过滤器。
二、大生产培养基灭菌
工业生产中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有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2种。
授课题目
灭菌技术
授课类型
理论
首次授课时间
2011年10月19日
学时
2
教学目标
1.了解灭菌的方式方法,区别几种灭菌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了解实验室培养基灭菌及工业灭菌的特点及操作方法;
3.了解空气灭菌的基本方法,掌握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
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的热死规律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模式:启发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发酵对空气无菌程度的要求
一般控制染菌概率为10-3,即1000次发酵周期所用的无菌空气只允许1次染菌。
通常细菌繁殖一代只需20~30min,如果进入一个细菌,繁殖15h后,即可达到109个,使发酵受到严重干扰。
发酵用的无菌空气,是将自然界的空气经压缩、冷却、减湿、过滤等过程,达到以下标准:
(1)连续提供0.1~2.0VVM(单位时间min单位体积m3培养基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空气体积m3)的压缩空气;(2)空气压强为0.2~0.4MPa;(3)进入过滤器前,空气相对湿度≤70%;(4)进入发酵罐的空气温度可比培养温度高10~30℃;(5)压缩空气的洁净度一般以失败概率10-3为指标。
培养基营养成分受热破坏也可看做一级反应,即
式中c——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浓度,mol/L;
kd——分解速率常数,s-1。
温度升高时,微生物死亡速率的增加,比营养成分的分解速率的增加大得多。因此,在较高温度下可以通过缩短灭菌时间而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这是高温瞬时灭菌法(HTST)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培养基灭菌
将配好的培养基在向发酵罐输送的过程中灭菌,要经过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也称连消。
加热、保温、冷却3个阶段分别在不同的专有设备中进行。
灭菌温度比分批灭菌更高,灭菌时间缩短,营养物质破坏减少;但设备比较复杂,投资较大。
蒸汽压力一般高于0.5MPa
第三节空气除菌
好氧发酵过程都需要氧气,通常以空气作为氧源。
k——速率常数或死亡比速率常数,s-1。死亡比速率k的绝对值反映了微生物耐热性的强弱,k越大,表明微生物越易死亡。
在某一恒定温度下,以细胞数N对时间作图,可得到图5-1。P69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要达到彻底灭菌,即N=0,所需的灭菌时间t为无限长,这在生产上是不可行的。为了达到一定的无菌水平Nst,显然需要一定的灭菌时间tst,通常Nst值约为10-4个细胞/ml。
三、过滤介质除菌
工业上利用过滤的方法制备大量的无菌空气,供好氧微生物的深层培养使用。
四、干热灭菌
火焰灼烧法
干热空气灭菌法:140~160℃维持2~3h。
五、湿热灭菌
湿热灭菌条件为121℃维持20~30min。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低温消毒法,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教学手段:板书。
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授课过程:
第五章灭菌技术sterilization
为什么要灭菌?(杂菌污染的后果)
1.营养基质或产物被消耗损失;
2.抑制生产菌的生长;
3.抑制产物的生物合成;
4.杂菌繁殖导致培养液性质(如pH)改变,造成生物反应异常。
乙醇:脱水、使蛋白质变性和沉淀,70~75%最有效。
二、辐射灭菌
紫外线:诱导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从而抑制了DNA的复制;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臭氧,臭氧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X射线、γ射线:能量极高,被菌体吸收后,菌体内的水和有机物产生强烈的离子化反应,形成OH-、过氧化氢和有机过氧化物,这些过氧化物阻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导致菌体迅速死亡。
2.除油除水:通常要求通过空气过滤器的压缩空气的相对湿度在50%~60%为好。
(二)空气过滤除菌设备
P90图5-10
1.粗过滤器2.空气压缩机3.空气冷却器4.分水器5.空气储罐6.旋风分离器7.丝网分离器8.加热器9.过滤器10.发酵罐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讨论:微生物人工代谢调节的应用实例。
教学后记
绝对过滤:过滤介质的滤孔小于细胞和孢子,如多孔的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PVF)经热处理制成孔径小于0.3μm的滤膜(空气中的菌体大小一般0.5~5μm),或纤维素、硅酸硼纤维、聚四氟乙烯等;用于医疗和特种发酵。
深层(介质)过滤:介质孔隙一般大于微生物细胞,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利用惯性撞击截留作用(或惯性碰撞滞留作用)除菌。棉花、玻璃纤维、合成纤维、颗粒活性炭等。工厂、实验室广泛采用。
四、空气除菌流程
(一)压缩空气的预处理
空气过滤除菌并输送要利用空气压缩机或鼓风机。空气压缩后往往温度较高,冷却后会释出水分,压缩过程中可能夹带机器润滑油,这些水、油很容易污染空气过滤器,影响过滤效果,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
1.冷却:压缩后的空气温度很高,高温空气可能引起过滤介质的炭化或燃烧,还会增加发酵液水分的蒸发,影响微生物生长,因此压缩空气在进入空气过滤器前必须冷却降温。
除菌方法有:干热杀菌、辐射杀菌、静电除菌、过滤除菌等。
一、发酵对空气质量的要求
1.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多为细菌、孢子,也有霉菌、酵母和病毒,大小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
空气中微生物数目的数量级一般为103~104个/m3,每提高2.5m,空气中的微粒数可减少一个数量级。
一般情况下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大多是能耐恶劣环境的孢子或芽孢,繁殖需要较长的调整期,但在阴雨天气或环境污染严重时,空气中也会悬浮大量的活力较强的微生物,在培养条件良好时,只要很短的调整时间,即可进入对数生长期而大量繁殖,这也是为什么阴天下雨时容易发霉的原因。
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一)无机酸、碱及盐类
酸碱的杀菌能力主要由其电离度而定,电离出得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
盐溶液的杀菌力与其浓度成正比。(腌咸菜可以保藏很长时间而不染菌)
(二)重金属盐
杀菌原理是重金属盐使细胞中蛋白质失活。比如升汞。服食牛奶、鸡蛋等高蛋白含量食物可解毒。
(三)氧化剂
高锰酸钾
(四)有机化合物
二、空气除菌方法
辐射杀菌、加热杀菌、化学物质杀菌等,都是使有机体的蛋白质变性而破坏其活性。
静电吸附和介质过滤的方法是把微生物分离出去。
过滤除菌法是目前发酵工业中经济适用的空气除菌方法。
三、过滤除菌机理
过滤除菌法,是让含菌空气通过过滤介质,以阻截空气中所有微生物,而取得无菌空气。
分为绝对过滤和深层介质过滤2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