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谷氨酸受体δ2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研究

合集下载

脊髓小脑变性症的病因解析和科学研究进展

脊髓小脑变性症的病因解析和科学研究进展
脊髓小脑变性症的病因解析和 科学研究进展
,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单击此处添加 目录项标题
脊髓小脑变性 症的病因解析
脊髓小脑变性 症的科学研究
进展
脊髓小脑变性 症的预防和干
预措施
脊髓小脑变性 症的社会影响 和公共卫生策

未来研究方向 和展望
02
脊髓小脑变性症的病因解析
遗传因素
政府加大对脊髓小脑变性症 的研究和治疗投入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减轻患者负担
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提高公 众对脊髓小脑变性症的认识 和关注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 社会组织参与脊髓小脑变性 症的防治工作
科研机构和医疗团队的合作与交流
合作模式: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
交流平台:学术会议、研讨会、网络平台等
合作成果:共享研究成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挑战与机遇: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合作与交流为科研和医疗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发 展空间。
06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加强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深入研究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脊髓小脑变性症中的作用 探索环境因素和病毒感染等外部因素对脊髓小脑变性症的影响 研究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在脊髓小脑变性症中的作用
脊髓小脑变性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小脑和脊髓的退行性变。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
致病基因:已发现多个与脊髓小 脑 变 性 症 相 关 的 基 因 , 如 AT X N 1 、 AT X N 2 、 AT X N 3 等 。
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 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疾病风险和预防 措施。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诊疗指南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诊疗指南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诊疗指南概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导致小脑、脑干、脊髓退行性变,以进行性运动协调功能减退、平衡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最初定义和经典类型SC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相应基因外显子(CAG)三核苷酸拷贝数异常重复扩增产生多谷氨酰胺所致。

后来也发现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NARP、MERRF以及CoQ10缺乏)的类型。

目前已发现数十种SCA致病基因,但还有部分类型未找到明确致病基因。

主要SCA亚型与相应致病基因,见表111-1。

表111-1 主要SCA亚型与相应致病基因主要常染色体显性SCA为SCA1(ATXN1)、SCA2(ATXN2)、SCA3(ATXN3)、SCA6(CACNA1A)、SCA7(ATXN7),主要常染色体隐性共济失调致病基因为FXN、ATM、APTX、SETX。

以上很多致病基因突变后可造成小脑结构功能异常,但病理受损范围并不局限于小脑系统,因此疾病表型还涉及锥体系、锥体外系、高级智能、视觉和听觉等方面。

在疾病分类上也存在一些交集,比如有一类疾病亚型,肢体痉挛性瘫痪(锥体束损害)和共济失调(小脑损害)都较为突出,称为痉挛性共济失调(spastic ataxia,本章节不作详述),在遗传性共济失调和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均被分别纳入,实为两类疾病的交集。

下面我们以经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中最常见的亚型——SCA3为代表,介绍具有共性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诊疗常规。

病因和流行病学SCA3又称为Machado-Joseph病(MJD),是由于AXTN3基因编码序列中(CAG)三核苷酸重复数异常扩增,从而导致相应编码蛋白近羧基端多聚谷氨酰胺链(PolyQ)异常增多所导致的疾病。

SCA3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经典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亚型,其具体占比在不同人种中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群中,SCA3占所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的51.1%~72.5%。

一种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发明专利]

一种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唐北沙,王俊岭,翁翎,张朋,苏政,金鑫
申请号:CN201010286322.9
申请日:20100919
公开号:CN102220337A
公开日:
2011101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分子病理学领域,涉及一种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突变型)。

具体地,所述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编码SEQ ID NO:7或SEQ ID NO:9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更具体地,所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6或SEQ ID NO:8所示。

本发明还涉及含有所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的重组载体、含有该重组载体的重组细胞、以及所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的编码蛋白。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及其编码蛋白。

本发明为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辅助分子诊断、分子分型、产前诊断、药物靶点选择和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申请人:中南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410083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程泳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2022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家系ATXN2基因中间重复病例表型与分子遗传学特征(全文)

2022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家系ATXN2基因中间重复病例表型与分子遗传学特征(全文)

2022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家系ATXN2基因中间重复病例表型与分子遗传学特征(全文)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致病基因ATXN2异常等位基因中间重复个体的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

方法针对2005—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 38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的先证者和部分家系成员,采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方法进行动态突变检测,对携带ATXN2基因中间重复的个体进行临床表型和遗传特征分析。

结果共检出163个家系(包含先证者和家系成员共203人)携带异常扩展的ATXN2基因CAG重复序列,其中93个家系中有107例的异常扩展等位基因重复次数在29~34次之间。

在其中的20个亲子对中,父系遗传16个,异常等位基因的代间扩展增加0~28次,母系遗传4个,异常等位基因的代间扩展增加0~4次。

结论对于临床拟诊SCA2家系患者,需对其亲代或成年子代个体进行ATXN2基因检测,以免漏诊。

动态突变基因检测有助于识别中间重复的个体,对明确家系致病基因和遗传咨询至关重要。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组主要累及脊髓、小脑、脑干等部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变异性[1, 2]。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2,SCA2)表现为共济失调、慢眼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姿势性震颤等,其致病基因ATXN2定位于12q24.1,编码ataxin-2蛋白,由第1外显子内CAG三核苷酸重复扩展而致病。

ATXN2基因的CAG正常重复范围是13~31次,异常重复次数>34次介于两者之间的重复次数为中间重复。

我们回顾性总结了携带ATXN2异常等位基因中间重复个体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进行细致分析。

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研究对象来自2005—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 38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武传佳;李海涛;雷晶;马建华;关玉华;张小宁【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whether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exists in patients with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2 (SCA12),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Methods The cognitive function in 5 SCA12 paitients (SCA12 group) and 13 health controls (normal control group) were examined by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 (MoCA) and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ale ( MMSE). The degree of ataxia was assessed b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 (ICARS). Results The MoCA scor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5 cases (100% )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SCA12 group and 10 cases (77% )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MMSE scor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 cases (40% )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SCA12 group and 1 case (7.7% )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MoCA and MMSE in SCA12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ll P <0. 05). The score of ICARS in SCA12 group was 23-75, and the average score was (42.6 ±21.0). There was no ataxia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Spearman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core of MMS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duration of SCA12 patients (r= -0. 894, P = 0.041); the score of abstraction in MoCA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duration of SCA12 patients (r = -0.884,P= 0.047). Conclusion SCA12 patients can complicate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which may becorrelated with its long duration of disease.%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凋(SCA)12型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5例SCA12型患者(SCA12型组)及13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国际协作共济失调评估量表(ICARS)进行共济失调严重程度评分.结果 MoCA评分结果显示,SCA12型组存在认知功能障碍5例(100%),正常对照组存在认知功能障碍10例(77%).MMSE评分结果显示,SCA12型组存在认知功能障碍2例(40%),正常对照组存在认知功能障碍1例(7.7%).SCA12型组MoCA和MMSE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SCA12型组ICARS评分为23 ~ 75分,平均(42.6±21.0)分.正常对照组均无共济失调.Spearmans相关性分析显示,SCA12型患者MMSE评分与病程呈负相关(r=-0.894,P=0.041);MoCA抽象功能得分与病程呈负相关(r=-0.884,P =0.047).结论 SCA12型患者可并发认知功能障碍,这可能与其病程较长有关.【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型;认知功能障碍;执行能力;延迟记忆【作者】武传佳;李海涛;雷晶;马建华;关玉华;张小宁【作者单位】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7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12型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进展性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和终末期的痴呆[1]。

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的基因分析

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的基因分析

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的基因分析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是一类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肌肉力量和协调性逐渐减退。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临床表现却十分严重,有些甚至会导致患者的失能和死亡。

对于这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基因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的基本情况。

这类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重力感、肌肉萎缩、共济失调等,不同类型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例如,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种主要影响小脑的疾病,其特点是协调性障碍、共济失调、颤动等。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影响脊髓神经元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和萎缩。

在基因方面,这些疾病都是由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例如,SCA1型是由CAG重复扩增引起的,这会导致神经元的毒性蛋白质积累,最终引起神经元死亡。

SMA则是由SMN1基因的缺失或变异所致,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助于维持神经元的健康。

SMN缺陷会导致神经元逐渐退化和死亡,最终导致肌肉萎缩。

在对这类疾病进行基因分析时,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方法。

例如,PCR扩增、序列分析、基因芯片、全外显子测序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患者的遗传突变和缺陷,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为其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和方案。

除了基因分析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技术工具来研究这类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小鼠模型和细胞系,研究这些基因突变对于神经元和肌肉功能的影响,探究相关途径的生物学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目前,针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还十分有限,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疾病的研究和分析,探寻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对于这些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关心,助力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脊髓小脑变性和肌肉萎缩是一类十分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基因分析和研究是其治疗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工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积极贡献。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陈江瑛;闫振文;何锐;喻长顺;张素平【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4(031)011【摘要】目的研究1个遗传性共济失调12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2 SCA12)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等方法对1个临床诊断为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家系进行SCA基因检测.结果确定该家系为遗传性共济失调SCA12型家系.共确诊7例现证患者,患者异常CAG的重复次数为51~55次.结论上肢震颤,逐渐出现共济失调、延髓麻痹,病理征阳性为SCA12型相对独特的临床表现.先证者异常片段CAG重复为55次,第3代患者Ⅲ2 CAG 重复次数54次,发病年龄提前,可能存在遗传早现现象.SCAs核苷酸突变扩展的数目与年龄呈负相关,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的特点可能也存在于SCA12型中.【总页数】3页(P995-997)【作者】陈江瑛;闫振文;何锐;喻长顺;张素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2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广东广州510120;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220;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330;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2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相关文献】1.MTMR13/SBF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腓骨肌萎缩症4B2型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J], 朱瑜龄;李欢;潘志良;梁颖茵;利婧;王倞;何若洁;林金福;张成2.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2型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J], 李争运;顾卫红;张瑾;丁铭3.维吾尔族一家系六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J], 张小宁; 李海涛; 雷晶; 马建华4.FAP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J], 仲坚;周建农;张晓梅;周欣;关心;朱明;张元颖;马国建;陈森清5.共济失调伴眼动失用2型患者一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J], 张麟伟;张向飞;吕朴;汪伟;汪仁斌;彭丹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的最新诊疗进展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的最新诊疗进展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的最新诊疗进展作者:周玲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05期摘要: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調,该病因ATXN2基因编码区CAG重复序列异常增多,导致细胞内包涵体中突变蛋白(ataxin-2)的异常积累.临床特点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在发病早期即有广泛细微的运动和非运动损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延缓病情发展和对症治疗为主.现就近年来SCA2在临床、病因及诊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ataxin-2;多聚谷氨酰胺扩展;遗传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中图分类号:R7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5-0115-05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该病由染色体12q23-q24.1上ATXN2基因编码区CAG重复序列扩增,引起蛋白多聚谷氨酰胺(polyQ)的异常积累[1-10].polyQ聚集引起细胞毒性,并丧失其生物学功能,导致小脑、脑干、脊髓和脑皮质中大量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死亡,从而引起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的疾病[11,12].这使得诊断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极大挑战性,特别是在没有家族史的信息时.SCA2目前虽然无法治愈,但一些治疗方案,如物理治疗和神经保护药物对患者仍有益.本文希望通过对SCA2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概述,对临床诊治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1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的流行病学及遗传学目前已报道大约43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类型,与20多个基因突变相关,全球患病率为1:35000人[12].SCA2是古巴[13]、印度[14]、墨西哥[15]和意大利南部[16]最普遍的多发性共济失调,是继SCA3的第二大类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占全部病例的15%.SCA2由ATXN2基因第1外显子的编码区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引起,正常等位基因N 末端区域为13到31个CAG序列重复,90%的人群为22个序列的重复扩增:[(CAG)8 -CAA-(CAG)4 -CAA-(CAG)8],其中CAA的中断被认为在稳定CAG重复扩增和影响次级RNA结构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可能与表型变异有关[9,10].携带28-33个重复序列的等位基因被认为是中间扩增,并且可能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帕金森综合征相关.ATXN2扩增的等位基因≥35个三倍体重复序列,通常无CAA中断,表现为纯CAG序列重复.SCA2患者CAG 序列重复次数多为37-39个.此外,有文献报道,检测出极端CAG重复扩张(>200),并且与严重的婴儿多系统发育异常相关[17].2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的临床表现SCA2的临床表现包括广泛的运动和非运动特征,累及小脑、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脊髓和周围神经等组织.即使SCA2的明确诊断依赖于分子检测,但早期眼扫视减慢、反射异常、姿势或运动的严重震颤、以及早期肌痉挛往往提示SCA2临床特征.2.1 小脑的运动症状SCA2的小脑特征在于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包括步态共济失调、震颤、小脑构音障碍、辨距不良和轮替障碍[9,18].通常,SCA2首发症状多为步态共济失调(97%),而少数患者为构音障碍.60%-80%的SCA2患者发病年龄与CAG重复个数相关,CAG重复个数越多发病年龄越早[19].Figueroa KP等人发现除了CAG重复个数外,还可能存在隐性修饰等位基因和X染色体连锁修饰等原因[20].2.2 非小脑运动症状2.2.1 眼动紊乱SCA2中动眼障碍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球水平运动减慢.眼科临床检查显示超过80%的病例,在古巴超过90%的患者伴有眼水平运动减慢.然而,眼震电图检测发现几乎所有SCA2患者(98%)均有眼扫视减慢,是明确SCA2疾病的特异性眼球运动标志[21].眼扫视速度是SCA2敏感的临床表型,可反应早期脑桥变化,可能是共济失调发作前有用的诊断参数.2.2.2 皮质脊髓束功能障碍SCA2皮质脊髓束受损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跖反射亢进和痉挛.Velázquez-PérezL等人在37例无共济障碍的SCA2突变携带者和健康受试者中进行了横断面研究.经临床评估及经颅磁刺激检查发现电刺激经皮质脊髓束向下肢缓慢传导,除可反映多聚谷氨酰胺的神经毒性,还可预测共济失调发作时间[22].在欧洲一项33例SCA2患者的调查研究中,舞蹈病存在于15.15%(N=5),肌张力障碍为27.27%(N=9),帕金森综合征为27.27%(N=9)[23].尚不能完全明确神经系统广泛病变的原因是否与CAG重复扩增有关.2.2.3 外周神经病变周围神经受累在SCA2并不少见.在一项据31例SCA2患者利用电生理检查的前瞻性研究中指出,神经元病是SCA2患者神经受累的主要形式,运动神经元受累较多[24].2.2.4 痛性肌肉痉挛痛性肌肉痉挛在SCA2患者中很常见.88%的患者伴有痉挛,通常影响下肢,其次是腹部和躯干肌.在睡眠期间发生可导致患者频繁觉醒.肌肉痉挛发作年龄与CAG重复大小呈负相关[25].虽然SCA2肌肉痉挛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根据有关报道,它们是由运动神经元超兴奋性状态的远端部分在微小的轴突损伤后侧支发芽过程引起的[26].2.2.5 睡眠障碍SCA2患者最重要的睡眠障碍包括不宁腿综合征(RLS),周期性腿部运动综合征(PLMS),REM睡眠行为障碍(RBD),失眠和夜间腿部抽筋.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睡眠结构明显异常和睡眠效率显著下降[19].2.2.6 认知能力下降SCA2患者显示的认知障碍,涉及语言、视觉空间和执行功能.Olivito G等人利用头颅MRI发现小脑脑皮质退化可能影响认知能力[27].Hernandez-Castillo CR及同事在2016年的报道中指出,SCA2患者小脑白质,内侧丘系和小脑中脚的微结构损伤影响了认知能力[28].2.2.7 精神症状精神症状也是SCA2的常见并发症.对于SCA2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抑郁症和焦虑状态,而精神病罕见.据报道多达22%的抑郁症状中只有7%符合重度抑郁症的标准.这些特征关联到共济失调严重程度,表明患者的残疾感知对抑郁状态的作用[29].2.2.8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功能障碍也很常见,包括姿势性低血压,胃肠道改变,性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增加,出汗和流泪.心血管神经生理检查显示大多数患者的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异常.自主神经症状与疾病持续时间,CAG重复个数相关[30].3 脊髓小腦共济失调2型的辅助检查表现在大多数SCA2患者中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严重的橄榄体小脑皮层萎缩(OPCA)模式.TI加权分析SCA2患者显示中脑萎缩显著,包括黑质、基底部、小脑中脚、后脚和延髓楔束核.在幕上室观察白质(WM)或灰质(GM)体积变化没有差异[31].T2加权相显示小脑蚓部、脑桥和岛状、额叶、顶叶和颞皮层的灰质减少,双侧脑海绵状回的灰质损失不明显[32].扩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用于研究疾病早期结构性区域性脑部变化并监测疾病进展的敏感方法,显示底部结构的表观扩散系数增加,包括小脑白质、脑桥、延髓、横向脑桥纤维.最近的DWI研究也显示幕上的区域作为半卵圆中心的水平大脑半球及皮质脊髓束的微观结构的变化[33].脑脊液(CSF)和血液检查有助于SCA2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在这些患者中,CSF和血清中锌水平显著降低,这似乎与环境缺陷和与扩大的CAG重复相关的未知的生理病理学机制引起的.此外,SCA2患者在CSF中表现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明显减少,表明疾病中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的功能障碍.SCA2患者抗氧化平衡的措施表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和过氧化电位显著增加,以及铁离子在血浆中的还原能力,GSH和总过氧化氢降低.在古巴患者的不同队列中观察到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酶活性增加[19].最近古巴的一项研究中显示SCA2患者的脑脊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物显著降低,乙醇胺浓度降低,磷脂代谢改变[26].然而,这些生化改变需要在不同的群体以及具有不同临床阶段的患者中进行确认.4 诊断SCA2的明确诊断必须通过基因检测确定.然而,当基因检测条件有限或患者不同意时,详细的家族史和体格检查可以诊断疑似SCA2患者,如根据特征性的眼球水平扫视严重减缓,眼球震颤频率低等.一般来说,发病年龄和CAG重复个数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但重复个数不能预测个体的发病年龄或疾病严重程度.必须明确的是发病年龄,严重程度,特定症状和疾病的进展是可变的,不能通过家族史或基因检测来预测.5 治疗目前SCA2的治疗方法仅限于支持治疗,只能改善部分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但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据报道,多巴胺能和抗胆碱能治疗可能减少震颤,肌张力障碍和运动迟缓,使用麦角乙脲(0.1mg/天,4周)的初步研究表明这种多巴胺能治疗对PLMS和其他睡眠障碍的疗效[34].而镁,奎宁,美西律或高剂量的维生素B可减轻痛性肌肉痉挛.例如,使用高剂量复合维生素B的20名古巴患者中进行的开放性临床试验显示外周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学标志物显著改善.53%的患者在治疗后肌痉挛明显减轻,认知改变部分恢复.SCA2相关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给予左旋多巴可能有效.针对两个SCA2患者丘脑和丘脑底部给予脑深部电刺激,可改善剧烈震颤.常规治疗难治性肌阵挛可考虑使用吡拉西坦.患有构音障碍的患者可以依靠言语治疗和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沟通.吞咽困难可能需要胶凝剂以促进摄取液体.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在疾病晚期可能是必需的.康复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但可以改善运动表现.Pérez-Avila等人观察到在6个月内接受了运动训练计划的87名SCA2受试者中,姿势和协调具有显著改善[35].5.1 针对致病的ataxin-2下游利鲁唑是一种用于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药物,尚未完全了解其作用机制,但已表明可通过调节谷氨酸神经递质传递和抑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015年,利用利鲁唑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包括16例遗传性共济失调混合样本的SCA2患者,证明利鲁唑耐受性良好,对50%治疗组患者的SARA评分降低,安慰剂组为11%,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虽然证明了利鲁唑对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具有疗效,但样本量较小,尚需要大样本和同质的患者队列中确认[36].锌在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和神经保护的调节方面具有调节作用.2011年,鉴于几乎所有的SCA2患者的锌值都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正常古巴人口所规定的正常范围,表明Zn缺乏可能是导致SCA2发病的一个因素.Velázquez-Pérez及其同事在36名古巴SCA2患者中报道了给予6个月,50mg硫酸锌的双盲和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对小脑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变,眼扫视病理学和氧化应激具有改善作用[37].丹曲林,兰尼碱受体抑制剂和细胞内钙离子的稳定剂,可减少浦肯野细胞中谷氨酸诱导的细胞死亡.在SCA2(Q58)鼠模型中证实,丹曲洛林可改善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并减少浦肯野细胞的损失[38].锂可刺激自噬,清除蛋白质聚集体,降低三磷酸肌醇水平和随后ITPR1的钙流出.但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给予SCA2患者治疗量锂剂后SARA评分及MRI显示脑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5.2 針对突变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治疗可减少polyQ的表达,ASO进入细胞后,可与互补的mRNA 和DNA‐形成RNA双链,识别和清除RNaseH酶.基于这种治疗方法,在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上给予ASO,发现其部分逆转了运动性能和浦肯野细胞发射率的功效,有希望在未来应用于临床试验[40].此外,ataxin-2异常积累蛋白的减少有助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额颞叶痴呆的治疗.TDP‐43的异常包含7%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近50%的额颞痴呆,在ataxin-2基因敲除/TDP‐43转基因小鼠,ataxin-2降低减少了TDP‐43聚集和显著提高了小鼠生存率[41].6 结论SCA2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给患者及其患者的家庭造成终身打击及遗憾,目前的发病机制,神经变性的生理病理学基础和前驱阶段表征仍不完全清楚,尚没有完全根治的治疗方案.此外,临床前治疗尚需与症状现状相结合,导致临床实践还需要解决重要的伦理问题.通过对转基因小鼠模型及SCA2患者的分析结果表明,神经功能障碍先于神经元损害,并且转基因小鼠模型更是提示功能的部分恢复具有年龄依赖性,即使在疾病进展相对较晚的阶段,但只要在神经元损失之前,就有可能具有一些恢复能力.这就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但我们尚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明确多早给予干预具有改善疾病的效果.参考文献:〔1〕Auburger GW: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Handb Clin Neurol 2012, 103:423-436.〔2〕Pulst SM, Nechiporuk A, Nechiporuk T, Gispert S, Chen XN, Lopes-Cendes I,Pearlman S, Starkman S, Orozco-Diaz G, Lunkes A et al: Moderate expansion of a normally biallelic trinucleotide repeat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Nat Genet 1996, 14(3):269-276.〔3〕Seidel K, Siswanto S, Brunt ER, den Dunnen W, Korf HW, Rub U: Brain pathology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Acta Neuropathol 2012, 124(1):1-21.〔4〕Durr A: 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s: polyglutamine expansions and beyond. Lancet Neurol 2010, 9(9):885-894.〔5〕Velazquez Perez L, Cruz GS, Santos Falcon N, Enrique Almaguer Mederos L,Escalona Batallan K, Rodriguez Labrada R, Paneque Herrera M, Laffita Mesa JM, Rodriguez Diaz JC, Rodriguez RA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in Cuba:insights into SCA2 founder effect in Holguin. Neurosci Lett 2009, 454(2):157-160.〔6〕Faruq M, Scaria V, Singh I, Tyagi S, Srivastava AK, Mukerji M: SCA-LSVD:a repeat-oriented locus-specific variation database for genotype to phenotype correlations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Hum Mutat 2009, 30(7):1037-1042.〔7〕Alonso E, Martinez-Ruano L, De Biase I, Mader C, Ochoa A, Yescas P,Gutierrez R, White M, Ruano L, Fragoso-Benitez M et al: Distinct distribution of autosomal dominant spinocerebellar ataxia in the Mexican population. Mov Disord 2007, 22(7):1050-1053.〔8〕Brusco A, Gellera C, Cagnoli C, Saluto A, Castucci A, Michielotto C, Fetoni V, Mariotti C, Migone N, Di Donato S et al: Molecular genetics of hereditary spinocerebellar ataxia: mutation analysis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genes and CAG/CTG repeat expansion detection in 225 Italian families. Arch Neurol 2004, 61(5):727-733.〔9〕Di Fabio R, Santorelli F, Bertini E, Balestri M, Cursi L, Tessa A, Pierelli F,Casali C: Infantile childhood onset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Cerebellum 2012, 11(2):526-530.〔10〕Maas RP, van Gaalen J, Klockgether T, van de Warrenburg BP: The preclinical stage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Neurology 2015, 85(1):96-103.〔11〕Velazquez-Perez L, Rodriguez-Labrada R, Garcia-Rodriguez JC, Almaguer-Mederos LE, Cruz-Marino T, Laffita-Mesa J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in Cuba. Cerebellum 2011, 10(2):184-198.〔12〕Figueroa KP, Coon H, Santos N, Velazquez L, Mederos LA, Pulst SM:Genetic analysis of age at onset variation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Neurol Genet 2017, 3(3):e155.〔13〕Rodriguez-Labrada R, Velazquez-Perez L, Auburger G, Ziemann U, Canales-Ochoa N, Medrano-Montero J, Vazquez-Mojena Y, Gonzalez-Zaldivar Y: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Measures of saccade changes improve power for clinical trials. Mov Disord 2016,31(4):570-578.〔14〕Velazquez-Perez L, Rodriguez-Labrada R, Torres-Vega R, Medrano Montero J,Vazquez-Mojena Y, Auburger G, Ziemann U: Abnormal corticospinal tract function and motor cortex excitability in non-ataxic SCA2 mutation carriers: A TMS study. Clin Neurophysiol 2016,127(8):2713-2719.〔15〕Pedroso JL, Braga-Neto P, Escorcio-Bezerra ML, Abrahao A, de Albuquerque MV, Filho FM, de Souza PV, de Rezende Pinto WB, Borges FR, Jr., Saraiva-Pereira ML et al: Non-motor and Extracerebellar Features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Cerebellum 2017,16(1):34-39.〔16〕Bezerra ML, Pedroso JL, Braga-Neto P, Abrahao A, de Albuquerque MV,Borges FR, Jr., Saraiva-Pereira ;ML, Jardim LB, de Oliveira Braga NI, Manzano GM et al:Pattern of Peripheral Nerve Involvement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a Neuro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Cerebellum 2016, 15(6):767-773.〔17〕Velazquez-Perez L, Rodriguez-Labrada R, Canales-Ochoa N, Montero JM,Sanchez-Cruz G, Aguilera-Rodriguez R, Almaguer-Mederos LE, Laffita-Mesa JM:Progression of early features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in individuals at risk: a longitudinal study. Lancet Neurol 2014, 13(5):482-489.〔18〕Velazquez-Perez L, Tunnerhoff J, Rodriguez-Labrada R, Torres-Vega R,Belardinelli P, Medrano-Montero J, Pena-Acosta A, Canales-Ochoa N, Vazquez-Mojena Y,Gonzalez-Zaldivar Y et al: Corticomuscular Coherence: a Novel Tool to Assess the Pyramidal Tract Dysfunction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Cerebellum 2017, 16(2):602-606.〔19〕Olivito G, Lupo M, Iacobacci C, Clausi S, Romano S, Masciullo M, Molinari M, Cercignani M, Bozzali M, Leggio M: Microstructural MRI basis of the cognitive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Neuroscience 2017.〔20〕Hernandez-Castillo CR, Vaca-Palomares I, Galvez V, Campos-Romo A, Diaz R,Fernandez-Ruiz J: Cognitive Deficits Correlate with White Matter Deterioration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J Int Neuropsychol Soc 2016, 22(4):486-491.〔21〕Lo RY, Figueroa KP, Pulst SM, Perlman S, Wilmot G, Gomez C,Schmahmann J, Paulson H, Shakkottai VG, Ying S et al: Depression and clinical progression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6, 22:87-92.〔22〕Montes-Brown J, Sanchez-Cruz G, Garcia AM, Baez ME, Velazquez-Perez L: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ype 2 spinocerebellar ataxia. Acta Neurol Scand 2010, 122(5):329-335.〔23〕Mascalchi M, Diciotti S, Giannelli M, Ginestroni A, Soricelli A, Nicolai E,Aiello M, Tessa C, Galli L, Dotti MT et al: Progression of brain atrophy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a longitudinal tensor-based morphometry study. PLoS One 2014, 9(2):e89410.〔24〕Mercadillo RE, Galvez V, Diaz R, Hernandez-Castillo CR, Campos-Romo A,Boll MC, Pasaye EH, Fernandez-Ruiz J: Parahippocampal gray matter alterations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identified by voxel based morphometry. J Neurol Sci 2014, 347(1-2):50-58.〔25〕Della Nave R, Ginestroni A, Tessa C, Cosottini M, Giannelli M, Salvatore E,Sartucci F, De Michele G, Dotti MT, Piacentini S et al: Brain structural damage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A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tudy. Mov Disord 2008, 23(6):899-903.〔26〕Velazquez-Perez L, Rodriguez-Labrada R, Alvarez-Gonzalez L, Aguilera-Rodriguez R, Alvarez Sanchez M, Canales-Ochoa N, Galicia Polo L, Haro-Valencia R,Medrano-Montero J, Vazquez-Mojena Y et al: Lisuride reduces involuntary periodic leg movements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patients. Cerebellum 2012, 11(4):1051-1056.〔27〕Perez-Avila I, Fernandez-Vieitez JA, Martinez-Gongora E, Ochoa-Mastrapa R,Velazquez-Manresa MG: [Effects of a physical training program on quantitative neurological indices in mild stage type 2 spinocerebelar ataxia patients]. Rev Neurol 2004, 39(10):907-910.〔28〕Romano S, Coarelli G, Marcotulli C, Leonardi L, Piccolo F, Spadaro M,Frontali M, Ferraldeschi M, Vulpiani MC, Ponzelli F et al: Riluzole in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cerebellar ataxia: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Neurol 2015, 14(10):985-991.〔29〕Velazquez-Perez L, Rodriguez-Chanfrau J, Garcia-Rodriguez JC, Sanchez-Cruz G, Aguilera-Rodriguez R, Rodriguez-Labrada R, Rodriguez-Diaz JC, Canales-Ochoa N,Gotay DA, Almaguer Mederos LE et al: Oral zinc sulphate supplementation for six months in SCA2 patien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Neurochem Res 2011, 36(10):1793-1800.〔30〕Liu J, Tang TS, Tu H, Nelson O, Herndon E, Huynh DP, Pulst SM,Bezprozvanny I: Deranged calcium signal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J Neurosci 2009, 29(29):9148-9162.〔31〕Sacca F, Puorro G, Brunetti A, Capasso G, Cervo A, Cocozza S, de Leva M,Marsili A, Pane C, Quarantelli M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 of lithium in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J Neurol 2015, 262(1):149-153.〔32〕Pulst SM: Degenerative ataxias, from genes to therapies: The 2015 Cotzias Lecture. Neurology 2016, 86(24):2284-2290.〔33〕Becker LA, Huang B, Bieri G, Ma R, Knowles DA, Jafar-Nejad P, Messing J, Kim HJ, Soriano A, Auburger G et al: Therapeutic reduction of ataxin-2 extends lifespan and reduces pathology in TDP-43 mice. Nature 2017, 544(7650):367-371.。

共济失调3型 机理

共济失调3型 机理

共济失调3型机理共济失调3型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和平衡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共济失调3型的机理是什么呢?共济失调3型的机理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基因(CACNA1A)的突变造成小脑异常功能。

CACNA1A基因编码钙离子通道α-1A亚基,是小脑神经元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

当CACNA1A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小脑神经元的正常活动。

在共济失调3型患者中,由于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的小脑神经元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了神经元间的正常信号传递和调节。

这种信号传递异常导致了运动协调和平衡功能的障碍。

另外,共济失调3型的发病也与小脑皮质纤维(PCFs)的退化有关。

小脑皮质纤维是小脑神经元的输出纤维,负责将小脑的指令传递给大脑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在共济失调3型患者中,由于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的小脑功能异常,小脑皮质纤维逐渐退化,进一步加重了运动协调和平衡的障碍。

综合以上的机理,我们可以得出共济失调3型的机制是由于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的小脑神经元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和小脑皮质纤维的退化所导致的。

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共济失调3型的机理,有助于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措施。

总之,共济失调3型的机理是与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的小脑神经元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和小脑皮质纤维的退化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确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临床变异型特征及突变分析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临床变异型特征及突变分析
产前诊断是以羊膜腔穿刺术和绒毛膜取样等技术为主要手段对羊水羊水细胞及绒毛膜进行遗传学分析以判断胎儿的染色体或基因是否正常如果确认为正常胎儿则继续妊娠否则可建议终止妊娠此为预防神经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手段
维普资讯
中国 现 代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 0 0 8年 4月 第 8卷 第 2期 C i C ne pN uo ersr,A r 0 8 Vo. , . hnJ o tm e rl uoug pi2 0 , 18 No 2 N l
e y mo i e a t r. I i u g se v i s e ig o i o i v mi . d b d f rfc o s t ss g e t d t a od mis d d a n ssi p st e f l i o n i a y
p r etfN uo g, hn - p n腑 , i H silB in 0 0 9 C i at n e roy C i J a m o l aa P opt , e i 1 0 2, hn a jg a C r sodn t rG i or p n i a h : U We- e guo (m i jn 5 . @ is a o E al ae 5g v .n . : u pi c 【 s at O jcie T vsgt tecaat i c f l i ai i i crb lra xa Abt c】 bet oi et a hrc r t so i c vr t no s n ee e a t i r v n i eh es i cna l ao f p o l a t e3( A ) y S 3.Meh d G n am n n l ib sdo E 8 0 eu ne e p C to s e e rg e t a s ae nC Q 00sq ecr r f a ys w e印pi a s e l dt a l et e on y h

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谷氨酸受体d2基因突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谷氨酸受体d2基因突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谷氨酸受体d2基因突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谷氨酸受体D2基因突变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小脑性共济失调症(SCA)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和平衡失调。

而谷氨酸受体D2(GRD2)基因是谷氨酸受体亚型之一,参与了许多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平衡、协调和精神疾病等。

之前的研究表明,GRD2基因可能与SCA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联,但目前为止还缺乏关于GRD2基因和SCA的系统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寻找GRD2基因在SCA患者中的突变情况,以深入了解GRD2基因和SCA发生的关联。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研究SCA患者GRD2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与SCA 的关系。

研究内容:1. 收集SCA患者的样本,进行基因检测;2. 进行GRD2基因突变的分析;3. 分析GRD2基因突变与SCA发生的关联。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SCA的临床症状的患者,共计100例。

2. 样本采集:收集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

3. 基因检测:采用PCR和Sanger测序技术进行GRD2基因突变检测。

4. 突变分析:对检测到的GRD2基因突变进行分析。

5.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GRD2基因突变与SCA的关联。

四、研究预期结果:1. 可以初步了解SCA患者GRD2基因在某些位点突变的情况。

2. 探讨GRD2基因突变与SCA的关联,为SCA的发病机制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3. 为SC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五、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预计于2022年5月开始,2024年4月完成。

阶段一(2022年5月-2022年9月):收集患者样本和基因检测。

阶段二(2022年10月-2023年3月):进行GRD2基因突变的分析。

阶段三(2023年4月-2023年9月):对GRD2基因突变与SCA发生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

阶段四(2023年10月-2024年4月):撰写论文并完成结果呈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分析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分析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分析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黄智恒;石铸;任廷文;黄丽;徐琳【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04(025)002【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SCA12)的分子诊断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36个家系43例患者、38例散发患者、60名家系"健康"个体及44名正常对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SCA12基因含有CAG三核苷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并利用ABI 373测序仪对异常等位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以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其长度,推算所有正常和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CAG重复次数.[结果]正常我国南方汉族人群SCA12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为22~27.检出1个家系患者1例,症状前患者2例,两个等位基因中一个异常等位基因内CAG重复数目为68次.[结论]SCA12比较罕见,CAG三核苷酸重复异常扩增是其致病原因,分子遗传学分析可确证临床诊断和症状前诊断,并可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该例为国内首次报道.【总页数】4页(P138-140,145)【作者】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黄智恒;石铸;任廷文;黄丽;徐琳【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7;R394.3【相关文献】1.肯尼迪病的临床分析及分子遗传学诊断 [J], 杨继党;粱兵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7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分析 [J], 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丰岩清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特点 [J], 谢秋幼;李洵桦;梁秀龄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一家系 [J], 李燕新;宋莉;吕占云;王全全;郝延磊5.KCND3突变致婴儿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9/22型1例报告 [J], 王颖; 王亮; 刘玉军; 贾丽景; 殷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济失调基因

共济失调基因

共济失调基因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遗传因素引起。

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受损,表现为不稳定的步态、姿势不稳以及手部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共济失调基因是指与共济失调疾病相关的遗传物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共济失调疾病通常与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相关联。

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运动协调能力受损。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共济失调相关的基因,其中最为常见的是SCA基因家族。

SCA基因家族中的突变会导致脑小脑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共济失调。

除了SCA基因家族,还有一些其他基因也被发现与共济失调有关,如ATXN1、ATXN2、ATXN3等。

共济失调基因的突变方式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自发性的。

遗传性突变意味着该基因突变可以由父母传给子女,而自发性突变则是由于DNA复制或维修过程中的错误而发生。

无论突变方式如何,共济失调基因的突变都会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

共济失调基因的突变与个体发病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

有些人即使携带了共济失调基因的突变,也可能不会表现出疾病症状,这被称为潜在型共济失调。

而另一些人则会在年轻或中年时出现共济失调症状,这被称为早发型共济失调。

这种差异可能与其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基因表达等因素有关。

共济失调基因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共济失调基因的突变方式和影响机制,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更准确的基因检测方法,帮助早期发现患者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此外,共济失调基因的研究还有助于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虽然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共济失调疾病,但通过对共济失调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他们发现某些药物可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也为共济失调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共济失调基因是导致共济失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共济失调基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sca3基因型

sca3基因型

sca3基因型摘要:1.SCA3 基因型概述2.SCA3 基因型的研究进展3.SCA3 基因型的应用领域4.SCA3 基因型的未来发展前景正文:1.SCA3 基因型概述SCA3 基因型,即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 型,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导致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受损,出现步态不稳、言语不清等症状。

SCA3 基因型是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到了所有病例的约20%。

2.SCA3 基因型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于SCA3 基因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研究人员已经定位到了该病的致病基因,即ATXN3 基因。

该基因突变会导致蛋白质异常聚集,进而引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SCA3 基因型的发病与蛋白质稳态失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病理机制有关。

3.SCA3 基因型的应用领域SCA3 基因型的研究不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还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SCA3 基因型模型研究神经细胞死亡的机制,为神经保护策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SCA3 基因型还可以作为研究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参照模型。

4.SCA3 基因型的未来发展前景随着研究的深入,SCA3 基因型在未来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一方面,研究人员可以针对SCA3 基因型的病理机制,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和干预方法,以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SCA3 基因型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模型,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

总之,SCA3 基因型作为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在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崔海燕,康龙丽*,李旭光,朱敏霞,戎浩(西藏民族学院医学院,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咸阳 712082)摘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类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已知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有30余种(DRPLA,SCA1-8,10-23, 25-31)。

基因表达异常,谷氨酸及钙离子依赖性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是引起小脑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神经变性疾病中图分类号: R744. 7 文献标识码: AThe study progress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CUI Hai-yan, KANG Long-li, LI Xu-guang, ZHU Min-xia, RONG Hao(Medical Department of Tibet Nationality College, Plateau Environment and Genes Related to Diseases Key Laboratory of Tibet,Life Science Base laboratory, Xian yang 712082, China)Abstract: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is a group of hereditary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To date, more than 30 kinds of subtypes of genetic spinocerebellar have been identified (DRPLA,SCA1-8,10-23,25-31). Both gene expression and glutamate-dependent and calcium-dependent neuronal signaling as important pathways leading to cerebellar dysfunction.Key words: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 ,SCAs)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除了累及脊髓、小脑外,其它组织如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基底神经节、丘脑、丘脑下部、大脑皮层均可受累,因此,许多患者除了共济失调外还有其它神经系统症状。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维吾尔族一家系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维吾尔族一家系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维吾尔族一家系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李海涛;雷晶;马建华;于佳;张小宁【期刊名称】《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年(卷),期】2011(028)002【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亚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2,SCA12)致病基因的CAG三核苷酸病理重复次数范围及临床特点.方法依据Harding标准,收集一个维吾尔族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T载体分子克隆技术并结合酶切鉴定、直接测序等技术对其中6例患者、54例家系"健康"个体进行分子遗传学诊断,基因诊断为SCA12型,同时对致病基因CAG三核苷酸病理重复次数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发现该家系SCA12型患者6例,症状前患者13例.5例经基因重组检测发现:患者异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分别是47次、51次、52次、53次;症状前患者是48次;其中在连续CAG 重复中间有单个碱基C、A、G的互相替换.结论 SCA12型的47次CAG病理重复次数为国内外报道的最小CAG病理重复次数;国内首次对维吾尔族SCA12型的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于该类疾病的准确分类、病因探讨、治疗、产前诊断等具有重要的意义.%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G trinucleotide repeat expans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Uygur family with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2 (SCA12)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Methods In the Uygur SCA12 family, 6 patients and 54 "healthy" members were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by T-Vector cloning and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The diagnosis of SCA12 was confirmed. The CAG trinucleotide expansion was also analyzed. Results Six members in the family were diagnosed as SCA12 patients and 13 were presymptomatic. Five of them were successfully detected by sequencing. The CAGrepeat numbers of 4 patients were 47, 51, 52 and 53, respectively, and 48 in the presymptomatic patient.We also observed that in the CAG repeat region there was replacement of single nucleotide C, A or G.Conclusion Forty-seven CAG repeats of SCA12 has been reported as the shortest known causative expanded alleles. The present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12 gene mutation in Chinese. It will provide basis for the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disease etiology, treatment and prenatal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总页数】5页(P137-141)【作者】李海涛;雷晶;马建华;于佳;张小宁【作者单位】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大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和散发病例的最新基因突变分析2.河南汉族一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基因突变检测3.宁夏地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基因突变特征的研究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一家系5.维吾尔族一家系六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sca2)病例分析及其文献复习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sca2)病例分析及其文献复习

翌壹盟导师签名:牲Ft期: 论文作者签名:
2鲤坠垒:塑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3 符号说明…………………………………………………………………………5
资料与方法………………………………………………………………………8 结果…………………………………………………………………………….11 附图…………………………………………………………………………….14 讨{念………………………………………………………………………………………………………1 9 结论………………………………………………………………………………………………………26 参考文献……………………………………………………………………….27 综述………………………………………………………………………………..3 1 参考文献……………………………………………………………………….42 致谢…………………………………………………………………………….48
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发病,以双膝关节或双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1年 之内进行性加重,按颈椎病/腰椎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差,逐渐出现共济 失调症状。颅脑MRI示小脑萎缩。对2例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符合SCA 2诊断。 给予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脑代谢药物治疗后, SARA、MMSE、MoCA等相关 量表较前改善。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SCA 2 by reporting the two missed
cases of spondylosis.Analyze the value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diagnostic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modern neurology,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ore accurate diagnosis and the best treatm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小脑性共济失调 ; 氨 酸 受体 6 因 ;突 变 分 析 谷 2基 中图分 类号 : 728 R 4.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9 8 9(090 -00 -0 10 - 1420)1 07 3
M u a i n lS u y o o o u a a e Re e o t to a t d f Ex n 1 f Gl t m t c pt r 2
d l e e( u 2 a n ain swih c r b l ra a i. t o s Su jc si cu e n t e et 2 g n GlR ) mo g p t t t ee el t xa Meh d a e a b t n ld d i h e
后 ,4例 患 者 、6名 无 症 状 家 系 成 员 及 1 正 常 人 1 外 显 子 均 可 见 一 长 度 为 2 2b 2 1 O名 2号 2 p片段 , 见 该 外 显 子 纯 合 未 缺失 突变。D NA 测 序 结 果 显 示 ,4例 患 者 未 发 现类 似 h 5 小 鼠 的 突 变 碱 基 缺 失 及 L rh r 鼠的 突 变 碱 基 置 换 。 2 oJ uc e 小 结论 小脑 性 共 济 失 调 症 患 者 中不 存 在 G u  ̄ 因 1 外 显 子 纯 合 缺 失 突 变 , 不 存 在 碱 基 突 变 或 缺 失 , 示 lR 2基 2号 也 提 Gu  ̄ 因 1 IR 2基 2号外 显 子 与 本 病 发 病 机 制 可 能 无 关 。
刘睿 婷 王朝 东如, 昆南孙, , 张 曹文 锋孙, 国柱 , 晓牧。 胡 吴
(. 1 南昌 大学研 究 生 院 医学部 2 0 0 6级 ;
2 江 西省人 民 医院 a 神 经 内科 ; . . . b 临床 医学研 究所 , 昌 3 0 0 ) 南 3 0 6
摘 要 :目的 探讨小脑性共济 失调 症患 者谷 氨 酸受 体 8 ( lR 2 基 因 1 2 GU 8) 2号外 显子 突 变 的情况 。方 法 采用
m ea ec an r a to PCR) a a o e g lee to h r ss AGE) a d d r c e u n ig a ay i r s h i e cin( , g r s e lcr p o e i ( , n ie ts q e cn n lss
实用临床医学 20 0 9年 第 1 O卷 第 1 期
P a t a C iia dc e 2 0 , o 1 , o1 rci l l c l c n Me i n , 0 9 V l 0 N i

7 ’
小 脑 性 共 济 失 调 症 患 者 谷氨酸受体 6 2基 因 1 2号 外 显 子 突 变 研 究
J a gx o i c o l ’ o p t l Na c a g 3 0 0 Ch n ) in i Pr v n ePe p e sH s ia , n h n 3 0 6, i a
A S R T:obet e T x lr tt n t i x n 1 f h u ngu a t rcp o B T AC jci o e po emuai swi n e o o eh ma ltmae ee tr v o h 2 t
P R、 脂 糖 凝 胶 电泳 及 D C 琼 NA 测 序 方 法 检 测 2 小 脑 性 共 济 失 调 症 患 者 ( 家 族 史 者 1 例 、 发 者 7例 ) 其 1 4例 有 7 散 及 6
名无症状家 系成员和 1 O名 正 常 人 的 G u lR 2基 因 1 2号 外 显 子 突 变 情 况 。 结 果 经 P R 扩 增 和 琼 脂 糖 凝 胶 电 泳 C
l n n Pa in s wi r b l r At x a 6 Ge e i te t t Ce e e l a i ; 2 h a
LI Ru — i g U itn ,W ANG a - o 抽 ,ZH ANG u - n , Ch o d ng K n na CAO e — e 。 HU u - h , W U a - u 。 W n f ng G oz u Xi o m
t s r 4 p t n s wih c r b l r a a i ( p te t t e e ia y c r b l r a a i s a d 7 e t we e 2 a i t t e e el t x a 1 a in s wi h r d t r e e e l t x a n e a 7 h a u r lt d s o a i c r b l r a a i s p te t ) 1 a l mb r n 0 n r lc n r l . l — n ea e p r d c e e e l t x a a i n s , 6 f mi me e s a d 1 o ma o t o s Po y a y
( . 0 6G a e f M e i l p rme t f G a u t S h o , n h n nv ri 1 2 0 r d d c o a De a t n r d a e c o l Na c a g U iest o y; 2 . p rme t f Ne rlg a De a t n u oo y;2 . n t u e f C iia e ia , o b I s tt o lnc l d c l i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