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问题_让问题充满思考_魏广林

合集下载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引领思考——例谈“问题串”梯度复习法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引领思考——例谈“问题串”梯度复习法


, J
| / .
、 。
抛 物 线v = x ‘ 向 平 移
平 移
个 单 位 ,再 向
个单位得到 。
开。 许 多 教科 书 面 向现 实 , 数 学 知 识 的 引 入 以 阅读 材 料 的方 式 出现 。 这 些 材料 内容 广 泛 , 形式各异 , 图 文并 茂 , 有生 动具 体 的 现实问题 , 有 让 人 着 迷 的数 学 史 , 有发人深省 的悬念 , 也有 尚 未解 决 的各 种 实 际 问题 ,还 有 现 代 数 学 及 其 应 用 的最 新 发 展 等。 教 科 书 中每 节后 , 还 安 排 大量 与现 实 世 界 结 合 并 带有 挑 战 性 的 问题 , 供学生讨论 、 思考 和实践 . 并 对 每 一 问 题 在 题 首 注 明 数 学 知识 被 应 用 的领 域 ( 例如天文 、 建筑 、 管理 、 经济 、 物理 、 化学等) . 让学 生充 分感 受 到数 学 与其 他 学 科 和科 学 之 间 的联 系。 总之 , 数学 教育 改 革 中对 于 应 让学 生认 识 有 关 知 识 的 来 龙 去 脉 已达 成 共 识 。 数 学 不 同 于 其他 自然 科 学 . 它具 有 逐 级 抽 象 的 特 点 。 从 客 观实 际 、 现 实世 界 中 的抽 象 只是 数 学 的低 级 抽 象 ; 脱 离 具 体 事 和物 的数 量 关 系 和 空 间 形 式 的数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是 数 学 的 高 级 抽象 。 高级 抽 象 是 在 低 级 抽 象 基 础 上 的进 一 步 抽 象 , 它 的研 究 对象 是 一 种 形 式 化 的思 想 材 料 , 是 经 过人 加 工 了 的 思 想 , 是 人 对 自然界 的概 括 和 认 识 。 数 学 的 逐 级抽 象 性 的特 点 , 说 明 了学 生 学 习过 程 中思 维 发 展 的不 同 阶段 和 水 平 ,因而 数 学 的学 习 活 动 也是 分 层 次 的 。 学 习 的最 低 层 次 是 数学 的组 织 : 通 过 学生 自 己 的猜 测 、 探索 , 从 现 实 问题 情 景 中提 炼 数 学 问 题 , 发 现 问 题及其规律 . 对问题有整体理解 , 这 是 学 生 数学 的组 织经 验材 料的活动层次 ; 学习的第二个层次是将数学问题组织成原理 , 并 用 数 学 语 言模 式 去 描 绘原 理 。 即 通 过 对 脱 离 具 体 事 和 物 的 数 量 关 系 和 空 间 形 式 的 数 学 研 究 ,构 筑 抽 象 理 论 意 义 的 数 学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乐趣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乐趣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乐趣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小学学生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法治观念,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被学生们视为枯燥乏味的课程,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乐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成为了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为了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乐趣,教师们可以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通过图表、图片展示、实物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守法”主题时,可以邀请警察叔叔来校进行交通安全和法规宣传,吸引学生们的关注。

在学习“诚信”主题时,可以邀请企业家来校分享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能够增强学生们的亲和感,使他们更容易沉浸在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进行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一个互动性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

教师们可以通过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进行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在学习“诚信守法”主题时,可以进行小组辩论,让学生们分成两组,就“为什么要守法”、“守法的好处”等问题进行辩论,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守法的认识和思考。

在学习“公德心”主题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演练各种社会情境下的道德选择,并对不同的选择进行讨论分析。

通过这样的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乐趣。

三、结合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适当结合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具体的事例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在学习“守法”的主题时,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讲解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引导学生们思考“守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略读课文如何教怎样教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略读课文如何教怎样教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略读课文如何教怎样教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略读课文如何教?怎样教?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的曹鸿飞老师在《略读有“道”——人教版教材小学略读课文的调查分析》一文中,从师生两方面对“小学略读课文”的教学做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

为话题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本文的主要观点,本周话题围绕“(1)略读课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指导,度在哪里?(2)略读课文教学的年段目标区别在哪里?高段略读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3)结合曹鸿飞老师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谈谈自己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4)结合曹鸿飞老师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教研建议”谈谈自己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现将讨论的要点整理如下:一、略读课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指导,度在哪里?1.略读课文到底教什么安徽阜阳薛万久:据统计,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上)32篇课文中有8篇属于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32篇课文中则有14篇属于略读,约占44﹪;五、六年级占到50﹪。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

湖南黎淼:语文A版低中段不分,高段分。

语文S版都分,三年级也有八篇,是每个单元安排一篇。

江苏梅志军:苏教版没有精读和略读之分,但有自读课文。

山东滨州张景安:略读课文比重的增加表明编者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师要把握住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不可逾越。

河北沧州张东兴:(1)师生关系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更重一些,也就是说“扶”的更少,“放”得更多。

(2)从“学”与“用”的角度来说,“用”得成分更重一些,也就是实践的成分更重些。

(3)从内容的把握上讲,“品”的成分更少些,或者更精些,“悟”的成分更多些。

(4)从内容的构成来说,延伸拓展的更多一些,可以向课外阅读拓展,向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综合实践拓展,向生活拓展。

(5)从课时上来讲,一般用一课时,课时少一些。

江苏杨卫东:略读课文的教学是检验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与技巧江苏陈林:按照王荣生教授对课文的划分,略读课文应该属于用件类,也就是借助这篇课文能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知道一些阅读知识,并在课文中加以运用安徽葛莉:是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课堂教学框架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课堂教学框架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课堂教学框架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林红慧虞伟庚摘要课堂实践是美国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考核重要依据是课堂教学框架。

该框架关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否依据教学目标展开,评价是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目标、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致。

本研究主要借鉴这一课堂教学框架的理念,探索构建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把评价活动作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活动由教与学的目标和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任务构成。

目的是检测教学和学习效果,为师生提供即时评价证据,发挥评价功能,以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

关键词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课堂教学框架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作者简介林红慧,丽水学院教师(丽水 323000);虞伟庚,丽水学院教授(丽水32300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2)04-0159-10一、问题的提出自2001年我国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发生了变化,但知识取向的课堂依然没有多大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教学内容,但对学生学习和学生评价缺乏关注,存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学生评价相割裂现象。

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教−学−评”是一个整体、应该一体化去思考、谋划的意识。

从教的角度,未深入思考“为什么教”“如何教”以及“教得怎么样”等问题;从学的角度,也未深入思考“我要带领学生去哪里”“如何去”“学生确实到了那里吗”的问题。

①上海初中教师在参与①崔允漷, 夏雪梅. “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 2013(01): 4-6.159TALIS 2018项目调查中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

但在课堂教学行为这一维度调查中,发现学生评价和深度教学方面表现不甚理想。

①泰勒曾研究教育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课程编制“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②的“四步骤”原理,实际上已经要求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应该保持一致。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在不断地被重新思考和界定。

在过去,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知识,而在当今社会,学生更需要具备的是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成为了教育界的新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通过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通过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思维。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问题为抓手,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学生在被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难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而以问题为抓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一篇文章后,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你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者个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三、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质疑,是对知识的挑战,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创新的思维活动。

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 课 堂 充满 问题 让 问题 充满 思考
2 3 0 山 东省平 邑县 流峪 中学 73 0
2 3 0 山 东省 平 邑县流 峪 中心 完 小 7 30




创 造 意识 、 创新 精 神和 创新 能 是 素质 教 育的核 心 , 社 会 对 的进 步 和发 展起 着 至 关 重 婴 的作 用 。江 泽 民说 : 创 新 足 一 个 “ 民族 进 步 的灵魂 , 旧 家 必 旺 发达 的不 竭 动力 。 “ 个 没 有 创 是 ”一
f问题 、 问题 的合作 讨 论 、 交律 与师 互 动 中开发 潜 能 , f ; 解决 相互
从 而增强 时代要 求的各项 素 质 。从 现代 心理 学于度 来 说, 是 万 疗 人
如 同一 投 向平 静 的水 画 , 荡 Ⅲ层 层 涟 漪 ; 可 在 课 之 尾 设 会 也 疑 , 学 牛感 到 时 已尽而 息无 穷 , 展 课堂 教学 的 吸引 力 。 让 拓 学生质 疑 , 探究 性 学 习 的重 中之 重 。爱 斯 坦 说 过 : 提 是 “ 出一个 问题 , 往往 比解 决 一 个 问题 重 要 —— 提 出 问 题 需 要创 造 性 的想 象力 。 要使 学 毕 能 够 提 m 一 些 有 价 值 、 意 义 、 思 考 ” 有 有 的 问题 , 就需 要教 师 的指 导 、 拨 , 样 才 会 逐 步 提高 学 生 问 点 这 题 意识 和解 决 题 、 分析 问题 的 能力 。
大 量 的学习 内容 , 均 存 教 师 的 指 导、 发 下 , 启 以产 生 问题 的形
式, 通过学 生 自主学 爿 、 动探 究 来 使 学 生扶 得 知 识 , 主 增长 /’ 。 4 力 心 理学家 鲁 纳说 :教 : 程 足 一种 提 出问 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持 “ 过 续小 断 的活动 。 问题 是 探究 学 习 的核 心 , 以 , 帅能 否 恰 到 ” 所 教 好 处地 设 有价值 的 题 , 牛能 否在质 疑 中捉m 彳挑 战性 和 吸 学 丁 引性 的问题 , 是探究 课 堂学 习能否 获得 成功 的关键 。大量 成 功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中参与学习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联系生活提炼问题,预习新知发现问题,游戏激趣诱发问题,动手操作生成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一、链接生活,提炼问题教学中,教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使其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之中。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教者就可以借助各种生活用具,如药盒、肥皂盒、魔方、乒乓球、积木、玻璃球等,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比一比、数一数等活动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不同类别的物体进行比较,建立起联系。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物体的认识不断的丰富、完善。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物给学生们提供素材,创设了观察和操作机会,加深对各种物体形状的体验。

二、创造情景,提出质疑有一位数学家说过:数学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略微趣味化。

数学游戏正是将数学知识“弄得略微趣味化”的很好手段,尤其是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精心设计游戏,寓教于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者创设了一个猜颜色的游戏导入环节,在教者事先制作好的图中,只要学生说出彩色球上的数字,教者就能猜出这个球的颜色,制造悬念,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有疑可问。

当教者都猜对了球的颜色时,学生不由自主地从心底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教者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知道球的颜色呢?”在这样的新课导入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得到了培养,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魏林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魏林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魏林(成都市武侯区磨子桥小学分校成都 610000)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

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

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

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走出“满堂灌”到“满堂问”教学误区的三种方法

走出“满堂灌”到“满堂问”教学误区的三种方法

走出“满堂灌”到“满堂问”教学误区的三种方法作者:张菊英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4年第12期【关键词】“满堂灌” “满堂问”教学误区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11-01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大力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所以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

但由于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某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思考问题,对学生大搞“问题战”。

很显然,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随问题的增多而获得有效开发。

相反,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很多学生本来是明白的,结果却被教师给问糊涂了,教学效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一、目的不明,问题设计存盲目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设计一些课堂思考题,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明晰数理内涵,掌握教材外延,让学习行为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感知。

但某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存在较多盲目性,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不明示问题指向,也不能将问题进行有效整合,学习自然呈现无序化。

小学生认知能力本来就不强,一个问题被问了多遍,学生也还不知教师提问的用意。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的教学,由于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市斤”或“公斤”来计量重量,学生在刚接触“千克”这个概念时,很容易出现认知错位,也难以掌握千克的实际应用。

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内容时,设计了一些思考问题:你见过大秤吗?你用这个秤称量过什么东西呢?一百千克到底有多重?你的体重是多少?你知道杠杆原理吗?给你一根足够长的木棒,你能撬动地球吗?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与“千克”有一定的关联,但细细琢磨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设计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小学生能见过什么样的大秤呢?更不会用大秤称量过什么东西,一百千克就是一百公斤重,这样问好没有道理;你的体重多少,这个问题还算正常,但教师问体重的目的是什么呢?也没有明示。

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甘谷县大石乡大石小学“打造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二0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甘谷县大石乡大石小学“打造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县教体局、大石学区有关打造高效课堂的具体要求,面对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这教学五环节中,我们已经加强了对备课、作业和考试的督查,但课堂教学是关乎学习质量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紧紧抓住了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矛盾,才能为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根据学区关于“打造高效课堂”调研活动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成立实施小组组长:汪鹏福副组长:温明盛组员:汪红林马高平马建伟汪向飞尉虎成汪凤兰付增强王建葵李雅琼汪忠良付花蔺玉东张天云陈海兰付新明刘艳艳陈爱琴汪小本张彩霞安顺虎赵明霞马金奋马让考张海全汪海明张小艳朱丽淑黄文霞李淑珍武永峰二、明确工作目标在全校各级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的前提下2014-2015学年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总目标是在全县十六所中心小学排名中“争三不落七”;各年级教学质量的具体目标是:学片测试中“争一不落三”,学区统一测试中不落于第五名,五、六年级要“争一不落二”。

要求目标分解到班级就是各学科学习均衡发展,力求学生学习不偏科;分解到学科就是三个指标:优良率50%以上,及格率90%以上,生均分80分以上。

三、具体活动内容(一)、加强“打造高效课堂”理论学习1、集教研活动、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和课堂教学改革于一体,研究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2、抓教案编写、教学后记书写、专业理论学习和政治业务学习笔记三个环节,促进教师学习和观念更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3、逐步实现方法“学科化”,让教学方法具有学科特色,具有教师个人特色。

从培养学生先喜欢教师开始到喜欢教师的课堂。

4、引领吸收“打造高效课堂框架”中目标教学的成果,防止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游离课堂低效或无效的行为。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摘要】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有效手段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维,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本文基于此观念,首先分析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若干改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数学问题教学思考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到基础教育中,教育界逐渐认识到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重要性,自主学习已经普及到中小学的教学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改精神逐渐趋向于如何能真正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更具有科技含量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理论就是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一、让课堂充满问题的重要意义1、创新精神来源于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习,要迈出第一步就必须要先发现问题。

纵观人类历史上科学的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最好的见证。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入手。

2、问题是引起兴趣的动力问题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代表着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发现问题,是引起思考的主观因素,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因素。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和智慧的综合体现,问题的有效性决定了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

问题是兴趣的催化剂,让课堂充满问题是时下最受肯定的教学方式。

二、传统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担当着知识发言人的角色,常常会出现教师提问而无人呼应的现象,更不用谈什么提问效果。

深入分析,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也与教师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例如问题难度过大、提问不合时宜或者不够合理等。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教师的“问”要能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那就等于自问,或者不如不问。

教师的“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某一个具体知识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因此,善教者,必善问。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问题串“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分为两个层面:“板块设计”和“三串设计”。

板块设计:即每节课学生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的层次,本节课得学什么,教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要在尊重教材编排、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在理解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并设计。

设计层次要清楚,且互为关系,板块与板块之间过渡要有逻辑。

三串设计:即根据板块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结合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学与教的活动和学与教的目标达成与反馈的设计。

分别为: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针对每个问题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针对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其中“教师的有效问题串”是对教师活动的设计。

针对每板块学习内容(或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及目标,设计具体的、能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核心问题(主问题),即具体的、能引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提问把握得好,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是,最近我听了几位教师的数学课,觉得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值得深思。

即课堂中的提问如何切合本课实际,做到行之有效?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如何使提问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以达到创新教学之目的?为了解决课堂提问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必须把握好以下“五度”:一、广度数学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问题必须面向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因此,提问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水平,一般的,问题应使少数优生独立思考能回答出,多数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和在教师的启发下也能回答出。

《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读后感

《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读后感

《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读后感读《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有感其一,如何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师瞭望,是站在高处远望。

瞭望者不仅需要动力,还需要具有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

如果觉得一切都好,那么会使我们丧失瞭望的愿望。

贲友林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在村小、在县城还是在省城,他对自己的数学教学始终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始终不满意,一直不满足。

这种自觉的批判意识,成为他瞭望彼岸追求理想的动力源泉。

即使在全国赛课获得一等奖之后,他仍然清醒与冷静:”全国一等奖,犹如泰山日出,那只是给我曾经上过的一节数学课套上美丽的光环。

今后,我还得在课堂中继续下真工夫、硬工夫。

”站在高处,视野才足够开阔。

怎样不断地给自己搭建平台,让自己的视野开阔起来?贲老师的回答是读书。

他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会钻进书堆。

”实际上,他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

读书,也是他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咀嚼和吸纳他人思想的过程。

读书和教学实践是相呼应的,读书能够很好地打开自己的思路,激活自己的思考,增长自己的智慧。

贲老师寻找到读书这一重要的”脚手架”,教学和研究才有步步登高。

贲老师不停地读书,我不知道他用多少时间坐在枯灯下静静阅读,但从他发表的大量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广泛阅读后的丰富收获和深刻思想。

瞭望的人,会看到彼岸动人的风景。

然而,跋涉过程的艰苦可想而知。

跋涉者需要有专一的目标,一心朝向彼岸跨越而心无旁骛。

贲老师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教师,我和所有人一样,爱翩翩联想,爱自由的生活,崇尚时尚与潮流,但我更有自己不懈的追求。

我追求有创意的成功的课堂教学,追求有个性的深刻的教育思考。

”正因为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孜孜追求,贲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此岸”驶往”彼岸”的舞台,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由成熟慢慢形成自己朴实明快而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其二,如何构建学为中心数学课堂正如贲老师所说:”我们不能仅看孩子跑得快不快,更需要关注孩子跑得欢不欢……”洞察贲老师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主人的学场。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现代教学课堂中,课堂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师生之间应进行着良性互动,可是,有些课堂中教师讲得很多,学生仍是被动接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知识的吸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位置,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传授的知识“按葫芦画瓢”,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虽然近年来,新的教育模式开始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学生缺乏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个性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师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互动,偶尔教师提个问题,基本上也是固定的几个学生来回答。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教师教的知识是死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死的,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学生只会做客观题,对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个方面进行解答。

(三)对教学多元化的任务认识不足数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各方面的素质。

比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各种技能能力方面。

我们的数学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可以学会用自己的能力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并能灵活掌握数学公式,具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

数学和语文一样,也同样存在着德育,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例如,向学生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品质。

同时,数学还有一丝不苟的特征。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用数学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灌输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做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而想要实现数学的教育目标的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说的探究型的教学方法。

北街小学开展“让课堂充满生本的力量”

北街小学开展“让课堂充满生本的力量”

北街小学开展“让课堂充满生本的力量”
——教师自制教具展评活动
2013年9月22日,北街小学在阶梯教室举办了“让课堂充满生本的力量”——2013年暑期教师自制教具展评活动。

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师自制教具,创造性的开发利用身边的有效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越来越不足,甚至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践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生本化”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意识、创造设计“生本化”课堂教学情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北街小学行政于2013年暑期放假前
就为老师们布置了
自制教具的任务。

此次展评活动
上,展出了教师们
自制的数位顺序
表、乘法转盘、二
十以内加减法转
盘,人物、动物头
饰、拼音卡、口算题卡等100教具余件。

一件件精美、适用的教具获得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与肯定。

北街小学:李育刚
2013-9-22。

让数学课堂充满问题 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

让数学课堂充满问题 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

让数学课堂充满问题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摘要: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堂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之一。

只有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本文简述了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问题的意义,并探讨了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问题;思考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问题的意义何在?如何使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充满思考?这对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

一、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问题的意义1.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填鸭式教授方法转变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而提问就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穿插式地提出一些问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这样的教学方法远远比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有效。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本上的知识,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总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提问、质疑的精神是初中数学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

一个学生只有对存在的问题、现象等勇于质疑,敢于提问,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一方面应该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树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鼓励学生多多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学会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提高学生的质疑精神。

总之,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数学课堂中,无论是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疑问,都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摘要:适时反思可以促使我们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根据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从而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校课堂央视节目《赢在中国》以其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征服了众多的观众,而我就是这众多的被征服者之一。

每当听到那首主题歌《在路上》,感动在心中就会油然而生。

如果说那是一个个创业者的人生输赢的真实感想,那么我们一线教师每天奔波执着于课堂,是否也应该“赢在课堂”?河北省推行新课改大约已有几年时间了,面对新课改、新理论、新教材,我们这些走在新课改路上的一线老师,如何赢,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向一片海阔天空?爱是教育的主题,是成功的秘诀。

教育之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我们要努力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将自己的爱心与真心献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热爱,让全体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与雨露下,以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来换取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以这种积极的情感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而转移到对学科的学习态度上来。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学生拥有巨大的学习潜能,需要教师细心挖掘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

因此,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某个层次上,而是要对学生充满期待,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督促学生进步。

教师在明确学生当下的学习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之外还要明确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都需围绕这一目标,但是切记不能偏离教学宗旨。

可以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但是最终都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服务对象。

教师心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顺着教师引导的方向顺利发展,所做的学习功才是有效的。

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孤立的,不是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凤凰报刊出版传媒 出版《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凤凰报刊出版传媒 出版《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

作者: 无[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视界
页码: 81-8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0期
摘要:编著贲友林名师工作室定价58.00元日常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问一些看似平常却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令人头脑发昏而不知所措.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也许会巧妙地回避,也许用数学上的规定一言蔽之.但是,细细想来,这些源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都有它的价值,理应受到重视.本书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从学理、数学史、数学教育等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力图让隐匿在教材背后的知识清晰起来.本书既为学生答疑解惑,更是教师数学教学的资源,促进"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策略“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一条重要途径。

“问题解决”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学得知识。

它具体体现在: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的矛盾冲突中,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变为自身的需要,培养探索精神和能力,为将来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实施“问题自主解决”策略的教学,首先要针对新课内容设计出富有激发性的和引导性的问题,营造“敢问”、“好问”的学习氛围。

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甚至是教学目标之外的,教师都要鼓励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尤其是具有导向性、启发性、有较高价值的问题,要及时表扬,并组织学生讨论,以创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创设情境(演示)将长方形的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演示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是什么图形?看到了这个图形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昂,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A、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相比谁大?B、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C、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算?D、长方形怎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探索、研究、寻找问题的方法途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探索问题,培养主体意识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支操作实践,自己去探索真理,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
2015年第5期
魏广林(福建省永安市北门小学366000)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还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精神,把“问题解决”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呢?我的体会是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现代教学论认为,思维从问题开始,而问题的解决又促进思维的发展。

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精髓。

所以,教师能否恰好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出示课件:自行车车轮分别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轴不在中心的圆形。

同时出现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么样呢?学生看了课件后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来又快又稳呢?”带着这种问题和思考进入新课,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运用“问题解决”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提出引发人深思的问题。

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后,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a+b)h÷2,三角形面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呢?学生的提问其实涉及这些图形间的转化关系,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

”这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意识。

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

教育学生对于一些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
教师等“权威”,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
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如教学“面积的意
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
的面积。

”有的学生提出疑问:(1)用铁线围成
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有没有表面,有没有
面积?(2)平面图形有哪些?“角”是平面图形,
它的面积确定吗?这些疑问就是一种创新意
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巧于提问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
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
式教学变成“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

课堂
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
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
之标。

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
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
次。

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
设疑,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用电
脑演示在吊车上的沙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
个圆锥形状的画面,学生由趣生疑,趁热打
铁,问:“看到这沙堆,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
争着说:“想知道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
体积有多大,沙堆占地面积是多少……”师:
“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
生思考后提出:“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
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这就
促使学生寻求解决圆锥体积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如学习“求一个数(0
除外)的倒数,学生提问:“为什么要0除外?”
三是习题上的问题。

如三年级进行“解决问
题”的教学后,出示一题:希望小学的篮球教
练带领12名同学到福州参加省篮球赛,标准
两人间每晚200元,三人房每晚150元,怎样
租房最省钱?需付多少钱?多数学生这样列
式:(1)200×1+150×4=800(元);(2)200×2+
150×3=850(元);(3)200×4+150×2=1100(元);
(4)200×5+150×1=1150(元);(5)200×7=1400
(元)。

这时,教师就问是第一种方案最省钱
吗?聪明的学生经教师的点拨,立刻发现还有
一种更省钱的方案:(6)150×5=750(元)。

教师
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
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

要使学生能够提出
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
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
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融洽,乐于提问
教学实践证明:情感共鸣是思维共鸣的
前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
心,理解学生的感情和需要,创设民主、平等、
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宽松、自由、
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
极性和自信心。

即使想得不完善,甚至思维产
生错误,也不会产生思想压力。

关注学生的内
心世界,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如教学“三
角形的特征”时,学生经过推、拉得出三角形
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后,一个学生突然提出:
“如果把三角形的一边断开,再把断开的地方
用螺丝旋上,这个三角形还稳定吗?”教师首
先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同时让
学生互相猜猜,看看是否稳定,为什么?有的
说稳定,有的说不稳定。

教师让他们互相争
辩,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统一了认识。

就这
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知
识,发展了能力。

总之,我们构建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思
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
跃思维为目的,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具体措
施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
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兴
趣,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
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
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
问题。

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
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责编赵建荣)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教学动态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