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本质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
它包括了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音乐舞蹈、节日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各个方面。
传统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经验,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表达。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一个社会对人生、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看法。
这些价值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行为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使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独特标识,是其特有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3. 历史传承: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将历史和经验传递给后代,保留和延续文化传统,弘扬先辈的智慧和成就。
4. 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思想品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音乐、舞蹈等形式也可以提供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美的享受,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5.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死物,而是可以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并且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意味着对一个社会的根基和文化基因的认识和尊重,也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传统文化也能够给现代社会带来启示和借鉴,为人们提供情感寄托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持。
传统本质新探——体味徽州建筑的风土精髓
1 写 作 目的
对于徽州风土建筑 , 怎样 才能保留 内在而非空有形式 ?在 改徽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 , 这个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现象 学的
建
筑 系组织 的浙江水 乡 , 或是 由山地 组织 的重 庆 吊脚楼 , 徽州 聚落 研 中山水共存导致 了更多样的关 系。 人们 常基 于实用及观念的需 究
2 徽 州聚落与 民居 的八个 特性
2 . 1山的“ 包被”
要, 对 山水环 境提 出种种要求 , 以达 到改善村 落总体环境 及趋
徽州聚落被山“ 包被 ” 表现得如此强烈 , 因实体与 环境 有足
够的对 比度 : 其一 , 聚落形态大多为密集 的块状 , 在谷地或 山脚
高墙与路宽形成不寻常的高宽 比( 例如 4: 1 ) , 两侧封闭的界面
让 人感到强烈 的对立 , 这种感 受与北京 的故 宫 、 山西 的乔 家大 院等传统建筑有不谋而合之处 , 然 而虽 然在尺度上徽 州巷道的 防御性更甚 ,但墙体没有作为生硬的围墙而是房屋 的一部分 , 似乎又将压迫 的情绪用美 的联想模糊掉一些 ; 第二种则是在稍 宽 的主要道路上 , 道路一侧 , 沿着青石 路或溪水 展开层叠 的山 墙, 将墙体 作为徽州建筑造 型元素 的特征 表现得 淋漓尽致。中 国传统建筑 的意象是悬垂的屋顶 , 而徽 州乡土建筑中代替屋顶
是共通的 。
封 闭的高墙是徽州 民居区别 于中 国其他传 统建筑 的最大 特征 。由民居外部形成的村落巷道之 中, 人们最深刻的感受是 这 灰 白色的墙 , 延伸到正常视 角以上 的高 处 , 仿 佛刻意把 屋顶 和 瓦片 , 即房屋在垂直方 向上 的界限隐匿。
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传统● 杨鹏【历史教育形式上要回归传统】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那些世代相传的文献、观念、制度、风俗、生活习惯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献传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文史哲。
文就是文学,一说起文学大家就知道《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还有四大名著;历史著作就更多了,《尚书》《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哲学上有诸子百家。
除了中国自己本土的思想家之外,后来佛教进入中国,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这也逐渐演化成了中国哲学传统。
所以文史哲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当我们说回归传统,或者说继承传统,我们都不得不讲文史哲的传统。
现在学校流行的历史教育的方法必须改变:形式上要回归传统,但价值上要超越传统。
现行历史教育的症结何在?现在学校历史教育的方法是什么呢?试看人教版的高中历史课本。
第一单元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四单元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可以看出,这个历史课本,核心是政治制度史的教育。
教材的编写者们认为,历史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政治制度的历史。
他们认为,历史就是政治权力的历史,就是政治制度的历史。
课本第一课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我们知道夏、商、周是中国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成期。
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中国文化的基因,基本上在夏、商、周时期就确立了。
这个课本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我们看它选了哪些要点:第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第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第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可见,这个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以政治概念的教育为基础,强调基本的政治制度概念,这里面没有人,没有故事,没有成败得失的分析,没有善恶是非的评价,没有人生的经验和教训。
这样的历史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只是非常抽象的知识点,和学生个人的生命没有关系。
学生从中能知道夏、商、周开国者们的故事吗?能知道充满传奇色彩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吗?能知道商汤祈雨、把自己架在柴火上当牺牲祭拜上帝的故事吗?能了解伊尹由奴隶到厨师、从厨师到间谍、从间谍到丞相的传奇故事吗?能知道周文王被关在牢里七年,仍然努力学习,并且成功获救,后来奠定了周朝的基础吗?能知道夏桀、商纣王为什么失败?商汤、周文王为什么成功吗?从中他们能学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吗?有这些内容吗?显然没有。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观念和习俗。
它源于历史的积淀,是一个群体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符号的集合。
2. 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探讨。
2.1. 历史传承: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延续,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基因。
通过对历史的传承,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去,从中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归属感。
2.2.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包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人际关系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社会中起着指导作用,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3.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4.习俗传统: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和传统节日是人们共同的文化体验和文化共同体的象征。
通过参与习俗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3. 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财富,它是历史的镜子和智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独特文化基因,更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传统文化既具备普世性价值,又具有地域性特点。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传统文化能够引领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危机。
全球化的浪潮、科技的迅速发展等因素,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我们应当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社会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与价值。
总结回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符号的集合。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一、道德一体“德”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古代“得”与“德”相通,“得者,德也。
”得什么?得的就是对宇宙真理——道的同化,凡是符合道的“得” 都是“德”,不然就是无德。
古人云:“道之在我之谓德。
”古人把德与道直接相通,德是内在于人的道。
德从道中来,德是道的体现,是道在不同层次的标准和要求,同化宇宙真理就是一个“得”者,就是一个大德之士,一个得道者。
自古以来,道德一体,修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道德是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不可分连。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意思是最大的“德”,就是“道”的体现和作用。
中华文化一开始就把道与德紧紧结合在一起:《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天行健,君子从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中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中国文化的经典名句,每句都是道德一体的体现。
可以说,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道德一体的精神,不管是本土的道家和儒家,还是外来的本土化的佛教,都是体现于这一精神。
中华文化要求治国、治家、治身都要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54章)这样使社会“道普德溢”,天下仁爱太平。
这是儒、释、道三家的理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要达到的社会境界。
(一)中国古代的圣人们,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体悟和遵循大道而行的人,历来被奉为有德的人,他们开创的社会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中最美好社会。
而今,历史已经远去,远古的传说和文献早已湮灭难觅,现在的人已经很难体察和理解那些时代的美好,和那些时代人们所追求的高尚的道德理念和人生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走过漫长历史道路提供了精神支持和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思想体系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思想体系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孝悌忠信”等思想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人一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注重以德治人,重视家庭、百姓和国家的大义,提倡审慎思考,提倡实践中求得方案。
二、重视礼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二是重视礼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制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在古代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威望的基础。
礼制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使人们服从规则,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体系中,婚礼、葬礼、祭祀、宴会等都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各种场合都有特定的礼节文化。
这样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欣赏。
三、诗词歌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三是诗词歌赋。
悠久的文化积淀使中国的文艺创作有一定的规范和特点,其中诗词歌赋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
各个历史时期的文人诗人都以自己的文字传扬着中国传统文化,其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
从《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的诗歌、元明清时期的文言文、近现代的散文诗等文学形式,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其中,中国历史上大量优秀的诗人作品,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也使这些文艺作品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四是尊重自然。
中国的文化,从古至今,都不断地强调着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始终主张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读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 ①
R a ig e sne Ta iin hr en aatr sis C iee a iin l P M a edn T E ec o rdto-T ite C r ce itc o hn s T d toa o u o h s f h f r f i
一3一 11
显界限; 室外的材料不会 “ 延伸” 至室内……这一点 与上面提到的“ 结合而非转化” 类似。同时作者还提 到, 中国人欣赏自 然往往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自 然是 美的, 但它又必须是遥远的。“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 身在此山中”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传统社会中公众对地方政治的参与是不被鼓励 的甚至是静止的, 所以不需要大的公共聚会场所。其 次, 中国人对商业的传统轻视使得一个集中的, “ 预 留的市场没有被正统的城市规划思想所接受” 。其 实, 第二个解释是有问题的, 传统的商业交换通常都 依靠“ 来实现, 街” 大的市场是近代才产生的, 西方传 统的大公共场所很少作为商业用。 7接合而非转化 . 作者认为, 中国传统建筑“ 热衷于保持各个部件 的个性, 热衷于使部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明了易懂” 。 “ 传统的中国人不那么重视事物在某时某地给人一 刹那的整体印象, 却执着地追求每个事物不变的物性 和它们之间结合的法则。” 我的理解是当黑与白需要放在一起时, 传统的中 国人会将黑白 就此并列, 而不是在它们之间加设一条 渐变缓冲带。 实际上, 这一点我不是很明白, 或者说在 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我的观察是, 中国传 统建筑往往结构就是形式,很少将结构用表皮掩藏, 从而显得特别真实, 或称为“ 建构” 。 8正格与多格并存 . 文中正格构图指的是“ 由直线正交的形状, 如矩 形或方形组成, 整体构图是对称的, 并有一条可以循 序渐进的笔直轴线” 的形式, 变格构图是“ 以各种曲 线及斜交直线构成的形状为主, 单体之间的组合自由 多变” 的形式。“ 变格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正格构图 的拓扑学特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南一带民居与园林之间的 关系。 传统民居通常都是轴线对称的, 这是一脉相承, 并已 形成体制的系统; 园林的形成源于封建后期文人 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其整体布 局仍然是有机的。从文化意义上讲, 园林“ 是以玩赏 的自由园林 ( 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 ( ” 道) 儒) 。② 9人工与自 . 然分离 欧洲人习惯将人工的理性和秩序强加于自 然上, 他们把植物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 然建筑化。中 把自 国人则不一样, 他们迷恋外面的景色, 便想方设法把 景色搬到自 家院子来, 用石来模拟山, 用水来模拟川, 用尽“ 借景” “ 、 虚实” 的种种方式模拟 自 … 但认 然・ 真想一想, 中国的造园在有些方面并不自 人工的 然, 印记很重, 例如盆景的种植, 硬生生地把植物扭曲成 自己想要的形态来模拟自 却已 然, 舍弃了植物真正的 自 然物性。 作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 他认为, 在模仿的 自 然与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一条界限: 草本植物不会 一直生长到墙脚从而混淆房屋与植物间的界限; 池塘 里的水面不会逐渐将堤岸没入, 而是有石块堆砌的明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与现代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与现代价值分析作者:田倩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1期摘要中国的艺术本质上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系的,是体现人对宇宙本体和本质之道认识的文化载体,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文化载体,它在艺术认识的思维上呈现出中和的特征。
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现代价值,即历史价值、借鉴价值以及区别于‘他者’的个性价值和提升人生信念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艺术本质特征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是一种无形的历史资源,是我们民族艺术的优秀宝藏。
本文从艺术的文化角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进行探讨,并深入阐释中国传统艺术体现出来的现代价值。
1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传世至今的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中国艺术的本质的论述,如《庄子》中的“乐也者,……道可载而与之俱也”;《韩非子》中的“道者,圣人得之以成文章”;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原道心以敷章”,“道言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北宋学者兼文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也有“文所以载道也”的说法;直至清代也不乏对中国传统艺术本质特征的多角度分析,如美学家刘熙载《艺概》说:“艺者,道之形也。
学者兼通六艺,尚矣!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根极于道”等等。
以上文论中谈论的关于“艺”的问题显示出,中国的艺术本质上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系的,是体现人对宇宙本体和本质之道认识的文化载体,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文化载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
艺术认识的思维上呈现出中和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二。
纵观中国的传统艺术,艺术家们在对艺术的认识过程中,一直注意同时把握艺术中各种相互对立的要素的关系问题,艺术家在处理这种内在的对立时,始终在追求使之中和以达到一种“圆满”的状态,即现代研究学者经常所说的“圆”,“圆”是“中和”的一种最终表示,是中国艺术的整体生命观的最高体现。
传统文化名词解释
传统文化名词解释传统文化是指民族传统的、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特色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包括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服饰习俗等。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名词是用来描述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概念的,这些名词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智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传统文化名词解释:1.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关怀。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强调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社会和谐与公平。
2. 道: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平静与内在的和谐,通过修炼和领悟道的真谛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3. 禅: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强调通过冥想和专注于当下的方式,超越世俗的追求,觉悟自己的本性,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4. 易: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视为预测和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命运的工具。
易经中包含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象和解释,通过对变化的理解,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道路。
5. 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被誉为中国音乐的“国乐”。
古琴的琴音悠扬,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乐器,也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这些传统文化名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思想,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珍视和传承,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等多方面的精神;同时“和”也是辩证统一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探寻才能发掘出它的意义所在;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和”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有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社会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笔绝无仅有的财富,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来自东方的神奇文化有着让西方人赞不绝口的奇特魅力,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商业开发,我们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方面的意义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现在它掌握在我们手中,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知识点总结
传统知识点总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传统知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几代人辛勤劳动和创新的结晶,是历史的积累和传承。
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传统知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将就传统知识进行总结,从不同角度探讨其意义、特点、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
一、传统知识的意义传统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实践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传统知识延续了古人思想精华,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宇宙、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认知。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知识虽然可能已经过时,但其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传统知识是历史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凝聚了古代人的智慧和智慧。
传统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传统知识,人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于维系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统知识是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传统知识蕴含着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和经验,其中包含了许多有益的经济、医学、工艺、农业等知识。
这些知识虽然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新的科技和理念所取代,但其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例如,古代的许多农业技术与传统医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现代农业和医学提供借鉴。
再次,传统知识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
传统知识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根基。
通过传统知识,人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智慧和启发,促进当代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对传统知识的继承和创新,可以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知识可能已经过时,但其仍对于文化传承、智慧传承、实用价值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二、传统知识的特点传统知识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知识具有历史性和深厚性。
传统知识是在长期实践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它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和经验的结晶,具有历史的瑰宝和文化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知识点解析
传统文化知识点解析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体系,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语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服饰、礼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独具特色和丰富多样。
二、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1. 传承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根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2. 塑造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3. 促进社会和谐: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4.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文化包含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等,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三、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解析1. 语言文字: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字体系,如汉字、拉丁字母等。
了解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有助于理解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2. 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不同的宗教体系,通过学习宗教哲学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
3. 文学艺术: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诗歌、小说、戏曲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学艺术,可以欣赏和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4. 音乐舞蹈:音乐舞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地区的音乐舞蹈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学习传统音乐舞蹈,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
5. 建筑艺术: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念,如古代的宫殿、庙宇、园林等。
宏大叙事的两种传统模式和本质
宏大叙事的两种传统模式和本质“宏大叙事”是法国当代哲学家利奥塔对传统哲学叙事方式的一种概括。
所谓宏大叙事也称为“元叙事”,就是把所有的叙事方式都纳入一种唯一和统一的叙事方式之中。
在利奥塔看来,这种宏大叙事方式典型表现在法国启蒙叙事和德国思辨叙事中。
法国启蒙叙事的思想源自洛克的经验论,德国思辨叙事的思想源自笛卡尔的唯理论。
一、法国启蒙叙事洛克作为法国启蒙叙事的思想的奠基人,追求话语的统一性是其思想的本质所在。
洛克被看成是真正使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家。
他从批判天赋观念和上帝天赋观念出发,揭露了天赋观念的危害。
他认为我们可以完全单凭自然能力解决问题,他提出“白板说”。
洛克假定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标记,后来通过经验印上痕迹,这样就形成了知识和观念。
他提出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
经验有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两个方面,我们思维的所有材料都从此而来。
洛克使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化、体系化,并且追求话语的统一性,从而奠定了法国启蒙叙事思想的基础。
在洛克的影响下,法国启蒙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提出法的精神,他把从广义上将“法”规定为“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必然的,有一个“根本理性”,而“法就是这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卢梭的政治学说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自由和平等是卢梭哲学的最高目的,在他看来“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需要真正合法性的契约来保障,契约是“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由此可见,孟德斯鸠的“必然”以及卢梭的“自由”都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同样他们也在追求话语的统一性。
作为法国启蒙叙事这一宏大叙事的典型代表,他们把所有的叙事方式都纳入一种唯一和统一的叙事方式之中。
二、德国思辨叙事笛卡尔的著名论断是“我思,故我在”,这一原则后来成为理性主义的基石,主体论哲学的基本出发点。
所谓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2015.04.17 , 08:35 am害怕惩罚以及人类似乎天生的模仿他人的倾向构成了社会传统或根深蒂固的观念形成和持续的心理基础。
动物行为学家曾研究过社会学习以及它与危险的联系。
例如,当一只飞鸟发现捕食者出现时会立即传递信号给飞鸟群,后者会紧跟前者飞起。
然而,这种社会经验思维在人类研究中已经很少考虑到了。
瑞士研究员做了四项参与者达120人的实验,显示人在面临惩罚威胁时特别会复制和传播看到的人所做的行为。
在第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要在屏幕上从AB两张图选出一张,选20次。
他们被告知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图片,就会面临电击的惩罚。
事实上根本没有错误的答案和电击,选哪张图片都没有关系。
在做选择前,参与者们会观看一个之前参与实验成员的选择视频,但是没有给出结果。
视频中这个人每次都选了A图片,结果试验后,超过95%的人都选择了A。
在第二个实验中,这次不是选错了会受到惩罚,而是选对了会给予奖励。
这次同样观看了视频,但只有60%的人和视频中选择相同。
而在将条件改成任意惩罚的时候,模仿视频中人的行为在70%以下。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研究团队领导和讲解员Andreas Olsson说:“我们的结论是当承诺给奖励时,我们更倾向打破模式,社会经验作用较小。
当为了避免危险时,社会经验往往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而且带来了好的结果。
但是当社会经验在危险面前不能有效作用时,我们也会倾向改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面临惩罚会追随一个领导者。
关于这一心理能否传播,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有10个人单独观看了选A的视频,然后让他们做出选择,然后另外十个人观看了前面是个人中间的一个的选择记录。
同样也没有给出最后结果,五拨人后,结果发现全部的人选A的超过95%。
《实验心理学》杂志报道,这两种机制——通过社会经验复制别人行为的倾向和奖惩措施下的倾向,也许可以解释传统是如何产生和保持的。
我们都是有罪的,但我们忘记了这一点。
你认为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你认为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本质就两个字——道德。
道德,道德,有道才有德。
道即是无,即是黑白阴阳中的白。
“知其白,守其黑”,不知白,如何能守黑?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知黑白阴阳,如何知“道”?没有“道”,哪里还有德?
大道至简。
阴阳,其实很简单,就是: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
老子朴素的称之为:有无。
意识,古人称之为:神识,简称:神。
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极其精微的物质,所以又叫“精神”。
“有生于无”,物质生于意识,是阴阳辩证法总的观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精神,即是精微的毫末。
故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天地万物都处于阴阳的循环之中:阳(无、精神)聚为阴(有、物质),阴(物质)散则复归为阳(精神、意识)。
就像水,凝而坠地,蒸而升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因此,人要遵循这样的循环规律,自我约束、自强自律,从善不息!
古人将精神(意识)命名为:易(交替),道(循环),强调的就是它的运动和变化,有形和无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循环的。
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讲:道(无形)可以是无形,但不会永恒无形;有形可以是有形,但不会永恒有形。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世界上最伟大的名族之一。
作为世界名族的一部分,中华的名族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影响力呢,这或许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归功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
文化又是什么?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来,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特有的文化,这些都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象征,对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先后出现许多文化学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及到家、名家等,各家学派相互交融、碰撞,取长补短,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奠定了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
此时的儒家文化在其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基础了展现出了其新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进步。
它神化了天子与王权,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这也是为什么儒家文化能够对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儒家文化一步步被加强,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名族气质。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出现了大繁荣,大发展。
例如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等,出现了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四大发明等,出现了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等。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
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传统的意思
传统的意思
“传统”的意思是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绕口令、民俗节日、饮食文化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概要一、本文的目的二、本文所确定的特点三、研究方法四、十三个特点作为一个整体五、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1.分隔2.按人分区为主3.微型宇宙4.室内外合作5.主从单元的串联6.线型公共空间7.接合而非转化8.正格与多格并存9.人工与自然分离10.室内的两套尺度11.简单的背境12.二维线条构图13.带故事的形式一、本文的目的什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这是本文所要尝试探讨的问题。
有人会问:“这样的题目今天还值得讨论吗?”我的回答是:“这个题目不但值得讨论,而且还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国建筑界一直在争论是否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继承传统。
要不要继承传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但仔细观察一下这场争论,人们会发现被争论的“传统建筑”在讨论中经常是一个面目不清,有时甚至被曲解的角色。
比方说,一个建筑从平面上看上去似乎确实有许多由房子围成的内院,但从这些房子里人无法直接走到院子中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得到的感受自然与真正的四合院中大相径庭。
这难道能被称作继承了四合院的传统吗?反过来说,传统建筑怎么能又因为这样的“继承”来代人受过呢?这说明我们需要对传统建筑有一个比只看见“大屋顶”,“四合院”这些表面形式更深刻的理解。
又比方说,在讨论中有些人经常把传统建筑形式与传统社会的文化政冶背景搭配在一起,既然今天的社会结构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社会,我们自然再没有过问那些陈旧形式的必要了。
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则提出广大群众对传统形式“喜闻乐见”,说明它们还是有生命力的。
由于两种说法都有笼统之嫌,很难做出孰是孰非的判断。
如果我们能够对传统建筑形式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它将会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出与某个形式相对应的生活习惯和其它社会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这种生活习惯的本质是什么?在今天是否已经彻底消亡?如果不是的话,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哪些部分我们还保持着类似的生活习惯?如再以四合院为例,虽然四合院特有的空间体验由于社会的变化已不可能再被用干今天的大量性住宅,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一个图书馆或疗养院里再现那样的意境。
再比方说,在关于有没有可能“神似”传统的争论中,赞成的一方做了许多理论上的阐述来证明这一可能的存在,但要使这一理论能被用来指导建筑实践,我们需要知道所谓“神似”中的神究竟反映在什么物质形式上?因为任何“意境”或“性格”最终是要通过有形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
“神似”与“形似”之不同,只可能不同在所采用的形式不是模仿某个特定的传统形式细节,而是表现传统建筑中对形式的一般处理手法,从而在需要时能在新建筑中再现传统建筑给人所特有的体验。
只有一个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刻认识才能帮助我们确定那些传“神”的基本形式究竟为何物。
总之,只有我们认清了这些讨论中的对象——传统建筑的真面目,我们才有可能将要不要继承传统的讨论放在一个比较踏实的基础上。
虽然传统建筑的特点有讨论的必要,有人还会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多少余地可以探讨呢?”不错,确实已经有不少人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做了总结性的研究。
这可以以梁思成所概括的九个特点为代表。
它们是:框架结构、斗拱、模数、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色彩、庭院式的组群、有规划的城市,以及山水画式的园林①。
这些研究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探讨提供了可贵的基石(特别是有关庭院的论述)。
但我们会发现用这种方法所概括的特征有下列几个不足之处。
(1)这些特征有许多仅停留在对表面上的形式细节(如斗拱、坡屋顶、色形等)的纪录,很少深入挖掘产生这种形式细节的设计思想,很少由表及里地追踪传统中国人对建筑形式的一般概念。
(2)这些特征侧重建筑中的实体以及如何构成这个实体的技术这两方面,对于人在传统环境中的空间感受及产生这种感受的建筑形式显得论述不足。
(3)这些研究倾向于通过一种已经预先确定的理论或价值观来看中国传统建筑。
这种“先入为主”的理论多半是采用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看法。
通过这样的有色眼镜,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被比附于“框架结构”并得到肯定的评价。
标准化设计与施工——另一个西方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变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之一。
今天,我们的任务既不是把传统建筑当作博物馆中的雕塑那样来评析其表面形式,也不是去比较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理代建筑之间的异同优劣之处。
我们的任务是从确定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给其中活动的人什么样的感受出发,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一般形式与设计思想,从而使我们能在需要时运用今天的技术再现那样的感受。
我们的认识应当仅仅立足于我们在传统环境中的直接感受,而不是立足于任何其它“理论”或“体系”,无论那些“理论”、“体系”被证明是多么“进步”。
显然,从我们面临的任务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建筑传统,从而使我们所有的争论、模仿、评价都有一个较为真实,较少曲介的对象。
二、本文要确定的特点通过以上的初步讨论,我们可以把本文所要确定的特点进一步界定如下。
(l)本文将以传统空间给人的整体感受(包括精神上和功能上两方面)为出发点,总结传统建筑中那些对产生这种感受起主要作用的基本结构。
什么是一个事物的基本结构呢?比方说,爱情喜剧虽然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情节和人物,但它们都具有一个“有情人”经受挫折后“终成眷属”的基本结构。
如果一出戏全部或部分少了这个结构,这出戏就不再是爱情喜剧了。
本文希望也能找出这样一组特点来规定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庞杂的现象中找出最本质的东西,而这类本质的东西通常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
在最近发表的不少论著中,许多作者倾向于强调一些直接引起观赏兴趣或其它视觉效果的处理手法(如所谓的“通透”),而对使这些效果得以能产生的基本结构(如象大量的墙)却视而不见。
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人倾向于注意图像中对比强烈的部分,但更深一层原因则正是因为这些基本结构每时每刻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所用,以至我们熟视无睹。
这很象MERLE-AU-PONTY所描述的瞎子手中的拐杖,当他在用拐杖探路时,拐杖在他的意识中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所探到的路②。
(2)由于本文所研究的特点将反映中国传统建筑在与其它建筑休系相比之下表现出的基本结构,这些特点就必须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具体实例所共有,而在其它建筑体系中又不多见的。
因此,这些特点必然是定性而非定量的描述。
它们更偏重于各个部件之间的组合关系而非各个部件本身的性质。
它们更偏重于拓扑学而非几何学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特点将主要分析内与外,上与下,边界,方向,相对接近的程度等结构关系,而非某个精确的长度或角度③。
本文的目的是要确定A是否大于B.而不是A或B的具体数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关系将会更有利于建筑师在今天的设计中灵活应用它们。
ARNHEIM把这种容许一定变化的概念称为“动态的概念”,他正确地指出:这样的概念更有助于创造性的思考④。
(3)虽然我们的研究是从环境体验出发,但其最终结果却是通过描写某个有形的形式,和房屋的布局,人的活动等来表达。
本文所总结的特点将避免涉及不具物质形式的描写,象“气韵生动”,“意境深远"之类。
如上所述,这是因为这样的描写较难直接有助于建筑创作实践。
三、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的目的的特殊性,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下列一些途径。
(l)本文作者力求完全立足于对传统环境的直接体验上。
在观察之前不做任何假设,尽可能排除各种理论、概念对观察的干扰。
比如说,如果我看到的是一片墙,那就是一片墙,而决非一个承重的梁柱结构加上维护墙而成的“体系”。
因为这是一个我看不到的概念,我不能够从我的观察中证实或否认事实上是否有这样一种明确的分工存在。
本文作者还力求避免从哲学、宗教、社会学等方面来解释论证建筑形式。
虽然这些因素对建筑有不可否认的影响,它们并不直接决定形式。
它们与建筑形式特点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还是一个未知数。
我们应避免象哲学家RACHELARD描写的那种人那样,“用肥料来解释花朵”⑤。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所描述的不少特点中都附列有与其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或人们的生活习惯。
这仅仅是因为其中有些社会文化现象与传统建筑的并存关系在过去常常被忽视,作者希望以此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这些社会文化现象的描述并不能被看作为验证本文论点真伪的证据。
(2)本文避免采用实证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必须把环境分割成孤立的“变量”,从而不能适用于我们的目的。
本文将主要依靠作者本人或其它人所报告的体验和对相应环境的反省或思考。
这是因为唯有这种整体的,主观的体验与反省方能揭示一个环境的“意境”或给人的感受。
这种观察与反省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每当调查者在某处感受到一种特有的体验时,他努力在心中捉摸这种体验的实质是什么?同时,他认真地去寻找是周围环境中的哪些形式关系产生了这种体验。
当这些形式被初步发现后,调查者在心中假想地改变这些关系,然后再假想在这个新的场景中是否还会使自己产生原有的体验。
比方说,如果一个调查者在一个四合院中有某种逸然自得的感受,经过观察与反省,他会发现这种感受的本质是极大的私密感和舒适感,而这些体验来源于周围的围墙,墙上实体与开洞部分的比例,围墙及房屋的高度与院子尺寸的比例,院子中的绿化等物质形式。
在许多类似的场景中反复进行类似的步骤,就能逐步确立这一类环境中最具有普遍性的结构关系⑥。
(3)由于本文题目的本质所规定,这十三个特点同时又是通过与其它建筑体系比较而产生的。
它们之所以有意义或是因为纵向地与工业化后建筑的一般趋势做比较,或是因为横向地与中国以外地区的建筑做比较。
因此,读者会发现某些特点也适用于其它工业化以前社会的体系(如伊斯兰建筑),这是因为这些特点是从传统建筑与今天的环境之异同这一角度出发的。
(4)与许多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文章不一样,本文避免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一幢历史建筑在三百年前究竟是什么样并不在我们的课题之内。
本文只分析那些被大多数当代人所指认为“传统”的环境。
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回忆与怀念所在之处,也是我们一切理解与再现传统环境的根本动机。
对我们来说,没有“真实”与虚假的传统,而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与没有体验过之别。
揭示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它在历史上的原来面貌,是历史学家而非本文作者的研究范围。
(5)本文对中国传统建筑所总结出的特点只适用于汉文化地区。
过去许多有关中国建筑的著作倾向于寻找一种可以解释汉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建筑的共同体系。
本文不拟采用这样的途径。
四、十三个特点作为一个整体如前所述,本文所要讨论的特点实际上就是结构关系,虽然这些特点是一个个列出的,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应能勾画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
因此,这十三个特点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结构关系。
一般来说,列在越前面的特点越具有掌握全局的意义,同时它们也不需要其它特点作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