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理论入门篇
中医入门经典古籍
中医入门经典古籍中医入门经典古籍都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入门经典古籍,一起来学习吧!我国古代医学经典,有四大经典之说,即《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
然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钻研这“四大经典”,也感棘手。
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医籍入手。
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
这是中医师传蒙学经典丛书之一。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分,诵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医学三字经》作者:清代陈念祖(字修园),共四卷,撰于1840年。
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
卷一、卷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卷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
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是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其书中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
有益于初学脉者学习理解。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
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
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探索中医入门之道
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探索中医入门之道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沉淀,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的初学者来说,有三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关注和学习:读经典、做临床和拜名师。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入门之道。
一、读经典读经典是中医入门的基础步骤。
中医经典包含了众多著作和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领悟到中医理论的整体框架和核心观点。
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观点,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只有真正理解了古人的智慧,才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实践中。
二、做临床中医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亲身参与临床工作,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
在进行临床实践时,我们应该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并结合病史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要善于倾听病人的反馈和感受,在与病人的交流中增加沟通和信任。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够逐渐掌握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三、拜名师拜名师跟诊是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中医也同样适用。
通过拜师学艺,我们可以从师傅那里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并得到指导和启发。
在选择名师时,我们应该注重师傅的资历和经验,同时也要考虑与自己的学习需求和风格是否匹配。
在拜师过程中,要虚心向师傅请教,并且勤于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反思。
通过与师傅的交流和指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和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结语: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学习中医的重要环节,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通过读经典,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通过做临床,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拜名师,我们可以从师傅那里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一水湿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外伤 二诸虫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病因
1
第一节发病
第二节基本病 2
机
3 第三节内生五
邪
4 第四节脏腑病
机
5 第五节疾病的
传变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一内风 二内寒 三内湿 四内燥 五内火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功能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五脏
第一节概述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 之腑
第五节脏腑 之间的关系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的理论体系
谢谢观看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调和脏腑 六三因制宜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一脑 二女子胞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经筋、 皮部、别络
第五节经络 的生理功能
医道入门篇(赵定理)_部分3
七、剖析“阴阳”、“五行”本章节将就“阴阳”展开论述,因涉猎范围广深,有一定理解难度,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7.1天地之道的阴阳,生与杀的本始就医来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按此说有“天地之道的阴阳”,它是万物的纲纪,变化的父母,生与杀的本始。
中医治病必本于它。
阴阳有表里阴阳的表现寒热、虚实之分,若诊治不当,便会有《难经•十二难》中所言:“五藏脉已绝于内者。
肾肝气已绝于内也。
而医反补其心肺。
五藏脉已绝于外者。
心肺脉已绝于外也。
而医反补其肾肝。
阳绝补阴。
阴绝补阳。
是谓实实虚虚。
损不足。
益有余如此死者。
医杀之耳”。
考古史实《帛书易之要》中列出的孔子论损、益之道,你如果认真去读,可以读出结论。
损有余,补不足,反映在医学中,则为“阴平阳密”。
否则阳虚补阴,阴虚补阳,就是医杀。
对于“五行”、“阴阳”、“德”、“道”等《易经》用来说明“穷理尽性以致于命”的如此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得深刻了解:“阴阳”的实质是什么?“阴阳”的外形存在,内涵存有本质、本性是什么?7.2细说“五运阴阳”的真实内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治病必本于阴阳。
那么,中医是如何把握天地之道的阴阳的呢?再看《天元纪大论》中说法:“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据此可以说,中医把握阴阳,是落脚在“五运”的阴阳上。
“五运”之说在那里?书说在《太始天元册》中。
其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
□统坤元,九星悬郎,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如果指明了“九星”指什么?“七矅”指什么?人们将很容易的看到“天元”即古天文“历元”。
如果利用古天文星图,我们很容易的可为读者指出,九星指北斗七星加玄戈、抬摇两星,或者说辅弼两星。
自学中医必背100篇
自学中医必背100篇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经验总结让它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巧。
以下是自学中医必背的100篇经典,能够对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临床应用都有很大的提升。
1.《内经》系列《素问》、《灵枢》、《金匮》、《针灸甲乙经》等,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一,需要深入掌握。
2.《四书五经》系列《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易经》等,是中医哲学和精神文化背景的必修课。
3.《针灸大成》是古代针灸学专著,汇总了各种经验和技巧,对于学习针灸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伤寒论》是中医临床诊断的经典,对于了解中医诊疗方案和治疗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5.《金匮要略》是中医病症分析和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6.《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物学的重要经典,对于了解中草药的药性、临床应用和配伍禁忌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本草纲目》是中国草药学的总结性著作,囊括了许多重要的草药方剂和治疗原则。
8.《方剂精选》是中医方剂学方面的经典之一,对于学习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9.《丹溪心法》是中医望闻问切和中草药鉴别的重要著作。
10.《医林改错》主要是介绍中医学的一些误区和不正确的理论、疗法,对于提高中医的治疗水平和促进中医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1.《伤寒论古文注证》是详细地推演了《伤寒论》中各篇章的义理、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12.《三因极一病机》是中医病因与病机的经典著作,深入阐述了病因和病机对于疾病发生和治疗的影响。
13.《灵枢逆随》是中医针灸学中关于加强针刺调节的经典著作,对于实际技术操作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14.《温病条辨》是介绍中医温病、外感病、杂病等分类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的专业著作。
15.《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对于《灵枢》中各章节的详细解释和注释,快速增加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四小经典的学习顺序
中医学,博大精深,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经久不衰的四大经典名著(《黄帝内经》《神 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名著构建了中医学的“理、法 、方、药” 的一个整体系统。然而,千百年来,四大名著皆为阳春白雪,并非人人能识,迨后世 ,中医启蒙著作叠出,众人方可入门!欲想学得中医有成,必先从启蒙开始!医林浩瀚 ,然启蒙必先走入正轨,方能搭上博学的快车,在诸多中医启蒙专著中,广为流传的四 小经典才是上乘的入门经典。中医四小经典究竟是那几本书,众说不一,但大部分皆以 “珍珠囊补遗药性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哪些内容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知识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的第一步,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 中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发展轨迹和特色。
2.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等概念,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通过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疗原则。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脉诊等,通过这些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这些方法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5. 中医的养生理论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的养生理论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情志调摄等,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
6. 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草药学、方剂学、药用动物和矿物等。
中医药学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7. 中医文化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文化包括阴阳五行哲学、中医经典、名家医案等,了解中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和价值观。
结语中医基础知识涵盖了中医的起源、基本理论、诊断治疗方法、养生理论、药学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说,提高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内科学经典教材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下是一些中医内科学的经典教材:
1.《金匮要略》:这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中医著作,包含了不少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法。
该书主要以临证经验为基础,结合《黄帝内经》的理论,推广了多种中药方剂,成为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参考书。
2.《伤寒论》:这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经典中医著作,主要涉及温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预防治疗。
该书一方面回溯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一方面结合了张仲景的临床实践,成为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基础文献。
3.《医学入门》:这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一部中医内科学经典教材,内容包含诊断、病因、病理、方剂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以系统的学科结构,清晰的论述和具体的病例为特点,成为宋代中医学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4.《证候准绳》:这是唐代卢意所著的中医内科学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
该书以脏腑经络与气血津液为基础,详细阐述了疾病的证候特征和治疗原则,成为中医内科学领域中理论体系完整、实践性强的重要著作。
5.《温病条辨》:这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中医内科学著作,主要讲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病变过程、辨证论治等。
该书通过系统地阐述温病的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为中医内科学和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一些中医内科学的经典著作,这些书籍成为中医内科学不可或缺的经典教材,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的总纲。
2. 《伤寒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研究中医证候有重要意义。
3. 《本草纲目》:是中药学的启蒙读物,对于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方面有全面的介绍。
4. 《针灸大成》:是中医学中的针灸学经典,对于学习针灸有重要意义。
5. 《生命的智慧——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入门级教材,适合初学者阅读。
6.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是一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内容丰富、系统,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人阅读学习。
7.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是一本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教材,适合有一定临床实践基础的人阅读。
8. 《中医保健学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医保健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的教材,适合对中医保健感兴趣的人阅读。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经典著作,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医学入门》。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详细论述了经方治疗的方法和原则,对于诊断和治疗寒热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是晋朝张机所著,主要介绍了针灸和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温病条辨》是明代吴昆所著,详细记录了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温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入门》是宋代孙思邈所著,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经典的概念、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的精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内容要点和学习方法,并探讨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千年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为重要和有效的贡献。
文章结构的部分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在概述中,对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做一个简要说明,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来展开讨论。
首先,通过对四大经典的概述,深入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和特点,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着,探讨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价值和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正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的人,一本好的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中医学领域的经典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脏象理论等内容。
书中融合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2. 《中医养生常识精编》这本书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编写,旨在为广大读者普及中医养生的基本知识。
书中内容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涵盖了中医养生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调养、穴位按摩、气功调理等。
从生活角度出发,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知识。
3.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这本书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写的教材,适合于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读者。
书中内容结构严谨,分为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两大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技能的指导。
对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4. 《中医养生入门》这本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本中医养生入门读物,由中医师刘青石编著。
书中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实用性,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
对于想要修养身心、保持健康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指南书。
5. 《中医基础知识解读》这本书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编写的一本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读物。
书中以问答的形式解读了中医基础知识,如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的基本理论等。
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学习材料。
以上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本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相信这些书籍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先挖个坑,慢慢完善学习中医,比较难,相关的书籍浩如烟海,流派千差万别,如果没有穿透性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应变机智,没有内观禅修的基础,基本上是像盲人摸象一样。
可是,即使再难,也得知难而上,看看身边的朋友亲戚,一个个被庸医屠戮、肢解,下场惨不忍睹,没有智慧的情况下只能任人宰割,所以古人云: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既能利己,又能利他,何乐而不为呢,赶快抓紧时间学习吧。
这里列一个书单给大家,给出一些学习中医入门的书籍,供大家参考。
高校教材类:高校教材是入门不错的选择,当然自己看有点难度,最好三五同好一起研究下,或者找个老师讲解一下最好了,这些书不是必须,但最好是备用,是不错的学习提纲。
入门: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进阶: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参考:西医的教材也是需要学习的,了解现代医学的现状和内容。
中医诊断类:诊断类的书籍是中医必学的,就像打仗一样,先要知己知彼,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就必须掌握望闻问切这些最基本的方法。
入门: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 实践脉学(黄杰熙) 中医诊断学进阶:面诊、手诊等参考:西医诊断学中药类:入门:本草问答(唐容川) 本草备要本草三家合注评释(黄杰熙)进阶:参考:中药大辞典方剂类:入门:中医方剂学进阶:参考:医案类:入门:中医新课堂丛书经方实验录王孟英医案范文甫专辑醉花窗医案进阶: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赵绍琴温病著作参考:医话类:入门:长江医话黄河医话燕山医话北方医话南方医话进阶: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参考: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理论类:入门:思考中医生物全息诊疗法建议阅读次序: 医话?医案?诊断?中药?方剂?经典这样学习比较容易有兴趣,由易入难开始学习不怕糊涂,不怕不懂,只管看过去,只要在脑中留个印象就可以,以后会慢慢清晰了。
大家可以从帖子右侧的网上书城入口进入,各个网价格不同,选个性价比好的。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完整版)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完整版)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按个人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无疾这里把中医的学习,大致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
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
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内容;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明显不同的。
2 没有重点。
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同等重要;同为五脏,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地位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运和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
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
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
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
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
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
无疾相信,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学习方法可以逐渐开朗,还会在不经意间学到老先生很多宝贵的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
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是入门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几本适合中医入门的书籍。
1.《中医入门教程》这本书是中医专家精心编写的入门指南,内容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案等。
书中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快速入门,对于中医的整体认识及其应用有较为全面的介绍。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书中记录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诊疗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初学者可选择一些比较系统的注释版本来阅读,以帮助理解和学习。
3.《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常用方剂速查手册》这本手册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系统介绍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常用方剂,方便读者快速查阅和学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章节了解中医方剂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情况,提高诊疗能力。
4.《中医诊断学入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脉等信息进行疾病诊断。
该书通过讲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引导读者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该书学习中医的病证辨析和诊断思路。
5.《中医按摩与推拿学》中医按摩与推拿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身体,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书通过介绍中医按摩和推拿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手法,帮助初学者了解中医治疗的一种方式。
通过阅读以上书籍,可以初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此外,初学者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和课程,与中医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更好地掌握中医的精髓和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2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1.3 中医辨证论治1.4 中医的独特医用技术第二章:中医诊断技术2.1 中医四诊合参2.2 中医脉诊2.3 中医舌诊2.4 中医面诊2.5 中医问诊第三章:中医治疗技术3.1 中药治疗技术3.2 针灸疗法3.3 中医推拿按摩疗法3.4 中医气功疗法3.5 中医艾灸疗法3.6 中医拔罐疗法第四章:中医养生技术4.1 中医饮食养生4.2 中医运动养生4.3 中医药膳调理4.4 中医养生调摄第五章:中医预防技术5.1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5.2 中医防病护生5.3 中医季节养生5.4 中医草木养生5.5 中医络穴保健第六章:中医疾病诊疗技术6.1 中医妇科疾病诊疗6.2 中医儿科疾病诊疗6.3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6.4 中医外科疾病诊疗6.5 中医皮肤疾病诊疗6.6 中医肿瘤疾病诊疗6.7 中医神经疾病诊疗6.8 中医心理疾病诊疗第七章:中医特殊技术7.1 中医针刺拔罐疗法7.2 中医头面针疗法7.3 中医耳穴疗法7.4 中医腹针疗法7.5 中医痔疮独特疗法7.6 中医针药结合疗法7.7 中医药浴疗法第八章:中医经典文献8.1 《黄帝内经》8.2 《神农本草经》8.3 《伤寒杂病论》8.4 《金匮要略》8.5 《千金方》8.6 《温病条辨》8.7 《医学入门》第九章:中医现代科研技术9.1 中医药化学分析技术9.2 中医药分子生物学技术9.3 中医药生物制剂技术9.4 中医药药效评价技术9.5 中医药质量控制技术第十章:中医法律法规10.1 中医的法律地位10.2 中医的法律保护10.3 中医执业注册与监管10.4 中医疗技术的法律风险结语: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本全面的参考工具。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诊断到治疗,从养生到预防,本手册无疑是学习和实践中医医疗技术的宝贵资料。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目录一、《黄帝内经》二、《伤寒杂病论》三、《金匮要略》四、《神农本草经》五、《针灸甲乙经》六、《千金方》七、《本草纲目》八、《温病条辨》九、《千金药方》十、《医学入门》一、《黄帝内经》1. 阴阳五行理论2. 五脏六腑及其功能3. 经络与气血循环4. 疾病的发生机理5.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二、《伤寒杂病论》1. 伤寒的病因病机2. 病程及其治疗要点3. 杂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三、《金匮要略》1. 寒热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2. 养阴和补气的方法3. 止血和消肿的药物应用四、《神农本草经》1. 草药的分类和功效2. 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合适的草药3. 草药的炮制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五、《针灸甲乙经》1. 针灸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巧2. 主要穴位及其对应的疾病治疗3. 针灸的预防保健作用六、《千金方》1. 常用药方的制备和使用2. 针对不同症状的药方推荐3. 经验药方的传承与创新七、《本草纲目》1. 各类草药的性味与功效2. 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及其配伍3. 草药的炮制方法及其审方要点八、《温病条辨》1. 温病的分类和症状特点2. 温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3. 温邪与寒邪的辨证要点九、《千金药方》1. 方剂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2. 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3. 方剂的配伍禁忌与药物相互作用十、《医学入门》1. 中医学史与主要学派介绍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中药与针灸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上是关于中医书籍的目录,介绍了各个经典著作的内容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中医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健康服务。
中医药 中医四大基础与四大经典 简介
中医药中医四大基础与四大经典简介(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首要教学视频资料,足不出户,就让您完成中医学的课程,极力推荐,自学的朋友千万不能错过!此套光盘为中医必修课程,是中医的入门和基础)1、中医基础理论(2DVD ):辽宁中医药大学李德新教授主讲,共75集(初学者应该从这里学起,除了看视频,还需要自己好好看书,学中医需要大量的记忆,没有什么捷径)2、中医诊断学(2DVD ):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峰教授主讲,共75集(在中医基础理论学完后,对中医有了系统的认识,算是入门了,这时才能学习这门,诊断里面又很多东西是基础里的东西,所以如果基础学好了,这里可以省去很多精力)3、方剂学(2DVD ):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共82集(有了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的基础,就可以学习方剂学了,在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中会遇到一些药方,那时不用太去理会,不过现在需要下功夫了,因为方剂学需要强记的方子就有500来个,没有精力的话就背常用的100多个,其它的也要仔细看,最好能掌握。
对于方剂学的学习,背诵是一个要求,另外,还需要对君臣佐使能有理解。
)4、中药学(2DVD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讲,共79集(这门课需要与方剂学一起学习,因为方剂中会涉及很多的药,这时就需要中药的知识了,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先学这门,再学方剂,这样不会“头大”了。
学习中药学需要强记中药的药性和作用,西医的药理研究就不用去理他,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
建议可以先背大的条目,比如解表剂,这里面有那些药,清热剂里面有那些药,把这些记好之后,再去记每个药的具体作用和使用注意)医学光盘每盘十元,货到付款,省心防骗!订货电括壹伍零零陆伍陆伍陆柒伍视频资料医学音像视频免费下载光盘书籍目录中医图书vcd 碟片dvd 影碟光碟5、黄帝内经(2DVD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洪图教授主讲,共80集(学完基础课,就可以学习经典了,经典是中医的精髓,特别是这上面的列出的这几个经典。
中医10大经典+总字数
中医10大经典+总字数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
和经典著作。
以下是中医学中被广泛认可的10大经典:
1.《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书,系统总结
了中医对于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经典医书,主要介绍
了中医诊断和治疗肾虚、气滞、血瘀等疾病的方法。
4.《温病条辨》,是汤岳所著的医书,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千金方》,是孙思邈所著的医书,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
疗方法,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6.《医学入门》,是扁鹊所著的医学经典,对中医学的基本理
论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
7.《针灸甲乙经》,是华佗所著的针灸学经典,详细介绍了针
灸的原理、穴位和操作方法。
8.《本草纲目》,是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经典,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等进行了系统整理。
9.《外科正宗》,是王清任所著的外科学经典,对中医外科的
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10.《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吴鞠通所著的医学经典,介绍了中
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上是中医学中被广泛认可的10大经典。
总字数为 500 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懂点中医——入门篇一、阴阳——现实世界的变奏符1.阴阳的意义:解释万物演化动态的出发点。
2.阴阳的涵义:阳——推动,主导,刚执阴——守持,承应,柔顺3.现实中的阴阳地理环境、居住环境、男女性别、人体构造、季节气候、心理情绪、颜色、音乐。
4.动态地理解阴阳转化、交通。
变化中的守衡。
二、五行——现实世界的定位符1.什么叫"五行"?行者,道也。
天道五行。
2.五行的特性3.五行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4.从五行看世界(方位、生灵、五味、五色),一物而具五行。
三、精气——生命的创生之源1.生命的本质是精气的活动。
(聚散离合)2.精气来源于自然。
3.保守精气是养生之原则。
4.天年极寿四、天人相应——生命的有序性之源1.人与自然的统一。
2.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3.人体整体的统一。
4.病的人和人的病。
5.维护和谐,维护统一。
五、脏象经络——我们身体的构造图阴阳五行确实是一套宏大而深奥的理论。
试想一下,要将整个庞大的宇宙万物都收纳到这么一个袋子中,其中玄机实在不是一下子就能都弄懂的。
就象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结果很简单,而其中的推导过程而公式背后的哲学意义,则少有人能详之。
好在我们不需要去推求这些神秘的东西,而只要知道一些现成的常识,然后依葫芦画瓢去用就是了。
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如何从阴阳五行来分析人体的结构,还有其中运转的机理。
千万不要认为这很复杂,虽然现代医学总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但从中医来看却很简单!1.生命的运转原理阴化阳(异化);阳化阴(同化)——新陈代谢2.五脏六腑——精气的生化工厂(1).心:主神明;主血脉;应舌;在志为喜(政权首脑)(2).肺:主气;主皮毛;应鼻;在志为悲(行政机构)(3).肝:主疏布;主筋;应目;在志为怒(商业流通)(4).脾:主运化水谷;主肉;应口;在志为思(产业部门)(5).肾:主藏精;主骨;应耳;在志为恐(金融、储备部门)(6).胃:主纳谷(7).胆:主生清去浊(8).膀胱:主储藏、排泄水液(9).小肠:升清泌浊(10).大肠:传化糟粕(11).三焦:水谷精气流通的道路3.十四经络——真气流通的互联网(1).经络分部(2).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4.营卫气血——生命活力的载体(1).营卫(2).气血六、风寒暑湿——自然气候的常与变1.风(1).风的特性:百病之长?风性动摇?侵犯阳位(2).内风和外风2.寒(1).寒的特性:收引,凝滞?寒伤阳气(2).内寒和外寒3.暑(1).暑的特性:蒸迫,耗散?暑多挟湿(2).阴暑和阳暑4.湿(1).湿的特性:湿性重浊?湿性缠绵?湿阻气机(2).内湿和外湿5.燥(1).燥的特性:燥伤津液(2).内燥和外燥6.火(1).火的特性:火性炎上?火热伤津?火盛动血(2).虚火和实火7.毒(1).表现特点:(2).危害:七、痰瘀虫毒——内生邪气1.痰饮——体内的"垃圾"和"氓流":(1).概念:津液代异常,停积于局部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经常咯痰或呕吐痰涎,胸背怕冷,局部板着不适,恶心欲吐,易晕车晕船,困顿易睡,舌苔白腻或黄腻,多见于吸烟、饮酒、肥胖之体及好食高脂、高糖、高胆固醇之人。
(3).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4).危害:阻碍脏腑正常气化流通,导致肺、脾功能下降,影响精神和体力。
进一步发展沉积于血脉,影响心、脑脉络的畅通,引发相应的脏器损害。
2.结气——交通堵塞是个问题(1).概念:气机运行障碍,郁阻于脏腑经络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腹胀,腹痛,胸闷,或胸腹间难以名状之不适感,嗳气,肠鸣,得矢气而快。
或有两胁胀痛,喜欢叹气,常见于心情压抑、工作紧张、多心多虑、神经质之人。
(3).危害:引起脏腑机能受阻,影响脏腑之间功能协调,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动荡和紊乱。
进一步发展导致血液和痰饮的郁积,引发积滞的产生。
3.瘀血——人体内也有"坏账(1).概念周围一圈偏黑。
:血液运行异常,溢于脉外或阻于脉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局部脉络青紫或黑色,或有见脉络明显曲张,或部位固定不移的刺痛,或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瘀斑,或口唇、舌质紫暗,或爪甲干燥,表皮干厚脱屑,轻度的仅表现为爪甲一般皮肤颜色偏干黑,常见于缺乏运动、久病体虚邪盛、或病在心、肝血分的患者。
(3).危害:引起血脉郁阻,导致经络局部或脏器功能的实质性损害,可以结合其它邪气(如寒、痰等)形成更顽固的病理,也可以单独逐渐发展引起出血或引起脏器功能衰竭。
4.宿食——生产过剩,货物成垃圾:(1).概念:食物不能正常运化,停积于胃肠所引起的病理产物。
(2).表现特点:上腹部饱胀,嗳气频频,带有食臭气,厌食,口臭,舌苔腻;还有的表现出食后乏力,四肢发热,腹泻等。
多发生于暴饮暴食,或长期摄入过度热量(高脂、高蛋白、高糖),喜欢较滞腻的食物(如粽子、红烧肉、面疙瘩、黄豆等、奶酪)的人。
(3).危害:引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进而造成相对的营养不足。
宿食长期停留会向痰热转化,病邪从胃、肠向肝、心、肺发展,引起相应脏器经脉阻滞,功能迟钝,使人的体力下降。
5.虫邪——深藏不露的"腐败分子":(1).有形的虫和无形的虫(2).表现特点:破坏和侵噬局部组织,消耗养分和精气,引起局部的功能和结构失常。
其具体表现往往随虫邪侵犯的部位而异。
一般以胃肠多见,如肠胃有虫多表现出腹痛、食欲亢进而身体消瘦、睡觉磨牙、喜食异物(如米、泥土等)。
虫证发于牙齿则出现龋齿,痨虫发于肺则形成肺痨,虫发于皮肤可出现疥、癣、皮肤溃疡之类的病证,另外还有象丝虫病、血吸虫病等,其表现十分复杂多样,无一定之迹象可查。
但很多虫证往往可以在面部、手部、巩膜上找到明显的虫斑。
另外虫证在湿热体质和肝气较旺的人也较易出现。
(3)."尸虫"与人体衰老、艾滋病、癌证等。
(4).危害:破坏脏腑经络,引起相应功能异常和结构损坏;消耗气血精气,日久导致人体正气衰竭。
八、自我诊察——有病早知道1.我虚不虚(1).气虚:表现:语声低弱,活动易气喘,容易疲倦,四肢乏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舌体偏胖,脉象偏弱。
(2).血虚表现:面色不濡润亮泽,偏黄或偏白,容易头晕、心悸、健忘,头发和皮肤也常失去滋润,舌质很淡,脉象偏快而且细。
(3).阴虚(精亏)表现;多见于体形偏瘦者,面色及皮肤干而偏黑,畏热而耐寒,性格活跃而浮躁,对外界事务常过于敏感,容易发生咽喉肿痛等"上火"表现及其它各种火毒症。
舌体偏瘦,脉细或弦。
(4).阳虚表现:形体偏胖居多,但也有正常或偏瘦体形者。
喜温而恶寒,上肢或下肢不温,皮肤偏白,性格较安静,反应偏迟钝,容易发生关节痹痛及水肿、咳喘、泄泻等寒伤阳气的病证。
舌体偏胖大,舌面水分较多,脉沉。
2.火体还是寒体火体:面色偏红,常于颜面的额、口、鼻周围易生粉刺,喜食凉、润之物,食辛辣则易加重上火,大便易结,小便偏黄,怕热,四肢不畏寒,舌体偏红,舌苔偏黄。
大多为身体素质较好,喜欢运动或有阴虚倾向的人。
南方人多见。
寒体:面色偏白,四肢不温,容易生冻疮,喜温热,畏寒凉食物,食冷则易腹泻。
小便白,大便偏稀,舌体淡或偏暗,舌苔白。
大多为缺乏运动,身体较差或有阳虚倾向的人。
北方人多见。
3.痰湿怎么看表现:大多数见于肥胖体质或常有烟、酒嗜好及贪食的人。
有的表现为咳嗽咯痰,而有的仅表现为咽中有痰,有的表面上没有痰的症状但舌苔厚腻。
平时容易困倦,或有恶心、易晕、乏力等症。
4.你的经络通不通表现:经络不通在人体有很多表现,但典型一般表现在关节、韧带功能失常。
局部有疼痛、堵塞、肿胀、麻木、畏寒或发热等症,局部活动障碍或完全瘫痪。
常通过按摩、点压、叩击后减轻。
如果是头面部的话还可引起头痛、耳、目、鼻等五官功能不利。
有时经络痹阻也容易发生于胸肺部,引起背痛、心前区痛,胸闷等症。
如果和痰(体内代谢郁滞产物)结合起来还可形成体内外的肿块。
5.望色看舌知百病(1).舌质:胖舌——脾虚或阳虚;瘦舌——阴虚;淡白舌——血虚;红舌——热;紫舌——寒或瘀;瘀斑——瘀(2).舌苔白厚苔——痰湿;黄苔——热;干苔——津亏;滑苔——水气;剥苔——胃气虚;黄腻苔——湿热一、精神调摄1.神与形的关系(1).形生神(2).神御形(3).形神相抱2."心死则身生"(1).恬澹虚无,真气从之(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平平淡淡才是真(4).千年大药3.有害的情绪(1).怒:伤肝,动气,动血(2).悲:伤肺,泄气(3).思:伤脾,结气(4).恐:伤肾,伤精,下气(5).惊:伤胆,伤心,乱气(6).喜:伤心,伤阳(7).忧:伤心,伤脾,滞气4.战胜和超跃自我(1).打好基础,煅练体魄(2).移情易性,离爱别苦(3).广见多识,修生养性(4).有容乃大,三思后行(5).超尘拔俗,返朴归真二、饮食调养食物不仅仅是食物(1).食物为我们提供些什么?食物是人体能量和物质的来源食物都有偏性从一定意义上说,食物就是药物(2).选择你需要的食物你了解你身体的需求么?好营养不一定代表好身体选择食谱也要"辨证论治"尊重自己的口味饮食原则(1).味宜清淡(2).饮食有节(规律、节制)(3).灵活调济(花色、搭配)(4).入乡随俗烹饪调制(1).炒:去寒,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健脾开胃。
(2).蒸:蒸汤可以养胃,补益而不滋腻。
其它食品蒸制后也有助于消化。
(3).煮(煲汤):充分融出营养,助脾胃运化。
又水制性柔,利于滋养脏腑气血。
另外可加入中药制成药膳。
(4).煎(烤、烧、煨):味香可以开胃,质地焦脆可以健脾,但相对不好消化,容易上火。
(5).腌制:更加入味,可增强食欲。
但多食不利于经脉流通。
食物特性(1).主食类大米——甘,平,养胃生津。
粳米生津更佳。
糯米能补肺阴,但偏滞腻。
晚米质柔营养较好,早米质硬胃弱不宜。
面食——甘,平,补脾益气,长肌,亦能养心气。
面食宜发酵后食用宜消化,否则碍气。
面条质柔养胃亦佳。
麦片质燥,可健脾益气,但阴虚燥火者不宜。
玉米——甘,平,补中健胃实脾,亦能利水去湿。
红薯——甘,平,补脾益气充肌。
苡米——甘,平,健脾泄热利湿。
(2).蔬菜类?叶菜类青菜、小白菜——养胃生津,泄热除积滞。
入肺、胃。
大白菜——生津,益胃,养肺阴,清热利水。
入胃、肺。
包菜——养胃益肾,利心气,通络散结气。
入心包、胃。
菠菜——清肝解毒,凉血,润燥通肠。
入肝、胃。
韭菜——行气通经,活血通阳,温肾除痹。
入心、肾。
苋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入肝、大小肠。
空心菜——利水渗湿,滑肠润胃,泄热止淋。
入肺、肠。
芹菜——理气燥湿,平肝凉血。
入肝、胃。
生菜——清热降火,生津,疏利肠胃。
入肺、肝、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