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的()。
A. 知识教育B. 思想教育C. 道德教育D. 技能教育答案:C2.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A. 学习能力B. 创新能力C. 道德品质D. 专业技能答案:C3. 德育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以身作则D. 强制灌输答案:D4. 德育的实施方式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答案:D5. 德育内容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 道德规范B. 法律知识C. 社会公德D. 个人修养答案:B6. 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B.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C. 促进学生情感发展D.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答案:B7. 德育评价的主要方式是()。
A. 成绩考试B. 行为观察C. 心理测试D. 问卷调查答案:B8.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
A. 严格要求学生B. 放松对学生的管理C. 以身作则D. 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答案:C9.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
A. 被动接受B. 主动参与C. 抵制教育D. 忽视道德规范答案:B10.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应该()。
A. 完全依赖学校教育B. 积极参与C. 忽视家庭教育D.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德育的实施途径包括()。
A. 课堂教学B. 课外活动C. 社会实践D. 家庭教育E. 所有选项答案:E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以身作则D. 强制灌输E. 寓教于乐答案:ABCE3. 德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
A. 道德规范B. 法律知识C. 社会公德D. 个人修养E. 所有选项答案:E4. 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B.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C. 促进学生情感发展D.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E. 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答案:BCE5. 德育评价的方式包括()。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 道德观念B. 法律意识C. 社会责任感D. 爱国情怀答案:D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A.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B. 以学生为中心C. 德育与智育相结合D. 所有选项答案:D3. 德育教育中,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德育方法?A. 榜样示范B. 情感教育C. 强制灌输D. 社会实践答案:C二、填空题1.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2. 德育教育的实施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原则。
答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三、简答题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德育教育应如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答案:德育教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环境。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原则,使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辅相成。
四、论述题1. 论述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有道德底线的公民。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等,这要求德育教育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学校在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请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原理考试范围
德育原理考试范围一.填空题1.德育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
2.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是三条:第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3.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拉思斯和他的学生哈明、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的教育。
4.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5.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6.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7.提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是皮亚杰。
8.德育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
9.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提供成长基地、创造内在的需求、.左右运作模式。
二.名词解释1.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4.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5.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6.思维训练法:指的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三.简答题1.德育的主要功能(1)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2)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道德原则的学习相结合以形成社会理性,乃是个体发展功能发挥的重要内容。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2.谈谈你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1)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
德育原理重点
德育原理重点1、守一: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望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重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在德育过程的理解上,中国德育界较长时间认可一种“转化理论”。
所谓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作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正确的理解是: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古代德育的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现代德育的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5、德育的理论形态: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是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8、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德育效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所以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2.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评价的形成。
3.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实践。
9、德育的主要功能(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是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2、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3、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包括个体生存功能、发展功能。
享用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对平衡系统的作用。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分值分布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生长或建构的过程;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方面;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所谓“自由”,就是道德认识的最高境界;7、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应包括:①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②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③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④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8、德育的主体的分化:①专门的德育工作者;②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往往被误解为非德育工作者9、对德育主体的正确认识应包含:①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②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③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10、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三维度: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11、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①德育师资的培育;②德育主体的自修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1、德育目的的功能:分为教育功能和道德功能;教育功能的表现:①导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评价功能;道德功能的表现:①引导性功能②规范性功能2、德育目的的类型: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社会本位: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人,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个体实现社会化;个人本位: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等,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是指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3、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4、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③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进程;④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⑤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1、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为: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2、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及其重点课题的思考了解:①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②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③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④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教育”的教育;3、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有:①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②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在于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多无与伦比的高度;③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于安排方面:在于既要有认知的因素,还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④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在于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4、活动过程对德育的意义:①德性的本质是德行;②活动的德育意义㈠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㈡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㈢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②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③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6、隐形课程的概念: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 7、德育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第八章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1、德育过程的特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2、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3、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是学校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是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矛盾;4、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③注意“教育性活动与交往”的安排;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5、选择德育方法的完整依据应当是:用最经济的方式求得最大最佳的德育目标的达成;6、德育方法的特点:①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较为特殊;首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水平;其次是知识性道德概念水平;最后是内在性道德观念水平;②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一是道德教育过程中身教重于言传;二是道德教育价值性使教育意图的处理变得困难;③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的复杂程度高;德育效果取得的情境性、长期性和反复性7、案例分析方法论上的德育方法: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具体的德育方法:①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②情感陶冶法③理想激励法④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⑤修养指导法第八章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1、微观系统是指成长中的人同他们的直接背景之间的关系,如家庭、学校、邻居;中间系统是具体个人在一生的特殊阶段与其重要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家庭、同辈小团体、学校、工厂、教会等;宏观系统指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法律、政治体系等;中观系统:社区2、建构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发挥学校、政府、社会的主体性;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④优化德育社会环境的策略加大净化文化环境力度;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一、选择题1.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他们的()。
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艺术素养D. 体育技能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个性B. 以身作则C. 正面引导D. 所有选项3.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4.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 德育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简答题6.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7.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8.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9.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10.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等。
请分析这些活动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作用。
参考答案:1. B2. D3. D4. 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品德5. 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6.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7.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德育为智育提供道德支撑,智育为德育提供知识基础;德育与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8. 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面临的挑战包括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网络环境复杂化等。
9.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德育方法单一等,改进措施包括更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德育的基本要求和规律,总结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对象的选择、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的选择、德育过程的组织、德育评价的标准等。
3. 德育原理的实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实施德育原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特长等因素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最后,要注重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能简单地以成绩评价为唯一标准。
4.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包括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制定和德育评价的标准;其次,要注重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的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最后,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5. 德育原理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有何影响?德育原理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总结。
德育原理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指导原则,贯彻德育原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理解和贯彻德育原理,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2.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或者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精确4.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道德的本质判断P65-685.德育的目的、任务只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功能、实效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6.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规范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他律,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一种自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发自“本心”而非“良心”;>理解7.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掌握8.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理解;意念性知识、符号性知识;9.“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儿童的道德学习是由内而外的;10.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或人的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有哪几个: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道德行为上则是完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价值的“自然流泻”就是具有中国古人所言的“圣贤气象”重点理解一下11.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的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1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13.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1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14.德育目的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表现为三点: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15.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是提升人格,是应然的状态,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于养成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德性;16.何谓“品德”,国内的两大理论:①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品德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17.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填、精确18.德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德育目的是通过德育目标实现,大的方面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细化、分层次目标;19.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表现如下: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20.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哪些属于基本的道德品质P170-171选择21.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爱“祖国”与爱“国家”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概念,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22.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精确掌握23.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重点或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它的“显性化”;精确掌握德育的隐性课程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24.信仰道德教育好好看,大题“信仰道德”是一个来源于宗教道德理论的概念,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或者说它是人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等的总和;人生观也称人生价值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方面的表现,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怎么对待人生、度过人生和在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人生观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等方面;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实际上所要完成的是个体终极价值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了这一体系,道德生活才可能有最后的依托;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侧面;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与追求;在学校德育中,理想教育的主要内涵是生活理想、事业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三个方面的教育;生活理想是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一种设定和追求;事业理想是个体对理想职业的憧憬和追求,社会理想教育应当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未来社会最美好或终极状态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社会目标的追求;三者之间的关系:1.生活理想、事业理想、社会理想是不可分离的;生活理想是理想结构中的基础,职业理想建立在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而职业理想是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实现的中介;社会理想则是生活与职业理想的方向指导;2.由于三者的统一关系,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时如果孤立地进行某项理想教育,就肯定会导致教育上的偏颇;25.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东西,这主要是以下几点:1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 2从影响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3.从影响的计划性角度来看,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4.从影响效果上看,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等特征;26.三纲八条目:在大学中作了规定“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不仅包含“三纲”的含义,而且揭示了“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八条目”,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节选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27.本质的德育过程体现的是德育对象获得价值建构或道德自主建构,德育主体发挥价值引导或道德价值引导;2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性与多端性3引导性与整合性29.“传统”的和“现代”的德育过程观的上述区别不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一种观念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另一种观念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上体现的是转化说;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德育主体要完成的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德育对象老师:道德价值;学生:道德对象30.为了使品德评定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应做到:1.阶段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的统一;2.品德评定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1.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有: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3.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4.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32.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1.教师的师爱 2.环境陶冶 3.艺术陶冶33.德育方法组合的三项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34.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1.提供成长基地 2.创造内在的需求3.左右运作模式35.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1.社会环境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潜在的样式;2.范式定向36.社会环境对于德育环境影响的现实性是: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指具有德育潜在或可能价值的社会环境;37.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理解。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考点汇总
1、考试内容2、考试题型——共4大题型题型数量分值405*5'252015*1153、课程重点3、课程重点4、课程难点5、复习建议6、应试技巧考过逢必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原理的特点例题【正确答案】考点2: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发端于苏格拉底考点2: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3: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考点3: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育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4: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例题【正确答案】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概念与大德育观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考点1:德育概念与大德育观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2:德育的本质首先应该明确本质的内涵事物是什么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3:德育功能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4:德育的主要功能个体的品德发展本体性功能。
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智能发展功能和享用性功能。
考点4:德育的主要功能社会发展所发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例题【正确答案】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的起源生物学前提社会现实基础考点1:德育的起源劳动和交往人教育内容介质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2:原始社会的德育特征【选】生活式习俗传承全民性。
口耳相传和榜样示范。
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3:学校德育的产生与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奴隶社会独立的教育形态飞跃考点3:学校德育的产生与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组织化程度增强等级性明显凸显阶段性神秘性实施具有明显的经验性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4: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5: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选】【简】个人全面且自由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全球化多种观念的交流与冲突中不断变革。
德育考试知识点总结
德育考试知识点总结一、道德教育概述道德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行为规范。
二、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1.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和美好价值的喜爱和追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情感取向和健康的心态。
2. 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三、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1. 基本道德规范。
即社会公认的基本道德要求,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互助友爱、勤劳守纪等。
2. 文明礼仪训练。
指的是社交礼仪、餐桌礼仪、交往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3. 美德教育。
即诚实、勇敢、守信、感恩、友善、宽容、自律等品质的培养。
4.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包括中国传统的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的教育。
5. 法制教育。
即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道德教育的目标1. 健康人格。
即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稳定的情感态度,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 积极品德。
即热爱劳动、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心系社会的品德。
3. 良好的行为规范。
即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勤奋好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4. 社会责任感。
即具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关心社会环境、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感。
五、德育考试的重点知识点1. 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包括道德教育的定义、目的、内容和重点任务。
2.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包括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手段。
3. 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有效途径。
4. 道德模范的培养和表彰。
包括道德模范的概念、价值和培养方式。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定稿版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分值分布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
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
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自考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自考一、选择题1.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艺术修养D. 体育技能2.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A. 课堂教学B. 家庭影响C. 社会实践D. 所有选项3. 以下哪项不是德育的内容?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C. 个人主义教育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简答题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2. 描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
三、论述题1. 论述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
德育原理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道德品质2. 答案:D. 所有选项3. 答案:C. 个人主义教育二、简答题1.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公民打下基础。
2. 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德育、智育和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
智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体育则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
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智育可以为德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德育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知识。
德育与体育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而德育则可以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
三、论述题1. 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的方法:- 确立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
- 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使之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 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增强德育的实践性。
- 强化师德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 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此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考生应根据实际考试要求和教材内容进行复习。
德育原理重点(归纳)
(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矛盾是: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的依赖性减少而自主性增强,他们开始出现一种自控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此阶段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是父或人物。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什么是道德认识呢?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情景、道德关系、道德规范的认识和评价,最终要升华到对社会共同重要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有什么作用?
道德认识帮助个体认清道德情景与关系;
道德认识告诉个体,我们的社会更倾向于怎样的选择与行动;
道德认识是交流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的基础。
他认为,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他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发展自主性是很必要的,否则儿童的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或者变得过分羞怯,难为情,或者变得疑虑。当然让儿童实现自主时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以便为将来参加法制生活有所准备。
(三)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这一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主动性与内疾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开始进行各种运动。
一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一个性冲突二目标冲突三规范冲突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一目标趋同二尊重信任三心理相容四智能互补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类型集体组织关系教育促进关系心理情感关系专制型权威管理控制一切畏惧服从放任型松散放任疏于指导冷淡疏远民主型合作协调教育指导与自我教育尊重信任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三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策略一尊重与爱护1从哪些方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学生发展的现状提出合理的目标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公正对待学生公正是信赖的基础宽容对待学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协调统一而非全知全能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2对于学生需要注意避免的误区偏爱依照主观情绪错爱爱才爱钱爱地位溺爱一味放纵袒护泛爱事无巨细全盘掌控不爱对学生淡漠缺少关注爱法不当纯粹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鲁东大学成人教育德育原理(A)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分)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参考答案: A2.(2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参考答案: B3.(2分)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 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A.全面性评定B.内差评定C.否定性评定D.肯定性评定参考答案: B4.(2分)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参考答案: B5.(2分)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参考答案: A6.(2分)关于德育与品德发展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水平B.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方向C.德育受品德发展规律的制约D.德育决定人的品德发展速度参考答案: C7.(2分)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参考答案: C8.(2分)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参考答案: C9.(2分)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A.班杜拉B.柯尔伯格D.凯洛夫参考答案: A10.(2分)“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人类进步”属于A.纪律教育的内容B.道德教育的内容C.法制教育的内容D.政治教育的内容参考答案: D11.(2分)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参考答案: C12.(2分)学校德育管理的中心环节是A.确定德育目标B.研究德育规律C.制订德育计划D.开展德育活动参考答案: D13.(2分)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参考答案: B14.(2分)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A.周会C.晨会D.队会参考答案: D15.(2分)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这要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B.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D.持续性和连贯性规律参考答案: C16.(2分)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参考答案: A17.(2分)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参考答案: B18.(2分)学校德育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参考答案: B19.(2分)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确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B.形成优良班风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D.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参考答案: C20.(2分)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A.柯尔伯格B.洛克C.杜威D.卢梭参考答案: A二、判断题1.(2分)德育的本质是育德。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德育原理试题一:1. 德育原理是什么?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请列举并解释德育原理中的几个重要理念或原则。
3. 在实际教育中如何贯彻德育原理?请提供一些实例。
答案一:1.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原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良好学校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2. 重要的德育原理包括:a.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个体的价值为中心,关注个体全面成长。
b. 身心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健康成长。
c. 以德育为纲:将德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贯穿教育全过程。
d. 情感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
e. 行为规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3. 在实际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a. 设立德育课程: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教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念。
b. 情感关怀: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c. 值得效仿的榜样: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学生向优秀行为看齐。
d. 课堂实践: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
e. 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试题二:1. 请解释什么是“以德育为纲”原则,并说明其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2. 为什么情感教育在德育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有效开展情感教育?3. 请选择一个德育原理,并结合你的亲身经历,阐述你对该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二:1. “以德育为纲”原则是指在学校德育中,将德育教育置于首要位置,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置德育课程,通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注重日常教育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校园文化建设。
2. 情感教育在德育中非常重要,因为情感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核心之一,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原理重点
德育原理重点德育原理第七章德育手段一、语言(一)规范性用语1、祈使句:禁令、指令、倡议2.陈述句:建议、期待、希望3.疑问句(二)评价性用语1.表扬2.批评(三)解释性用语二、榜样榜样是一种学习对象,有好坏之别。
三、情境(一)说明情境(二)实验情境(三)体验情境(四)道德两难情境(五)体谅情境(六)后果情境(七)冲突情境(八)模拟情境说明情境和实验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体验情境有助于学生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两难情境、体谅情境、后果情境、冲突情境均属问题情境。
前一种问题情境适于激发学生进行道德探究,发展道德思维能力;后三种问题情境适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想象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人际—社会意识或道德敏感性。
四、环境在有效的道德教育氛围中,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影响。
●物质环境:校园环境的美化课堂教学环境的的美化●精神环境:学校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的校风、班级的班风课堂教学的状态与气氛五、体验六、奖赏与惩罚(一)奖赏●表扬是对行为或态度的肯定性评价,奖赏是伴随这种评价的外部强化,是表扬的一种辅助手段。
●奖赏包括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
(二)惩罚●批评是对行为或态度的否定性评价,惩罚是伴随这种评价的外部刺激,是批评的一种辅助手段。
1.惩罚的三条基本标准(1)必须是学生违反道德规则的后果(2)是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意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3)必须由权威执行惩罚是权威对违反道德规则的学生有意施加的某种痛苦或不快。
2.惩罚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1)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惩罚(2)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3)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4)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第八章德育方法一、说服(一)说服与压服●说服强调以说理的方式使学生心服口服,也就是要以理服人。
●压服则是以权威、权力、威胁、恐吓等强制性方式使学生屈服。
(二)说服与说教●说服强调向学生讲道理,既要求证据充分、推理符合逻辑,也要求老师所采用的证据和推理方式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
A. 知识教育B. 思想教育C. 道德教育D. 技能教育2.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习惯C. 塑造人格D. 增强能力3.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B. 因材施教C. 循序渐进D. 所有选项都是4.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A. 课堂教学B. 日常生活C. 社会实践D. 所有选项都是5.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A. 知识水平B. 道德品质C. 学术成就D. 艺术修养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德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_________的培养。
7. 德育的过程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
8.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公德教育。
9. 德育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锻炼等。
10. 德育评价应注重学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2.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13. 描述德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15.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五、案例分析题(共3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决定开展“文明礼仪月”活动。
请分析该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D4. D5. B二、填空题6. 思想品德7. 知识传授品德培养8. 个人品德家庭美德9. 言传身教情感陶冶10. 品德表现行为习惯三、简答题11.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值分布
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
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
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
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
么?”
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
德育目标的确定。
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
性)功能。
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
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
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
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
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
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
方面。
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
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
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
的理解。
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
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
(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
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所谓“自由”,就是道德认识的最高境界。
)
7、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应包括:①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②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
③应当做到德育与“心
育”的统一。
④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8、德育的主体的分化:①专门的德育工作者。
②非专门的德育工作
者(往往被误解为非德育工作者)
9、对德育主体的正确认识应包含:①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
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
②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
③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10、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三维度: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11、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①德育师资的培育。
②德育主体的自修(德
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1、德育目的的功能:分为教育功能和道德功能。
教育功能的表现:
①导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评价功能。
道德功能的表现:①引导性
功能②规范性功能
2、德育目的的类型: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人,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个体实现社会化。
个人本位: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等,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是指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3、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
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4、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
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进程。
④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⑤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1、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为:文明习惯、基本道
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2、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及其重点课题的思考(了解):①基本文明习
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②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③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
④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教育”
的教育。
3、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有:①在教育目标和对
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②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在于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多无与伦比的高度。
③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于安排方面:在于既要有认知的因素,还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
④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在于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4、活动过程对德育的意义:①德性的本质是德行。
②活动的德育意
义㈠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㈡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㈢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
性原则;②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③活动课程应当与
社会生活相统一。
6、隐形课程的概念: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
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
7、德育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
化。
第八章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1、德育过程的特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
整合性。
2、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3、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是
学校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是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矛盾。
4、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①保持教育
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
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③注意“教育性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选择德育方法的完整依据应当是:用最经济的方式求得最大最佳
的德育目标的达成。
6、德育方法的特点:①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较为特殊。
(首先是
具体的道德概念水平;其次是知识性道德概念水平;最后是内在性道德观念水平。
)②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
(一是道德教育过程中身教重于言传;二是道德教育价值性使教育意图的处理变得困难。
)③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的复杂程度高。
(德育效果取得的情境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7、(案例分析)方法论上的德育方法: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
人法、系统或综合法。
具体的德育方法:①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②情感陶冶法③理想激励法④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⑤修养指导法
第八章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1、微观系统是指成长中的人同他们的直接背景之间的关系,如家庭、
学校、邻居;
中间系统是具体个人在一生的特殊阶段与其重要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家庭、同辈小团体、学校、工厂、教会等。
宏观系统指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法律、政治体系等;
中观系统:社区
2、建构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发挥学校、政府、社会的主体性。
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
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政治、经
济、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
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④优化德育社会环境的策略(加大净化文化环境力度;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