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经济学人性假设走向政治学的可能与贫困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人性假设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将探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人性假设,通过分析不同人性假 设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研究公务员激励机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 指人们对人类本质的共同认识和假设,这些假设会影响我们对激励方法的选择和 运用。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人性假设包括“经济人”、“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
总之,本次演示从“政治人”的人性假设视角对公务员晋升制度的激励作用 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公务员晋升制度在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提高工作绩 效和增强组织承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也存在晋升标准不够明确、晋升渠 道单一等问题。为充分发挥公务员晋升制度的激励作用,我们建议相关部门明确 晋升标准,建立多元化的晋升渠道,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次演示分析了不同人性假设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影响。针对不同的人性假 设,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以更好地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 “经济人”假设,激励机制以物质激励为主;对于“社会人”假设,注重社会激 励和团队激励;对于“自我实现人”假设,能力激励和挑战性工作;对于“复杂 人”假设,采用综合激励的方式满足公务员的多样化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公务员的自我实现需求主要体现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 和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满足这种需求,有助于激发公务员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
四、激励机制的探讨
1、薪酬激励机制:通过给予公务员合理的薪酬待遇,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 全需求。合理的薪酬制度应综合考虑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能力、岗位和物价等因 素,以保证公务员的薪酬与市场接轨,避免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二、背景介绍
人性需求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内在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 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公务员作为个体,同样具有这些人 性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公务员人性需求对工作行为的影响,以及 如何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满足这些需求。
“经济人”假设对政治学若干问题的解释
“ 经济人 ” 假设是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基石 之一 英 国古典 自由 主义经济学家亚 当斯 密在 1 7 7 6年发表 的《 国富论》 中首次 创建 了“ 经 济人 ” 假设的范畴 , 在书 中. 斯 密写道 : “ 我们 每天所需 的食 物和饮料 . 不是 出 自 屠户 、 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 , 而是 出 自 他们 自 利 的打算 。 我 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 , 而说 唤起他们利 已心的话 。我们不说 自 己有需要 , 而说对他们有利” Ⅲ . 可见 。 他认为 . 经济社会 中. 人天生具有 追求 自身利 益的动机 .这也 就是 市场交易 中存 在的人 的 自 利 性的问
题 。斯密的观点为后来 许多的政治经济学家所借鉴 . 并经过 新古典经 济学 、 制度经济学 、 公共选择学派 的发展之后 . “ 经济人 ” 假设 变得 比较
成熟 . 并在政治学中渐渐显露头角 经济人假设 有两个特点 : 自利和理性 自利是一种品格 。 而理性则 是一种能力。人 的 自 利性主要表现在人受 自身利益的驱使 . 追求 目 标
最大化。总是希望 以最少 的付 出获得最多的利益 . 知道这种效益受 到 抑制为止。人的理性表现 在人在进行活 动的时候总是会进行 各种成 则 , 都会进行 比较 和算计 。政治选举过程 中 。 选民手中的选票 , 就像 经 本一 收益 的比较分析 . 企图把支付成本 降低到最少 济市场上顾客手 中的钞票一样 . 他决定投 给哪一个政党 . 哪一派政 治 家。 购 买了他们 的政 策纲领 . 这个党及其政治 家就上 台执政 。 2 . 自利 V S政治领域 中的人性 公共 选择学派还 主张个人还 可以采取 “ 脚 投票” 的方 式对待公 共 各 门科学在研究的时候 都会隐含着一个基本 的出发 点 . 这就是关
专家指出“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反科学的
专家指出“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反科学的
来源:察网
“经济人”实际上就是资产者。
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有一个
前提,即认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的利己主义者,
换句话说,都是“经济人”,这是人的不可更改的、永恒的本性。
几乎
所有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新自由主义者,都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
假设。
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经济人”假设,其目的是掩盖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关系。
从哲学上讲,“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因而是反科
学的。
从政治上说,“经济人”假设是资产阶级学者反对社会主义的重要
工具。
从经济上说,“经济人假设”是为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
所有私有
化的观点都是由这里推论出来的。
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详细讲。
从思想上说,“经济人”假设是在宣传没落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的升级,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下面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欢迎阅读收藏。
一、“经济人”的假设(一)“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要点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而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不关心,只关心个人,而且其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2.只有少数人是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的,他们能自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
这些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来。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与“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管理是领导者的事,与广大被管理者无关。
(二)为使被管理者努力工作,必须强迫他们、控制他们,用惩罚威胁他们,同时用金钱、福利引诱他们,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三)主要采取任务管理的方式,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各种科学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加强对被管理者的控制,以保证任务的完成,而无需考虑被管理者作为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和监督。
二、“社会人”的假设(一)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1.人是“社会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
因此,金钱不是激励职工积极工作的唯一动力,职工的社会心理需求才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不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而取决于职工的“士气”。
“士气”取决于企业中的人际关系、职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3.工人对同事给予的影响的重视程度,要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与控制的重视程度大得多。
职工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自身的规范,能更有效地影响其成员的行为。
管理学五种人性假设
管理学五种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
在古典管理理论中把人当做一种‘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欲,工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1960年麦格雷戈发表了一本的书,里面提出X理论,X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逃避工作、没有雄心壮志、不愿承担责任,甘心情愿受别人指导等,必须用强制手段来让他们工作,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说的基础来自于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除了物质外,还有社会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假说,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到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是思想管理与管理方法上的进步。
管理者不应该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同时也要关心员工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需求、培养员工归属感和整体感上。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50年代末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一群人提出,人有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需要充分的挖掘才能得以发挥,从而得到最大的满足感。
在管理方面,将注意力放在了工作环境上,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4、复杂人假设。
相应的还有超Y理论,两者认为就个体而言,潜力和需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
对群体而言,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不管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都有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5、“观念人”假设(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人的行为受其观念的巨大影响。
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观念人假设从自然、社会、思维3个维度来揭示人的本质,与其他人性假说相比,其认识更加系统、全面、准确和深刻,生产力的现代发展更充分证明了其假设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经济人”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
“经济人”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作者:马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29期摘要: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上层建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经济密切相关。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备受鄙夷,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个人诉求与愿景越来越凸显,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173-02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人们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发生了深刻甚至颠覆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使得人在谋取利益时道德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思想政治工作昔日卓有成效的方法、内容、途径,好像立刻“失灵”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行为中的教育实践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政工作不可避免受到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此外,经济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相当成熟和丰富的分析方法,不仅贴近社会现实,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一、“经济人”假设理论概述当代经济学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欲望、理想及人类本性中的其他情感问题的。
”①他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了一个定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
”②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与人的科学。
“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者“唯利人”。
这种假设最早来自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有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政治领域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评析
演# 把自然界 3 人类社会和精神统一到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 & 公共选择学派关于自利和理性的观点与政治学家有所不同 &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的自利性表现为 $ * . 人是自利的 # 个人的行为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 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 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或 * 0 . 是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量多的产出 # 或是以尽量少的花费买得尽量多的效用 & 个人的这种利益最大化行为 直到遇到抑制为止 & 人的理性表现为 $ 人在行动时必然进行成本 4 收益分析 # 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或是为了 * . 取得最大收益 # 或是为了把所支付的成本降到最低 &* 所谓理性包括这样三层意思 $ 一是知识的完备性 # 即 0 . 个人在经济活动时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的各方面知识 % 第二 # 个人的偏好体系是稳定的 # 有序的 % 理性排序是 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 % 第三 # 个人能计算出在各种备选方案中 # 哪个可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 &遍的法则与主宰万物规定万物的神并无二致 " 近代人认为理性是人的思辨能力 # 被当作 理性 # &
最高的能力 # 用以抗拒对神的迷信 & 荷兰法学家雨果 1 格老秀斯把自然法与神法区分 # 认为自然法不依从于 上帝 # 而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 & 理性是人的天赋能力之一 # 人的行为依据理性 # 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准则 # 它 ! 指 明 任 何 与 我 们 理 性 和 社 会 本 性 相 合 的 行 为 就 是 道 义 上 的 公 正 的 行 为# 反 之# 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
K 4 L 6 1 7 5 8 自持 , 那么 , 他厕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 J 所以君王在统治臣民的时候 , 应该暴力和欺 E
从经济人到道德人——关于人性假设一些想法(精)
从经济人到道德人——关于人性假设一些想法讲管理类课程,开篇就要谈到人性假设,因为任何一种管理措施,都是基于某种人性而提出的,每种管理模式的背后,无不隐藏着相关的对于人的基本看法。
关于人性假设,我看的资料并不多,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点滴看法,收录于此。
一、人性假设及其管理策略“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生而懒惰,自我中心,喜欢被领导。
→相应的管理措施:严密控制和监督,“胡萝卜加大棒”。
——麦格雷戈:X理论“社会人”假设:认为相对于物质利益,人类的工作以社会需要为主要动机。
→相应的管理措施:重视人际关系,提倡团体奖励、参与管理。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并非天生不爱工作,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
→相应的管理措施:重视工作环境,充分授权,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
——麦格雷戈:Y理论“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类的需求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
→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同组织结构、弹性灵活管理。
——超Y理论二、关于人性假设的一点思考表面上,好像是“复杂人”假设更为合理,但个人认为这也是最没有用的理论,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所以,在管理学的历史上,其影响也有限。
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提出者其实并非没有看到人性复杂的一面,而是在人性复杂的基础上,对工作中的人主要特质的总结,这种总结,虽然片面,但更显深刻,因为片面,也所以深刻。
关于人性的几种基本假设,单独提出来,没有所谓谁好谁坏,每种人性假设,只要有合适的条件,都是合理的假设,都是好的理论。
否则,不计条件的基于人性假设而提出相应的管理,假设再好,也会效果不佳。
历史上,每种人性假设的出现,都是符合了当时“时代精神”(黑格尔)的结果,都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经济人假设之前,历史的背景是:劳动者没有一点地位,管理者并不把劳动者当人,劳动者只是一种私有财产而已,所以当时的人性假设其实是一种“不是人”的假设。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虽然产品不是很发达,但略显规模,这时候,把人当成“经济人”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推荐下载】关于分析政治学领域经济人假设问题
关于分析政治学领域经济人假设问题分析政治学领域经济人假设问题,公共选择理论将人类在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行为统一起来,把人类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重新纳入单一的模式。
长期以来,行政学研究的一个隐含前提是把政府及其官员从整体上看做大公无私、不为私利的利他主义者,而把经济组织中的人看做是利己主义者。
事实上,这种理论既缺乏经验和现实依据,又没有多少解释力。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完全不能成立的,人的本质应统一于经济人。
人的政治行为动机并非永远纯洁,没有必要拔高人的政治行为动机,人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参与政治的。
私人偏好的满足是集体活动存在的首要目标[2]。
公共选择理论将人类在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行为统一起来,把人类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重新纳入单一的模式。
1.自利VS 制度建立与分析由于经济人是驱利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因此经济人具有一种机会主义的倾向。
机会主义动机一方面表现为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损人利己。
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既可能是在主观追求私利的同时客观损害了他人利益,也可能是纯粹故意以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谋利(如偷窃、欺骗等),甚至还可能是在维护社会利益或合法的名义下干着损人利己的勾当(如官员腐败)。
人的自利动机和行为是经过不断选择进而确立的,在任何交换或交易活动中,人都有采取机会主义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可能性。
因此, 经济人若缺乏有效的约束,即使在客观上也不一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
为引导自利行为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经济人自身, 经济人理性行为的结果产生了对秩序和一致性的需要,所以社会的成功运作需要契约、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只有具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 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才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论“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逻辑-模板
论“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逻辑内容提要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人性假设不仅应成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而且应构成政治学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独树一帜的基本依据。
本文在与“经济人”的比较中,挖掘与建构“政治理性人”的人性假设。
政治理性人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基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在三元利益的激励下,追求、夺取并运用权力,来实现特定的利益权威性分配以满足特定利益需求,从而实现权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逻辑链外在体现为:双重需求激励-追求权力-三元利益互动-运用权力-政治行为。
关键词“经济人” 政治理性人双重需求三元利益权力媒介人性假设是社会科学各学科体系的方法论基石,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皆以特定学科领域范畴中,特定行为主体的人性假设作为研究前提,特定的社会科学学科正是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主体人性内涵之基本把握,才能对特定主体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从而构成本学科理论的基本方法论前提。
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特定人性假设不仅应成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而且亦是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众多学科里独树一帜的基本依据。
当前政治学学科领域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政治人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必然从逻辑上导致非兼容的理论构建;只有在相同人性假设前提下,理论之间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与沟通。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各阶层、各集团既存在公共需要,又存在各自利益需求,当不同社会集团间的理性需求相冲突,或者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需求形成冲突,作为仲裁者的政府究竟是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还是满足特定社会集团的特殊利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以上两种功能加以分配?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本身也具有自身特殊利益需求,这种利益需求也未必与社会公共利益一致,当政府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究竟是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还是政府部门或官僚个体的自身利益?这一系列政府行为问题的解析,最基本的前提在于确立权力主体的人性假设。
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管理学中四种最主要的人性假设理论及其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又称“实利人”假设,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学理论,是早期管理思想的体现。
这一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中,人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才开设工厂,而工人则为了获得经济报酬才来工作,只要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大家都可得到好处。
“经济人”假设包括如下基本观点:1、职工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去干;2、由于经济刺激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在组织中的地位是被动的,他们的行为是受组织控制的;3、感情是非理性的,必须加以防犯,否则会干扰人们对自己利益的理性的权衡;4、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能中和并控制住人们感情的方式来设计,特别是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又称“社交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最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人在组织中的社交动机,如想被自己的同事接受和喜爱等,远比对经济性刺激物的需要的动机更加强烈。
只有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才能有最大的激励作用。
“社会人”假设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3、与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更容易对同级同事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4、职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施恩在总结了马斯洛、阿吉里斯、麦克雷戈等人的理论后,提出了以下自我实现人假设,并认为这种假设与麦克雷戈的“Y”理论假设是一致的。
“帽子”对“人”的遮蔽——浅析《哲学的贫困》中对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
“帽子”对“人”的遮蔽——浅析《哲学的贫困》中对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摘要]:“遮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宗旨之一,就是祛除黑格尔主义那种试图用空洞范畴遮蔽历史中现实的个人“形而上学方法”,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就是一部对这种思维方式在政治经济学上应用的批判。
马克思力图以此作批判蒲鲁东用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本文主要从“除蔽”的视角,对此文的批判性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遮蔽哲学的贫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著作之一。
作为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主要针对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批判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与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在论述其与黑格尔体系时做出如下的对比:“既然把任何一种事物都归结为逻辑范畴,任何一个运动、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归结为方法,那末,由此自然得出一个结论,产品和生产、对象和运动的任何总和都可以归结为应用的形而上学。
黑格尔为宗教、法等做过的事情,蒲鲁东先生也想在政治经济学上如法泡制。
”[1]那么,马克思为何要批判蒲鲁东将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化”努力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蒲鲁东,其形而上学的体系都在有意无意的企图“遮蔽”现实社会一些东西,而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所要“遮蔽”的,就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对人所创造的价值的遮蔽,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遮蔽。
一、“价值遮蔽”——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人的劳动价值的遮蔽(一)稀少与众多:遮蔽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对价值关系的“遮蔽”,首先是从颠倒分工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产生的逻辑顺序开始的。
“同样,蒲鲁东先生也可以把整个事态倒转过来而仍然不损害他的结论的正确性。
经济人假设在政治学中的解析
经济人假设在政治学中的解析1.自利VS制度建立与分析由于“经济人”是驱利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因此“经济人”具有一种机会主义的倾向。
“机会主义动机一方面表现为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损人利己。
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既可能是在主观追求私利的同时客观损害了他人利益,也可能是纯粹故意以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谋利(如偷窃、欺骗等),甚至还可能是在维护社会利益或合法的名义下干着损人利己的勾当(如官员腐败)。
人的自利动机和行为是经过不断选择进而确立的,在任何交换或交易活动中,人都有采取机会主义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可能性”。
因此,“经济人”若缺乏有效的约束,即使在客观上也不一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
为引导自利行为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经济人”自身,“经济人”理性行为的结果产生了对秩序和一致性的需要,所以社会的成功运作需要契约、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只有具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才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此外,“经济人”假设中人的自利性,为制度分析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视角。
制度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寻找什么样的制度才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什么样的体制容易导致比较坏的政策。
如果假定人人都是为了他人,都是利他的,就不存在着坏的体制。
这样。
坏政策的产生也就无从得到解释。
因此,只有通过构造出来一个追求自身利益的“私人”,才能通过抑制纯粹的个人私欲,追求公共利益,防止人与人之间利用不正当的法律和制度。
2.理性VS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经济人”假设中关于“经济人”理性的特点,对于解释投票规则和投票者行为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看法,所谓政治市场是指政治家、官僚和选民等政治主体围绕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所形成的关系结构。
经济学人性假设
经济学人性假设——种胜在所有的人性假设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可能就要属西方理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的假设了。
所有经济学中的不同流派,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古典主义都没有否认“经济人”这一假设,因为他们不能否认这一假设,否则的话经济学的基础就荡然无存了。
直到现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版本的经济学教科书,都会把“经济人假设”的相关内容放在第一章里讨论。
我在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人”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它是否与道德相容。
人性假设指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
认为理性的自利动机,在客观上并不危害社会,反而有益于社会……这种主张容易导致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否定。
”自私与自利其实是一对非常容易分清的概念,二者截然不同。
前者是只顾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而后者只强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他者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只所以假设人性自利而非自私,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因素,一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只需要人性自利的假设就够了,而无需自私的假设;为了证明这点我需要简单的讨论一下关于帕累托最优实现条件的基本理论。
首先,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居民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之比之时,就可以获得个人最大效用的满足,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之中,价格是既定的,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不同的人对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相同的,此时就不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于是商品市场上就实现了均衡;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均衡与商品市场的均衡的论证基本一样,只不过是由厂商跟据自利原则,使对于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使诸厂商边际技术替代率相同,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最后一个条件则是完全竞争市场下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必然等于二者的边际转换率。
在三个条件同时实现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使市场上的个体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浅谈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比较
浅谈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比较一、人性假设的概念及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分析人性假设是指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具有完全的信息和无限的时间和资源,因此他们能够完美地进行决策。
然而,这种理性人假设未能充分说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未考虑到人类情感、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进行了修正,认为人类是有限理性的,只能利用有限的信息和资源做出决策,并受到制度、规则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和规则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因此对机构设计和制度安排非常重视,以确保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三、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分析管理学认为人类是复杂的,具有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管理学强调人的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如领导力、团队合作、沟通等,因此管理学旨在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改善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四、三种人性假设的比较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是基于理性人假设,强调个体理性决策对市场的重要性。
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的假设,认为人类是有限理性的,对制度和规则的设计非常重视。
管理学认为人的因素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注重管理和团队协作。
五、人性假设对三种经济学领域的影响人性假设对经济学的不同领域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人性假设影响了政策制定的目标,如全面考虑国民福利的影响。
在微观经济学中,人性假设影响了购买决策、价格变化以及市场效率等问题。
在管理学中,人性假设影响了组织的绩效、员工满意度和领导力等因素。
六、案例分析:亚马逊试行无人超市亚马逊试行了一种无人超市,即没有店员和结账台,而是通过高科技设备自动扣款。
这种无人超市真正实现了最小化干扰、最大化自由的购物体验。
这一案例反映了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强调个体的理性决策和追求经济利益,同时也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即受到制度和规则的约束。
经济学自利性假设与道德
人性的问题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其次不同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观点对于人性的判断往往要跟据自身整个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定。
单单从事实角度上讨论人性是善或恶是没有意义的。
有了以上的观点我才好展开论述我将分析不同理论体系和领域内的人性假设问题希望能找出一个最合适合理的“先验主体”。
一人性假设的必要性每一种科学都要需要一种先验的假设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否则的话所有关于这种科学的谈讨都将由于失去基础而归于虚无。
如果我们否认我们的经验直观能够如实反映客观世界那么很多自然科学都将会消失或者我们坚定的否认道德的存在那么所有的伦理学也将被动摇。
可见一切科学都不能从虚无之中建立。
而很多涉及到“人”的科学之中也就无法回避人性的问题。
二人性假设的几种模式1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所有的人性假设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可能就要属西方理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的假设了。
所有经济学中的不同流派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古典主义都没有否认“经济人”这一假设因为他们不能否认这一假设否则的话经济学的基础就荡然无存了。
直到现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版本的经济学教科书都会把“经济人假设”的相关内容放在第一章里讨论。
我在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人”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它是否与道德相容。
“经济人”指的是人的“自利性”而非“自私性”。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中对自利做了如下的描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分析人类行为的逻辑出发点。
指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
认为理性的自利动机在客观上并不危害社会反而有益于社会……这种主张容易导致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否定。
”自私与自利其实是一对非常容易分清的概念二者截然不同。
前者是只顾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而后者只强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他者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只所以假设人性自利而非自私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因素一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只需要人性自利的假设就够了而无需自私的假设为了证明这点我需要简单的讨论一下关于帕累托最优实现条件的基本理论。
大学政治学经典课件ch.2政治分析中的人性假说
社 会
道德人
?
政治人
•Cultural Man
•Moral Man
文化人
道德人
社会人
人性的假设
人本性上是 一种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 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只有 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人是什么? 人为何组成国家? 国家如何组成与如何活动? 国家如何管理?怎样管理最好?
马克思
进一步引申
规范建设的困境及其出路 人们不遵守规范的原因可以用理性人的选择来解释:规 范选择中的“囚徒困境”效应表明,人们会自发地选择 不遵守规范,因为无论他人是遵守规范还是不遵守规范, 对本人而言,这一选择都是受益最大受损最小。规范建 设中的“搭便车”效应表明,许多人只愿意享受规范的 利益而不愿意支付建设规范的成本。规范建设中的“破 窗”效应表明,一时的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会演 化成为普遍的失范行为(参阅朱力:“社会规范建设的 困境:三种理性人的策略选择”,《探索与争鸣》2009 年10期)。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现实主义者的思考:法治 ① 现实主义者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 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 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 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不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 伤害就谢天谢地了。 ② 在此基础上,现实主义者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 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 “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 ③ 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 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 “作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人=道德人
政治学基本人性假设的再探讨——论“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逻辑
政治学基本人性假设的再探讨——论“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逻辑内容提要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人性假设不仅应成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而且应构成政治学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独树一帜的基本依据。
本文在与“经济人”的比较中,挖掘与建构“政治理性人”的人性假设。
政治理性人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基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在三元利益的激励下,追求、夺取并运用权力,来实现特定的利益权威性分配以满足特定利益需求,从而实现权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逻辑链外在体现为:双重需求激励-追求权力-三元利益互动-运用权力-政治行为。
关键词“经济人”政治理性人双重需求三元利益权力媒介人性假设是社会科学各学科体系的方法论基石,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皆以特定学科领域范畴中,特定行为主体的人性假设作为研究前提,特定的社会科学学科正是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主体人性内涵之基本把握,才能对特定主体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从而构成本学科理论的基本方法论前提。
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特定人性假设不仅应成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而且亦是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众多学科里独树一帜的基本依据。
当前政治学学科领域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政治人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必然从逻辑上导致非兼容的理论构建;只有在相同人性假设前提下,理论之间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与沟通。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各阶层、各集团既存在公共需要,又存在各自利益需求,当不同社会集团间的理性需求相冲突,或者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需求形成冲突,作为仲裁者的政府究竟是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还是满足特定社会集团的特殊利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以上两种功能加以分配?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本身也具有自身特殊利益需求,这种利益需求也未必与社会公共利益一致,当政府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究竟是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还是政府部门或官僚个体的自身利益?这一系列政府行为问题的解析,最基本的前提在于确立权力主体的人性假设。
有关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有关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所谓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侧重于人与生具来的特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说和性恶说。
在西方,关于人性的学说更是多种多样,我们这里只介绍与组织行为学有关的人性理论,比较公认是四种: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
1.关于经济人假设经济人,也可以翻译成“理性的经济人”,或“实利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恶论的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薛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关于人性是理性的和经济的说法,归根到底是从享乐主义衍生出来的,这种学说主张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
这种管理思想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利的,管理他们就要诱之以利,惩之以罚,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这种管理方式称为X理论。
关于经济人的具体假设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条,大家要记住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是懒惰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人的管理采取的是不信任和惩罚式的。
这种管理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广为应用的管理模式,即刚才提到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这一时期正是我们上一讲所提到的科学管理阶段,泰勒时期,只注意物理的评估手段,不管工人的主观反映,完成任务有奖,超额重奖,完不成则罚,以至开除,这样做的结果提高了生产力,同时加重了剥削,使工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的状态,遭到了工人的反对和抗议。
3.关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自我实现人是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而提出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的,人要尽自己的所能追求更高的成就。
麦格雷戈借用了马斯洛的这个思想,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工作,正如要娱乐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并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要看工作的条件。
当工作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成为人们满意的源泉,人们就合自然地从事工作,而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或这些工作使人感到不愉快,人们就不愿意工作。
西方行政学说名词解释经济人假定
西方行政学说名词解释经济人假定
经济人假定是西方行政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经济
领域中,人们被假定为理性、自私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者。
根据这个假设,经济人在做出决策时会权衡利益和成本,以追求个
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个假设基于经济学中的理性行为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
时会根据自己的信息和利益来进行权衡,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
济人假定强调个体的自私性和理性,认为个体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
做出决策,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或社会的整体效益。
经济人假定在西方行政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被用来解释
和预测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和决策。
然而,这个假设也受到了
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化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忽视了其他非经济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公共利
益的关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经济人假定常常需要与其他理论
和模型相结合,以更全面地解释和理解经济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 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V ol.38 N o.2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 ar.2011经济人 :经济学人性假设走向政治学的可能与贫困张群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政治经济活动的现代交融性使单一的政治学人性假设无法探讨微观政治活动中的经济因素,新政治经济学的 经济人 假设试图走向政治学去弥补这种缺憾。
政治学性 恶 假设中的自利与理性元素及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为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提供了人性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使之走向政治学成为可能,但政治学性 善 假设对理想化人格与秩序的追求及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又使 经济人 假设走入政治学后同样会因方法论的单一性而陷入经济学贫困。
关键词:经济人;政治学;新政治经济学;可能;贫困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359(2011)02 0071 04作者简介:张群梅(1973-),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性分析自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构建理论框架的逻辑基点。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学与经济学有着各自的人性假设,而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性,特别是当代日益加强的政治经济交融趋势,又使单一的政治学假设或单一的经济学假设都不能充分解释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冲突并统一着的各种政治、经济行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打破了政治学与经济学人性假设间的人为藩篱,将经济学的 经济人 假设用于政治分析,为政治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与此同时,关于 经济人 范式走进政治学的可能性、困境及出路等问题也自然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
纵观近年来对 经济人 范式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从政治学人性假设角度来分析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的可能性与困境的尚不多,而政治学人性假设能否接纳 经济人 以及接纳的程度怎样,对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起着决定性作用。
西方政治学人性假设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本身已具备的自利与理性元素及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为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提供了人性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使之走向政治学成为可能。
但作为经济学研究范式,在走入政治学后,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及对理想化人格与秩序的追求, 经济人 的 经济学帝国主义 势必会陷入经济学的贫困。
一、西方政治学的人性假设:性善与性恶对于人性假设而言,由于现代政治学(指政治科学中的行为主义)保持价值中立及后行为主义对传统人性的依附,谈及西方政治学的人性假设主要指传统政治学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在传统政治学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性善说与性恶说。
(一)古希腊至中世纪的性善假设:善的张扬与恶的隐喻政治学的性善假设始于古希腊。
当时的政治学研究侧重于伦理层面,以人性本善为价值判断,以个人道德实现为根本途径,以城邦正义为最终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着重培育公民对城邦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亚里士多德用人的合群性说明人的政治性, 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1]。
人生的目的是实现某种 善业 ,为此人们建立起团体,城邦是最高的团体,其政治权利的分配不仅以财富而且以品德为依据。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学是关于大善 城邦的善的学科,城邦所追求的 善业 是大善,根本目的是获得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幸福,而古代的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以及共和政体都是旨在照顾全邦人民公共利益的政体,因此都是 正宗政体 。
在这里,一个善性或德性完全具备的 道德 政治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已经成型。
到中世纪,收稿日期:2010 12 12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督教主导思想依旧是引导人们向 善 ,善性是神性,是上帝的品性,为了得到灵魂拯救,人必须向至善的神忏悔,遵守神的戒律,通过救赎来脱离苦难。
基督教是一个将所有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都集中于上帝的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从宗教中取走了道德的动因,则宗教就成了迷信 [2]。
在张扬善的同时,人性假设中已有一种个体 恶 的隐喻。
柏拉图认为,人性总是把人类拉向贪婪和自私,逃避痛苦而毫无理性地追求快乐。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法治起源于防恶,权力需要制约,任何人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
基督教的 原罪说 和 求赎说 隐含着一种人天生有作恶倾向的意蕴,从奥古斯丁、阿奎那到路德、加尔文都坚持着这种性恶论思想。
不过,基督教的恶并不是具体意义上的现实恶,而是一种抽象的先验的整个人类的恶,以人性恶为前提是为了强调救赎的必要性,以人性恶来扬神性善,以神性善来抑人性恶。
可以说,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政治学从整体层面高扬 善 意,为塑造 道德人 正义城邦 或 神性世界 而努力。
对善的倡导表现了人们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并且这种理想化人性假设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政治学发展,使人们对政治人性的理解或多或少都抱有善的期待和假定。
虽然性恶论只是善背后的一种隐喻,但这种传统对后来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近代以来的性恶假设:恶的张扬与善的隐喻一反古希腊至中世纪的性 善 假设,近代政治学在理性基础上提出了性 恶 假设,其中以霍布斯为代表的契约论和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为最。
霍布斯设想了一种人们在公权力未建立之前 人对人像狼 的自然状态:由于私欲,人们之间经常会出现猜疑、竞争和作战的情况, 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之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3];由于理性,人们相互订约,将自己的全部权力交给能制止相互伤害和抵御外来侵略的公共权力,即国家这个伟大的 利维坦 产生。
霍布斯的思想为近代政治哲学开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此后的洛克也主要从人性偏私角度来分析自然状态的混乱秩序,人们通过订立契约,组成公民社会并设立政府,个体恶性决定着由个人组成的政府恶性,私有财产权被提到了与生命权同等的天赋人权高度,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是组成社会的 各个个人的同意 。
契约论中,卢梭明确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们能和睦相处,只不过由于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障碍之大,使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克服,由此产生的集体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一种公共人格,即 公意 。
虽然对契约论思想中的人性善恶并不能用一 恶 字来概括,但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卢梭,对由契约形成的国家或政府的公共性都持一种怀疑态度,并由功利主义进一步发展,对以后政治学政府认识的消极性起着决定作用。
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认为,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是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是恶。
幸福涉及与该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社会幸福是所有个人幸福之总和,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对幸福的促进作为行为判断的标准。
其中,个人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个人追求一己幸福是具有理性的一切人的目的,凡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
但个人的自利选择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有可能对社会幸福产生负影响,社会幸福就不可能实现。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能做出 达到最大善 的行为,只不过最大善的计算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有相同分量。
功利主义考虑的是一个行为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但行为出现毕竟要考虑行为人的动机,因此自利和个人幸福是首要的,利他和社会幸福是派生的。
在个人自由与国家干预的张力中,功利主义选择了个人,提出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守夜人 等政府观。
虽然古希腊与中世纪高扬善性,且西方政治学在各个时期都有善的假设,但自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是以性恶论为主流的,并据此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构。
正是这种性恶假设中包含的现实人性分析,与经济学中的人性分析有相通之处,新政治经济学的 经济人 假设走向政治学才具备了可能性。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的经济学人性假设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流派,而是指一种研究取向。
它既不同于经济学,也不同于政治学,而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重新看待政治经济关系,实现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有机融合。
追根溯源,西方经济学是由西方政治经济学发展演变而来的。
政治经济学亦可称作 政治与经济 之学,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之前的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它们在研究经济活动时从未脱离政治,进行的都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的整合性研究。
只是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政治学与经济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随着边际革命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由对国家政策的规范分析转向对经济现象的实证描述,政治经济学才逐渐脱离政治走向了纯粹式的 现代经济学 。
但政治经济学对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功能和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的整合研究,为后来的 新政治经济学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新政治经济学的出现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学术界的再次复兴。
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最早系统阐述 经济人 思想,并把它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的是亚当 斯密。
斯密指出: 每个人都努力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4]这就是 经济人 的自利性。
人的本性是利己,以利人之物换取利己之物,如果每个人都使自己的产品实现最大价值,利己行为的最后结果便是资本的最大利润。
当然,人的自利行为都受其理性控制。
在斯密看来,理性体现为对得失和盈亏的精明准确的计算,能用 成本-收益 分析各种可选方案,能知悉现在预测未来并做出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优化决策。
按自利原则行事并不能保证人们不去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而导致利益非最大化,所以,理性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假定隐含在所有经济行为的描述中。
虽然在以后的经济理论研究中,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不同使 经济人 有各自的特点,但自斯密开始, 经济人 假设一直是经济学人性假设的主流。
新政治经济学反对把政治学与经济学隔绝,强调政治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行为之统一性,认为活动于经济过程、政治过程中的个体都是以 经济人 方式存在的,都以追求私益为动机,依据自己偏好,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政治机制和市场机会及附带约束的不同。
由此,用于经济学分析的 经济人 假设便走向了政治学,被用来分析政治问题。
与之前的经济学假设一样,新政治经济学的 经济人 依旧具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与理性。
自利指人的私性,个人行为只受自我利益驱使,目的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或以最少投入换取最多产出,或以最少花费买得最多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