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劈柴院赏民俗情做首善小公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劈柴院赏民俗情做“首善”小公民
展示台本
(歌曲:老街里)(背景:太平路小学、劈柴院)(道具:椅子)
小浪花记者团李睿琦走上台(麦克风、相机、记者证)
李睿琦: (背景太平路小学)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享有“东方瑞士”之称的海滨城市青岛,景色旖旎。

青岛太平路小学就座落在“长虹远引”、“飞阁回澜”的栈桥之滨,这里松涛起伏,朵朵浪花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弹奏着欢快、优美的海之声交响乐。

(这里能否用学校的视频)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来自太平路小学,是学校小灵通记者团的一名成员,多年来我校一直着眼于同学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贯彻公民意识教育基本规范,培养同学们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把体验教育与民俗教育相结合;将习惯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以丰富的活动载体引导大家在参与过程中,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体验成长。

我就是这所美丽学校的小记者,我们学校多年来(背景劈柴院)假期中,学校以市南区教体局“童眼看市南,变化在身边”活动为指引,发动学生积极组建雏鹰假日小队,利用假期和老师、家长一起走进劈柴院,去看市南的变化。

瞧他们来了……
家长(爷爷项锐、奶奶霍兴宇、爸爸陈译聪、妈妈周书正)、学生(赵心怡、郗岳)走上台
李睿琦:你们好!请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赵心怡:大家好,我是五年级三班赵心怡
郗岳: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五年级三班郗岳。

项锐:我是郗岳的爷爷
霍兴宇:我是郗岳的奶奶
陈译聪:我是赵心怡的爸爸
周书正:我是赵心怡的妈妈
李睿琦:劈柴院是青岛最早的美食城,现在市南区政府已经将这里改造一新了,过去这里是什么样子,相信我们的爷爷奶奶应该对这里印
象很深吧,能给我们讲讲吗?
霍兴宇:当然可以。

那我先给你们讲讲劈柴院名字的由来吧。

看看劈柴院这三个字,仅望文生义,就可知道与“劈柴”这一传统的民生
方式有关。

但由于劈柴院的名气大,得名众说纷纭,相对集中
并有点依据的说法有三种:一是认为德占青岛后,胶济铁路还
没建成,没有煤炭供应,劈柴为主要生活燃料。

于是,往大窑
沟送劈柴的人就在窑厂南面的一处院落里开辟了劈柴市,慢慢
过渡为“劈柴院”。

二是1929年,青岛诗人刘筠的诗集《青岛
百吟》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

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

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
措大得往来其中焉。

”再就是青岛本土的一些文史专家认为,此
处住着许多木材商人,当时把木材叫做劈柴,因而称为劈柴院。

项锐:现在大家约定俗成的一般是第二种说法,加之出自文人笔下,自有一种文雅的情致。

郗岳:我们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劈柴院时青岛的第一条美食街。

那是劈柴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美食街的?
项锐:老青岛有句顺口溜,说的是过去青岛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就列入了劈柴院:“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
院……”劈柴院作为“美食一条街”始于哪年?据说,在德国租
借时期,劈柴院就有家煎饼铺,掌柜的姓郝,人称“郝家店”。

李睿琦:劈柴院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啊,那它当时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
赵心怡:我和爸爸妈妈去青岛市档案馆查阅过资料,老劈柴院饭馆最红火的时期,应该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那个时候,无论是从中山
路上的东门进,还是从北京路、河北路的北口、西口入,首先看到
的是处处挂着饭幌子,什么“家常便饭”、“随意小酌”、“包子锅
贴”“专门饺子”……让食客眼花缭乱。

1935年6月青岛官方编
辑出版的《青岛风光》,曾列出了劈柴院三盛公、增盛楼、瀛海
居、增福楼、三福楼、同顺楼、天兴楼、协福楼、异美斋、元惠
堂这10家餐馆的大名和地址。

陈译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劈柴院曾与如日中天的中山路迎来一段辉煌时期。

那时候,青岛仅有两条美食街,一条是汇
泉“杀人街”,另一条就是劈柴院。

很多外地人对青岛的美食印
象都是从劈柴院开始的——“走进中山路一条不起眼的门洞,穿
过一条十余门的弄堂,别有洞天,一条不足百米的老街跃入眼
帘”。

世易时移,受自身的、外部的各种原因困顿缠绕,劈柴院
却在90年代后期经历了近10年的风雨飘摇。

早先的20多家饭
店犹如风中的花瓣一样散开,撒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可以说,劈
柴院犹如青岛人的一条情感纽带,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用所有与
劈柴院美食有关的关键词温馨得串联起来。

李睿琦:劈柴院原来在老青岛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啊。

市南区政府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改造呢?
郗岳:这你可问对了。

在我们的研究实践活动中,学校非常有幸请到了中山路商业区改造指挥部指挥助理王锡南,他给我们做了详细的
介绍,请看(视频采访王锡南)。

项锐:是啊是啊,这么好的地方实在是太破败了,和市南区的积极向上的形象完全不符。

周书正:市南区政府共投资2.235亿元对劈柴院“修旧如旧”。

看!(视频:劈柴院)现在的劈柴院真是别有一番风貌啊。

郗岳(画外音):老住宅、老门脸、老字号、老海报、老邮箱、黄包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山路,今日重现劈柴院。

我们从中山路
改造指挥部了解到,位于劈柴院内的大鲍岛历史风情馆已正式完
工,今日起也和我们见面。

这一浓缩了中山路半个世纪“街里”
文化的风情馆将成为岛城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景点。

(边走边看,不时驻足观看)
赵心怡停下脚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快看,相声表演开始了。

(视频:相声)
陈译聪:在江宁会馆紫金阁里,马三立曾在这里说过相声,今天马三立先生的长子马志明在这里说相声,子承父业,踏着父亲的足迹重回
故地,历史的伸缩令人不胜唏嘘。

看报上说劈柴院开院后还安排
了系列演出,邀请名家来捧场,我们可来大饱眼福了。

郗岳:爷爷奶奶你们最爱看的京剧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

(视频:京剧)据了解,劈柴院目前已入驻商户64家,包含餐饮住宿、休闲娱乐、
旅游观光等,所有商户已全部营业。

改造后的劈柴院保留了豆腐
脑、坛子肉、锅贴、炉包等原有的18家老青岛特色小吃,其中有
11个老字号重新聚在一起。

还引进了国内外共计46家特色美食小
吃。

霍兴宇:咱们一起坐下来品尝一碗正宗的劈柴院豆腐脑吧。

(图片:吃豆腐脑)
周书正:豆腐脑好喝吗?这劈柴院里不仅有传统的民俗,现在这里还有新的特色。

(画外音视频:4D)看,大鲍岛风情馆还设置了很多客房,
既有中式的古香古色的土坑房间、龙凤床,又有充满现代气息的
标准间。

在大厅里,还有一个4D电影院,不断地播放反映百年老
街中山路的4D影片。

现在屏幕上播放的是首部4D电影《老街里》,
一部反映了中山路百年历史的影片。

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祖孙三代
人的生活,展现了百年中山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霍兴宇:现在的劈柴院具有独特的青岛地方特色,今后又会怎样发展呢?
(视频采访王锡南)
霍兴宇:今天我们不仅参观了劈柴院、观看了相声和京戏而且还一饱口福品尝了豆腐脑、锅贴,想必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吧?
陈译聪:市南区的劈柴院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有“地方戏曲”、“民族乐器”、“民间艺术”等等,孩子们只有把民族的知识、民族的特色掌握了才
能为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爱青岛的小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
族的就是世界的!”
周书正:作为一名家长,我们很支持孩子还在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俗风情,我们乐于利用我
们的所学为孩子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当然我们也是青岛的一份子,
我们也期盼我们的家乡青岛越来越繁荣,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脚
步更快些,和孩子一起为岛城建设功能贡献力量!(着力提市南)
奥运文化将市南的区域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起点;而丰
厚的城区文化积淀或许在老街和老字号中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
展。

赵心怡:全新的劈柴院给了我全新的感受,劈柴院的变迁这显示着我们青岛的变化、市南的变化。

霍兴宇:我们今天的参观就到这里,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希望大家都能通过劈柴院积极了解青岛特有的民俗文化、浓厚的本土文化,谢
谢大家!(记者结束吧)
齐说:再见
(歌曲:老街里)
教师点评: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劈柴院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有了直观、真切、深入的了解。

他们发现了
劈柴院的的变化、发展亮点,并在实践中掌握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劈柴院的变迁关注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
发展,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的意识。

现代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就要大力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以此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爱家
乡更爱市南正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一个起点,要让学生们热爱市
南,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他们找到自己居住地的精华所在,让他
们为此而骄傲、自豪。

通过劈柴院这一载体,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对“传统
节日”、“地方戏曲”、“民族乐器”、“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一方面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新问题,提高了个人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给予地适时讲解、点拨、拓展,也让他们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促使学生产生“感知→感受→感动”的升化。

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激励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形成自然的伙伴关系,促使儿童形成合作、分享、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体验,使教育具体化。

学生在对劈柴院的研究中对民俗民风有所了解、有所实践、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学校也以此为依托在新学期里开展了“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坚持“内化外显”,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童趣化、艺术化,并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

劈柴院正是市南区发展的见证,更是青岛市历史的见证,随着市南区政府的大力改造,劈柴院从破旧、老朽走向了崭新、辉煌,更是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它带给了学生鲜明的意识冲击,更带给了学生“市南发展我参与”、“市南是我家建设靠我们”的公民意识。

(再加一两句家长对此项活动开展飞认同度和参与度,体现“集家校之力合力,共建首善之区”的理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