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循环经济经验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经验及对我国启示论文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 本文以循环经济发达国家日本为例,总结了绿色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支出性财政政策及绿色税收、一般废弃物处理收费及预付押金等收入性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同时又分别从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出性财政政策与收入性财政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对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循环经济日本收入性支出性财政政策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相对领先的国家,日本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支出性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绿色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另一类是收入性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一般废弃物处理收费政策及预付抵押金政策等政策。
当然,在具体操作上,日本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经验(一)支出性财政政策1.绿色政府采购1995年,根据环境基本法和环境基本计划,日本政府制定了《国家作为事业者和消费者,率先实施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规定国家在政府采购、政府消费、政府建筑物建设和管理领域,都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计划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同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绿色政府运作法案》,制定了有关绿色政府采购的原则,并拟定出了具体时间表,要求必须在2000年以前付诸实施。
2001年4月,日本政府实施了的《绿色采购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等单位或部门优先购买环保产品的义务,并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措施:一是实行环境标识制度,建立完善的绿色政府采购信息网络;二是规定绿色政府采购商品的品种以及评判标准,绿色政府采购商品品种以办公设备、文具和汽车等为对象,数量由2001年的101种扩展到了2005年的201种,在此基础之上,又指定了与公共事业相关的55种绿色政府采购商品;三是要求国家各机关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绿色政府采购,公布年度绿色政府采购的实际情况,并赋予环境大臣对这项工作进行监督、督促的权力。
日本环境保护基本法
日本环境保护基本法日本,这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国家,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日本制定了一部重要的法律——《日本环境保护基本法》。
《日本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日本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旨在全面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国民享受到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该法共分为十章,包括总则、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境保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公害防止及其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及环境资料提供、环境保全相关的纠纷处理、罚则及附则。
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了本法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它指出,本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公害,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则详细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境保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公害防止及其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
这些章节不仅明确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和义务,还提出了具体的环保措施和行动计划。
第六章至第八章则是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及环境资料提供、环境保全相关的纠纷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章节确保了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
第九章罚则及附则部分明确了违反本法规定的处罚措施和相关解释权。
它强调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予以严惩。
《日本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法律。
它不仅明确了各方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和义务,还提出了具体的环保措施和行动计划。
它强调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球环境保护树立了榜样。
日本环境保护政策日本,这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国家,以其独特的文化、科技和环保政策吸引了全世界的。
在环保领域,日本的政策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经验。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借鉴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验探讨
Wide Angle | 广角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82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验探讨刘 青 杜晓洋滨州医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摘要:日本曾是世界上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迅速成功转型。
中国与其隔海相望,现在正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日本的成功之路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简述了循环经济概念及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并从政府、企业、国民三个方面总结了其经济发展的可取经验。
关键词:日本;循环经济;概念;经验我国于2009年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2年通过了《“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十三五规划中也指出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会是我国经济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也曾经历过因为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诸多环境问题的时期,面临过类似我国现在所处的困境。
日本在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历经近20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已经走上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诸多经验对我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循环经济相关概念及原则“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包括三个原则(3R原则),即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再使用原则(reuse)、废弃物回收中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通过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和谐的一种良性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所有的物质和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持久的使用,把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大量能源依靠国外进口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日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经验及启示
E t 本 是 一 个 人 多 地 少 的 国家 ,不 仅 面 临 农 地 、
水 资源 、能源等制 约 ,也 曾经 出现农业环 境污染 和农
源循 环 设 施 ,充 分利 用 当地 的稻 壳 作 为辅 料 ,采 用
先进 技 术 加速 发 酵过 程 ,高效 处 理牲 畜粪 便 ,最 终 实现废 物 的高度 资 源化 、无 害化f l I 。 日本发 展农 业循 环经 济 ,主要有 以下 4种典 型模式 。 1 . 再 生 利 用型 通 过对 农 业 废 弃 物 进 行再 加 工
牲畜 3 . 6万 头 , 为 处 理 牲 畜 粪 便 ,投 资 9亿 日元
( 1 O 0日元 约 合 6 . 1 4元 人 民 币,2 0 1 3 ) ,建 设农 业 资
一
1 5
世孝 壤业 W0 r i d A g r i c u I t u r e
防治 病 虫 草 害 ;秸 秆 还 田 、施 用绿 肥 和 厩 肥 保 持 养 分循 环 ;合 理 耕 种 防止 水 土 流 失 ;以及 保 护 生 物 多
世棼 袭业 W0 r i d A g r i c u I t u r e
日本 发 展 农 业循 环 经 济 的 主要模 式 经 验及 启 示
何 龙 斌
摘 要 : 日本 是世 界 上 农业 循 环 经济 发 展较 为成 功 的 国 家之 一 ,主要 有 再 生利 用型 、
有机 农 业型 、立体 复合 型 和 沼 气利 用 型 4种 模 式 ,其 成 功经 验在 于 完善 法律 法规 、 提 供 政 策 支持 、重视技 术 支持 、推 行认 证制 度 以及创 新 农业 组 织。本 文 通过 总 结 日 本发展 农 业循环 经 济的模 式和 经验 ,提 出 中国发 展 农业循 环 经济的 建议 。 关键 词 : 日本 ;农业 循环 经济 ;环境 保全 型农 业 ;可持 续农业
中国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
20 0 8年第 1 期
日本 问题研 究
3 3
中 国 和 日本 发 展 循 环 经济 的 比较
闫瑞军 闫红 霞
( 河北 大 学经 济 学院 , 北保定 河
0 10 ;太原理 工大 学 阳泉 学院 , 7 0 2 山西 阳泉
0 50 ) 4 0 1
一
、
日本 发展 循 环 经 济 的 成 功 经 验
( ) 一 有力 的政 策扶持 由政府 出面 制定一 系列强 有力 的政策 是 日本发展 循环经 济 的一 条重要 经验 。较为典 型
的政 策有 :
1 政府 奖励政 策 。 日本设 立资 源 回收 奖 , 日本 大阪 市对 社 区 、 校 等集 体 回收 报纸 、 . 如 学 硬板纸 、 旧布等发 给奖金 ; 在全 市设 了牛奶 盒 回收点 , 回收 到一 定程 度后 可 凭 回收 卡免 费 购 买图 书 , 种奖项 旨在激 发市 民 回收有用物 质 的积 极 性 。该 奖 项 实施后 在 日本 许 多城 市 收 这 到 良好 的效果 。 ] [ 2 税收优 惠政 策 。对 发展循 环经 济有成 就 的企 业 , . 日本 政 府要 给予 税 收方 面 的优 惠政 策予 以鼓 励 。如企 业设置 资源 回收 系统 , 由非盈利 性 的金融机 构提供 中长期 优惠利率 贷款 ; 凡修建 废弃物 处理设 施 , 皆从 国库 中提供部 分财政 补贴 。 3 价格优 惠政 策 。如规定 废 旧物 资要实行 商 品 化 收费 , . 即废 弃者 应 该支 付 与废 旧家 电 收集 、 商 品化 等有关 的费用 。 再 4 大力发 展绿 色消费 市场 , 持社 会“ 脉产业 ” . 扶 静 。在绿色 消费 中 , 有政府 认可 的环境 贴 标 志的商 品可 出售 , 表明该 产品从 生产 到使用 和 回收 的全过 程 符合 环保 要 求 。 日本 产生 了 种新 的环保 产业 的形式—— “ 脉产业 ” 它是那 些 将废 弃 物转 换 为再 生 资源 的产 业 的总 静 , 称, 因为这 些产 业能使 生活 和工业 垃圾变 废为 宝 、 循环 利 用 , 同将 含 有 较多 二 氧化碳 的血 如 液送 回心 脏 的静 脉 。 日本政府 将“ 静脉产 业” 为 日本 建 设循 环 型社 会 的 主力军 , 过减 免 作 通 税收, 增加 投 资等方式来 大力 扶持 , 旨在形 成整 个社 会 范 围 内 自然 资 源产 品、 再生 资 源循 环 的经 济环 路 。 ] [ ’
日本力促环保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日本力促环保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与启示日本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主要得益于建立起完备的环保立法体系并严格执行,实施倾斜性的产业技术政策,中央和地方积极共建环保城,建立科技园区培育先端产业以及公众及民间组织的配合与努力。
这些经验为经济发展模式艰难转型中的中国提供了借鉴现阶段,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任务艰巨。
日本在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也曾遇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强度不断上升的矛盾,但最终还是通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动了重化工业生态化转型,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基本摆脱了资源环境压力。
2009年笔者参加了日本财团法人组织的资源循环型经济研修项目,从法律保障体系、产业支持政策、市场诱致措施、园区典型示范、公众组织参与等诸多方面,对日本以资源循环产业为中心的环保产业的发展成效和经验进行了全面了解。
日本力促环保产业发展的5大经验一、建立起完备的环保立法体系并严格执行日本在环保产业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果,首先应该归功于政府建立起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法。
1971年,日本出台了废物处理法,之后又出台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等,2000年颁布和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动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修订)《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修订)《建筑材料循环法》《可循环食品资源循环法》《绿色采购法》6部法律,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环保及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如表所示,从效果看,法律对产业发展的强制保障作用明显。
一是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协会、公众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强制各方开展资源循环利用。
比如法律规定企业有对资源进行恰当处理的产出者的责任,产品、容器等的设计研究、回收、循环利用等扩大生产者的责任,为建立回收、处理、再资源化网络体系提供了保障?二是强制收费制度使得回收处理企业可以盈利。
据介绍,报废汽车处理工厂在《汽车再利用法》实施前,盈利比较困难,主要靠出售部分较好的零部件获利。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二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公害大国。
但是,日本在较短时期内又克服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制约,一举改变了公害大国的形象,走上了循环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不说是创造了日本的另一个奇迹。
日本在环境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但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与政策。
1.1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赶超式经济模式,迅速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然而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却实践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虽然使日本实现了数量型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却背道而驰,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了世界公害大国。
严重的公害不仅给日本带来了难以处理的社会问题,而且使环境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针对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公害问题,日本政府成立了“公害对策特别委员会”,采取了相应的环境对策,但当时的政策措施是针对污染及废弃物进行治理的,属于环境末端治理模式。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首次产生了省能源、省资源的理念,开始采取能源合理化和节省能源的措施。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又开始尝试从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止污染,进行“管端预防”,提出了相对完善的生态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型,实现了发展战略和思路的一次转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尽管如此,“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传统线性发展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环境问题的新特点,日本政府根据1993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于1994年12月制订了《环境基本计划》,提出了“建设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新思路和环境保护的四个基本方针:一是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构筑环保型经济社会体系;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长期共存;三是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参加环境保护;四是推进国际环境合作。
有关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7]Bohn, O. & J. Flege. 1992. The production of new and similar vowes by adult German learners of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4: 131-158.
在日本,农业中化肥用得多,堆肥用得少;养殖业特别是喂猪用的剩饭菜越来越多。而在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产生的食品废弃物却在增加。针对这种情况,2000年6月颁布了《食品废弃物再生法》,2001年5月起实施。该法所指的废弃物是指食品残渣和到期食品及食品生产过程产生的动植物残渣等。混有有害物质或异物的不能作为食品循环资源。要求对食品废弃物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抑制产生、减量(如脱水、干燥等)、以供饲料、肥料和沼气发电的方式予以再生利用;对于食品废弃物的排出量在吨以上的有关生产者,5年内要减少排出量的20%,要与饲料、肥料制造者建立稳定的关系。若食品废弃物的抑制产生、再生利用不充分,将进行处罚;地方公共团体有促进食品废弃物再利用的义务。
日本建设循环经济的启示
T ASHAN ZHI SH1
环 经 济概 念 ,从 经 济运 行机 制 上 开 创 了一种全新的 “ 资源 —— 产 品— — 再 生 资源”反 馈 式流程 。
日本建设循环经济的启示
◎镇海 区委政研室
2 0 的八 国 峰 会上 , 日本 提 出 04年
政 协 、 民间 团体 以及 网络 等渠道 手段 ,
相 关政 府 部 门工 作 开 展 的成 果 及 经 验 报 废 各 阶 段 中的 应 用 ,大 力 培 育 和 发 积 极 倾 听 来 自民间 基 层 的声 音 ,形成 展 战略 性 新 兴 产 业 ,推 动 现 代 产 业 集 群 化 , 传 统产 业 高端 化 、产 业 园区 生 态化, 努力 构建 附加值 高 、 资源消 耗低 、 环境 污染 少的 生态 产业 格局 。
系建 设 。循环 经 济 作为 一 场 变 革 传 统
生 产 方式 、生 活 方式 的社 会 经济活 动 , 需 要 一 个 明确 的法 律 导 向 系 统 。为 建
日本研发的新能源汽车
设 循 环 型 社 会 ,发 展 循环 经济 , 日本
自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起开 始 了相 关 法律
3 0麓
。
库 、国 民生 活金 融公 库将对 引进 3 技 R 术 设备 的企 业 提 供 低 利 融 资 。在 税 制
特别 折 旧、固定 资产税 和所 得税 。
建 立 评 价 检 讨 机 制 ,全 面 普 及环
以 纵横 布 局 ,并 通 过 部 门配 合 与跨 地 区合 作实 现 区域 联动 的生 态 城市 构建 。 极 推 动 经 济 转 型 升 级 ,大 力 发 展 绿 色
日本三大城市群的发展镜鉴
日本三大城市群的发展镜鉴导读日本三大城市群东京圈、关西圈和名古屋圈正朝城市化更高层次发力:即通过提升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循环化和便利化水平,保持和进展其在国际城市竞争中的优势;同时,以新型快速交通为纽带,实现三大城市群高度融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参加国际竞争。
横滨港又称东京的外港,是东京湾六大港口之一。
横滨距东京约30公里,最初只是一个小渔村。
1859年,横滨港成为日本对外贸易门户最早开放的港口,横滨以港兴城,进入城市化快速进展轨道,标志着以东京湾(江户湾)为依托的东京大城市群建设真正拉开帷幕。
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一都三县(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构成的东京圈,完成了人口、产业、资本的大规模聚集,形成了由东京、横滨、川崎、千叶、船桥、埼玉等大城市和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业重镇,以及若干中小城市组成的大城市群。
到1955年,东京圈人口即已超过纽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群,现在人口规模约3800万。
在经济体量上,据2023年底的统计,2023年东京圈的GDP为1.6167万亿美元,比韩国全国GDP 总量(1.4170万亿美元)还高,位列世界第一(其次为纽约大城市群,1.4034万亿美元;第三为洛杉矶大城市群,为8604亿美元)。
如今,日本三大城市群东京圈和关西圈(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名古屋圈(爱知县、岐阜县、三重县)正朝城市化更高层次发力:即通过提升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循环化和便利化水平,保持和进展其在国际城市竞争中的优势;同时,以新型快速交通为纽带,实现三大城市群高度融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参加国际竞争。
一、国际化是大城市群“助推器”和“标配”举目四望,横滨市内有很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有全日本最大的中华街,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和谐共处。
国际化是日本大城市群进展的“助推器”和“标配”。
以东京圈为例,其国际化程度在横向上仍落后于纽约和伦敦,但若纵向比较,则可见其飞跃式进展。
日本循环经济经验
日本循环经济经验“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也得以延续和变革。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一)健全法规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中国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二)完善政策机制中国已经实行的环保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和国民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国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另外,还要加快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设循环型社会。(三)突破技术瓶颈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中国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四)贯彻“5R”原则2005年3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规范了循环经济理念,首次提出了从3R向5R转变的循环经济新思想,即再思考(Rethink)—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理论,减量化(Reduce)建立与自然和谐的新价值观,再利用(Reuse)—建立优化配置的新资源观,再循环(Recycle)—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的新产业观和再修复(Repair)—建立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5R理念的创新在于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并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而不断地创新理念。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5R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地努力,绝不能松懈。(五)培养全民意识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循环型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和乡村。。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国际发展(1)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还在环境运动兴起的初期,波尔丁就敏锐地认识到必须进入经济过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然而,在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的环境整治运动的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的还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
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与政策上都有所升华,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是否应该从生产与消费源头上防治污染产生这个根本性问题,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与政策上的措施。
总的说来,20世纪70至80年代环境保护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以后,源头预防与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许多零敲碎打的做法才开始被整合,进而发展成为一套系统性循环经济战略。
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飞跃来自于人们对末端治理的局限认识的不断提高:(a)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b)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c)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与恶性的经济效益;(d)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e)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f)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g)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决定了循环经济首先是在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得到应用,而后在工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工业生态学》第六章 循环经济概览
5.2 中国的循环经济之路
2008年9月,《中华 人民共和国循环经 济促进法》正式颁 布。
5.2 中国的循环经济之路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则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清 洁生产技术与管理,在生产领域已基本实现。这时 传统的垃圾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 题,于是提出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问题。他们对循 环经济的定义,基本是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 尤其是日本,把废弃物收集、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的产业链,即所谓的“静脉产业”作为建立循环型 社会的主要支撑。
5.1 循环经济概览
小循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序的废物, 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利用;水在企业内的循 环;以及其它消耗品、副产品等在企业内的循环。
实例:杜邦化学公司模式----组织厂内的物料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 观层次的基本表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创 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3R制造法”, 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 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 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 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还在废塑料如 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并开发出了耐 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
5.1 循环经济概览
中循环: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业的废物, 返回上游工业,作为原料,重新利用;或者扩而大之,某 一工业的废物、余能,送往其他工业去加以利用。
实例: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循环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还可能会形成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 料和副产品,于是需要扩大范围到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 园区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结 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这家工厂的 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 堡是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早的代表。
日本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特点及其启示
一
、
日本 循 环 经 济政 策 产 生 的 背 景
( ) 一 经济增 长与 资源短缺 的“ 需矛盾 ” 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作为战败国的 日 , 本 为了改变一 贫如洗 的窘状 , 国内的各个 领域 在 实施一系列改革。其 中, 在经济方面实施了“ 追赶型” 赶超型” 与“ 的发展 战略。此战略 的实施 , 使 得日 本经济迅速崛起 。到 2 世纪 6 0 O年代末 , 日本 国民生产总值 已跃居世界前列 。可 以说 , 战后 日 本取得 了巨大的经济成 就。但 是另一方面 , 由于 日本是一个 国土面积狭小 , 自然资源匮乏的 且 国家, 根本无法承受经济持续增长 过程 中资 源的大量 消耗。因此 , 日本虽 然是一个 工业发 达 国 家, 但是其绝大部分 资源和多种 工业原料必须依 靠进 口解决 , 例如石油 、 炭 、 等 。可以说 , 煤 矿石 日本 国内经济 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了国际原料市场 的牵制 。因此 , 大力发展 以资源 的高 效 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 , 并推出相应 的政策及各项有效 的法律法规体系 , 自然就 成为 日 本政府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 供需矛盾”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 ( 环境污染的加剧 与国民维权意识的增强 二) 在“ 追赶型” 赶超型” 与“ 的经济发展 战略实施过程 中, 日本 为了尽快缩短 与发 达国家之 间的 差距 , 采取了“ 生产优先” 的经济政 策 , 味片面地追求工业化 。虽然 日本取得 了巨大经济成 就, 一 但是政府却忽视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以说 , 日本 2 世纪 6 0 0年代 的高速经济增长 , 以 是 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 、 破坏 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为代价 的。这种疯狂 的“ 大量生产、 大量消 费、 大 量废弃” 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 最终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 日本各地河流、 大气 、 土壤污染及各 种公 害问题频繁发生 , 尤其是从工厂 、 山排 出的微量重金 属造成 了多起社 会悲剧 。如 15 矿 93— 15 96年的熊本县水俣病事件、9 4 95 的新渴县 阿贺野川流域 的有机水银 中毒事件均给其 16 —16 年 当地居 民带来 了无尽的痛苦 。不仅如此 , 由于工业废液和污水的大量排放 , 河流及其沿岸流域的 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 靠捕鱼为生 的渔民们无法进行 捕捞作业 , 生活失去保 障。为 了自己能有一个 安全 、 舒适 的生活环境 , 为了 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 了自己能有一个稳定 的经济收入来源 , 为 日本国民对 于公害问题 的意识 与关 心不断高涨 , 民的维权意识逐步增 强。这使 得政府在制定 居 “ 招商 引资” 收优惠政 策 的同时 , 税 也不 得不考虑 如何有效 解决人 口一资源一环 境之间 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 , 如何建设资源一 产品一 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型社会并保 障其顺利实施 , 必然成为 日 本政府制定政策法规之际需考虑的头等大事 。 (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 三) 2 世纪 9 0 0年代 , 全球推行可持续发展 战略 , 各国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环境 和保护资源 , 使环 境与发展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在这种形势下 , 作为二氧化碳第 四排放大 国的 日本 , 面对较大 的国 际压力 , 根本上改善经济体系 , 从 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就成 为如何解决承担国际义务 与促进 国内经
日本的废塑料回收
编者按:日本是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塑料生产和消费国,塑料年产量超过1400万吨,消费量近1000万吨,目前废塑料排出量约为900万吨,废塑料占生活垃圾体积的30%-50%。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日益增多的大量废塑料已不能再用焚烧或掩埋的方法处理,废塑料公害对日本大众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另一方面,日本资源缺乏,将废塑料作为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
1.PET瓶塑料容器包装材料占日本塑料制品的40%,是家庭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
PET瓶在日本主要用于清凉饮料的包装(约占PET瓶的80%),品种比较单一,易于分别收集,其再生料适合重新利用。
日本PET瓶的回收,平均年增长率为10%。
日本为此制定了PET瓶自主设计准则,其中规定,饮料、酱油和酒类PET瓶不使用底杯、把手、禁止着色,使用可用物理方法剥除的标签,不使用铝盖,只准用塑料盖等。
为便于将收集的大量PET瓶运至再生处理工厂,废PET瓶启运前要作减容处理。
日本PET瓶再生树脂主要用于制造纤维、片材和非食品包装用瓶,三者的消耗量大致相同;目前纤维用比例逐渐增多,已超过70%。
日本PET的以上用途正趋于饱和,随着今后PET瓶回收量的进一步增加,必须为再生PET开发新的用途,如土木建筑材料、食品包装和容器等。
目前日本公司已利用聚合物合金改性技术将再生PET加工成性能优于用PET新料日本的废塑料回收绿色包装与循环经济Greenpackage652006年10月CHINAPACKAGINGINDUSTRYWastePlasticRetrievalinJapan中国包装工业制造的粉末涂料。
用化学回收法将PET降解成单体重新合成PET新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为此,日本正在开发废PET的乙二醇热解回收法及PET的超临界甲醇分解回收方法。
日本帝人公司最近开发了一种从废PET瓶中DMT(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EG(乙二醇)的循环方法,先把废PET瓶压碎并清洗,然后溶解于ET中,在ET的沸点温度和0.1mpa的压力下,把PET进行解聚,生成双一对苯二甲酸羟乙酯(BHET)。
日本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特点
日本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特点1991年,日本国会再次修订了1970年的《废弃物处理法》(该法至今已修改过20次),并通过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
1993年,日本又以减少人类对环境的负荷为理念制定了《环境基本法》,实现了环境立法从完备单项法律体系为目标走向法典化的重要一步。
此后,《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与《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分别在1995年与1998年被通过。
到90年代末,伴随着这三项法令的实施,日益增长的公众意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需要,需要改变现存的社会经济体系,并发展一种能使得日本在21世纪克服其环境与资源限制的新型社会经济体系。
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工业结构委员会在1999年7月准备了一份《循环经济规划》的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为了同时取得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一种循环型经济体系”,以便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融合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
2000年被命名为日本“资源循环型社会元年”,同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六项法案:《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修订)、《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修订)、《建筑材料循环法》、《可循环食品资源循环法》、《绿色采购法》。
2002年还通过了《车辆再生法》。
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这也保证日本成为了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它的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与德国不同,在立法体系上更有规划,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
2000年前后形成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呈现出以下层次:由于《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调整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处于循环经济立法的核心地位,理解与分析这部法律就成为把握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关键。
我国目前无专门的循环经济立法[8],但存在现实的环境问题需要解决,因而了解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对于我们从立法论上探讨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该法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立足于日本环境与资源的现实情况,战略性的将立法提高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高度,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循环经济实践进展及推进建议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改善,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循环经济的产生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它是一种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流动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2020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强了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了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设,助推了循环经济和“无废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走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这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途径。
循环经济实践的国际经验循环生产和消费是美国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是循环经济理论思想萌芽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以前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垃圾处理成为美国亟须解决的棘手问题,作为一个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开始着手生态工业园区的探索。
美国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后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对再循环、再制造的要求进行严格细化。
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实现50%废弃物可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
在经过多年探索后,20世纪90年代生态工业园区开始投入建设和推广。
在消费方面,美国的循环经济侧重于循环消费模式,线下线上众多渠道支持旧货买卖,如家庭地摊式甩卖、旧货交易网站等。
同时,遍布全国的节俭商店和教会义卖有相同的性质,都接受居民捐赠的旧物品,将其进行加工再次售卖[1]。
日本水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 词 : 水循 环 经济 ;水价 ;水 资源利 用效 率
水资 源是人 类生 存 和 经济 社 会 发 展不 可替 代 的重 要 战 略 资源 , 态环 境 的控 制 性 因 素 。然 而 , 是生 随着 经 济 社会 的 快速 发展 和城市 化进 程 的不断 加快 , 类在充 分 享受 现 代文 人 明的同时 , 类用水 不 断增加 , 资源 的供 需 矛盾 日益突 出 , 各 水 水 污染严 重 、 地下 水开 采 严 重超 标 、 资 源 利用 率 极 其 低 下 水 等 等 , 资源 问题 已成 为社会 经济 发展 重要 的 制约 因 素 。 日 水 本 是较早 实行水 循环 经济 的 国家 , 已经 建立 了一 套 完善 的水 循 环经济体 系 , 制定水 价 、 在 地下 水 的管理 、 污水 处 理 以及 制 定 法律法 规方 面都有 成 功的经 验 , 对我 国建 立水 循 环经 济 体 系具 有一定 的启 示作 用 l。 1 ]
1 我 国水资 源存在 的 问题 .
11 资源存 储量 短缺 、 需不 平衡 .水 供 我 国是 一 个 干 旱 缺 水 严 重 的 国 家 。淡 水 资 源 总 量 为 2 00 m。占全 球水 资源 的 6 , 世 界第 四位 , 人 均 只 80 亿 , 居 但 有 2 0 m。仅 为世界 平均水 平 的 1 4 在 世界上 名列 1 1位 , 20 , /, 2 是 全球 1 个 人均水 资 源最贫 乏 的国家 之一 。全 国 年缺水 量 3 近 40 m , 0 亿 。约有 3 亿农村人 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 1 2 资源 污染严 重 .水 我 国传 统 的社会 经济 发展模 式 以“ 高投 入 、 消耗 、 污 高 高 染 ” 特点 , 环境 质 量 整体 恶化 , 资 源 污染 情 况 严 重 。 为 导致 水 据 统计 ,0 6年全 国废 污水排 放 总量 7 1 t 20 3 亿 。每年 约 有 l / 3的工业废 水 和 2 3的生 活 污 水 未 经 处 理 直 接 排 入 江 河 湖 / 库 ,O 以 上 的 城 市 水 域 受 到 不 同 程 度 的 污 染 。在 全 国 9 2 0 多个 湖泊 中, 80 凡接 纳城 镇污 水 的湖泊 , 多 出现 了水 体 大 富营养化 现象 。 。 ] 1 3 资源 开发过 度 .水 目 我 国城 市供 水 以地表 水或 地下水 为 主 , 者两 种水 前 或 源 混合使 用 。在 中国 , 约有一 半 的水资 源 已被 开发 利用 。海 河水 资 源开发利 用率 已达 到 i0 , 资 源 开发 利 用 程度 最 0 水 高 的海河 流域 地表水 控 制 利用 率 达 到 9 , 原 区浅层 地 4 平 下 水开采 率 为 i0 , 资源 总量 消耗率 达到 9 [ 。 0 水 6 4 ] 14水 资源利用 率 低 . 我 国水 资源 利用 效率 低 , 浪费 水 的现象 普遍 存 在 。我 国 农 业灌 溉 水 的 利用 效 率 只 有 4 ~ 5 左 右 , 达 国 家 可 O O 发 达 7 ~8 。 目前我 国平 均 每 r 水 实现 G P仅 为世 界 O 0 n 3 D 平 均 的 ]5 / 。万 元 G DP用水 量 高达 3 9 , 发 达 国家 仅 9 m。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也得以延续和变革。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三)有力的政策扶持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一)健全法规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中国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二)完善政策机制中国已经实行的环保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和国民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国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另外,还要加快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设循环型社会。(三)突破技术瓶颈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中国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四)贯彻“5R”原则2005年3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规范了循环经济理念,首次提出了从3R向5R转变的循环经济新思想,即再思考(Rethink)—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理论,减量化(Reduce)建立与自然和谐的新价值观,再利用(Reuse)—建立优化配置的新资源观,再循环(Recycle)—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的新产业观和再修复(Repair)—建立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5R理念的创新在于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并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而不断地创新理念。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5R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地努力,绝不能松懈。(五)培养全民意识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循环型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