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测量中低频失真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实验七 压电传感器实验
传感器
第 1 页 共 1 页 实验七、压电式传感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压电式传感器的原理与特性。
2. 验证引线分布电容对压电式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实验项目一 压电式传感器的性能实验
2.实验项目二 引线分布电容对压电式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
三、实验原理
1.实验项目一:低频振荡器 (>15Hz)通过电磁线圈激励悬臂梁振动,由装在梁上的压电式传感器转换输出。
2.实验项目二:低频振荡器通过电磁线圈激励悬臂梁振动,由装在梁上的压电式传感器转换输出,检波后用电压表指示。
用长短电缆测试进行比较。
四、实验步骤:
1.压电式传感器的性能实验步骤
(1)按图1接线
(2)振幅固定最大,调节频率, V /F 表读频率,计算机虚拟示波器读峰峰值,按数据表测量并记录数
据。
2.引线分布电容对压电式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步骤
(1)按图2接线。
用长线和电压放大器。
1) 低频振荡器振幅固定最大,频率最大(30Hz ),V /F 表读电压。
2) W1凋零:调放大器增益,使电压表显示2V ;记录。
(2)仍用电压放大器,换接短线,记录电压表读数。
(3)短电缆线不变,换接电荷放大器。
记录电压表数。
1) 重新W1调零;再固定振幅最大;其余不变。
2) 记录电压表读数。
加速度传感器低频特性及校准方法
I C P 。 加
频 率 ,即低频 响应指标 。装置如 图4 所示 。
电荷
圈 冒
图4 结构重力法示意 图
数据采集记 录仪记录 TD N 速度传感器放 电波形( 图5 ) ,
是放 电时 间常数 。放 电时间常数 是从下 降的一瞬 间开始计
算 ,此 时加速度传 感器 受到最 大加 速度 1 g ,输 出为最大值
中图分类号 :T P 2 1 2 文献标识码 :B
因为具有 测量 准确 度高 、频率 响应 范 围宽 、体 积小 、
重量轻 、易于安装等优 点 ,加速度传感 器被广泛 应用 。在
一
堡
些特殊领域 ,对加速度 传感器 的低频 特性要求 更高 ,只
搭
+ 3 d B
+ 5 %
摘要 :很多工程应用领域对加速度传感器 的低频特 性要 求很高 。为 了得到准确 的数 据 ,对加速度传感器 低频特性进行正确有效 的校准十分必要 。本文介绍了几种加速度传感 器低频狰 陛校准的方法 。 关键词 :I c 嘞 Ⅱ 速度传感器 ;低频响应 ;低频特性 ;低频校准 ;低频振动 台
压 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的低频响应主要取决 于其 放 电时
间常数DT C ( D i s c h a r g e T i me C o n s t a n t ) ,因此 ,了解两 者之问
4 0
中 国 设 备 工 程 I 2 o 1 3 年6 月
维 护 与 修 理
的关系对加速度传感器的低频校准具有重要意义 。
型) 、电容式、压阻式3 种 。其 中,电容式和压 阻式 的加速度
±1 0 % 范围— — - : 。 频率
±3 d B范 围 一 ‘
压电传感器的动态响应实验
压电传感器的动态响应实验压电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传感器,它利用压电效应来测量力、压力、加速度等物理量。
它的优点包括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结构简单等。
在动态响应实验中,我们需要考虑压电传感器的频率响应,因为这关系到它能否正确地测量快速变化的物理量。
以下是一篇关于压电传感器动态响应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压电传感器的动态响应特性,了解其在不同频率和振幅下的输出信号表现,以便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压电传感器,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压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压电效应。
当压电传感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晶体会发生形变,导致晶体内部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信号。
这个电信号与所受外力成正比。
在动态响应实验中,我们通常采用振动台对传感器施加正弦波形的外力,并测量其输出信号。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压电传感器、振动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算机等。
2.将压电传感器连接到振动台上,确保连接稳定且无松动。
3.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形信号,输入到振动台上,使压电传感器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力作用。
4.通过示波器实时监测压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记录和分析。
5.重复步骤3和4,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取压电传感器在不同条件下的输出信号表现。
6.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压电传感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和幅值响应曲线。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数据整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不同频率和振幅下的压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数据。
以下是部分实验数据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绘制了压电传感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和幅值响应曲线。
从频率响应曲线中可以看出,随着频率的增加,压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逐渐减小。
这主要是因为高频信号会导致传感器的谐振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在低频范围内,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受频率影响较小,因此适用于低频测量。
幅值响应曲线则显示了压电传感器在不同振幅下的输出信号表现。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压电效应,即某些晶体在受到压力时会产生电荷。
首先,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由一个压电晶体和电极组成。
当传感器受到加速度作用时,晶体会受到压力变形。
这种变形使得晶体内部的正负电荷分离,产生了一个电荷差。
电极会将这个电荷差收集起来,转化为电压信号。
接下来,电压信号会被放大和处理,然后传输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进行分析。
通过测量电压信号的大小,我们可以获得物体的加速度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只能测量垂直于晶体压力方向的加速度。
如果需要测量多个方向的加速度,可以使用多个传感器,或者使用一些设计上更复杂的方式。
总结起来,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压电效应将加速度转化为电荷差,并将电荷差转化为电压信号,用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加速度传感器测量信号失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如果加速度传感器大测量信号失真我们从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信号输出变小和偏置电压不稳定。
其实想偏置电压不稳定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直接能判断的是输出信号与高频谐次波叠加,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加速度传感器的谐振频率造成,我们可以选择谐振频率较高的传感器。
而信号输出变小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由于供电电压降低而造成测量量程范围减小,这种表示需要更换电池或更正供电电压。
其次是因环境温度与室温不同而导致的偏置电压超出规定的范围,当然这种我们需要采用偏置电压稳定的传感器。
再者还有由加速度传感器的非线性造成,我们就需要采用量程大的传感器。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在长距离信号输送时,恒流电压源的恒电流不够大,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根据信号频率幅值选择正确的电压源恒电流。
以上就是加速度传感器大测量信号失真的几种大的故障分析以及解决办法。
而加速度传感器小测量信号失真,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信号忽大忽小不稳定,外界环境噪声对测量信号的影响以及测量系统噪声对测量信号的影响。
关于信号忽大忽小不稳定一般是由瞬态温度变化以至偏置电压忽大忽小而造成输出信号不稳定,当然这种情况我们还是采用偏置电压稳定的传感器来解决。
接下来我们分析的是测量系统噪声对测量信号的影响:这种我们按照四种情况分析,一是加速度传感器自身的电噪声,我们需要检定传感器噪声,选择信噪比合适的传感器。
二是电缆引起的电噪声,往往发生在与电荷输出型传感器配用的低噪声电缆,我们是换用好的低噪声屏蔽电缆。
三是传感器供电电源噪声,这种我们肯定是要选用低噪声供电电源或采用电池供电。
四是数采系统的量程设置,当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才行。
最后我们分析的是外界环境噪声对测量信号的影响:这个又分为接地回路造成的噪声,避免多点接地,传感器采用对地绝缘。
电磁波的影响,采用双层屏蔽壳的传感器。
强声场的影响,采用双层屏蔽壳的传感器将有助于降低强声场对加速度传感器的影响。
瞬态环境温度变化,对用于超低频测量的高灵敏度传感器必须采用隔热护套。
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报告
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报告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报告引言压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利用压电效应来测量物理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探索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压电效应的基本原理;2. 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测量设备;4. 分析压电式传感器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特点和限制。
实验器材与方法1. 实验器材:压电式传感器、信号放大器、示波器、电源等;2. 实验方法:将压电式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器和示波器连接,通过施加外力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变化。
实验过程与结果1. 实验一:压力测量将压电式传感器连接到信号放大器和示波器,施加不同的压力到传感器上,并记录示波器上的输出信号。
结果显示,当施加压力时,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随之增加,表明压电式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外部压力。
2. 实验二:温度测量将压电式传感器暴露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记录示波器上的输出信号。
结果显示,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说明压电式传感器对温度变化敏感,并可用于温度测量。
3. 实验三:振动测量将压电式传感器固定在振动源上,记录示波器上的输出信号。
结果显示,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随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变化而变化,表明压电式传感器能够测量振动的特征。
讨论与分析1. 压电效应是压电式传感器工作的基础,其原理是施加压力或改变温度会使压电材料产生电荷分离和极化,进而产生电压信号。
2. 压电式传感器的优点包括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温度和湿度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以及易受机械冲击和振动的干扰。
3. 在实际应用中,压电式传感器可用于压力、温度、振动等物理量的测量,如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环境监测等领域。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压电式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考虑其特点和限制。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可以提高压电式传感器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传感器论文-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论文学院工程学院专业电气自动化班级机电0902班学号 0930070135 姓名李政指导教师卫吉良目录目录..........................................................................................................................................一、国内外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原理 (4)1.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构成元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幅频特性 (7)3.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8)三、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误差形成因素分析 (9)四、提高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频响的措施 (10)1.材料结构与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02.材料选择问题 (11)五、总结 (12)六、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12)参考文献 (13)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目前,国内研制的高冲击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受材料、结构、工艺和安装等因素的影响,量程和上限频率难以得到提高,从而导致在高冲击下测量的线性度较差。
现在国内研制的压电传感器样机可测量的最大冲击加速度为1 OO,OOOg,安装谐振频率约为9.5kHz,线性度为10%,还不能完全满足工程使用的要求。
因此,为了满足高速碰撞测试和常规触发引信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要求,本文研究提高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量程和频响的设计技术,这项技术可应用在钻地武器试验和深层钻地弹引信中。
在核武器飞行试验中,均要进行触地测试,了解核弹头碰地的状况,测量其触地加速度,为其触发引信的设计和验证提供依据。
在常规钻地弹、侵彻弹等武器研究中,均需要大量程高频响的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安装谐振频率分析及应用仿真实验_
附录2 仿真程序1. 磁座底面半径-安装谐振频率关系程序% Mounting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nsor Diagram Generator% This program plots out the Resonant Frequency Diagram% The sensor mounts on a magnetic base% The Diagram refl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Resonant Frequency% and Radius of the bottom surface% Initialization% format longclearfor i=1:40;R(i)=(i/2.5)*10^(-3);R2=40*10^(-3); % Radius of bearing in meterJ0=1.24; %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of the base (Wb/m) L=12*10^(-3); % Height of the magnetic basemu=4*pi*10^(-7); % permeability of free space (H/m)n1=0.1875*10^(-11);n2=0.1399*10^(-11);R1=inf; % curvature redius of contacted magnetic base KK1=1.0437*10^8; % equivalent elastic coefficientm1=0.47; % mass of piezoelectricity crystal (g)rho=0.023322;% density of the magnetic base (g/mm^3)for j=1:20;r(i,j)=R(i)*j/20;zz(i,j)=R2-sqrt(R2^2-r(i,j)^2);k(i,j)=sqrt(4*R(i)*r(i,j)/((r(i,j)+R(i))^2+zz(i,j)^2));% Comput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elliptical integral in Simpsonfor w=1:10;x(w)=w*(pi/2)/10;c(i,j,w)=sqrt(1-k(i,j)^2*(sin(x(w)))^2);d(i,j,w)=1/c(i,j,w);endK(i,j)=(pi/2)*((1+c(i,j,10))+2*(c(i,j,2)+c(i,j,4)+c(i,j,6)+c(i,j,8))+...4*(c(i,j,1)+c(i,j,3)+c(i,j,5)+c(i,j,7)+c(i,j,9)))/(3*10);E(i,j)=(pi/2)*((1+d(i,j,10))+2*(d(i,j,2)+d(i,j,4)+d(i,j,6)+d(i,j,8))+...4*(d(i,j,1)+d(i,j,3)+d(i,j,5)+d(i,j,7)+d(i,j,9)))/(3*10);% Computation of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of magnetic base in Simpsonfor q=1:10;z(i,j,q)=zz(i,j)+(q-1)*L/9;e(i,j,q)=(J0/(2*pi))*(1/sqrt((R(i)+r(i,j))^2+z(i,j,q)^2))*...(K(i,j)-(r(i,j)^2-R(i)^2+z(i,j,q)^2)/((r(i,j)-R(i))^2+z(i,j,q)^2)*E(i,j)); endBz(i,j)=-(L/(3*10))*((e(i,j,1)+e(i,j,10))+2*(e(i,j,2)+e(i,j,4)+e(i,j,6)+...e(i,j,8))+4*(e(i,j,1)+e(i,j,3)+e(i,j,5)+e(i,j,7)+e(i,j,9)));endBBz(i)=sum((Bz(i,j))');BBzz(i)=BBz(i);% Computation of the area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magnetic baseS(i)=pi*(R(i)^2);% Computation of magnetic force of magnetic base to the bearingF(i)=(BBzz(i)^2)*S(i)/(2*mu);% Computation of deformation magnitude of contacted two objectsdelta(i)=(9*pi^2*F(i)^2*(n1+n2)^2*(1/R1+1/R2)/16)^(1/3);% Equivalent elastic coefficientKK2(i)=F(i)/delta(i);aa=KK1/(m1*10^(-3));% mass of magnetic basem2(i)=rho*pi*(R(i)*10^3)^2*L*10^3;bb(i)=KK2(i)/((11+m2(i))*10^(-3));cc(i)=KK1/((11+m2(i))*10^(-3));% Mounting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nsoromegar(i)=sqrt((aa+bb(i)+cc(i))/2-(1/2)*sqrt(aa^2+2*aa*cc(i)+...(bb(i))^2+2*bb(i)*cc(i)+(cc(i))^2-2*aa*bb(i)));end% plot omegar Vs Rsubplot(2,1,1);plot(R*10^3, omegar,'r'); % FrequencyXlabel('磁座底面半径/mm');Ylabel('安装谐振频率/Hz');2. 磁座的高度-安装谐振频率关系程序% Mounting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nsor Diagram Generator% This program plots out the Resonant Frequency Diagram% The sensor mounts on a magnetic base% The Diagram refl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Resonant Frequency% and Heigh of the magnetic base% Initialization% format longclearfor i=1:60;L(i)=(i/2.5)*10^(-3);R2=40*10^(-3); % Radius of bearing in meterJ0=1.24; %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of the base (Wb/m) R=8*10^(-3); % Radius of bottom surface of magnetic base (m) mu=4*pi*10^(-7); % permeability of free space (H/m)n1=0.1875*10^(-11);n2=0.1399*10^(-11);R1=inf; % curvature redius of contacted magnetic baseKK1=1.0437*10^8; % equivalent elastic coefficientm1=0.47; % mass of piezoelectricity crystal (g)rho=0.023322; % density of the magnetic base (g/mm^3)for j=1:20;r(j)=R*j/20;zz(j)=R2-sqrt(R2^2-r(j)^2);k(j)=sqrt(4*R*r(j)/((r(j)+R)^2+zz(j)^2));% Comput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elliptical integral in Simpsonfor w=1:10;x(w)=w*(pi/2)/10;c(j,w)=sqrt(1-k(j)^2*(sin(x(w)))^2);d(j,w)=1/c(j,w);endK(j)=(pi/2)*((1+c(j,10))+2*(c(j,2)+c(j,4)+c(j,6)+c(j,8))+...4*(c(j,1)+c(j,3)+c(j,5)+c(j,7)+c(j,9)))/(3*10);E(j)=(pi/2)*((1+d(j,10))+2*(d(j,2)+d(j,4)+d(j,6)+d(j,8))+...4*(d(j,1)+d(j,3)+d(j,5)+d(j,7)+d(j,9)))/(3*10);% Computation of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of magnetic base in Simpson for q=1:10;z(i,j,q)=zz(j)+(q-1)*L(i)/9;e(i,j,q)=(J0/(2*pi))*(1/sqrt((R+r(j))^2+z(i,j,q)^2))*...(K(j)-(r(j)^2-R^2+z(i,j,q)^2)/((r(j)-R)^2+z(i,j,q)^2)*E(j));endBz(i,j)=(L(i)/(3*10))*((1+e(i,j,10))+2*(e(i,j,2)+e(i,j,4)+e(i,j,6)+...e(i,j,8))+4*(e(i,j,1)+e(i,j,3)+e(i,j,5)+e(i,j,7)+e(i,j,9)));endBBz(i)=sum((Bz(i,j))');BBzz(i)=BBz(i);% Computation of the area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magnetic baseS=pi*R^2;% Computation of magnetic force of magnetic base to the bearingF(i)=(BBzz(i)^2)*S/(2*mu);% Computation of deformation magnitude of contacted two objectsdelta(i)=(9*pi^2*F(i)^2*(n1+n2)^2*(1/R1+1/R2)/16)^(1/3);% Equivalent elastic coefficientKK2(i)=F(i)/delta(i);aa=KK1/(m1*10^(-3));% Mass of the magnetic basem2(i)=rho*pi*(R*10^3)^2*L(i)*10^3;bb(i)=KK2(i)/((11+m2(i))*10^(-3));cc(i)=KK1/((11+m2(i))*10^(-3));% Mounting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nsoromegar (i)=sqrt((aa+bb(i)+cc(i))/2-(1/2)*sqrt(aa^2+2*aa*cc(i)+...(bb(i))^2+2*bb(i)*cc(i)+(cc(i))^2-2*aa*bb(i)));end% plot omegar Vs Lsubplot(2,1,1);plot(L*10^3, omegar,'r'); % FrequencyXlabel('磁座高度/mm');Ylabel('安装谐振频率/Hz');3. 剩磁大小-安装谐振频率关系程序% Mounting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nsor Diagram Generator% This program plots out the Resonant Frequency Diagram% The sensor mounts on a magnetic base% The Diagram refl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Resonant Frequency% Initialization% format longclearfor i=1:160% Choose variable valuesJ0(i)=0.1+i*0.02; %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ranges of the base (Wb/m) R=8*10^(-3); % Radius of bottom surface of magnetic base (m) L=12*10^(-3); % Height of the magnetic basemu=4*pi*10^(-7); % permeability of free space (H/m)R2=40*10^(-3); % Radius of bearing in meterKK1=1.0437*10^8; % equivalent elastic coefficientm1=0.47; % mass of piezoelectricity crystal (g)m2=69; % mass of sensor and magnetic basen1=0.1875*10^(-11);n2=0.1399*10^(-11);R1=inf; % curvature redius of contacted magnetic base for j=1:20;r(j)=R*j/20;zz(j)=R2-sqrt(R2^2-r(j)^2);k(j)=sqrt(4*R*r(j)/((r(j)+R)^2+zz(j)^2));% Comput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elliptical integral in Simpsonfor w=1:10;x(w)=w*(pi/2)/10;c(j,w)=sqrt(1-k(j)^2*(sin(x(w)))^2);d(j,w)=1/c(j,w);endK(j)=(pi/2)*((1+c(j,10))+2*(c(j,2)+c(j,4)+c(j,6)+c(j,8))+...4*(c(j,1)+c(j,3)+c(j,5)+c(j,7)+c(j,9)))/(3*10);E(j)=(pi/2)*((1+d(j,10))+2*(d(j,2)+d(j,4)+d(j,6)+d(j,8))+...4*(d(j,1)+d(j,3)+d(j,5)+d(j,7)+d(j,9)))/(3*10);% Computation of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of magnetic base in Simpsonfor q=1:10;z(j,q)=zz(j)+(q-1)*L/9;e(i,j,q)=(J0(i)/(2*pi))*(1/sqrt((R+r(j))^2+z(j,q)^2))*...(K(j)-(r(j)^2-R^2+z(j,q)^2)/((r(j)-R)^2+z(j,q)^2)*E(j));endBz(i,j)=(L/(3*10))*((e(i,j,1)+e(i,j,10))+2*(e(i,j,2)+e(i,j,4)+e(i,j,6)+...e(i,j,8))+4*(e(i,j,1)+e(i,j,3)+e(i,j,5)+e(i,j,7)+e(i,j,9)));end% Computation of magnetization intensityBBz(i)=sum((Bz(i,j))');BBzz(i)=BBz(i);% Computation of the area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magnetic baseS=pi*R^2;% Computation of magnetic force of magnetic base to the bearing F(i)=(BBzz(i)^2)*S/(2*mu);% Computation of deformation magnitude of contacted two objectsdelta(i)=(9*pi^2*F(i)^2*(n1+n2)^2*(1/R1+1/R2)/16)^(1/3);% Equivalent elastic coefficientKK2(i)=F(i)/delta(i);aa=KK1/(m1*10^(-3));bb(i)=KK2(i)/(m2*10^(-3));cc(i)=KK1/(m2*10^(-3));% Mounting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nsoromegar(i)=sqrt((aa+bb(i)+cc(i))/2-(1/2)*sqrt(aa^2+2*aa*cc(i)+...(bb(i))^2+2*bb(i)*cc(i)+(cc(i))^2-2*aa*bb(i)));end% plot omegar Vs J0% Display output on screensubplot(2,1,1);plot(J0, omegar,'r'); % FrequencyXlabel('剩磁大小/T');Ylabel('安装谐振频率/HZ');4. 磁座端面半径、磁座高度-安装谐振频率关系程序% Mounting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nsor Diagram Generator% This program plots out the Resonant Frequency Diagram% The sensor mounts on a magnetic base% The Diagram refl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Resonant Frequency% and Radius of the bottom surface% Initialization% format longclearfor i=1:50;R(i)=(i/2.5)*10^(-3);R2=40*10^(-3); % Radius of bearing in meterJ0=1.24; %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of the base (Wb/m) L=[4,8,12,16]*10^(-3); % Height of the magnetic basemu=4*pi*10^(-7); % permeability of free space (H/m)n1=0.1875*10^(-11);n2=0.1399*10^(-11);R1=inf; % curvature redius of contacted magnetic baseKK1=1.0437*10^8; % equivalent elastic coefficientm1=0.47; % mass of piezoelectricity crystal (g) rho=0.023322; % density of the magnetic base (g/mm^3)for j=1:20;r(i,j)=R(i)*j/20;zz(i,j)=R2-sqrt(R2^2-r(i,j)^2);k(i,j)=sqrt(4*R(i)*r(i,j)/((r(i,j)+R(i))^2+zz(i,j)^2));% Comput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elliptical integral in Simpsonfor w=1:10;x(w)=w*(pi/2)/10;c(i,j,w)=sqrt(1-k(i,j)^2*(sin(x(w)))^2);d(i,j,w)=1/c(i,j,w);endK(i,j)=(pi/2)*((1+c(i,j,10))+2*(c(i,j,2)+c(i,j,4)+c(i,j,6)+c(i,j,8))+...4*(c(i,j,1)+c(i,j,3)+c (i,j,5)+c(i,j,7)+c(i,j,9)))/(3*10);E(i,j)=(pi/2)*((1+d(i,j,10))+2*(d(i,j,2)+d(i,j,4)+d(i,j,6)+d(i,j,8))+...4*(d(i,j,1)+d(i,j,3)+ d(i,j,5)+d(i,j,7)+d(i,j,9)))/(3*10);% Computation of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of magnetic base in Simpsonfor q=1:10;z1(i,j,q)=zz(i,j)+(q-1)*L(1)/9;e1(i,j,q)=(J0/(2*pi))*(1/sqrt((R(i)+r(i,j))^2+z1(i,j,q)^2))*...(K(i,j)-(r(i,j)^2-R(i)^2+z1(i,j,q)^2)/((r(i,j)-R(i))^2+z1(i,j,q)^2)*E(i,j));endBz1(i,j)=-(L(1)/(3*10))*((e1(i,j,1)+e1(i,j,10))+2*(e1(i,j,2)+e1(i,j,4)+e1(i,j,6)+e1(i,j,8))+4*( e1(i,j,1)+e1(i,j,3)+e1(i,j,5)+e1(i,j,7)+e1(i,j,9)));for q=1:10;z2(i,j,q)=zz(i,j)+(q-1)*L(2)/9;e2(i,j,q)=(J0/(2*pi))*(1/sqrt((R(i)+r(i,j))^2+z2(i,j,q)^2))*...(K(i,j)-(r(i,j)^2-R(i)^2+z2(i,j,q)^2)/((r(i,j)-R(i))^2+z2(i,j,q)^2)*E(i,j));endBz2(i,j)=-(L(2)/(3*10))*((e2(i,j,1)+e2(i,j,10))+2*(e2(i,j,2)+e2(i,j,4)+e2(i,j,6)+e2(i,j,8)) +4*(e2(i,j,1)+e2(i,j,3)+e2(i,j,5)+e2(i,j,7)+e2(i,j,9)));for q=1:10;z3(i,j,q)=zz(i,j)+(q-1)*L(3)/9;e3(i,j,q)=(J0/(2*pi))*(1/sqrt((R(i)+r(i,j))^2+z3(i,j,q)^2))*...(K(i,j)-(r(i,j)^2-R(i)^2+z3(i,j,q)^2)/((r(i,j)-R(i))^2+z3(i,j,q)^2)*E(i,j));end Bz3(i,j)=-(L(3)/(3*10))*((e3(i,j,1)+e3(i,j,10))+2*(e3(i,j,2)+e3(i,j,4)+e3(i,j,6)+...e3(i,j,8))+4*(e3(i,j,1)+e3(i,j,3)+e3(i,j,5)+e3(i,j,7)+e3(i,j,9)));for q=1:10;z4(i,j,q)=zz(i,j)+(q-1)*L(4)/9;e4(i,j,q)=(J0/(2*pi))*(1/sqrt((R(i)+r(i,j))^2+z4(i,j,q)^2))*...(K(i,j)-(r(i,j)^2-R(i)^2+z4(i,j,q)^2)/((r(i,j)-R(i))^2+z4(i,j,q)^2)*E(i,j));end Bz4(i,j)=-(L(4)/(3*10))*((e4(i,j,1)+e4(i,j,10))+2*(e4(i,j,2)+e4(i,j,4)+e4(i,j,6)+...e4(i,j,8))+4*(e4(i,j,1)+e4(i,j,3)+e4(i,j,5)+e4(i,j,7)+e4(i,j,9)));endBBz1(i)=sum((Bz1(i,j))'); BBzz1(i)=BBz1(i);BBz2(i)=sum((Bz2(i,j))'); BBzz2(i)=BBz2(i);BBz3(i)=sum((Bz3(i,j))'); BBzz3(i)=BBz3(i);BBz4(i)=sum((Bz4(i,j))'); BBzz4(i)=BBz4(i);% Computation of the area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magnetic baseS(i)=pi*(R(i)^2);% Computation of magnetic force of magnetic base to the bearingF1(i)=(BBzz1(i)^2)*S(i)/(2*mu); F2(i)=(BBzz2(i)^2)*S(i)/(2*mu);F3(i)=(BBzz3(i)^2)*S(i)/(2*mu); F4(i)=(BBzz4(i)^2)*S(i)/(2*mu);% Computation of deformation magnitude of contacted two objectsdelta1(i)=(9*pi^2*F1(i)^2*(n1+n2)^2*(1/R1+1/R2)/16)^(1/3);delta2(i)=(9*pi^2*F2(i)^2*(n1+n2)^2*(1/R1+1/R2)/16)^(1/3);delta3(i)=(9*pi^2*F3(i)^2*(n1+n2)^2*(1/R1+1/R2)/16)^(1/3);delta4(i)=(9*pi^2*F4(i)^2*(n1+n2)^2*(1/R1+1/R2)/16)^(1/3);% Equivalent elastic coefficientKK21(i)=F1(i)/delta1(i);KK22(i)=F2(i)/delta2(i);KK23(i)=F3(i)/delta3(i);KK24(i)=F4(i)/delta4(i);aa=KK1/(m1*10^(-3));% mass of magnetic basem21(i)=rho*pi*(R(i)*10^3)^2*L(1)*10^3;m22(i)=rho*pi*(R(i)*10^3)^2*L(2)*10^3;m23(i)=rho*pi*(R(i)*10^3)^2*L(3)*10^3;m24(i)=rho*pi*(R(i)*10^3)^2*L(4)*10^3;bb1(i)=KK21(i)/((11+m21(i))*10^(-3));bb2(i)=KK22(i)/((11+m22(i))*10^(-3));bb3(i)=KK23(i)/((11+m23(i))*10^(-3));bb4(i)=KK24(i)/((11+m24(i))*10^(-3));cc1(i)=KK1/((11+m21(i))*10^(-3));cc2(i)=KK1/((11+m22(i))*10^(-3));cc3(i)=KK1/((11+m23(i))*10^(-3));cc4(i)=KK1/((11+m24(i))*10^(-3));% Mounting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nsoromegar1(i)=sqrt((aa+bb1(i)+cc1(i))/2-(1/2)*sqrt(aa^2+2*aa*cc1(i)+...(bb1(i))^2+2*bb1(i)*cc1(i)+(cc1(i))^2-2*aa*bb1(i))); omegar2(i)=sqrt((aa+bb2(i)+cc2(i))/2-(1/2)*sqrt(aa^2+2*aa*cc2(i)+...(bb2(i))^2+2*bb2(i)*cc2(i)+(cc2(i))^2-2*aa*bb2(i))); omegar3(i)=sqrt((aa+bb3(i)+cc3(i))/2-(1/2)*sqrt(aa^2+2*aa*cc3(i)+...(bb3(i))^2+2*bb3(i)*cc3(i)+(cc3(i))^2-2*aa*bb3(i))); omegar4(i)=sqrt((aa+bb4(i)+cc4(i))/2-(1/2)*sqrt(aa^2+2*aa*cc4(i)+...(bb4(i))^2+2*bb4(i)*cc4(i)+(cc4(i))^2-2*aa*bb4(i)));end% plot omegar Vs Laxis autosubplot(2,1,1);plot(R*10^3,omegar1,'b',R*10^3,omegar2,'g'); % Frequencyhold onplot(R*10^3,omegar3,'R',R*10^3,omegar4,'k'); % FrequencyXlabel('磁座底面半径/mm');Ylabel('安装谐振频率/Hz');附录3 振动测量系统图及传感器安装图图1 振动测量系统图Array图2 传感器安装图53。
压电加速度计用于冲击试验测试系统
压电加速度计用于冲击试验测试系统
杨成祥;郭世明
【期刊名称】《电工技术》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 0前言rn产品在装配、运输、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强力冲击与碰撞,为考核产品耐冲击性能,常用中击试验来考核其结构特性.冲击作用可用加速度等运动参数来描述.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杨成祥;郭世明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1
【相关文献】
1.基于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弹丸初速存储测试系统 [J], 李红旗;李世义;吴日恒
2.一种应用于某粒子源的多路高压电源测试系统 [J], 胡贤斌
3.基于高压电气系统的高压电机与电气开关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 [J], 陈文波
4.落锤式冲击试验机及其多参数测试系统 [J], 邱自学;袁江
5.RPSW/A摆锤示波冲击试验机测试系统改造 [J], 周海;邵建龙;方淑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测量中低频失真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 8)
于是 , 输出电压幅值下降了 !E: !E = e i - ei =
0 t
( 9)
此时 , 虽然冲击波的作用已经消失 , 但作用在 R 上的压降 !E 还存在, 并形成一个负的冲击 量。可
图 2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1 1 1 1 图中: = + + , R E 为压电加速度传感 R RE R C R 1 器绝缘层的漏电阻, R C 为连接电缆的漏电阻, R 1 为 电荷放大器的输入电阻 ; CT = C E + CC + C 1, CE 为压 电加速度传感器电极电容 , C C 为连接电缆的电容 , C 1 为电荷放大器的输入电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一个 RC 电路 , dei 其回路方程为: iR + ei = 0 , 因为 i= CT , 则: dt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测量中低频失真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吴祖堂 , 杨德猛, 邹
摘
*
虹
(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西安 710024)
要 : 冲击谱是一连续谱, 其频谱范围从零到无穷大。由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频 率范围有限, 在冲 击测量中不 可避免地
会产生频率失真 , 频率失真包含低频失真和高频失真。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在 冲击测量 中的低频失 真主要表 现为基线不 回零。 分别从矩形冲击波、 锯齿形冲击波和半正弦冲击波引起的传感器响应入手 , 定量分析了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测量 基线不回 零的问题 , 最后利用落体冲击试验台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验验证。
2 t Sq a0 ∀RCT - 2RC t e T 2 2 1+ CT ( ∀RCT ) + t t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常见故障判断流程及原因分析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常见故障判断流程及原因分析
传感器故障原因及处理措施表
故
障类别故障旳详细体
现
也许导致故障旳原因也许处理故障旳措施
测
量偏置电压成果偏置电压不对
旳
偏置电压等于供电电压
因电缆连接或传感器内部连线断开而导致,更换电缆或传
感器。
偏置电压靠近零
因电缆连接或传感器内部连线短路而导致,更换电缆或传
感器。
偏置电压偏大或偏小,实际
偏置电压超过正常偏置电
压±2V 旳范围
传感器内置电路工作不正常,更换传感器。
由环境温度不稳定地变化,导致偏置电压漂移。
加装隔热
护套或更换传感器。
偏置电压不稳
定
偏置电压来回漂动,不能稳
定
由传感器内部电路不稳定而导致,更换传感器。
偏置电压对旳传感器内部敏感芯体损坏更换传感器。
基于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冲击加速度测量方法研究
F g 1 Sy t i . sem r r c p e wo k p i i l n
1 系统 工 作原 理
11 系统 工作原 理 .
12 压 电式加速 度计 测量原 理 .
在压 电元 件上 , 以一 定 的预 紧力 安装 一 个 质量
块 , 量 块 上 有 一 弹 簧 片 , 是 典 型 的惯 性 式 传 感 质 这 首 先将 压 电式 传 感器 安 装在 待 测 物体 上 , 将 信号 器 , 简化 的单 自由度二 阶力 学系 统如 图 2 示 。 再 其 所 变换 器 外 接在 传感 器 上 , 当待 测物 体受 到 冲击产 生
第 3 卷第 3 4 期
21 年9 01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n l f a gh nU iesyo S in e n eh oo y ( trl cec io o ra o Chn c u nvri f cec dT cn lg Naua in e t n) t a S Ed i
Vo .4 No. 13 3 S p. e 201 1
基 于压 电式 加 速 度计 的冲 击 加速 度 测 量 方 法研 究
郭林 炀 ,赵 研
(. 1 北方激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扬州 摘 2 5 0 ;2长春理工大学 20 9 . 光 电工程学院 ,长春 10 2 ) 30 2
式 加速度 传感 器才 能胜任 。压 电式 加速 度计 广泛地 应 用 于航 空 、 天 、 航 兵器 、 船 、 织 、 造 纺 机械 及 电气等 各种 系 统 的振 动 , 及 冲击测 试 、 号 分 析 、 以 信 环境 模 拟实验 、 模态 分析 、 故障 诊断及 优化设 计 等方面 。
压电加速度和电容传感器实验
实验六 压电加速度和电容传感器实验一、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及应用。
实验准备:预习实验仪器和设备:低频振荡器(激振信号)、电荷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单芯屏蔽线、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双踪示波器。
实验原理:质量块在加速度的作用下产生惯性力,惯性力作用于压电传感器则生成电荷。
实验注意事项:1.双平行梁振动时应无碰撞现象,否则将严重影响输出波形。
必要时可松开梁的固定端,小心调整一个位置再试。
2.低频振荡器的幅度应适当,避免失真。
实验内容:(1)观察装于双平行梁上的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它主要由压电陶瓷片及惯性质量块组成。
(2)低频振荡器的输出(V0、GND)接双平行梁的激振器Ⅱ。
(3)低频振荡器的输出(V0)接移相器,移相器的输出接相敏检波器的控制端5(AC)。
(4)将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接到电荷放大器的输入端,引线要尽量地短,尽可能用屏蔽线。
然后将电荷放大器的输出接到相敏检波器,通过低通滤波接至电压表的输入端,同时在电荷放大器的输出端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如图14所示)。
(5)卸去测微头。
(6)开启电源,观察双平行梁是否振动,如无,检查低频振荡器的输出是否正确接到激振器Ⅱ上,适当调节低频振荡器的幅度,不宜过大。
(7)用示波器的观察电荷放大器的输出波形和电压表的读数(需要按前面的方法调移相器)。
(8)改变频率,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和电压表的读数。
(9)用手轻击试验台,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
可见敲击时输出波形会产生 ,试解释原因。
二、电容传感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差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原理及其特性。
实验准备:预习实验仪器和设备:电容传感器、电容变换器、差动放大器、F/V表、低通滤波器、激振器、示波器。
实验内容:(1)差动放大器调零,按图14接线。
(2)差动放大器增益旋钮置于中间,F/V表打到2V档,调节测微头使输出为零。
(3)旋动测微头,每次位移0.5mm,记下此时测微头的读数及电压表的读数,直至电容动片与上(或下)静片复盖面积最大为止。
实验三十七 压电加速度式传感器
实验三十七压电加速度式传感器
一、实验目的
了解压电加速度计的结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
压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有源传感器(发电型传感器)。
压电传感元件是力敏感元件,在压力、应力、加速度等外力作用下,在电介质表面产生电荷,从而实现非电量的电测。
三、实验所需部件
压电式传感器、电荷放大器(电压放大器)、低频振荡器、激振器、电压/频率表、示波器。
图(20)
四、实验步骤
1.观察了解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由PZT 双压电陶瓷晶片、惯性质量块、压簧、引出电极组装于塑料外壳中。
2.按图(20)接线,低频振荡器输出接“激振II ”端,开启电源,调节振动频率与振幅,用示波器观察低通滤波器输出波形。
3.当悬臂梁处于谐振状态时振幅最大,此时示波器所观察到的波形V P -P 也最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对外力作用变化敏感的传感器。
五、注意事项
做此实验时,悬臂梁振动频率不能过低(1~3H Z),否则电荷放大器将无输出。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电路的研究与设计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由质量块、弹簧和压电片组成。
当传感器受到振动时,质量块会相对于弹簧发生位移,从而使压电片产生电荷。
这个电荷与振动的加速度成正比。
为了测量压电传感器的电荷输出,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放大电路。
这个电路的作用是将传感器的微弱电荷信号放大到适合测量和处理的电压范围。
放大电路的设计是本研究的重点。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放大器。
由于压电传感器输出的是电荷信号,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电荷放大器。
电荷放大器是一种特殊的放大器,能够将电荷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以及所需的精度。
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放大倍数和增益,以满足不同的测量需求。
另外,为了减小噪声干扰,我们可以在放大电路中添加滤波器。
滤波器能够消除掉高频噪声和杂散信号,从而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最后,我们需要将放大的电压信号经过采样和处理,得到最终的加速度数值。
这一步可以通过微控制器或其他数字信号处理器来实现。
除了测量电路的设计,我们还可以在系统中加入温度补偿和自动校准的功能。
温度补偿可以消除传感器输出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自动校准功能可以校正传感器的初始误差和漂移,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际上,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电路设计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技术细节,比如功率供应、信号处理和通信接口等。
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系统要求,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总之,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电路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任务。
通过选择合适的放大器、滤波器以及其他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设计出高性能、高精度的测量电路,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及其应用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及其应用一、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原理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又称压电加速度计。
它也属于惯性式传感器。
它是利用某些物质如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在加速度计受振时,质量块加在压电元件上的力也随之变化。
当被测振动频率远低于加速度计的固有频率时,则力的变化与被测加速度成正比。
由于压电式传感器的输出电信号是微弱的电荷,而且传感器本身有很大内阻,故输出能量甚微,这给后接电路带来一定困难。
为此,通常把传感器信号先输到高输入阻抗的前置放大器。
经过阻抗变换以后,方可用于一般的放大、检测电路将信号输给指示 仪表或记录器。
二、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构成元件常用的压电式加速度计的结构形式如图所示,是由预压弹簧,质量块,基座,压电元件和外壳组成。
图中为环形剪切型,结构简单,能做成极小型、高共振频率的加速度计,环形质量块粘到装在中心支柱上的环形压电元件上。
由于粘结剂会随温度增高而变软,因此最高工作温度受到限制。
三、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幅频特性预压弹簧压电元件外壳质量块基座图1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幅频特性曲线加速度限频率取决于幅频曲线中的共振频率图(图1)。
一般小阻尼(z<=0.1)的加速度计,上限频率若取为共振频率的1/3,便可保证幅值误差低于1dB(即12%);若取为共振频率的1/5,则可保证幅值误差小于0.5dB(即6%),相移小于30。
但共振频率与加速度计的固定状况有关,加速度计出厂时给出的幅频曲线是在刚性连接的固定情况下得到的。
实际使用的固定方法往往难于达到刚性连接,因而共振频率和使用上限频率都会有所下降。
四、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压电式加速度计的灵敏度压电加速度计属发电型传感器,可把它看成电压源或电荷源,故灵敏度有电压灵敏度和电荷灵敏度两种表示方法。
前者是加速度计输出电压(mV)与所承受加速度之比;后者是加速度计输出电荷与所承受加速度之比。
加速度单位为m/s2,但在振动测量中往往用标准重力加速度g作单位,1g= 9.80665m/s2。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振动测量实验- 欢迎访问武汉理工大学
加速度传感器振动测量实验指导书一. 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
二. 实验原理1. 振动测量原理机械在运动时,由于旋转件的不平衡、负载的不均匀、结构刚度的各向异性、间隙、润滑不良、支撑松动等因素,总是伴随着各种振动。
机械振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振动往往会降低机器性能,破坏其正常工作,缩短使用寿命,甚至导致事故。
机械振动还伴随着同频率的噪声,恶化环境,危害健康。
另一方面,振动也被利用来完成有益的工作,如运输、夯实、清洗、粉碎、脱水等。
这时必须正确选择振动参数,充分发挥振动机械的性能。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除了对各种机械设备提出低振动和低噪声要求外,还需随时对机器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诊断,对工作环境进行控制。
为了提高机械结构的抗振性能,有必要进行机械结构的振动分析和振动设计。
这些都离不开振动测试。
振动测试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测量机械或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的振动,如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频率和相位等,了解被测对象的振动状态,评定等级和寻找振源,对设备进行监测、分析、诊断和预测。
二是对机械设备或结构施加某种激励,测量其受迫振动,以便求得被测对象的振动力学参量或动态性能,如固有频率、阻尼、刚度、频率响应和模态等。
振动的幅值、频率和相位是振动的三个基本参数,称为振动三要素。
幅值:幅值是振动强度的标志,它可以用峰值、有效值、平均值等方法来表示。
频率:不同的频率成分反映系统内不同的振源。
通过频谱分析可以确定主要频率成分及其幅值大小,从而寻找振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位:振动信号的相位信息十分重要,如利用相位关系确定共振点、测量振型、旋转件动平衡、有源振动控制、降噪等。
对于复杂振动的波形分析,各谐波的相位关系是不可缺少的。
在振动测量时,应合理选择测量参数,如振动位移是研究强度和变形的重要依据;振动加速度与作用力或载荷成正比,是研究动力强度和疲劳的重要依据;振动速度决定了噪声的高低,人对机械振动的敏感程度在很大频率范围内是由速度决定的。
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报告
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报告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报告引言:压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传感器,利用压电效应将压力、力或加速度等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探讨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实验装置与步骤:实验装置包括压电式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等。
首先,将压电式传感器连接至信号放大电路,再将信号放大电路与数据采集卡相连,最后将数据采集卡连接至计算机。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避免外界干扰。
实验一:压电式传感器的特性测试在此实验中,我们将测试压电式传感器的灵敏度、频率响应和线性度等特性。
首先,将压电式传感器固定在测试台上,然后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压力来模拟实际应用中的不同工况。
同时,通过改变施加压力的频率,测试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最后,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线性度等参数。
实验二:压电式传感器在振动测量中的应用压电式传感器在振动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此实验中,我们将利用压电式传感器测量不同振动源的振动信号,并通过数据采集卡将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分析。
通过对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振动源的频率成分及其强度,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三:压电式传感器在压力测量中的应用压电式传感器在压力测量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此实验中,我们将利用压电式传感器测量不同压力下的电信号,并通过数据采集卡将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分析。
通过对压力信号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被测对象的压力状态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压电式传感器的灵敏度、频率响应、线性度等参数。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振动信号和压力信号的分析,了解被测对象的振动状态和压力状态。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工程设计和故障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论:压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频率响应广、线性度好等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 : 2010- 04- 28
第 11 期
吴祖堂, 杨德猛等 :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测量中低频失真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dei 1 + ei = 0 dt RCT
1587 ( 3)
设初始开路电压为 E 0, 则上述方程的解为 : ei = E 0∀ e
t R CT
( 4)
2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测量中基线 不回零的理论分析
[ 4- 7]
1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对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而言 , 无论结构形式的 差别有多大, 其工作原理都可以简化成有集中质量 m, 集中弹簧 k 和阻尼器 c 组成的二 阶单自由度系 统。其简化模型如图 1所示
[ 8- 9]
。而对于低频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多 , 但
修改日期 : 2010- 07- 09
图 5 标准半正弦冲击波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输出 波形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在半正弦冲击波的作用下 , 输出电压 ei 的变化规律如下: d ei Sq a0 ∀ 1 ∀t + ei = ∀ cos ( ) d t RCT CT t t ( 15) 的解 :
( 14)
图 6 落体冲击试验台示意
其中 : g 为重力加速度 ; h 为下落高度。落锤撞 击砧座时运动受到阻滞 , 产生制动加速度和制动力。 制动加速度峰值为 : Am = ( Vm dV ) m ax = K 1∀ K2∀ T dt ( 20)
其中: T 为撞击面接触时间 ; K1 为加速度波形系
[ 1- 3]
文章编号 : 1004- 1699( 2010) 11- 1586- 04 是低频响应不够将导致无 法准确再现原始 冲击脉 冲, 当时间常数对脉冲宽度之比减小时 , 幅值响应 将出错, 后瞬态偏移将很明显。这种偏移 ( 或叫 下 冲 ! ) 与施加的脉冲极性相反 , 对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在冲击测量时的低频失真而言主要表现为基线不回 零。针对当前对低频特性影像的研究缺少理论分析 的现状, 本文从矩形冲击波、 锯齿形冲击波和半正弦 冲击波引起的传感器响应入手, 对压电加速度传感 器冲击测量基线不回零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利用 YD 106压电 加速度传感器和落体冲击试验台进行验证实验。落 体冲击试验台的工作原理为 : 落锤把位能变成动能, 而后由动能转化为荷载力。落体冲击试验台的结构 如图 6 示。落锤的最大下落速度为 : Vm = 2gh ( 19)
在 t= t时, 锯齿形波峰的下降值为: t Sq t !E = a0 ( - R( 1- e RC T ) ) ( 13) t CT 同样, 在锯齿形冲击波作用消失的瞬时, 亦出现 了一个负的冲击量, 其值为 - !E ( 如图 4( b ) 所示 ) 。 2 . 3 输入为标准半正弦冲击波 设半正弦冲击波为 (如图 5( a ) 所示 ) : ∀t A sin ( ) , 0# t# t t X ( t) = 0 , else
关键词 :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冲击测量; 冲击谱; 低频失真 中图分类号 : TP212 文献标识码: A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目前仍然是测量冲击运动的 主要传感器 , 其频率范围有限。由于冲击谱是一种 连续谱 , 其频谱范围从零到无穷大, 因此采用加速度 传感器来测量冲击运动, 将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误差 , 这种误差称为频率误差 ( 又称频率失真 )。频率失 真一般包含低频失真和高频失真两方面
! ei = -
t Sq a0 ∀RCT t 2RCT 2 2 1+ e CT ( ∀RCT ) + t
( 18)
同样 , 在半正弦冲击波作用消失的瞬时 , 亦出现 了一个负的冲击量 ( 如图 5( b) 所示 ) 。与前两类冲 击波不一样的是, 其负的冲击量不等于最大幅值处 的下降量。
3 实验验证
2 . 1 输入为标准矩形冲击波
图 1 压电冲击加速度传感器的简化模型
当传感器感受振动体的冲击加速度时, 可得到 其运动微分方程为: m d xm d ( xm - x ) - k (xm - x ) 2 = - c dt dt
2
设矩形冲击波为 (如图 3 ( a )所示 ): A, 0# t# t X ( t) = 0 , else
2 t Sq a0 ∀RCT - 2RC t e T 2 2 1+ CT ( ∀RCT ) + t t
( 17)
在 t= t时 , 负的冲击量为 :
图 4 锯齿形冲击波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输出波 形
锯齿波的幅值 在作用时间 t内是成 比例增大 的 , 故施加在压电晶体上的力也是递增的。因此, 每 E0 单位时间 t内, 传感器极板上的开路电压亦增加 。 t 其回路方程为: E0 Sq a0 d ei 1 + ei = = ∀ ( 11) RC t CT t dt T 在 t= 0 时, E 0 = 0 , 根据此初始条件 , 求得方程 ( 11) 的解 : Sq a0 - t ei = R ( 1- e RC T ), 0 # t# t t ( 12)
( 5)
( 1)
式中: xm 为振动体的绝对位移 ( 一般等于传感 器基座的位移 ); x 为惯性质量块的绝对位移; xm - x 为质量块与基座之间的相对位移。 由式 ( 1 ) 可得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1 A( )= 1n n 2 2 2 2 2 [ 11 - 13]
:
图 3 矩形冲击波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输 出波形
。通常
人们比较关注传感器高频特性是否能够满足冲击信 号的测量需求, 对传感器低频特性带来的影响却没 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 : 传感器的高频特性 主要满足信号前沿的需要 , 而传感器的低频特性则 用于满足信号后沿的需要。相应地对频率失真的研 究也主要集中于高频特性影响方面, 考虑的因素包 括 : 敏感材料的过应力、 元件的物理移动、 电缆噪声、 基应变引起的零漂、 信号调理电路过载等因素的影 响
式中:
为振动角频率 ;n=k 为传感器固有角频 m
c 率; = 为传感器系统的阻尼比。 2 mk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系统等效电路可简化为如图 [ 8] 2 所示 。
式 ( 7) 说明 :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 ei 是衰 减的。经过时间 t后 , 其值为 : ei =
t
Sq - RCt a0 e T CT
见, 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矩形冲击波 , 其输出 的电压波形并不是矩形波 , 而是按指数衰减的。冲 击作用结束后 , 还会有残留的负冲击量输出 ( 如图 3 ( b) 所示 )。这是因为在 RC 电路中 , 电容要通过电 阻才能放电, 这 也意味着电路不 能传递静态分 量。 若要减少 !E, 需要增大时间常数 RCT 。 2 . 2 输入为标准锯齿形冲击波 设锯齿形冲击波为 ( 如图 4( a )所示 ) :
第 23卷 第 11 期 2010 年 11 月
传 感 技 术 学 报
CH I N E SE JOURNAL OF SEN S ORS AND ACTUATORS
Vo.l 23 No. 11 Nov. 2010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Low Frequency D istortion of P iezoelectricity A ccelerom eter for ShockM easurem ent
1588 A , t 0 , 0# t# t else
传
感
技
术 学
报 ei = Sq a0 R∀ ∀t sin( ∀RCT sin + tcos t -
第 23卷 )
X( t) =
( 10)
Sq a0 R t ( 16) 2 2, 0# t# t ( ∀RCT ) + t ∀RCT t 式中 : = arctg 。在最大幅值 t= 时, 半 t 2 正弦波峰的下降值为: !E=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测量中低频失真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吴祖堂 , 杨德猛, 邹
摘
*
虹
(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西安 710024)
要 : 冲击谱是一连续谱, 其频谱范围从零到无穷大。由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频 率范围有限, 在冲 击测量中不 可避免地
会产生频率失真 , 频率失真包含低频失真和高频失真。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在 冲击测量 中的低频失 真主要表 现为基线不 回零。 分别从矩形冲击波、 锯齿形冲击波和半正弦冲击波引起的传感器响应入手 , 定量分析了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测量 基线不回 零的问题 , 最后利用落体冲击试验台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验验证。
WU Zutang , YANG D e m eng, ZOU H ong
(N orthw est In sti tu te of N u clear T echnology, X i an 710024, Ch ina ) *
Abstract : Shock spectrum is a sort o f cont inuous spectrum from zero to infin ity . T he frequency d is tort ion in the shock wavesm easurem ent is in evitable because of th e bandw idth li m itation of p iezoe lectricity accelero m eter . T he per form ance d istortio n in cludes low frequency d istort ion and high frequency distortion . The low frequency d istort io n o f piezoelectricity acce lerom eter in the shock m easure m ent m a in ly presented as non back to zero phenom enon . The phe nom enon in th e shock m easurem ent w ith regard to characteristic o f rectangle shock 、 hackle shock and se m i sin e w aves w as respectively analyzed , and the theoretical ana ly sisw as valid ated by free fa lling shock experi m enta l platfor m. K ey w ord s : piezoelectricity accelerom eter ; shock m easurem en; t shock spectrum; low frequency distortion EEACC: 7230; 7320E do: i 10 . 3969 / j . issn. 1004- 1699 . 2010 . 11 .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