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材料的有机转化》备课参考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材料的有机转化》精编教案
《材料的有机转化》教案教学参考0904 1024《材料的有机转化》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议论文和记叙文在转述同一则材料时的区别。
2、掌握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3、能够做到材料和议论衔接自然。
教学重点:能根据论点和论证的需要灵活处理材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上次作文《由印度人喝水所想到的》的点评导入。
上次议论文写作存在问题:1 材料理解偏离中心印象。
2 材料转化机械照抄。
3 语言滥用“都”“所有”等词语失去严密性,导致论证无说服力。
二、阅读教材P27《窗》,讨论假如写成议论文可以提炼出哪些观点来,将怎样转化材料呢?1、贫困是一笔财富转述时就要强调和突出小女孩因家庭贫穷而辍学,只能趴在窗子外听老师讲课,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等内容2、自古雄才多磨难转述时强调小女孩所遭受的苦如生存环境、家庭条件等。
3、勤奋执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见P31第一段前三行。
……三、讲授“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1、师讲授转述方法有三:一是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起到引发观点的作用。
二是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使材料丰富起来成为议论文中的例证,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
三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边叙边议。
2、生读《窗的启示》,要求学生把文中所用的材料划出来。
比较三则材料处理的异同。
师参考教材P29内容进行讲解。
3、师补充材料讲解“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A.材料的转述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说勤》片段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 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才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转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和机理;3. 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对有机化学反应进行解析和预测;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有机反应的分类和特点;2.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3. 有机反应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引入有机化学反应的概念,介绍有机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讨论有机反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 有机反应的分类和特点;2.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3. 有机反应的实际应用。
三、案例分析1. 老师给出有机反应的典型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2.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预测反应的产物,并比对答案。
四、实验操作1. 老师安排有机反应的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结果;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有机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五、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或展示有机反应相关问题,进行讨论;2. 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尝试解答问题。
六、课堂小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 学生展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机反应的应用。
扩展: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有机反应的应用案例,并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有机反应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1.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2. 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物质的转化教案及反思
高中化学物质的转化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中化学物质的转化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过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平衡条件。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化学反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平衡。
3.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计算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化学试剂、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化学实验报告本、化学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物质的转化过程?这些转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等。
2.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编写规则和平衡条件。
3. 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给出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要求学生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解释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化。
2. 引导学生分析该反应的平衡条件,并计算平衡常数。
3. 提供一个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进行一个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实验,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或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
3. 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并计算平衡常数。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2.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梳理知识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平衡,以及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高中语文 2.2材料的有机转化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内容感知这一节讨论的主要是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问题,或者准确一点是研究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必然要使用到的一种手法,教材把它和材料向记叙文转化所使用的扩展手法都放在了第三节,在那里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在向议论文转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要的简洁。
所谓必要的简洁,是指转化后的材料要尽量保留原材料的必要信息,并且材料的叙述要做到要言不烦。
这里提到的“始发叙述”也可以看做是作文所给的材料与文章内容的一种过渡,例文一、二都是很好的说明。
其次,转化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中心,也就是说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文章的立意。
在转化中要着意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使之得到有效的强化,而同时弱化与立意不相关或者是不甚相关的内容。
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连接句”。
要点阐释1.什么是例证?提示: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例证法。
它是指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那么在论证时使用的实例就可以称之为例证了。
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方法有个清楚的认识,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作一下说明。
比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一文,在讲到“顽固分子”时说:“顽固派,他们总有一套计划,其计划是如何损人利己以及如何装两面派之类。
但是从来的顽固派,所得的结果,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
他们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就这个结论,毛泽东引用古今中外一些例子来加以证明: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从德国和英法的战争爆发的那天起,张伯伦手上的石头打在他自己的脚上了。
而且直到目前,这块石头还在打张伯伦。
袁世凯想打老百姓的脚,结果打了他自己,做了几个月皇帝就死了。
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等等,他们都想镇压人民,但结果被人民推翻了。
这些例子是历史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论点,而且能使人从历史中洞见现实,从经验中引出规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
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
优质课高中语文作文《材料的有机转化》教学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作文《材料的有机转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将素材进行多向转化,适用多种话题(2)做到材料和中心融合恰当准确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有了一定的积淀,对于结构的掌握和素材的积累比较好,但是在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所记素材的情况,常凭感觉的无意识状态书写,离真正规范的写作时有较大距离,存在相关知识技法的缺失,因此,明晰必要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素材到论据的有机转化方法。
重点难点: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材料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课题,明确目标有人戏言:高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作文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先来欣赏三个文段,一边欣赏一边找一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来圣贤,不乏落寞失意之人,只因他们在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污浊社会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心灵,坚守自己的追求,不为他物所主导。
于是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充实与幸福;——2013湖南高考作文叩问心灵中心论点: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
一生无悔,足矣!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般安然的心底的细小满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矣。
……生命仅有一次,但求随心,勿忘本心。
惟愿此心无怨尤,惟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声“我愿意”。
————2013湖南高考作文惟愿此心无怨尤中心论点: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捍卫尊严。
——2013广东高考作文神圣的尊严中心论点: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为什么五柳先生能够自如地穿梭在不同论点的文章中?这就涉及到议论文中材料的转化问题。
高中物质转化教案全套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的转化概念及其分类。
- 掌握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和常见转化类型。
- 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转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 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和常见转化类型。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物质转化过程中反应条件的判断。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酒精灯、铁架台、烧杯、镊子等3. 教学课件4.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氧化铜、硝酸银、氯化钙、碳酸钠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初中化学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转化的概念。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物质转化?物质转化有哪些类型?二、新课讲授1. 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 物质转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从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 物质转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总和不变。
- 物质转化遵循原子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2. 物质转化的常见类型- 酸碱中和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验证酸碱中和反应,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 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2. 实验二: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目的: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 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氧化铜,加入盐酸,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和常见转化类型。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技巧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物质的转化技巧,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化学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辨识和区分。
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材料,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全新物质的过程。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化学反应有哪几种类型?为什么会发生化学反应?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单质与单质的反应、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化合物与化合物的反应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一:单质与单质的反应实验
2. 实验二: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实验
3. 实验三:化合物与化合物的反应实验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区别。
2. 可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观察到过哪些化学反应?可以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阅读相关化学反应的教材,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
2. 提出思考题: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区分,加深对化学物质转化的理解。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认识。
在讨论和作业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化学思维能力。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材料的有机转化》word学案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写作时,运用的材料要有针对性。
有些材料不能有力地支持中心,或者与中心不一致,甚至有损于中心。
如果我们用文天祥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就没有针对性。
材料要有典型性。
典型性就是要求材料有代表性。
用屈原、司马迁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是很有力的,因为屈原、司马迁是人们所熟悉、所崇拜的历史人物。
可是在学生的作文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论证“逆境成才”这个观点时,列举邻居某某的事例,列举同学某某的事例,或亲朋好友某某的事例,这些事例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并不具代表性,因而不典型。
记叙文与议论文对材料转化的要求不同。
记叙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生动有文采,目的是为了感染人。
议论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的概貌,目的是为论点做证明。
所以同一则材料,在记叙文中要借助描写使其形象丰满具体,而在议论文中则要压缩、提取相关信息,不必面面俱到。
在向议论文转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要的简洁。
所谓必要的简洁,是指转化后的材料要尽量保留原材料的必要信息,并且材料的叙述要做到要言不烦。
教材中提到的“始发叙述”也可以看做是作文所给的材料与文章内容的一种过渡,例文一、二都是很好的说明。
其次,转化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中心,也就是说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文章的立意。
在转化中要着意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使之得到有效的强化,而同时弱化与立意不相关或者是不甚相关的内容。
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连接句”。
这一节讨论的主要是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问题,或者说准确一点是研究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必然要使用到的一种手法,教材把它和材料向记叙文转化所使用的扩展手法都放在了第三节,在那里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例文一这篇例文最值得学习的是文章中“连接句”的使用,同学们可以试着找一找。
现在,我们把它们摘录下来:“这窗口是贫穷的象征,窗口里的眼睛反映了对学习的渴望与执著。
”“他家境贫寒,和那位小姑娘类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类似。
……她会走出自己的路的。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摘引法、评析法)
【提示】
评析法,在列举素材之后,要考虑:它的中心,它与观点的关系是否密切。这时你就需要把它解说一下,或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解说它与观点有什么关系。之后可以就素材提供的现象揭示出其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予以高评价。要注意评析的核心,应同所写的文章精神一致,比如这一段话,评析的重心就是庄子藐视权贵,守住自己的高洁。
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补 充
一、导语
高中阶段,我们接触了不少的经典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等。他们都是精神的高峰、思想的清泉。
其中庄子是我们最近接触比较多的。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散文家、诗人。他主张无为而治、返朴归真。他的文字汪洋恣肆、独树一帜。《庄子》这部作品是承载着庄子的哲学思想与文学美感的艺术载体。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不少。这些思想和文字的精华很值得我们借鉴,为我们的写作提亮增色。
3、突出观点内容,过渡自然顺畅。
(二)素材与议论的连接:
1、善于运用“始发叙述”。
2、学会使用“连接句”。
3、灵活处理——纯熟的表现。
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就是如何灵活处理素材。
三、范例展示,明确步骤
【范例】
我敬畏庄子的明辨,他的妻子与世长辞,别人为他哀悼妻子,为他感到可惜;而他却自在地击缶而歌。那歌声中没有丝毫哀伤忧愁,没痛哭悲虑。人们都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奇怪,纷纷问他为什么在这样做。他的明辨,让人感到敬佩;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定会随尘土而逝。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哀伤呢?
探因分析法,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究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注意: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等,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整体的调整》备课参考
《整体的调整》备课参考教学参考0904 1304《整体的调整》备课参考关于“话题探究”处理建议:1.学生细心研读比较修改稿与原稿的不同,要求学生择一处进行仔细分析;2.师生交流:修改稿好在哪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互相补充;3.教师分析总结,引出文章整体修改的几个层面,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导引。
修改稿较原稿有以下几点提高:1.开头由具体的事例引出,吸引读者。
原稿开头是空洞的议论:“现在干什么都要讲点艺术,批评也不例外,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富有艺术性的批评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到底如何有必要?会有怎样的效果?读者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不易于读者接受;而修改稿对原稿进行了调整,把原稿中作为事例分析的一件事提到开头来写,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具体、令人震惊,这样开头就自然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引导读者与一起思考,进而自然地提出观点:“震惊之余,感到老师批评学生的方法要改变一下了,批评也要讲点儿艺术。
”水到渠成,自然流畅,易于读者接受,引人深思。
2.增加了事例分析,增强了说服力。
选用大家熟悉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和爱因斯坦说服美国总统的故事自然推出“批评别人也好,给别人提意见也好,确实需要讲点艺术”的观点,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让读者易于接受,比原稿空洞的说教要丰富多了。
从而也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观点分析深刻透彻。
修改稿加上了比较具体的心理分析:“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受到侵犯时,人们是不愿接受批评的。
”这种分析着眼于每一个普通人正常的心理,读者自然也会有这种心理,读起来也就自然容易接受。
“这时候,如果……所以,批评者要达到预期目的,收到预期效果,就需要讲一点‘艺术’了”,作了一个假设,进而自然提出观点,层层深入,逻辑严谨,道理透彻而充实。
相比之下,原稿就显得空洞,说服力自然要相差许多。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
材料的有机转化-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
材料的有机转化-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材料的有机转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材料的有机转化的方法和机制;3.了解材料的有机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能够写出符合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和标准的文章。
二、教学内容1.材料的有机转化的基本概念;2.材料的有机转化的方法和机制;3.材料的有机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和标准。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并简要介绍材料的有机转化的背景和应用情况。
第二步:讲解(20分钟)1.材料的有机转化的基本概念:介绍有机转化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常见的有机转化反应;2.材料的有机转化的方法和机制:介绍常见的材料有机转化的方法和机制,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说明;3.材料的有机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介绍材料的有机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例如聚合物材料的制备等。
第三步:练习(25分钟)1.编写材料的有机转化的科技文献:分组进行练习,要求每组完成一篇科技文献的写作,符合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和标准,并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2.互相交换修改:对其他组进行文献修改,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对文献进行修改。
第四步: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程内容的总结,并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材料的有机转化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机制,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和标准,并能够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对于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和标准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和练习。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练习和说明。
高中政治材料转化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政治【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材料转化,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能够从政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 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材料中的问题。
3. 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学难点】1.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2. 运用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政治材料,如时政新闻、政策文件等。
2. 教师制作PPT或黑板板书,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政治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心得,教师点评。
二、材料阅读与分析1. 教师展示政治材料,学生分组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2. 学生汇报阅读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3. 教师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理论进行解答。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出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四、巩固与拓展1. 教师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讲解错误。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政治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兴趣和价值观的树立。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优质教案
《材料的有机转化》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议论文和记叙文在转述同一则材料时的区别。
2、掌握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3、能够做到材料和议论衔接自然。
教学重点:能根据论点和论证的需要灵活处理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诗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厚一身花。
”和“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的由来,导入新课。
二、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导引部分的内容,进行文本知识梳理,见幻灯片。
三、课堂练习:1、以“话题探究”中的《窗》为材料时,我们可以引出哪些观点?举例说明我们转述材料时,怎样做到侧重点不同?(阅读完《窗》后,口头发言,交流探讨)2、课堂练笔:(完成课后练习二)参考例文1)、李斯特在巴黎公演前夕偶识了身处窘境的肖邦,他十分赏识这个青年的才华,于是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换上了肖邦。
由此,肖邦被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介绍给了巴黎的听众。
中国自古有“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之说,李斯特这种提携新人的伯乐精神和甘当人梯的无私品德无疑是值得称颂的。
2)、当灯光豁然大亮时,几乎倾倒每个人的琴声,竟然出自名不见经传的肖邦之手。
李斯特以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有力地推荐了肖邦,不仅使肖邦有了展示高超演奏技艺的机会,也为那些迷信名流、崇拜权威的音乐迷上了难得的一课。
爱迪生曾说过:“我崇尚一切德高望重的名人,但我从不拜倒在他们的脚下,我渴望用科学来否定他们的某些谬误。
”这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不能迷信权威,在凡人之间同样有不少出类拔萃之士。
四、一点启示:材料的有机转化,可以将课本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以文本内容为载体,加强作文素材积累,使作文内容充实、丰富。
教材中除了可以积累精美的语言外,还是储备作文素材的天然仓库,只要梳理得法并且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你的素材库里必定能兵多将广,到需要排兵布阵时必能运用自如,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必能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五、作文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巢湖市槐林中学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一课一优课教学设计教师姓名:班业会授课学科:语文授课内容: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材料的使用和处理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授课班级:高二(6)班授课时间:2021年5月10日《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材料的使用和处理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连接句的使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材料的有机转化中的材料向例证转化的方法;2、掌握并运用文章写作中专业术语“始发叙述”和“连接句”原理以及基本技巧和方法;3、能够做到材料和作者观点衔接自然;教学重难点:1、了解“始发叙述”和“连接句”的基本写作技巧和方法;2、如何指导学生熟练运用连接句的六种方法让始发叙述和作者观点衔接自然;教学方法:运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解并应用到实践之中,要求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积极参加到教学互动之中,完成知识讲解与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并熟练运用“连接句”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始发叙述”,明白了议论文如何“引材”开篇,那么如何让“引材”和文章的观点更好的结合呢,怎样让它更好的为观点服务呢,今天我们就来架设一道“桥梁”,完成观点和材料的对接。
这个“桥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连接句”(板书)基础知识积累:提问:同学们速读课本的30页“学会使用‘连接句’”这部分内容,划出连接句的作用课本。
学生回答:连接句的作用(见课本)。
教师解释:穿针引线是个比喻的用法,请问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学生回答:“始发叙述”和“文章观点”)合作探究:要求:学生翻到第32页,《要全面看问题》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学生们找到并齐读“连接句”部分。
提问:那么你们看一看这里的连接句有连接作用吗,合乎要求吗,分析它是如何起到连接作用的,(学生回答:设问)这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连接方法(板书:设问)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30页的四段例文,找到其中的连接句并合作探究分析是否还有其他的连接方法。
高中物质转化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转化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常见物质转化的原理和条件。
(3)学会运用物质转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转化的概念和类型。
(2)常见物质转化的原理和条件。
2. 教学难点:(1)物质转化条件的判断。
(2)物质转化过程的推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物质转化吗?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质转化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质转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二)新课讲解1. 物质转化的概念和类型(1)讲解物质转化的概念,如: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
(2)介绍物质转化的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2. 常见物质转化的原理和条件(1)讲解常见物质转化的原理,如:能量变化、电子转移等。
(2)介绍常见物质转化的条件,如:温度、催化剂等。
(三)课堂练习1. 做一些物质转化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探究1. 实验一:观察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分析物质转化过程。
2. 实验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条件,分析物质转化过程。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物质转化的概念、类型、原理和条件。
2. 强调物质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转化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文章写作与修改》2.2《材料的有机转化》
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新人教版选修]第二章资料的使用与办理第二节《资料的有机转变》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认识谈论文和记述文在转述同一则资料时的差别。
2、掌握资料向谈论文转变的基本要求。
3、能够做到资料和谈论连接自然。
【教课要点】能依据论点和论证的需要灵巧办理资料。
【教课时数】3 课时(此中写作指导 1 课时 , 训练 1 课时 , 习作讲评 1 课)【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上一次作文的评论导入。
广泛存在的问题:1、资料理解偏离中心印象。
2、资料转变机械照抄。
3、语言滥用“都”“全部”等词语失掉严实性, 致使论证无说服力。
二、阅读教材资料《窗》 , 谈论若是写成谈论文能够提炼出哪些看法来 , 将如何转变资料呢?1、贫困是一笔财产转述时就要重申解突出小女孩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只好趴在窗子外听老师授课, 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辛等内容。
2、自古雄才多劫难转述时重申小女孩所遭到的苦如生计环境、家庭条件等。
3、勤劳执著是成功的必需条件三、讲解“资料向谈论文转变的基本要求”:1、师讲解转述方法有三:一是在开头简洁简要地概括资料, 起到引起看法的作用。
二是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 使资料丰富起来成为谈论文中的例证, 达到有力的论证成效。
三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边叙边议。
2、生读《窗的启迪》, 要修业生把文中所用的资料划出来。
比较三则资料作者办理的异同。
四、写作技术指导(一)记述文和谈论文中对资料转变的不一样要求。
谈论文以谈论为主, 在用资料进行例证时, 有必需的表达交代, 但与记述文中的表达是不同的。
一是目的不一样。
记述文经过叙事 , 突出形象 , 以表现中心 , 表达自己就是目的;谈论文中的表达是为了说明事理 , 表达不过手段 , 不可以用表达来取代道理。
二是重视点不一样。
谈论文选择资料加以例证时 , 是有选择的 , 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 , 不用介绍事物的全过程 , 所以它的表达常常高度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表格教学设计方案
浩然正气、史笔永存的文学巨匠形象。
(2012 年高考山东卷)
要简明,忌抄袭
例 2:对“乔布斯”这一材料有两 段不同文体的文字。
(一) 乔布斯出生一周就被生母送人,收 养他的保罗是一名机械工程师,他在二 战之后搬到了旧金山。他们一起居住在 位于山景城的屋子里。乔布斯的官方履 历中写道:“在杏果园长大,这里后来 变成了硅谷。”后来养父母把他送到了 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他却在一 个学期之后,因为花光养父母的积蓄, 辍学了,之后他开始去“蹭”那些感兴 趣的课程。那时他生活颇为窘迫,靠捡 拾可乐瓶出售来换钱维持生活,还经常 去附近的印度教神庙靠敲钟来换取免 费一餐。直到创立苹果前,乔布斯还延 续着学生时代的邋遢作风。他在 Atari 公司工作期间,因为身上异味太重,被 安排去上夜班。就这样,世间却走出了 一个风云传奇人物——乔布斯。
(二) 他,出生在美国加州硅谷,是个私 生子,一出生就被遗弃,17 岁高中毕 业,19 岁迷上佛学,21 岁在自家车库 里成立苹果电脑公司,30 岁离开苹果, 42 岁重返苹果并任 CEO,48 岁患胰腺 癌,52 岁苹果推出 iPhone,55 岁推出 iPad。他手中的那个苹果几乎改变了全 世界,他就是那个传奇人物——乔布 斯。iPhone4 风靡中国,更是改变了很 多中国人的生活。这都是因为他——史 蒂夫·乔布斯,他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 几经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就像海明 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的,一个人可以 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表格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材料的有机转化
姓名:
李慧娣
工作单位:
华北油田第一中学
学科年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的有机转化》备课参考教学参考0904 1028《材料的有机转化》备课参考关于“话题探究”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窗》和例文一《窗的启示》,要求学生仔细辨析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不同的文体在转述同一材料时有什么异同,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还是以“窗子”为材料,写成议论文《窗的启示》,你应该怎样灵活地转述材料,成为议论文中的例证?3.教师要提示学生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不同的论点,论点不同,材料转述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4.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鼓励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教师做精当的点评。
由于材料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在转述时必须考虑从论点所需要的角度来浓缩材料,即简明扼要,又能有力证明论点。
以《窗》为材料,可以引出如下观点:“贫困是一笔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勤奋执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等。
根据观点的不同,转述材料的侧重点也不同。
例如以“贫困是一笔财富”为论点,转述时就要强调和突出小女孩因家庭贫穷而辍学,只能趴在窗子外听老师讲课,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等内容。
之所以说贫困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
转述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起到引发观点的作用。
二是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使材料丰富起来成为议论文中的例证,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
三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边叙边议。
但不论怎样转换,都要符合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一、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材料进行例证时,有必要的叙述交代,但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是不同的。
一是目的不同。
记叙文通过叙事,突出形象,以表现中心,叙述本身就是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道理。
二是侧重点不同。
议论文选择材料加以例证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不必介绍事物的全过程,所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
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中有一段话: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
此人不学无术。
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
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了。
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这段话是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不懂就是不懂”,弄虚作假是不行的。
从内容上看,是转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的由来,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例证,但转述非常简练,只用了五句话,就把故事内容交待得清楚明了。
由此可见,议论文中材料向论证转化时的语言特点。
三是手法不同。
记叙文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议论文是用明白而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活动和事情发展过程。
如巴金的散文《灯》中叙述了一个友人投水遇救的故事,用的是描述方式,如果把这个故事用到议论文中作例证,表达方式该如何转换呢?请看下面一个文段:希望之光,是不能熄灭的。
你记得巴金老人在《灯》中描述的那一盏油灯吗?一位友人怀着必死之心投江自尽又被人救起,当他醒来时,桌上是一盏昏黄的油灯,映照着几张亲切的笑脸,他顿然感到“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
他终于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又很好地生活了三十多年。
在走向新生活的数十年中,他心中始终摇晃着那一盏油灯:是它,使一个绝望的人萌发了生的希望,为了这希望,去继续人生艰难的跋涉。
希望,是人生旅途高悬的明灯,它永远召引着我们──向前去!同样一个故事,从记叙文中搬到议论文中,细节描述转换为概述,主体地位变为从属,完整的故事叙述转换为“特写镜头”。
同一则材料,翻手为“叙”,覆手为“议”,平时多加练习,语体变换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1.材料的转述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议论文中的事例只是为了论证观点,不可把事例从头到尾详细叙述一遍,因此,在例证中,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而决定取舍,做到简明扼要。
只要转述的材料能揭示问题关键,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不必像记叙文那样作生动、形象的描绘。
如论证“业精于勤”这一观点,下面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成功,不妨学学: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
他笔下的绝妙墨虾并非举手所得;他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练画,是他一生不改的规矩。
正是这不成文的规矩,练就了他一手画虾的绝技。
我们惊叹于他今天的成就时,却未曾体会到“精”字后面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这一段文字中,第二句中的叙述精练爽利,不拖不沾,点明了白石老人成为大画家是靠勤奋这一道理。
第三句及时概括,文字内容还有意识地向论题(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做了倾斜。
第四句顺水推舟,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因此,在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是越简洁越好。
怎样做到材料转述的简明扼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我们以吴晗的《谈骨气》一文为例分析:一是概括,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文中文天祥一例便是。
为了证明“中国人有骨气”,适当剪裁了文天祥卫国战斗中怎样“坚决抵抗”,怎样“失败被俘”及被俘后怎样“受尽折磨”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概述了文天祥保家卫国、宁死不降的铮铮铁骨,并扩展引用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成功地把文天祥的骨气表现了出来。
关于文天祥的事迹,可叙的很多,这里引来为的是证明“中国人有骨气”,所以只用了概述的方法突出他宁死不投降、失败了再干的精神,至于他怎样“坚决抵抗”,怎样“失败被俘”以及被俘后怎样“受尽折磨”等等,一概从略。
二是评析,不食嗟来之食一例便是。
《檀弓》中的这则故事,尽管很著名,但内容简单,人们对于它的积极意义,未必都能领悟,所以需要稍加评析。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再夹叙夹议地重说一遍,即“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几句,使故事的真意明朗化。
三是补述,闻一多一例便是。
单引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那句话作例证,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还得作必要的补充。
这里根据论证需要,较为充分地补述了当年“七一五”事件发生时闻一多威武不屈的种种表现。
这就使事实材料的针对性更强。
议论文中转述材料以概述为原则,概述到什么程度要看论证什么,《谈骨气》一文在叙述以上三个事例,用笔很有分寸。
总之,议论文中的叙述是对所选用的材料的叙述,用语多简明概括,只要能让读者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性质、特色即可。
避免细致用笔来进行具体生动描写,否则会叙议颠倒,材料就不能更好地为议论服务了。
再如《说勤》一文中是这样转述与论点有关的材料: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才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混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
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文中用一组排比句概述了马克思、司马迁、歌德、陈景润等人所共知的名人及其主要事迹,来论证“业精于勤”这一中心论点,语言非常简略,而对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每天口含石子锲而不舍地练习朗诵,最终战胜口吃,成为古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的材料则详细介绍,因为这是读者不熟悉的故事,因而交代详尽。
总之,一篇之间如果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用得活。
2.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来阐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
什么材料可以用,什么材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论文的中心论点来决定。
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就成了统帅一切的东西。
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这里面有一个剪裁的功夫。
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
特别是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更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
如“达芬奇画蛋”这则材料,就可从学与教两个角度考察,既可以体会耐心、细心、用心、恒心等品质在艺术学习中的价值,又可以认识到按照艺术实践规律教学,对学生既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又能耐心细致地讲道理这种教学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若论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一观点,转述材料时只要突出达芬奇持续不断地反复练习画蛋,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的内容即可,而老师佛罗基奥师教有方与观点没有联系,可略去不提。
再如下面一段材料的转述: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拒不收留。
天资的缺陷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
他喂鸽子,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
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关于梅兰芳的事迹,为了论证“勤能补拙”,对梅兰芳当年怎样“拜师学戏”,怎样被“拒不收留”等内容只一笔带过,而有针对性地扩展了最能体现梅兰芳“勤奋”的内容,即他通过喂鸽子、养金鱼练眼,终于克服了天资的弱点,成为一代京剧大师。
这样,转述的材料就有的放矢地证明了论点。
反之,如果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材料搬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或将所有材料统统不加选择地塞进文章,就会搞得文章臃肿庞杂,中心不突出。
有一位同学写的议论文《骄者必败》,叙述了很多材料来证明论点。
诸如赵括败于秦军,曹操败于赤壁之战,项羽自刎于乌江。
巴黎公社失败,希特勒为苏联红军所败,等等。
我们把这些材料仔细思考一下,鉴别一下,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说明“骄者必败”的论点的。
历史上的项羽、曹操,他们都是由于骄傲,在某种场合下失败了,所以这些材料是符合论点的。
但另外几则材料放在这里是不够妥当的。
希特勒的失败,是由于他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它是违背全世界人民利益的非正义战争,他的必然失败,并非由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