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5年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摘要: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 ∶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7-04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9029-1)。
作者简介:荣月静(198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rongyuejing@。
通信作者:张慧,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价。
E-mail:zhnies@。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碳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气候变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碳储量的变化[1-2]。
1970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转暖,我国的增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速度[3]。
1990年以来,太湖流域发生突变式增温,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变化[4-5],严重影响流域碳储量。
目前,国内外利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
2005年苏州土地市场分析(doc 8)
2005年苏州土地市场分析1. 2005年苏州土地市场概况2005年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5年工作要点》采用了“严格”四个字。
从国土资源部的这些政策来看,作为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关键环节,2005年的土地政策仍然紧缩。
从源头上来讲,这无疑是抑制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利器。
然而,在强有力的政策影响下,苏州土地市场仍然相对活跃。
2005年,苏州市’公开拍卖土地交易面积:6000041.1平方米,可建面积7,980,394平方米,平均成交价格:2262.6707元/㎡,增长约34%。
2. 2005年苏州市土地供应市场分析2005年,苏州市为1,723,106平方米,该公告的土地属性主要为商业(汽车,钢铁,五金和电气市场,加油站等),商业办公,住宅用地,娱乐场所,工业园区和吴中区。
金额较大。
●土地供应区域的区域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土地供应最多的区域是公园,土地总面积为约200万平方米,占总供应量的67%。
园区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规划体系,已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总体水平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
它具有向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迈进的基础和能力。
园区房地产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园区的强大发展潜力使园区内的土地获得了全国主要开发商的青睐。
土地供应量在苏州所有地区中也是最大的。
吴中区位于苏州古城的南部。
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交通优势和投资环境。
近年来,吴中区增加了对周边城镇的土地供应,以促进该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因此,吴中区2005年土地供应交易量仅次于园区。
2005年,相城区提供的土地总面积约为960,000平方米,占总供应的16%。
前两年,相城区土地供应量很大。
目前,这些项目正处于开发和销售阶段。
因此,相城区2005年的供应量有所减少;新区和中心城区供应最少。
可以看出,新区在2005年实施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的政策,而中心城区的土地稀缺仍在继续。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资源供给基地。
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着太湖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大量开发利用,其带来资本和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水、土壤污染高发。
农业生产作为太湖流域的主要经济活动,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但在长期的过程中,大量的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的使用加剧了太湖流域的污染程度。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大量的排污口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进入了太湖流域水体,导致水体质量下降。
其中,太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它不仅严重影响水体质量,甚至还对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
而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也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其中不仅包括污水、沉积物、养分和农药等,还包括大量的畜禽粪便。
研究表明,畜禽粪便中的氮、磷和有机物等是导致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高度耦合的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扰动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开发建设带来了生态系统环境重构,大面积的土地开发使用和破坏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出现。
和水环境一样,农业生产也显著地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大面积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因素均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人为驱动
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人为驱动作者:姜昊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7期摘要太湖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对长三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太湖是其核心。
对太湖湖区面积、湖区人口、湖区水环境和湖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历史还原和整理,得到其各自的发展轨迹,并进行了互比及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在整个历史时期中,人口数量及人为作用方式的变化对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有不断变大趋势。
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人为驱动的过程和模式,可为今后治理太湖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路。
关键词太湖;面积;人口;污染;生物多样性;人为驱动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7-09513-05The HumanInduced Dr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hu Lake EcoenvironmentJIANG Hao(Hydro China Huadong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Abstract Lake Taihu catchment is 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re area of China,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build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area, population,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of Taihu Lake, we know how they were developed respectively. And then we compared these factors mutually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is area, the humaninduced driving h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 effect enhanced while years passed. Finally, we got the humaninduced mode and process which driv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s us the practical possibility of humaninduced treatment of the Taihu Lake.Key words Taihu Lake; Area; Population; Pollution; Biodiversity; Humaninduced driving湖泊作为一种自然综合体,对我国文明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反作用[1]。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定量分析
2 1 3 0 2 No. TERRIORY & NA T TUR ALRES URCE O S STUDY ‘1 ’ 9
文 章 编 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75 2 1 0—090 10 - 83( 0 2) 3 0 1- 3
中图 分类 号 : 3 1 2 F 0 .4
太 湖流 域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及 其驱 动 力定 量 分 析
徐 嘉兴 1, 钢 1, ,李 2 , 张海 荣 2 2
(. 1 中国矿业 大学 国土环 境与灾 害监 测 国家测绘 局重点 实验室 , 州 2 11 ; . 徐 2 16 2 中国矿业 大学环境 与测绘学 院 , 徐州 2 1 0 ) 2 0 8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基金项 目: 国家 科 技 支 撑 计划 项 目‘ 乡一 体 化 土 地 调查 与监 测 技 术 研 究 ” 20 B J l 0 ) 数 字 制 图与 国土 信 息 应 用 工 程 国家 测绘 局 ‘ 城 (0 8 A lB 7 ; 重 点 实验 室 开放 研 究 基 金项 目( C 2 0 0 ) 江 苏省 测 绘科 研 项 目( C K 2 0 0 ) G WD 0 8 1 ; J H Y 0 9 6 S
o a d u e c a g i i e b s r m 0 0 t 0 8 y a s sn rn i a o o e t a ay i . h o g e a ay i ,i i o n h t fl n s h n e w t n t a i f h h n o 2 0 o 2 0 e r ,u ig p i cp c mp n n n ss T r u h t n ss t s f u d t a l l h l h i e d ig f co s o d u e c a g n T i u L k a i a b e e a z d a h e a tr :s co e o o c e eo me t o u t e n n rvn a tr fln s h n e i ah a e B s n C e g n r ie s t r e f co s o i — c n mi d v lp n ,p p — i a n l
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及缘由分析!
!!#
湖
泊
科
学
!% 卷
另据 !""" 年太湖流域水资源公报, 流域总用水量为 #$% & $ ’ !($ )* , 耗水量为 "" ’ !($ )* , 回归水 !$+ ’ !($ )* & 其中, 火电用水 !(+ & $ ’ !($ )* , 实际耗水 , & - ’ !($ )* , 回归水为 "" & * ’ $ * 农业、 生活用水的回归率约 -(. (表 !) !( ) & 一般工业、 &
年均 0P 达 ( & (-)R S E, / 富营养, 0M 达 #Q#)R S E& 其中, 0P 指标 $! & #. 达 中 / 富 营 养 水 平, #Q%. 达富营养水平; 0M 指标 *# & $. 达中 / 富 营养水平, +, & #. 达富营养水平 & ! & ! !%%% 年太湖流域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 #((( 年太湖流域水质按省界水体 $# 个监 测断 面 评 价, 全 年 期 仅 !-. 未 受 污 染, 其余 主要为有机污染, 主 $-. 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要超标项目为 0P、 IJKL9、 HJK- & 据太湖 #% 个监测点监测统计, #((( 年全年 其中#类占 $,. 的 监 测 点 水 质 劣 于 # 类, 劣于 $ 类占 !#. & 主要超标 ,!. 、 $ 类占 %. 、 项目为 0P、 HJK- 、 IJKL9 等 & 与 !""( 年相比, !(
环太湖地区快速发展动力之源
环太湖地区快速发展动力之源作者:李云来源:《经济》2008年第09期以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个地级市为主要构成的环太湖地区,虽然自古以来就一直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版图上,却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同一个单元。
这个单元就是狭义上的江南,就是历史上人们常所说的“鱼米之乡”和“锦绣江南”。
由于与太湖的相拥相偎,这个地区繁华而富庶,过去曾经有过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而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前行,这里更是成了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
这个区域在太湖水的拍岸声中成了我国最具发展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成了我国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回望30年,环太湖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激流勇进,既抢抓了发展的机遇,又实现了三次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第一次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以乡镇企业突起为起点,环太湖地区率先掀起了农村工业化的浪潮。
经过以工补农和大力兴办乡镇企业的十年发展,实现了“农转工”,即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大大加快了环太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第二次是抓住了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快速发展的机遇,以上海浦东开发为契机,环太湖地区率先走上了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
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外引内联双向拓展,实现了由“内转外”、“低转高”,即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及诸多工业市向经济强市的阶段性的提升,大大加快了环太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第三次是抓住了21世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手段,环太湖地区率先提出富民增收、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量转质”,即众多经济强市向小康达标市的飞跃,大大加快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进程。
在跨越式发展中,环太湖地区的城乡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勇立潮头,既参与了区域的竞争,又开拓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环太湖地区依靠“能人”与区位优势,从上海获得市场、技术、人才和资金,进而在我国第一轮区域竞争中,不仅走出了发展乡镇企业这条振兴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而且还创造了影响重大的“苏南模式”而催生了环太湖地区乡镇工业的高产值,从1978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都增幅近28%;上世纪九十代开始,环太湖地区借助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和我国扩大开放的东风,依靠“园区”硬件和政府服务软件优势,迅速建立起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制造业基地,进而在我国第二轮区域竞争中,不仅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与外地外资企业相对接的发展路径,而且促使了环太湖成为全国外资高地和国际化的先行区而使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到这里,至1994年环太湖地区的外资企业累计就已经超过了1万家;进入新世纪开始,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后,环太湖地区依靠区域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凸显,进一步营造着又好又快发展的城乡环境,进而在我国已经开始的第三轮区域竞争中,不仅走出了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道路,而且成功走到了国内城乡发展的前列而使环太湖地区成为“长三角”这个经济社会高地上当之无愧的制高点,现在环太湖的五市经济总量以每年16%以上的速度向前递增,2007年达13919亿元,占“长三角”城市总量的35%,人均GDP达到7800美元(户籍人口);人均财政收入14814.9万元,总收入达到2992.5亿元,这些在国内都是比较高的数值。
太湖流域建设用地与耕地景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W ANG Fang,CHEN Zhicong,XIE Xiaoping School ofGeography& Tourism,Q Normal University,R ̄hao 27682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and.use satellite image datasets of 2000,2010,and 2015,the grid transformation, landscape gradient,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and CLUE—S model were integrat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scape in Taihu Lake Bas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signif icantly,while the areas of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d in the basin from 2000 to 2015,
第 38卷第 9期 2018年 5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0LOGICA SINICA
Vo1.38.No.9 May,2018
太湖西部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营养元素流失研究的开题报告
太湖西部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营养元素流失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太湖西部流域是太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多,太湖西部流域面临着严重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水环境污染问题。
其中,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了太湖西部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而且还会导致营养元素流失并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因此,通过研究太湖西部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营养元素流失规律,探索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内容:本文计划从太湖西部流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出发,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对营养元素流失的影响,以及其对太湖富营养化的潜在贡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收集和分析太湖西部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数据,探究其营养元素(如氮、磷等)的流失特征和规律;2)利用实地样品和分析仪器,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3)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太湖富营养化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二)方法:1)采用实地调查和采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太湖西部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数据;2)利用全自动分析仪器和标准化分析方法,分析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3)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土地利用和营养元素流失模型,并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太湖富营养化的贡献;4)通过与水资源管理部门、土地资源利用部门等相关部门进行联络和交流,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将对太湖西部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营养元素流失规律进行深入剖析,为制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研究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太湖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机制分析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AND ITS MECHANISM IN TAIHU LAKE BASIN 作者: 张落成[1] 刘存丽[2]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2]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出版物刊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页码: 1205-121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主题词: 土地利用 机制 太湖流域
摘要:太湖流域土地总面积36895km2,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部分区域,其中,江苏占53%,浙江占33%,上海占14%。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按下垫面可以分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4种类型。
采用2005年土地详查数据与上次防洪规划数据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耕地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下垫面,占土地总面积的36.6%,建设用地占土地占面积的23%,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水域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14.5%。
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在太湖流域江苏部分,两省一市建设用地均有30%左右的增长幅度,土地围垦得到有效控制,水域面积略有下降。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效益驱动与土地管制差异是造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基于遥感监测的环太湖地区土地格局变化及太湖水质变化分析
基于遥感监测的环太湖地区土地格局变化及太湖水质变化分析摘要: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80~2005年时期为研究时段,对这一特定时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太湖水质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在1980-1990年间,环太湖地区土地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太湖水质开始受到人为干扰;1990-2005年间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发生重大转变,开始以建设用地为主,太湖水质也急剧恶化,说明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较为厉害。
文章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五个因素有关。
关键词:遥感土地格局水质驱动力0 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人口和占地规模越来越大,使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发生很大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1-3]。
环太湖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土地利用长期缺乏有效的调控,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伤害[4]。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泊,在我国水系中具有重要的环境、水文和生态意义。
但是太湖的水环境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5]。
本文通过收集1980、1990和2005年的太湖地区卫星遥感资料及太湖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环太湖地区土地变化情况及其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并揭示了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五个因素与土地利用结构和水质变化的关系,为以后的太湖治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1.1 研究区概括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坦荡的太湖平原上,水面面积2338km2,流域面积36500 km2,湖泊平均水深为1.89m,最大水深2.6m,是典型的浅水湖泊[6]。
本研究的环太湖地区指位于太湖周边的江苏无锡、常州、苏州和嘉兴等地以及浙江的湖州等,面积为2.708×104km2,占国土面积的0.28%,总人口约2000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9%,该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最近20几年,发展较为迅速。
1980-200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因素驱动力分析
1980-200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因素驱动力分析张起明;胡梅;齐述华;张方方【摘要】利用江西省1980年、1995年和200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着重分析1980-2005年间政策因素对江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山江湖工程"的启动和江西省中部崛起目标的确立,以及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共同推动下,耕地、林地、水域、城乡工建用地等地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城乡工建用地面积增长最快,平均以每年25.31 km2的速度增长;(2)由于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和退田还湖政策的影响以及江西大规模人工林的增加,耕地和草地均有所下降;(3)鄱阳湖区受全省政策导向最为敏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频繁;(4)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宏观政策、地方土地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Land use data for 1980-1995 and 2005 is used to analyses the impact from policy on land use change in Jiangxi Province during 1980-2005.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s reached:(1)Due to the program of Mountain-River-Lake launched in 1983,goal of revitalization in the central of China raised by Jiangxi Province government and rapidly urbanization process,the area of farmland,woodland,water body and building-up had changed obviously,and the area of building-up increased by 25.31 km2 annually;(2) The farmland and grassland were lost because of the expanding of urbanization,plantation and returning farmland to lake;(3)Poyang Lake region is the most sensitive area by policy guidance,land use conversion is frequent;(4)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untry′s macroeconomic policy,regional land policies and regional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eeply impac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change.【期刊名称】《江西科学》【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6页(P597-602)【关键词】198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政策驱动;江西省【作者】张起明;胡梅;齐述华;张方方【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西南昌330029;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流域与湿地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断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动态变化过程。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局地气候效应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局地气候效应刘振;潘益农;张润森;濮励杰【期刊名称】《气象科学》【年(卷),期】2013(033)006【摘要】利用WRF模式和1985年、2005年环太湖区域的土地利用资料,模拟了环太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局地气候效应,并从陆面过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城市扩张区域净短波辐射通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感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近地面水平风场在城市化地区风速减小,在城市化带方向上形成狭长的动能衰减区域.湖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增强,城市化地区向上垂直速度增大,积云性降水增多.老城区和郊区下沉运动增强,对流受到抑制,积云性降水减少.层云降水的改变,集中在层云降水的大值区,且多呈带状分布.总降水在城市化区域增强,在老城区和郊区减少,积云性降水占总降水的比值增大.在土地利用没有变化的区域,降水的改变与地表能量通量的改变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吻合.【总页数】8页(P619-626)【作者】刘振;潘益农;张润森;濮励杰【作者单位】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3.1【相关文献】1.基于空气动力学模拟的城市绿地局地微气候效应研究 [J], 冯娴慧;褚燕燕2.宁夏平原湿地面积动态演变对局地气候效应的影响 [J], 王豫;赵小艳;李艳春;王咏薇;朱婷婷3.南宁市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局地小气候效应关系分析 [J], 黄良美;黄玉源;黎桦;李建龙;王佳卓4.夏季太湖局地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唐滢;黄安宁;田栗嵘;孙慧;戚鹏达;沈沛丰5.局地不同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 [J], 朱西存;赵庚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启示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启示
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
【年(卷),期】2001(21)5
【摘要】太湖地区人地关系紧张 ,环境问题尤其是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收支和土壤养分状况不仅关系到农业的高产稳产 ,对区内的水环境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典型区的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 ,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太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一直处于盈余状态 ,且盈余量不断增加 ,土壤钾素则长期亏缺 ,但近年来有所缓和。
区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近 2 0年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速效钾含量在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前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有所回升。
主要类型土壤的pH也呈降低的趋势。
【总页数】5页(P428-432)
【关键词】太湖流域;养分平衡;养分状况;土壤养分管理;钾;氮;磷;pH值
【作者】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8
【相关文献】
1.气象因子对太湖地区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J], 张聪聪;陈效民;张勇;邱金思;余晓;潘根兴;张旭辉
2.太湖地区农田土壤磷素动态及流失风险分析 [J], 高超;张桃林
3.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养分障碍与养分平衡及合理施肥 [J], 向万胜
4.太湖地区水稻土土壤溶液的养分含量和养分供应机理 [J], 鲁如坤;顾益初
5.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养分综合评价 [J], 史利江;郑丽波;柳云龙;俞立中;贾正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近4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苏州近4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贲薛晨;余成【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39)3【摘要】基于苏州市1980—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苏州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对苏州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苏州市水田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呈持续上升趋势。
1980—2018年苏州市水田面积下降了2557 km^(2),城镇用地面积上升了1532 km^(2),农村居民点面积上升了357 km^(2)。
核密度分析显示,1980—2018年苏州市土地转移密度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吴中区、昆山市、张家港市,低密度区主要以水域为主。
1980—2010年,苏州市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与不规则化,景观连通性下降;2010—2018年,景观格局斑块形状与景观异质性趋向稳定,但景观丰富度继续上升,景观的不稳定因素上升。
影响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中具体影响因素有降水量、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比重、户籍总人口和户籍人口密度。
人口与经济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总页数】9页(P65-73)【作者】贲薛晨;余成【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相关文献】1.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以磐石市为例(英文)3.湟水流域近1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分析4.近20年昆明盘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研究5.赣江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综合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综合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江苏省太湖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机械化农业的盛行,导致农田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突出。
在此基础上,传统的旱田种植模式在保证农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会对农田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保护性耕作模式是一种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和机械化耕作为核心的新型农业模式。
在此标准下,本研究旨在结合太湖地区具体实践情况,探究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质量和水环境改善方面的综合效应,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采用实地调查、野外观测、野外试验等方法对太湖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调研,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2. 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太湖地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影响土壤性质、水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进行模拟;3. 通过实地小区试验,评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农作物产量与土壤质量及水质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三、研究计划1. 在一组样本种植过程中,针对两种耕作模式下土壤质量改变及水环境质量分析;2. 分析2016 -2019年太湖地区种植面积占比的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点,地理空间上营造对比,对太湖地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态势分析做出预测,并指出其中矛盾与问题;3. 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在太湖地区范围内进行示范试点,分析试点项目在宏观效益上的表现,包括土壤质量变化、水质改善、间作效果及生产能力等。
四、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将提供太湖地区耕作模式转型方向,探讨保护性耕作在不同环境下的综合效益,并为太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实质性参考,使太湖地区的农业从传统的简单化生产方式过渡到一种可持续、高效、环保、绿色的新型耕作模式,树立新的生态文明理念。
太湖水污染成因及对策
太湖水污染成因及对策太湖污染成因探讨及对策研究成因探讨:几十年以前的太湖并未受到严重污染,而近些年来太湖污染却日益严重且难以控制,对比现状与历史,不难发现其中最大的变化因素就是人类的技术发展。
人为因素对太湖的污染与富营养化起到了致命的作用。
1.工业点源污染: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污染迅速蔓延工业建设和发展大量需要用水,许多工厂为了用水与排放方便便建设在太湖周边,这些工厂包括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等。
工厂分布分散,经营方式多变,加工形式粗放,其排出的污水多未经过处理,排入太湖后造成的污染极度严重,湖水变黑变红。
2.农业面源污染: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随着工厂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张,太湖周边的农业用地大量被侵占,农村的人地矛盾大大加剧。
随着耕地的流失,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农民不得已使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来增产,污染了土壤与水源。
肥料中的营养物质入湖后更是大大加重了太湖的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绿发臭。
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化肥使用量有所减少,但农业发展对水域环境变化新的影响因素又出现,如大规模的养殖业,在太湖边建成的养殖场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排入太湖,使污染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
3.城市化带来的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已成为太湖流域主要的污染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显著,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城市化。
太湖流域城市化已超过51%,年生产生活污水已达5x108t。
生活中的生活垃圾、粪便、第三产业用水和航行船只排放的污水也成为了污染太湖的一部分。
大量使用的洗涤剂中磷含量很高,这也是太湖藻类爆发的一大促成因素。
4.缺乏有效的法制管理手段:环境治理投入甚微,废污水治理能力不足为了有效地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污染的进程,减轻太湖水质污染的危害,国务院于1997年批准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治理方案,并于1998年底联合流域内二省一市实行太湖流域污染源达标排放(简称“零点”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和整体的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动 态度,Ua、Ub 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局部某一种土 地利用类型的数量;Ca、Cb 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 整个区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2.4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趋势 状态指数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转出与转入速 度的比较, 反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趋势和状 [27] 态 。 本文采用仙巍[28]的计算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 用状态指数 Di 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Di (Vout Vin ) (Vout - Vin ) (-1≤Di≤1) (5) 式中,Vout 和 Vin 分别表示某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 i 的转出速度和转入速度。-1≤Di≤0 表示该研究期 间内某土地利用类型转入速度大于转出速度,朝规 模增大的方向发展,处于“扩张”状态,0<Di≤1 表示该研究期间内某土地利用类型转出速度大于 转入速度,面积减少,处于“缩减”状态。
收稿日期:2012-06-08 修订日期:2012-1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60)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 研专项经费项目: 土地利用规划的碳排放效应与调控研究 (200811033) ;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承载力及调控措施研 究”项目;江苏大学高级专业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8JDG042) 作者简介:肖思思(1979-) ,女,安徽明光,博士,主要从事自然资 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镇江 江苏大学环境学院,212013。 Email:xiao780@
利用上述资料,基于 ArcGIS 平台空间分析与 统计功能,对研究区 4 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进行各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计算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 3 所示。
4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年
图 3 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居前 3 位的土 地利用类型在 1980-1990 年为水田、水域和林地, 1990-2000 年为水田、水域和建设用地,2000- 2005 年转化为建设用地、水田和水域。2)水田面 积从 1980 年的 9 115.04 km2 增加至 1990 年的 9 767.64 km2,而后减少至 2005 年的 5 038.14 km2, 25 a 总计减少 4 076.90 km2,减少幅度 44.73%。其 中,苏州是研究区 25 a 水田面积减少的主要区域, 其水田面积减少量占研究区水田面积减少总量的 56.13%,无锡、常州分别占 26.49%和 19.58%。3) 旱地面积从 1980 年的 1 913.16 km2 减少至 1990 年 的 1 176.51 km2 , 而 后 增 加 至 2005 年 的 1 638.32 km2,25 a 总计减少 274.84 km2,减少幅度 14.37%。其中,苏州是 1990 年后旱地面积增加的 主要区域,占 1990-2005 年 15 a 旱地面积总增加 量的 73.19%,其中吴江、苏州市区、张家港 3 市旱 地面积增加量占苏州增加总量的 70.46%。4)林地 面积从 1980 年的 2 238.59 km2 持续减少至 2005 年 的 935.92 km2, 25 a 总计减少 1 302.67 km2, 减少幅 度 58.19%。其中,苏州、无锡、常州分别占总减少 量的 41.44%、24.28%和 34.28%。5)草地面积从 1980 年的 172.81 km2 减少至 2000 年的 68.94 km2, 而后增加至 2005 年的 410.97 km2,25 a 总计增加 238.16 km2。其中,苏州、无锡和常州分别占总增 加量的 4.14%、47.28%和 48.58%。6)建设用地面 积从 213.69 km2 持续增加至 5503.24 km2, 25 a 总计 2 增加 5 289.55 km ,增加幅度 2 475.34%。其中,苏 州、无锡、常州分别占总增加量的 51.98%、25.53% 和 22.49%,苏锡常市区占总增加量的 39.02%,是 研究区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区域,而建设用地的增 加实际上是研究区内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 地转换的结果。7)水域面积从 3 751.06 km2 变化至 3 731.52 km2,变化不显著。8)未利用地面积经历 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从 1980 年的 73.35 km2 减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位于 119° 7'~121° 23'E, 30° 45'~32° 2'N,
行政区划上涉及苏州、无锡、常州 3 个地级市,下 辖苏州市区、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 无锡市区、江阴、宜兴、常州市区、溧阳、金坛 12 个县级市(图 1)。该区域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 过度的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丰富、热量 充裕的气候特点,年均气温 17℃左右,年均降水量 940~1 100 mm, 年均蒸发量 760~912 mm。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一直经历着快 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经历了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 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迅速调整。截至 2005 年底,研 究区土地总面积 17 479.87 km2,总人口 1 420.55 万 人,2005 年 GDP 为 81.35×106 万元,人均 GDP 达 5.73 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值为 2.38:63.60:34.02。
2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年
同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与转出其驱动因素也并 非完全一致,此外,由于区域差异性特点的存在, 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驱动因素类型和同 种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程度也各 不相同。因此,若要深入了解 LUCC 的人文驱动机 制,就必须通过区域性个例的比较研究,在明确各 研究区 LUCC 变化过程的基础上, 进行土地利用类 型转换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研究,明确不同土地利 用类型转换人文驱动因素的差异性特征,建立区域 性 LUCC 的驱动力模型,以期为中国同类型区域 LUCC 的调控和管理提供参考。
程,揭示其土地利用演化的内在人文驱动机制具有 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中国学者对 LUCC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 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生态脆弱地区, 而着眼于流 域内中小城市 LUCC 驱动机制的研究尚少。 江苏省环 太湖地区,占太湖流域总面积的 52.60%,是中国人 口密集、 经济发达, 人地矛盾相对突出的地区。 在 1984 年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特别是在 1992 年国家决 定沿江开发战略以后,该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 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由此引 发的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大量转化,对流域整体 的环境与生态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以江 苏省环太湖地区各市县为例开展小尺度 LUCC 的过 程及影响因素综合研究,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性。李 闽[21]、仇恒佳[22]、徐刚[23]等分别采用统计数据或遥 感数据,对太湖流域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过 程进行研究,并采用定性分析或通过构建单要素回 归分析模型的方法,揭示研究区经济发展、产业结 构变动、人口数量、政策行为等主要 LUCC 的驱动 机制, 但这些应用研究仅限于从 LUCC 的整体出发, 考察影响 LUCC 的共同性驱动因素。事实上,不同 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的人文驱动因素并不相同,
Fig.1
图 1 研究区地理位置 Ggeographic location of study area
本次研究采用的土地利用影像为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3 期 Land TM 遥感影像和 2005 年中巴卫星遥感 影像。其中,Land TM 遥感影像波段组成为 4、3、2 (RGB),参照 1:1 万地形图数据,以土地利用方式和 覆盖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对遥感影像进行目视判读, 并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籍数据对遥感影像进行了 修正得到,空间分辨率 28.5 m× 28.5 m;2005 年的中巴 卫星遥感影像利用 2000 年遥感影像进行纠正,解译精 度约为 91.2%。解译均基于 ERDAS 和 ArcGIS 平台完 成。通过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24],研究 区共分为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 未利用土地 7 类一级类型。 本次研究采用的社会经济数 据均来自江苏省及各市县统计年鉴。
3
土地利用变化结果与分析
(4)
式中,R 相为相对土地利用变化率;R 局、R 全分别为
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 3.1.1 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特征 1980 年、1990 年、2000 年和 2005 年研究区土 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如图 2 所示。
Fig.2
图 2 太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Space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types in Tai Lake region
i 1 i 1 n n
(2)
R Lb - a [100 ( Ai Cia )]
i 1
n
(3)
式中,La 和 Lb 分别为某区域 a 时间、b 时间土地利 用程度综合指数;Ai 为研究区域第 i 级土地利用程 度分级指数; Ci 为研究区内第 i 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 面积百分比;n 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Cia 和 Cib 分别为该区域 a 时间、b 时间第 i 级土地利用程度面 积百分比。 Lb-a>0 或 R>0 表明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 否则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 2.3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即一定时间内 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与整个区域土地利用 动态度之比,可用于反映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区域 差异,计算公式为[26]
0
引
言
人类活动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理环境,土地利 用是这种作用的主要形式,而其直接结果是地表覆 被状况的改变[1-2]。诸多的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覆 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简称 LUCC)影响 着全球系统的多个方面, 包括对区域性气候[3-6]、大 [7] [8] 气组分 、土壤质量 、地球化学循环[9]、水文和水 质量[10-13]、生物多样性[14-15]等生态环境的影响,以 及对水资源[16]、土地资源[17]、食物安全[18]、经济安 全[19]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0], 进而也引发了诸 如自然灾害、能源短缺、粮食匮乏、经济危机等一 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 为使 LUCC 对自然与社会环 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必须深入了解 LUCC 的过 程及其人文驱动因素。 因而模拟区域 LUCC 变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