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_异亮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L-异亮氨酸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L-异亮氨酸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浦军平;陈刚;王开国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03(029)002
【摘要】研究了L-异亮氨酸产生菌Apsm533128(Brevibacterium flavum)菌体的生长规律.讨论了葡萄糖、玉米浆的浓度对L-异亮氨酸的积累的影响,并且在30t 发酵罐上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通过对通气量、温度、pH值等外环境发酵条件的控制,在30t发酵罐工业化大生产中,L-异亮氨酸发酵产酸率达2.3~2.5%.并对其发酵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浦军平;陈刚;王开国
【作者单位】江苏亚太氨基酸有限公司,张家港市,215600;江苏亚太氨基酸有限公司,张家港市,215600;江苏亚太氨基酸有限公司,张家港市,21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
【相关文献】
1.L-异亮氨酸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J],
2.基因敲除降低L-缬氨酸发酵中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的研究 [J], 胡炎华;朱亚然;宫卫波
3.L-异亮氨酸生产菌发酵水平提高的研究 [J], 黄平
4.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 [J], 孔帅;方应浩;周航;许鹏飞;杨潇;任
立伟;龚大春
5.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促进L-异亮氨酸发酵合成的研究进展 [J], 谭海;顾阳;卢南巡;常景玲;李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异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ye fL i lu ieatie o2 . 6 g L a dtecn eso aeo lc s s1 . 4 . il o -s ecn t n d t 1 9 / n h o v rin rt f u o ewa 5 3 d o a g
Ke r s y wo d :L—s lu i e e — a c e me t t n p i lc n i o s io e cn ;f d b t h f r n a i ;o t o ma o d t n i
摘
要 : 究 了不 同初 糖 浓 度 、 萄糖 及 氮 的补 加 方 式在 L 异 亮 氨 酸 发 酵 过 程 中对 其 产 酸 率 、 化 率 等 参 数 的 影 研 葡 一 转
响 ,确 定 了 L 异 亮氨 酸 补 料 分 批 发 酵 的 最 佳 条 件 , 最佳 补 料 分 批 发 酵条 件 下 , 一 亮 氨 酸 产 量 达 2 . 6g L, 一 在 L异 1 9 / 糖 酸转 化 率 达 1 .4 5 3 %. 关键 词 : 一 亮氨 酸 ;补料 分批 发 酵 ;条 件优 化 L异 中 图分 类 号 : 1 ; Q9 2 Q5 7 T 2 文献标识码 : A
氨 酸为 主要 肝醒灵 口服液 , 治疗 各种 肝脏 疾病 具 有显 著 疗 对 效, 因此 , 其用量逐 年增长 L ] 1 .据文献 报道 _ ]在 发 q 4 , 酵 中采用较高浓 度 的葡 萄糖 进行 分批 发酵 的转 化 率 很低 , 主要 原 因是 分批 发 酵方 式使 高 浓度 的初 糖 其
AE , C ) 本实 验室保 藏菌 种. 1 2 培 养基 . 1 种子培养基 : ) 蔗糖 3 , Og 尿素 2g C 3O N , H C O  ̄
3 7 g, . KH 2 PO4・3 2 3 g, g H O M SO4・7 2 0 4 g, H O .
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提取工艺研究
lm n 活性 炭 添加量 为 2 脱 色温度 为 6 ℃ 、 色时间 为 2 ri、 色 时的最佳 p 为 47 在此 工 艺条 O i、 %、 0 脱 5 n脱 a H .。
件 下 , 一 亮氨酸提 取 收率 为 9 . , L 异 43 产品 纯度 高达 9 .% 。 % 65 关键 词 : 一 亮氨 酸 L 异 分 离提 取 工 艺 活性 炭 脱 色
了初 步研 究。 别考察 了蛋 白去 除温 度及 时 间、 分 活性 炭 用量 、 色时 间、 色温度 、 脱 脱 发酵 液 p 值 对 L 异 H 一
亮氨 酸 分 离提 取 效 果 的 影 响 。 最 终确 定 了提 取 的 工 艺条 件 . 即蛋 白去 除 温度 及 时 间 分 别 为 9 ℃和 0
1 % 00
酸 , 导致 食 欲不 振 、 质 下 降 、 将 体 贫血 及 其 它功 能 障碍 。因此 , 其用 量逐 年增 长【, 11 , 。目前 , 2 3 在工业 生
产上 主要应 用发 酵法 生产 L 异亮 氨 酸 。 一 生产 上 分 离提 取 氨基 酸 的方法 有 很 多种 , 如 离 子交换 法 、膜分 离技 术等 。本 文采 用加 热除 蛋 白 、 电点 有机 溶剂 法从 发 酵液 中提 取 L 异亮 氨 等 一 酸 。确立 了最 适蛋 白去 除温 度及 时 间 、活性 炭 用 量 、 色 时间 、 色温 度 、 酵液 p 脱 脱 发 H值 对 L 异 亮 一 氨 酸分离 提取 的影 响 。
的发 酵液 ,分别在 6 ℃、0 、0 9 ℃、O  ̄下 O 7 ℃ 8 ℃、O I0C 加热 l mi O n除蛋 白, 比较结 果如 表 1 所示
表 1 加 热 温 度 对 去 除 蛋 白量 的 影 响
黄色短杆菌YILW生产L-异亮氨酸的发酵工艺研究
21 年7 0 0 月
发 酵 科 技 通 讯
黄 色短 杆 菌 Y L 生产 L 异 亮氨 酸 的发 酵 工 艺研 究 IW 一
白亚磊 冯 宁 徐 庆 阳 谢 希 贤 陈 宁
( 天津科 技 大学 生物工 程学 院 天津 3 0 5 ) 0 4 7
摘 要 : 本文 对 L 异 亮氨 酸产 生 菌 Y L 的发 酵 工艺条 件做 了研 究 , 定 了其 积 累 L 异 亮氨 酸 的 一 IW 确 一
化率 达到 2%。 1 关 键 词 : 色短 杆 菌 黄 L ) 一 L I 是人 体 八 种 必 需 氨基 酸 e
mgL VB3 gL p . 72 01 a 湿 热 灭 菌 / , lm / ,H 70- . ,. Mp
1 ai 5r n。
之一 , 又是三 种支 链氨 基 酸之一 , 因其 特 殊 的结 构
和功 能 , 因此 , 人类 生命 代谢 中具 有特 别重要 的 在 地 位 。L一异 亮氨 酸 除用 于一 般 营养 型复 合 氨基 酸 输液 、要 素膳外 ,还作 为特殊 的支链 氨基 酸之
一
基础发酵 培养基: 萄糖 8 , H ) o4 ,e . 葡 0 ( 42 .o F S N s
mg豆饼 水解液 2 , , 0玉米 浆 2 ,H7 - .,. 5 a . p . 7 0 7 Mp 5 0 2 0 湿热灭 菌 1ri。 5 n a
肾安 氨基 酸输 液 , 特别是 以 L一异 亮 氨 酸 为主 要
原 料生产 的高支链 氨基 酸输 液 、 肝安糖 浆 、 肝灵 口 服 液 , 治疗 各 种肝 脏 疾 病具 有 显 著疗 效 , 对 因此 ,
中 , 于 旋 转 式 摇 床 上 (8 r i) 1 振 荡 培 养 置 1 0/ n, a r 3
L_异亮氨酸菌种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1)
21 1 L2异亮氨酸产生菌选育谱系 从野 生 型 谷 氨 酸 产 生 菌 栖 糖 蜜 棒 杆 菌
( Cory nebacteri um mel assecol a ) A TCC17965 为 出 发菌株 ,经硫酸二乙酯和60 Co 诱变处理 ,依次赋予 S Gr 、L eu2M Er 、L eu2 、A HVr 、Sucg 、Et hr 遗传标记 ,得 到一株 L2异亮氨酸产生菌 I3125 ,在适宜的条件下 摇瓶产酸平均为 14~15 g/ L . 选育过程见图 1. 21 2 发酵培养基优化
M Er + L eu2 + A HVr + Sucg + Et hr ) ,在培养基未经优化的情况下产 L2异亮氨酸 14~的影响 ,在优化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积累 L2异亮氨酸 191 2
g/ L ,最高时可达 211 3 g/ L .
完全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和种子培养基均以 20 %的 NaO H 调至 p H 71 0 , 01 1 M Pa 下 灭菌 20 min ; 发酵培养基以 20 %的 NaO H 调 p H 至 71 0 , 01 07 M Pa 压力灭菌 10 min. 11 3 培养方法 11 31 1 种子培养 接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种子于 装有 40 mL 种子培养基的 250 mL 三角瓶中 ,30 ℃ 于往复式摇床上培养 11 h , 85 r/ min ,振幅 90 mm. 11 31 2 发酵培养 接 1 mL 种子液于装有 15 mL 发酵培养基的 250 mL 三角瓶中 ,30 ℃于往复式摇 床上培养 72 h , 100 r/ min ,振幅 90 mm. 11 4 诱变筛选方法
要[11] . 为此作者考察了在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 同氮源 (含氮量以硫酸铵 40 g/ L 的用量的含氮量来 计算其它氮源的添加量) 对 I3125 合成 L2Ile 影响 , 结果见图 3.
L-异亮氨酸产生菌的融合育种选育及其关键酶与发酵条件的研究(1)
天津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异亮氨酸产生菌的融合育种选育及其关键酶与发酵条件的研究姓名:王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酵工程指导教师:张克旭20040101摘要本论文根据代谢控制发酵理论,研究了L-异亮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定量测定的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并对该方法的应用条件进行了研究。
以高速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结果为参比,用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比纸层析一色斑洗脱比色法高,且方法较简便。
f2)确定了亲株ISW330和ASl.495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及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佳条件,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最终筛选出一株带有目的遗传标记的L,异亮氨酸高产菌SW0370(Leu一+Met一+AEC7十a.ABr)。
该菌株在未优化条件下可产L异亮氨酸14.279/L。
经验证,菌株SW0370的遗传性能稳定。
(3)初步研究了菌株SW0370发酵过程中关键酶苏氨酸脱氨酶的提取、测定方法与调节性质。
在得到的酶活测定与提取方法的最佳条件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不同L异亮氨酸浓度和不同氨基酸对酶活力的影响。
(4)研究了菌株SW0370的摇瓶分批发酵条件。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获得该菌株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比,并对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
在优化条件下,菌株SW0370摇瓶补料分批发酵96h,可产L,异亮氨酸21.96g/L。
本论文在L异亮氨酸代谢控制发酵研究领域韵创新之处在于,成功地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出一株带有双缺标记的L-异亮氨酸高产菌SW0370,并研究了菌株SW0370发酵过程中关键酶苏氨酸脱氨酶的酶活测定与纯化方法和反馈调节性质。
对以后继续进行L广异亮氨酸的育种工作有指导性意义。
菌株sw0370,采用补料分批发酵工艺,在摇瓶上发酵96h可产L一异亮氨酸21.969/L,具备了在发酵罐上生产的潜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关键词:I,异亮氨酸,黄色短秆菌,原生质体融合,苏氨酸脱氨酶,补料分批发酵AbstractAccordingtothetheoryofmetaboliccontrolfermentation,thethesisfocusesonthebreedingofL-isoleucinehigh—yieldingstrainanditsfermentationconditions.Themainresearchcontentsandresultsareasfollows:(1)L-isoleucineconcentrationinfermentedbrothwasquantitativelydeterminedwithPartialLeast.Squarescolorimetrymethod.Thequantitativedeterminingconditionsandcomputingmethodsweredecided.ComparedwithhiEh,speedaminoacidanalyzer,thedeterminationvalHeofL-isoleucineconcentrationwithPartialLeast.Squarescolorimetrymethodwasmoreaccuratethanwithpaperchromatogr£Iphy-mottleelutioncolorimetry.(2)TheprotoplastformationandregenerationandfusionconditionsofstrainISW330andASl.495werestudiedinthisthesis.0neL-isoleucinehigh—producingstrainSW0370wasscreenedthroughprotoplastfusion,shakeflaskscreening,geneticmarkertestandsinglecloneisolationandcontinuouscultivationforgenerations.ThisstraincouldproduceL-isoleucine14.27∥Lafterfermentationunderthefermentationconditionwithoutbeingoptimized.GeneticcharacterofstrainSW0370wasverystable.(3)ThemethodsofextractingandpurificatingandadjustingpropertiesofthekeyenzymeThreonineDehydrataseinstrainSW0370werestudied.Onthebaseofthose,theeffectsofdifierentL-isoleucineconcentrationordifferentaminoacidsconcentrationonthatenzymeactivitywerealsoreviewed.(4)ThebatchfermentationconditionsofstrainSw0370jnshakeflaskwerestudiedinthisthesis.Theproportionsoffermentationmediumcomponentswereoptimizedbyrotationcompositedesignofquadraticregression.Thecultureconditionsofbatchfermentationandfedbatchfermentationwerealsostudied.UndertheOptimumconditions,strainSW0370couldproduceL-isoleucinefermentationfor96hoursbyflask—shakingfedbatchfermentation.21.969/LafterTheinnovationofthisthesisintheresearchfieldofL-isoleucinemetaboliccontrolfermentationwasthatprotoplastfusiontechniquehadbeensuccessfullyappliedtobreedanL-isoleucinehigh—yieldingstrainSW0370,whosekeyenzymeThreonineDehydratase’Sadjustingpropertieswerestudied,whichwouldbegoodatmoreresearchesONL-isoleucinebreeding.ThestrainSW0370couldproduceL-isoleucine21.96∥Lafterfedbatchfermentationbyflask—shakingfor96hours,whichhadreachedtheadvancedtechniquelevelofthesameresearchinChina.ThestrainSW0370hadhadapotentialofproducinginfermentor.Keywords:L-isoleucine,Brevibacteriumflavum,ProtoplastFusion,ThreonineDehydratase,Fedbatchfermentation.II.天津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前言1.1引言L一异亮氨酸系在1904年经Ehrlich首先从甜菜糖浆分离出来,以后又从多种蛋白质的胰酶水解物所制得【1]oL-异亮氨酸(L.Isoleucine),化学名为B一甲基一a.氨基戊酸,其结构式与立体结构式分别见图1-1和图1.2。
发酵法生产L_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
发酵法生产L 2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3李光霞 李宗伟 陈林海 汪杏莉 李宗义 秦广雍(郑州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52)摘 要 L 2异亮氨酸作为必需氨基酸之一,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领域。
发酵法是目前生产L 2异亮氨酸最主要的方法。
文中分别从L 2异亮氨酸的生产方法、生物合成及其代谢调控、代谢调控育种、发酵工艺的控制、提取精制方法、国内外生产现状等6个方面,对发酵法生产L 2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发酵法,L 2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代谢调控,工艺控制 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陈林海为通讯作者)。
3国家973课题(2004C B719604)资助 收稿日期:2005-09-30 异亮氨酸(22amino 232methylvaleric acid )由Ehrlich于1904年首次从甜菜糖浆中分离出来,其化学组成虽与亮氨酸相同,但理化性质各异,故命名为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有4种光学异构体,自然界中存在的仅为L 2异亮氨酸。
哺乳动物体本身不能合成L 2异亮氨酸,所以,作为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之一,成年人每天需要从外界摄取20mg/kg (体重)的L 2异亮氨酸。
L 2异亮氨酸是合成人体激素、酶类的原料,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抑制其分解的效果,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食品和医药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及商业价值。
食品方面,主要用于食品强化,使各种氨基酸平衡,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在医药方面,3种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成的复合氨基酸输液以及大量用于配置治疗型特种氨基酸的药物,如肝安、肝灵口服液,对治疗脑昏迷、肝昏迷、肾病等具有显著疗效,并可取代糖代谢而提供能量,是比较昂贵的氨基酸原料药之一[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 2异亮氨酸是一种高效的β2防御素表达的诱导物,在诱导上皮防御素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免疫刺激物,对粘膜表面的防御屏障在临床上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2]。
L-异亮氨酸发酵的研究
L-异亮氨酸发酵的研究何家骏1材料及设备斜面培养基、摇瓶种子培养基(略)。
1.1一级种子培养基(%)葡萄糖6.5,碳酸钙5.0,玉米油0.4,硫酸铵2.5,硫酸亚铁0.004g/100ml,硫酸锰0.004g/100ml,磷酸二氢钾0.35,灭菌后pH值为6.5~6.8。
1.2二级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5,硫酸铵5.0,碳酸钙5.0,硫酸锰0.008g/100ml,硫酸亚铁0.004g/100ml,硫胺素240μg/100ml,生物素30μg/10ml灭菌后pH值6.0至6.5。
1.3设备摇瓶机2台,一级种子罐600L2台,补糖罐2000吨2台,油罐150L1台,发酵罐2000L2台,氨水计量罐200L1台。
721分光光度计1台,旋光计1台,分析天平1台,25型酸度计2台。
2种子罐代谢考察在无菌室内,取少许菌种接入摇瓶中,放在摇瓶机上,培养20~24h,并瓶,接入种子罐。
步骤如下:2.1罐温33~35℃。
2.2通气通入40~50℃无菌空气,流量用进气阀门调节,开始稍为小开,8h后全开。
又可以用进气与排气阀门调节,(因没装流量计)。
2.3培养周期种子罐培养周期20~24h。
2.3.1种子罐内菌体代谢变化(1)pH值培养24h后,pH稍有下降,然后再稍有回升。
(2)糖代谢培养过程中,糖逐渐消耗,24h稍有回升。
(3)氨基氮培养24h后,氨基氮稍有回升。
2.3.2菌体外观变化摇瓶培养液接入种子罐后进行培养,开始种子液为乳白色,培养20h,转乳黄色,24h后逐渐转为浅黄色。
即可移入发酵罐。
3发酵的代谢变化利用压差法,将种子液无菌移入发酵罐,发酵按下列条件掌握。
3.1罐温32~33℃。
3.2通气通入40~50℃无菌空气,用进、排气阀门根据菌种生长情况,随时调节。
3.3发酵周期44~48h。
3.4补糖培养12h后,开始第1次补糖,全发酵过程补7~8次糖,每次补入100L。
3.5pH值发酵过程中,用氨水调解,12h,开始通入氨水,每8h通入15~25L,培养30h后,氨水用量下降,36h后,停止通入氨水,L-异亮氨酸发酵代谢曲线如附图:附图L-异亮氨酸发酵代谢曲线4小结从代谢曲线可知,全程用氨水调解,掌握pH值与氨基氮变化,开始通入氨水时,发酵液pH值即上升,但很快被菌体吸收及利用,pH值迅速下降。
L_异亮氨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3-06-16作者简介:王菲(1978-),女(汉),河南焦作人,在读硕士,Tel :(022)28193579,E -mail :annefeifei611@sohu 1co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4)01-0065-05L 2异亮氨酸发酵条件的研究王 菲,陈 宁,宋文军,刘淑云,张克旭(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摘要:目的获得L 2异亮氨酸最佳发酵条件。
方法根据代谢控制发酵原理,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考查了发酵培养基中几种主要成分对L 2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通过MA TLAB 软件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比,并研究了各种发酵条件对黄色短杆菌生物合成L 2异亮氨酸的影响。
结果在优化条件下,L 2异亮氨酸产率可达21112g ・L -1。
结论发酵条件的优化控制对微生物发酵生产L 2异亮氨酸十分重要。
关键词:L 2异亮氨酸;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发酵;MA TLAB 中图分类号:TQ 46417 文献标识码:A L 2异亮氨酸是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又是3种支链氨基酸之一,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人类生命代谢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L 2异亮氨酸可用于配制一般营养型复合氨基酸输液、要素膳、以及治疗型特种氨基酸输液如肝安、肾安氨基酸输液等,其用量逐年增长[1]。
由于L 2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特殊性,发酵条件尤其是培养基配比对其有较大的影响。
作者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2,3],借助于SPSS[4]和MAT 2LAB 软件[5]考察了发酵培养基主要组分对产酸的影响并获得了最佳发酵培养基;同时考察了各种发酵条件对黄色短杆菌合成L 2异亮氨酸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1 供试菌株黄色短杆菌B revibacteri um f lav um ISW330(Met -+Eth r +α2AB r +AEC r ),天津科技大学代谢控制发酵实验室保藏菌种。
基于代谢流导向与分析的L_异亮氨酸发酵条件优化
第18卷第2期2003年6月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TIANJ IN UN IV ERSIT Y OF L IGHT INDUSTR YVol.18 No.2J un. 2003基于代谢流导向与分析的L -异亮氨酸发酵条件优化Ξ宋文军,陈 宁,魏 春,张克旭(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天津300222) 摘 要:基于代谢流导向与分析,对L 2异亮氨酸种子培养基中碳氮源组合、豆饼水解液用量和种子p H 控制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优化的种子培养条件;采用均匀设计法考察了发酵培养基中几种主要成分对发酵的影响,得到葡萄糖、(NH 4)2SO 4、VH 、VB 、VB 1的最适用量,分析了这4种组分对增大L 2异亮氨酸合成代谢流的作用,并对最适供氧量进行了研究,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产L 2异亮氨酸19.1g/L 。
关键词:L 2异亮氨酸;代谢流;均匀设计;发酵条件;MA TLAB中图分类号:TQ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56X (2003)022*******Condition Optimum of L 2isoleucine Fermentation B ased on Metabolic Flux Direction and AnalysisSONG Wen 2jun ,CHEN Ning ,WEI Chun ,ZHANG K e 2xu(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direction and analysis of metabolic flux ,we studied the concentration of car 2bon and nitrogen souce ,soy bean hydrolyzate and p H control condition.Then we got the optimum seed cultue condition ;Uniform design was employed in our paper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several major components in fermentation medium to isoleucine fermentation .We obtained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s of glucose ,(NH 4)2SO 4,VH and VB 1,then we analysed the influence on accerelat 2ing the metabolic flux to above four components.The oxygen supplying conditions was studied in shake 2flask.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strain could produce isoleucine 19.1g/L.K eyw ords :L 2isoleucine ;metabolic flux ;uniform design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MA TLAB L 2异亮氨酸(Ile )是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又是3种支链氨基酸之一,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而在人类生命代谢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L-异亮氨酸菌种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国 内外报 道 了很 多 以 黄 色短 杆 菌 、 乳糖 发 酵短 杆菌 等 为出 发 菌 株选 育 L异 亮 氨 酸 产 生 茵 的育 种 , 实例 。 采用栖 糖 蜜棒 杆 菌 为 出发 菌株 选 育 L异亮 但 - 氨酸 产 生菌还 未 见 报 道n. 者 根 据 代 谢 控制 发酵 ]作 原理 , 以栖糖 蜜棒 杆 菌 AT C195为 出发菌 株 , C 76 经
g L・ 高时可 迭 2 . / . / 最 1 3g L
关键词 :L 异亮 氨酸 ; - 育种 ; 发酵 ; 糖 蜜棒 杆 菌 栖
中圈分类 号 : 8 5 Q 1 文 献标识 码 : A
Br e i g o Io e cn r d c r a d i t a r n a i n Co d t n e d n fL—s lu i e P o u e n t Op i lFe me t to n i o s s m i
LIJn・ Z i HANG e— u ’ W i o g
(Th y La o ao y o n u tilBo e h oo y M iity o d c t n,S u h r n te Unv r i eKe b rt r fI d sra itc n lg , nsr f E u ai o o t e n Ya gz iest y.W u Xi 24 3 1 0 6,Chn ) ia
Ab ta t Orgn l sr i r n b ce i m l se oa sr c : iia tan Co y e a tru mea sc l ATC 7 6 wa mu a e y C1 9 5 s tt d b DES a d n ∞C o,t e Ioe cn r d cn tan n m e 3 一 ( G L u M E Le " A HV S c + h na s lu ie p o u i g sr i a d I 5 S + e — l 十 u+ 十 u'
生产L-异亮氨酸的工程菌及其应用说明书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013.12.18C N 102604881 B (21)申请号 201210101460.4(22)申请日 2012.03.31CCTCC NO: M 2012050 2012.03.02C12N 1/21(2006.01)C12P 13/06(2006.01)C12R 1/13(2006.01)(73)专利权人福建省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地址365500 福建省三明市金沙高科技园区(72)发明人翁雪清 黄钦耿 吴伟斌 施巧琴赵燕玉 林宜云 陈炳生 吴松刚(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代理人关畅(54)发明名称生产L-异亮氨酸的工程菌及其应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L-异亮氨酸的工程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将重组质粒导入黄色短杆菌得到的重组菌;所述重组质粒为将ilvBN蛋白的编码基因和ilvA R 蛋白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盒插入出发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得到的重组质粒;所述黄色短杆菌的CICC 编号为23655;所述ilvBN 蛋白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所述ilvA R 蛋白如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
本发明的提供的工程菌可直接发酵得到L-异亮氨酸,发酵96小时后,发酵液中的L-异亮氨酸含量高达45g/L ,极具生产应用价值。
(83)生物保藏信息(51)Int.Cl.审查员 李艳丽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序列表7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序列表7页 附图2页(10)授权公告号CN 102604881 B*CN102604881B*1/1页1.将重组质粒导入黄色短杆菌得到的重组菌;所述重组质粒为将ilvBN 蛋白的编码基因和ilvA R 蛋白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盒插入出发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得到的重组质粒;所述黄色短杆菌的CICC 编号为23655;所述ilvBN 蛋白的编码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所述ilvA R 蛋白的编码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4自5’末端第191至1501位核苷酸所示;所述ilvA R 蛋白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盒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T7启动子、所述ilvA R 蛋白的编码基因和T7终止子;所述重组质粒中,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包括所述ilvBN 蛋白的编码基因和所述ilvA R 蛋白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盒;所述出发载体为载体pXMJ19;所述重组质粒为将所述ilvBN 蛋白的编码基因插入所述载体pXMJ19的Pst Ⅰ和BamH Ⅰ酶切位点之间,所述ilvA R 蛋白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盒插入所述载体pXMJ19的EcoR Ⅰ酶切位点得到的重组质粒;所述重组菌为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 )MFBF-04,它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2050。
L色氨酸产生菌选育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
L色氨酸产生菌选育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L-色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因此,对于L-色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选育方法、发酵动力学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L-色氨酸产生菌的选育(一)菌种的筛选: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对于多个菌株进行观察和分析,选出L-色氨酸产生能力较强的菌株。
可以通过体外培养试验,通过观察L-色氨酸的产量和菌落形态,筛选出优质菌株。
(二)菌种的改良:通过自然诱变、化学诱变以及基因工程手段,对菌株进行改良。
自然诱变是指在菌株之间进行交配或者菌株自身发生突变。
化学诱变可以通过化学物质的处理来诱发突变。
基因工程手段可以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来改良菌株,提高L-色氨酸产生能力。
(一)菌种的培养基优化:通过改良培养基成分,使其更加适合L-色氨酸产生菌的生长和代谢。
可以通过改变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成分的比例来优化培养基。
(二)发酵条件的优化:对于发酵的环境条件进行优化,包括温度、pH值、发酵时间、罐内气体的气体成分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整,可以提高L-色氨酸的产量和产率。
(三)代谢途径的调控:通过调控菌株的代谢途径,进一步提高L-色氨酸的产生。
可以通过控制关键酶的活性,调节代谢途径的通量,提高L-色氨酸的合成速率。
(四)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通过对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建立L-色氨酸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预测和优化发酵过程。
总结起来,选育L-色氨酸产生菌主要涉及菌株的筛选和改良;发酵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优化、代谢途径调控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提高L-色氨酸的产量和产率,为L-色氨酸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4期 2001年12月工业微生物Industrial Microbiology Vol.31No.4 Dec.2001作者简介:张伟国(1963~),男,博士,副研究员。
L -异亮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张伟国, 陈 坚, 伦世仪(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036)摘 要 对黄色短杆菌L -异亮氨酸高产菌XQ -4(AHV r AEC r Suc g SG r Eth r α-AB r IleHx r )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比较合理的L -异亮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为L -异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最优化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L -异亮氨酸; 分批发酵; 动力学模型; 黄色短杆菌 目前,国内外L -异亮氨酸全部采用发酵法生产,因而发酵水平的高低基本决定了其产品的成本。
提高发酵水平有两条途径:一是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二是采用与生产菌种相匹配的最佳培养条件和控制手段。
前者是建立在代谢控制理论上的菌种选育技术;后者是建立在生化工程基础上的发酵过程控制技术。
国内长期以来把氨基酸发酵的研究重点放在菌种选育上,对其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较少,从而影响了对发酵过程的控制,以至于目前基本上还完全依赖于手工控制。
本研究在对L -异亮氨酸高产菌XQ -4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不同阶段动力学和发酵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为补料分批发酵最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种 L -异亮氨酸高产菌XQ -4(AHV r AEC r Suc g SG r Eth r α-AB r IleHx r )[1]。
1.2 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g/L ):葡萄糖,25;(N H 4)2SO 4,5;KH 2PO 4,1;MgSO 4・7H 2O ,0.5;玉米浆,40mL/L ;CaCO 3,10。
发酵培养基(g/L ):葡萄糖,50~170;(N H 4)2SO 4,5;KH 2PO 4,1;MgSO 4・7H 2O ,0.5;玉米浆,21mL/L 。
1.3 培养条件 斜面活化24h ;种子在31±1℃下振荡培养12~13h 。
2L 发酵罐中装液量为1.2L ,接种量为10%,温度控制在31~32℃,通风比1:1~3,流加氨水控制p H 值,搅拌转速根据要求而定。
1.4 分析方法 菌体浓度:吸取0.2mL 菌液到5mL 0.25mol/L HCl 溶液中,摇匀,采用721分光光度计,1cm 光程,562nm 测定OD 值。
所得的OD 值与吸光度———菌体干重曲线对照,计算出菌体浓度。
还原糖:菲林试剂滴定法。
L -异亮氨酸:纸上层析法、比色定量法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
1.5 发酵设备 瑞士INFOR 2L 台式发酵罐,发酵液溶氧自动显示、温度和p H 自动控制。
2 结果与讨论2.1 L -异亮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2.1.1 菌体生长模型 目前应用最广泛、形式较为简单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仍然是Monod 提出的经验模型[2]:μ=d X d t =μmax XSK s +S(1) 对XQ -4菌株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底物(葡萄糖)限制的条件下,菌体生长符合Monod 方程,并且计算出μmax =0.265h -1,K s =0.789g/L 。
很明显,Monod 方程是对菌体生长的简单化描—31—述。
菌体生长过程中存在高浓度底物的抑制、代谢产物的反馈抑制和阻遏、营养物扩散限制而导致菌体生长迟缓等现象[3]。
在分批发酵过程开始时,底物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当残糖浓度<8~10g/L 时意味着发酵结束,可见在分批发酵中葡萄糖对菌体生长的限制作用不可忽略不计,故不宜用Monod 方程来描述分批发酵的菌体生长模型。
μ=μmax (1-X X m ax)X(2) 式(2)为逻辑(logistic )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分批发酵过程中因菌体浓度的增加对自身生长存在的抑制作用,这在分批发酵中是普遍存在的。
当菌体浓度很低即发酵刚开始时,X 比X max 小得多,X/X max 项可忽略不计,表示菌体呈指数生长;当X =X max 时,表示菌体停止生长。
在对XQ -4进行分批发酵研究时,发现菌体生长有一最大饱和浓度;提高初糖浓度将造成菌体的比生长速率下降,这就证明了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对菌体生长存在抑制作用。
关于底物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可用Andrews 模型[4]来表达:μ=μmax11+K s /S +S /K iX ≈μmaxS K s +S 11+S /K iX(3) 一般在分批发酵中S >>K s ,故式(3)可简化如下:μ=μmax11+S /K iX(4) 抑制物的积累而引起菌体比生长速率下降可用下式来表示:μ=μmax (1-aI )(5) 式(5)中I 表示抑制物的浓度。
结合(4)和(5)两式,得菌体的生长模型如下:μ=μmax11+S /K i(1-aI )X(6) 假定抑制物的浓度与菌体比生长速率的下降呈线性关系,即a ≌常数,又假定抑制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的生长速率成正比,则:d I d t =b d Xd t(7) 若以t =0时,I =0为初始条件进行积分,得I=b (X -X 0),将其代入式(6)得式(8):μ=μmax11+S/K i{1-ab (X -X 0)}X=μm ax11+S/K i(1+abX 0)(1-abX1+abX 0)X (8) 假定μmax (1+abX 0)≌K ,(1+abX 0)/ab ≌X max ,则式(8)可简化为:μ=KX (1-XX max )11+S /K i(9) 假定K ≈μ3max ,代入上式(9),得分批发酵中菌体生长模型如下[5]:μ=μ3max X (1-XX max )11+S /K i(10)2.1.2 产物生成模型 产物形成动力学模型中较为通用的模型是由Luedeking &Piret 在描述乳酸发酵所提出的数学表达式[6]:π=d P d t=αμ+βX(11) 虽然上述模型是为乳酸发酵生产而提出来的,但Ollis 等证明这一模型同样对胞外多糖及其它多种产物的发酵都适用[7]。
L -异亮氨酸发酵属于二类发酵,但从Luedeking &Piret 方程中反映不出底物葡萄糖对产物形成的影响。
Bajpai 曾提出一个底物非竞争抑制模型用来描述青霉素发酵的产物形成,该模型能很好地解释了高浓度底物对青霉素形成的抑制作用[8]。
宫衡在其赖氨酸发酵中提出如下产物形成模型[5]:π=K (S S +K sp )(11+S /K ipX(12) 本文将其进一步简化,得如下产物形成模型:π=KSK sp +S (1+S /K ip)X(13) L -异亮氨酸发酵不同于青霉素发酵,但高浓度葡萄糖对产物形成的抑制作用确实是存在的。
研究表明,发酵中后期维持较低的葡萄糖浓度有利于L -异亮氨酸的高产和稳产。
因此为了能反映出底物葡萄糖对L -异亮氨酸发酵的抑制作用,结合Ba 2jpai 方程和Luedeking &Piret 方程,建立如下的产物形成动力学模型:—41— 第4期 工 业 微 生 物第31卷 π=K 1μ+K 2SK sp +S (1+S /K ip)X (14)2.1.3 底物消耗模型 在分批发酵时,如果限制性底物是碳源,则消耗掉的碳源中一部分生成细胞物质,一部分形成产物,一部分产生能量供细胞维持生命活动之用。
σ=-d S d t =1Y x μ+1Y pπ+m X(15)2.1.4 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参数 以(10)、(14)和(15)式分别对分批发酵菌体生长曲线、产物生成曲线和底物消耗曲线进行拟合。
根据实际测得的数据,采用Mathematica 软件和SAS 统计软件,进行非线性规划,求得各个参数,结果见表1。
Y x 、Y p 为底物转化为菌体和产物的真实转化率,对于XQ -4菌株而言其值分别为0.499g/g 和0.379g/g ,经拟合计算出m 值为0.112。
表1 L -异亮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参数取值参数μ3max X max K i K 1K 2K spK ip Y x Y p m数值0.35017.71500.1600.2009.9024.20.4990.3790.112 表2为初糖浓度138g/L 时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从表2可看出,用动力学模型拟合L -异亮氨酸分批发酵过程除极个别点外,一般误差均小于5%。
表2 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培养时间(h )菌体浓度(g/L )实验值 计算值产物浓度(g/L )实验值 计算值底物浓度(g/L )实验值 计算值0 2.0 2.1001381388 3.6 3.50.20.313413516 6.6 6.4 1.1 1.3127127249.89.7 3.1 3.21161183213.413.2 6.5 6.3991014016.115.89.79.881824816.917.013.713.659615617.617.718.317.640396417.717.821.521.023217217.617.723.523.488 2.2 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适用范围 在建立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参数的求解和模型的验证是基于初糖浓度为138g/L 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在更广的初糖浓度范围内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考察。
图1不同初糖浓度时L -异亮氨酸分批发酵的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比较(图中虑线表示实验值,实线表示模型计算值)。
从图中可看出该模型对初糖浓度100~150g/L 时L -异亮氨酸分批发酵拟合较好;当初糖浓度50g/L 、170g/L 时,该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除个别点有较大的偏差外,其余也不太大。
因此,在不同底物浓度范围内该模型有良好的适应性。
图1 不同初糖条件下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比较—51— 第4期张伟国,等:L -异亮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第31卷 2.3 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分析2.3.1 初糖浓度对产物形成速率的影响 综合式(10)和(13),产物形成速率如下:d P d t ={K 1μmax 11+S /K i+K 2SK sp +S (1+S /K ip )}X =KX(16) 由式(16)可看出,维持较高的菌体浓度对产物形成是有利的。
菌体生长,大约需要35.5g/L 的葡萄糖(以X max =17.7g/L ,Y x =0.499g/g 计)。
实际发酵中,由于产物合成和菌体生长需要,获得高浓度菌体的初糖浓度要大于这个值。
初糖浓度过低,会造成菌体浓度X 下降,使得产物形成速率下降;但初糖浓度过高又会造成K 的下降,使得产物形成速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