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增强实践体验。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课件、练习题等。
2.学具:尺子、练习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长度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用尺子示范如何进行长度测量,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练习。
每组选取一个物品,如课本、铅笔等,并用尺子测量其长度。
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厘米和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他们能够用眼睛估测物体的长度,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但他们对这些单位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才能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已知的身高例子,如1米、1厘米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厘米、米的认识》教案】《厘米、米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
小徒弟很是纳闷。
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3、认识直尺。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板书:0起点)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
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
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
厘米和米的排序讲解教案
厘米和米的排序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厘米和米的排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排序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排序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厘米和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黑板、彩色粘贴纸、尺子、米和厘米的实物。
2. 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环境。
3.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用尺子在黑板上画出10个等分的小格子,然后在每个小格子上面写上一个数字,分别是1、2、3、4、5、6、7、8、9、10。
然后向学生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并举例说明1米等于100厘米。
2. 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米和厘米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大小和长度。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
(3)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动手操作。
3. 拓展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教师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将这些物体按照长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他们的排序结果,并让学生互相比较,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改。
4. 活动设计。
(1)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按照长度排序。
(2)教师让学生用彩色粘贴纸把排序结果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和比较。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排序方法和结果。
5. 总结提高。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排序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4.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积极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特别是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直尺进行准确的测量,并正确读取测量结果。
3.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将长度单位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测量不同物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b.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组内成员的发言和观点。
c.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员进行补充。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
3.教学过程:
a.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理解1厘米和1米的长度。
b.示范如何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并强调测量时要对齐、垂直等注意事项。
c.通过实例,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识别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准确读取数据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
2.能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能够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认识,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教学难点: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1.学生课前测,复习数学相关知识。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和米。
2. 认知阶段(10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知厘米和米的使用。
2.向学生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并让学生讨论差异。
3.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并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使用有所理解。
3. 实践阶段(20分钟)
1.向学生分发尺子,并让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各种物体的长度大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的长度记录下来,并列举一些长度的实际应用场景。
3.让学生尝试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引导学生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4. 总结阶段(5分钟)
1.通过回答问题梳理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笔记,并帮助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培养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并通过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转换厘米与米之间的长度关系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长度单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厘米和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换算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换算。
3.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测量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1. 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阐述厘米和米的定义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
2. 厘米和米的换算: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厘米和米的换算,并进行相关练习。
3. 长度的测量和换算: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进行相应的换算计算。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厘米和米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提出关于长度的问题,如:“这个书包有多长?”、“你们的身高是多少?”等等。
步骤二:概念介绍1. 通过简单的类比,比如将一根铅笔的长度定义为1厘米,一节教室的长度定义为1米,向学生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
2. 制作图片或使用工具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大小差异,加深理解。
步骤三:换算讲解1. 将白板上绘制一个表格,左侧标注“厘米”,右侧标注“米”。
2. 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比如1米=100厘米,0.5米=50厘米等。
3.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口头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换算方法。
步骤四:练习1.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设计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换算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步骤五:整合和巩固1. 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整理归纳相关概念和规律。
2. 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强调重点和难点。
步骤六: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问题,如厘米和分米、米和千米等。
2.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上课时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小朋友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小朋友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 能够使用适当的单位来描述长度。
3. 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转换。
2. 难点,如何让小朋友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尺子、米尺、小米粒、小米袋、小米箱、小米团等。
2.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根尺子,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是尺子。
然后老师问学生知道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回答是用来量长度的。
接着老师问学生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是什么单位吗?学生回答是厘米和米。
然后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厘米和米的知识。
2. 学习新知识。
(1)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看厘米和米的实际应用场景,例如用尺子测量书桌的长度、用米尺测量篮球场的长度等。
(2)引导学生讨论厘米和米的概念,例如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然后记录下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3. 拓展练习。
(1)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
(2)让学生用小米粒、小米袋、小米箱、小米团等物品来比喻厘米和米的概念,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总结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并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
五、课堂作业。
让学生回家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和家人一起讨论厘米和米的概念。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图片、视频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简单地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范文第【1】篇〗课型:重点课模式:结构式教学设计思想: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
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教学意图: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看图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都量得的是4庹长的皮带,用到了河马身上就不行了呢出现了什么差异二、新课(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
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 cm、10 cm的长度。
(4)做练习。
手掌宽( )厘米。
一乍长( )厘米。
臂长( )厘米(5)说说还有那些物体长1厘米〖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范文第【2】篇〗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辨认厘米、米的单位。
2.能够使用厘米、米的单位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单位。
2.学习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长度。
3.借助教具和练习册进行练习。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设计、教具准备。
2.学生:直尺、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将一张布满厘米的纸张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与伙伴讨论,试图发现纸上的厘米和厘米的差别。
2. 认识厘米和米1.教师拿出一条直尺,让学生看并观察,询问学生直尺的长短。
然后,教师问:“大家知道直尺上有哪些字样吗?”2.教师将直尺上的单位拎出来,在黑板上写下尺子上的数字,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数字和教室的尺寸相互比较,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3. 小组练习1.教师安排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把直尺或尺子。
为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建议每个学生都用尺子进行测量。
2.教师向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按照练习册上的要求进行练习。
然后,会场上的每个小组都将测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汇总。
3.教师询问学生在测量长度时所体会到的问题,正确学习常规和技能,及时纠正。
4. 摸底检测为了评估学生的水平,教师准备一份考试,测试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知识。
教学总结对于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概念的学生,我们需要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掌握的知识并提出更高级的问题,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对于未能掌握新知识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让他们迅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达到教学目标。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感受长度单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
3.交流分享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情境图、长度单位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然后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长度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4、完成P66页,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2)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比较。
(3)引导孩子总结比较的方法。
目标检测:
1、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14( )一幢楼房高15( )
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启发:这条线段有几个
端点?
(3)抽象概括,了解线段特征。
指出: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电脑抽象线段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是线段,线段有什么特征?
指出:线段是直直的,有2个端点。
目标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说一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它们也是由线段围成的。
揭题:板书:认识厘米。
4、师:小朋友们看这把放大的直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1)看一看。
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厘米吗?试试看。
交流:你是怎样找到1厘米吗?指导学生回答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是1厘米。
问: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把靠在一起的两个数叫做相领的两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目标检测:
1、“想想做做”的第2题
(1)让学生先直接判断给出的两条线段的长短。
(2)量一量,说一说,算出两条线段的长度相差多少。
明确:线段是有长度的,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来比较。
2、“想想做做”的第4题
量一量你食指的长是几厘米?一只手掌的宽大约几厘米?(填写后汇报结果)
3、估一估,量一量(第5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目标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
1. 了解厘米和米是什么;
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厘米和米的转换关系;
3. 能够正确运用厘米和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转换。
教学准备:
1. 手写板或黑板;
2. 长度量具:尺子、米尺、厘米尺,纸。
3. 练习题。
教学步骤:
引入:
老师举着一支铅笔问学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呢?”学生给出答案后,老师继续问:“我们平时用什么单位来表示长度?”引导学生回答“厘米”和“米”。
探究:
1. 出示一根长度为10厘米的尺子,让学生伸出手指按照顺序数数尺子上的刻度。
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刻度?(答案是10个刻度)
2. 展示一段长度为1米的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
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刻度?(答案是100个刻度)
3. 对比尺子和米尺的刻度数,引导学生发现:在一米里面有多
个厘米。
4. 让学生思考,一米有几个厘米?(答案是100厘米)
5.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米等于100厘米。
练习:
1. 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估计其长度是多少米或厘米,并记录在纸上。
2. 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真实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 学生回答问题,将测量结果从厘米转换为米,或者从米转换为厘米。
拓展:
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进行计算和转换;
2.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小组竞赛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转换。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厘米和米是表示长度的单位。
我们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掌握了厘米和米的转换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长度转换。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认识厘米和米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长短的物理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2.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等于100厘米。
3. 直尺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确保直尺边缘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要准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测量数据,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关系。
2. 演示法:展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阐述厘米和米的关系。
3. 演示: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和准确读取数据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和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课后思考: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房间的大小、家具的尺寸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2)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测量工具(如绳子、直尺等)。
2. 学具:学生用尺子、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
2. 探究:引导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厘米和米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中的操作是否正确,评价学生对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方法。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敬爱的各位教师:大家好!本篇文章将会为您带来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设计,主题是,“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
无论您是小学、中学和高中的教师,都可以从本文中获得很多实用的教学资源,以帮助您更好地教授这门知识。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识别并且辨别厘米和米的区别;2、学生们应当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厘米和米这两个度量单位的关系,并且掌握如何在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转换;3、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运算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在开始本课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厘米和米。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百分之一的米。
而米是长度单位,等于100厘米。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图片来帮助学生们理解:2、如何辨别厘米和米:辨别厘米和米的最好方法是直接比大小。
学生们必须了解到哪个单位更小。
厘米比米要小,因此我们可以说,1米 = 100厘米。
如果我们要将下面的物体分别用厘米和米来表达,那么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图像进行缩放。
小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大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米。
3、如何进行度量单位转换:度量单位转换是非常关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们熟练地转换度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依据以下流程进行教学:(1)把题目转换成标准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并且将题目中的度量值进行转换,并且进行计算;(2)让学生们互相比较答案,从中找到错误,进行讨论;(3)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设计更复杂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些题目还可能需要使用到换算关系。
例如:1千米等于多少米?这类问题也需告诉他们,1千米等于1000米,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建议使用启发式教学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学,老师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们能够自行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改部分
目标描述1:
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
目标落实: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出示一根毛线)提出要求:小朋们像老师一样拿起桌上的毛线,
轻轻地放下。
(2)指出: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都合作的很好。(师边做边说)像
这样,我们捏住毛线的两头,用力一拉,毛线就变成直直的。我们就把两手之间这直直的一段叫做线段。
目标检测:
1、“想想做做”的第2题
(1)让学生先直接判断给出的两条线段的长短。
(2)量一量,说一说,算出两条线段的长度相差多少。
明确:线段是有长度的,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来比较。
2、“想想做做”的第4题
量一量你食指的长是几厘米?一只手掌的宽大约几厘米?(填写后汇报结果)
3、估一估,量一量(第5题)
3.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初步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的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测量和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都有过一定的接触,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问:同一条围巾,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相同呢?(交流)
师:是啊,它们选用的工具不同,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2、如果我们想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你们觉得最好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3、认识刻度尺。
师:大家有尺子吗?请大家拿出尺子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对着课件上的图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尺子上有很多数;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字母“CM”。当学生讲到“尺子上长短不一的竖线”时,告诉学生:这叫刻度线。当学生讲到“尺子上有很多数”时,先让他们按顺序读一读,再介绍“0刻度线”。当学生讲到字母“CM”,告诉学生:这表示厘米,厘米是常见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厘米(2)
第(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总第(48)课时
教学目标
(含重难点)
1、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重难点)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并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对测量有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估计教师的宽,然后再测量。
(2)根据宽来估计长,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当堂检测:
1、一般性检测:
一根拔河的绳子长25米,一根消防救生绳比拔河绳长5米。这根消防救生绳有多长?
2、提高性检测:
课后收集一些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图片,认识1米长,几米长,几十米长。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厘米(1)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总第(47)课时
教学目标
(含重难点)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重难点)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线段是建立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概念的基础。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目标描述:
单元课时安排
共7课时
课题
认识线段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总第(46)课时
教学目标
(含重难点)
1、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重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中感知过图形的边。
修改部分
目标描述: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目标落实:
1、用厘米量。
(1)师:怎样量出这张长方形纸的长度?学生试一试。
交流后课件演示,总结测量的方法。
(2)展示三种错误的量法,说说理由。
(3)出示小刀图:填空后交流。
(4)教学两种接近整厘米数的量法。(课件)
(5)完成书上的第3题。
目标落实:
1、回忆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并板书)
2、用手势来比划这些单位。
3、在米尺上找到1厘米有多长,数一数1小段有多少个1厘米,再10个10个的数。
4、得出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目标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测量。
(2)闭眼想一想刚才测量的长度,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2米。
学生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目标描述1:
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目标落实:
1、回忆我们最近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手势来表示他们的长度。
2、举例说说1米的物体有哪些?
1厘米的物体有哪些。
3、完成P66页,第1题
(1)学生先填,然后交流。
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启发:这条线段有几个
端点?
(3)抽象概括,了解线段特征。
指出: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电脑抽象线段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是线段,线段有什么特征?
指出:线段是直直的,有2个端点。
目标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说一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它们也是由线段围成的。
不同长短的线段。
目标检测:
1、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干预措施:
不能自主解决问题的学生,老师再做个别辅导交流。
当堂检测:
1、一般性检测:(4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3、提高性检测:(5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看图填空,汇报交流。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线段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看它比较接近几厘米,用“大约长几厘米”来表达。
2、画出4厘米。
(1)请学生尝试画出长度是4厘米的线段。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如果没有0刻度能画吗?尝试不同的画法。
总结:都画了4大格,也就是4厘米。
(3)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目标描述: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目标落实:
1、建立1米的表象
(1)学生举起米尺,看1米有多长。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两手掌夹住米尺的两端)
(4)估一估
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米,再用米尺验证。
(5)用米尺量自己身高,看1米大约到身体什么地方。
(2)让孩子找到一个标准比比,例如,床长2厘米,可以让孩子用手指比一比,认识错误,而2米比大多数人的身高还要长一些,所以米合适。
4、完成P66页,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2)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比较。
(3)引导孩子总结比较的方法。
目标检测:
1、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14( )一幢楼房高15( )
师指第一个图形,提问:它是什么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追问:这条线段的2个端点在哪?(指一指)
小结:五边形是由5条线段围成的,那六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
的?八边形,十边形呢?小朋友有没有发现,是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干预措施:
收集学生中的典型错例再加以分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课后个别辅导。
(2)记一记:
师: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课件出示,说一说,比划一下。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4)总结:对1厘米有什么感觉?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怎样的物体?(比较短的)
目标检测:
1、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为什么?
2、用手势比划出2厘米的长度。
2、完成P66页,第7题
(1)学生先估计,然后测量。
(2)说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目标检测:
1、我量课桌的长量了4拃,桌子长()厘米。
揭题:板书:认识厘米。
4、师:小朋友们看这把放大的直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1)看一看。
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厘米吗?试试看。
交流:你是怎样找到1厘米吗?指导学生回答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是1厘米。
问: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把靠在一起的两个数叫做相领的两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大约2米长的物体有。
3、二年级小朋友走一步大约20厘米,( )步大约1米。
干预措施:
如果学生中错误较多,可选择学生中典型的错例,集体纠错。
目标描述2:
熟练运用1米=100厘米,培养孩子估计能力。
目标落实:
1、完成P66页,第3题
(1)学生先观察,说说你的理由。
(2)动手量一量,与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目标落实:
1、师讲述:猴妈妈有三个孩子,他们一起给妈妈买了一条围巾,以此来感谢妈妈的辛勤劳动。妈妈想知道围巾的长度,老大拿来一个玉米棒子,量出这根围巾的长度是8根玉米棒子的长度;老二拿来的是黄瓜,量出围巾的长度是6根黄瓜的长度;老三用手拃了一下,量出围巾的长度是12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