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杜甫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释】①豫章:两种乔木。
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B(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D(2)示例: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 “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 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 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案】(1)A(2)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A项,“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
故选A。
(2)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故答案为:⑴A;⑵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冷清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纪,强移栖息一枝安。
(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联经过环境的“清”“寒”,衬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觉和心情。
B.诗人过夜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由有政界失落、思乡情浓、战乱未平、出身悲凉。
C.“关塞冷清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仍是没有方法回到洛阳。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想、遣辞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足表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谈论赞美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 B( 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 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永夜的角声倾吐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无人赏识。
③ 诗人借永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衬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分析】【剖析】( 1) B 项,“政界失落”错误,应是“孤傲无依”。
应选 B。
(2)此诗的颔联写永夜的角声倾吐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无人赏识。
答题时注意依据“角声”“月色”归纳孤寂悲凉的氛围,依据“悲自语”“好谁看”剖析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 B;⑵① 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 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永夜的角声倾吐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无人赏识。
③ 诗人借永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衬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谈论】(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感情和艺术手法的剖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要旨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寻答题点;最后精读有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照,或许能否能依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测出来或许能否正确。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许有壬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①,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②。
【注】①槎:竹、木複。
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 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 “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 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
“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
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
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
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解析】【分析】(1)B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无中生有,结合诗歌“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只是写出黄河波浪气势磅礴。
故选B。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飘飘”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壮,取境开阔,意境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展现了一个豪迈飘逸,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 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 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
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
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
“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
“闲悲世路多”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
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
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
【解析】【分析】(1)B项,“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通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早春寄怀”交代了时令——早春,同时也点明诗人是在早春“寄怀”;从首联来看,“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前一句点明诗人身处他乡,有心归家却“未得”,后一句“又”点明诗人身在异乡不止一次,正逢早春时节,内心涌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颔联来看,“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以“光阴速”点明时光流逝之快,“悲”流露出时光飞逝、美好的光阴已经不在的伤感,而“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从颈联来看,“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风”是春风,是暖风,“雪”也已尽,露出了庭院里的草,早春萌动的春意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情;尾联“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欲”意思是“想要”,诗人在这春光之中,在这离家在外的情境之中,想要“醉”,想要“狂眠”,想要“放歌”,流露出豪放之情。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 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痛;②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③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
【解析】【分析】(1)B项,“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错误,此词上片的意思为: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
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
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其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
故选B。
(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
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
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然后逐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羌笛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别的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慌意乱,不忍离别的微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别的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辞,使主人公的离别之痛达到顶点。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危;饶(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
这里面,“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
故第一个空填“危”,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⑴危饶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
“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
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
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属于豪放风格的诗。
《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1)D(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 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 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B(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B项,“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故选B。
(2)此诗的颔联写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答题时注意根据“角声”“月色”概括孤寂悲凉的氛围,根据“悲自语”“好谁看”分析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B;⑵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①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释】①鲍照南北朝诗人。
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 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 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1)B(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分析】(1)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
故选B。
(2)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从情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故答案为:⑴B;⑵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姜夔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
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
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
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悠然之情。
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
②思归之情。
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
③凄凉无奈之感。
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解析】【分析】(1)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
选项曲解“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
故选C。
(2)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歌,其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中“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以至无法入眠,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助陆龟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只”“作客归”又流露出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然闲适之情,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尘”,画面生动有趣,流露出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诗人不但此次是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其五中“已拚新年舟上过”意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
B.诗的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虽表达了桑榆晚景的感伤,但都营造了磅礴之感。
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诗中“白发”代指诗人自己;“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2)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案】(1)B(2)①借眼前景物抒情,诗人望月思归,却只有孤舟伴我在外漂泊,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悲。
②虚写归乡之事,借以抒情,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园旧树,体现了诗人对归乡的希望之情。
③但白发归乡,且故园不知是否在战火中被残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已经年迈的感慨,以及归乡希望最终落空的悲苦之情。
【解析】【分析】(1)B项,“都营造了磅礴之感”错误。
“东流之外西日微”,意思是河川外的太阳逐渐微弱,营造了一种凄婉压抑之感,而不是磅礴之感。
故选B。
(2)分析诗句,“不知明月为谁好”,明月朗照,本来美好,象征着团圆;但不知为谁好,表明明月不属于自己,借明月来抒情,表明诗人思归而不得。
“早晚孤帆他夜归”,“早晚”,终有一天,不是现在;“孤帆”,孤独之意;“他夜归”,不是今夜归。
运用虚写,表达归乡的希望之情。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运用虚写,满头白发,依靠在庭树旁,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的不一样了。
表现了诗人归乡不得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B;⑵①借眼前景物抒情,诗人望月思归,却只有孤舟伴我在外漂泊,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悲。
②虚写归乡之事,借以抒情,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园旧树,体现了诗人对归乡的希望之情。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③节下书。
竹罗隐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③琅玕:翠竹的美称。
下文“箱筠”义同。
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交错缠结。
⑥王徽之(公元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1)两首诗都是写竹,是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道院竹繁教略洗”“篱外清阴接药阑”,写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自向琅矸节下书”“粉节霜筠漫岁寒”,用竹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2)《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雅的情怀。
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郑羽人弹琴(唐)李中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
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
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羽人”,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了诗的题目。
B.秋天的夜晚,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
C.诗中选取的“琴声”“秋月”“松鹤”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弹琴人特殊的身份,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
(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1)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解析】【分析】(1)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
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
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
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由。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享受余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指劣马。
(1)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1)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2)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分析】(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赋”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
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
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
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
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
开篇以“骅骝”的身份出场,最后以“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
故答案为:⑴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⑵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
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
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
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解析】【分析】(1)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
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
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
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
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
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苏轼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
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C;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