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17课、18课)
七年历史上册第17、18课材料练习题及答案
第17、18课材料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
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
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
人民流离四散。
材料二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奴婢,用来换取军粮。
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
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
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3分)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3分)导致了什么后果? (3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4分)(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5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二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
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 (3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5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 (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分)答案1、 (1)“八王之乱”。
晋惠帝。
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
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6课《太阳》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答:课文从在个方面介绍太阳:(1)距离远;(2)体积大;(3)温度高作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就没有动植物。
(2)没有太阳,我们就没有吃的穿的,也没有煤炭。
(3)云、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4)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课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主要采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列数字: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作比较、列数字: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举例子、列数字“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用: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从而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第17课《松鼠》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答:(1)外形特征——漂亮。
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上翘。
(2)性格特征——驯良。
松鼠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自己的活动时间,不打扰人们的生活。
(3)行为特征——乖巧。
松鼠聪明有智慧,行动轻快敏捷。
松鼠搭窝时精心考究,搭出的窝既坚实又舒适。
(4)生活习性——洁净。
松鼠会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单元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六单元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6课《麻雀》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答:本文写的是一只老麻雀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保护小麻雀免受猎狗伤害的事。
2.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答:起因:猎狗发现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
经过:老麻雀用身躯掩护小麻雀。
结果:老麻雀吓退了猎狗。
3、课文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老麻雀的无畏: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的攻击与退缩: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
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第17课《爬天都峰》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写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是按事情经过的顺序写的。
2、“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
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假日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看到天都峰如此高和陡,“我”有些发颤,途中遇到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汲取力量;最后“我”和老爷爷都登上了天都峰。
第18课《牛和鹅》1、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如: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赏析式批注、联想式批注等2、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我”见到鹅时: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
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说明“我”怕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题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是位于我国某省会宁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根据你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这一纪念塔应该在今天的()A.江西省B.四川省C.甘肃省D.陕西省2.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①遵义②瑞金③吴起镇④泸定桥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3.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
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④⑥③⑤B.①②⑤③④⑥C.②①④⑥⑤③D.①③④②⑥⑤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5.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A.瑞金B.延安C.大别山D.井冈山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A.遵义会议B.会宁会师C.井冈山会师D.吴起镇会师7.“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美蒋勾结,发动内战8.其中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A.千里跃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两万五千里长征D.开辟敌后战场10.“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
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下)综合练习题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第16课他正在等他爱人呢一、看注音写汉字:Jiǎn jià gù kè pái duìgāng cái zhāo pìn减价顾客排队刚才招聘Yìng pìn dǎ suàn wài biān liáo tiānr kě néng应聘打算外边聊天儿可能Lǚxíng huídá hēi bǎn yīn yuè yóu piào旅行回答黑板音乐邮票二、请用以下词语造句子:1、正在…… 呢2、有的……有的……3、一边……一边……4、刚才5、可能三、看图说句子1 2 3 4第17课刚才你去哪儿了一、看注音写汉字:Guàng jiē yì dǐng mào zǐfēng jǐng tè bié逛街一定特别Yìzhī kǎo yā chōu shí jiān yǐjīng yǐ qián烤鸭抽时间已经以前Xǐyī fu yì zhī huā xǐ zǎo洗衣服一枝花洗澡二、完成会话:A: 你昨天买什么了? A: 莉莉买花了没有?B: 。
B: 。
A: 你买了多少? A: ?B: 。
B: 她只买了一枝。
三、用“……了……就……”格式完成句子1、我到了上海。
2、我吃了饭。
3、就上课。
4、就给他打电话。
5、我到了家。
6、直美买了东西。
四、看图说话:第18课秋天了一、看注音写汉字:Shù yètiān qì shuì lǎn jiào kàn shàng qù 树叶天气看上去Qīn qi nuǎn huo guā fēng dǎo yóu kǎo shìJié hūn fēn zhōng yòu ér yuán guān mén结婚分钟关门二、用“要……了”、“就要……了”、“快要……了”改写句子:例:我们下周去美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18课强化训练
★课时练习(17)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1.(2022·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下3月联考·5)古代某朝开始按职业定户籍,将户籍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该朝代为()A.汉代B.元代C.明代D.清代2.(2022·浙江省“衢温5+1”联盟高二下期中联考·9)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岛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
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的禁地。
明朝政府如此重视“黄册”,是为了()A.缓和社会矛盾B.抑制土地兼并C.便利征发赋役D.确保社会安定3.(2022·浙江省湖州市高二上期末·9)赋役是封建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赋役征伐的依据。
宋朝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是()A.开始进行分类登记B.实行“土断”C.提高主户人口比例D.推行摊丁入亩4.(2022·浙江省舟山市高二上期末·13)《明史》载:“范敏,阌乡人。
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
十三年授试尚书……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
敏议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
后遂仍其制不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明初黄册编造主要是为了赋役征发②明初黄册的编造以里甲制为基础③明初黄册继承了汉朝“黄籍”制度④至清朝乾隆年间仍延续黄册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2022·浙江省诸暨市高二上期末·5)清人王庆云说:“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
”这反映明朝()A.人口管理与社会治安相结合B.乡里制度与保甲制度相结合C.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相结合D.赋役与户籍土地管理相结合6.(2022·浙江省衢州市金衢六校联盟高二上期末·21)明朝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修建库房,用于存放户籍册“黄册”,并派官员专门管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3课:课后第二题。
5课:课后第二题。
6课:课文中()把比作是“脚”。
(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7课:课后二题:“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从哪里可以知道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一点一点挖掘。
)为什么说它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因为蟋蟀靠着简单、柔弱的前足和后腿,一点一点挖掘出这样整洁、卫生、干燥的巢穴。
)15课:课后第3题。
“任凭......也......”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
17课:课后第二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8课:课后第二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从课文的第2、3、5自然段的第一句中看出来的。
)25课:课后第二题:讨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26课:“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是“轻轻擦过”的意思。
“如春风拂面”形容使人感到非常舒服,写出了叶老平易近人一丝不苟、严谨的品质。
课后第二题: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29课: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来形容。
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31课:“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辽西的发现”指的是(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指的是(古生物学家们提出的鸟类有恐龙演变而来的的假说)“点睛之笔”什么意思?(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为什么这是“点睛之笔”?(这些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会为古生物学家们提出的这一假说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练习题(北师大版)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基础巩固题1.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2.经过中共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预示着新局面的到来。
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首歌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建国后成为国歌。
这首歌的名称是“”,曲作者是。
4.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的中国城市是 ( )A.长春 B.沈阳C.哈尔滨 D.吉林市5.1931年,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 (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C.柳条湖事件 D.九一八事变6.九一八事变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的是 ( )A.蒋介石 B.张学良C.张作霖 D.杨虎城7.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只用了( )A.一个多月 B.四个多月C.半年 D.一年8.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采取的政府策是 ( )A.投降 B.抗战C.不抵抗 D.静观其变9.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B.张作霖没有答应日本侵略满蒙的全部要求C.张学良宣布“易帜”,服从国民政府D.企图将侵略势力向平津满蒙扩张10.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是 ( )A.全国人民的支持B.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C.张、杨的劝说D.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作的努力11.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敌手,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为发动侵略作了长期准备B.东北军战斗力低下C.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D.伪满洲国成为日本的侵华帮凶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 )A.张、杨为了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B.张学良只想打回东北去C.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D.张、杨想投靠红军13.西安事变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被派往西安调停的主要中共代表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C.王若飞 D.王稼祥14.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主张是( )A.还我河山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打回东北去D.打倒蒋介石15.2006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70周年纪念日,你知道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国民党将领是谁吗( )①冯玉祥②杨虎城③张学良④吉鸿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的《松花江上》,它写于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C.七七事变后 D.八一三事变后17.阅读下列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一、选择题1、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①遵义②瑞金③吴起镇④泸定桥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瑞金(②),向湘西前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后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①),召开遵义会议。
此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④),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因此②①④③符合题意,故选A。
2.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
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④⑥③⑤B.①②⑤③④⑥C.②①④⑥⑤③D.①③④②⑥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路线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从瑞金出发,经过湘江血战后,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1935年,红军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指挥下,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爬过雪山,越过草地,最后在甘肃会宁地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按时间顺序排列是①②④⑥③⑤,本题选A。
3.“……历时12个月,天上数架飞机轰炸,地下数万大军堵截,愣是用一双脚纵横万里,跨越11个省,踏出了一番天地……”文中描述的历史场景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血战台儿庄 D.解放南京【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用一双脚纵横万里,跨越11个省”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人教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练习题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次作业2019.11.18)基础巩固知识点一:西晋的建立1.266年,司马懿的孙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以为都,史称。
280年,西晋灭统一了全国。
2.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出身。
他们在生活上以为荣,追求享乐。
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实现三国后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4.一名同学想知道西晋建立者的情况,他上网搜索的人物应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知识点二:八王之乱5.西晋初年, 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 , 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
6.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 ,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7.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西汉B.西晋C.东汉D.东晋8.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A.西周的灭亡B.东周的灭亡C.西晋的灭亡D.东晋的灭亡知识点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9.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 ,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总称为“”10.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内迁发生在(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C.秦朝D.唐代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大致方向是( )A.由南向北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12.十六国中北朝的政权更替十分频繁,其中取代北齐的政权是( )A.北凉B.成汉C.北周D.北魏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①魏国②蜀国③吴国A.①③②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②③2.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B.南迁的匈奴族力量强大C.民族矛盾激化D.阶级矛盾尖锐3.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B.匈奴、鲜卑、羯、氐、羌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4.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总称为“十六国”( )A.北魏B.前秦C.后赵D.成汉5.十六国时期,氐族苻坚锐意改革下列属于改革内容的有( )①厉行法治②兴办学校,提倡法学③招抚流民④减赋禁奢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练习题整理)
第二学习主题
第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请回答:
材料一:针对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社会变化,恩格斯说:“当革命风 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
变革。”
材料二:英国在近代史上进行了两次著名的“革命”,一次是迎来自己新
①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 时代的“革命”,另一次是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新时代的“革命”。 工业革命 1640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 ③商品的需求。 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1)材料一中的“变革”指英国发生什么重大事件? 18世纪60年代;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③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了
(3)材料二中的两次“革命”分别是指什么?开始时间?结果如何?
强大的工业国。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评价这场“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作业: 第二学习主题 第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学习测评 2、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错误的是 ( D) A、实现了手工生产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 B、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C、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D、导致垄断组织的产生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 B ) A、法国B、英国C、意大利D、美国 4、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变 化。其表现有( B ) A、家庭电话普遍使 用B、人们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C、电力成为主要动力D、人们 络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B
)。
第二学习主题
学习测评
第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哪个国家?(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 ) A.棉纺织业 B.机器制造业 C.冶金业 D.采矿业 3、工业革命中,在动力的发明和利用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成就 是( ) A.水力织布机的研制 B.火车机车的问世 C.改良蒸汽机的制成 D.“珍妮纺纱机” 4、现代家庭中许多家用电器的功率计算单位是“瓦特”,这是 为了纪念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英国机械师瓦特。他的成就是 ( ) A.发明“珍妮机” B.改良蒸汽机 C.发明火车机车 D.设计内燃机 5、工业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是( ) A.女工和童工的大量使用 B.交通运输的革新 C.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D.冶金、采矿采用新技术
《抗日战争》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6课难忘九一八1.“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侯,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这首凄怆的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日寇的无比痛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歌中的“家乡”在( )A.东北B.华北C.西南D.西北2. “‘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
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百团大战 C.卢沟桥事变 D.台儿庄战役3.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
”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阴谋夺权 B.炫耀武力 C.投靠日本 D.逼蒋抗日4.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5.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柳条湖事件B.平型关大捷C.百团大战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6.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战胜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全民族团结抗战是胜利的保障。
为了团结抗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参加了谈判,他此行取得了什么成果( )A.联合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B.谴责张学良、杨虎城,释放了蒋介石C.孤立蒋介石,联合张学良、杨虎城抗日D.联蒋抗日,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7.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 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C 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华全民族抗战的序幕D 百团大战提高了国民党军队的威望9.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
第18课《狼》同步练习 (word版含答案)
第18课《狼》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屠( )眈( )瞑( )薪( )隧( )shàn( )蔽chí( )担假mèi( )kāo( )尾变zhà(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行______大窘.______积薪.______苫.蔽______弛.担______径.去______suì入______ 假mèi______yòu敌_____狡xiá______意xiá甚______。
二、选择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一狼洞.其中B.其一犬.坐于前C.目似瞑,意.暇甚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B.《诫子书》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C.《狼》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D.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5.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
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全册课后练习题解答(附参考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1课古诗三首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第2课燕子2.读一读,记一记,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3.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第3课荷花2.默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3.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4.小练笔:第2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
第5课守株待兔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3.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第6课陶罐和铁罐1.默读课文。
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3.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4.读读“阅读链接”,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第7课鹿角和鹿腿2.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第9课古诗三首2.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第10课纸的发明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2.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第11课赵州桥1.朗读课文。
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2.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选做3.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同学交流。
第13课花钟2.默读第1~2自然段。
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
3.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
填一填,体会一下。
4.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
第14课蜜蜂1.默读课文。
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九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册:第17课公输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郢yǐng敝舆yú犀兕xī sì鼋鼍yuán tuó鲋fù鱼文梓zǐ楄pián 守圉yù2.根据语境,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公输盘bān请说shuō之见xiàn我于王长zhàng木禽滑gǔ厘3.解释下面加点词。
(1)起于鲁起:出发,动身。
(2)请说之说:解说。
(3)然胡不已乎然:但是。
胡:为什么。
已:停止。
(4)以牒为械牒:木片。
(5)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用来……方法。
(6)不可谓知类知类:明白事理。
(7)请献十金请:请允许我。
不得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
(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
⑼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夫子的意思。
⑽何命焉为:“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⑾吾义固不杀人义:善良坚持道义。
⑿愿借子杀之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⒀不可谓仁仁:对人亲善,友爱。
⒁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
⒂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文,彩饰。
轩:有篷的车。
⒃敝舆:破车。
⒄短褐褐:粗布衣服。
⒅何若人?何若:什么样的。
⒆犹…之与…也:好像…同…一样。
⒇宋无长木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21)善哉:好呀。
(22)虽然:虽然如此。
(23)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次数多机变:巧妙的方式(24)公输盘不说说:高兴、愉快(25)再拜:拜了两拜。
4.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吾知所以距子矣距通拒解释为对抗(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解释为抵挡(3)公输盘诎诎通屈解释为理屈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愿借子杀之。
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
(3)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4)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庸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什么呢?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目录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是否()A.会制造工具 B.会使用工具 C.会使用天然火 D.会人工取火3.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A.一百七十万年 B.八十万年 C.七十万至二十万年D.一万八千年4.下列内容符合北京人的是()①直立行走②制造石器和木棒③使用天然火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位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北京人 B.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蓝田人二、填空题1.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2.我国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年, 是我国最早的居民。
3.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人,后来又在其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人。
4. 北京人过着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5.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国。
能力提升1.《韩非子》上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6课、17课、18课习题
16 云南的歌会【训练目标】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迤.西()②酬和..()③譬.喻()④即物起兴.()⑤熹.微()⑥淳.朴()⑦龙吟凤哕.()2.修改下列病句。
①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我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3.根据上下文,填写关联词语。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唱什么,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1.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5.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口口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全册课后练习题解答(附参考答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1课古诗词三首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第2课乡下人家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2.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
3.读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像这样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选做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3课天窗1.默读课文。
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第5课琥珀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3.“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下面的推测依据是什么。
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科技术语读正确。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2.“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选择其中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选做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发挥想象说一说。
第9课短诗三首2.“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3.朗读第2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4.第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活动提示第10课绿2.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
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3.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第11课白桦2.读一读,选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选做第13课猫1.默读课文。
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物生长的特点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2、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的特性叫做(向光性),这种特性可使叶片充分接受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3、植物的根总是向上生长,称为根的(向地)性。
4、在土壤水分不均匀时,植物的根总是趋向较湿润的土地生长,这种特性被称为(向水性)。
5、“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因为植物具有(向光性)。
6、观察植物向水性实验大约需要(3周)。
7、池塘边植物的根总是向池塘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8、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9、观察蚂蚁传递信息,所用到的实验用具有(放大镜)、(糖)、(碗)、(海绵)、(樟脑球)。
10、植物的花能散发香气吸引(昆虫)。
11、动物和植物只能进行同种物种间的信息传递。
(错)
12、含羞草对外界触摸产生收缩反应是因为它很害羞。
(错)
13、母鸡下蛋后“咯咯咯咯”地叫,是在传递信息。
(对)
14、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气味)。
15、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1、植物生长的特点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2、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的特性叫做(向光性),这种特性可使叶片充分接受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3、植物的根总是向上生长,称为根的(向地)性。
4、在土壤水分不均匀时,植物的根总是趋向较湿润的土地生长,这种特性被称为(向水性)。
5、“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因为植物具有(向光性)。
6、观察植物向水性实验大约需要(3周)。
7、池塘边植物的根总是向池塘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8、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9、观察蚂蚁传递信息,所用到的实验用具有(放大镜)、(糖)、(碗)、(海绵)、(樟脑球)。
10、植物的花能散发香气吸引(昆虫)。
11、动物和植物只能进行同种物种间的信息传递。
(错)
12、含羞草对外界触摸产生收缩反应是因为它很害羞。
(错)
13、母鸡下蛋后“咯咯咯咯”地叫,是在传递信息。
(对)
14、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气味)。
15、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