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_一书序言
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观与心理健康
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观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们对于自身心理状态的正常感知和控制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是无可忽视的,其心理观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以及发展中国家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观将人的心理看作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主张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心理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塑造的,个体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观侧重于分析人的社会存在与心理状态的关系,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只有在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个体的心理健康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和促进。
马克思主义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前提。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关注人的基本权益,提倡人人平等、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注重批判精神,强调人们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批判精神有助于个体对心理问题的准确认识和解决。
最后,马克思主义倡导实事求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个体可以通过实践认识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发展中国家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心理观的理解,促进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
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康复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此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最后,建立起法律法规来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权益,依法打击各种损害心理健康的行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观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旨在揭示社会结构与心理发展的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心理问题。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心理学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历史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状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1.2. 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心理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临剥削和竞争等心理压力,导致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享有平等、合作和发展的条件,促进了个人心理的健康与全面发展。
1.3. 社会阶级与社会心理现象社会阶级的存在和斗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各个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矛盾,会引发不同的社会心理现象,如阶级固化、阶级偏见和社会心态等。
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阶级关系对心理的影响,揭示了人的心理与社会阶级的紧密联系。
二、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学2.1. 社会意识形态的定义与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某一社会阶级利益和价值观念的思想体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指导作用。
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认知和行为选择。
2.2. 公敌意识与社会心理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强调了公敌意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公敌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不公、压迫和剥削的敏感认识,激发了他们的斗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公敌意识的培养对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变革起着重要作用。
2.3. 价值观与社会心理矛盾社会心理学关注人的价值观念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冲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例如,当个体的个人追求与社会集体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可能引发心理困扰和心理冲突。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中的运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中的运用。
我们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原则和理论框架,包括其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特色。
接着,我们将分析心理学专业研究的特点和现状,指出在心理学研究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构建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中的价值,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方法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其核心思想和实践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研究心理学专业问题时,必须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深入探索心理现象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科学的实践性和阶级性。
它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中,我们应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学如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再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倡导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心理现象时,既要看到其内部联系,也要看到其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既要关注其静态特征,也要关注其动态变化。
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它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中,我们应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的节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9)06-0072-0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的节点意义□宫敬才(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概括了其“黄金时代”15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政治经济学理论而是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
结果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是互为内生变量的关系,关系性质决定了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是劳动历史唯物主义。
1859年是节点,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献载体由哲学性文献“唱主角”转变为政治经济学文献“唱主角”,人们仅仅依赖《序言》的显性表达理解劳动历史唯物主义,遗失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恩格斯书评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设想。
1870年后,恩格斯把设想变成了哲学著作,有代表性的是三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这三部著作提出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主要和基本的观点。
此后人们依赖恩格斯路径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最终结果是劳动历史唯物主义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取代。
要重新理解劳动历史唯物主义,改变路径依赖式理解习惯是当务之急,回到原生态是有效路径。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劳动历史唯物主义;内生变量;节点;路径依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正式发表已160周年,这是特别值得纪念的年份,《序言》的核心话题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经过及其结果。
在展开话题过程中,马克思直接或间接地透露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成为他人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及其历史的关键。
从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理解史角度看,后继理解者(包括恩格斯)忽略了这些信息,偏离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演化轨迹地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结果是与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区别很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个例证足能说明问题:哲学分析框架、哲学本体论和哲学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是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分析框架,而心理学则致力于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现象。
本文将从哲学观点、社会实践和实证研究等多个层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学的指导作用以及心理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学的指导作用1.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认为事物发展具有辩证性和绝对性。
这一思想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通过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研究,探索了人类心理现象的发展规律,并且发现人的心理是复杂而多面的,不可简单地用静止的模式来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引导心理学家意识到必须从动态的和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从而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2.历史唯物主义对心理学的启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和变革。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
心理学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现象的分析,深刻认识到人的心理状态是与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观点启示了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现象时要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心理现象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
3.社会实践对心理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心理学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现象也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演化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思想启发了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提高理论的可靠性和应用性。
二、心理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心理学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心理现象的研究工具心理学通过大量实证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对心理现象的具体研究结果。
例如,心理学的认知研究深入探讨了人们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意识和思维的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
心理学的行为研究也帮助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人的行为动机和社会行为的产生机制。
马克思主义观点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观点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马克思主义观点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日渐兴起。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旨在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实践基础,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借鉴。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启示和助推作用。
一、阶级斗争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心理发展也是在阶级斗争的背景下不断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机会,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学家需要深入探究不同阶级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例如,在研究贫困人群的心理状态时,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需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不同阶级的贫困经历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影响。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我们可以将贫困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阶级的贫困经历和心理状态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化的现实和深层次矛盾。
因此,研究贫困人群的心理状态时,需要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文化生活方式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为贫困人群提供科学而实际的心理干预和帮助。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性的本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是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心理学需要深入研究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发展规律。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感知、想象和情感的规律也随之发生了调整。
这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理论可以为理解这种变化提供启示。
社会化过程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源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动态互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核心理论。
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探讨了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对心理学方法论的贡献。
最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文章旨在启示对心理学实践的思考,引领心理学研究走向更为深入、全面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心理学方法论,蕴含,基本原理,影响,研究,应用,贡献,启示,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人类社会实践的根本作用,提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的基本观点。
在心理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为心理学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心理学方法论的贡献在于强调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倡导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而解释和预测人类心理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心理学实践的启示在于指导心理学研究者应从社会实践出发,关注人类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深入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着重要的思想财富,对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探索更多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心理学的指导作用,为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心理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的深刻内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范文我国过去出版过十几种《马克思传》,其中既有外国学者写的,也有中国学者写的。
1949年9月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德国人梅林写的,80年代又出版了苏联费多谢耶夫、斯捷潘诺娃,德国格姆科夫等人写的。
中国人自己写的也有多种。
如1933年,李季写的三卷本马克思传,书中有蔡元培先生的序言,还有 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张光明和魏小萍、张云飞写的有分量的传记。
近来,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传(插图本)》在西方畅销不衰。
此书1973年初版,1995年三版,可以说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中译本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珍博士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全书近55万字。
这本书优点和特点很多。
首先,书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书中有400多幅插图,显得非常生动形象。
过去中国出版的《马克思传》也有插图,但远没有这么多。
除了原始照片外,本书还有选自影视的作品,以及中国画家的素描、中国画、油画、木刻、雕塑,等等。
把众多插图连同其文字说明连贯起来欣赏,本书就不仅是文字传记,而且又是一本画传,也像是电影里的人物在工作、读书、写作,与朋友交往,发表讲演,等等,活泼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直观感性印象。
其次,这本书内容取材不是只限于别人撰写的马克思传记。
在西方最有影响的对马克思生平的评价本来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史学家梅林于1918年出版的《马克思传》,此书于1920年和1935年译为俄文本,1935年又译为英文本,后来长期在英语世界广为流传。
但是1920、1930年代以来,西方陆续出版了未经删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以及未曾发表过的马克思的几部重要著作和大量笔记手稿,还有别人撰写的与马克思的活动有关的书籍。
本书作者麦克莱伦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他博览群书,广采旁征,才写成这本新传记。
从他书后所附26页参考书目,可见一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讲基本原理-之绪论
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
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
❖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 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 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 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 范围之内,或是在空虚中消失或衰退。
❖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普遍规律。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一 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
❖ 马克思主义一旦和实践相结合,就会变成改造世 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 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基础。
❖ 能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把它运 用于实际工作,是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和 修正主义的试金石。
❖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和
学说体系。这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 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即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
❖ 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 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 学尤其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 础。
❖ 它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 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就是依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在当代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理解方式。
它以实践为基点进行思考,对人的本质、人的心理、环境,自然与社会及其相互关联都提出了独到而精辟的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述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1.2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想渊源为考诸哲学史,实践哲学并非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发轫,它在西方哲学的源头处就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哲学主题。
古希腊的哲人曾经将一切生命物的活动都名之为“实践”,在这种实践观之下,人和动物(有无意识、目的)的生命活动未能得到恰当的区分。
亚里士多德则将“实践”提升为真正具有哲学内涵的概念。
他虽在很宽泛的意义上将人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活动都认做是实践的,但又认为,为着外在目的而产生的技术性的制造和艺术性的创作其实只是“创制”,而非“实践”,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是发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人的内在心灵的砥砺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一、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要深入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必须关注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影响。
二、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社会阶级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人的心理活动,揭示不同阶级对心理活动的不同需求和表现。
三、人的心理活动与物质基础的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活动与物质基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物质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对物质基础产生反作用。
物质基础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而人的心理活动也会通过思想、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对物质基础产生影响和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强调要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必须把握住人与物质基础的相互关系。
四、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而且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和发展。
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并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和改造社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强调要关注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人的心理活动。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阶级性;人的心理活动与物质基础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马克思著作简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仒命民仒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指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产生的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阐明了“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仒命任务。
马克思阐释了革仒命理论同革仒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这篇著作首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在1843年3月中—9月底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随后马克思离开德国前往巴黎。
他在那里考察了法国的工人运动,研究了当时进步思想界的先进政治思想,在1843年10月中—12月中这一期间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并于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公开发表。
列宁认为,这篇《导言》和同时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仒命民仒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彻底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知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2.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
这个革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首当其冲的是解决社会历史观的问题。
因为不论是认识论还是辩证法在他们以前都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而社会历史观则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没有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就不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
只有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不仅使认识论和辩证法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使科学的完整的新世界观的问世成为可能。
其次,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后,他们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深刻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预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使对人类社会的预测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也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理论观点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的。
个体的认识、情感和行为都是经历了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因此,理解社会心理学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1、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心理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强调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心理学也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和人际关系是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和影响的。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竞争和压力会导致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紧张和自私行为的增加。
2、阶级斗争和人际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阶级矛盾和斗争对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之间的矛盾会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导致利益冲突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紧张关系。
3、社会化和个体心理的形成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化视为个体心理形成的关键过程,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习得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反过来影响个体与他人的相互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1、平等和互助的人际关系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平等和互助原则,这也可以应用于人际关系中。
建立平等和互助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社会矛盾、提高合作效率。
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相互扶持,个体之间可以建立信任和亲近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批判性思维和人际关系马克思主义倡导批判性思维,即质疑和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
在人际关系中,个体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理解其背后的实际动机和利益,避免盲目跟随和被动接受他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前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课前言提纲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弗罗姆:“马克思既非狂热分子,也非投机家,他是西方人性的精装。
是一个具有不妥协的真理意识的人;他追求的是现实固有的本质,而从不为欺骗性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身上充满不可动摇的胆识和不容侵凌的正直感;他满腔热情地关心人和人的未来;他忘我无私,缺少的就是权势欲,任何时候头脑都清醒,任何时候都能激励人,凡他所为,都注入了生命。
他代表了西方传统最优秀的品质:相信理智和人类进步。
他真正体现了他思想中那种人的品格。
”1、个人体会2、专业要求3、国家命运1)有助于从根本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
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2)我们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要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加强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理论修养党性锻炼4、人类未来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读书:背景还原,原汁原味2、反思:寻求真谛,把握本质3、联系实际:先学习后联系,化作世界观,化作方法,化作能力个人、国家实际、全人类建议:关于原著学习的几点建议:1、学习原著要有两方面的本领,即钻进去,走出来。
具体方法因人而宜,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初学者要注意处理好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关系。
2、要做一个够格的读者。
(1)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三史(世界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思想史);文学史;有关自然科学知识。
(2)要有正确的态度。
要与经典作家思想相通;信仰问题;态度上,有理论感;处理好党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3、要有刻苦读书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序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学习参考资料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1825年发生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4、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①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
②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宪章运动。
③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④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密切相关。
①德国古典哲学形成于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他的伟大功绩在于旗帜鲜明地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序言》中唯物史观思想
《序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摘要:为了更好的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马克思决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而正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他探索到了具有伟大意义的唯物史观思想。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集中表现了这些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下简称《序言》)是马克思于1858年8月-1859年1月间写成的,是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作的序,于1859年6月4日经删节后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序言》对马克思思想历程的一次总结,阐述了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初衷以及过程。
其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论依据,认真研读《序言》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有助于我们更精确的把握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一、”市民社会”是社会形成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在这里,现实的个人是指基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劳动即在社会中的生产实践,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是产生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或确立了各种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把这群现实的个人群体概括为”市民社会”,他认为”法的关系就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这里的生活关系总和指的就是”市民社会”,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从人类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它是人类社会开始的起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结构理论在《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项可喜成果——《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序言
与劳动者的接近; 科学跑去帮助劳动群众 ; 劳动群众在 自己的觉悟的运动 中依据于科学 的结论 之上 。那
么这种国际性的学说 , 必然具有教育的功能, 用列宁的话说就是 :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 阶级的功绩 , “ 可
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 他们教会 了工人阶级 自我意识 , 用科学代替了幻想。 l 这种教育也必然是 国际性 ”l
56 7
维普资讯
梅荣政 : 马克思 主义 理论学科建设的一项可喜成果
一
章即总论 、 第四章苏联和东欧的社会变革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变化 、 后记寄给 了我 , 书的其他部 该 第一 , 关于学科的边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 理论各 自的边界 问题 , 看起来很清
是关于前苏东国家的, 近些年有关评论也存在简单化 的倾 向, 缺乏具体的、 历史 的深入分析。赵康太博士
主编的《 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比较研究》 一书 , 理论 的视界宽阔 , 聚焦不限于前苏东国家和地 区, 而是
包括前苏东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包括中国、 越南 、 朝鲜 、 古巴、 老挝等社会主义
的。事实上,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有一个半世纪 以上的历史 ,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工人 阶级和广大群众的教育也进行了多年。因此 , 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考察 , 并作 出比较研究 , 从 根本上说 , 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理论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本身提 出的要求。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说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理论教育是 紧密联 系着的。较长 时期 以来 , 本学科的专家 、 学者对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或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作 了比较多的研究 , 成果甚多, 形成 了“ 比较思想政治 教育” 的专门研究方向和课程 。然而 , 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 , 在 面向世界, 对其理论 内容研究的比较多, 也 有著作从古今中外的维度进行过 比较 , 而对 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 的研究则 比较少。过去有过的研究 , 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科领域的体现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心理学科领域的体现和应用摘要在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逐渐发展和提高。
但是,由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人们在某一时期很难对社会历史进行全面的、深刻的和科学的解释。
而马克思主义的创世,为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研究的伟大变革。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方面结合的学科,是通过描述、解释、预测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从而揭示人的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本文将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出发,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指导、体现和应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心理学;应用;实践1 引言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用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对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对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严格的科学性[1]。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人类思想史的结晶,是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众等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1],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为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历史和正确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方面结合的学科,是通过描述、解释、预测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从而揭示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个体可以通过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地认识和了解,从而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对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行为等方面进行预测和控制[2]。
例如,通过研究亲子关系,尤其是亲子依恋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3],可以减少孩子产生攻击行为或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同时为家长如何与孩子培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如何更好的与孩子相处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研究大学生自我调节定向、抑郁焦虑症状、自杀风险[4],能够帮助了解大学生抑郁焦虑现状,促进大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从而更好的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通过研究死亡意识对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的影响[5],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优的决策等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理论
Total.373January 2016(A)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73期2017年1月(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理论任敏(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a.2017.01.067作者简介:任敏,女,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基础心理学专业。
摘要1987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不再从属于哲学,但它还是会受到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或唯心论哲学的束缚。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两者结合起来,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心理学理论An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Theories with a View of Marxist Philosophy //Ren MinAbstract In 1987,the first psychological laboratory was estab-lished by Wundt,which marked that psychology had formed an independent science separated from the philosophy.However,it will still be constrained by various forms of dualism or idealistphilosophy.With a view of combining Marxist philosophy with psychological theories,this paper will carry ou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psychoanalytic theory,Piaget's cognitive theory,and humanistic theory.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psychology;theories of psychology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