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费用_需求分布与产业转移_基于区位论的模型分析
运输经济参考习题
《现代运输经济学》习题第一章绪论复习思考题1.运输经济学是怎样一门学科?2.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在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变化?3.运输经济学目前包括哪些主要研究领域?4.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如何学习和研究运输经济学?第二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运输的涵义?运输有哪些分类?2.运输产品是什么,它与“人公里”、“吨公里”这些统计单位有什么区别?3.简述运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四个时期并说明各自的标志是什么?4.简述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运输业的发展总方针。
5.如何理解运输业的性质及其经济特征?6.简述运输业的基本理论。
7.交通运输有哪些社会、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影响?8.交通运输有什么经济意义和影响?9.运输业有哪些社会、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影响?10.运输业有什么经济意义和影响?11.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哪些方面?12.运输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运输化过程有哪几个主要阶段?13.我国目前处于运输化的哪一个阶段?为什么?14.区位理论的发展有哪几个主要阶段?15.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基本假设?简述韦伯区位论中运费、劳动力费用及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变动的影响,并思考后来的区位模型对运输条件的考虑有哪些变化。
16.廖什和伊萨德的区位理论在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上与韦伯有什么区别?17.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8.你所在的城市商品房价格做一个调查,并分析小区交通条件与房价的关系。
19.根据图3-22,试分别写出穷人、富人和商业竞租线的数学函数式。
20.试举例分析你所在城市的商业区与交通条件变化的关系。
21.试分析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在运输因素的考虑上有什么区别。
22.试设计一个尽可能符合实际、但不过于复杂的O-D表,在表内数字平衡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基期表,预测出一个三年后的O-D表。
第三章运输需求概述复习思考题(一)1.简述运输需求的内容及其特征。
2.分析运输需求与支出的关系。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应用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实例:越南辰星水泥厂,位于越南境内建江省,它与瑞士霍尔德班克公司联合投资建了一座新厂即Ho Chong水泥厂;在距新建的Ho Chong水泥厂5-6公里处有三座石灰石矿山,一座粘土矿和一个海运港口,该水泥厂使用的石灰石来自于靠近该厂的三座矿山,其它的原料成份,粘土来自于工厂附近的粘土矿;根据韦伯区位论这是接近原料地,使原料运费最小化;其它的原料例如铁矾土年用量70000t来自于东南省Bien Hoa城氧化铁年用量70000t的石膏来自泰国和来自越南本国北部150000tph的煤,这些原料都是用船运抵现场的; 由于靠近海运港口,原材料运费也较低,同时生产的水泥运到港口运费也低;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二、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二农业区位论杜能的理论模型即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纯收益成为市场距离的函数;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2.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3.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4.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运用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 农业区位论还存在着巨大的适用空间;首先, 中国的城乡关系还基本上体现为农村包围城市, 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 农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例如城市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禽蛋、水果乃至肉类大都来自城市郊区或周围的农村, 跨区域的农产品在城市的市场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孤立国的假设;特别是中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 由于交通闭塞,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 农产品只能供给就近的城镇;而农村的日用品和工具则通过城镇获得有城镇生产的, 也有外部供应的 ;在这些地区, 城乡的距离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这种情况与杜能所处的19 世纪初的德国农业状况极为相似, 农业区位论在这些地区会普遍适用;其次, 从市场特点来讲, 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信息不灵通, 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每城每镇的小农贸市场却异常发达, 参加交易的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现在一些地方还有赶集或者赶墟的习惯, 所谓“集”或“墟”实际上是资源分布在周围的点状市场;这些点状市场的长期存在为农业区位论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再次, 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 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 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特点, 多山地和高原, 交通运输相对落后, 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 而且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如在山坡地, 不同高度要求种植不同作物 , 对农产品生产的分类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农业生产要减少成本必然要考虑土地的天然特性、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种类等因素;东部地区虽然水陆交通发达, 但运输手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 特别是大型运输能力差, 运输途中的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低, 如果运输距离和时间过长, 途中的损耗可能较大;因此, 从中国交通运输的实际状况来看, 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三、中心地理论一产生背景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相似,中心地理论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他在德国南部所有的城市和农村进行调研,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详细资料;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二中心地理论概念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性:是指对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中心地供给周围地区中心商品的数量,即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与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C=B1-B2;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就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商品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称为需求门槛,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间范围;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中心地的等级性: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中心地三原则: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原则;根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B级为周围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通过6个次一级K级中心地来实现的,;因此,每个K级中心地同时接受3个B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所有,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3=2,即2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其自身还有1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每个B级中心地共有3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中心地系统,其排列为K=3序列,即在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公式为K=3n-1;而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2,6,18,54……2.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交通影响明显的地区,交通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各级中心地都应位于高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上;但从均衡模式看,两个B级中心地间的连线不能包括K级中心地,这不符合交通原则,需要调整模式;从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出发,克氏把六边形6个顶点的各级中心地都布局在六边形六条边的中点上,这样任何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都可以把低一级中心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式;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个,形成K=4的序列,公式为K=4n-1,其等级序列为1,4,16,64……;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3,12,48……;3.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等级系统:在行政职能作用明显的地区,行政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克氏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时受到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在一个六边形中有7个行政单位,其中1个高级行政区单位行使对6个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从而形成K=7序列,公式为K=7n-1,行政区的等级序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6,42,294……;三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资源变形:克氏理论假定:所有城市只履行一种职能,即中心地职能;事实上,许多城市都是在特殊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承担着特殊的职能;如;工矿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宗教城市、行政中心城市、海港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等;由于区域城市体系是在一、二个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长期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在城市布局实践中,总是先把那些严格要求满足某些地理条件的城市固定下来,然后,再围绕这些固定城市点,在其市场区范围内,布局层层的城镇体系;2;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交通变形:中地论假定:区域内存在均一的交通面;事实上,交通线多是呈放射状的,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顺着交通线掌长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此外,中地论认为: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会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而增大;事实上,在短距离内,也可出现高等级的中心地;不过,其扇面的对接则由菱形改为亚铃型,并随着城市化而扩展,最终形成大城市连绵带;3;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集聚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内人口分布绝对均匀;事实上,愈接近首要城市,人口密度愈大,居民购买力愈高,各级城市所占据的最小销售范围也相应缩小,城市分布的密度便会提高,从而导致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4;原有城镇分布基础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时滞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原先没有任何城市;事实上,在已开发的区域中,大都存在着一批城镇和居民点,而且,其位置已经固定;因此,在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中,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已有的城镇格局加以利用和改造,增补中间环节,而不能机械地按中地论模式另搞一套;即使是按规划新建的增长中心,在选点上,也须考虑利用原有的城镇基础,以求投资少,收效快;四中心地理论在区域规划工业布局中的应用1;经济因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经济因素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经济因素存在着地区差异,其表现为;产品价格、供求关系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地区生产要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和运费率的差异,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产品市场价格的差异;价格上升,市场区缩小,价格下降,市场区扩大;影响产品价格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动和工业布局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异也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形;技术革新的经济意义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超额利润的产生;若一个企业采取技术革新,改进工艺流程,其市场区便会扩大,新产品占据老产品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老企业被淘汰;产品的差别化也会导致市场网络的变形;若空间的价格差使市场区的缩小成为可能,那么,产品差别化则对这种影响起反作用;差别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可以重合,但每一种商品的市场空间则在扩大,这就是超级市场形成的区位原因;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企业竞争的战略之一便是产品差别化战略;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为区域内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是绝对均匀的;事实上,其存在着地区差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资源指向性工业的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其分布的不均衡还通过生产率的地方差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差,影响着市场区的扩大或缩小,从而打破了中心地理论的均衡模式;3;人的因素的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人的因素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个别企业企业家团队的差别和国民性的差别两个方面;能力高的企业家可以扩展其市场区,延伸到必要境界以外的所有边界;而能力低的企业家则要缩小其市场区;国民性的差别具有重要的空间经济意义,其通过国民的素质和消费习惯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民族的境界往往也是各种财货地区网络组织的境界;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一个当地诞生的企业家,必须要使其解决方案更密切地与国民性或种族的特性相适应,即生产的本土化;4;政治境界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在国家封闭的条件下,境界地带往往是一片荒废地,因为,政治边界可以通过税收、地理、语言等因素打破正常的市场网,使其在边境地区发生变形甚至消失,因此,政治界线切割市场网络会导致经济的损失;但是,政治边界往往也是地理梯度较大的地带,故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边境地区如海港城市、陆界边境城市往往是经济活跃的地区,工业在此布局可以得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使其市场区由国内扩展到世界范围,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第四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在区位论研究中,把不完全竞争1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研究的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只有两个竞争者)的条件下市场地域如何划分。
即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如果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即:商品价格=出厂价格+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
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
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
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
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该线就是这两个竞争地(即企业)的市场地域分界线。
(图3—11)1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众多规模都很小的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无差别的同类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市场主体都是既定价格的接收者。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
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三种类型: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是一种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状态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供给,而且每家企业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市场结构。
图3-11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图示:不同条件下两个企业市场地域的划分(二)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运费如何影响区位2.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1)基本概念: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基于区位优势下的产业转移成本分析
Ke y wo r d s : r e io g n l a a d v nt a a g e s , c o s t s nd a b e n e i f t s , i n d u s t r i l a t r a n s f e r
一
、
产 业转移成本和 区位优势
置、 交通等决 定 。
基于 区位优势 下 的产业转移成 本分析
李 凌 ’ ,宋剑奇 , 刘恩 华 ’
( 1 . 上海 社会 科 学 院 部 门经济 研究 所 , 上海 2 0 0 2 3 5 ; 2 . 云南师 范 大学 发展 研究 中心 ,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 摘 要】 我 国的产 业转移收获很 大, 但 失败的案例也不 少。 对转 出地和承 载地 而言 , 均存在 产业转移 成本。 有效的产 业转移路 径要 求转 出地和承载 地双方的收益均 大于成本 , 由此使双 方的福 利均得 到改善 。政 府在 产业转移 的实施过 程 中, 应 考虑 到企业微观个体 的利 益得 失 , 注重利用 自身的 区位优 势降低产 业转移成本。 通过 完善要 素市场流动和区域 间差别化
第2 0 1 4 年第 1 期 ( 总第 4 3 8 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G YE J I NG J I
No . 1 , 2 01 4
To t a 1 No . 4 38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0 4 3 ( 2 o 1 4 ) o 卜0 0 1 9 — 0 2
L I L i n g , S ONG J i a n q i , L I U E n h u a
Ab s t r a c t : T h e r e a r e b o t h s u c c e s s s t o r i e s a n d f a i l u r e s i n i n d u s t r i l a t r a n s f e r a c r o s s C h i n a . C o s t s e x i s t i n b o t h wh e r e i n d u s t r i e s c o me nd a g o .
第七讲其它工业区位理论ppt课件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普雷德行为区位理论: 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
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 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 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 利用能力。
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 成的区位变化。
国家在某些指定地区布局的企业给予各种优惠 条件以吸引企业的投资;或制定一些区位投资 限制政策,来减少工业的集聚。
结果出现本来亏损的区位却能够盈利,而应该 盈利的区位却亏损的现象。如下图: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还认为:
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最大利润区位也 许没有他喜欢的娱乐设施和交际场所,如高尔 夫球场或夜总会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有 可能选择接近最佳区位且又能够满足自己行为 的空间。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 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 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 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 变化。
假如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水平高,总费用 就会降低,否则就上升。
因此,优秀企业家不仅在最佳区位能够获 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区位空间选择范围也 相对大。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他把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 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 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 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 贡献。
帕兰德认为:在区位选择时,运费最小地点当 然是最佳的生产地。可是随着生产地的选择, 其它所有的费用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生产地的位置就不能只从运费最有 利的角度考虑。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 有费用的总和最小。
胡佛的区位理论-文档资料
(二)制造业市场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选择
制造企业送达价格=制造费+运费; 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制造业与采掘业正
相反,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 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远距离
运费递减带来的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 立的生产者数量减少,生产者的市场地 域则在扩大。如图所示:
生产地为A,
当市场地域分别到
T
达L、M、N时,
距离x
适合的运输方式
X<56km
公路
56≤X<608km
铁路
X≥608km
水运
各种运输工具的费用曲线
(三)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一、对运费的结构分析,提出了运输费 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强调了 在区位布局中,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 的多次中转;
二、根据运输方式不同运费率不同,给 出了按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通过 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来降低运费等等。
他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 线而不是直线,并提出了运费最小区位 分析方法。
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运费结构分析 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分析
(一)运费结构
韦伯的运费理论只考虑了线路运营费用; 而胡佛则把运费分为站场作业费和线路 运输费两部分;
站场作业费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它包括 装卸费、仓库费、码头占用费等;
其对应的A点的生
产费用分别为C、
R、T,而市场地
域末端送达价格分
别为Q、S、U。
因此,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规模经 济带来了市场费用的降低;但在一定 地域,生产过度集聚就会出现规模不 经济,生产费用再次上升。
胡佛把边界线与运费倾斜线相切的点 作为市场的最佳规模;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
第章 运输需求分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种影响因素的发展,促使供需条件的变化,这种均衡就要被打破,再向新的均衡发展。
二交通运输的需求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
散布在空间不同点上的社会经济活,资源、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再生产中产生了交通运输需求。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是运输市场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方面。
运输需求是运输供给的原因,而运输供给则是运输需求的基础,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运输市场存在着市场运行机制来自行调节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使需求和供给形成某种规律性的运动,出现某种相对的均衡状态——市场均衡。
当某种均衡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一、运输需求的概念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实现位移的需要和支付能力,两者缺一都不能构成(1)通常用客货运量和客货周转量来表示,用来说明客货运输(2)客空间位移的地理走向即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表明客货流距离。
; (7)是按不同货物种类、不同旅客出行目的或不同运输距离等对运输需求的分类。
运输需求是指点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旅客和货物空间位移所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运输需求必现实的运输需求。
运输需求包括以下七个要素:流量,也称运输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运输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运输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数量与规模。
流向,是指点货物或旅的产生地和消费地。
(3) 流程,也称运输距离,是指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4) 流时,也称运送时间,是指运输需求对空间位移起止时间的要求。
(5) 流速,也称送达速度,是指运输消费者对货物实现位移全过程中运输速度的要求(6) 运输价格,是指运输单位重量戒体积的货物和运送第位旅客所需的运输费用。
运输需求结构,包括需求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和客货运输的运输的结构,二、运输需求的产生运输需求按运输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旅客运输需求和货物运输需求。
旅客运输需求一般可分为公务、商务、探亲和旅游等四种类型。
旅客运输需求来源于生产和的的旅客运输需求来源于生产领域,与人类生产、动在运输领求来源于消费领域,可称为消费性旅行需求,其运输费用来源于个人收入。
运输费用_需求分布与产业转移_基于区位论的模型分析
运输费用、需求分布与产业转移———基于区位论的模型分析郑鑫1,2,陈耀1(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是注重生产成本分析的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但这两类理论并没有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
本文在现有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使用“分散式转移”和“集中式转移”的阶段划分来描述产业转移的一般过程,并引入运输费用、需求分布等空间变量,构建了基于区位论思想的两地区模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下,分别讨论了产业转移的实现条件和形式,发现地区生产成本的相对变化并不必然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
使用该模型分析中国现实,发现集中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要大于分散式转移;而运输费用的下降和内需的扩大将提高集中式转移的动力,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集中式转移但助推了分散式转移。
[关键词]产业转移;运输费用;需求分布;区位论[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2)02-0057-11一般认为,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前者主要是立足于产业转入区的观察,由赤松要(K.Akamatsu ,1961,1962)提出,后由小岛清(K.Kojima ,1958,1960,1970,1992,2000)使用比较成本理论阐述了其发生机理,将产业发展划分为进口、本地生产、出口三个阶段,并提出了“顺贸易导向”的海外投资主张(Pro-trade-oriented FDI ,PROT-FDI )。
后者则主要是立足于产业转出区的观察,由弗农(R.Vernon ,1966)提出,强调了创新过程、规模经济效应、信息缺乏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的生产区位变化,并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走向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
如果将规模经济效应、信息缺乏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也纳入生产成本的计算,则可以认为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是以不同区位生产成本的比较为基础的。
运输成本、地租及产业的集聚和转移之实证分析
算 我国 15 9 2年~ 04年的锡尔指数 与莫兰 指数,描述 20
了我 国区域 经济不平衡程度 与空 间依赖 的关系, 出 得 区域经济越不平衡, 区域经 济的空间依赖程度越会 则 上升 , 间分布会 呈现出明显 的聚集趋 势( 空 内部产生经
K um n& V n b s19 ) 重强 调 了企 业集 聚 rg a cal (9 5着 c
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东南沿海集聚了大量 为国外
品 牌 配套 生 产 中间 件 的 同类 企 业 ,形 成 了众 多 出 口类 型 的 国 际性 产 业 集群 。 而 近 年来 , 随 着 东 南沿 海 生 然 伴
主要分支学科 。 E N G理论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
本 以 及企 业 与 供 应 商 和企 业 与 消 费 者之 间 的前 后 向联 系来 解 释 产 业集 聚现 象 。这 种 分 析方 法 的基 本 观 点 认
了 制成 品 的贸 易 成本 。企 业 的管 理 部 门 和 生产 性 服 务
济增长极) , 反之则相反。吴颖 、 蒲勇健 (0 8 阐释 了区 20 ) 域过 度集 聚 的负外部 效应对 区域 总体福 利 的影 响机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之一――古典区位理论概述讲解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之一—古典区位理论概述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在 20 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 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通常采取 FDI 的形式, 西方经济学家大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命题下研究产业转移, 并未形成产业转移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始于西方古典区位理论研究。
该理论主要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采取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研究不同生产要素对区位分布的影响, 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企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发行为, 由于不同的地点、市场以及技术条件, 使得企业面临不同的成本与收益的取舍, 从而做出不同的区位选择决策。
虽然受到当时经济条件限制, 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还没有发生, 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和区位选择已经受到重视和研究。
农业区位选择理论屠能在其关于区位理论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推导出了著名的“杜能圈” 。
分析了地租、位置和资源配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屠能认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以及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跟其与城市距离的远近相关, 具体表现可以看作是由内向外呈带状变化的一系列同心圆, 每个圈中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和耕作制度。
他引入运输成本作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 从而形成农业区位论, 为区位选择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区位选择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研究认为, 工业区位的选择取决于生产成本费用的大小, 即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当选择在生产成本费用最小的点上。
韦伯的理论假设非经济因素(例如政策、民族、气候、技术等不起作用,从经济区位的角度,分析了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集聚作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探索了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与集聚背后的空间机制, 并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 判明影响工业区位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
英国经济学家登尼森联系当时的经济背景,发表了《工业区位理论》和《工业区位的政府统制》两篇文章, 则认为韦伯的区位研究只考虑技术关系, 从而无法解释那些从成本来讲应迁移却没有迁移的情况。
第3章-运输需求分析
性、迅速性、经济性、 舒适性。
人们是为了 从事某项社 会经济活动 而出行,如 上班、上学、 购物、运货。
2020费率创纪录
2004年初,由于中国、日本以及欧洲对铁矿石和煤炭的 需求量激增,矿产品运输需求高涨今海岬型船舶运力吃紧, 推动巴拿马型船舶费率升至纪录高点。一周前的期租船市场 ,美国至日本的期租船日租费率为46000美元,空运补贴为 70000美元,到了本周期租船日租费率涨为50000美元,空 运补贴900000美元。一位韩国货代指出:“本周船运费率 飙升,动用所有的海押型船舶仍不可能满足中国强动的矿产 品运输需求。”太平洋地区市场的期租船日租费率为43000 美元,一周前为40000美元。
2.3 运输需求与供给
运输需求分析 的最终目的是为运 输供给确定一个可 发展的空间。运输 供给对需求的影响 作用包括制约作用 和诱增作用。
2020/1/19
18
2.3 运输供给对运输需求 的限制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交通网
首先,交通网对道路运输需求的直接作用:是运输体系最基础的设施,没 有交通网就谈不上运输需求的满足。 间接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拉动运输需求总量的增长。
2020/1/19
12
第二节 运输供给分析
2.1、运输供给的概念
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运输价格水平 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数量。 两个前提:愿意提供; 有生产能力。
2.2、影响运输供给的主要因素
1、运输产品价格 2、运输成本 3、技术——能力与速度 4、运营策略 5、政策机构的要求与限制 6、使用者行为
第3章 运输需求分析
2020/1/19
1
第一节 运输需求概述
基于一个NEG模型的运输成本、地租与产业的集聚和转移
随大规模 的产业转 移 ,成熟的产业 集聚平 台 因其 具有 强
大的向心力而吸引更 多的产业 转移到该 地。 当产 业集 聚
发 展到一定程度时 ,其 自 的产业 扩散离心 力也 在不断 身 增强 ,Kmno( 0)认为 产业集 聚到 一定 程度后 产生 lek 2 3 0
的集聚区 内非贸易 品价格居高 不下 、地 价上升 、环境污 染等拥挤成本 ,会 造成产业 扩散 的离 心力 。离 心 力的作
迁移现 象进行 了解释 ,说 明现 有的产业政策 、物流条件等对产业集聚与 迁移 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 ,文
章 对产 业 转 移 政 策 提 出 了一 些 建议 。 [ 键词 ] 地租 关 运输成本 产业集聚 产 业 迁移
[ 中图分类号 ]F6 . ( 029 文献标 识码 ]A
成本 的不断攀升 ,尤其 是国 际金 融危机 的负面影 响不断
加深 ,很多省份 出现了集群 内企 业迁移 的新现象 。中 国 社会科学 院工业 经济研究 所 (09 20 )的研究指 出作 为传 统增长重心 ,珠三角 、长三 角等 以外 向型经 济为主 的东
南 沿 海 地 区对 全 国工 业 增 长 速 度 的 贡 献 相 对 减 弱 ,这 些 地 区 的 内 部 结 构 调 整 压 力 增 大 ;而 渤 海 湾 、北 部 湾 、成
输成 本 以及 产 业 投 入 产 出结 构 联 系 的 相 互 作 用 决 定 某 一 行 业 所有 公 司在 某 地 区 形 成 集 聚 。 产 业 集 聚 的形 成 会 伴
的研究 ,较完整地解释 了相 关产业进 入与离开 某一地理 区位的过程 ,本 文力 图从这 一视 角对 当前的产业 集聚 与 迁 移现象进 行解 释。
运输经济学重点.
第1章绪论1. 运输经济学是怎样一门学科?答:(1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运输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2运输经济学是要用经济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已经分配用于运输部门的资源;(3也可以说,运输经济学研究特定范围内,即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经济关系。
2. 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在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变化?答:(1研究范围扩大,综合性日益加强;(2过去一向以政策论和经营论为主的发展线索有所改变;(3强调运输需求分析;(4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5与经济学和地理学等主要学科的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3. 运输经济学目前包括哪些主要研究领域?答:(1运输经济基本理论;(2运输需求与供给;(3运输成本;(4运输价格;(5运输政策4. 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2运输经济规律(3运输需求与供给;(4体现上述理论、规律和供求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5. 如何学习和研究运输经济学?答: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系统理论是学习和研究运输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第2章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1. 如何理解运输的涵义?运输有哪些分类?答:运输是一项范围非常广泛的经济活动。
从运输的对象来看,可以分成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从运输任务完成的主体来看,可以分成旅客或货主利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完成的“自有运输”和由专门从事经营性运输的运输工具完成的“公共运输”;从运输方式看,运输业可以分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不同的运输部门。
从运输涉及的经济空间范围看,又可以分成市内运输、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运输、城市间运输和乡村运输等;还有国内运输和国际运输之分。
此外,从生产过程来看,可以分成属于生产过程之内的“内部运输”和生产过程以外的“外部运输”。
2. 运输产品是什么,它与“人公里”、“吨公里”这些统计单位有什么区别?答:(1运输产品是位移(2区别①位移是货物或旅客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 而人公里和吨公里只是这种变化在人数/重量和距离方面的一个度量单位;②位移是具体的,而人公里和吨公里是抽象物,只表示共性内容;③位移包括运输的完整过程;而人公里和吨公里无法包括这些内容;④相同的位移可能产生出不同的人公里和吨公里数。
例谈运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例谈运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内容提要: 运费高低是企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本文依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结合近几年考题,分类例谈了在给定原料地和市场地的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工厂区位)。
正文: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减少运费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运费高低往往成为企业布局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给定原料地和市场地的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工厂区位),是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根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在寻求最小生产费用时,可根据原料和市场的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工业布局,下面分类例析如下:一. 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类型如果工业产品只有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工业区位的选择可分问两种情况:(1) 如果原料是遍在原料,即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例如普通砂石,水等,工业区位应选在市场,原料和产品的运费最小。
(2) 如果原料是限地原料即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例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则看原料的纯粗性质,若为纯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不减少重量)工业区位可以选在市场,也可以选在原料产地,还可以选在从市场到原料产地中的任意点。
因为用纯原料制成的产品,从原料地到市场中的任何一点,总运输费用是相等的。
如果原料是限地原料和失重原料(加工过程中重量会减少的原料),工业区位选在原料地运费最少。
从理论上讲,工业区位的选择可用原料指数的大小来确定。
原料指数为原料的重量与产品的重量的比值。
当原料指数大于1时,工业区位选择在原料地;当原料指数小于1时,工业区位选择在市场地;当原料指数等于1时,工业区位可以选择在市场到原料地连线的任意一点。
例1 某原料重100吨,原料指数为1.25,原料运费率为2元/吨·公里,成品运费率为3元/吨·公里,原料区距市场区相隔100公里,试分析设厂于原料区或市场区,那一种较节省运费?(请详述原因并写出计算过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料指数和运费的概念。
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为了实现运输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运输需求 与供给的协调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两者的良 性互动。
05
运输需求与供给的优化策 略
提高运设施
加大投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 质量和覆盖面,提升运输供给能 力。
02
推广先进运输技术
03
优化运输资源配置
实现运输市场供需平衡的策略与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运输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运力供给,满 足运输需求。
优化运输组织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运输组织和流程, 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完善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透明 化,提高供需匹配度。
政策引导与监管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促进运输市场 健康发展,实现供需平衡。
成本分析
运输供给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括设备折旧、场地租金 等;变动成本包括燃油费、维修费、人工费等。
效率分析
运输供给的效率主要通过运输时效、运输质量、运输安全等方面来衡量。提高 运输效率可以降低成本、缩短时间、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 效益。
03
运输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分 析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生产和消费活动越频 繁,运输需求越大。
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对运输需求 存在差异,如农业、 制造业、服务业等。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不均,导致 区域间物资流动需求 差异。
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对运输需求 产生影响,如山区、 河流等自然障碍。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对运输需求 产生影响,如贸易政 策、交通法规等。
04
运输需求与供给的发展趋 势
运输需求的发展趋势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交通运输布局和区位因素分析
适宜运输的货物: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产、金属、 牲畜等工农业原料及产品 。
公路运输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 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 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 本高,运费较高。
适宜运输的货物:短程、量 小的货物。
水路运输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平坦开阔
港口建设发展条件优越。
②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_最__发___达___地区,包括川、________、 鄂渝、 _______、____湘___、皖、赣_________、沪等苏省市。
③上海是我国最大__综__合__性___工__业____的城市和___外__贸__基地,人、财、 物的优势对港口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A
C B
D
E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
事物名称 河流A__长__江____B__黄__埔__江___
铁路C__京__沪__线__D___沪__杭__线__
海域E_黄__海_____F___东__海____
(2)读图分析上海港的区位优势:
F
①港上的海港港口是,兼三作角洲_海__地_港区和地_势_河__ _______,淡水资源丰富,
流通过程中的运输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布局
如果你到三亚、北京去旅游, 请问你分别选择哪一种交通运输方 式呢?
如果你要从北京到三亚,你有哪几种交通方
式可以选择?最后你最有可能选择哪一种?
北京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铁路运输
优点:运量大,速度 快,运费较低 ,连续 性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输费用、需求分布与产业转移———基于区位论的模型分析郑鑫1,2,陈耀1(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是注重生产成本分析的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但这两类理论并没有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
本文在现有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使用“分散式转移”和“集中式转移”的阶段划分来描述产业转移的一般过程,并引入运输费用、需求分布等空间变量,构建了基于区位论思想的两地区模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下,分别讨论了产业转移的实现条件和形式,发现地区生产成本的相对变化并不必然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
使用该模型分析中国现实,发现集中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要大于分散式转移;而运输费用的下降和内需的扩大将提高集中式转移的动力,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集中式转移但助推了分散式转移。
[关键词]产业转移;运输费用;需求分布;区位论[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2)02-0057-11一般认为,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前者主要是立足于产业转入区的观察,由赤松要(K.Akamatsu ,1961,1962)提出,后由小岛清(K.Kojima ,1958,1960,1970,1992,2000)使用比较成本理论阐述了其发生机理,将产业发展划分为进口、本地生产、出口三个阶段,并提出了“顺贸易导向”的海外投资主张(Pro-trade-oriented FDI ,PROT-FDI )。
后者则主要是立足于产业转出区的观察,由弗农(R.Vernon ,1966)提出,强调了创新过程、规模经济效应、信息缺乏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的生产区位变化,并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走向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
如果将规模经济效应、信息缺乏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也纳入生产成本的计算,则可以认为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是以不同区位生产成本的比较为基础的。
这两类理论都是针对国际产业转移现象的概括,将国家作为抽象的区位,而未考虑空间大小和距离因素,致使其对于国内产业转移现象的解释力不足。
要素在国内地区间的流动性要明显大于国际,尤其是国内劳动力的流动性非常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生产成本差异对于产业转移的解释力。
[收稿日期]2012-0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09&ZD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评价与福利测度研究”(批准号11CJY016)。
[作者简介]郑鑫(1981—),男,河南安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耀(1958—),男,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2年2月第2期(总287期)Feb.,2012No.2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 【产业经济】布局θ:新产业的出现布局α:本地扩大生产布局α′:分散式转移阶段布局β:分散布局布局γ′:集中式转移阶段布局γ:集中布局图1产业布局演进的一般过程121212121212而我国产业集中于东部沿海的事实说明需求的空间分布①对产业布局的作用十分明显,同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一般更倾向于选择附近地区及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说明空间距离对产业转移具有巨大影响。
在现实中,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港口、特高压输电线路等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建设大大缩小了空间经济距离,同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将逐渐改变我国各产业的市场需求分布结构,这些变化着的空间因素对于国内产业转移的影响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和预测。
为此,本文在区位论思想基础上,将空间变量引入产业转移模型,综合分析运输费用、需求分布及生产成本三类变量对产业转移进程的影响,以期对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并为企业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由于国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制造业,因此,模型主要针对制造业的特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一般需要较大规模的跨区域运输)进行设定,模型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制造业,以及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环节。
一、产业转移的阶段划分与模型构建1.分散式转移阶段与集中式转移阶段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阐述的产业区位变迁实际上是“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过程(梁琦,刘厚俊,2003),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生产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类型特征,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最佳生产区位和分布类型,知识密集型的产品生产集中于产品创新地,随着知识溢出作用的发挥,其他地区开始模仿和改进该产品的生产,产品的生产区位增多并呈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特征,最终随着产品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生产活动向成本最低的地区集中。
同样,强调地区要素禀赋变化的雁阵模型描述的“进口—本地生产—出口”过程,在区位分布上也表现为“集中—分散—再集中”,从欠发达地区角度看,“进口”阶段意味着产品生产集中在发达地区,“本地生产”阶段意味着产品生产区位增多(本地成为新增生产区位),区位分布分散化,“出口”阶段意味着本地生产对发达地区生产的取代,生产区位减少,区位分布集中化。
假设世界仅由两个地区组成,分别为地区1和地区2,其中前者为产业创新地和转出区,后者为产业转入区,则按照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布局演进的过程可描述为如图1所示的6个阶段。
布局θ对应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新产品阶段的初期。
此时,新产品生产在地区1出现,形成了尚不成熟的新产业,其产品仅在地区1销售,地区2则既不生产也不销售该种新产品。
布局α对应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新产品阶段的中期,从地区2的视角看,该布局形态对应于雁阵模型的进口扩张阶段,此时,地区2开始从地区1进口该产品,但尚不能生产该产品,地区1作为该产品唯一的生产区位,由于本地市场的成熟和出口量的增长而扩大了生产规模。
布局α′对应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新产品阶段的后期和走向成熟产品阶段的初期,从地区2的视角看则对应于雁阵模型的本地生产阶①弗农虽然强调了地方需求的价格弹性对于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但并未将地区间需求规模的差异和变化作为产业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
段的初期,此时,地区2开始生产该产品,随着地区2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其产量增长率一般会超过本地需求的增长率,地区2的产量将取代一部分进口量,由于出口的减少,地区1的产量有可能出现下降。
布局β对应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走向成熟产品阶段的中后期,从地区2的视角看则对应于雁阵模型中本地生产阶段的中期,此时,地区2的生产规模已足以满足本地需求,不需进口,地区2已完成了对该产品的“进口替代”,地区1则因出口量的下滑而出现明显的减产。
布局γ′对应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产品阶段的初中期,从地区2的视角看则对应于雁阵模型中本地生产阶段的后期和出口阶段的初期,此时,地区2的生产规模已大大超过了本地需求,开始对地区1出口,而地区1的生产规模则继续缩小。
布局γ对应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产品阶段的后期,从地区2的视角看则对应于雁阵模型中出口阶段的中后期。
此时,地区1已完全淘汰了该产业的生产,其需求的满足完全依靠从地区2进口,地区2则取代了地区1成为唯一的生产区位。
这样,产业布局演进过程就可以描述为θ—α—α′—β—γ′—γ的持续变化过程。
其中,α′—β—γ′的变化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转移”过程,表现为地区2的生产对地区1的逐步替代,该过程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α′—β阶段的产业布局由集中走向分散,我们称此阶段为“分散式转移”阶段;β—γ′阶段的产业布局由分散走向再集中,我们称此阶段为“集中式转移”阶段。
现实中,产业转移往往是在多个地区之间同时发生的,产业转移开始时,转移目的地一般不会只限于一个地区,生产区位增多的趋势更加明显,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优胜劣汰后,产业布局才可能重新走向再集中。
所以,在多地区经济系统,“分散式转移”与“集中式转移”的阶段划分仍然适用,并且两个阶段的特征区别将比在两地区经济系统下的表现更加明显。
2.方程构建及变量含义与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一致,本模型也采用成本比较的方法,希望能借此统一现有的产业转移理论,但我们考察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还包括销售环节发生的成本,从而将空间因素纳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
针对图1所示的产业布局过程建立模型,引入三类相互独立的外生变量,分别为平均生产成本C1和C2(下标表示地区,下同)、运费率t、市场需求D1和D2。
其中,某地区的平均生产成本囊括了所有区位因素,以及由于区位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包括来自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的获得成本(含投入要素的运输费用)。
以运费率表示的产品运输费用①不仅考虑实际发生的有形费用,而且还应纳入由于贸易壁垒、汇率、制度等因素对运输造成的时间成本、风险成本等无形费用。
在货物特性、距离和运输技术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运输费用一般与货物运输量有直接关系,这里假定运输费用总额与货物运输量成正比,并且运输费用只发生于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与运输方向无关。
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市场需求分布将对运输量和总运输费用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图1中五种可满足所有有效需求的生产布局形态,设其总成本分别为C(α)、C(α′)、C(β)、C(γ′)、C(γ),并设在布局α′和γ′的情况下,两地区间的产品运输量分别为x和y,且x∈[0,D2],y∈[0,D1]。
市场均衡时,有:C(α)=C1(D1+D2)+tD2C(α′)=C1(D1+x)+C2(D2-x)+txC(β)=C1D1+C2D2C(γ′)=C1(D1-y)+C2(D2+y)+tyC(γ)=C2(D1+D2)+tD1最佳布局形态将使总成本最小,所以本模型可表示为求解最佳布局形态i*,使得:①从韦伯(1909)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到克鲁格曼(1991,1999)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运输费用在产业区位的决定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
为方便数学处理和经济学解释,这里将要素和中间产品运输费用纳入生产成本,而将所考察产品的运输费用作为独立变量。
C (i *)=min{C (i )},其中i=α,α′,β,γ′,γ。
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解释了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现象,其主要动力源自地区间平均生产成本的差异。
在两地区模型中,随着各种与生产成本有关因素的变化,两地区之间的平均生产成本将依次经历C 1<C 2、C 1=C 2、C 1>C 2三个阶段,雁阵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结论是,产业的最佳布局形态会随地区间成本差异的变化而从α变为β或γ。
通过求解考虑了更多因素的两地区模型,我们可以对雁阵模型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更为周密的逻辑检验和发展,从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产业转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