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初三语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句和素材,识记文学常识,能够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和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掌握写作方法。

3、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朗读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导入:以“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出本课内容。

二、听读课文后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尝试复述故事情节。

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等。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重点语句,难点句子,全班共同解决。

3、对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进行解释,明确其意义和用法。

教师巡堂,解疑释惑,指导学法。

四、朗读展示表演:通过朗读展示表演,体会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重点把握以下语句:1、安陵君其许寡人!(用命令、商量的语气各读一遍,选择何种语气,为什么?)2、第二段中秦王与唐雎各自的语气。

(秦王骄横不满,唐雎不卑不亢,应如何表现?)3、第三段为秦王设计动作表情和语气(愤怒、拍桌子、大声)。

唐雎的语气(有决心、斩钉截铁、置生死于度外)4、第四段中秦王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前后对比朗读,体会其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1、通过以上朗读分析,以及动作角色表演,总结概括人物形象,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

读,我看到一个的唐雎。

明确: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妄、外强中干、胆怯懦弱唐雎:沉着冷静、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明确: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这也是《战国策》这部书的特点,从本文看,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揣摩的。

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六、情感提升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文意。

2.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3.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唐雎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势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二、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参考答案一、填空。

1、国别刘向12 33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二、jūfúxiǎn gǎo jìn qiāng三、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提示:唐雎是战国时代一位铮铮铁骨、堂堂正气的铁血男儿,面对凶残狡诈的秦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终于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

唐雎这种顶天立地、宁折不弯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学习本文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领会“布衣之士”的凛然正气;还要在课外搜集一些不畏强暴的英雄事例,与同学交流合作、探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份。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7、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8、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战国策》:相关背景:9、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学习研讨(一)导入(二)简介《战国策》和相关背景。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 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 缟素(ɡǎo )色挠(náo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通假字1.秦王不说(“说”通“悦”,喜悦,高兴)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二)古今异义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2.大王加惠古义:施予;今义:增加。

3.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用。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5.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对,正确。

6.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

7.以头抢地耳古义:撞;今义:抢夺。

8.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9.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10.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仅仅,只是;今义:徒弟。

(三)一词多义1.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4.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2.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中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

4、反复诵读,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情感。

【重难点】1.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2.把握文章对话体的特征,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物的语气与神情。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就是想吞并安陵。

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故事就此展开......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请同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语言、神态,把握人物性格,小组合作撰写课本剧脚本并进行课本剧表演,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哦。

1.知识简介《战国策》是由西汉(朝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依国别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政治大事及当时策士的言论行动。

描写人事,运用夸饰、比喻、排比等手法,语言形象鲜明,辩辞宏肆瑰丽,刻画历史人物亦活跃生动,为我国重要的史料。

2.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辱,辱没、辜负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学习案第一课时活动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步骤:1.听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关注文中对话,小组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语气。

4.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词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学法指导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对比、衬托、渲染等手法,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巧妙之处。

3、通过对文中人物对话的剖析,总结安陵君、秦王、唐雎等人的性格特征,学习唐雎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中考导航1、文中“易”“许”“虽然”“是”等文言词语是中考高频考查词语。

2、中考对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考查十分频繁。

3、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了解中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人,如蔺相如、周恩来等。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甦,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

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年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附属的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

因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国土,折服了秦王。

三、导读理解1、重点词语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使:派遣,派出。

谓……曰:对……说。

欲:想。

以:用。

守:守护。

易:交换。

直:只,仅仅。

怫然:愤怒的样子。

布衣:指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徒:光着。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22《唐雎不辱使命》导教案阿陀中学主备人:王景峰同学们或许听闻过战国期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告别燕太子丹时,大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述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固然他最后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向来为后代传诵。

今日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迫的形势下出使秦国,可以绝不恐惧,敢于同秦王睁开当面的斗争,最后义正词严地信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类勇气是难能难得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猛士的形象。

b5E2RGbCAP第一学时(预习课)预习检测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j ū)怫然怒( f ú)免冠徒跣(xi?n)以头抢地耳(qi āng)休祲降于天( j ìn )天下缟素( g?o)色挠(náo)韩傀(guī)谕( yù)2、联合书下说明和资料,解说以下短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p1EanqFDPw 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DXDiTa9E3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RTCrpUDGiT3、联合说明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辈,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PCzVD7HxA5.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固然,受地于先王()否,非假如也()jLBHrnAILg长跪而谢之曰()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7、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诵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8、查阅资料,把你采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边《战国策》:有关背景:9、认真朗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碰到的疑难疑惑写在下边,课上沟通。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唐雎()佛然()徒跣()休祲()缟素()韩傀()色挠()谕()2.填空本文选自《》,它是(朝代名)末年(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数字)篇。

“辱”的意思是:。

本文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高度赞扬了唐雎和的精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大王加惠()(2)请广于君()(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长跪而谢之()(7)寡人谕矣()(8)徒以有先生也()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1.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小支架】本文的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合作探究(一)文言积累1.通假字。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秦王不悦()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2)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5)然秦王沸然怒()虽然,受地于先生()(6)夫夫韩、魏灭亡()此庸夫之怒也()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古义:今义:(2)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今义:(3)以头抢地古义:今义:(4)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

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

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

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1.忠诚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

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

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

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学生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学生版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祲( ) 缟( ) 傀( ) 挠(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休,祲,色挠:挠,免冠徒跣:冠,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轻寡人与()(4)仓鹰击于殿上()(5)寡人谕矣(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2)“非若是也”(是:)(3)“休祲降于天”(休:)(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5)“长跪而谢之曰”(谢:)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依次为: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依次为:(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唐雎不辱使命》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课题:《唐雎不辱使命》编者:时间:上课者:课型:一、学习目标:1、掌握、“徒”、“其”、“休”、“谢”、“虽然”等词的含义。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训练诵读与语言表达。

3、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二、知识准备:1、结合注释了解《战国策》。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4、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学习内容:(一)学习范围、学习要求: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二)学习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习过程:1、交流搜集到的本文、《战国策》及“士”等的有关资料。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4、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5、教师从2、3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

如:“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6、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7、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2段和第3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8、演读课文(1)、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2)、学生课本剧展演。

通过演出,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9、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思考后师提问。

10、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3.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的“轻寡人”?
秦王希望唐雎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他不能用武力夺取安陵。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实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何不同?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5.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6.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三、分析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赏析人物的对话描写。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型文言文精读课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读准课文中的词语:唐雎(jū)怫然(fú)抢地(qiāng)韩傀(guī)休祲(jìn)跣(xiǎn)缟素(ɡǎo)色挠(náo)3.疏通文义。

参看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划出不懂得词语。

4.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5.《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线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抢地()韩傀()休祲()跣()缟素()色挠()2.作者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

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

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文体知识。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2.《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初三语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学习过程:
1、导入:情境导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2、简介作者及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年),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根据一些纵横家及门徒的著述,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编辑。

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国,约240年。

内容主要是记载当时谋臣测试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所记人物复杂,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唐雎、鲁仲连;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生动。

《战国策》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注音
唐雎.()缟.素()怫.然()免冠.()
韩傀.()休祲.()王僚.()以头抢.地()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辱易其加惠错广
逆轻直怫然徒抢
休祲挠谢谕
4、对应翻译下列句子(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4)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6)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0)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千里,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1)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12)唐雎 不 辱 使命。

5、理解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 》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①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 、渔人甚异.之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 、公将鼓.之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5)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6)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7)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9)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无理请求,安陵君和唐雎的话却各有分寸,试比较安陵君和唐雎言辞的不同特点。

【文章小结】唐雎是战国时代一位铮铮铁骨、堂堂正气的铁血男儿,面对凶残狡诈的秦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终于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

唐雎这种顶天立地、宁折不弯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课后练习
6、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 仓鹰
击于殿上 ( )
7、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①大王加.
惠,以大易小 古义: 今义: ②虽然..
,受地于先王 古义: 今义: ③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 今义: ④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古义: 今义: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