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哲学思维特色初探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探析
致一也 。—— 《 素问 ・ 五常政大论》 《 内经 》 中的气有象 数之 气 , 其 中包 括 阴阳气 、 五行 五脏 气( 木、 火、 土、 金、 水 对应 肝 、 心、 脾、 肺、 肾) 、 五 色之 气 ( 青、 苍 、 赤、 黄、 自、 黑) 、 五数 之气 ( 八、 七、 五、 九、 六) ; 有 天地 之 气、 四时之气 、 人 形之气等 。其 中气共 出现2 3 3 次。
个 方面 。 《 素问 ・ 脉要精 微论》 日: “ 是故冬至 四十五 日, 阳气微 上, 阴气 微下 ; 夏 至 四十五 日, 阴气微 上 , 阳气 微下 。” 阴 阳二
气 在 一 定 的 条 件 下 可 以 相 互 转 化 。 四季 的循 环 , 昼 夜 的 更 替
2 . 1 气
无 穷性 。 《 素 问・ 阴 阳离合论 》 认为 : “ 天 为阳 , 地 为阴 ; 日为阳 ,
月为阴 。 ” 该 篇继而说 : “ 阴阳者 , 数 之可十 , 推 之可百 , 数之可 千, 推之 可万 , 万 之大不可胜 数 , 然其要 一也 。 ” 《 内经 》 把人体
2 0 1 3 年 第 l , 期 ( 总 第 6 1 5  ̄ t ) 夫敖贵 : 料
凹圄凹嘧旺孤 婀
《 黄 帝 内 经 》 哲 学 范 畴 探 析
张 念 琴
( 西北 师范 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院 ,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 《 黄 帝 内经》 简称《 内经》 , 作为 中国最早的 中医经典著作 , 涵盖 了中国传统 哲学主要 的思 想 , 如 气、 阴阳、 五行 等 ; 古之 医者对《 内经》 的传承发挥 了至 关重要 的作 用 ; 《 内经》 为 中华 民族 的繁衍 生息作 出 了巨大贡献 。 关键 词 : 《 黄 帝 内经》 哲 学范畴 气 阴阳 五行
《黄帝内经》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㊀㊀2019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ec.,2019总第309期㊀第1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9㊀No.12㊀哲学研究[收稿日期]2018-10-29[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黄帝内经“英译及译本对比研究 (18BYY033)[作者简介]徐春捷(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中医英语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㊂‘黄帝内经“生态哲学思想探析徐春捷(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外语教研部,哈尔滨150040)[摘㊀要]中国传统医学具有鲜明的生态医学特色,是服务于社会医疗保健㊁促进人类健康长寿㊁和谐生存的 生生之具 ,而其生态医学理论和技术形成的深层底蕴,根植于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奠基著作‘黄帝内经“构筑的生态哲学思想㊂‘黄帝内经“生态哲学思想,包括其生态本体论思想㊁生态价值论思想㊁生态认识方法,既来自对先秦儒道生态哲学思想精华之 生生之道 的直接承袭,又根植于结合医学实践因素而进行的发挥和引申㊂探析‘黄帝内经“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循从生生之道 到 生生之具 的路径,深化对中国传统生态医学原理的认识,有助于从上学下达 的视角,深化对儒道传统 天人合一 生态观的认识,有助于觉醒和提高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并形成更为完善的现代生态行为规范㊂[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国传统生态哲学; 天人合一 生态观;四季养生体系[中图分类号]B302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9)12-0040-09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离不开吸取以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以为之提供思想资源和现实借鉴㊂中国传统医学(以下简称 中医学 ),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以生态哲学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内容㊂但在该方面内容的研究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长期以来对中医哲学㊁中医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㊂在中国文化学界,一般只关注对儒㊁道㊁佛的研究,而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在中医学界,一般只关注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同样忽略对中医文化的研究㊂ [1]所以,打破研究视角的封闭性,是深刻阐发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时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㊂目前,文化学界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包括生态哲学思想的阐发多是围绕儒㊁释㊁道展开,而医学界虽已对中医学理论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 生态医学 的内容和特点有所涉猎,但还没有扩展到对其蕴含的以生态哲学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内容的全面阐发㊂本文宗旨在于对‘内经“生态医学体系形成的深层底蕴即生态哲学思想加以探析,既推究‘内经“对先秦儒道生态哲学思想的直接承袭,更着眼于其结合医学实践因素而进行的独特发挥,以完成跨学科㊁综合性的研究㊂中医学是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它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 [1]㊂系统地研讨‘内经“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容及特点,有益于揭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从 生生之道 到 生生之具 的展开㊁延伸的过程,及其集人文与科技于一体的学术底蕴,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之整体的萌芽㊁传承㊁发展及建之于上的丰富性㊁系统性㊁独特性㊂㊀㊀一㊁‘内经“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㊁内容及特点以生态本体论㊁生态价值论㊁生态认识论㊁生态方法论为基本构成的现代生态哲学,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反思,是对生态领域普遍规律进行的说明和抽象概括,是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㊂[2]中国能够成为唯一至今尚存的文明古国,与其文化领域中自古即存在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端生态智慧密不可分㊂中医学理论奠基著作‘内经“,系由‘素问“和‘灵枢“之上㊁下两部各81篇构成,其于秦汉之际由多人多时汇集而成的成书历程,使其充分吸纳了先秦儒道生态哲学思想精华中的 生生之道 ,并结合医学实践因素,创建了以朴素生态思想相贯穿的传统生态医学理论体系 生生之具 ㊂作为从 生生之道 到 生生之具 之中间环节的‘内经“生态哲学思想,既是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生态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深层底蕴,具有独特而无可取代的研究价值㊂(一)‘内经“生态本体论思想的形成㊁内容及特点现代生态本体论,主要阐释世界本原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论观点,即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存所离不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㊁相互依赖,构成了生命共同体,是整体性存在㊂[2]‘内经“生态本体论思想,既源自对先秦儒道生态整体观的直接承袭,又包含了其结合医学实践因素而进行的独特的发挥和引申,由之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态本体论思想中的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㊂老子阐释了万物均产生于 道 ㊁统一于 道 的朴素生态整体观;庄子提出 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㊃知北游“)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之存亡都源于 气 的 聚 散 之变化,气之大的端要是 阴 和 阳 ,宇宙万物即产生于阴阳二气的 交通成和 ;稷下道家进而提出 天出其精,地出其形 (‘管子㊃内业“)的天地精气生养人和万物的观点,建立了元气论基础上的更精致的朴素生态整体观㊂受道家生态本体论思想影响,‘内经“之‘素问㊃五常政大论“以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藩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之论,‘素问㊃天元纪大论“以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之论,皆在指出宇宙中充满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为宇宙的本源,一切有形之体包括人皆是依赖元气的生化而生成,阐明了宇宙万物均由元气生成,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继而,‘内经“结合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了天地自然生养人和万物之理,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生矣 (‘素问㊃至真要大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㊃宝命全形论“)㊂由此,形成了以 太虚一元精气 阴阳天地二分 四时季节流布 万物生长壮老 为程式的时空统一的生态整体思想,是对道家生态整体观即生态本体论思想的承接与发挥㊂‘内经“在吸纳道家学说而构筑生态本体论思想之端要的同时,还结合医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从人与自然的同源同化㊁同构同道等方面,对儒道 天人合一 的生态整体观进行了独特的发挥和引申㊂在人与自然的同源同化方面,‘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㊂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㊁九窍㊁五脏㊁十二节,皆通乎天气㊂ 说明人和天地万物本是同一种气所生成,因而有共同的运动变化规律和本质特征㊂‘素问㊃六节脏象论“曰: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㊂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㊂ 这说明人的有机体构成及所产生的生命活动均依赖于寒㊁暑㊁燥㊁湿㊁风为代表的宇空 五气 和以酸㊁苦㊁甘㊁辛㊁咸为代表的地产 五味 之滋养㊂在人与自然的同构同道方面,提出了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 (‘灵枢㊃通天“)㊂即人与自然万物均系以阴阳五行之同构同道为中介而通应㊂具体的通应方式则如‘素问㊃六节脏象论“所阐述的:心属火,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属金, 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属水, 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夏气 ;肝属木, 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属土, 为至阴之类 ,通于长夏(夏秋之交,笔者注)㊂由此,在道家生态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 四时五脏阴阳 程式的生态医学整体生命观,进一步精致㊁细化和延伸了儒道 天人合一 的有机生态图景㊂进而,如何认识人类生命的价值?蕴育和承载了人类生命的自然是否有其独立价值?这就涉及了‘内经“的生态价值论思想以及对医学的目的和使命的认识㊂(二)‘内经“生态价值论思想的形成㊁内容及特点现代生态价值论,确立了自然具有不以人为参照的内在价值,而这种价值 如何内化为公众的生态行为准则㊁外化为有利于生态生产和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 [3],则是生态价值论探讨的重要内容㊂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和儒家阐述的既相异又互补的生态价值论思想,为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医学理论奠基‘内经“所吸取,而后者兼而结合医学实践因素所总结出来的生态价值论思想,又延伸和发展了前者,直接规定了医学的目的和生态使命㊂‘周易㊃系辞上“曰: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㊂ 其指出包括无机物㊁有机物和人在内的万物,均是由乾坤㊁阴阳与天地所生,都是有生命力的,是为 生生之道 的系统阐发㊂庄子承接老子学说,认为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都在按照道的法则实现自己㊂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㊃秋水“),从万物所依据的价值本源的绝对意义上看,其价值相互平等,人和自然构成了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㊂孔子认同人和万物各有其价值,但更强调人还具有万物所缺乏的道德和智慧,认为人不仅能沟通天地,而且能把自身内在德行开发出来以协助万物潜能的充分实现㊂为此,孔子主张人必须 修身 而培养君子人格,以承担起宇宙进化中参天地㊁赞化育的创造者和管理者的使命㊂孟子循此而提出了按照自然生态节律来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道德规范: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㊂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㊂ (‘孟子㊃寡人之于国也“)‘内经“生态价值论思想表现在对先秦儒道生态价值论思想的全面吸取㊂‘灵枢㊃逆顺肥瘦“即曰: 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㊂ ‘素问㊃生气通天论“则云: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㊂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认同宇宙是自我进化的整体系统,天地万物和人类都是由 一气 化生,具有平等价值,这是对易道 齐同万物 生态价值论思想的直接承接㊂而‘素问㊃宝命全形论篇“所云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则是吸取了儒家主张的在 天地-有形万物-人类 的整体生态系统中人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的观点,以医学上的 养生 扩充了儒家 仁 礼 修身 的思想内涵㊂成书于战国的‘礼记“,是志在 经世致用 的孔门学子们合著的社会典章制度选集,‘月令“属于‘礼记“中的一章㊂古代农耕社会皆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以致国家的祭祀礼仪㊁政务法令也以其为核心而设置和实施㊂中原地区因季风气候形成的四季分明㊁月份气候差异显著的地域特点,更使道家率先领悟出了自然之 天 的存在及变化是以 时令 体现的㊂进而,师法道家的儒家主张,顺 天时 而施 人事 是合于 礼 的基本的 处世 准则㊂‘月令“即按照一年四季12个月的顺序,结合每个月的气候㊁物候的特点定制农事㊁政务㊁祭祀㊁法令,合于 时 者则倡导,不合者则禁止,由此构成 法于自然 而 顺时而为 的使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化社会行为规范㊂‘内经“所总结㊁倡导的 天人合一 的四季养生体系,固然是基于独特的医学实践总结,但是在写作体例上却显示了对月令体裁的仿照及变通,从中也映射出医学的目的和生态使命㊂以春季养生方法或称规范为例: 春三月,此为发陈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㊂夜卧早起,广步于庭㊂披发缓行,以使志生㊂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㊂此春气之生,养生之道也㊂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㊂ (‘素问㊃四气调神大论篇“)将‘月令“规制的生态社会规范和‘内经“倡导的个体养生行为规范相比,可以发现后者系师于前者但又有独特的延伸和拓展㊂首先, 月令 规定应按 春耕㊁夏耘㊁秋收㊁冬藏 的季㊁月之时序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国政事宜,而‘内经“则倡导按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的季㊁月之时序来安排个体的生活起居㊁日常行为,两者都是基于自然的时序来定制人的行为准则;‘月令“强调在万物萌生的 孟春之月 应 禁止伐木 不可称兵 ,‘内经“亦倡导为有利于春季养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从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的行为规范,亦系在遵从‘月令“ 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的宗旨㊂其次,‘内经“将儒道 顺时而为 的处世总则和医学实践相结合而总结出了较 月令 更细化的合乎自然生态节律㊁人体生物钟特点的四季养生方法和规范 生生之术 ,如 春三月 应 夜卧早起 的日常起居方式㊁ 披发缓行 的运动休闲方式㊁ 以使志生 的情绪调控方式等多方面的健康生活细节,将人的日常行为伦理规范与生态养生规范相合一㊂由此,以医学养生规范补益㊁丰富了儒学的 礼 之内容,彰显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之融合人文与科技为一体的特色㊂总之,‘内经“不仅承接易道 齐同万物 及儒家 爱人及物 的生态思想,肯定了人是生态系统中最有价值的的主体而自然亦有其独立价值,而且其总结并倡导的 天人合一的四季养生方法及行为准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 准个体生态行为规范 样的作用,于 上学下达 旁及拓展 中承接了易道的 生生之道 ,也呼应㊁拓展了儒家以 仁 为核心的 礼 之规范,使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㊂(三)‘内经“生态认识方法的形成㊁内容及特点现代生态认识论,是人类对以往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的全新认识方法㊂它既是论述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关系的理论,也是一种对人类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理论㊂现代生态方法论,则是运用生态整体性观点认识世界,揭示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思维㊂[2]中国古代由儒道共建的 天人合一 生态观,不仅蕴含被‘内经“所承接和发展的生态本体论思想及生态价值论思想,其所主导的 主客合一 的特色认识方法,如整体思维方法㊁系统思维方法等,也为后者吸取并结合医学实践总结而构建了生态病因模型及生态养生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态医学体系的认识论㊁方法论基础㊂整体思维,是从事物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㊁整体与层次㊁整体与结构㊁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㊂整体思维是一个历史㊁动态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科技水平㊁认识条件下有不同的特征和体现㊂[4]‘易经“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都纳入八卦系统,展示了整体思维的初步图式㊂‘易传“则推演出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的生化模式,并和空间方位㊁四时季节相联系,蕴含了更精致的有机整体思维模式㊂老子所说 混沌 和 朴 ,指原始未分化的整体,认为随着 混沌 和 朴 的分化,才出现世界万物,自然开始从无序走向有序㊂后来,八卦和混沌思维被太极和阴阳五行思维所代替,标志中国古代有机整体思维方法的正式完成㊂承接先贤的认识方法和成果,‘内经“对整体有机的宇宙运动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㊂‘素问㊃五常政大论“曰: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㊂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㊂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㊂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㊂ 它提出外围生态圈的 天之无形精气 对其包绕的 地之有形器物 有决定性的影响㊂进而,‘灵枢㊃四时论“称: 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㊂ ‘素问㊃至真要大论“则云: 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㊁寒㊁暑㊁湿㊁燥㊁火,以之化之变也㊂ 由是,着眼于寒(盛于冬季)㊁风(盛于春季)㊁暑㊁火(盛于夏季)㊁湿(盛于夏秋之交)㊁燥(盛于秋季)之季节气候因素致病作用的中医外感病因学说或称气象病因学说,亦即 天人合一 整体思维主导下的生态病因学模型,得以确立㊂[4]‘内经“不但反复论述了人和天体运行㊁气候变化㊁时间节律㊁地理环境等自然环境的整体联系,而且也指出了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易道的整体思维的基础上,蕴构了中国传统生态医学体系这一 生生之具 ㊂现代系统论的联系性原理显示,一个系统整体的属性㊁功能㊁行为的形成㊁维持和变化,虽然与其内部要素有一定联系,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系统所处的多种相互作用㊂中国传统系统思维所更关注的正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㊂ 与西方式的实体思维和实体逻辑相反,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以关系,即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中心的思想方法㊂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代表作‘易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一特点㊂ [5]易道的朴素系统思维,在战国后期和元气学说㊁阴阳学说㊁五行学说相融合,形成以气为本原,以一元之气生化出的阴㊁阳为两种基本动力,以水㊁火㊁木㊁金㊁土为五种基本物质及运化方式,随四季更变而生化万物的宇宙生化模式,蕴含了系统科学中的联系性原理㊁动态性原理㊁有序性原理㊁反馈调节原理㊂‘内经“承接易道的认识法则并结合医学实践因素而总结出了 验天言人 之系统思维方法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即说: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㊂ ‘素问㊃天元纪大论“则云: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㊂ 其都对先哲系统科学思想中的联系性㊁动态性㊁有序性㊁反馈调节等原理给予独特发挥㊂[4]在此基础上,‘内经“创立了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素问㊃脏气法时论“)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㊃四气调神大论“)等高度重视自然季节气候因素对人之健康㊁疾病的影响为特点的生态养生理论及系统调治方法㊂这些成就,都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传统系统思维方法,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内容作出了别样的丰富和拓展㊂㊀㊀二㊁研究‘内经“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由多层次内容相互交融㊁相互转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目前,文化学界对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阐发多是围绕儒㊁释㊁道展开,解析的是作为传统生态文化深层的 生生之道 ;而中医界对‘内经“的研究多限于纯医学式研究,探究的是作为生态文化表层的 生生之具 的具体效用㊂纵观世界文明史,倡导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㊃系辞下“)的中国,是唯一至今尚存的文明古国,放眼世界科技史,谨守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素问㊃脏气法时论“)的生态医学底蕴鲜明的中国传统医学,至今还在发挥着主流的现代西方医学不可取代的医疗保健作用, 它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 [1]㊂要阐明这两种 唯一 性的存在之间的关联显然离不开对从 生生之道 延伸到 生生之具 的中介环节 ‘内经“生态哲学思想的梳理和阐发㊂(一)有助于循从 道 到 具 的路径深化对传统生态医学原理的认识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统率下,人类以偏执的 理性 和 知识 理解和对待自然,形成了日趋严重㊁多层面危害的生态危机:无节制地开发和生产造成大气污染㊁气候变暖等宏观生存环境破坏,带来了健康与生存危机;致力维护人类健康的现代医学忽视微生物和人类共存于生物圈的必然性而对其采取过度杀灭的医疗方式,引起细菌和病毒不断变异,造成微生态环境破坏,使传染病防治陷入重重困境㊂一切验证了恩格斯曾经告诫的: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㊂ [6]119现代生态医学使人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大多数疾病都是人的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保护人类健康与生命,要对外部生存环境采取理解㊁改造㊁保护和顺从相统一的协调策略,也要对微生态环境采取同样的协调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杀灭细菌㊁病毒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内经“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相关性㊁统一性以及重视人体内部的整体性㊁平衡性的中国传统生态医学思想,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关注;中医治疗传染病和其他多种疾病之方法的有效性㊁特殊性以及所蕴含的生态医学原理,愈加被重视㊁研究和利用㊂目前,对‘内经“的生态医学内容,当代中医界更多地采取纯医学式的理论探讨㊁文献整理㊁实验研究㊁临床总结方式,而疏于对作为其生态医学思想深层底蕴的生态哲学思想即原创思维根基的全面探讨㊂当然,中医学和任何医学一样,其最直接的社会功能就是治病祛疾㊁维护健康,‘汉书㊃艺文志“中就已将医学及医经的属性㊁作用定义为 方技者,生生之具也 ㊂但显然,这样的 生生之具 ,又是来自对先秦儒道生态哲学中的 生生之道的承接和发挥㊂而在这种承接和发挥的过程中,中医学理论奠基著作‘内经“的生态哲学思想无疑构成了承前启后的 中间环节 或称 中介环节 ㊂所以,只有系统地开展对‘内经“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和阐发,循着 先秦儒道 生生之道 之源 ‘内经“生态哲学思想之中介环节 中国传统生态医学理论 生生之具 之流 的探索路径,才能突破纯医学的封闭式研究的瓶颈,更深刻地揭示中国传统生态医学体系的形成原理,发扬其助人类和谐地生存的健康保健作用㊂(二)有助于从 上学下达 的视角深化对传统儒道 天人合一 生态观的认识作为儒道生态思想核心并对‘内经“的生态哲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 天人合一 生态观,形成于对自然认识和变革的初级阶段即农业文明时期㊂有学者指出: 尽管农业文明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但这只是在一种落后的经济水平上的生态平衡,是和人类能动性发挥不足与对自然开发能力单薄相联系的生态平衡,因而不是人们应当赞美和追求的理想境界㊂ [7]显然,传统的 天人合一 观存在先天不足,其未经过必要的㊁充分的主客分化当然也就不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本体论㊁生态认识论㊂但另外,中外学者也日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 天人合一 生态观彰显的特殊理性精神及其后延价值㊂普里高津指出: 中国文明对人类㊁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㊂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㊂ [8]更有国内学者具体指出: 从历史的深度与厚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我们从天人合一价值观能发掘与可持续发展相契合的文化智慧㊂ [9]从生态本体论视域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一方面,人类社会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㊁相互作用㊁共同进化的整体;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有绝对依赖性,即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自然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㊂[6]167-168显然,传统 天人合一 生态观的 天 人 之辩,表达了类似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但经‘内经“细化后的 天人合一 生态观,更丰富了儒道传统生态思想中原有的整体之 天 与部分之 人 在时序上的相合和关联,使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更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㊂医学的基本社会职责,是服务于防病治病而益寿延年㊂但承接儒道生态思想而又发展之的‘内经“ 天人合一 生态观及其四季养生体系,其实际作用又远超医疗保健范围,有更大范围的服务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化功能㊂其一,‘内经“ 天人合一 生态观及其四季养生体系的产生,本身就是承袭先秦儒道生态哲学思想精华 生生之道 并结合医学实践的产物㊂董仲舒称: 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㊂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㊂ (‘春秋繁露㊃循天之道“)‘内经“ 天人合一 式的四季养生体系的创立,则是该文化思潮的医学化㊂其二,就‘内经“ 天人合一 观指导下形成的四季养生体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作用看,它和儒家编制的礼仪规范遥相呼应,为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发挥了 准个体生。
《黄帝内经》道家“无为”思想研究
《黄帝内经》道家“无为”思想研究1. 本文概述《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不仅深入探讨了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道家“无为”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独特的哲学视角。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道家“无为”思想,挖掘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医学智慧。
文章首先对《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阐述道家“无为”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特征,分析其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探讨《黄帝内经》中“无为”思想在养生、疾病预防、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揭示其对于中医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道家“无为”思想,为现代中医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深入研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2. 道家“无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道家“无为”这一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中,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老子在其书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主张顺应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道”,强调减少人为过度干预,崇尚自然而然的过程。
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事事,而是主张在认识并遵循宇宙生命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去除矫饰与强求,达到一种不破坏自然和谐状态的处世智慧和治国方略。
“无为”思想在《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理论巨著中亦得到了独特的体现与深化。
《黄帝内经》虽是一部医学典籍,但它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贯穿全书。
它将人体健康与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规律紧密联系起来,提倡通过调和阴阳、顺应四时变化来维护身体健康,而非强行改变生命过程,这正是“无为”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历史的演进,道家“无为”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试析《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哲思想
试析《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哲思想摘要:天人关系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模式的哲学思考也就成了中医思想构建的核心框架。
《黄帝内经》的“天人观”是由“气化自然”的天道宇宙观与“形具而神生”的朴素唯物主义人道观组成的,并且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的。
围绕《黄帝内经》“天人观”所展现出来理论非常丰富,包括了时空观、动静观、诊治观、养生观等多个方面,因而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思辨模式,进一步理解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可以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提供动力,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黄帝内经》,天人观,天人合一中文图书分类号:B21《内经》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举痛论篇》),可见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医思想永恒的主题。
在理论结构组成的方面,李孝纯先生较为完整地指出“《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由‘天人同构’‘天人同象’‘天人同气’‘天人相应’‘天人互泰’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本现了‘天人合一’观的空间结构、空间形象、物质基础、时间与空间的互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个层面的内容。
”[[1]]4在理论思维方面,王庆其先生指出“‘天人合一’是《内经》整体思维的基本特征”[[2]]970依照沈顺福先生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思辨模式,其在思想史上的理论形态多样,故而是理论框架或研究对象,而非拥有固定且实际内涵[[3]],对《内经》如“天人合一”是侧重以“天”合一,还是侧重以“人”合一的问题,据此提出一点浅见。
1 “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型《内经》的宇宙观和形神观正是在“万物一气”、“万物一体”、“人与天地相参”“人副天数”等思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内经》天人关系的模型大致有“天人同源”、“天人同理”、“天人相应”三种,即天与人同起源于“气”,天与人同遵循自然界“阴阳消杀”的普遍规律,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人是一个小“天”)。
在此意义上,不失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
《2024年《黄帝内经》因循思想探究》范文
《《黄帝内经》因循思想探究》篇一一、引言《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蕴含了深奥的哲学思想。
其中,因循思想是《黄帝内经》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的因循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因循思想的内涵因循思想是《黄帝内经》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因势利导。
在医学领域,因循思想主张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因循思想还强调医生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人体的生理机能,以调和阴阳、平衡五行为治疗原则,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效果。
三、因循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1. 阴阳五行理论:因循思想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有着广泛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而因循思想则要求医生根据病人的阴阳失衡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恢复阴阳平衡。
同时,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是因循思想的重要体现,医生需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机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五行的目的。
2. 诊断与治疗:因循思想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生需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四、因循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因循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因循思想强调个性化治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因循思想注重预防为主,通过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等手段,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
此外,因循思想还强调医生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人体的生理机能,使治疗过程更加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五、结论《黄帝内经》的因循思想是一种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因势利导的思维方法,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4年《黄帝内经》因循思想探究》范文
《《黄帝内经》因循思想探究》篇一一、引言《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了深厚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因循思想是《黄帝内经》重要的医学思想之一,它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的因循规律。
本文旨在探究《黄帝内经》中的因循思想,分析其内涵、特点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二、因循思想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因循思想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在《黄帝内经》中,因循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因循关系,即人体内部脏腑、气血、阴阳等要素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二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的因循规律,即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环境、人体内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需遵循因病施治、因时施治、因地施治等原则。
2. 特点因循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即从整体角度看待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是动态性,即人体内外环境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三是实践性,即因循思想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三、因循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1. 疾病诊断在《黄帝内经》中,因循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
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因素,结合自然环境、气候等因素,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因循思想在治疗方法上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以及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制定出因病施治、因时施治、因地施治等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方法还需遵循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等原则,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四、因循思想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1. 指导临床实践因循思想可以指导临床实践,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自然环境、人体内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医生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2. 促进健康养生因循思想不仅在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还可以促进健康养生。
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大成之作,也是现代中医理论的源头与基础。
在当时科学与技术手段比较匮乏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阐释生命现象和建构理论体系的需要,《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阴阳概念引入其理论体系,赋予浓厚的医学特色,建构了独具传统意象性特色的阴阳理论。
《内经》阴阳理论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是解说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学说的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探析阴阳理论的哲学本质和逻辑特征,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不仅可以为把握《内经》医学理论找到一把钥匙,而且对于系统理解中医理论的思维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内经》阴阳理论的基本内涵《易传》明确提出了阴阳的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
阴阳作为一种观念,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观察,而作为哲学范畴,则是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下》)的取象思维的思辨成果。
阴阳概念从一开始就被自然而然地引入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内经》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学说体系中,成为其建构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模式之一。
《内经》的成书不仅标志着阴阳学说医学化的完成,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内经》指出:何谓日醒?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灵枢病传》)一语道破阴阳问题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可以说,阴阳是《内经》最高的立论基础和思维法则。
(一)《内经》将阴阳之气看作人体生命的根本《内经》所论阴阳,其实就是人体阴阳二气的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的形成,是以阴阳与气范畴结合,形成元气阴阳学说为标志《内经》不仅承认并接受了古代哲学所谓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思想,认为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而且进一步强调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也在于阴阳二气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作用,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由此对人体之阴阳划分进行了具体描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调节方法。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万物相互联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天地自然的影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即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
例如,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也应该顺应春天的特点,保持活跃的状态,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其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调节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调和”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使阴阳保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黄帝内经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五行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表示一种促进作用,相克表示一种制约作用。
通过研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这种相生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
最后,黄帝内经强调“防病于未然”的重要性。
它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提出了“调养生息”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即在人体出现疾病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防止疾病的发展。
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的认识和理解
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的认识和理解【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的认识和理解】1. 介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的基础和根本,对于中医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药物应用等内容。
黄帝内经宏观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人对人体与生命的理解,不仅为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功学说等。
它认为人体与宇宙是相互联系的,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规律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五行相互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这一哲学思想体系为中医学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3.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如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其中,以气血学说为例,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健康与气血畅通密切相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在经络中流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中医界广为传颂。
4. 黄帝内经的诊疗方法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诊疗方法,如四诊法、脉象诊断、舌诊等。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来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
黄帝内经强调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疾病的产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部位或器官,而是整体的失衡。
黄帝内经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注重综合分析和整体思维,使中医的诊疗方法独具特色。
5. 黄帝内经的药物应用黄帝内经介绍了大量的草药,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功效、用法和用量。
黄帝内经认为草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草药的使用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的药物理论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黄帝内经》思维方法论
《黄帝内经》思维方法论《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涉及到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还包括了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法论。
这些思维方法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黄帝内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了整体观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对待疾病时,不能仅仅关注病变的器官或组织,而是要将其放在整体系统的框架中来思考和分析。
这种整体观念的思维方法论在临床上对于发现疾病的本质和病因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黄帝内经》注重辨证思维。
辨证思维是《黄帝内经》思维方法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强调疾病的多因素性,认为疾病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在分析疾病时,需要准确地掌握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辨证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找到疾病的本质和病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再次,《黄帝内经》强调预防为主。
它认为人体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平衡被破坏之前就应该采取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黄帝内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适等,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这种预防为主的思维方法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此外,《黄帝内经》强调个体化治疗。
它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思维方法论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黄帝内经》提倡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
它认为治疗应该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需要注重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
这种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思维方法论具有整体观念、辨证思维、预防为主、个体化治疗和循序渐进的特点。
这些思维方法论在古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保持和恢复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哲学
黄帝内经中的哲学
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哲学思想:
1.人与自然的统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同时人体也具有适应和调节自然环境的能力。
这种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阴阳平衡: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阴阳平衡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候、饮食等。
这种思想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整体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人体也与自然界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自然界的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作用。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黄帝内经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体自身是有机整体的观点,《黄帝内经》从藏象理论、五脏学说、经络学说及五
脏六腑的表里关系等方面确立了人体自身是有机整体的观点,人体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改变,全身改变亦可引起局部病变,故临床辨证要遵从统一整体观念。
《黄帝内经》的系统哲学思想探析
有生 机 的人体 , 也 会 因 为天 的异 常 运 动而 通 过 气 受
是 整体 系统 , 人 又 是 自然 整 体 系 统 中 的整 体 系 统 。 “ 系统 理论 的核 心 是整 体 与局 部 的关 系 问题 ” , 人 和 自然 之 间 的关 系通过 系统 之 间行 为 和功能 的相 似 性 建立 起来 。在对 这种 关 系 坚定 的基 础 上 , 《 内经 》 所 建立 起 的认识 模 式 就 是 系 统 哲 学 的认 识 模 式 , 这 个模 式 又是 系 统 哲 学 本 体 论 的核 心 ,“ 系 统 哲 学 本 体论 的核 心 是 ‘ 双 透 视 的 ’自 然—— 认 知 ( 或 心
到影 响 。 ‘ 气 ”实质 上 就 是 运 动 , 同时 又 是 联 系 , 甚
至它 还可 以变 为人 体 。但 是形 体不 是 气 , 形 体 只 是 具有 气 的特征 。那 么气 到底 是什 么?气 实 际上就 是
系 统 是 一个 不 能进 行 物 理 分 割 的整 体 , 它 由其
作者简介 : 王永哲 ( 1 9 7 6 一) , 男, 讲师, 哲 学硕士。研究方 向: 自然 哲 学 。
了的空 间 , 但 是这 被 移 入 的空 间 又是 几 何 外 形很 不 确定 的有形 实体 。 《 内经 》 的人体 系统 , 是《 内经》自然 系统 中 的一
个子系统 , 因为《 内经》 的作者对其行为和功能的充
分 重视 , 从而 使得 它 的物 质 实体 的空 间 不 同 于 其表
论《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
论《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先秦传统医学经典,誉为"中国医学古典"之称,它可以载
入完整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蕴汇。
黄帝内经涉及的不仅仅是传统中医经典,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其包含的医学哲学思想也承载着众多的精髓。
黄帝内经把谨慎审慎放在治病的首位,强调以自然、谨慎进行治疗,并非以赶
去不良兆头,而是让身体返回自然刚力,实现了自然调整、药物和食物相结合,从内部维持自身的平衡状态。
内经充分发挥了"以气纲正"的作用,即注重把握人体内部"气"的变化,调节多
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争取健康的状态。
它还强调要具体分析疾病的病变过程,强调"不攻自身",更注重对不同病症的特有病变,找出相应的药物保护机制,即"全身化病"。
黄帝内经还提出"药分三宜"的治疗方法,这就是疗效、副作用和毒副三种作用
相互制衡,以达到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的设计理念。
此外,内经提到,治疗时要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等,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病症进行恰当的调理,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饱含传统的理论精髓,还有独特的综合观点。
它既坚持"以气纲正"的原则,又注重传统的经验,力求"不攻自身",强调科学的原则,努力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传统中医研究的基石,从中汲取
更多开拓乃至创新的思路,促进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哲学智慧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哲学智慧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的经典之作,拥有丰富的哲学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对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阴阳哲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哲学的思想。
阴阳哲学是一种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观念。
按照这一观念,阴阳代表了宇宙中的两种相对而非绝对的力量和状态。
阴是相对隐藏、内收、负极、阻止和冷静的一面,而阳则是表现、外放、正极、推动和热情的一面。
在中医中应用阴阳哲学的观念,可以帮助医生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如何与宇宙的阴阳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二、五行学说黄帝内经还包含了五行学说,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五行学说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自然元素和生命现象。
这种理论不仅用于解释人体内部的器官功能,还可以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整体观念黄帝内经强调了整体观念,即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相互依赖的系统。
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受到身体其他部分的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通过调整整个系统来恢复平衡和健康,而不仅仅是解决特定的症状。
这种整体观念也反映了中医对于宇宙和人体之间深刻联系的认知。
四、平衡与和谐黄帝内经中,平衡与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差异是由于身体内部的平衡失调所导致的。
为了维持健康,人们需要追求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通过药物、针灸和调整饮食等多种手段来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内外环境的和谐。
五、个体化治疗黄帝内经中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每个人的身体和生活环境都不相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中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个性化的诊断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满足每个人的独特需求。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在中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第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开篇就开始讲,说人要能长寿,健康就要顺应自然天道,顺应自然的规律。
具体的规律,体现在四季阴阳的变化。
你要适应失去的变化,去生活,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世纪的规律,体现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们想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跟自然同步。
第二,身心合一
内勤强调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宝石,形神合一,这样才不至于内身杂病。
大多数的内伤病都来源于饮食不节,情志过度。
喜怒哀乐,任何一种超过了范围,就会引起人体生病。
第三,治病讲究体察虚实
不认识,黄帝内经中的竖纹还是林淑金在治病调理的过程当中都非常强调虚实,虚就是指正气不足时是指邪气过多。
必须时也是调理人从偏到平和中正的一种状态。
具体操作是不虚泻实。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的根本思想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的根本思想《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对于中医的根本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提取出中医的根本思想,并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整体观念《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它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即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互关联。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密切相关。
二、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阴阳的概念,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强调调节阴阳平衡,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调整人体的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五行学说《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与五行有关,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四、气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气的重要性,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强调调节气的运行,通过调整气的流动来治疗疾病。
五、辨证论治《黄帝内经》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预防为主《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预防为主的观念,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七、个体化治疗《黄帝内经》中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观念,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根本思想包括整体观念、阴阳平衡、五行学说、气的重要性、辨证论治、预防为主、个体化治疗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的根本思想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感悟中医——哲学体系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揭示了人不生病的秘密。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这一哲学体系的影响,将其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缩影,与整个宇宙息息相关。
人体内部存在着各种气血、精神等元素,而这些元素与外界环境中的气候、地理、季节等因素相互作用。
当这种相互关系达到平衡时,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通过调节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来维持健康成为重要手段。
同时,“阴阳五行”也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阴阳代表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等。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而五行则代表了自然界万物所包含的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相对应,通过调整五脏之间的关系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那么,如何保持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平衡呢?黄帝内经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养生不仅包括饮食起居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调节心态和情绪。
中医认为,情绪过度波动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忧虑和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饮食方面,中医注重“药食同源”的理念。
许多食物具有药物的功效,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例如,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有助于消化系统健康;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等。
总结而言,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基础。
通过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观念,中医强调了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合理饮食以及适当调节环境等都是人不生病的秘密所在。
这种综合性的养生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长期有效地保持健康的指导方针。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医的智慧,注重身心平衡,从而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并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以专业医生意见为准。
《黄帝内经》核心理念的思考
《黄帝内经》核心理念的思考王庆其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从“天人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
“天人相参(应)”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并作为临床疾病防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
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所谓核心理念是指具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
核心理念是学术的灵魂。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是中医学现存文献中最早的经典,它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学术成就,是一部“治病的法书”,养生的宝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
笔者认为,学习研究《内经》不仅仅是背诵几条经文,或者领会经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握其核心理念,它是《内经》学术的灵魂,对于铸练中医特色的思维方式,指导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那么,《内经》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笔者提出一得之见,以求正于高明。
“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观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先哲把“天人一体”作为哲学的指导思想。
《内经》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素问·举痛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并以当时医学实践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
《旧唐书·孙思邈传》也说:“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即研究“天”要联系“人”,研究“人”必然要联系“天”。
《黄帝内经》中独特的象思维
《 黄帝内经》是 中国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医学论著 ,其 中凝 结着 众多中国古代 名 医的医学思 想 ,也是 中 国古 代哲学 思想成 果在医学方面的重要体现 。《 黄帝 内经》 受到 中国古代思想 中取 象思维的影响 ,将其运 用于 中医理论 体系 的构建 过程 中,对 中 医思维方法的形成有着极大 的影 响。 象 思 维 的 内涵 及 其 分 类 就思维 内涵而言 ,象思维所把握 的是动态整体 , 取象思维是 指人通过观察事物及 现象 获得直接 经验 ,并 在这些 直接经 验 的 基础 上 ,运用具体 的形象及象形性 的符号 进行 表述 ,通过象 征、
的作 用 。 观物取象是指人 通过对 事物 和现象 的观察 ,认识 事物 的形 象 ,把握 事物 的动态变化 现象 ,从 而建构相 应 的意 象及模 型 的
通过对 宇宙天 地万物 的认识 ,据象类 推于 人体所 建立 的,如 天 地有四时 ,推 知人有 四经 ;有十 二月 ,推知人 有 十二从 ;有 十 建 构 中 的运 用 ; 据象类推是指人 在据象 类 比的基础上 ,随着 自身 对事 物和 二经水 ,推知人有十二经络等等。《 黄帝 内经》通过取象思 维的 现象认识水平 的提高 ,从 而形成 推理演 绎 的思 维方式 。据象类 运用 ,建立了独 有 的经 络理论 ,但这 种取象 思维 与严谨 的逻辑 推不但 强调 不同事物 和现象之 间的相似 性 ,还注重 对事 物和现 思维模式不同 ,因此 ,为经络理论蒙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 三 、取象思维在 《 黄 帝内经》 病理理论中的应用 象的归类和推演 。如 《 素问 ・ 五运行大论》说 :“ 形精 之动 ,犹 《 黄帝 内经》 将取象思维应 用到病理理论 的建构中 。如 《 素 根本之与枝叶也 ,仰 观其象 ,虽远可知也。 ” 这就包含 了推理演 问 ・ 离合真邪论》 以气候变化对 江河湖水 的影 响类推 六淫邪气 绎在思维方式中的运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l 临床思维的分析 , 面分析和讨 论 了误诊 与误治 的原 因和 全
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 的结 果。在物质世 界里 阴阳双方 的关 系首先表 现为相互 排斥 、 彼此 对立 , 同时又相 互制 约 、 相 辅相 成。由于有 阴阳的相互 排斥 与对立 , 使得 生命 不断 的 才
发展与变化; 又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辅相成, 才使得生命 处于对立斗争的动态平衡之 中。正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一
的观点 。认为人之 所 以形 成 , 首先是 由于有“ 这种 物质 的 精” 存在 , 没有先天之“ 这一物 质作基础 , 如果 精” 就不会 有人 的生 命的开始 , 所以 , 生 , 人始 先成精 , 成 而脑髓 生 ,夫精 者 。 精 “ 身
之本也。在这里《 ” 内经》 就强调指出“ 是与生俱来的。 精” 是物 质的东西。 气” 其“ 指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
神” 等基本概念 的 阐述 , 中 医学理论 奠定 了基 础 , 有朴 素 为 具 唯物主义 的色彩 。《 黄帝 内经》 张“ 主 精气神 ”, 物质第一 性 有
二、黄帝内经》 《 的医学理论以哲学思维为特色
医学 一般性问题 的研究与 探索 ,内经》 医学哲 学的层 《 从 面上提出预防与保健 的重要课 题。预防观念 是现代医学思想 体系中精华的一部分 ,内经》 《 认为 , 医学对疾 病的干预应该 在 “ 未病”“ 、未乱” 之先, 而不是在“ 病已成”“ 、乱已成” 之后 , 在这 里说明了预防的重要性;内经》 《 提出的养生保健的~般方法、 般特点和境界层次 , 已成为人类 医学文化 的宝贵财 富 , 提 它 倡的保健方法如“ 精神 内守”“ 四时而适寒 暑” 。 、顺 等 同样说 明 了保健的重要性 。《 内经》 从多元病因和个体差异的角度揭示 疾病产生原因的问题 , 在多元病 因方面 ,内经》 《 阐述了导致疾 病因素不仅仅 有外 源性 的 , 还有 内源性 的 ; 不仅有 生物性 的 , 还有社会性和心理性的;内经》 《 对个体差异研究涉及个体的 解剖差异、 体质差异 、 个体耐药性 差异 、 理差异 、 心 社会生 活方 式差异等诸 多方 面, 是世 界医学 史 中研 究个 体差异一 般规律 最早的文献之一。《 内经》 对疾病的早期诊治和误诊误治也进
质 以及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 者是后者 的物质基 础, 前 后者 为
前者的功能表现。其“ 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灵枢 神” 《 本神篇》 “ 日:两精相搏谓之神” 即是说阴阳两精相合产生新 的生命现 象叫做 神 ,神” “ 寄舍 于何处 呢?《 灵枢 ・ 客篇》 : 雅 说
・
“ 心者 , 精神 之所舍也 。 《 ” 内经》 理论 把“ ” 心 区分 为两个 方面 。 从形 的方 面看 , 心是物质 的东 西 , 五脏之一 , 是 是产 生精神 、 心 理活动的场所 ; 从神 的方面看 , 又是精 神 的东 西 , 由物 质 心 是 的心所产生 的, 、 、 精 气 神三者 是人体 生命 活 动的 根本 。就 三
哲学 问题 , 它是 中华 大地 医学 哲学 源头 的一 座丰 碑。在此 我
的治疗过程中, 审其 阴阳, 要“ 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 阴病治
阳。同时阴 阳双方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 的状态 , ” 而是处 于“ 阳消 阴长” 阴消阳长” 或“ 互为消长 的运 动变化之 中。并且 , 在一定
们将进一步探讨其哲学思维特色。
者的关系而言 ,内经》 《 把精和气看成是人的一切生理和精神 活动的本源, 认为人体形成后 , 呼吸空气、 摄取食物 , 才能维持 生命 , 并产 生精神 活动 。这 种 看法 , 精 神 和物 质 的关 系 来 就 说, 它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 《 黄帝内经》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内经》 认为。 世
维普资讯
第 2 o卷 第 3期 2O O 6年 5月
株
洲
工
学
院
学
报
V 1 0N . o2 l. 朝晖
( 湖南师范大学 附属湘东医院。 湖南 长沙 420) 120
摘 要: 《 黄帝内经》 是我国古代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同时它也是 当 之无愧的“ 医学哲学之宗”在中国医学史 , 上最早地研究了医学哲学问题, 此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 : 《 黄帝内经》 哲学思维; ; 唯物辩证法
中图分 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612 6o 一 O6 0 ' 8 21( o ) O6 — 2 1 0 o 3
作为医学经典的《 内经》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不仅为 , 中医学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也对哲学的发展 作出了杰出贡献。《 内经》 在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地研究了医学
一
、
《 黄帝内经》 的医学理论是以哲学思想为基础
《 黄帝内经》 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内经》 精气 《 对“
的条件下相互渗透 , 相互转 化。“ 中有 阳”“ 阴 ,阳中有 阴”“ , 重 阴必阳”“ ,重阳必阴” 。这就是《 内经》 中对阴阳相互渗透、 相 互转化的最好说明。同时阴阳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 而是 相对的 , 在这里 《 内经》 阐述的 中医学理论 具有哲学 思维 特 所 色, 包含丰富 的辨证法思想 。
界是物质的 , 物质世界又是在阴 阳二气作用 推动下 发展的 , 世
入了深入的研究。《 内经》 指出, 疾病的发展是由皮毛一肌肤
一
六腑一 五脏这样一个 由表及里 , 由轻及重 不断发展 的过程 ,
从医学的角度早期诊治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 尤其是对 于一些急性病更是如此。《 内经》 医学哲学思想的一个亮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