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实验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

【导言】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物质,它们互相作用,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是我们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以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为基础,深入探讨环境中的物质。

【正文】一、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中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

它们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才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

二、空气空气是我们呼吸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它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

我们常常说“呼吸是生命之源”,正是因为大量的氧气,才使我们的身体得以正常运作。

除此之外,空气中还存在很多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这些气体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水水是另一个我们无法离开的基本物质。

水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等。

不同的水体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比如,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淡水中则以氧化还原电位、硬度等物理参数作为指标。

了解水的性质,对我们生活和环境保护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土壤土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质,它不仅包含了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还有各种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和它们的代谢物。

土壤的性质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土壤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五、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一种被人们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物质。

它们包括各种垃圾、废弃物等。

这些废弃物会不断积累,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学会分类垃圾,将可回收的废品进行回收利用,将有害废物投放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

【结论】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铁锈还是铁吗》教案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铁锈还是铁吗》教案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铁锈还是铁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铁的性质和特点。

2.学习铁的化学反应变化、实验方法及应用。

3.掌握铁锈形成的条件和防止铁锈形成的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1. 铁的性质和特点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常温下呈固态,外观为银色。

铁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延展性和高冲击韧性的特点。

铁还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质,在制造电器、机械、汽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 铁的化学反应变化铁的化学符号为Fe,与氧气发生反应会生成氧化铁(Fe2O3)。

这种氧化铁就是我们常说的铁锈。

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 Fe +3 O2 → 2 Fe2O33. 铁的实验方法实验1:制备氧化铁用锅炉或火炉将铁零件加热,待铁零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后,铁表面会形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铁,证明铁已发生了氧化反应。

实验2:制备氧化铁水溶液将一小块铁片或铁粉放入一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氧化铁与水的混合液,并加热加速反应,使铁片或铁粉全部被氧化,带有红色的氧化铁溶液形成。

4. 铁的应用铁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建筑、道路、桥梁、机械、汽车、电器等方面。

三、教学步骤1. 铁的性质和特点1.根据教材对铁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讲解。

2.观察图片,了解铁的外观和应用场景。

2. 铁的化学反应变化1.根据教材对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进行讲解。

2.展示铁锈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了解铁锈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给学生展示铁锈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铁锈的外观和与铁不同的特点。

3. 铁的实验方法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制备氧化铁水溶液。

2.对制备氧化铁水溶液的实验方法进行讲解。

3.学生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4.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的氧化铁的特点。

4. 铁的应用1.让学生了解铁的应用方面,包括建筑、道路、桥梁、机械、汽车、电器等。

2.让学生讨论每个应用场景下铁的特点和适用性。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教案,帮助孩子们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应该能够:1.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2.认识物质的本质和性质;3.认识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2.化学物质的本质和性质;3.物质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步骤1.以世界环境日为切入点,介绍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以世界环境日为切入点,为孩子们介绍环境问题。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辅助资料,让孩子们了解地球的温度上升、气候变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孩子们可以自己想想这些问题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2.认识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在环境问题的了解之后,我们将开始研究物质的本质和性质。

我们会了解物质的概念和性质,如物质的形状、质量、颜色等。

我们会介绍化学物质,如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并教孩子们如何区分它们。

3.物质的相互转化我们将介绍物质的相互转化。

事实上,物质的相互转化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将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基本原理。

我们还会通过实验和模拟操作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

2.通过图片、视频、模拟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

3.以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个人学习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资源来支持教学:1.教科书和教师手册。

2.幻灯片和视频资料,以增强视觉效果。

3.实验箱和化学品,以让孩子们进行实验操作。

4.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和网站,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以“工具与技术”为主题,包括“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斜面”、“不简单的杠杆”、“改变运输的车轮”、“灵活巧妙的剪刀”、“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信息的交流传播”7个课时。

通过系列课程学习,使学生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

在模拟实验中体验斜面的用处,说说生活中使用斜面的案例。

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杠杆设计成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要根据实际应用要求。

知道滚动摩擦的意义,车轮发明对人类交通运输发展的意义。

体会剪刀的发明,知道它利用了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体会人类古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发明史,了解其是怎样印制图文的。

感受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发展史,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本单元作业设计要求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能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人类做很多事情,提高工作效率;知道斜面的概念,知道斜面可以省力,能用实验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理解杠杆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知道杠杆分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车轮是一种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知道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剪刀是一种具有斜面和杠杆特征的工具;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知道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能借助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完成独轮车简易模型的制作。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1.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背景。

2.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

4.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4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5.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基础性作业填空:使用工具时,防止手被()或()。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量燃烧》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量燃烧》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量燃烧》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能发出热。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热”和“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教学用具】温度计、毛衣、两只瓶子、热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手冷时,谁有简单的办法让手热起来?(两只手搓一搓、烘热水袋……)二、让我们热起来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烤火、在太阳下、运动、多穿衣服……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板书:方法热的原因烤火-------------火在太阳下---------太阳运动-------------食物的能量(谁能证明运动后热起来是食物的能量提供的?多运动就饿得快。

)多穿衣服--------- ?衣服能生热吗?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合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2)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产生了怀疑?(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内同学讨论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5.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6.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小组讨论。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主要内容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我们完成一项活动所使用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工具,工具一般能够使我们省力或方便。

2.我们在活动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技术。

3.生活中的常用工具(1)通信工具:手机、电话、电脑等。

(2)测量工具:温度计、刻度尺、秒表等。

(3)机械工具:螺丝刀、钳子、扳手、羊角锤等。

(4)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

4.不同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

第2课《斜面》1.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斜坡了。

他们利用斜坡将巨石从低处推到高处,这样可以省力。

斜坡就是一种斜面,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可以省力。

2.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不需要人为施加力。

3.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4.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刀、斧等;你还能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盘山公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

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1.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

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或者将植物粗壮的根撬出来。

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2.杠杆上三个重要的位置(1)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2)支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

(3)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3.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撬动一块大石块时,支点距离阻力点越近,距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

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1.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

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2.轮轴可以省力,而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轮轴越省力。

3.生活中常见的水龙头、扳手、滑轮、螺丝刀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

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1.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

2.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包括三个课时: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原理,污水处理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观察法:观察水的循环实验,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实验法: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4.讨论法: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的循环实验器材,污水处理模型。

2.学具:实验记录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是如何循环的。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观察水循环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小学科学六年级分组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六年级分组实验记录

实验一: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目的: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器材:水,锅,火,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将100毫升水倒入锅中。

2.把锅放在火上煮沸。

3.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结果: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

实验二:测量空气的温度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空气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温度计放在室内。

2.等待几分钟,直到温度计上的指针停止晃动。

3.读取温度计上的温度。

实验结果:室内空气的温度为25摄氏度。

实验三:观察酸碱溶液的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酸碱溶液的反应。

实验器材:盐酸,氢氧化钠,纸巾。

实验步骤:
1.取一些盐酸倒入一个杯子中。

2.取一些氢氧化钠倒入另一个杯子中。

3.用纸巾蘸取一些盐酸,然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实验结果: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实验四:测量电池的电压
实验目的:测量电池的电压。

实验器材:电池,电压表。

实验步骤:
1.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到电压表的正负端。

2.读取电压表上显示的电压。

实验结果:电池的电压为1.5伏特。

实验五:观察光的折射
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笔。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倒入一些水。

2.用笔在水中做一根直线标记。

3.观察标记在水里的形状。

实验结果:标记在水中会发生明显的偏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单元整理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单元整理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单元整理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工具与技术》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工具和技术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周围的工具和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基本原理。

2.工具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工具和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2.演示法:展示工具和技术的使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工具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实物或模型。

3.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4.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工具和技术,思考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举例,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兴趣。

呈现(10分钟)利用PPT或教学视频,展示各种工具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工具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工具和技术的使用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安全。

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工具和技术,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4课,让学生认识月球在天空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公转,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个有趣的天文现象。

教材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不仅仅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还在于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来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都是因为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

“日食和月食”一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课《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在这之前:知识点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本节知识结构如下:操作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天体运动模拟实验的操作基础和思维方式及相应的宇宙空间联想能力,另外前3课“浅尝辄止”的学习和探究已经让学生对太阳系、宇宙更多知识和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本节课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成长的生发点。

本节学习: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所以要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太阳被什么东西遮了”,再根据被遮的形状产生猜测“可能是被月亮或地球遮了”,再根据假设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模拟实验——宇宙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运动到特定的位置产生什么样的现象,眼睛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大很容易判读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本课重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自行获取证据来进行解释。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1、电和磁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1、电和磁

(磁针偏转与电流强弱有关)
探究3
二、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 产生磁性吗?
1、照样子绕一个线圈
2、固定线圈
线圈怎么放,指 南针偏转的角度 最大?
线圈立着放,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拓展
电池用完后我们一般 认为它里面没有电了, 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 了呢?
你有办法进行检测吗
奥斯特
奥斯特发现通电 导线会让磁针发生偏 转现象以后,他又连 续进行了三个月的研 究,终于弄明白了电 会产生磁。这为人类 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 电能打开了大门。






通过实验探究,你知道了什么?
•电流能产生磁性。 •电流越大,磁力越 大。
电和磁 判 断
1、丹麦奥斯特实验中发现电与磁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 √ 2、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场。( √ ) 3、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就断开时间不能长。( √ ) 4、只有磁铁、铁一类的物质才能使磁针发生偏转。( √ )
5、我们可以利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来检测电池是否用完。( √ )
6、通过一根导线和用这根导线做成线圈,它们产生的磁性大小是一样的。( × )
电和磁
1、奥斯特实验说明了( A
A、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
)。
B、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C、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
2、指南针静止后,指针指示方向是( B )。 A 、指向西北 B、指向南北 C 、指向东西
3、( C )能产生磁性。
A、玻璃 B、铜 C、电流 4、下列方法中不能增加电流大小的是( B )。
A、增加电池节数
B、铜
C、短路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 浩瀚宇宙 3星座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 浩瀚宇宙 3星座
第三单元 浩瀚宇宙
3.星座
由于恒星之间相对位置基本不变, 一年四季又有规律地围绕着北极 星转动,所以北极星经常被用来 辨认方向。
人类很早就发现在天空北部有一颗星,离北天极很近,差 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所 以人们常靠它来辨别方向,这就是北极星。
但在真实的夜空中,北极星并不是一颗特别亮的星,如何 才能准确找到北极星呢?
大熊 北
地轴 辨别方向
小熊
天鹅座
天鹅座是夏季可以看到的著名 星座之一。它的主星排列得很像一 个大“十”字,长长的一竖就像天 鹅长长的脖子,一横就像天鹅展开 的双翼。
天琴座
天琴座是夏季星空中著名的星 座之一,是由七颗星星组成的,其 中最亮的一颗星就是织女星。人们 把这七颗星想象成古希腊乐师弹奏 时使用的竖琴。
仙后座
仙后座在秋天的夜晚特别闪耀, 其中的五颗星构成一个明显的英文 大写字母“W”的形状,这是识别 仙后座最主要的标志。
北极星
仙后座
自古以来,不同文明的人们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 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星座”不同的文 明划分星座的方法不同。
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
二、计划组织 准备制作星座知识小报
夜空中还有哪些著名的星座?如何找到它们?星座还有哪些作用? 做一份星座知识小报,向同学们介绍星座的有趣知识。制作小报前,我们需 之称的猎户星座,他右手挥着棍棒, 左手执着兽皮,是一位雄壮威武的 猎人。有三颗亮星排成一条直线, 间距基本相等,亮度也差不多,合 称为“猎户的腰带”。
四、表达交流
将我们设计制作的星座小报展示出来, 举办一个星座知识交流会,向同学们介绍自 己对星座的新认识。
5 5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 2 铁锈还是铁吗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 2 铁锈还是铁吗
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
2.铁锈还是铁吗
铁锈还是铁吗?
怎样验证铁锈是不是铁呢?
妙妙:比较它们的颜 色、光泽、硬度……
探探:引……
奇奇:铁锈能否导 电……
小贴士 要鉴别两种物体是不是同一种物质,既 需要比较它们的外在特征,如颜色、光 泽、结构等,也需要比较它们的内在属 性,如导电性、导热性、能否被磁铁吸 引等。
生锈的危害
钢铁桥梁的承重能力随之减弱。
钢铁机器无法运转。
钢铁管道会发生泄漏。 铁锈会随时脱落,如果不采取措施,剩下 的铁会继续生锈,直到全部变成铁锈。
铁和铁锈对比研究实验记录表
颜色 光泽 韧性 吸水性 空隙 导电性 能否被磁铁吸引
铁 灰白色 金属光泽
坚韧 不吸水
紧密 导电 能
铁锈 红棕色 无金属光泽
易碎 吸水 疏松 不导电 不能
1.铁是一种有光泽的灰白色金属,坚硬而有韧性, 不易断裂,能导电,能够被磁铁吸引。 2.铁锈是红棕色的混合物,铁锈片比较松脆,容易 碎成粉末。铁锈不能导电,也不能被磁铁吸引。 3.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3 不简单的杠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3 不简单的杠杆
效果 改变了力的作用方向
随堂训练
模拟测试: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
测试并画图记录。 尝试不同的方法,你 可以发现更多杠杆的 秘密。
和同学一起对测 试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分析之后,再做一次 测试。
尝试改变支 点的位置。
三、研讨
1. 模拟测试中,我们是否能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指定地点?杠杆在撬 动中有什么作用? 2. 测试过程中,你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
四、拓展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明了 不同的杠杆。杠杆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 有的像撬棍那样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像打捞 网那样扩展了力的作用范围,有的像锄头那样改变 了力的作用方向……。在许多现代复杂机器上,你 依然能够发现杠杆的运用。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3.不简单的杠杆
一、聚焦
很久以前,人类就学会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兽骨、 植物纤维等来制造工具。人们知道,单纯依靠自己肌肉产生的力量 是有限的,制造一些工具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杠杆就是这样的一 类工具。你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能说说它的作用吗?
二、探索
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或者将植物粗 壮的根撬出来。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铁钉生锈了
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长期)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明确研究的问题
1.铁生锈可能跟水有关;
2.铁生锈可能跟空气有关;
3.铁生锈可能跟水和空气都有关。
2.组装实验装置
1.将第一个瓶子中灌满白开水,放进钉子后加盖,用蜡烛油将瓶口的缝隙封严;
2.将第二个瓶子的内壁尽量烘干,放进钉子后迅速加盖并密封;
3.将第三个瓶子内灌进少量的白开水,放进钉子后有一部分在水面外,不封口,使其与外面的空气接触;
4.将上述装置放到同一个地方,留待观察。
3.观察记录发生的变化(一周后)
一周后进行观察记录,并作出适当分析:
1.对于铁钉来说,前两个装置的同样条件有哪些?不同条件有哪些?在这两个装置中铁钉生锈了吗?
2.对于铁钉来说,第三个装置的条件有了哪些变化?铁钉生锈了吗?
4.实总结
填写实验记录表,作出正确分析。
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 浩瀚宇宙 1 月球、地球和太阳 优质课件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 浩瀚宇宙 1 月球、地球和太阳 优质课件
第三单元 浩瀚宇宙
1.月球、地球和太阳
一、猜想假设 观察日食的发生过程,对日食的成因作出假设。 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30万倍,地球的体积约为月球的49倍。
太阳被一个圆形的物体挡住了。
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谁可能挡住 太阳呢?
这个物体应该是一个圆球。 看大小可能是月球。
二、事实证据 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
日食的分类
根据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程度,日食可以分为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三种类型。
日全食
日环食
日偏食
五、迁移应用
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状况? 我们能用模拟实验来解释吗?
太阳
地球
月球
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如果三者大约处在一条直 线上,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月球、地球和太阳在一条直 线上,月球自东向西围绕地 球转动,能出现日食,但太 阳的东边先出现亏损
月球、地球和太阳在一条直 线上,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 球转动,能出现日食,且太 阳的西边先出现亏损
实验结论: 1.只有月球、地球和太阳 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才会出 现日食。
2.月球距离地球太远时, 不会出现日全食现象。
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差不多呢?
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比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近得多。
四、总结
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转动,于是地球就 带着月球一起围绕太阳自西向东(从背向 太阳的位置观察)转动。当月球运动到太 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三者大约处在一条 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这时就会发 生日食。
实验器材:太阳图片、月球模型 实验步骤:①将太阳图片贴在黑板上。 ②面向太阳,右手拿月球模型用不同的方法围绕地 球公转,用一只眼睛观察是否出现日食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这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现象,了解地球的运动。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运动模型等教具。

2.PPT课件。

3.实验材料:如陀螺、直尺等。

4.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通过地球仪和PPT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地球运动实验,如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取核桃仁实验材料:⽊棍、砖块、铁锤实验过程:1.⽊备若⽊个核桃仁,不⽊任何⽊具,尝试⽊不同⽊法取出核桃仁。

2.借助⽊些⽊具,⽊棍、砖块、铁锤等尝试取出核桃仁。

3.尝试⽊核桃夹取出核桃仁。

4.⽊短语评价你对1、2、3步骤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实验结论:工具可以更方便完成实验名称:模拟古⽊搬运物体实验过程:实验材料:木板、测力计、斜面实验过程:1 .⽊塑料槽将物体从⽊处滑倒低处。

2.⽊⽊板搭⽊个斜⽊,模拟从低处搬运⽊块到⽊处。

3.⽊测⽊计沿斜⽊缓缓拖动,测量⽊的⽊⽊。

4.⽊测⽊计直接提升物体,测量⽊的⽊⽊。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名称:利⽊⽊板撬和移动重物实验材料:木板、大小不同的石头、纸条实验过程:1.⽊⽊块⽊⽊块和⽊板将⽊块⽊⽊块从A处撬到B处。

2.⽊板在撬动中有什么作⽊?实验结论:杠杆可以省力,用较轻的物体撬动较重的物体。

实验名称:⽊平板和⽊推⽊拉物体实验材料:纸杯、小车实验过程:1.取两个⽊次性杯,装满⽊分别放置在平板和⽊推⽊。

2.在地⽊上画出⽊个曲线为运输路线(从A到B点)3 .⽊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实验结论:使用手推车比使用平板省力实验名称:模拟外科⽊术实验过程:实验材料:剪刀、网线1.先⽊剪⽊剪开⽊线的塑料外⽊,然后剪断其中两根导线。

2.要求外⽊开⽊不能太⽊,只剪断两根导线。

3.你认为剪⽊有什么作⽊?它的什么结构使它具备这样的作⽊?实验结论:剪刀可以剪断物体,可以完成很精细的任务。

实验名称:模拟活字印刷实验过程:实验材料:字模、滚筒、墨水、白纸1.检字: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

2.刷墨: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

3.拓印:铺上⽊纸,拉平纸张,⽊拓印棉均匀压印。

4.晾制:缓缓将⽊纸掀起,放在向阳通⽊处晾⽊。

实验名称:⽊不同信息传播⽊式制作独轮⽊实验材料:独轮⽊模型、制作文字说明、视频1.两组同学分别⽊⽊字和视频两种⽊式,在规定的时间內,单独按照制作要求完成模型的制作。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化石做证据》这一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化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

但是,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化石,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意识到保护化石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化石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将化石证据与生物进化联系起来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小组合作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化石,分析化石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探讨化石分布的规律。

3.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与生物进化联系起来,总结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4.应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生物进化案例,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分享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的是图()
1820 年,丹麦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 。

在学习了《电磁铁》后,小明迷上了电磁铁,回家后就寻找材料继续进行研究。

1.他知道电磁铁由和组成。

通电后产生;电流断开, 。

通电后的电磁铁也是能量转换器,能把能转化为能。

2.(1)右图是他研究电磁铁南北极时的实验装置图, 请你帮他在图中括号内标出..电磁铁的南北极。

(2)要改变图中电磁铁南北极方向,可以采用的 方法是 或。

3.他又做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他拿来线圈缠绕圈数分别为50圈和
100圈的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先后将它们接入电路中进行实验: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用一定的方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重复多次实验,记录如下:
(1)实验中,小明是根据来判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

(2)分析实验数据:
比较①②③或④⑤⑥,可以发现:相同时,越大 电磁铁磁力越大。

从的比较中(填实验顺序的编号),发现电流大小相同时,线圈缠绕的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

A B C
下列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图,是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请仔细阅读题目并结合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说明:甲、乙、丙三个实验中所用的电池、导线、铁芯都相同)
甲乙丙
(1)他们先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的圈数的关系,你认为他们应选择图中的哪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此实验能得出:在线圈中相同时,线圈的圈数绕得越多,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强。

(2)小明同学拿着一枚小磁针靠近甲装置铁芯下端,结果发现小磁针的S极被排斥,则可推测甲装置中铁芯的上端是极。

要改变甲图中电磁铁南北极方向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他们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中电流强度的关系,得到下面的实验数据。

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

不改变的因素是: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 __________ 。

分析实验中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出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