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 地壳物质循环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考地理总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巧学易记
地壳“厚薄”歌 大陆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误区警示
岩石圈≠地壳
(1)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 (2)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巧学易记
数字法记忆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两种地震波,即纵波和横波。 二: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三:三大内部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三大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图说考点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 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 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 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典例1】► (2010·山东文综,5~6)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 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解析 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 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C+D+E是地 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 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上部 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 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 速度都明显加快。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 形 成 的 先 后 次 序 : 构 成 尖 顶 山 的 玄 武 岩 、 构 成 平 顶 山 的 玄 武 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 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 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 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 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 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形成沙滩等
性)
滨海地区
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 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 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主要是__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__。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有哪些?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 __生__物__
使岩石发生_崩__解___、 _破__碎___;为其他外力作用 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
侵蚀 水、_冰__川___、 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
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 发时期。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1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与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常发生崩解或裂开,形成很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建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裂开。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凹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悬崖等(3)搬运作用:为积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积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积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积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积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积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袒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与生物作用下,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肯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其次节1、做快的状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6:2.10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6:2.10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由经纬度可知,K 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 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 的北侧。 答案:C
5.(2014·海南高考·节选)某年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 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
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 地表,使岩层发生大
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2)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
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
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
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1.(2013·广东高考)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

压碰撞
消亡边界
图示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
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
“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
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
板块相互挤压碰 洋板块相互挤

压碰撞
对地球面 形成裂谷或海 形成高峻山脉和 海沟、岛弧、

高三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三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青藏高原、台湾海峡)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大西洋)
全球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使地表高低起伏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使地表趋于平缓
共同作用
褶皱:是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 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一段时间后,由于差别侵蚀,背斜部位反而低于向斜部位,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
3.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形成了所谓的地形倒置。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特点
常考图形
D
A
D
10.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D正确;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岩,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故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答案选择D。
点睛:岩浆岩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可按沉积物质分为母岩风化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正变质岩和负变质岩。

高中地理 高三一轮复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中地理 高三一轮复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盆地和 海陆变迁等地貌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 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 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6
2、岩浆活动只有在喷出地表是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如:火山喷发形成火山、火山岛和熔岩高原等, 例: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群岛、冰岛、东非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岩石成因类 型:玄武岩)
口)、冲积平原(中 沙 漠 边 缘 的 黄 土
下游)
分布地区: 滨海地带 地貌形态: 形 成 沙 滩 等
3、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7
二、外力作用 (一)、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二)、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三)、外力作用及地貌 在地势高处,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在地势低洼处,外力作用以沉积为主 1、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等使地表岩石破坏,形成碎屑物质残留在地表的作 用。它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景观:岩石表面龟裂、球形或棒形岩石、碎屑残留物等
洼 地 、 风 蚀 柱 、 布和喀斯特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
和高纬度地区 地貌形态: 形成冰斗、角峰、
“U” 型 谷 、 冰 蚀平原、冰蚀洼 地等。
分布地区: 滨海地带
地貌形态: 形成海蚀柱、海
蚀崖、海蚀穴、 海蚀平台等海蚀 地貌。
14
3、堆积作用及地貌 (1)概念: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外力搬运过程中,如果外
如:青藏高原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出现、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 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一一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一一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一不均匀案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

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

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

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4第四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4第四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根据岩石特点:岩浆岩中,花岗岩致密坚硬,玄武岩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或含有化石以及非金属矿产。
3.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课时质量评价(十七)
一、选择题
岩层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证据。如果两组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称为地层不连续。读某山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页岩颗粒小于砾岩),完成1~2题。
1.该地一定经历了()
A.一次断层活动B.多次地壳升降
C.海侵海退现象D.明显变质作用
2.从页岩到砾岩的物质积累期,自然环境变迁情况最可能是()
如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第二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基本原理 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目录索引
强基础必备知识
基础落实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热能 。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表现 地壳运动
形式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
压力、张力
岩石圈破裂,岩浆沿 岩石受_温__度__、__压__力_
定义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 的 变位 或 变形 ,也
岩层运 生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动方向
项目 对地形 的影响
举例
水平运动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
垂直运动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 原等地貌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 斯湾海岸的变迁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岩浆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 活动 或喷出地表
信息:F1~F4断层位置与油 层相通
解读:石油沿
断层
流动造成散失
第一讲 塑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基本概念 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岩石圈物质循环、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
网络自建 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提素养关键能力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核心归纳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 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

高三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三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三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地表形态的塑造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

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协助。

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升了做题的效率。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很多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很多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高三地理复习必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高三地理复习必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________
固结成岩)
生成物质
原物质
地质作用
岩浆岩、沉积岩 ________作用(温度、
(3)变质岩 和 已 生 成 的 变 压力)
质岩
(4)岩浆
各类岩石
________作用
答案:一、1.放射性元素衰变 2.断裂带 褶皱山系 海陆变迁 喷出地表 二、1.太阳辐射能 2.1生物 崩解和破碎 2冰川 地表岩石 风化产物 侵蚀 3流水 风化或侵蚀 堆积地貌
颗粒大、比重大 洲、恒河平原等)

的先沉积,颗粒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
风力
小、比重小的后 地区(例:塔克拉玛

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
沉积
沉 积 ( 具 有 明 显 干沙漠里的沙丘、黄

的黄土堆积
的分选性)
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堆积
滨海地带
[例 1] (2011·山东)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观示 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用 蚀 溶 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 岩)分布地区(例:桂
蚀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 林山水、路南石林、
表水易渗漏
瑶琳仙境)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山 和 高 纬 度 地
冰川
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 区(例:挪威峡
侵蚀
侵蚀
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湾、中欧—东欧
方法点拨 如何根据地层判断地壳变动过程 (1)地层性质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颗粒粗细、成分和颜色等,可以 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 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 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高三地理复习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三地理复习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下列两幅是比例尺相同的同一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地 质图,读图判断该地区属于 A背斜成山 B背斜成谷 C向斜成山 D向斜成谷
读下图,回答12-13题
3、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中所示方案中, 构造稳定、地基稳定结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上图四种地基构造不是由水平挤压运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5、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河流的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 D.岩石受张力作用 图1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 6.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 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例2.向下钻探至①②③层时,探测到地下水、石油 和天然气,则①②③层分别是?(05全国文综)
① ② ③
练一练
1.某城市要修建一条东西向地铁,下图是该城市的 地质剖面图,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请你对以下问 题进行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意见: (1)甲和乙两处分别属于哪种褶皱形态? (2)该褶皱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褶皱构造上 覆盖的岩层是如何形成的?
1、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2.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地貌均为地壳运动形成 B.乙处为背斜成谷 C.丙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 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关系
水平 运动
垂直 运动
水平挤压隆起, 水 平 形成巨大的褶皱 运动和垂 山系;水平断裂, 直运动相 形成裂谷或海洋。 伴发生, 主要以水 平运动为 地表高低 主,垂直 起伏和海 运动为辅。 陆变迁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_矿__物__组成的体积 较大的__固__态__矿__物__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__岩__浆__岩__ 、 __沉__积__岩___和 __变__质__岩___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成因
岩 浆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 岩石
•解析 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 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第(2)题,由乙图可 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 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 (1)B (2)A
• 2.(2011·山东文综,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岩石
常见岩石 花岗岩(最常见)
玄武岩和流纹 岩、安山岩
沉积岩 变质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 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 过漫长的岁月,沉积、 _固__结__为岩石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 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 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的岩石
砾岩、砂岩、页 岩、石灰岩
•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__断__裂__带__和巨大的 _褶_皱__山__脉__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_海__陆_变__迁__ 岩浆只有_喷__出__地_表__才能直接影响地 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深 度 思 考]
•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 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 主,垂直运动为辅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知识点小结,欢迎阅读!知识点概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和表面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知识点总结一、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成矿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1.内力: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使地表高低不平(1)岩浆作用:岩浆的生成、迁移和凝结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称(2)变质作用: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使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3)地壳运动:由于地壳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从而使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改变状态的过程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a、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或弯挠曲变形又称造山运动,通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b.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构成地壳的地层垂直于地表移动,造成地层的大规模隆起或凹陷陷,又称为造陆运动,常常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海陆变迁等从全球地壳运动的角度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使地球表面变得平坦(1)风化作用:由于温度、水、生物等影响,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过程可以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过程风蚀;水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3)搬运作用:风化和侵蚀产物在风、水和冰川的作用下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4)沉积作用(堆积作用):运输的材料由于外力或障碍物的削弱而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风力堆积;流水堆积3.从整个地质时期来看,内力在地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二、地壳物质循环:构成地壳及其形成的三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简化版: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3.对地表的影响: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一)地壳运动1.在内力作用下,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水平运动①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②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④实例: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2)垂直运动①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②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③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化④实例:华山、泰山、台湾海峡3.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二)岩浆活动1.形式①岩浆喷出(火山喷发),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②岩浆侵入(三)变质作用1.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外力作用1.物质:风、流水、冰川、生物等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4.对地表的影响: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一)风化作用1.定义: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砾2.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二)侵蚀作用1.定义: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2.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面形成侵蚀地貌3.表现形式:风力侵蚀(风蚀城堡、风蚀蘑菇)、流水侵蚀、冰川侵蚀(U型谷、角峰、冰斗、洼地)、海浪侵蚀(三)搬运作用1.表现形式:风力搬运、流水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2.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四)堆积作用1.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2.表现形式:风力堆积(新月形沙丘,缓坡为迎风坡)、流水堆积(三角洲、冲击平原、沙洲、冲积扇、沙滩)、冰川堆积、海浪堆积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 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 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基本形式:
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上升岩块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具体实例
下降岩块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具体实例
判断依据 类型 地垒
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以下问题:
(1)褶皱基本单位是 ,由褶皱形成的山系 有 、 。 (2)图中A、B、C、D四处,属于向斜的是 , 判断理由是 ;属于背斜的 是 ,判断理由是 ;属于地 垒的是 ,由地垒形成的山地,如我国 、 、 ;属于地堑的是 ,由地堑形成 的低地,如 、 、 。
(3)图中所示的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 的 运动造成的。 (4)图中C处的地形为 ,形成的原 是 ; 的地形为 ,形成的原因 是
外力作用可以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
借题发挥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 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
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高纬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 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 沙滩等地貌。
2、下列两幅是比例尺相同的同一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地 质图,读图判断该地区属于 A背斜成山 B背斜成谷 C向斜成山 D向斜成谷
读下图,回答12-13题
3、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中所示方案中, 构造稳定、地基稳定结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上图四种地基构造不是由水平挤压运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5、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河流的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 D.岩石受张力作用 图1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 6.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 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咸固上具 有一定的联系。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 类型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8.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
第五讲
地壳物质循环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地质作用
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 表形态、组成物质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 地质作用。 按照力量的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 作用。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 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2.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 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下面是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的示意图,图中字母 表示的外力作用中,表示三角洲成因的是
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4、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5、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6、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 ) A、40<H<41 B、40<H<50 C、50<H<60 D、60<H<61
例2.向下钻探至①②③层时,探测到地下水、石油 和天然气,则①②③层分别是?(05全国文综)
① ② ③
练一练
1.某城市要修建一条东西向地铁,下图是该城市的 地质剖面图,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请你对以下问 题进行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意见: (1)甲和乙两处分别属于哪种褶皱形态? (2)该褶皱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褶皱构造上 覆盖的岩层是如何形成的?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
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
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
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 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 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
* 火山的结构
火山口
火山锥
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 积而成的锥形体。
(1).图中A处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属于______ 。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B处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属于______ 。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
地球上两大地震火山带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褶皱山
小结:背斜与向斜
褶曲 岩层 名称 形态 背 向上 斜 拱起 向 斜 岩层新老 关系 中心老 两翼新 中心新 两翼老 地形 实际意义
内力作用—山岭 外力作用—谷地
有良好的储 油构造 容易储存 地下水
向下 弯曲
内力作用—谷地 外力作用—山岭
1、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2.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地貌均为地壳运动形成 B.乙处为背斜成谷 C.丙处为地垒成山 D.丁处为地堑成谷
二、断层的形成和断块山
流水的化学
侵蚀作用




作 用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台 湾 野 柳 风

女 王 头 区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冲积扇
流水堆积地貌
海浪的堆积形成的沙滩
新月型沙丘——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堆积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形态
地形
典型例子
我国的东岳泰山、西 岳华山、江西庐山 我国的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地堑
岩体相对上升 山岭或 高地 岩体相对下降 谷地或 低地
判断断层的依据: 一是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岩层 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D处 。
断块山Biblioteka 代表:华山 庐山 泰山
汾河谷地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 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 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3、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13、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 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形成这些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风力堆积 , D 冰川侵蚀 ,E 流水侵蚀 ,F 风化和风蚀 。 (2)从能量来源看,可知上述作用都属于 外力作用 , 它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总趋势是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3)A、E图是 流水侵蚀 地貌,E图景观在我国分布最 广泛的是 高原,成因主要是 ; B图是最典型的 地貌, 如我国的 ;C、F图是 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D图为 地貌,
阿尔卑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
东 非 大 裂 谷
张裂形成断裂带
东 非 大 裂 谷
红海、大西洋
垂直运动的地表形态:
华山
表二: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 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关系
水平 运动
垂直 运动
水平挤压隆起, 水 平 形成巨大的褶皱 运动和垂 山系;水平断裂, 直运动相 形成裂谷或海洋。 伴发生, 主要以水 平运动为 地表高低 主,垂直 起伏和海 运动为辅。 陆变迁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 得 高低不平 。
庐山
泰山
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
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 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粒。
花岗岩风化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瀑

水流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沟壑纵横的 黄土高原表 面形态
——流水侵 蚀作用造成
9、图中岩层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可能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③④①⑤ D、②③①④⑤ 10、图中发生的内力作用可能的是 A、固结成岩 B、岩浆活动 C、重熔再生 D、变质作用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 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 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11.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12.人们挖掘“鱼鳞坑”应用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比较褶皱与断层
构造 受力 名称 情况 岩层变化 地表形态 主要区别 图解
波状弯曲 高大的 岩层连续完 褶皱 挤压力 变形 褶皱山脉 整 挤压力 破裂并沿 岩层失去了 断层 或 破裂面有 块状山地 连续完整性 拉张力 明显位移
三、火山爆发
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 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