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值 Z值 FO值
F值与F0值
二、F值与F0值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在检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
因此,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F与F0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1.D值研究表明微生物受高温杀灭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即:式中N。
为原始微生物数,N t为t时残存的微生物数,k 为死亡速度常数。
lg N t对t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令斜率的负倒数为D值,即:由式6-3可知,当lg N t- lg N0=1时D=t,即D的物理意义为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即使之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时间。
D值是微生物的耐热参数,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D值,如表6-4所示。
表6-4 不同灭菌方法不同微生物的D值灭菌方法微生物种类温度/ C 介质或样品D值/min蒸气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105 5%葡萄糖水溶液87.8蒸气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121 5%葡萄糖水溶液 2.4蒸气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121 注射用水 3.0蒸气灭菌 产芽胞梭状芽孢杆菌105 5%葡萄糖水溶液 1.3干热灭菌 枯草芽胞杆菌 135 纸 16.6 红外线灭菌 枯草芽胞杆菌160玻璃板18秒2.Z 值随温度升高,微生物死亡速度加速,即k 增加,因而D 值下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00~138︒C )lg D 与温度T 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由于此斜率为负值,为避免引入负数,令:故Z 值为降低一个lgD 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
如Z =10︒C ,则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1/10,而灭菌效果保持不变需要升高的的温度为10︒C 。
表6-5是一些药物溶液的Z 值。
式6-4也可表示为:设Z =10︒C ,T 1=110︒C ,T 2=121︒C ,则D 2=0.079D 1。
D值、Z值、F值
D值、Z值、F值,你有没有点傻傻分不清楚呢?食品企业在产品杀菌环节的杀菌工艺制定上确定都会参考许多因素,其中D值、Z值和F值三个概念确定都是会被用做参考的。
光看着三个值的字面定义,许多伴侣会觉得似乎都是相像的,有点傻傻分不清晰。
D值:指在肯定的境况和肯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min)。
所以D值是一个时间概念,D值的单位是min。
举个简洁的例子:某种微生物的悬液活菌属为105CFU/mL,在70℃的水浴中,活菌数降到104CFU/mL所需时间是5min,则该种菌在70℃是的D值即为5min,一般记作D70=5min。
D值可以用来评价微生物的耐热性,某种微生物耐热性越强,其D值越大,通俗理解为在该种环境下微生物死得越慢。
我们应当清晰,D值针对的是某种微生物来确定的,不同种微生物的D值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认为D值是微生物的一共性质,是可以测定的,但与测定时选用的菌液的浓度无关。
当参考D值制定杀菌工艺的时候,必需选定目标菌,目标菌的选取也可以依据D值来确定,在不考虑热力灭菌对产品口感、质地等方面的影响的状况下,一把回旋曲D值最大的微生物作为杀菌工艺的目标微生物。
同时D值还跟菌群所处的环境有关,这些在设计杀菌工艺方案时都应考虑进去。
Z值:是指在热力致死时间曲线中,缩短90%的加热时间,所需要提高的温度值。
Z值概念可能会比D值比较难理解一点,Z值是一个温度概念,因此其单位为℃。
弄明白Z值之前首先要明白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叫TDT曲线。
TDT值是指在某一恒定温度下将食品中某种微生物活菌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时间,而热力致死曲线就是以TDT值和温度为坐标绘制的曲线。
与D值相像,Z值也是针对某一种微生物的,也可以看做是某种微生物的性质。
Z值和D值是有肯定关系的,提高1Z值的处理温度,D值是原来的1/10。
例如某种细菌的Z值是15℃,D75=10min,那么提高1Z值之后的D值即D90=1min,也就是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提高1Z值的杀菌温度的同时,将杀菌时间削减至原来的1/10,对这种微生物的杀菌效果是没有变化的;反过来说,降低1Z值的杀菌温度,那就要将杀菌时间增加10倍才能得到等效的杀菌效果。
F0值介绍和计算方法
第五节F值与F0值介绍二、F值与F0值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在检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
因此,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F与F0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1.D值研究表明微生物受高温杀灭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即:式中N。
为原始微生物数,N t为t时残存的微生物数,k 为死亡速度常数。
lg N t对t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令斜率的负倒数为D值,即:由式6-3可知,当lg N t- lg N0=1时 D=t,即D的物理意义为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即使之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时间。
D值是微生物的耐热参数,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D值,如表6-4所示。
表6-4 不同灭菌方法不同微生物的D值灭菌方法 微生物种类 温度/ C 介质或样品 D值/min蒸气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105 5%葡萄糖水溶液 87.8菌121 5%葡萄糖水溶液 2.4蒸气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蒸气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121 注射用水 3.0菌105 5%葡萄糖水溶液 1.3蒸气灭菌 产芽胞梭状芽孢杆菌干热灭菌 枯草芽胞杆菌 135 纸 16.6 枯草芽胞杆菌 160 玻璃板 18秒 红外线灭菌2.Z值随温度升高,微生物死亡速度加速,即k增加,因而D值下降,在一定温度由于此斜率为负值,为避免引入负数,令:故Z值为降低一个lgD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
如Z=10︒C,则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1/10,而灭菌效果保持不变需要升高的的温度为10︒C。
表6-5是一些药物溶液的Z值。
式6-4也可表示为:设Z=10︒C,T1=110︒C,T2=121︒C,则D2=0.079D1。
即110︒C 1 min与121︒C 0.079 min的灭菌效果相当。
F值与F0值
F值与F0值1.F值F值为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min为单位。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
F值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式中,Δt为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min,T为每个时间间隔Δt所测得被灭菌物温度,T0为参比温度。
2.F0值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 分钟的效果。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该菌在121℃时,Z值为10℃。
则:显然,即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
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min)。
F0目前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该菌在1 21℃时,Z值为10℃。
则:FO=△t∑10(T-121)/10当产品以121℃湿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内部通常由于包装材料性能及其他因素(容器的大小、形状、热穿透系数:灭菌产品溶液的粘度、容器的填充量;容器在灭菌器中的排布和数量)而使升温速度各异。
由于F0值随着产品温度(T)变化而呈指数的变化,故温度即使存在很小的差别(0.1-1.0℃),都将对F0值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要求测定灭菌物品内的实际温度,并对灭菌工艺和灭菌器进行验证,还要求对灭菌器进行空载和满载热分布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示剂挑战试验。
采用F0值检测验证灭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灭菌效果,还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根据F0=D121×(1ogN0-logNl),若NO越大,即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量越多,则灭菌时间越长,故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并进行适当的监控;其次,计算F0值时应适当考虑增加安全因素,一般增加50%,如规定F0值为8,则实际操作应控制F0值为12较好。
F值与F0值
F值与F0值1.F值F值为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min为单位。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
F值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式中,Δt为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min,T为每个时间间隔Δt所测得被灭菌物温度,T0为参比温度。
2.F0值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 分钟的效果。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该菌在121℃时,Z值为10℃。
则:显然,即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
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min)。
F0目前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该菌在1 21℃时,Z值为10℃。
则:FO=△t∑10(T-121)/10当产品以121℃湿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内部通常由于包装材料性能及其他因素(容器的大小、形状、热穿透系数:灭菌产品溶液的粘度、容器的填充量;容器在灭菌器中的排布和数量)而使升温速度各异。
由于F0值随着产品温度(T)变化而呈指数的变化,故温度即使存在很小的差别(0.1-1.0℃),都将对F0值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要求测定灭菌物品内的实际温度,并对灭菌工艺和灭菌器进行验证,还要求对灭菌器进行空载和满载热分布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示剂挑战试验。
采用F0值检测验证灭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灭菌效果,还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根据F0=D121×(1ogN0-logNl),若NO越大,即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量越多,则灭菌时间越长,故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并进行适当的监控;其次,计算F0值时应适当考虑增加安全因素,一般增加50%,如规定F0值为8,则实际操作应控制F0值为12较好。
D值与F0值
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作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10.3-2009)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在局限性。
在检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
因此,人们对认识到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F(或F0)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一)微生物致死间曲线与D值人们对微生物死亡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
为原始微生物数,Nt为残存的微生物t时残存的微生物。
残存数的对数时间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K/2.303,K为速度常数,单位为时间。
为了方便起见,引用D,并定义D为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99%所需时间。
因此,D也可定义为降低微生物一个十位数()或一个对数值(如log100降低到log10)所需的时间。
D值因微生物的种类、环境、灭菌温度不同而各异(表1)。
(二)Z值一旦在不同温度下对特定的微生物的在特定介质或环境中求得D值后,就可用logD值对温度作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logD与T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logD2-logD1/T2-T1。
由于此斜率为负值,为避免引入负数,而提出Z值的概念,Z=T-T1/logD2-logD1,故定义Z值为降低一个logD值需的温度数,如单位为度,也可以认为Z值是降低微生物数90%所需要的温度数。
表2是一些药物溶液的Z值表1不同灭菌法不同微生物的D值表2不同溶液以嗜热脂肪芽孢村菌测定Z值(三)F值与Fo值1. F值的数学表达或可表示如下:F=DT×(log100-log10-6)(1-1)△t是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0或更小,T是每个△t测量被灭菌的温度,To是参比温度。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按此表达式,F为在一定温度(T),给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参比温度(To)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equivalent time)以分为单位。
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的定义
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的定义d值:d值是微生物死亡速率常数,用于描述热处理条件下微生物的死亡速率。
它是在特定时间内,使微生物数量减少1个数量所需的热处理时间。
具体来说,d值是在某一固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减少到初始数量的1/e(e为自然对数的底)所需的时间。
d值越小,对微生物的致死效果越高。
z值:z值是温度对热处理条件下微生物生死的敏感性指标。
它表示在温度变化1度时,相应的d值变化的温度范围。
具体来说,z值是当微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死亡速率增加到原来的10倍时,所需的温度变化范围。
z值越高,微生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越低,即对热处理条件的适应性越强。
f值:f值是以时间和温度为基础的度量,用于衡量微生物死亡的综合效果。
它是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降低到初始数量的1/e所需的时间。
f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微生物的死亡效果,从而确定最佳的热处理参数。
通过计算f值,可以评估杀灭微生物所需的最小时间和温度组合。
热力学致死曲线:热力学致死曲线是指在热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死亡速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它通过测量微生物存活数量的变化,揭示了温度对微生物致死的影响。
一般来说,热力学致死曲线是一个呈指数下降的曲线,表明微生物的死亡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热力学致死曲线可以用来预测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微生物死亡的情况,为食品工业中的杀菌过程提供依据。
总结起来,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是用于描述热处理条件下微生物死亡速率和温度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
它们对于食品工业中的杀菌过程设计和控制非常关键,能够帮助确定适宜的时间和温度参数,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杀菌的F值、D值、Z值PDF.pdf
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min )。
例如110℃热处理某细菌,其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为 5 min,则该细菌在110℃的耐热性可用D110℃=5 min表示,D值是细菌死亡率的倒数,D越大死亡速度越慢,该菌的耐热性越强,并且D不受原始细菌总数的影响。
但是受到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或芽孢悬置液的性质影响,所以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才不变,并不代表全部杀菌时间。
D值的计算:D=t/(㏒a-㏒b) t为热处理时间a为细菌原菌数b为经t热处理时间后的菌数Z——热力杀菌时对象菌的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的斜率(min),也即对温度变化时热力致死时间相应变化或致死速率的估量,Z是加热温度的变化值,为热力致死时间或致死率(D)按照1/10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
Z越大,因温度上升而取得的杀菌效果就越小例如:Z=10.0℃的试验菌在121℃中加热5分钟全部死亡,可用F10121=5分钟表示,如Z=10℃,杀菌温度为121℃通常可直接用F值表示,其它值时应标出。
低酸性食品按Z=10℃肉毒杆菌计算;酸性食品在低于100℃杀菌时可按Z=8℃计算。
F——在基准温度中杀死一定数量对象菌所需要热处理的时间(min),即该菌的杀菌值。
低酸性食品的基准温度国外常用121.1℃或2500F。
通常在F值右侧上下角分别注有Z值和它所依据的温度,而F10121通常可用F0表示。
F值可用来比较Z值相同的细菌的耐热性。
F与D的关系:F=nD,n是不固定的,随工厂条件、食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程度变化,一般用6D杀死嗜热性芽孢杆菌,用12D杀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来确保食品安全。
F的计算公式法公式法最初由Ball提出,后来经美国制罐公司热工学研究组简化后,用来计算简单型和转折型传热曲线上杀菌时间和F值,简化虽会引起一些误差但无明显影响。
d值、z值和f值的名词解释
d值、z值和f值的名词解释
d值、z值和f值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
下面是它们的详细解释:
1. d值,d值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群体或条件之间差异的效应量度量。
它通常用于比较两个群体的均值差异,表示两个群体均值之间的标准差差异相对于总体标准差的大小。
d值越大,表示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越大。
常见的计算d值的方法有Cohen's d和Hedges' g。
2. z值,z值是一种标准化的分数,用于衡量一个观测值与其所在总体均值之间的差异。
它表示一个原始分数与总体均值之间的标准差差异相对于总体标准差的大小。
通过将原始分数减去总体均值,再除以总体标准差,可以将其转化为z值。
z值常用于标准正态分布的计算和比较。
3. f值,f值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群体方差是否相等的统计量。
它是方差比的比值,通过将较大的方差除以较小的方差得到。
在统计分析中,f值常用于方差分析(ANOVA)等方法中,用于检验不同群体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概念在不同的统计方法和领域中可能略有不同的定义和用法。
因此,在具体的统计分析中,需要根据所使用的方法和背景进行准确的解释和应用。
杀菌的F值、D值、Z值
D 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90 %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min )。
例如110°C热处理某细菌,其数群中90% 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为 5 min,则该细菌在110C的耐热性可用D110C=5 min 表示,D 值是细菌死亡率的倒数,D 越大死亡速度越慢,该菌的耐热性越强,并且 D 不受原始细菌总数的影响。
但是受到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或芽孢悬置液的性质影响,所以 D 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才不变,并不代表全部杀菌时间。
D值的计算:D=t/(炯a-炯b) t为热处理时间a为细菌原菌数b为经t热处理时间后的菌数Z——热力杀菌时对象菌的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的斜率(min),也即对温度变化时热力致死时间相应变化或致死速率的估量,Z 是加热温度的变化值,为热力致死时间或致死率(D)按照1/10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
Z越大,因温度上升而取得的杀菌效果就越小例如:Z=10.0C的试验菌在121C中加热5分钟全部死亡,可用F10121=5分钟表示,如Z=10C,杀菌温度为121C通常可直接用F值表示,其它值时应标出。
低酸性食品按Z=10C肉毒杆菌计算;酸性食品在低于100C 杀菌时可按Z=8C计算。
F――在基准温度中杀死一定数量对象菌所需要热处理的时间(min),即该菌的杀菌值。
低酸性食品的基准温度国外常用121.1C或250°F。
通常在F值右侧上下角分别注有Z值和它所依据的温度,而F10121通常可用F0表示。
F值可用来比较Z 值相同的细菌的耐热性。
F 与D 的关系:F=nD,n 是不固定的,随工厂条件、食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程度变化,一般用6D 杀死嗜热性芽孢杆菌,用12D 杀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来确保食品安全。
F 的计算公式法公式法最初由Ball 提出,后来经美国制罐公司热工学研究组简化后,用来计算简单型和转折型传热曲线上杀菌时间和 F 值,简化虽会引起一些误差但无明显影响。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1.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3. 药品:一般是指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4.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 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
6.调剂:根据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注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
7. D值:微生物减少90%所需的时间。
( 在一定灭菌温度下)Z值:降低一个lgD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F值: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Fo值: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 Z值10℃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也可认为是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8. 串料: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糖分、树脂、树胶、粘液质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9. 串油: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油脂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或将油脂类中药研成糊状再与其他药物粗粉混合粉碎成所需粒度。
10. 蒸罐: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用适当方法蒸制过的动物类或其他中药陆续掺入,经干燥,再粉碎成所需粒度。
11. 休止角:粉体堆积层自由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2. 打底套色法:所谓“打底”系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物先放入研钵中(在混合之前应先用其他量多的药粉饱和研钵内表面)作为基础;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轻研混匀即是“套色”。
13. 等量递增法: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不易混合均匀时采用此法。
其方法是: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组分,同时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混匀,如此倍量增加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为止。
药剂学重点名解和简答
名词解释剂型(dosage form):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非处方药(OTC):是指不需要凭借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易是柜台上可以买到的药品。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处方:是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物调制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包括法定处方和医师处方等。
制剂:是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品。
药品:是指在临床上用于患者的最终产品,主要以剂型的形式上市。
液体制剂:是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状制剂。
潜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芳香水剂:是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酊剂:是指药物用规定质量分数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糖浆剂: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无菌制剂:指采用无菌操作方法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或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灭菌制剂:指采用某种方法杀灭或出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或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热压灭菌法:指利用高压饱和水蒸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D值: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灭菌时间。
Z值:降低一个I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将灭菌时间减少到1/10时所需要升高的温度。
Fo值:在一定灭菌温度下,Z值为10摄氏度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摄氏度,Z值为10摄氏度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热原:注射后能引起人体发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
等张溶液: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
输液:由静脉滴注输人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
缓释片或控释片: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片剂。
分散片:遇水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
名词解释
1、 中药药剂学: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得配制理论、 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得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与诊断疾病得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3、 药品:一般就是指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得成品。 4、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得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 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得处方,将药物
1 万级得洁净室:不能灭菌制剂、滴眼液。 10 万级得控制区:片剂、胶囊、丸剂、口服液。 防腐剂:苯甲酸与苯甲酸钠(pH=4 防腐作用较好,,用量 0、1%--0、25%); 对羟基苯甲酸酯 类(尼泊金类)用量 0、01%--0、25%;山梨酸及盐 ; 酚类及其衍生物(苯酚得有效抑菌 浓度一般为 0、5%);季铵盐类(用量约 0、01%,pH 小于 5 时作用减弱,遇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时失效);苯甲醇 药物粉碎得目得 1)增加药物得表面积,促进药物得溶解与吸收,提高药物得生物利用度; 2)便于调剂与服用; 3)加速中药中有效成分得浸出或溶出; 4)为制备多种剂型奠定基础。 粉碎规则:1)粉碎后应保持药物得组成与药理作用不变;2)根据应用目得与药物剂型控制 适当得粉碎程度;3)及时过筛,以免部分药物过度粉碎;4)中药须全部粉碎应用,较难粉 碎部分不随意丢弃;5)粉碎过程中应注意粉碎设备得正确使用,粉碎毒性、刺激性大得药 物时,要做好安全防护。 粉碎得方法:干法粉碎(串料、串油、蒸罐)、湿法粉碎(水飞、加液研磨)、低温粉碎、超 细粉碎
F0值的定义
1.3
杆菌
干热灭菌 枯草芽胞杆菌
135
纸
16.6
红外线灭 枯草芽胞杆菌
160
菌
玻璃板
18 秒
2.Z 值 随温度升高,微生物死亡速度加速,即 k 增加,因而 D 值下降,在一定温度
范围内(100~138C)lgD 与温度 T 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 由于此斜率为负值,为避免引入负数,令:
故 Z 值为降低一个 lgD 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 1/10 所需要 升高的温度。如 Z=10C,则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 1/10,而灭菌效果保持不变需 要升高的的温度为 10C。表 6-5 是一些药物溶液的 Z 值。式 6-4 也可表示为:
(2)灭菌物品在灭菌器内的数量与排布 要注意灭菌器内各层、四角、中间 位置热分布是否均匀,并进行实际测定,作出合理排布,同时灭菌物品不能挤得 太满,应留有空间,使各处温度分布均匀,测得 F0 值更可靠。
(2) 灭菌产品溶液粘度及容器充填量。 (3) 灭菌产品微生物污染数 为了确保灭菌效果,根据 F0=D121×(lgNo -lgNt),若 N0 越大,即被灭菌物中微生物越多,则灭菌时间越长,故生产过程 中应尽量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应采取各种措施使每个容器的含菌数控制在 10 以 下(lg 10=1)。
灭菌过程中,只需记录被灭菌物品的温度与时间,就可算出 F0。假设表 6-6 的灭菌程
序,8 min 从 100℃升至 115℃,恒温 30 min,然后同样以 8 min 降温至 100℃, △t 取 1 min,按表 6-6 数据 及式 6-9 计算该灭菌程序的 F0 值 如下:
表 6-6 灭菌过程中不同时间的温度
溶液
Z 值/C
5%葡萄糖水溶液 注射用水 5%葡萄糖乳酸盐林格氏溶 液 pH 7 磷酸盐缓冲液
D值与F0值
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作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10.3-2009)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在局限性。
在检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
因此,人们对认识到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F(或F0)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一)微生物致死间曲线与D值人们对微生物死亡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
为原始微生物数,Nt为残存的微生物t时残存的微生物。
残存数的对数时间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K/2.303,K为速度常数,单位为时间。
为了方便起见,引用D,并定义D为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99%所需时间。
因此,D也可定义为降低微生物一个十位数()或一个对数值(如log100降低到log10)所需的时间。
D值因微生物的种类、环境、灭菌温度不同而各异(表1)。
(二)Z值一旦在不同温度下对特定的微生物的在特定介质或环境中求得D值后,就可用logD值对温度作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logD与T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logD2-logD1/T2-T1。
由于此斜率为负值,为避免引入负数,而提出Z值的概念,Z=T-T1/logD2-logD1,故定义Z值为降低一个logD值需的温度数,如单位为度,也可以认为Z值是降低微生物数90%所需要的温度数。
表2是一些药物溶液的Z值表1不同灭菌法不同微生物的D值表2不同溶液以嗜热脂肪芽孢村菌测定Z值(三)F值与Fo值1. F值的数学表达或可表示如下:F=DT×(log100-log10-6)(1-1)△t是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0或更小,T是每个△t测量被灭菌的温度,To是参比温度。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按此表达式,F为在一定温度(T),给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参比温度(To)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equivalent time)以分为单位。
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的定义
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的定义D值、Z值、F值以及热力学致死曲线是食品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这些概念和曲线在食品加工、食品安全以及微生物学研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概念和曲线的定义以及其在食品微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
D值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杀灭或减少微生物数量所需的时间。
它是一种衡量热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常用于描述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在特定温度下的灭活情况。
D值的单位是分钟,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减少一对数所需的时间。
D值的测定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微生物培养物进行实验,并通过不同时间点上的取样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然后利用数学模型来计算得到D值。
通过D值的测定,可以评估不同热处理条件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从而为食品加工的热处理工艺提供依据。
Z值是指在温度范围内,D值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它是描述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热敏感性的重要指标。
通常用于评估微生物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以及预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处理效果。
Z值的单位是摄氏度,表示当温度每变化1摄氏度时,D值的变化值。
通过Z值的测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存活和繁殖情况,从而为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提供依据。
F值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对微生物杀灭或减少的等效时间。
它是一种综合考虑D值和Z值的指标,用于描述特定温度下的微生物灭活效果。
F值的单位与D值相同,通常是分钟。
F值的计算需要结合D值和Z值,并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推导计算。
通过F值的测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在特定热处理条件下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为食品加工工艺的设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热力学致死曲线是描述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和繁殖情况的曲线。
它是通过实验测定微生物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存活率,并绘制成曲线。
热力学致死曲线通常是以对数存活率为纵坐标,时间或温度为横坐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线性、曲线、抛物线等。
通过热力学致死曲线,可以直观地了解微生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存活情况,为食品加工工艺的设定和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值Z值FO值
值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在一定灭菌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D值;同一微生物在不同灭菌条件下,D值亦不相同。
因此D 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Z值是指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F值为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min为单位。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
F值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式中,Δt为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min,T为每个时间间隔Δt所测得被灭菌物温度,T0为参比温度。
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 分钟的效果。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该菌在121℃时,Z值为10℃。
则:显然,即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
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min)。
F0目前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F与Fo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作用
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在局限性。
在检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
因此,人们对认识到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F(或F)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一)微生物致死间曲线与D值人们对微生物死亡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
为原始微生物数,Nt为残存的微生物t时残存的微生物。
残存数的对数时间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K/2.303,K为速度常数,单位为时间。
为了方便起见,引用D,并定义D为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99%所需时间。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此,D也可定义为降低微生物一个十位数()或一个对数值(如log100降低到log10)所需的时间。
D值因微生物的种类、环境、灭菌温度不同而各异(表1)。
(二)Z值一旦在不同温度下对特定的微生物的在特定介质或环境中求得D值后,就可用logD值对温度作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logD与T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logD2-logD1/T2-T1.
由于此斜率为负值,为避免引入负数,而提出Z值的概念,Z=T-T1/logD2-logD1,故定义Z值为降低一个logD值需的温度数,如单位为度,也可以认为Z值是降低微生物数90%所需要的温度数。
表2是一些药物溶液的Z值
表1不同灭菌法不同微生物的D值
灭菌方法微生物温度介质或样品D值(min)蒸气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105 5%葡萄糖水溶液87.8
蒸气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121 5%葡萄糖水溶液 2.4
蒸气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121 注射用水 3.0
蒸气灭菌产芽胞梭状芽孢杆菌105 5%葡萄糖水溶液 1.3
干热灭菌枯草芽胞杆菌135 纸16.6
红外线灭菌枯草芽胞杆菌160 玻璃板18秒
表2不同溶液以嗜热脂肪芽孢村菌测定Z值
溶液Z值℃
5%葡萄糖水溶液10.3
注射用水8.4
5%葡萄糖乳酸盐林格氏溶液11.3
PH7磷酸缓冲液7.6
(三)F值与Fo值
1.F值F值的数学表达或可表示如下:
△t是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0或更小,T是每个△t测量被灭菌的温度,To是参比温度。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按此表达式,F为在一定温度(T),给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参比温度(To)给定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equivalent time)以分为单位。
例如干热灭菌的参比温度用170,消毁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 of E.Coli)的Z值为54℃,则采用250℃干热灭菌消毁上述内毒素的F值为750℃分。
根据式(1-1),若Nt确定为灭菌效果。
同时D=2.303/K,故也可将在一定温度(T)下杀死容器中全部微手物所需的时间称为F值,它等于D值与微生物数降低值的乘积,F 值的意义就更明确了。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F=DT×(log100-log10-6)
2.Fo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21℃,并假设特别耐湿热的微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Z值为10℃,则
显然,Fo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 ℃所产生的灭菌效果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分)。
也就是说Fo是将各种灭菌温度使微生物的致死力转换为灭菌物品完全暴露于121℃使微生物致死效力。
灭菌过程中,只需记录被来菌物的温度与时间,就可算出Fo,假设如下数据,△t取0.5分。
时间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min)
温度(℃)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5 114 115 并假设4.0min以后,维持115℃30 min不变,则
Fo还可以看作P(2)值与微生物的对数降低值的乘积。
Fo=D121×(logNo-logNt)
同样,Nt为灭菌后希望达到微生物残存数,一般取10-6如将含有200个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5%葡萄糖水溶液以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Fo值的计算对于验证灭菌效果极为有用,当产品以121℃湿热灭菌时,灭菌器内的温度虽能迅速升到121℃,而被菌物品内部则不然,通过由于包装材料性能及其他因素影响而使。
升温度各异,而Fo将随着产品温度(T)变化而呈指数的变化。
故温度即使很小的差别(如0.1-1),将对Fo值产生显著的影响。
同时要求测定灭菌物品内的实际温度,故用Fo来监测难灭菌效果肯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Fo是将不同灭菌温度折算到相当于121℃湿热灭菌时的效力,故Fo值可作为灭菌过程的比较参数。
为了使Fo测定准确,先应选择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精密度为0.1的热电偶,并对热电
偶进行校验。
灭菌时应将热电偶的探针置于被测物的内部,经灭菌器通向柜外的湿度记录仪,有些灭菌记录仪(digistrip recolder)附有Fo计算器,在灭菌过程中和灭菌后,自动显示Fo 值。
另外,还应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对Fo值的影响,有人对溶液粘度,容器充填量及容器在灭菌器内的数量与排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对Fo均有影响,而以后者影响最大。
故要注意灭菌器内各层、四角、中间位置热分布是否均匀,并进行实际测定,作出合理排布,以便测得Fo值更可靠。
为了确保灭菌效果,还应注意两个问题,根据Fo=D121×(logNo-logNt),若N越大,即被灭菌物中微生物越多,则灭菌时间越长,故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应采取各种措施使每个容器的含菌数控制在10以下(即(log10≤1)。
其次计算Fo时,应适当考虑增加安全因素,一般增加5%,如规定Fo为8分,则实际操作应控制Fo12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