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我国需要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因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我国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需要考虑经济状况、政策目标、外部环境等因素,并最终确定具体策略。

实施与调整也是重要的环节。

在结论部分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重要性,强调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用。

研究显示选择的目标会对经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将趋向更加灵活和综合,以更好地维护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宏观经济、选择因素、具体选择、实施与调整、重要性、影响、趋势。

1. 引言1.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货币政策中,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选择具体的中介目标时,我国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外部环境变化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定最合适的中介目标,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到政府的政策取向、社会的反应等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需要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阶段,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整体仍保持稳定。

主要表现在工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增强,对外贸易总体平稳,投资结构优化等方面。

我国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房地产市场波动、金融风险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姬志鹏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04(000)017
【摘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中,中介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桥梁,也是实现间接调控机制的基本条件.所以,中央银行必须选择和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姬志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利率是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终选择--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J], 汪爱群;张勤
2.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量还是利率? [J], 徐冯璐;
3.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J], 王睿
4.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 [J], 宋寒凝; 郭敏; 尹学超
5."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 [J], 邱小溪; 郭丁亨; 崔丙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CATALOGUE目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实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前沿问题和研究展望CHAPTER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定义作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和作用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稳定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类别和特点数量型中介目标01价格型中介目标02混合型中介目标03CHAPTER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货币供应、投资和消费。

利率水平的变化可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

优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此外,利率的调整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其他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预测性。

要点一要点二缺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社会经济不均衡。

其次,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资本流动的不稳定,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时期。

此外,利率的调整还可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滞后效应,导致货币政策的不及时和不准确。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利率中介目标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CHAPTER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货币供应量、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政策目标。

优点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关系密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可以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此外,货币供应量具有可观测性强、可控性高等优点,便于中央银行操作。

缺点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经济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市场情绪等,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前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二、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中介目标之一。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之一。

三、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中介目标。

通过适当放宽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就业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四、维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之一。

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控制金融市场波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五、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另一个中介目标。

通过调整汇率水平和外汇储备等手段来控制国际收支的失衡,保持汇率的稳定,促进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六、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财产安全。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会对人民群众造成负面影响。

七、结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必须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

只有在实现中介目标的同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目标以及货币政策的可行性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一些思考。

首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考虑经济的整体平衡和稳定。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即维持物价的稳定。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因此保持物价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之一、同时,货币政策还需要兼顾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还应考虑宏观经济的波动和风险。

经济波动和风险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货币政策需要在宏观经济波动和风险的基础上选择中介目标,以维持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再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还应兼顾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资本流动的有序。

此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还应考虑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施难度。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现实的政策工具和政策空间。

货币政策的选择应该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

总结起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经济的整体平衡和稳定、宏观经济的波动和风险、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
的发展,以及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施难度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下,才能选择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标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指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标准和因素。

这些标准和因素包括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方面。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便制定出能够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

首先,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的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央行需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考虑当前经济增长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选择出合适的中介目标来支持经济增长。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的水平。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水平和预期走势,以便选择出能够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中介目标。

此外,就业水平也是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就业水平对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促进就业的增长。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考虑当前的就业状况,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以便选择出能够有效促进就业增长的中介目标。

最后,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国际收支平衡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央行需要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和走势,以便选择出能够有效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中介目标。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一个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过程。

央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便制定出能够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

只有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央行才能选择出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中介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的开题报告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的开题报告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货币政策旨在调节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关系,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达到维护货币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我国货币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模式,不断地适应和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各种挑战,如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改进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1. 研究现状分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是当前货币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各国在这一领域均有所探索与实践。

国内外学者也在这一方向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献,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为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因此首先需要对国内外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总结评价。

2. 选本主要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手段,对于不同的经济体而言,具有不同的选择和适用性。

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下,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很重要。

因此具体来讲,本研究将针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3. 市场各个部分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四个方面,本研究将具体地分析和探讨当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通货膨胀方面:通货膨胀的影响与贡献;通胀目标选择与效果评价;基于CPI的通货膨胀指标不准确等。

(2)经济增长方面:经济增长与稳定价值的平衡;经济增长目标选择与效果评价;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等问题。

(3)外汇市场方面: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稳定;外汇储备管理与处理等问题。

(4)金融市场方面: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调节关系;金融市场韧性评估等问题。

4. 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除了选出合适的目标外,如何适当地选择办法并评估它们的有效性也与本研究密切相关。

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中介目标是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它将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联系起来,因而每个国家央行都给予了中介目标选择高度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条件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符合金融环境,面对这些变化,央行该如何抉择,本文通过分析中介目标的特性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对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一、问题的提出历史上,我国考虑过以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时至今日,国内许多金融理论学家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仍旧存在分歧和争议,中间变量繁多,如何进行权衡?在中介目标的选择过程中是否结合我国国情,是否充分考虑了影响中介目标的各项指标?笔者立足我国国情,在明确中介目标基本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相关经验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货币中介目标选择策略。

二、中介目标基本概念每个国家开展宏观经济调控时,都会选择合适的手段,这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手段就是货币政策。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即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不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因而为了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往往需要设置一个中介目标,正因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中介目标应当具有可测性,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必须建立在准确测度中介目标的基础上。

然后,中介目标应当具有可控性,否则央行无法保证其始终稳定在预定范围内。

再次,中介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稳定性,稳定性是可测性与可控性的前提,同时又与可测性相辅相成。

最后,中介目标还应当与最终目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亦即中介目标应当能够决定最终目标的变化。

当然,我们还希望中介目标尽量少的受外界因素影响,其变动应当完全掌握在银行手中。

三、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状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银行职能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当时主要任务是控制货币总量,因而这一时期的中介目标是现金发行量以及信贷规模。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持货币中介机构的稳定,以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就业目标。

然而,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中介目标的选择一直是一个争议焦点。

本文将论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增加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国家财富。

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重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价格稳定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维持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企业投资意愿低下等问题。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防止通货膨胀。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为维持价格稳定制定相应的政策。

就业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就业目标。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就业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外汇储备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外汇储备目标。

外汇储备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促进外汇储备的增加。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水平等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我国货币政策中,中介目标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在不断调整。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本文首先回顾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所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就在国内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是以利率或其他指标作为中介目标这一分岐进行论述。

笔者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应该既盯住通货膨胀率,又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同时还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更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组合策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沿革(一)1984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以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信贷计划之所以能作为中介目标发挥作用,是以国家银行的存贷款在全社会的间接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直接融资在全社会的融资结构中微不足道为前提条件的。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国家银行贷款在全体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中的比重下滑,而且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从1993年开始,中央银行就很难实现预定信贷计划目标,“现金计划”和“信贷规模”与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也被削弱,通过信贷计划来实现稳定物价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已经不适宜了。

1998年初取消信贷规模的计划管理,最终结束了以指令性信贷计划作为中介目标的历史。

(二)1993年至今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信贷计划的作用逐步削弱,中央银行加强了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传统指令性贷款计划的中介目标,而代之以货币供应量目标。

1.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中央银行通常为了一些既定的目标来实施货币政策。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性的经济政策,最终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基本内容,这些目标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不同最终目标之间在实施政策的时候可能存在冲突,目前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单一目标。

国际上,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经历了70年代的滞胀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将物价稳定作为单一的最终目标。

但无论最终目标采用多元制还是单一制,中央银行都不能直接实现经济增长等最终目标,仅能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间接影响和调控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可能观测和调控的中间性的金融变量,中央银行据既定规则,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这一时期,货币主义还没有兴起,主流政策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中介目标本身的概念并没有获得重视。

20世纪70年代后,受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思潮的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思想得到了深入地发展,中介目标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中介目标具有广义中介目标和狭义中介目标之分。

广义的中介目标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狭义的中介目标是我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等。

区分广义的中介目标与狭义的中介目标的标准是广义的中介目标包含从货币政策到最终目标之间的所有传导变量,而狭义的中介目标只是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几个变量,如信贷量、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变量。

二、我国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的中介目标以后,学者们开始对它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从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主张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原因大多是根据国际实践,许多西方国家已经逐步废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做法,转而转向使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介目标介于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的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当前的中介目标大体上还是合适的,但期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在金融监管水平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关键词: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最先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义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依据事前既定规则,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至特定水平,以图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中介变量。

中央银行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是因为通过瞄准指标而不是直接瞄准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因为通过设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解决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与货币政策目标因时滞问题等因素造成的短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的问题,使得中央银行能够迅速了解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好的观察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从而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具弹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的流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政策目标目前为理论所推崇和为实践所运用的中介目标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另一类是价格指标,如利率、汇率等。

此外,有的学者将通货膨胀也列为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之一。

(二)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理论二战后,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理论基础,认为长期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很大,并且可以由中央银行一系列政策工具加以调节,因而主张把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凯恩斯主义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束手无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即现代货币数量论开始盛行。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只有稳定货币供给,才能避免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坚持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_0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_0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直接调控的并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的金融指标。

这个指标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标签:中介目标;协整检验;通胀目标制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变迁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86年以前,理论与实践上均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现金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作用逐步减弱。

第二阶段,从1994年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开始到1998年人民银行首次宣布取消信贷规模限制的这一段时间,以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主要以单一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封闭性较强,金融工具较单一,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依然以银行存款为主,在这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的测度是容易和准确的。

但是目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发展不断完善,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无论在可控性,还是在可测性和相关性上都与最终目标出现了较大的偏离。

2 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我们选取1996年一季度到2007年一季度的季度数据,经过ADF检验。

发现M(1)、M(2)、GDP、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我们试图找到他们的长期稳定关系,这样就能确定M(1)和M(2)是否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对数处理,ADF检验结果如下:本文要论证的是,M1和M2分别与GDP之间有没有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如果有的话,那么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就和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关系,运用Eviews4.1做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如下:协整方程的个数迹检验值5%水平临界值1%水平临界值无协整方程85.7315.4120.04至多一个方程1.233.766.65由于Johansen检验拒绝无协整方程的原假设,接受了至多一个方程的原假设,说明LnGDP和LnM1之间有一个协整关系存在,我们用Eviews做出协整关系如下:lnGDP=1.75+0.81LnM1+u(t=5.87)R2=0.44 F=34.43 DW=2.014协整关系是否成立,要看残差是否平稳,对残差做ADF检验,检验的结果拒绝原假设,说明u是平稳的,协整关系成立,M1和GDP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关系,但是拟合优度只有0.44,说明长期相关性不是很强。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导读:本文是关于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希望能帮助到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

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供应量一直充当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价?2.1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1)主要标准。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中介指标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可测性:对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

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可控性:作为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客观条件。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选择中介指标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

?2.2对货币供应量的评价?通过计算说明,M1与GDP几乎没有相关关系,M2与GDP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不是很大。

(1)可测性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还存在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我国对M2的定义不同。

如股票账户的保证金余额等并未包括在央行对外公布的M2之内。

同时,我国规定定期储蓄可以被存款人持有效证件提前随时支取,这使得M1、M2的准确统计存在困难。

(2)可控性分析。

货币供给量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目标值与实际值大幅度偏移,其差额波动较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难以体现。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动。

而后者受多种非中央银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我国货币政策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考虑诸多因素,如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

稳定物价水平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次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保持通货膨胀率在适当范围内,也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保障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既具有重要性,又需要合理性。

只有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根据经济形势和需求,合理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才能有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考虑因素、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重要性、合理性1. 引言1.1 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物价水平。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维护消费者的购买力,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控,可以引导资金流向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货币政策还能够维护金融稳定。

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确保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保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制定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双重目标。

1.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或目标的组合。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有助于实现整体的经济稳定。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通货膨胀水平、国际经济环境等。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设定中介目标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以便读者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1. 关于中介目标选择的背景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货币工具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政策。

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需要设定中介目标,以达到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对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2. 中介目标选择标准的多元性在选择中介目标时,中央银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确保所选目标能够有效地影响整体经济。

选择标准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的代表性、数据获取和监测的可靠性、政策工具的适应性等。

3. 中介目标选择标准的具体要求3.1 经济指标的代表性中央银行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其对经济状况的准确反映能力。

通货膨胀率作为中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3.2 数据获取和监测的可靠性中介目标所依据的数据应当具有可靠的获取和监测渠道,以确保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地了解经济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货币政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通货膨胀率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为中央银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3.3 政策工具的适应性中介目标选择还需要考虑政策工具与目标之间的适应性。

即中央银行应当有能力通过调整利率、逆回购等操作手段来影响所选中介目标的实现。

这样,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才能更加灵活和有效。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标准的关键因素,经济指标的代表性、数据获取和监测的可靠性、政策工具的适应性对于中央银行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中央银行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当权衡各项标准,以保证所选目标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状况,并且具有政策工具的操作性,从而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

5. 总结回顾本文就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标准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经济指标的代表性、数据获取和监测的可靠性、政策工具的适应性等方面。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平稳性:目标选择应能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选择的目标应能维持物价稳定、保持市场利率的合理水平,防止经济波动或产生金融不稳定。

2. 经济增长:选择的目标应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投资。

货币政策应能够提供充裕的货币流动性,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

3. 外汇平衡:选择的目标应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避免经常账户赤字或过度依赖进口。

货币政策应能调整利率、汇率等因素,促进出口增长或限制进口,以保持外汇储备的稳定。

4. 社会公平性:选择的目标应能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货币政策调节收入分配不平衡,减少贫富差距。

货币政策应能够降低利率,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机会,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减少社会阶层差异。

5. 可持续发展:选择的目标应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

货币政策应能够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减少浪费和污染的行为。

综上所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平稳性、经济增长、外汇平衡、社会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
面的因素。

最终的目标选择应能够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两大思路(一)中介目标法框架下的中介目标选择自从中介目标出现在货币政策框架中以后。

理论界对于选择哪些经济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探讨便没有停息过,起初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于选择一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设立单一的中介目标制度。

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中介目标观点和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观点,此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以信贷总量、汇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

从战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中可以看到,中介目标总体上经历了从数量型目标向价格型目标转变的过程。

而放弃货币总量目标的背景是,大量的金融创新、经济全球化以及其它冲击造成了货币总量与物价和国民收入等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得很不稳定;另外这些因素也使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带来了货币量控制上的困难。

但并不是说,数量型目标一定会被抛弃,而价格型目标也一定会有效。

世界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纷纷放弃了以货币供给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同时,转而寻找其它适合本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都在一些国家有所应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局面。

(二)信息变量方法的兴起与内涵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问题上,信息变量方法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

简单地讲,信息变量指的就是在一个货币政策框架中,根据最终目标求得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中包括的中介变量,而信息变量方法,就是指根据这些选定的中介变量所反馈的信息来进行货币政策操作。

信息变量方法与中介目标方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实际操作中不再坚持实现某一“中介目标”,而是根据各种“中介变量”提供的相关信息,采取适当的操作,实现最终目标。

(三)信息变量方法与传统的中介目标方法的比较对于信息变量方法的日益兴起,国内外的学者纷纷作了些探讨。

本杰明·弗里德曼指出,信息变量方法的提出,包含着两层含义:l、使得原有的对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因果关系的讨论退而成为了次要的问题。

应用文-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

应用文-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一、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历程\xa0\xa0\xa0\xa0体制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进行信贷指标的分配。

当时,金融是附属于计划和的,其市场机制性质被排除,货币是“消极货币”,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它只是作为计划和财政的“出纳”或“口袋”,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汁划分配,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国有银行对信贷的计划和分配,实际上是一个同一体。

在这种体制下,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综合信贷政策,央行的政策意图不经过任何独立于政策制定者之外的中介机构而完全直接展开。

1953年,我国银行体系建立起“统存统贷”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从结构看,整个银行机构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三级管理、一级经营”。

信用货币的供给总是通过贷款的发放这个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具体表现为“贷款——现金与存款——贷款——现金与存款”的一个循环。

从货币控制上讲,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基本上由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决定,并且由于各级地方银行机构没有派生存款的能力,而只是在上级银行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发放贷款,所以,总行层层分解下达的贷款计划指标实际上制约着货币供给的贷款扩张和收缩。

人民银行只要是控制了贷款数量,也就控制了现金与存款总量。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和“软预算约束”,使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贷款效率缺乏弹性。

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款额度的控制。

1980年引入了差额控制的货币调控中间目标。

1993年由于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受到极大削弱,导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控制。

1993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本文首先回顾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所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就在国内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是以利率或其他指标作为中介目标这一分岐进行论述。

笔者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应该既盯住通货膨胀率,又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同时还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更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组合策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沿革(一)1984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以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信贷计划之所以能作为中介目标发挥作用,是以国家银行的存贷款在全社会的间接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直接融资在全社会的融资结构中微不足道为前提条件的。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国家银行贷款在全体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中的比重下滑,而且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从1993年开始,中央银行就很难实现预定信贷计划目标,“现金计划”和“信贷规模”与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也被削弱,通过信贷计划来实现稳定物价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已经不适宜了。

1998年初取消信贷规模的计划管理,最终结束了以指令性信贷计划作为中介目标的历史。

(二)1993年至今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信贷计划的作用逐步削弱,中央银行加强了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传统指令性贷款计划的中介目标,而代之以货币供应量目标。

1.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为了准确反映我国金融经济运行状况,从我国金融的现状出发,结合国际通用的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进行划分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四个层次:M0 = 流通中的现金;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外币存款+ 信托类存款;M3 = M2 + 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我国选择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主要原因有:首先,理论分析可以证明,对一个市场化程度并不很高,体制处于转轨阶段,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尚未规范的经济社会而言,M1与M2相对于基础货币,其可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1988年至1995年我国基础货币、M0、M1和M2的增长趋势表明:M0和M1同基础货币之间持续保持着较强的关系,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长,可以有效地影响这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但是M2的可控性则明显减弱;其次,深入一步分析M0、M1与M2这种可控程度上的区别,能够发现,我们借助于贷款限额与基础货币吞吐等手段之所以不能有效控制M2的增长,其原因是与我们企业行为的规范及分配向个人过度倾斜的体制背景直接相关。

而这一体制因素是远远超出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的;再次,就M0与M1而言,由于现金在实际收付中的比重较小,并和银行结算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以及与准货币增减有关的居民货币收入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现行条件下,M0作为中介目标显然不合适;最后,以各层次的货币供应总量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角度看,就现期关系来讲,因为广义货币M2中的准货币主要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构成,它们作为延期的购买力对现期的价格水平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狭义货币M1则完全不同,作为现期交易货币,M1与现期的价格水平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从可控性,还是从相关性角度讲,M1作为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无疑比M2具有更良好的特性。

因此,1996年起,央行便以M1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把M0和M2的增长率作为政策操作的参考监测指标。

2.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几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证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与当初的预期相去甚远。

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开始,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就几乎没有实现过,见表1。

从1994年到2000年七年间,M1实际值与目标值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的仅有1996年,上述如此幅度的差异,不能不引起诸多的思考和疑虑:究竟货币供应量能否充当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我国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考量(一)我国可以尝试采用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一方面,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与最初的预期相去甚远,实施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自2003年9月以来,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持续增长,存款负利率水平一度较高,通货膨胀露出端倪,1996年以来历经八次降低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面临调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用利率指标替代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的趋势。

首先,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它反映社会资金的余缺程度和资金使用的成本高低。

中央银行恰好可以运用它们的这种关系,进行宏观金融调控,调节投资和消费。

照目前情况看,提高利率就提高了企业等投资主体的融资成本,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热的投资,也抑制了通货膨胀的趋势。

其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杠杆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数倍扩张或收缩。

由货币供给模型可知,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储备比率、法定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准备率所决定。

在现阶段,如果央行加息,将会降低通货比率,提高定期存款比率,收缩货币供应量,从而也抑制通货膨胀苗头。

专家学者在提出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同时,也理性地提出:这一切必须以我国利率市场化为前提。

即微观经济主体对于利率的反应比较敏感,利率的形成由市场决定且对资金的变化反应灵敏;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较为合理等。

(二)现阶段我国应继续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从1998年开始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这三年的实践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1998、1999和2000年,广义货币M2分别比上年增加14.8%、9.6%和12.6%,狭义货币M1增长11.9%、11.5%和15.9%。

如果以零通胀率为调控目标,在流通速度保持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与实际GDP增长大致持平。

实际结果反映,货币供应量控制是合理的、适度的。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不具备条件。

主要原因有:1.我国目前的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时机还不成熟。

一方面,我国利率结构不合理,决定因素复杂,作为资金的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出资金的供求状况;另一方面,利率的政策作用有限,主要表现在利率调整期过长又承载了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作,削弱了利率优化资金配置的市场功能以及调整经济主体行为的效力。

2.加息将会使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目前人民币存款利率尚高于美元、日元、港币等外币存款利率数倍,如果人民币加息,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利率与国际信贷市场之间的利差,导致大量短期资本涌入到国内,从而达不到提高利率紧缩信贷的目的。

3.提高利率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造成冲击。

因为1997年以后,国家财政部曾以很低的价格发行了大量的长期债券,如果提高利率,这些债券资产将会缩水,商业银行将遭受一定程度的“看不见”损失。

4.加息会抑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不符合我国当前“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目标。

整治过热经济固然是好事,但同时也要维护经济良性增长势头,尽量避免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在现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中,继续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比较现实和合理的。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策略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结果: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应该把严防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同时促进经济的增长确定为最重要的目标。

在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时,最好是采用把数量型中介指标和价格型中介指标相结合的组合策略:主要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又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辅助监测指标。

即跳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接监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率,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策略组合,既控制通货膨胀趋势,降低利率,还能使产出增加,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货币市场的信号,能准确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债务人的风险因素,充分发挥其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部门和优化资金配置的市场作用。

当利率真正市场化以后,央行可以考虑在必要时提高利息率,抑制物价的上涨和过热的投资,以此来控制通货膨胀。

不断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更好的货币政策目标框架,不断寻找和运用新的中介变量。

比如,在我国目前还未实现利率市场化时,央行还可以考虑以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主要中介目标,以同业拆借利率作为次要的监测目标。

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之后,就以同业拆借利率作为主要的操作目标,以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次要的监测目标。

这里都涉及同业拆借利率问题,因为它作为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价格,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也是整个金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它能够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以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其他利率有信号作用、导向作用和牵动作用。

正是由于同业拆借利率的这种作用,所以央行可以考虑把它的变动作为观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资金松紧和调整货币政策的指示器,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把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参考文献:1.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